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

略论北宋马政对国防军政之影响

●何平立

摘 要: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均视马政为国防军政之要务,然北宋以“守内虚外”为国策战略,朝政官员腐败,以致武备松懈,导致了马政的衰败废弛。这不仅使宋军战马供给短缺,军队战斗力不振,在辽、夏、金的强悍铁骑进攻冲击下,每每胜少败多,而且影响了北宋国防军政的政策思想,以致宋军在军事体制上“重内轻外”、“以文制武”,在战略战术上采取“以步制骑”的消极防御,进一步加深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终使北宋王朝岌岌可危,走向覆灭。

关键词:马政;马市;骑战;国防军政

中图分类号:E2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9)01-0089-08

作 者:何平立,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赵翼曾在《廿二史劄记》中论述中国历史上马政作用时指出“有国家者所当留意耳!”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统治者无不视马政为国家重务,因为以军马的牧养、征调、采办、使用等管理为主要职责的马政,始终是冷兵器时代国防军政的重要内容。故“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也。安宁以别尊卑之序,有变以济远近之难”。[1]6因而国之所恃者在兵,兵之所恃者在马,马之所恃者在马政之运作,马政之兴衰实与国运相连。汉唐时中原王朝马政兴盛与骑兵强悍之时,皆御匈奴、突厥游牧部落于边境之外,反之则受其制。而有宋一代马政由盛转衰,面对辽、夏、金铁骑强敌,在国防军政上消极防御,采取守内虚外、议和苟安,终导致王朝积贫积弱以致覆灭。

汉唐兴盛,马政完备,养马业发达。汉朝年马匹数量高时有40余万匹,唐代则达70余万匹。《新唐书?兵志》载:“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于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私备马”。唐代马政与养马之盛况可见一斑。迄至五代,因战乱破坏,一时马政多废弛。

宋代开国伊始,赵匡胤审时度势即设置两个养马务和四个葺旧务,作为宋朝牧马之地。979年赵光义获汾晋、燕蓟等地马匹42000多匹,在几个州设8个牧马坊进行牧养;同年又由政府购买民间17万余匹马,宋朝养马业遂成规模。

《宋史?兵志》载:“兵之所恃在马,而能蕃息者,牧监也”。太祖时置左右飞龙二院(后改名天厩坊、左右骐骥院),“掌国马,别其良驽以待军国之用”[2]。宋真宗景德年间,京外

各州牧监共计14处,有大名、洺州、郑州、同州、相州、邢州、澶州、中牟、许州、卫州、东平、

滑州、洛阳等地。据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统计:“凡内外坊、监及诸军马凡二十余万匹,饲养

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每岁京城草六十六万六千围,麸料六万二千二百四石,盐、油、

药、糖九万五千余石,诸州军不预焉”[3]。此时可谓宋一代马政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

期,虽宋朝马政官员、机构、制度俱存,牧监占地也广,然仍不能有效解决诸军战马数额。

同时,北宋牧马地多在今河南、河北地区,气候不符马之习性,养出来的马习性温良,难胜

战骑长途追击之用,以致“诸军缺马,人多相与咨怨”。

宋仁宗即位后,武备渐弛,马政开始衰败,“兵久不试,言者多以为费广而亡补”[3]。

朝廷陆续罢废东平、单镇、镇宁、灵昌、淳泽、洛阳等黄河南岸六监,只留下河北诸监。之

后,牧监存废不定,罢停之议不断。政府对定监养马态度已趋消极,大有“定牧不如游牧,

游牧不如买马”之势。故北宋养马数最多的真宗时也仅20余万匹。自仁宗时,北宋马政

开始走向衰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经营管理不善 马性耐寒畏热,孳生繁衍均受气候土壤影响。故北宋王朝仅

据中原地区,对养马业不利。如国子监博士李党曾指出:“边人畜牧转徙,驰逐水草。腾驹

游牝,顺其物性,由是浸以蕃滋。暨乎市易之马,至于中国,絷以维之,饲以枯槁,离析牝

牡,制其生性,玄黄虺隫,因而减耗”[3]。

二是牧监之地被皇族豪右侵占为庄田 如《宋史?兵志》曰:“凡牧地,自畿甸及近

郡,使择水草善地而标占之。淳佑、景德间,内外坊监总六万八千顷,诸军班又三万九千顷

焉。岁久官失其籍,界堠不明,废置不常,而它于侵冒者多矣”。至治平末年(1067年),牧

监之地仅有55000顷,马政被蠹蚀侵败可见一斑。

三是牧监养马占地过多,农牧争地,引起民怨 如仁宗至和年间,包拯为群牧使,鉴

于河北马监牧地过多,特奏请将牧马地给与民户依旧耕田,以济民困。奏议曰:“访闻广平

虽再分为两监,马只有五六千匹,不及往时一监之数,亦不销得此地,枉有废为闲田”[4]。

又奏道:“同州置二马监,各侵占民田数千顷,乃于河北监内分马往诸处牧养,未逾一月,死

者十有七八,迄今为二州之害”[4]。包拯素以体察民情著称,其奏陈多能切中时弊。

四是自北宋初,朝廷国防军政即以“守内虚外”为战略与国策 故宋太祖将北伐抗

辽方针束之高阁,“别置封桩库”,寄希望以此库金帛赎回燕云十六州之地。宋真宗澶渊之

盟后出现多年息兵之期,于是朝廷内外议罢马政之声四起,以致马监牧地时罢时兴,导致

官民矛盾加深,马政设置趋瘫痪,终因弊端累增积重难返。

宋神宗即位后,欲清除马政积弊,认为“方今马政不修,官吏无著效,岂任不久而才不

尽欤?是何监牧之多,官吏之众,而乏才之甚也!———当今之计者,当简其劳能,进之以

序”[3]。熙宁年间,王安石针对北宋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之局面,试图变法改革

“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在“整军强兵”中即推行保甲养马法(亦称保政治,以挽弱图强、

马法、户马法)。熙宁六年八月,北宋政府颁布了完整的“养马法”,其规定:“凡五路义保愿

养马者,户一匹,有物力养马二匹者听。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价使自市,毋或强与。

府界毋过三千匹,五路毋过五千匹。除袭逐盗贼外,不得乘越三里。在府界者,岁免体量

草二百五十束,给以钱;在五路者,岁免折变缘纳钱。三等以上,十户为一保,四等、五等,

十户为一社,以待死病补偿者。保(户)马(毙),即马主独偿之;社户马(毙),半使社人偿

之。岁一阅其肥瘠,禁苛留者,凡十有四条。先自府界颁行焉”[5]。这一变法,实际是以官马责令百姓饲养繁殖,寓马以农、以备国防之需的措施。此法设想“以牧马余田修稼政”,租赋收入购茶盐,再用茶盐与边境民族交换马匹;同时原牧马监兵,可派遣去修治京城,而废监之收入也可归国库军备。

保马法的推行,一度使北宋骑战军力有所振作。如此前宋军遇西夏骑兵往往即溃,然保马法实施后,宋军也能给西夏骑军痛击。如王昭攻击西夏军,“昭军行五十四日,涉千百里,得州五,斩首级千级,获牛并马以万计。捷书至,帝御紫宸殿受群臣驾,解所服玉带赐王安石”[6]。王安石受帝所赐,即因推行保马法有功。然保马法目的是想改变牧监不兴、马不孳息的状况,但在朝政腐败、党争频仍、保守势力以“守祖宗之大法”而反对之政治环境下,保马法实施举步维艰,屡屡遭受攻讦。哲宗继位后,“言新法之不便,以保马为急”,于是罢保马,复牧监。然两厢仅有13000匹马,而不堪用者过半。绍圣年间又恢复熙宁之制,优柔寡断、反复折腾,以致马政隳乱、破败殆尽。

北宋马政衰败与军事上积弱不振是紧密联系的。而辽朝“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酒酪。”[7]。“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7]。时称辽朝“牧马蕃息,多至百万”。良种辽马一旦“驱策而用”,则“终日驰骋而不困乏”[8]。故辽一向视马政为“立国之本”。辽朝不仅养马业发达,而且千方百计以多渠道征获马匹,以夯实这一军事力量的柱石,以备军事之需。如辽向其属国有贡马定例:“厥后东丹国岁贡千匹,女直万匹,直不古等国万匹,阻卜及吾独婉、惕德各两万匹,西夏、室韦各三万匹,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骊等诸部三百匹”[7]。此外,辽朝还在战争中掠夺马匹,如辽太祖“即位,伐河东,下伐北群县,获至驼马十余万匹”;又如“枢密使耶律斜轸讨女真,获二十余万,分牧水草便地,数岁所增不胜祘”[7]。由此可见,辽代马政及养马业远甚于宋朝。同样,金人也以骑为主,养马业是其国防力量的保障。在灭辽进程中,其就杂故辽群牧基础上设置了马政。天德年间,已有迪河斡朵、斡里保、蒲速斡、燕思、兀者五大群牧所,最盛时达九所群牧,畜马47万匹。每适大的军事行动,令集全国官私马匹以毕其功于一役。金宋战斗力之高低,在马政上已略见分晓。

自汉唐以来,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进行茶马互市就已形成历史传统。宋代茶马互市制度也是马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当国家监牧收效甚微之时,市马便成为其最主要的马源。故宋人员兴宗曰:“臣闻固国之方,在于置卫,置卫之实,在于市马”[9]。北宋开茶马互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从政治而言,“祖宗设立互市之法,本以羁縻远人”[10]。二是从军事而论,弥补牧监养马之不足,以备国防军政之需。三是从经济来说,至宋代周边民族“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11],边境贸易有此需要。同时,宋朝财政困难及用钱币买马而酿成钱荒,致使政府出台禁止铜钱外流政策,而以茶易马就成为最佳方案。

原宋辽、宋夏榷场互市,尚能买到一些马匹,但自关系紧张时起,辽夏均严禁向宋输出马匹。而西南地区民族所产之马质量较差,“格尺短小,不堪行阵”,故宋朝向西南市马数量一直很少。因此,北宋市马之地主要有河东、陕西、川陕三路以及青海、甘肃的藏族

地区。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太宗“诏岁于边郡市马,偿以善价。内属戎人驰马诣阙下者,悉令县次续食以优之。比闻富人皆私市之,至战骑多缺。自今一切禁之,违者许相告发,每匹赏钱十万,私市者论其罪,中外官犯者,所在以闻”[3]。自此,沿边州郡市马便成定制,同时严禁私人市马。1060年(嘉祐五年),宋朝在甘肃的原、渭、熙、河各州正式设置买马司;1074年(熙宁八年)在熙河路设置茶马司;1077年又置群牧行司,以往来督察市马者;1081年(元丰三年)复改为提举买马监牧司。

北宋初,宋与周边交易马匹,主要还是以绢帛和铜钱支付马价,茶叶居其次。然大量使用钱币,加大了宋廷财政负担。当时茶马互市中,平均马价为30贯,如每年购马3万匹,则需铜钱90万贯,这几乎同宋廷年铸钱量相当。同时,大量金属制品流入周边,对边防未免不利。故宋太宗为防微杜渐,下令禁止以铜钱易马,而以茶易马的互市就此兴盛。此后,宋廷茶马比价“随市增减,价例不定”。宋神宗元丰间,马源充沛,100斤茶可易一匹马;后茶价下跌,要350斤茶才能换一匹马。崇宁年间根据马质优劣,马价分为九等(良马三等,纲马六等);良马上等者每匹折茶250斤,中等220斤,下等200斤。为鼓励汉藏茶马互市,宋廷规定易马茶价低于专卖之价;同时,又规定好茶(川茶等)专用易马,不得商卖。如:规定“禁南茶勿入陕西,以利蜀货”[12];“下令川陕民茶尽卖入官,严禁私行交易,

[13]。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宋朝买马地区已发展为33处,其中有12处为西北安多藏族地区,在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西北“蕃马”渐成宋朝市马的主要来源。宋真宗时,在中央设置佑马司,将马匹定为23等,价格从8000-35000钱;并鼓励蕃部进贡马匹,给赐凡三等,从27000-75000钱,上乘马匹最高价格可达111万钱[14]。宋真宗时期,买蕃马从每年5000匹发展到30054匹,约占宋朝全国每年买马数额70%。由此可见,西北地区茶马互市十分活跃。

北宋马政衰败,一遇战事即显战马不济,为解决马荒而仰仗市马,本也为一策。但在朝政昏庸、官吏腐败、制度运转不灵的政治状况下,市马数额也远不能解决国防军政之需,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富人皆私市之,致战骑多阙”[15] 自宋太宗后,朝廷曾多次申令禁止民间私贩马匹,并实施以刑法。如真宗咸平年间,“审刑院上秦州私贩马条例:自今一匹杖一百,十匹徒一年,二十匹加一等,三十匹奏裁,其马纳官,以半价给告事人”[3]。然终北宋一朝,私商越界贩马趋利,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宋与周边茶马贸易,目的不仅在于经济利益,而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考虑“羁縻诸蕃”,即“以茶驭蕃”,致经济功能政治化 宋人曾认为以茶易马为经久之策:“熙宁以来,讲摘山之利,得充厩之良,中国得马足以为我利,戎人得茶不能为我寡。彼所嗜唯茶,虽奔风逐电之骏犹所不靳,以我蜀产易彼上乘,此诚经久之策者”[16]。正基于如此目的,哲宗元符年后市马出现不稳定现象,有时一年不买,有时年买4万匹马。而熙宁年间,宋对吐蕃诸部发动熙河之役,也导致茶马贸易中断,蕃族不愿将马入宋。

三是榷茶制度松弛,官员贪婪腐败也导致茶马互市不能正常进行 如一些私商乘隙入蕃部进行贸易,“其茶入蕃既已充足,缘此,遂不将马入汉中卖”[17];又如买马司官吏

贪功利,以茶经营其它贸易,以致缺少茶叶以备博马[18]。直至徽宗末年,“川茶不以博马,唯市珠玉,故马政废”[19]。

北宋王朝在周边年买马最高数为景祐三年43144匹,其后年份多为1-2万匹之间。而宋夏交战期间买马额更少,“市马二万二百才能补京畿塞下之阙,自用兵四年,所市马才三万”[16]。故综论北宋茶马互市,虽对马政不善而缺马匹稍有弥补,但同辽、夏、金强大的骑兵部队相比,仅聊胜于无、杯水车薪而已。因而北宋马政衰败之积弊,实为其积贫积弱的国防军政态势之一大原因。

自唐五代以来养马业的衰败,以致宋建国初期国防上就严重缺乏战马。北宋一代马政元气难振与不修,对于国防军政影响极大。宋太宗“即位,阅诸军战马多阙”[20],宋仁宗时,“今天下马军大率十人无一、二人有马”[21]。而至宋神宗元丰年,“西边用兵不已,行阵之间,今诸陈奏,皆以缺马为言”[22]。河北骑兵中,必须能挽弓一石之射手才配备马匹,其余人都改为徒步弩手或枪刀手[23]。哲宗时,骑兵部队一般缺马百分之30到40,甚至更多[24]。到北宋晚期宋徽宗时,马政已废罢,“民间杂养以充役,官吏便文以塞责,而马无复善者。今诸军缺马者大半”[3]。时即使控扼契丹、西夏的河东路军事重镇高阳关驻军,都5000匹以上。而契丹仅山后四镇就常备有近10万精锐骑兵[25]。故当金兵铁骑大举南侵之时,北宋仓促间在全国范围内仅招募了23000匹马,被金军铁蹄蹂躏横扫也已势成定局。

在骑射称雄的冷兵器时代,战马的多少往往直接影响着军力与国力的强弱,为此《武经总要》卷四称骑兵谓:“古之善骑者,无阵不摧”。当骑兵成为军队作战的主力后,势必作战方式随之变化,速度快、纵深线长、战地开阔、迂回包抄、冲击力猛等便成为骑战之特征。《阵纪》卷四对骑战总结道:“驰骤便捷,利于邀击奔趋,而不宜于正守老顿”。故孙膑曾指出:“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乱击;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故曰离合之兵也”[26]。然综观北宋,由于马政不善,养马业不振,以致军队缺战骑,最终影响到朝廷国防军政上的战略策略。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取“以步制骑”消极防御军事战略 北宋对外消极防御始于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后,守内虚外遂成国策,并始终占据朝议局势,主战派(如李纲、宗泽等)则皆以悲剧终场。由于北宋马政不修,骑兵发展大受限制,面对周边游牧民族强大骑兵,只得推行“以步制骑”的军事战略,并一直成为宋代朝廷的主调。甚至一些颇有见地的官员往往也附会此种论调,否定骑兵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如范仲淹曾言:“自古骑兵未必有利”,“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27]。而沈括则云:“(宋)利强弩,舍我之长技,勉强其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28]。实际上,军事上的以步制骑不仅是朝廷消极防御的结果,而且是缺少强悍骑兵集团军的必然。如宋祁即指出:“臣料朝廷与敌相攻,必不深入穷追,驱而去之,及境而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29]。

二是对北宋军事布置及战斗阵形有很大影响 “以步制骑,莫善于险”。为避免在平原开阔地带与辽夏等精锐骑兵争锋,宋军在作战形式上多利用山地江河等险要地形,以限制敌骑的优势发挥,以城塞防守战为主。如宋辽战争中,东线宋军即在河北大清河、滹沱河、子牙河之间地带“修城池、开坡地、阔方田以限戎马”。西线宋军则以太原为中心,防守灵邱、五台山、雁门关、宁武关、云中山及西至长城沿线。北宋主力禁军,以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战时布阵以宋太宗御制“平戎万全阵”为主[30],战斗队形基本以主力步兵列中军大阵为核心,布成三个“车营”,机动部队也在此;前后左右各有骑兵担任警戎与掩护的防御阵势,以抗敌骑兵“奔冲突驰”。其军事战术思想显示的就是“以步制骑”的防御态势,以图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应付各种多变的战况。实践证明,该阵在军事上,既不能达到“平戎”之目的,更不可能是“万全”之策略。宋仁宗时,朝廷编撰了《武经总要》,又增添了“本朝八阵法”,即牝阵、牡阵、冲方阵、车轮阵、罘罝阵、燕行阵、容辎重方阵等。然这些阵形仍“以守为主防敌突驰”为指导思想,中军主力四周列成对外防御的方阵,只以少数兵力在前后左右作些变化,依然是军事上消极防御战略在战术上的体现。故北宋军阵队形,虽在战术上也取得一些局部性胜利,但终在战略上遭全局性的失败。宋军往往在辽、夏、金铁骑进攻冲击下,招架乏术、防御无方,以致战而无功,屈侮相踵。

“以文制武”的三是北宋马政衰败与军事战略上“守内虚外”、军事体制上“重内轻外”、

政策有着重要联系 宋太宗两次大举北征失败,收复燕云十六州以拓展马政希望也成泡影,遂即调整国防军政战略策略。他认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奸邪无状,若为内患,诚可惧也”[31]。这一“守内虚外”的错误战略决策成为“祖宗遗训”,为历朝皇帝所贯彻,朝廷对外议和苟安,对内则巩固中央专制集权。如在军队体制上,全国军队云集首都

“强干弱枝”格局,而忽视守土御敌的国地区,以中央禁军拱卫京城朝廷,形成“重内轻外”、

防建设。如宋太宗至道年间军队37.8万人,禁军有19.3万人;真宗天禧年间军队91.2万人,禁军有43.2万人;仁宗庆历年间,军队125.9万人,禁军有82.6万人;神宗元丰年间,军队90万人,禁军有61.2万人。在军事领导上,以枢密院掌管军机事务,以内臣监军、文臣主兵;遇战事则“将从中御”,帝“以阵图赐诸将”来指挥作战,使临阵将领无机断行事之权。其结果在军事上墨守成规、被动挨打,每每招致失败。

而反观辽、夏、金都是以弓马见长,一般“每正军一名有马三匹”,以骑兵集团作为决战主力。因此,这些骑军在战场上易于发挥其主动性、灵活性和机动性。他们的军事制度和作战形式也均是围绕骑战特点而设置安排的。如西夏军种以骑兵为主,号称“铁鹞子军”。在元昊时,骑兵即达50余万人。夏与宋战争中,其根据边防需要和敌情变化部署边镇驻军,“每有事于西,则自东点集而西;于东,则有西点集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32]。作战时骑兵行动迅速、灵活。范仲淹曾言其:“虏骑轻捷,邀击前后,乘风扬沙,一日数出”[33]。进不可前,退不可息,水泉不得饮,沙漠无所获。西夏骑兵不仅注重速战速决,而且善于集中优势,以少胜多。其往往采用“以合击分”,每每局部兵力占优势打胜仗,从而能在整体上以弱胜强,即“先攻而取之处,以成常胜之势”,“以游兵困劲卒”[34]。即便战败仍能“不耻奔遁”,必再寻找战机,以求败中取胜,因此,曾在陕西率军与西夏作战的范仲淹说道:“陕西四路兵总数凡三十万,非不多也,然各守城寨,

故每岁战兵不过二万余人”。而西夏军则“忽而点集并攻一路”,“动号十余万人,以我分散之兵,拒彼专一之势,众寡不敌,遂及散败”[35]。宋臣宇文之邵在总结宋夏战争中“庆历之败”原因时说:“其患在于虏兵常合我兵常分也———以合兵击我散兵,而我常以不敌之众当其锋,此庆历之失也”[36]。

又如辽人早在隋唐之际即以飘忽不定的骑兵战法闻名。辽人平时盘马弯弓、游牧狩猎,“有兵事,则五京、二州,各提辖司传檄而集,不得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兵已立具”。辽太宗时仅御帐亲军合骑50万,官卫骑军达10万,骑兵之强大可见一斑。辽军惯用两翼包抄围歼战术,依靠骑兵快速机动和翼侧迂回能力对付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辽军一般“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退则无耻,散而复聚”[37]。这就是摆好阵形并不正面进攻,而待机袭击;宋军一退兵,即利用骑兵快速机动,在运动中给予宋军致命一击。即便有时失利,也可迅速退走,在较远纵深内重新组织反扑。在与宋军高梁河、瓦桥诸役中,都是出其不意发起攻击,取得胜利。而在歧沟关之役幽州危急时,辽骑兵从腹地远道增援,变被动为主动;辽骑还常袭扰宋军粮道,待其疲惫退师,趁机挥军猛追。辽军在歧沟关大败宋将曹彬,正是运用这些谋略的结果。此外,辽军遇有守城据垒之敌,往往或长困久围或佯围,实际引军绕城抄掠四野,使守城孤立无援,达不战而下之目的。辽军后期对宋进攻作战,发展为大纵深穿插,深入宋之腹地,攻击战略要点,逼宋割地求和。

再如金人主要依靠血缘纽带联结的宗族势力、以“猛安克谋”制执掌兵权。金军善于野战,长于用骑。金世宗时就有国马47万匹。宋金战争中,金人号曰“铁浮屠”的重甲骑兵被大规模编组在一起,横冲直撞、战场突击颇具威慑。宋代名将吴璘曾言:“金军有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38]。吴玠则云:“至金人则更进迭退,忍耐持久———每战非累日不决,胜不遽追,败不致乱”[39]。这说明金军骑兵机动迅速、战力持久,可屡败屡战。金军多以重装骑兵增强深入敌阵的能力,并善于用“三生阵”,即“布围圆阵当锋,次张两翼,左右夹攻”[40]。这种骑战布阵,实际就是女真人骑马布围打猎形式的翻版。金军又不拘泥阵法,强调用兵注重奇正两军,临敌应变,以正为奇,以奇为正,方为克敌制胜之术。

从上述宋与夏、辽、金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的比较而论,宋军一味消极防御势必取失败之道,这历史已作了最佳注脚。及至南京、西北养马牧地尽失,而“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故赵宋王朝终被蒙元灭亡,也是势所必然矣。

恩格斯曾指出:“在中世纪,骑兵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兵种”[41]27。中国古代自战国以后,战争中攻击力最强、机动性最大的作战方式就是骑战。可以说,骑兵是冷兵器时代战斗力最强的兵种,骑战兴起引发古代军事史上丰富多彩的战略战术,从多方面扩大了战争空间与艺术,将运动战推向新的高度,以致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和制高点审时度势地洞察战争全局。中国军事历史上汉唐的盛事伟绩以及元、清的四海功业,无不是建立在强大的骑兵集团军基础上的。然北宋朝廷目光短浅、抱残守悫,只图固守中原而消极防御,其结果政治腐败、马政颓弊、军缺战骑、削弱国力、被动挨打,焉有不亡之理?!

参考文献:

[1]蔡方炳.历代马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宋史:职官志[M].

[3]宋史:兵志[M].

[4]包拯.孝肃包公奏议:卷7[M].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6[M].

[6]宋史纪事本末:王昭传[M].

[7]辽史:食货志[M].

[8]苏颂.苏魏公集:契丹马[M].

[9]员兴宗.九华集:卷7[M].

[10]宋会要:食货[M].

[11]王圻.续文献通考:卷22[M].

[12]宋史:黄廉传[M].

[13]宋史:食货志[M].

[1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M].

[15]宋会要辑稿:183册[M].

[16]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60[M].

[17]宋会要辑稿:84册[M].

[18]宋史:宇文常传[M].

[19]王明清.挥尘录:卷160[M].

[2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M].

[21]宋祁.景文集:卷29[M].

[2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8[M].

[2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9[M].

[2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7[M].

[25]辽史?兵卫志[M].

[26]通典:卷149[M].

[2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2[M].

[2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7[M].

[29]历代名臣奏议:卷328[M].

[30]武经总要:卷7[M].

[3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M].

[32]宋史:夏国传[M].

[33]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论西事札子[M].

[3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9[M].

[35]历代名臣奏议:卷324[M].

[36]吕祖谦.宋文鉴:卷53[M].

[3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M].

[38]宋史:吴璘传[M].

[39]宋史:吴玠传[M].

[40]三朝北盟会编:卷98[M].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责任编辑 朱加荣)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卷)及答案

《综合基础知识》 一、是非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对下列命题作出判断,你认为正确的在答题卡上涂A,错误的涂B;全部涂“A”或“B”,均记为0分。) 1、“居安思危”反映了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 2、在几个社会经济制度中都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3、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社会变革的最终原因只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寻找。() 4、改革和发展都必须依靠稳定,所以,中国的最大政治就是稳定。() 5、法律体系包括一个国家历史的和现行的法律规范,包括已经生效的和已经失效的以及将来制定的法律。() 6、现代民主社会中,从总体上说,任何法律主体都是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统一体。() 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8、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内部人事管理行为不能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 9、行政处罚都要经过听证程序。) 10、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挂职锻炼和轮岗四种方式。() 11、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转型期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 12、经济学上,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中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13、其他因素不变,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将导致该商品价格上升,交易数量减少。() 14、作为市场经济的对立物,计划经济的原则设想几乎与市场经济同时产生。() 15、人们都把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作为一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应该建立“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用强制行政手段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从而实现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 17、政府职能的错位是指本来应该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业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18、领导者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统一,是领导者实现有效领导的必要条件。() 19、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的单一方面的行为过程。()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21、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使中国实现了工业化。(X) 2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伴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 23、资源与环境密不可分,从一般意义上说,资源即是环境,环境也是资源。() 24、“在施工中,供电、供水、商业、交通民警等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使这项工程进行得又快又好。”这句话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25、决议主要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26、收文办理的第四阶段是处置办毕公文,包括:清退、销毁、暂存、组织传阅和催办等。() 27、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28、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9、今年以来,欧盟和美国相继对我国部分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这是明显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做法。() 30、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均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涂在答题卡上。)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摘要:本文首先对王毓铨关于明代“贯”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时认为朱保炯、谢沛霖把找不到户籍籍别记载的明代进士归类为“仅有乡贯”者的做法不当。明代没有纯粹的乡贯。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是“双籍进士”。通过对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的双籍进士的历朝和地区分布的统计,以及这些进士祖籍的流动分析,有助于我们拓展进士空间流动和移民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明代的科举、人才、人口政策,以及这些举措在巩固边防,稳定全国政治,促进京城和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进士户籍·籍别·乡贯移民史 一、籍贯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 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他们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索引》)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然作者没有说明何为户籍?何为乡贯?学术界对明代的籍贯分类似也未作界定[1]。王毓铨先生虽然为此写过专文,且观点影响了一代学人,但他的释义是:明代的籍是役籍,贯是乡贯[2],无意间排斥明代最基本的贯——户籍(现籍)住址,也就是说,将乡贯(祖籍)取代了现籍。明朝并不存在所谓的“籍贯”制度,说明代的“籍”指役籍,“贯”指居住地也都可接受。但问题是,在历史文献中,大量的明代人物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要研究这些人物,就自然引出了对于“贯”的双重意义之讨论,贯有乡贯,又有户籍登记住址。本文讨论的“籍贯”和提出的“双籍”问题都基于此。 明代的户籍可理解为今天的户口所在地。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讲,户口所在地往往同时也是祖居地、出生地,故一般意义上讲的明人的籍贯、地贯、本籍、地籍、贯址、贯(特定场合也包括乡贯),就是户籍,即户贴、黄册上登记的地址。事实上,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洪武年间的户贴”填写的“贯”,无一不是户口登记上的住址[3]。对明代的科举人口,包括双籍进士而言,其报考地也是以户籍登记地为准。明代户籍填报中的籍别,是“职业身份” 的划分[4],或称封建役籍[5]。但籍别没有任何地理、地名意义。我们对明代人物进行籍贯和空间分布研究时,完全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否则,有可能对明人的户籍、籍别、乡贯纠缠不清。明代的乡贯,系原籍、祖籍,即祖上原先居住占籍的地方。我与王毓铨先生的役“籍之所在必有其乡贯”的观点不同,乡贯与“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他的户役役籍所在地”没有必然的联系。否则,王文谈到的湖南茶陵岂不成了李东阳的出生地、居住地、役籍所在地?其实,李东阳曾祖以下,就生于北京、居于北京、赋役于北京。当然,如上所述,对当时多数人来讲,祖居地可能也是其出生地、居住地,但从《索引》数以万计的明代进士的籍贯分析,凡有户籍的必有其役籍;有役籍的也必有其户籍(史料缺载者除外)。反之,止有乡贯的,就找不到役籍。至于户籍、乡贯并有者,其役籍必与户籍并列,而与乡贯不沾边。故“户役役籍所在地”应该是户籍籍贯所在地,不能解读为乡贯籍贯所在地。王先生曾举例永乐十年民籍进士——云南太和县的杨荣和江西泰和县的王嗣先,他把这里的太和与泰和分别当作他们的乡贯[6]。其实,太和及泰和应该分别是杨氏和王氏的户籍(现籍)籍贯(见《索引》第1713、311页),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明人籍贯所在地。 《索引》作者又在“编例”中说明,明代部分进士“仅有乡贯”,并举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40分) 1.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要坚持的用人标准是( ) A.党管干部 B.任人唯贤 C.德才兼备 D.任人唯亲 2.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含相同哲理的成语是( )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3.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内涵在于( ) A.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求 C.为人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D.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5,( )是机关工作的纽带,是机关接受与传递信息的通道。 A.公文 B.公文处理 C.公文拟办 D.公文承办 6.维护文件的高度严密性是指( ) A.公文的保密性 B.公文语言结构的严密 C.公文行文文字的严密 D.施行办法的严密 7.每一颗通信卫星可俯视地球( )的面积。 A.1/2 B.1/3 C.1/4 D.1/5 8.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的主要原因( ) A.受到地震的影响 B.常年遭受飓风吹袭的结果 C.塔底地层下陷的缘故 D.钟塔的木料砖石年久破损失修 9.职业素质的核心是( ) A.思想政治素质 B.科学文化素质 C.专业技能素质

综合基础知识的考试题型

综合基础知识的考试题型 问:综合基础知识考作文吗? 答:《综合基础知识》不考小作文,题型全部为客观选择题,题型与公务员考录笔试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基本一致。此外,《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的题型也全部为客观题。 岗位信息表载明的笔试(或面试、专业测试)100%指的是什么? 岗位信息表载明的“考试方式及折算比例”,表示该岗位考试方式为笔试、面试或专业测试及相应所占比例,如“笔试100%”,说明该岗位仅进行笔试,笔试成绩即为综合成绩。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例题 1.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内的______,是______和______在各个职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2.教师道德是一种__,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__的指导下,通过__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__和__的总和。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有________。 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________,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 5.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 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________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 ________等方面。 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等方面。 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______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______、 ______和______。 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___而生,又为___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___功能。 1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与解析: 1.特殊道德要求,一般社会道德,阶级道德 2.职业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教育劳动过程,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2018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部分政治 (党史、党建、毛思、中特(邓、三、观)、马克思原理、时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讲话、重庆各次会议精神、及习近平在重庆的各次讲话)) 一、党史时间轴 1.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一次彻底的翻地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0年春,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在北京、上海组织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 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4.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翻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主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5.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共产党以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6.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7.1926年,北伐战争,对象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8.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共产党有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转变。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 9.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陕甘苏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结束。 10.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1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结束,国共合作抗战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8月,洛川会议,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山丹题壁(诗歌赏析)

山丹题壁 【明】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 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在政坛上堪称一代名臣。素有雄才大略,曾计诛刘瑾,并三次出任宁夏、甘肃、延绥三边军务总制,在西北边陲建功立业,后以华盖殿大学士衔入阁为首辅,有诗集《石淙诗稿》十九卷,由其门生李梦阳评点。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其中不少作品更有明显的向杜甫学习的倾向,或记叙忧国伤时的内容,或呈现沉郁顿挫的老杜诗风,或学习杜甫的诗歌技法。李梦阳把这一类诗称之为“杜格”。《石淙诗稿》卷四的这首《山丹题壁》写于杨一清在弘治四年到十二年担任陕西提学副使之时,这是他首次在西北任职。他面对

公务员考试必背综合基础知识

公务员考试必背综合基础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1.热带有几个季节? 答案:2个 2.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答案:印度 3.“海的女儿”是哪个城市的城徽? 答案:哥本哈根 4.被称为“老人国”的星系是哪一星系? 答案:椭圆星系 5.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由当时哪国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 答案:尼伯尔 6.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7.以下哪座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 答案:妙应寺白塔 8.称为“数学之神”的科学家是: 答案:阿基米德 9.“薛涛笺”产生于哪个朝代? 答案:唐 10.产生海水潮汐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月球引力 11.天文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答案:天体 12.以下哪项不是天文学主要研究对象? 答案:气象 13.天文学家把全天空的星星按区域划分成多少个星座? 答案:88个

14.领土面积居世界前四位的国家是: 答案: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 15.加拿大的领土面积在世界上排第几? 答案:第2 16.中国最东边的城市是黑龙江的? 答案:绥芬河市 1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 答案:1789年7月14日 18.面临江上大风大雨时,吴六奇唱的是哪出戏 答案:《沉江》 19.吴六奇死于何人之手? 答案:归钟 20.非洲产量和储量都占世界第一位的矿产是:

答案:黄金、金刚石 21.尼日尔河位于: 答案:非洲 22.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整个非洲面积的:答案:1/3 23.非洲石油产量最多的国家是: 答案:尼日利亚 24.非洲热带草原上最典型的动物是: 答案:斑马、长颈鹿 25.非洲的第一大河是: 答案:尼罗河 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答案:热带草原气候 27.埃及地处非洲的: 答案:东北部

广东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点及复习方法

广东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点及复习方法 【导语】 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点及复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事业单位考试经济部分考查内容的基本框架以及其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知识框架 二、复习方法 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后面三章内容的复习方法。 第一章主要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特征和功能,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具体制度安排;阐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以及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措施。重庆历年真题对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考查较多,国民收入相关概念GNP、GDP、PI、DPI,初次分配的具体形式,再分

配的途径,对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以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具体形式的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基本含义等这些知识点都有过考查。 第二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介绍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结合重庆历年真题,本章的高频考点为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其中,对外贸易、国家级新区、保税区为重中之重。 第三章章主要介绍了国际经济的相关内容,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从重庆的历年真题来看,此部分的考查内容集中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国际经济组织等部分,此外,对于汇率、对外投资、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等内容也有涉及。 总的来看,此部分的考查内容较简单,后面这三章的内容是在经济部分的考试中占得比例不大,考点也较少,多为对于讲义内容的记忆性考查,但考点较分散,建议考生对于本章的主要内容都要有大概了解,但是这些提及到的重点还是需要大家注意复习的。 热门推荐: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更多事业单位复习资料请关注广东事业单位考试网 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af16666346.html,/guangdong/

明代卫所医疗保障浅析

明代卫所医疗保障浅析 张金奎 医疗在军队建设中居于特殊地位,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粗浅分析,以求抛砖引玉,并就教于方家。 据《明史》记载:明廷在“边关卫所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俱由本院(太医院)试遣。岁终,会察其功过而殿最之,以凭黜陟”1[①],在个案资料中,我们也确实能看到卫所设有军医的例证,如晋王府的军医祝敬1[②]、宁夏右卫医士汪铨1[③],等等。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下旨:凡守卫军士“本身若有暴疾,本管官旗即放归营所,请医调治。或看视迟慢、放回犹豫,致令病甚,亲管小旗杖一百,总旗杖九十,百户住俸一月。其病军食钱带去,不必琐碎来奏。”1[④]另外,生病军士还享有不参加点名的权利1[⑤]。此外,卫所中似乎还设有专门治疗马匹疾病的兽医。《明太宗实录》载:永乐七年四月,“赐锦衣等卫官军送马赴北平者钞……旗军、余丁、医兽各五锭”1[⑥]。明代称马医为兽医1[⑦],《实录》中提到的护送军马的“医兽”,应即是兽医。乍看起来,明代卫所似乎拥有完备的医疗体系。但实际情形如何呢? 在万历《大明会典》中记录有“各处用药医官医士员名”,摘录如下: 东直房:医士三十六名; 安乐堂:医官三员,医士三十名1[⑧]; 团营:医官一员,医士十二名; 五军营:医官一员,医士二名1[⑨]; 神枢营:医官一员,医士三名; 神机营:医官一员,医士四名; 锦衣卫:医士三名; 万全右卫:医士一名; 怀来卫:医士一名; 独石:医士一名; 白羊口:医士一名……1[⑩] 东直房是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堂上官候朝之所,为这些重臣安排较多的医生是很自然的事。团营设于景泰年间,成化间有一等军14万余,武宗时仅剩锐

古人谥号论略

古人谥号论略 暴希明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提要: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谥号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了避讳;二是为了区别尊卑,建立等级制度;三是为了惩恶劝善,维护封建礼教。谥号用字分美、恶、平三类,一般根据死者的是非功过来确定,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谥号源于周,废于秦,复行于汉以后的各个朝代,辛亥革命爆发后,伴随着封建等级制的废除,终于油尽灯灭,寿终正寝。 关键词:谥号;美谥;恶谥;平谥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3)04-0167-03 谥号是古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这就是谥或谥号。由于它是名字之后新增的称呼,所以在字形上写作“谥”。历代相沿形成的有关给谥的一套规定和法则,就是谥法。 谥号产生于何时,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谥号产生于西周初年。《礼记·檀弓上》:“死谥,周道也”;《通志·谥略·序论一》:“古无谥,谥起于周人”;《谷梁传·桓公十八年》范宁注:“昔武王崩,周公制谥法”。 谥法是古代统治阶级极为重视的一种礼文化。朝廷之所以要在一些人死后再给他们一个特殊的名号———谥号,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了避讳。以谥号代替死者姓名,避免直呼其名,以示敬重。二是为了区别尊卑,建立等级制度。《白虎通义·谥》:“谥者,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因而,历朝历代对于哪些人可以得到谥号都有严格规定,如唐代规定一般只有三品以上的高官才可以得到谥号。于是,有谥号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三是为了惩恶劝善,维护封建礼教。《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五经通义》:“善行有善谥,恶行有恶谥,所以劝善戒恶也。”这种根据死者一生是非功过而给予的总结性的称谓,既是对死者的慰藉或谴责,也是对生者的一次封建礼法教育,它可以使活着的人闻美谥而钦慕,人心向善;睹恶谥而惧怕,不敢作恶。 谥号既为“行之迹”,就需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来确定。人的一生行事有好、有坏、有一般,故谥号用字也就区分为美、恶、平三类。按照谥法,每一类谥号用字都有特定谥字,每一个字的意义也都有特殊限定,不能任意解释。 所谓美谥,就是褒扬死者功德的谥号,这类谥号在所有谥号中占绝大多数。根据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附的《谥法解》的记载,文、武、庄、成、穆、元、宣、桓、襄、忠、明等字皆为美谥。在这林林总总100多种美谥中,又有少数几种特别高贵的美谥,古人称之为“特谥”,一般不轻易予人,如“文正”、“忠武”等。 “文正”被人们视作极美之谥,是在宋代以后。司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谥之至美,无以复加”。他解释说:“所谓‘道德博闻曰文’者,非闻见杂博之谓也,盖以所学所行不离于道德也。‘靖共其位曰正’者,非柔懦苟愉之谓也,盖以《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也。”[1]经司马光这么一鼓吹,“文正”一谥,正式被人们认可为称赞人臣极美的谥号。宋人费衮《梁溪漫志·文正谥》条指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温公尝言之而身得之。国朝以来得此谥者惟公与王沂公(按:指沂国公王曾)、范希文(按:指范仲淹)而已。”在明朝,“文正”也是阁籍中特载不宜轻用的谥号,明朝开国150年内,无人得之。据福格《听雨丛谈·谥法》条记载,武宗正德十一年,致仕后的大学士李东阳病重卧床,其好友大学士杨一清前往探视,言谈中探知他正为身后名担忧,就向他表示:“国朝以来,文臣未有谥文正者,公如不讳,请以谥公。”垂死的李东阳闻听此言,感激莫名,竟在床上朝杨磕起头来。号为“楚地三杰”之一的李东阳得文正之谥是否名副其实,姑且不论。李东阳对杨一清曾有私恩,因而人们认为杨一清促成李东阳得到谥号“文正”,是出于个人私谊,是“以天下之公谥,报臣门之私恩”。根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国朝》条的记载,当时有无名氏改宋人讥讽京堂诗句对杨一清加以讥讽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有明300年内,“文正”一谥除李东阳之外,仅谢迁、方孝孺、倪元璐、刘理顺诸人得之。 如果说“文正”是称赞文臣的极美之谥,“忠武”则是褒扬武将的极美之谥。《史记正义·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经世大典·臣谥》:“赴敌无避曰武。”臣子既忠且武,就能为皇帝打江山、保社稷而舍生忘死,一往无前,即使蒙冤含屈,还要山呼皇上“万岁”。因此历代非常看重给予臣子的忠武之谥。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忠武”谥号的大臣。据清人朱彭寿《旧典备征·以忠武为谥》条统计,除诸葛亮之外,历史上还有晋代的温峤,唐代的郭子仪,宋代的岳飞(先谥武穆,孝宗淳熙时改谥忠武)、韩世忠,元代的伯颜,明代的常遇春,清代的杨遇春等50余人以“忠武”为谥,这些人多是叱咤风云、匡扶社稷的著名人物,“其为无上美谥可知”。 所谓恶谥,就是贬斥死者劣迹恶行的谥号。根据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附的《谥法解》的记载,灵、厉、戾、丑、幽、 761 历史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㈠《综合基础知识》 1、政治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2、法律 (1)法理学 法治理论;法的基本理论;我国当代法的体系;法的运行;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2)宪法学 宪法的基本理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体、政体和结构形式;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赔偿制度。 (3)主要实体法 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 (4)主要程序法 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3、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概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2)中国国情与重庆市情 中国的国情国力;重庆市情。 (3)主要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关系;国际货币关系;国际投资关系;国际经济组织。 (4)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地区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秩序变化。 4、科学技术 (1)科学前沿问题 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和认知科学。 (2)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纳米研究;其他关键科学技术发展动态。 5、公文写作 (1)公文知识与公文规范 公文基础知识;公文规范。 (2)常用公文写作 决定;意见;通知;通报;通告;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3)事务文书写作 会议记录;简报;计划;总结;述职报告;调查报告;规章制度;贺词;感谢信;慰问信。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考点《毛概》含答案及解析2019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考点《毛概》2019 1、单选题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_____ A: 积极防御 B: 集中优势打歼灭战 C: 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 D: 战略理论战术重视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 【解析】考查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及形成。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这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军长期以来所执行的根本战略方针。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是由敌强我弱的基本事实决定的。本题选A。 2、多选题关于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现可能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C: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购、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 D: 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参考答案: ABCD 本题解释: ABCD[解析]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购、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3、多选题毛泽东指出:“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_____。 A: 无产阶级 B: 进步分子 C: 无产阶级的领导 D: 阶级分子的领导 参考答案: AC 本题解释:

“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f16666346.html, “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作者:板桥霜 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07期 “文正”,自宋朝开始,是文官最梦寐以求的两个字。 从宋到清,得过“文正”谥号的官员不足40人,如范仲淹、司马光、苏轼、耶律楚材、方孝孺这样的,自然是实至名归。但里面也有汤斌、李鸿藻、孙家鼐这等不太知名或因帝师身份进入文正圈子的,似乎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的那句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博弈之后的安慰奖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自古流传的话,这也几乎是古代文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按理说,太师高于太傅,但一般活人很难弄得到太师封号,追授死人的时候多,所以是“生”晋太傅。而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的评选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最早还并非皇帝一人说了算。 按程序,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考功上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有名实不符者,给事中得驳奏再议,最后由宰执同意,报呈皇帝批准。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且程序复杂。 1052年,宋仁宗的老师夏竦去世,仁宗亲自赐谥“文正”,明显是因为师生情谊想开后门,激起了朝野一片反对之声。 这时候,司马光站了出来。“夏竦得‘文正’之号,不知以何谥待天下之正人良士?”要知道,此时宋朝仅有王旦、王曾和范仲淹三人得到过“文正”之谥。最后仁宗皇帝实在没办法,给了夏竦个“文庄”才算平息了朝议。 有意思的是,司马光与王安石,一个谥号“文正”,一个谥号“文”,一字之差,却藏着多少风波故事。有人认为,朝廷在这里只说王安石的道德文章,避免对政治做出评价。 越到后来,“文正”越成为一颗安抚有功之臣、平衡朝臣关系的糖果。 明武宗时,大学士李东阳就得过安慰奖。大学士杨一清回忆,李东阳行将就木前,一直为谥号担忧,自己向老李表示,朝廷会给他“文正”的谥号。这时奇迹发生了,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

综合基础知识题库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基础知识测试题 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市公安局与××工商局联合行文禁止非法传销活动,应使用公告。x 2. 在我国,各级机关组织对重大事项都可以发布命令。 x 3. 试行本也是公文的正本。 4. 在特殊情况下,下级机关可以越级请示。 5. 公文印制单位在校对过程中,如果发现文稿有错漏或疑问之处应及时加以改正。 6. 公文写作是撰写人代机关立言,是体现机关领导意图的写作活动。因此,公文写作不是创造性劳动。 7. 《××企业是怎样改革经营运行机制》是一篇调查报告,其标题是公文式。x 8. 海报讲求形式美和装饰美。 9. 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10.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面临的诸大中心问题之一() 11. 风能也是新能源的一种。() x 12. 材料是一切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 13. 生态平衡是一种绝对平衡。() x 14. 在热力学中,绝对零度可以达到。() x 15. 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把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16. 市场机制通过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完全垄断 17. 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在功能和作用上二者是不一致的。() x 18.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行政处罚的程序一般采取简易程序。() x 19. 行政立法是抽象行政行为。() 20. 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d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综合基础知识要点第三编经济

第八章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第一节市场和市场经济 一、市场的含义和市场要素 (一)市场的含义 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2、市场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3、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二)市场要素 1、市场主体 指的是拥有商品或货币并独立自主地从事商品交换活动以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和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具体可划分为: 一是商品生产者 二是商品经营着 三是商品消费者 四是有财务分配权的政府管理机关 2、市场客体指作为交换对象的各种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他们共同构成市场交换的基础。 3、市场行为购买行为、销售行为、竞争行为 4、市场秩序 二、市场经济的涵义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形式。资源配置是由市场导向决定的。 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市场运行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⑥经济生活国际化 多余的:市场经济的作用及缺陷 1.作用:①优化资源配置;②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③调节供求平衡;④进行评估筛选;⑤实现宏观经济联系和传递市场信息 2. 缺陷:①对宏观经济活动调节的盲目性;②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③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④市场经济具有分化性 第二节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运行机制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 (二)竞争规律 (三)供求规律 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有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的机理。市场机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其核心是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它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1.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是企业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的信号。 2. 供求机制:在竞争的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和平衡供求的自行调节的机能 3.竞争机制:竞争是构成市场的本质要素,是市场活力的灵魂。 4.风险机制:破产是风险机制运行的最关键的条件 5.信贷利率机制: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天干十大禄神取用

天干十大禄神取用——— 1.正官 甲见辛,辛为官;乙见庚,庚为官;此皆从化气而名之也。古法重化气,正官皆化气所最贵。盖甲己土克丙辛水,甲己为主,丙辛为客,主克客为五行家所取。即卜筮亦复如是。若乙庚则作合矣,余可类推。姑举甲乙两干为例,最忌伤官,但伤官有制,则仍不为忌。若行运见伤官不利者居大多数。 1).官坐本库 木库,如木库于未,火库于戌,水库于辰,金库于丑。柱中宜见之,行运则忌见也。如甲乙年生人见辛丑,丑为辛之本库;丙丁年生人见壬辰,辰为壬之本库;戊己年生人见乙未,未为乙之本库;庚辛年生人见丙戌,戌为丙之本库;壬癸年生人见戊辰,辰为戊之本库,得之必贵。 2).官下有官 如甲年生人,见辛月丙日癸时,辛为甲官,丙为辛官,癸为丙官,得之必贵。3).官星六合 如甲子年生人见己丑,子丑一合;丁亥年生人见壬寅,寅亥一合;乙酉年生人见庚辰,辰酉一合;若合于年月,则幼时祖业必厚,早年名利必得意,若合於日时,则中年必利,子息得力,此可信也。 4).交互官星 古法交互极重视之,玉井奥诀以详言之,如甲申年生人见乙酉,丙午年生人见壬子,戊申年生人见乙卯,庚午年生人见丙子,辛亥年生人见丁巳,丁巳年生人见癸亥之类,不必嫌地支相冲也。 5).生成官星 如甲乙年生人辛巳,或辛酉、庚辛为官星,申酉为官星之旺地;壬癸年生人见戊申、己亥、戊子之例,帝旺为上,临官次之,长生又次之,若再见驿马贵人食神,不待岁运,即见得意。 官星坐月,不妨见比肩,如丙生子月,子平家既谓子月火无力,甲生酉月木无力矣。若据化气以正之,丙辛水克戊癸火,子即癸也。丙水克癸火也,主克客也。甲己土克丙辛水,酉即辛也,甲土克辛水也,主克客也。 观玉井奥诀注,可知其理矣,其言曰:己土生乙金,乙金生辛水,辛水生丁火,知其理,子平之仅观表面,嫌简陋矣。不妨忌比肩者何也?如甲见甲,乙见乙为比肩,其实甲见甲即为禄,甲禄在寅,寅即甲也。乙禄在卯,卯即乙也。有官即宜见禄,有禄则其气厚,其力大矣。禄也,食神也,印绶也,正偏财也,皆官星之所喜。 6).官贵同宫 官星贵人,同在月支,再见禄马,必见大贵,如明代大学士靳贵命:甲申、丁丑、己亥、丙寅,丑宫辛金,为甲之官,又为甲之贵人,甲禄在寅,寅为申年之马,甲己化土,见丑为勾陈得位,所以官居极品者也。又王锡爵大学士,其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温馨提醒: 以下是某些同学对书本上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归纳,大家可以看一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会有些帮助。 20世纪以后教育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创造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培养人才 通过舆论影响政治 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文化功能: 选择 融合 传承 创新 素质教育 思想 政治 品德 心里 身体 科学知识 终身教育的特点 民主性 自主性 连贯性 形式多样性

新教师常见的三个错误 主修某一课程只能提供这么课程的全部容 教育只不过是知识的传递 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累积的过程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业知识上 问题解决的效率上 关于洞察力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方法: 说服法 锻炼法 陶冶法 榜样法 奖惩法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激发: 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设置榜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作业的难度适中,控制动机水平 利用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奖惩方法,妥善维护部动机 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精神: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明代官场逆淘汰中的孤臣素材

明代官场逆淘汰中的孤臣 既然逃避不了,干脆以一身当之,与国家同休戚、共命运 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的一天,内阁首辅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三人一起上疏乞求退休。但是武宗皇帝批准刘、谢二人离职,却独留李东阳。接下来,他要一个人面对宦官刘瑾。他并非没有力争,他前后打报告20多次要求退休,无奈皇帝不批。 逃避的原因很简单,朝廷中宦官专权,武宗信任刘瑾等8个宦官,形成太监集团刘党,他们分据要津、矫旨妄为、迫害忠臣、贪赃枉法,朝政日坏。刘健、谢迁二人辞职,就是前不久他们三人谋划铲除阉党失败的结果。 刘、谢去后,刘瑾等人更加肆无忌惮,朝中正直之士都秉承正邪不两立的态度,要么选择离开,要么被刘瑾放逐。刘瑾的亲信纷纷跻身高位,李东阳既要防范刘瑾等人随时找茬子迫害,又要承受士林对他的舆论巨压。 是的,别人可以离开,但他不可以,一则因为他是"旧臣",帝后都不愿意让他抽身离去;二则因为他是托孤之臣,既受先帝之恩,又有武帝信任,是众望所归,"海内名士,多出其门",连刘瑾对他都有所忌惮。他当然明白,官场逆淘汰现象已存在千年历史了,劣质淘汰优秀,小人淘汰君子,平庸淘汰杰出。但他早在读《唐书》读到武后篡位,狄仁杰和褚遂良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时写道:"狄仁杰事高于褚遂良,死天下之事,不若成天下之事。" 既然逃避不了,干脆以一身当之,与国家同休戚、共命运。李东阳一边和刘瑾等人周旋,虚与委蛇,沉着应对,一边力挽时弊,保护朝中部分没有被驱逐的"良币",为国家保存一点元气。 "宾翁补天捧日无迹" 李东阳以孤臣之身与狼共舞长达四年,倘若没有他,刘瑾一党难保不像天启年间魏忠贤那样。魏氏得势仅三年,为祸之烈惨于刘瑾十倍。这足以看到李东阳的作用。 一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跟狼共槽,李东阳知道必须给他们一点好处,作为士林领袖、文坛领袖,刘瑾他们也有借重他的时候。正德三年马永成等"八虎"党羽为了炫耀门庭,掀起了一股为祖先造大坟、搞盛祭之风,请李东阳写祭文。刘瑾想利用宗教蛊惑人心,在京都朝阳门外创立了玄真观,也请李东阳撰写碑文。李东阳都答应了,在文字里为他们歌功颂德,损害的只是个人声誉,同时也稍稍缓和了与阉党的敌意。 李东阳见刘瑾坐大,朝臣中又多其党羽,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李东阳先后引王鏊、杨廷和入阁参与机务。刘党中有一个叫张彩的,深得刘瑾的心,李东阳为了缓和敌意,有一次

(完整版)春节文化之对联与灯谜讲解

专题:春节文化之对联与灯谜 教学目的: 一、了解春节文化,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督促学生把生活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教学设计: 一、采用问题导入的方法结合节日突出掌握对联灯谜知识的必要性 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增加互动,以锻炼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三、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收集景点楹联,积累专业知识。 教学步骤: 导入:过年时大家都要提到“年味”,这个年味指的是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等,春联就是楹联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所以又叫“对联”。过年时对联怎么贴呢?怎么区分上下联? 上下联之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仄声一般指三四声,比如“新年纳余庆”;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为一二声,比如“佳节号长春”。 看横批:现在许多人已经不遵造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 一.对联的故事 一个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的哑联故事: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二.对联的历史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