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外重大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抗震状况分析

国外重大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抗震状况分析

国外重大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抗震状况分析
国外重大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抗震状况分析

国外重大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抗震状况分析

及抗震建筑设计经验与技术

编者按: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的。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之间。历史上全国除个别省份外,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地震。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及各类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统计的巨大损失。汶川地震所引发的严重伤亡,再次引起我们对国际上重大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抗震状况及抗震建筑设计经验与技术的关注。

1 近20年国外重大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抗震状况分析

1.1 1988年亚美尼亚(斯皮塔克)7.0级地震

(1)建筑物损毁概况

1988年l2月7日在亚美尼亚第二大城市列宁纳坎附近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属城市直下型地震,并在主震之后发生5级以上余震367次之多。造成2.5万人死亡,1.9万人伤残,51.4万人无家可归。由于发生在没有地震设防的人口密集地区,震源浅,因此使大多数建筑物倒塌。破坏和损失最严重的是亚美尼亚的列宁纳坎、斯皮塔克和基洛瓦坎三个城市。列宁纳坎预制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9层楼房几乎100%倒塌,但1917年以前和1926年以后修建的2层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则几乎没有遭到破坏。位于震中区逆断层上盘的斯皮塔克城几乎被夷为平地,砖石结构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但建在亚美尼亚南部的核电站,由于建在相对稳定的地壳上,在强震下安然无恙。

(2)经验与教训及成因

主要教训是:①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执行建筑规范,不能随意降低建筑标准和建筑质量,杜绝建筑行业中偷工减料无责任心的不法行为。这次地震中倒塌的多为近20年建筑的高层建筑物,而20世纪60年代所建低层建筑物基本没倒。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面对居住需求的增加和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建筑部门擅自降低多层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将设计烈度一律降到Ⅶ度以下。将原规范中层高限制5层改为9层,同时又多采用省钱的PC工程法(PC工程法为在工厂制造混凝土预制板,然后在现场装配)建造。接口部分由于施工粗制滥造、不负责任而牢固性极差。再加上钢筋混凝土柱中所用钢筋不足,混凝土中水泥少沙多,水泥质量又不好等一系列偷工减料、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这样的建筑在主震和相继多次的强余震中纷纷倒塌。②要注重场地效应。位于震中附近的基洛伐坎镇,受到的震害也比较严重。受破坏的建筑物大都位于古老的沼泽地基上。

1.2 1989年美国洛马普里埃塔7.1级地震

(1)建筑物损毁概况

1989年10月17日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斯山下的洛马普里埃塔(Loma Prieta)地震震级7.1级,震害波及8000km,造成62人死亡,3757人受伤。这次地震震中位于人口稀少地区,但其长周期地震波波及较远,一些回填土地区由于软土层的放大作用,使周围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和行政管辖区造成破坏,特别是那些地基不稳,原来就出现不均匀沉陷,残留相当应变的高架公路损坏尤为严重。本次地震房屋建筑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地基不良和没有加固过的砌体建筑物。而按照1933年长滩地震以后颁布的抗震设计规范建造的建筑,一般都经受住了考验。

(2)经验与教训及成因

主要经验是:建筑结构基本符合新的建筑规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

主要教训是:①构筑物的损坏程度因其地基的地质性状及设计与施工质量而有所不同,因为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恰恰是软土质地区。由于其对地震加速度的放大作用,而导致构筑物毁坏和高架公路塌落。②每次地震后,随着新法规制定的新建筑的建成,人们地震危险意识逐渐淡漠,一些违反建筑规范的建筑物和作法开始出现。比如加高楼层、停止为砌体建筑加装内部支撑系统和在回填土区搞建筑等。

1.3 1990年伊朗7.7级地震

(1)建筑物损毁概况

1990年6月21日,在伊朗西北部里海沿岸发生的7.7级地震,震中距首都德黑兰200 km,震源深度10 km。这次地震共死亡5万人,20万人受伤,无家可归者50万人。这次地震使9万幢房屋和4000栋商业大楼倒塌,6.9万幢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2)经验与教训及成因

主要教训是:①伊朗地震学家虽划定了具有不同震害的小区,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建筑规范,但实际上的建筑物很少有符合标准的。事实证明凡按建筑标准建造的建筑物,即使处于极震区(烈度≥ IX度)仍无明显破坏。而绝大多数简易、质量差的建筑物则是夺去人们性命的元凶。②震害调查结果再一次提醒人们建筑选址的重要性。选地坚实的建筑在极震区没有被震垮,而场地条件差的建筑在中震区(烈度V~Ⅵ度)却倒塌。

1.4 1992年土耳其6.8级地震

(1)建筑物损毁概况

该地震1992年3月13日发生,震级6.8级,造成5万人死亡,20万人受伤,50万人无家可归。受灾最重的是埃尔津詹市,该市和临近地区大约有600栋3~5层

的建筑倒塌,其中包括医院、学校和办公大楼。整个震区2万余幢建筑受损,60余栋带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发生结构性破坏。

(2)经验与教训及成因

主要经验是:重视地震区划工作,1972年出版了第3代地震区划图,并颁布了与此配套的抗震建筑规范。这次地震的烈度没有超过该地区预计的地震烈度,达到了抗震要求。

主要教训是:①虽然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和严格的建筑规范,但实际上由于检查制约机构不配套,加之认识和财政方面的不足,各地并没有认真执行,特别是处于一级重点地震灾区的埃尔津詹市,没有执行该地区房屋建筑不得超过2层的有关规定,随意建筑6~8层楼房。这次地震中倒塌的恰恰多是这些不符合规定的建筑物。②使用低劣建筑材料,施工中偷工减料,造成医院、学校、办公楼等公共设施倒塌。③虽然有地震区划图,但对活动断层分段特征研究不够,在相对活动地段建造居民区、工厂和高层建筑。④广大农村仍然使用未加工的毛石和土坯砌筑房屋,这类房屋抗震性很差。⑤在建筑楼房、居民区、重大工程项目时,忽视了场地的选择,在沉积层厚和回填土区进行建设。由于地基沉降使结构失稳,地震时易造成液化沉陷进而倾斜倒塌。

1.5 1995年日本兵库县7.2级阪神地震

(1)建筑物损毁概况

阪神地震1995年1月17日在日本兵库县南部发生,震级7.2级地,属城市直下型,震源深度17km。这次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中l8万栋建筑物遭破坏,1.2万间房屋彻底被毁。倒塌的房屋大都是未经加固的建筑,甚至经混凝土加固的结构也受到威胁,但凡按照最新建筑法规建造的建筑物在这次地震中基本没有倒塌,或只有轻微损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后按新建筑法要求建造的高层建筑物抗震性很好,如l5层的神户市政府大厅和一座银行大楼。

(2)经验与教训及成因

主要经验是:严格的建筑规范,使新建的建筑物避免了倒塌,说明日本在防震技术方面的投入是有价值的。

主要教训是:①地震烈度设防偏低。认为该地区千年难遇一次大地震,因此根据政府的有关法规制定的地区防灾计划,设防烈度偏低为V度,而这次地震的实际烈度为Ⅵ~Ⅶ度。②神户市的建筑物大部分建造在松软沉积层和人工回填的地面上,这种地基震后发生严重液化,使土壤层沉陷,造成建筑物倒塌。③一些建筑物和高架公路施工中存在偷工减料问题,水泥梁柱中钢筋不足,水泥厚度不够,甚至在水泥柱里发现饮料空罐和木棍等不应有的东西。

1.6 2003年日本北海道地区8.0级地震

(1)建筑物损毁概况

日本北海道地区2003年9月26日发生8.0级地震,震源深度41km。日本气象厅最初将这次地震的震级定为7.8级,后来又改为了8.0级。两小时后该地区又发生了一次7.1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造成1人死亡,479人受伤,地震共毁坏了57座建筑物,29条道路受损。

(2)经验与教训及成因

主要经验是:阪神大地震以后建立了地震预测体制,根据地质和历史上的地震情况,对全国各地可能发生地震的概率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北海道东部海面30年内发生8.1级强烈地震的可能性为60%。这一预测对采取防震措施大有帮助。吸取阪神大地震教训,对北海道已建成的房屋一般都采取了加固措施,新建房屋的构架则采用了新的加固、抗震措施。因此,虽然当地的房屋由于剧烈晃动而部分受损,但很少出现倒塌的现象,这也是地震中人员损失较小的重要原因。

1.7 2003年伊朗6.3级地震

(1)建筑物损毁概况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城及附近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造成4万多人死亡,5万人受伤。巴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古城,城内不少建筑建于16至18世纪。地震发生后,居民区的房屋成片倒塌,房屋坍塌比例超过60%。巴姆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以保存完好的古老城堡和古塔而闻名于世,建于2500年前的古城堡还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砖坯结构建筑。在大地震中,古老的巴姆城约有90%的建筑被毁,震后这座古堡基本已成废墟。

(2)经验与教训及成因

主要教训是:①巴姆地区的建筑多为未经加固的砖坯搭建的房屋,抗震性很差,而强震的震中又距城市过近,因此造成重大伤亡。②巴姆城建筑工程中有多起违规行为,建筑大批倒塌直接导致人员伤亡惨重。违规操作的情况非常多,涉及施工、设计,甚至监管等各个方面。

1.8 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

(1)建筑物损毁概况

2005年10月8日,在巴基斯坦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有5个县遭到了地震的袭击。受灾最严重的伊斯兰堡以东约75km的巴控克什米尔拉瓦拉克特地区,许多土坯房屋在地震中坍塌,有几个村子被彻底夷为平地。

(2)经验与教训及成因

主要教训是:①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处山区,大多房屋依山而

建。在半山腰、甚至接近山顶的地方都可见一个个村落。可以说,只要有空地,就有人居住。由于经济不发达,当地人居住的大都是泥土房,坚固程度不堪一击。

②建筑缺乏抗震能力,由于一些不法建筑承包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震区近年来新建的“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由于缺乏防震意识,灾区的大多数建筑在建造时根本没考虑抗震因素,从设计、选材到施工存在众多隐患。

1.9 国外经验教训总结及启示

通过对以上近20年来国外发生的8个地震灾害的建筑物抗震状况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与总结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经验与教训:

(1)要重视场地的选择,不能将建筑物建在活动断层、松软沉积层和人工回填的地面上。国外近20年发生的地震有许多就是因将建筑物建在活动断层或软弱地基上遭到严重破坏或倒毁的。这一点,特别是我国一定要引以为戒。

(2)要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破坏性地震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对每个地区的工程结构都按照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不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工程结构在地震荷载(力)作用下会遭到严重破坏。

(3)抗震设计要合理。建筑物在设计时底层隔墙过少、空间过大或多层砖房不按要求加圈梁、构造柱,或不按限定高度设计等都会造成建筑物在强烈地震时倾斜倒塌。

(4)按抗震设防标准建造建筑物,并严格按标准施工。经抗震设计的工程结构,必须按照相应的标准施工。近些年国内外破坏性地震的震例中,不按标准施工、偷工减料、局部构件抗震能力不足而被摧毁的房屋建筑和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

(5)对人口多、密度大、高层建筑多的城市的新建筑必须进一步加强防震抗震设计并提高施工质量,对已建成的人员密集场所的房屋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建筑,要进行抗震加固并加强定期检查。

(6)加大抗震减震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国内外已有一些隔震建筑经受了地震的考验,如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地震和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中,隔震建筑显示了令人惊叹的隔震效果,经受了强震的检验。

2 国外抗震建筑设计经验与技术

2.1 建筑物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及应用状况

从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施工技术的发展往往领先于结构设计的发展,当前的结构抗震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加快发展抗震设计方法,更经济安全地保持地震后的建筑功能。现代抗震设计方法始于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地震动和结构反应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结构抗震理论研究经历了以结构承载力分析为主,发展到兼顾承载力和结构变形,再到全面分析结构的承载力、变形、损伤和耗能的过

程。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抗震设计方法大致有5种:①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②基于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③基于损伤耗能的抗震设计方法;④能力抗震设计方法;⑤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这些方法中,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设计方法成为目前各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能力设计方法的思路被各国规范在不同程度上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专家经过对历次震害深刻的总结后,改进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提出,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为实现结构不同性能水准,需要不断的迭代寻求结构对强度、刚度、延性需求的合理统一,因此,现阶段还不具有实际应用的可能。不过这种以实际震害为背景提出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受到国际上的普遍关注,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

2.2 建筑物有效抗震设计案例——以日本为例

(1)对构造物进行地震输入

理论性抗震设计时,是通过理论方法进行强震动预测。具体地说,考虑建设场地地震活动性等设定模拟地震动作为对构造物的输入力,并通过反应解析进行“验证”等程序后才确定下来。在1999 年修改后的建筑基准法中,充分考虑了表层地基特性对强震动的影响,不是用过去对地表定义的设计地震力。还规定了地表层地基下的刚性工程学基础的标准加速度反应谱,正式采用考虑表层地基晃动变化的方法。

(2)考虑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性能

日本抗震设计已有20 年以上历史,其设计理念定位在:中小地震时能保证财产安全和继续使用的无损伤程度,大地震时防止倒塌以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允许建筑物有损伤)。但是,在兵库县南部地震时,即使建筑物免遭破坏、保住人的生命,但建筑物的损伤也难免造成社会活动停滞、资产减少等现象发生。作为教训,他们提高了认识,仔细关注因地震大小、强度、频率和由此遭受损伤程度等因素和考查各类建筑物在大地震时应具有的功能后再作设计这一概念。作为这些思路的最突出最先进的就是“性能设计”。

(3)使用建筑物抗震新技术

近年来,日本不断加大城市防震减灾的新技术开发,探索城市综合减灾的新路。

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55层、高185m)的公寓(建在崎玉县川口市),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CFT(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mm,厚度达40mm,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高强度混凝土,该公寓共使用这种钢管168根。另外,该公

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通常高层公寓柔性结构为主流,靠整个建筑来减弱地震引起的摇动,但在强风刮过来时,楼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摇动。采取了刚性结构后,摇动大大降低。如发生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时,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m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cm。

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93m,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在裂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二分之一。三井不动产公司2000年已向市场投放40栋这种建筑。

大林组开发了一种使用于超高层楼房的抗震装置,使用的是类似橡胶的黏弹性体,该装置可将强风造成的摇动减轻40%,同时也可提高抗震能力。

日本清水建设公司也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结构,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此外,贮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可用于灭火,地震发生后可作为临时生活用水。

古旧建筑的抗震问题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东京都台东区的国立西洋美术馆补修了抗震处理结构,东京都丰岛区区政厅也实施了补修工程。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积层橡胶不起作用。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这样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

3 国外抗震建筑——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

轻型木结构是北美、新西兰以及日本等国家低层和多层住宅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这种类型的结构主要是以钢筋混凝土或砌体为基础,上部结构采用规格材和木基结构板材以及其他工程木产品,其特征类似箱型结构。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通过锚栓连接。楼屋盖和剪力强墙形成结构的主要抗侧力体系。地震时,水平地震力通过横向水平构件即楼盖和屋盖传至每层剪力墙,每层剪力墙将所受地震力相加传至底层剪力墙并传递到基础。为保证这条传力途径的安全可靠,所有的构件必须有可靠的刚度和强度。对此美国现代建筑规范对轻型木结构的抗震设计都有详细的设计规定。北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以及结构的高次超静定等特性,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许多例子表明,这种结构具有卓越的性能。如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是20

世纪北美震级最大的地震之一,里氏8.4级。这次地震的特点之一是地震与其之后的余震间隔时间很短,造成该州首府安卡雷奇市人口密集区的地表滑移。但是轻型木结构的建筑在地震中因其良好的结构整体性,即使在地表运动的情况下,除了建筑物位置方向的变化,其余均未造成很大的破坏。

1989年美国发生的洛玛普利塔地震,地震震级为里氏7.1级,震中距旧金山以南100km。这次地震造成66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死亡人数中,将近一半是双层高速公路的塌陷引起的。而震中以及附近的轻型木结构建筑除部分遭受轻微可修复的破坏,大部分建筑物无明显破坏迹象。

1995年日本的阪神地震,里氏7.2级,这次地震中有9万多栋日本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倒塌,而采用北美轻型木结构体系建造8000多幢住宅,除了30%有可修复的轻微破坏外,其余无一幢倒塌。

所以,对于历史上发生的数次地震的震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轻型木结构建筑,在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完全能够在尽最大可能地避免社会和人员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4 国外建筑抗震减灾新技术——隔震技术

4. 1 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据有关记载,隔震概念最早由日本和合浩藏在1881年提出,而在此之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存在一些古建筑,如我国的故宫、日本的镰仓大佛等,这些早期的隔震建筑多是采用滚木或滑石片作为隔震元件,但是历经多次地震仍保存完好。现代意义上的隔震技术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一般都有隔震装置、阻尼器以及地基微振动和风反应控制装置等部分组成,必要时还设有完全保险构造,与早期的隔震系统相比性能上更加可靠、功能上更加完善。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的应用则较早,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已经广泛应用于桥梁隔震中,在建筑中的应用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随着夹层橡胶垫、铅芯夹层橡胶隔震垫、高阻尼橡胶隔震垫以及各种阻尼器的研发成功,橡胶支座隔震已逐步发展成为隔震技术的主流。在这方面,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居于领先地位,并相继建成大量隔震建筑物。这些隔震建筑中有的已经接受了地震考验,都显示了较好的隔震效果。目前,隔震技术越来越为广大的工程人员和社会所接受。

4..2 隔震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目前,国内外已有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经受了地震的考验。其中最突出的是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地震和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中,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显示了令人惊叹的隔震效果,经受了强震的检验。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院是一栋8层钢结构房屋,体型复杂,采用铅芯橡胶垫隔

震技术,1991年建成。在1994年1月6.8级北岭地震中经受了强烈地震的考验,震后照常履行医疗救护任务。地震时地面加速度为0.495g,而屋顶加速度仅为0.278g,衰减系数为1.8,而另一家按常规高标准设计的医院,地面加速度为0.82g,顶层加速度高达2.3lg,放大倍数为2.8。在极震区内共有8座医院,其余7座均因地震破坏而关闭停诊。震后的修复费用高达数亿美元。

1995年1月日本7.2级阪神地震中,震区内有两座隔震建筑均未遭受破坏。其中一座是邮政省计算中心,主要采用铅芯橡胶垫和钢阻尼器。初步结果表明,最大地面加速度为0.4g,而第6层的最大加速度为0.13g,衰减系数为3.1。此外,这次地震中采用铅芯橡胶垫隔震的6座桥粱均表现极佳。经过这两次强地震的考验,隔震技术的可靠性和优越性进一步为人们认识和承认。在国际上兴起了“隔震应用热”。在日本,阪神地震后的1996年一年内隔震建筑的数量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在加固和增层改造已建建筑上,隔震则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美国的盐湖城市政府大楼是第一个改建为隔震结构的历史建筑,该楼为5层砖石结构,中间钟楼高76m,于1988年采用橡胶和铅芯橡胶支承完成加固。

4.3 利用隔震技术存在的问题

隔震技术具有传统抗震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效果已经历了强震的检验,从世界范围看,隔震技术已发展到实用化阶段。但是建筑隔震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涉及到行政、规划、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尤其是造价等因素的影响,严重的妨碍了它的推广使用,因此,必须结合土建特点,从效果、工艺、造价、维修等方面继续研究完善已有的和开发新的经济高效的隔震装置和体系。

参考文献

[1]康仲远. 中外大城市灾例对比研究系列报告(一)——洛马普里埃塔地震和亚美尼亚地震.

灾害学,1996,11(2):62-69.

[2]康仲远. 中外大城市灾例对比研究系列报告(二)——唐山地震和阪神地震. 灾害学,

1996, 11(3): 65-72.

[3]康仲远. 中外大城市灾例对比研究系列报告(三)——伊朗地震和土耳其地震. 灾害学,

1996, 11(4):58-63.

[4]康仲远. 中外大城市灾例对比研究系列报告(四)——墨西哥地震和洛杉矶(北岭)地震.

灾害学,1996,11(5):64-71.

[5]日本北海道地区8.0级地震综述. https://www.sodocs.net/doc/af13087865.html,/zs/zs0926rb.htm

[6]伊朗南部发生7.0级地震损失惨重. https://www.sodocs.net/doc/af13087865.html,/zs/zs1227yl.htm

[7]巴基斯坦发生强烈地震波及南亚. https://www.sodocs.net/doc/af13087865.html,/zs/zs1009bj.htm

[8]陆鸣等.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震灾防御技术,2006,1(1):31-38.

[9]蔡健,周靖,禹奇才,等. 建筑抗震设计理论研究进展.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65-73.

[10]卢振恒. 日本建筑物的有效抗震设计思路与进展. 震灾防御技术,2006,1(2):172-176.

[11]胡慧平. 抗震:日本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 中国建设信息, 2004,(9):40-41.

[12]减轻震害措施. https://www.sodocs.net/doc/af13087865.html,/views.asp?id=221.

[13]曾德民. 面向新世纪的建筑减灾技术——基础隔震技术(一). 建筑知识,1999,(4):

34-35.

[14]曾德民. 面向新世纪的建筑减灾技术——基础隔震技术(二). 建筑知识,1999,(5):

9.

[15]张涛,张富有. 基础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新进展. 西部探矿工程,2003,(12):118-120.

(李延梅张志强王勤花)

中国四大地震带分析

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 中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中国的地震带是那些地区?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 从网上查询到的住息来看,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是主导中国地震灾害预报的主要理论。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四光曾经预测过四大地震,其格式通常是这样的:"李四光曾经预测过中国四大地震,其中唐山、松藩、XXX已经震过了,就差YYY没有震了",YYY一般都是预言传播者所在的城市。 从唐山地震后,地震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慌,除了自然力的巨大杀伤,还包括心理上的极度恐惧。这种恐怖也包括了由于贫穷,地表建筑抗震能力差,老百姓缺少安全感。 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并且为了强化这种"信息"传播的"信度"和"杀伤力",通常会把权威及已经发生的铁的事实扯进来。 从CNKI查询了一部分地震预报专业的文章(回忆录、科普型的),李四光的理论及其本人,曾经多次成功预测过地震,但却没有发现科学文献记载李四光具体预测了四大地震。 [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级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国外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案例

国外绿色生态建筑 设计案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 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中心 邵文晞



1 2 3 4 5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 国外绿 建筑发展 国外绿色建筑特点介绍 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 巴克雷卡德总部 建筑研究组织办公楼
6 7 8 9 10
吉巴欧文化中心 吉 欧文化中 建筑通风借鉴案例 德国商业银行总部大厦 墨尔本政府办公楼 森斯伯瑞英国大型连锁超市
2008-11-4
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中心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

绿色建筑的提出
一九八一~一九九九 年来NASA所测得的 地球南极臭氧层破洞 日渐扩大的情形

绿色建筑的提出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 与会者第 次明确提出了 发展大会”,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由此渐成 一个兼顾环境关注与舒适健康的研究体系, 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推广,成为当今 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标准
世界各国的绿色标准情况
Eko Profile Promis E BREEAM ESCALE Eco Effect Eco Quantum E-top LEEDLEED -Canada, GBTool BREEAMBREEAM-Green Leaf LEED
GOBAS
HKHKBEAM
CASBEE
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第 一次「地球环境高峰会议」 次「地球环境高峰会议」
NABERS SBAT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 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内部控制在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5 年时间。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在美国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 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Treadway 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 报告。20 世纪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 SEC) 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 在1980 年的S—X 规则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的信息。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

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2002年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 如加拿大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南非的King, 法国的Vienot 等等) 均以COSO 的报告为模本。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也是以COSO 的报告为基础的。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等”, 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应理解为: “由管理当局设计( devised) ,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 maintained) 的, 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 pro—cess) ”。可见,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 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相互重叠的目标; 它由人实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却是毫不意外: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 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刘晶晶/文选自《中 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 北京安全吗?(图) 华北地震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区,它对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10个省和直辖市都有影响。这一地区又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像是中国的心脏,心脏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会倍受打击。 《清史稿》中记载了(康熙)十八年北京附近发生的一次强震。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4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围绕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5项重点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 —1—

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2019年拟部署27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约5亿元。结合中央财经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本年度重点围绕大地震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部署有关研究方向。 项目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有关应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以上。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及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区开展。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2—

被动式节能建筑案例分析

被动式节能建筑是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是指通过建筑自身的布局、材料、做法等契合气候辅以空调设备间歇运行达到舒适与节能的技术。区别于主动式节能技术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相隔离,再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创造宜人环境的做法。采用的做法是尽可能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使建筑最大限度地适应周围环境。 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规划用地面积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97.7平方米,绿化率达到67%,属于一类办公建筑。建筑分为A、B两栋,A栋为四层,B栋为2层,A栋设半地下层车库。建筑布局开敞自然,借鉴岭南建筑庭园、天井与冷巷等空间手法和被动技术,营造了一系列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空间,创造了步移景异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以低造价、普通材料、适宜技术满足现代功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绿色建筑。 一、屋顶绿化 屋顶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一直是都市中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处于一种被忽略、被遗忘甚至被糟蹋的地位。一方面是城市绿化面积和水面面积被越来越多的高密度建筑物蚕食,另一方面大量的屋顶却仍然素面朝天,未被有效利用,甚或成了“垃圾仓库”,这是目前城市建设及管理上的一个死角。而被众多生态环境专家、城市规划专家、建筑设计专家所推崇的屋顶绿化,则既能兼顾建筑景观,同时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屋顶绿化不仅仅是绿地向空中发展,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空间的有效办法。也是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在保护城市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方面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有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保护建筑物顶部,延长屋顶建材使用寿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温隔热,减少空调的使用,节约能源;消弱城市噪音能诸多作用。 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采用了大面积的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占绿化面积49%,起到了保温隔热和调节室外热环境的作用。不仅使屋面产生隔热作用,还让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生态节能的作用。 二、节能立面 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采用了垂直绿化的方式。项目利用坡地地形,使建筑物西侧立面为山坡所遮蔽,绿化率高达67%,室外透水地面面积为40193平方米,透水地面面积占室外面积比例高达84%。 项目还种植了乡土植物。利用开挖地下室的土方,采取削高低平衡土方的方法,创造性还原以丘陵自然地貌的场地,并辅以岭南气候植被,达到嵌入自然环境中的地景式建筑形象。主要的乔木有细叶榄仁、香樟、凤凰木、细叶榕、垂榕、粉单竹、黄金间碧玉等等。 建筑物南北向布置,利用坡地地形,使建筑物西侧立面被山坡所遮蔽,避免了建筑西晒造成额外增加的能耗问题。外墙采用加气混凝土模块,屋面采用大面积种植屋面的做法,外窗采用Low-E玻璃,配合地面景观植被设计,有效降低建筑室外温度和热岛效应。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减轻地震灾害的 途径和对策。中国现代地震工作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经过40年 来的不懈努力,已形成“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 减灾工作方针和总体思路。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地震活动和我国地震灾害特点;二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三是简单地介绍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构想。 全球地震活动和中国地震灾害特点 大家知道,地球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珠穆朗玛峰在3000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7大洲在2亿4千万年前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当然,这些地震中,99%以上震级都很小,有的只有零点几级。这些地震是人感觉不到的,是仪器才能探测得到的。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其中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 这些地震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绝大多数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地中海至喜玛拉雅山一带。这些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被称之为地震 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球 地震的80%,欧亚地震带集中了15%。 地震灾害的分布,也不是随机的, 也是有规律的。全球地震85%发生在海 洋,15%发生在大陆,而地震灾害绝大 多数是由大陆地震造成的。强烈的地震 不仅导致建筑物破坏,甚至毁坏,造成 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经 常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 8.2级地震,死亡14万人,其 中90%是被烧死的。1995年 日本阪神7.2级地震,因电气 短路和煤气泄漏,引起200多 起火灾,造成极其严重的损 失。1933年我国四川叠溪7.5 级地震,导致山体崩塌堵塞岷 江,形成四个堰塞湖,震后45 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 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 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发生7级 地震,引发滑坡灾害。 地震除引起火灾、水灾外,还经常 造成生命线工程严重破坏。1995年阪神 7.2级地震造成高架桥墩折断、大桥倾 倒、公路交通中断、铁路扭曲变形。1999 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立交桥桥面整 体坍塌。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电力设 中国地震局局长  陈建民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分析概要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美国的COSO报告。对国外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所带来的启示——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关键词: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外内部控制的渊源 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取的“双人记账制度规定”,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后要由双人同时记在账簿上,并定期进行对比考核,审查有无错弊,从而达到控制财产收支的目的。15世纪末出现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则标志着内部牵制已走向了成熟。现代内部控制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的控制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最早涉及内部控制的职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RB修订发布的《会计报表的验证》,而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该文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2 各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比较有名的内部控制模式有美国的COSO、英国的Cadbury和加拿大的CoCo。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 2.1 美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1萌芽期——15世纪末到2O世纪初: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的内部控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中国的地震灾害概况和减灾对策建议

中国的地震灾害概况和减灾对策建议 摘要: 中国地处濒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部,活动构造十分发育,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和受地震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之一。本文从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角度,简要地回顾中国的地震灾害以及为减轻灾害所进行的地震预报、抗震防灾和地震救灾工作,并对未来作一展望。 关键词; 地震灾害;减灾对策;建筑震害;地震破坏。 Abstract: China, hostorically one of countries with great threa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where earthquakes take place most frequently ,is situated o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Circum-Pacific and Eurasian seismic zone with very actively developed structures.In view of the Countermearsure for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the authors in this paper briefly looked back and forward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istance ,Prevention and relief in China。 Key word: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measures; earthquake damage of buildings ; earthquake damage. 1中国的地震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相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 因地震造成的死亡达27.6万余人,伤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 11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 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8.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4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这次地震的破坏程度,比当时确认的8.5级还要强烈,因为破坏最严重的海原干盐池一带的宏观烈度竟达到12度,并且,余震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也是世界上近百年来最可怕的地震! ●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发生震级8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 ●1931年 8月11日,新疆富蕴发生地震。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中区形成170公里长的断裂带,最大错动幅度达20米。这是中国大地震中已知错动幅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1932年12月25日,甘肃省昌马堡发生7.6级地震,死7万余人。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7.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震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岷江断流,壅坝成湖。距地震一个半月后“地震湖”溃决。前后共死亡2万余人。 ●1935年 4月21日,台湾苗栗发生地震。震级为7.1级,是台湾有史以来破坏最重的一次地震。地面造成长约37公里的断层。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死亡近4000人。全世界的地震学家都目瞪口呆,所有的地震仪都被强大的地震波激过了最高限而失灵。这场特大地震发生在毗邻印度阿萨姆邦的中国西藏墨脱,地震的震级高达里氏8.6级。 ●1962年 3月19日,广东河源发生地震。震级为6.1级,是中国第一个水库诱发地震。死85人。水库诱发地震已经成为当代人类之大敌。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地震。由两次大地震组成:3月8日,邢台隆尧县发生震级6.8级的大地震;3月22日,邢台宁晋县发生震级7.2级的大地震。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此次地震使我国政府下定决心,地震预报在废墟上上马,成为我国地震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发生震级7.7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地震。地震震级为7.3级,震中烈度为Ⅸ度强。这是我国首次预报成功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选题背景阐述 内控制度的理论被人们熟知是源于1992年COSO报告,报告中指出完整的内部控制应涵盖财务报告,经营业务及遵纪守法三方面。但这种企业内控制度却未能在实践操作中形成标准流程。其内控制度更多是一种参考价值, 而并未体现其应用价值。但随着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就告知企业应该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及管理,并使内控制度上升到法律应用的阶段。从此内控制度便被各界人士所讨论,也引来诸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探讨。而我国也在这一法案的影响下对内控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010年及2011 年由相关部门发布了相关企业内控制度的条例及指引,从而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法制化体系已初步形成, 中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但是很多企业在内控方面还是有待完善,尤其是应收账款的内控制度更应该引起关注。 二、国内外应收账款内控控制的研究 (一)国内关于应收账款内控制度的研究 1、应收账款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间竞争在不断加剧。企业作为一种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组织,要想在白热化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被市场所淘汰,保持竞争能力,就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产品和采取新的销售政策。于是应收账款俨然成为企业拥有的一项很常见且非常重要的资产,[1]在2010年底我国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14.89%, 占总资产的7.61%,且呈逐年增长势头。在目前这样一个产品过剩的时代里,企业纷纷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的赊销政策吸引客户、扩大销售。但[3]这些方式虽然在大多情况下能起到一定的经营效果,但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内控管理却不尽如人意,于是“不赊销是等死,赊销是找死”这句话便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真实写照[4]。 2、应收账款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应收账款的内控制度在国内之所以进行的不大顺利,主要可以从相关的宏观和微观因素进行分析。 (1)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建全 正是由于中国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发达,企业大都没有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也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应收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图(组图)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图(组图) 图为中国主要地震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却是毫不意外: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 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刘晶晶/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图为北京断裂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华北地震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区,它对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10个省和直辖市都有影响。这一地区又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像是中国的心脏,心脏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会倍受打击。

被动式节能建筑案例分析审批稿

被动式节能建筑案例分 析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被动式节能建筑是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是指通过建筑自身的布局、材料、做法等契合气候辅以空调设备间歇运行达到舒适与节能的技术。区别于主动式节能技术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相隔离,再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创造宜人环境的做法。采用的做法是尽可能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使建筑最大限度地适应周围环境。 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规划用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绿化率达到67%,属于一类办公建筑。建筑分为A、B 两栋,A栋为四层,B栋为2层,A栋设半地下层车库。建筑布局开敞自然,借鉴岭南建筑庭园、天井与冷巷等空间手法和被动技术,营造了一系列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空间,创造了步移景异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以低造价、普通材料、适宜技术满足现代功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绿色建筑。 一、屋顶绿化 屋顶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一直是都市中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处于一种被忽略、被遗忘甚至被糟蹋的地位。一方面是城市绿化面积和水面面积被越来越多的高密度建筑物蚕食,另一方面大量的屋顶却仍然素面朝天,未被有效利用,甚或成了“垃圾仓库”,这是目前城市建设及管理上的一个死角。而

被众多生态环境专家、城市规划专家、建筑设计专家所推崇的屋顶绿化,则既能兼顾建筑景观,同时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屋顶绿化不仅仅是绿地向空中发展,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空间的有效办法。也是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在保护城市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方面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有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保护建筑物顶部,延长屋顶建材使用寿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温隔热,减少空调的使用,节约能源;消弱城市噪音能诸多作用。 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采用了大面积的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占绿化面积49%,起到了保温隔热和调节室外热环境的作用。不仅使屋面产生隔热作用,还让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生态节能的作用。 二、节能立面 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采用了垂直绿化的方式。项目利用坡地地形,使建筑物西侧立面为山坡所遮蔽,绿化率高达67%,室外透水地面面积为40193平方米,透水地面面积占室外面积比例高达84%。 项目还种植了乡土植物。利用开挖地下室的土方,采取削高低平衡土方的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可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应用探讨 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有991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COSO报告,后有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出台的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中航油事件”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国家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二、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黄京菁,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

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灾害

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5万多次,破坏程度较强的地震近20次。虽然如此,从古至今,地震一直追逐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并频频疯狂地破坏人类的美好家园——地球。 据考证,地面破坏程度最大的地震是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市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在城东130千米左右的威廉王子湾,震动持续了4分钟。城市的主干道被一条宽50厘米的裂缝分成两半,一半下沉了约6米。阿拉斯加南海岸的悬崖滑入了海中。地震发生后,海啸随之而来,把一艘艘船只抛向内陆深处。地震使地表水平位移最大达到20米,震源断层位移最大达到30米,被公认为是当今地面破坏、地壳变动最大的地震。 震级最高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当年从5月21日开始的一个月里,在智利西海岸连续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8级以上的地震3次,7~8级地震10次,其中5月22日发生的8.9级地震,成为迄今为止震级最高的地震。 这次罕见的地震过后,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沿岸的城镇、码头、公用及民用建筑或沉入海底,或被海浪卷入大海,仅智利境内就有5700人遇难。地震后48小时引起普惠火山爆发。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时700千米的速度横扫太平洋,15小时后高达10米的海浪呼啸而至袭击了夏威夷群岛。海浪继续西进,8小时后4米高的海浪冲向日本的海港和码头。在日本岩手县,海浪把大渔船推上了码头,跌落在一个房顶上。这次海啸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引起最大火灾的地震是1923年的日本东京大地震。那年9月1日上午11时58分,伴随着一阵方向突变的怪风,地下发出了雷鸣般的巨响,大地剧烈摇晃起来,建筑物纷纷坍塌,同时引起了熊熊大火。这一古老的城市木屋居多,街道狭窄,消防滞后,结果使东京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直至无可再烧,全城80%的死难者惨死于震后的大火中,全城366万户房屋被烧毁。 火灾尚未停息,海啸引起的巨浪又接踵而来,摧毁了沿岸所有的船舶、

绿色建筑典型案例

绿色建筑典型案例 绿色建筑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其中以国内外绿色建筑经典项目工程为例 经典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1)绿色建筑定义(2)绿色建筑发展(3)国内绿色建筑成功项目案例(4)国外绿色建筑成功项目案例(5)结语 其中以国内绿色建筑成功项目案例的基本内容包括:住宅建筑、公用建筑两种。 公用建筑为例,基本的项目内容包括:项目概况、项目的主要节能技术、项目小结三大部分内容。 其中项目的主要节能技术如下: 被动式通风系统 针对杭州的气候特点,该项目引入了被动式通风系统。该系统的原理是在凉爽的的夏季夜晚和过渡季节,被动式通风系统开启。中庭总共设立了18处拔风井来组织自然通风,室外自然风进入地下室后,充分利用地下室这个天然的大冷库,对室外进入的空气进行一定的冷却,然后沿着布置在南北向德14处主风道以及东西向德4出主风道风口进入各个送风风道,在热压和风压驱动下,沿着各个风道经由布置在各个通风房间的送风口一次进入各个房间,带走室内热量的风进入中庭,

通过屋顶烟囱的拔风作用排向室外,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的空调负荷,减少空调机组运行时间和空调冷负荷,利用建筑物的隔热性能,保持室内较低的温度或湿度。 外围护系统 建筑物南北立面、屋面采用法国钛锌板,东西立面采用陶土板,这两种材料均具有可回收循环使用、自洁功能。建筑物门窗采用了断桥隔热金属型材多腔密封窗框和高透光双银Low-E中空玻璃,使夏季窗户的得热量大大减少,空调负荷从标准建筑的41.71W/m2下降到23.53W/m2,但对冬季采暖的负荷影响不大。 高能效的空调系统和设备 绿色建筑科技馆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可以满足不同房间热湿比不断变化的要求,克服了常规空调系统中的难以同时满足温、湿度参数的问题,避免了室内温度过高或低的现象。 温度控制系统由四台热泵式溶液调湿新风机组、送风末端装置组成,通过盐溶液向空气吸收或释放水分,实现对空气湿度的调节。采用新风作为能量输送的媒介,同时满足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每台热泵式溶液除湿量为80kg/h,加湿量为25kg/h,COP一般在5.5以上。 节能高效的照明系统 绿色建筑科技馆三层选用索乐图日光照明系统。阳光经采光罩聚集并直接折射到传输管道,光线沿管道向下反射穿越房顶到达顶棚,最后经漫射洒落在房间的每个角落。光线在管道中以高反射率进行传输,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sodocs.net/doc/af13087865.html, 作者简介:高霞(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赵妍(1980-),女, 山东菏泽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2008级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高 霞 赵 妍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美国的COSO 报告。对国外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所带来的启示———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关键词: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09)2420202201 1 国外内部控制的渊源 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取的“双人记账制度规定”,一 笔经济业务发生后要由双人同时记录在账簿上,并定期进 行对比考核,审查有无错弊,从而达到控制财产收支的目 的。15世纪末出现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则标志着内部牵制 已走向了成熟。现代内部控制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 的控制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最早涉及内部控制的职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 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RB )修订发布的《会计报表的 验证》,而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 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 2ment s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 s ),该文件将内部 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 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2 各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比较有名的内部控制模式有美国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和加拿大的CoCo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2.1 美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1)萌芽期———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的内部控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 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制度二分法)。该时期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 )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 (1949)的报告中首次给内部控制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使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 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其后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三次修订。该阶段完成了实践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使命。 (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结构三分法)。1988年AICPA 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中首次采用内部控制结构替代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这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4)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 段———旧COSO 报告(要素五分法)。COSO 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五大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最新成果———全面风险管理。COSO 委员会在2001年成立了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项目咨询委员会,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COSO 委员会在2003年7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29日颁布正式稿。COSO 委员会在ERM 内容摘要中,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ERM 涵盖了内部控制,但并不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取代。2.2 英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从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到1999年的特恩布尔指南,英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 )、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Hampel Report )以及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Turnbull Report )堪称是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 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全称为公司治理的财务面(The Financial Aspect s Of Corporate G overnance )。它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卡德伯利报告在许多方面开创了英国公司治理历史的先河,它所确认的公司治理原则一直沿用至今。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全面赞同卡德伯利报告将内部控制视为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的观点,鼓励董事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核。哈姆佩尔报告所提出的准则,将公司治理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内容缺乏新意,委员会主要由 既得利益者组成,责任不够明确。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就如何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它认为董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应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特恩布尔报告推进了内部控制定义的发展,强调通过战略参与为公司创造价值,标志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2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