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word版)秋兴八首导学案

(完整word版)秋兴八首导学案

(完整word版)秋兴八首导学案
(完整word版)秋兴八首导学案

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其人和近体诗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学习诗歌朗诵的小技巧

【知识导学】

一、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二、鉴赏诗歌方法:

“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家国之思

四、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

1、会当凌绝顶,。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读书破万卷,。

4、安得广厦千万间,,。

5、露从今夜白,。

6、烽火连三月,。感时花溅泪,。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秋兴( ) 凋伤( ) 玉露( ) 阴森( ) 急暮砧( )

2.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巩县(今河南),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B.杜甫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于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C.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本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等

D.《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3.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边塞上

C.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他日:往日D.白帝城高急暮砧急:急促;砧:捣衣石

4.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自学检测

1、诗题是什么意思?因秋感兴(触景生情)

2、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

3、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表明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

1.该怎么理解“秋兴”这个标题?

2.探究诗歌内容

杜甫的律诗有个特点,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1)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秋景?这些秋景有什么特点?

(2)诗歌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以本诗的颔联为例来分析本诗情与景的和谐统一4.杜甫的诗歌语言十分含蓄,咀嚼起来耐人寻味试就颈联为例,分析其语言上的特色

【巩固提升】

(一)课内检测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

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二)课外拓展

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2小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阅读杜甫的《阁夜》,完成下列35题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选自人教版《语文读本3》P4)

3.下面对《阁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

B.其中颔联写出了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借视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听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C.全诗当用高昂的调子来读,速度要稍快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D.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结尾还表达了积极的感情

4.杜甫律诗章法严密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试归纳《阁夜》这首诗前后两层的大意

5.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是就该诗选景的特点来评价的请作具体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参考答案

【知识导学】

1、子美少陵野老诗圣儒家诗史

2、唐初古体诗绝句律诗四八颔颈

【基础演练】

1、答案:xìng diāo lùsēn zhēn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合作探究】

1、答案:“兴”是起兴,“秋兴”即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抒情

2、(1)参考答案: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夔州风云等;凋零衰败的枫树林、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汹涌连天的江水、密布天地之间的夔州风云,整体上营造了一种阴沉萧森的意境

(2)答案提示:①感伤自己的身世和倾诉思乡思亲的衷曲;(“他日泪”是多年来的艰难

岁月;“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②忧国伤时之感;(为远方的游子或戍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是国家的秋声;由诗人的颠沛流离可见当时百姓生活的不幸)

3、参考答案:“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夔州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特征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危危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4、答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

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巩固提升】

1、答案: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2、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3、答案:A

4、答案:《阁夜》: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5、答案: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道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

2.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3.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这个时候,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2.诗题介绍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

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奔赴( ) 朔漠( ) 省识( ) 青冢( ) 千载( ) 环佩(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去紫台连朔漠()()②画图省识春风面()

③独留青冢向黄昏()()④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立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名句填空

①,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②,魑魅喜人过(杜甫《天末怀李白》)

③,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④一去紫台连朔漠,(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合作探究】

1.探究诗歌内容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这个词语在诗歌中有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2)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3)首句写的是景,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与诗歌的诗眼是否脱节?为什么?

2.《咏怀古迹(其三)》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试分析诗歌是用了哪些手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提示:

正面描写

肖像、心理、动作

侧面描写

人物形象

诗句

表现手法

作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巩固提升】

(一)课内检测

1.杜甫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是精确凝练,表现在平常的字中蕴含有深厚的意蕴试以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为例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选做题)

(二)课外拓展

阅读杜甫的《哀江头》,完成下列34题

哀江头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谓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昭阳殿:汉成帝时的宫殿第一人:指成帝最宠爱的妃子赵飞燕这里喻指杨贵妃

清渭两句:马嵬南滨渭水,是杨贵妃死处,剑阁在蜀,是玄宗入蜀所经借喻二人一生一死,了无消息剑阁,注见卷三《长恨歌》去住:去指唐玄宗,住指杨贵妃,意即死生

3.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哀”字,你同意吗?为什么?

4.“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

2.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3.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这个时候,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2.诗题介绍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吟咏古

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奔赴( ) 朔漠( ) 省识( ) 青冢( ) 千载( ) 环佩( ) 参考答案:fù shuò mò xǐng zhǒng zǎi pèi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去紫台连朔漠()()②画图省识春风面()

③独留青冢向黄昏()()④环佩空归夜月魂()

参考答案:①离开北方的沙漠②曾经认识③只,仅仅面对④白白地,徒然

3.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立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案:选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4.名句填空

①,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②,魑魅喜人过(杜甫《天末怀李白》)

③,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④一去紫台连朔漠,(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答案:①丛菊两开他日泪②文章憎命达③尔曹身与名俱灭④独留青冢向黄昏

【合作探究】

1.探究诗歌内容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这个词语在诗歌中有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怨恨一是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

二是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2)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参考答案: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汉元帝造成了昭君的悲剧

(3)首句写的是景,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与诗歌的诗眼是否脱节?为什么?

参考答案:

首联描绘了一幅雄伟的图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不脱节因为它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托出歌咏对象昭君;为下面她嫁到殊方异域、远离故土和她的思乡怨恨埋下伏笔

2.《咏怀古迹(其三)》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试分析诗歌是用了哪些手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正面描写

提示:

肖像、心理、动作

侧面描写

人物形象

诗句

表现手法

作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答案:侧面烘托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雄伟的山川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正面、侧面结合“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青冢向黄昏”侧面写其思念故土

侧面衬托“空归”衬托其思念故土

侧面烘托侧面烘托其美好的品格

3.《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答案: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

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巩固提升】

(一)课内检测

1.杜甫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是精确凝练,表现在平常的字中蕴含有深厚的意蕴试以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为例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答案:

①一个“赴”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②“独”是只、仅仅的意思,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③“空”是“徒然”的意思表层意思是说,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层意思是,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选做题)

答案: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

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二)课外拓展

阅读杜甫的《哀江头》,完成下列34题

哀江头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谓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昭阳殿:汉成帝时的宫殿第一人:指成帝最宠爱的妃子赵飞燕这里喻指杨贵妃

清渭两句:马嵬南滨渭水,是杨贵妃死处,剑阁在蜀,是玄宗入蜀所经借喻二人一生一死,了无消息剑阁,注见卷三《长恨歌》去住:去指唐玄宗,住指杨贵妃,意即死生

3.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哀”字,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意境深邈所以说它是这首诗的诗眼

4.“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锁”字,则意指今日之萧条;两者构成古今对比“细柳新蒲”是指岸上那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拿抽芽返青的新蒲,本来是茂盛的富有生机的景象,但“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所以这两句通过古今对比和以乐景衬哀情的技巧写出了曲江萧条和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乱的哀思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3、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唐代近体诗的创作。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5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陷贼为官时期(45岁~48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8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创作背景: 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 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 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 3、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 4、具体赏析 (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 着重写景:前两联由景入情:后两联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 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方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方案 宣汉中学向秋香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基本技能: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教学重难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他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学过《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他被困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那么,当杜甫步入晚年,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之时,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去感悟他此时的情怀吧!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前面赏析了《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已对作者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此,就不再介绍作者,只是对此首诗的写作背景作简单介绍。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并反复朗读。在此过程中确立感情基调

(愁:悲伤凄凉) 2.找出文中的主旨句或诗眼,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主要情感。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羁旅之苦,思乡之情) 四、赏析诗歌: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情感。 从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画面,感知写作的技巧,体味诗歌的情感: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颈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尾联:写了哪些意象?其用意何在? (思路:意象——画面——意境——情感) 1.首联:写了哪些意象 (白露枫林巫山巫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是不是与眼前之景不协调呢?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3

人教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湖南省省示范性中学隆回二中罗志辉撰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2)、情感与素质目标: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课堂讨论等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结合题目“秋兴”二字,让学生说说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文本前有个预热环节,为学生生活感悟与所学诗歌寻找一个连接点,告诉学生赏析诗歌要明白“人心与人心相通、人性与人性照面,尽心尽情的精神”。 (二)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有关杜甫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做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诗,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若不介绍背景,学生的理解是浅显的,古诗歌是具有时代性的,是言志的载体,学生读懂古诗的途径之一就是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更能接近诗歌的主题,这种背景意识是必须的。 (三)古诗的相关知识 1.古诗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节课。……走进1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感受一下诗人在长江畔日千万思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鉴赏一下《秋兴八首》其一。(板书课题)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请大家听一下一位艺术家对于这首诗的朗诵。听的时候请认真体味朗诵者的感情。(放录音) 师:录音出了一点问题,那么就由我来朗诵,也许没有这位艺术家朗诵得那么到位,但也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师朗诵) 师:我已经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了一分钟的时间) 师:大家都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赵勇:诗中的意象大多是很凄凉的。 师:你抓住了一点:意象都是很凄凉的。还有吗?具体讲讲哪些意象给你这种“凄凉”的感受? 赵勇:“孤舟”、“寒衣”等等。 师:所以说,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带给你的就是一种凄凉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赵勇:还有题目是《秋兴》。(学生将“兴”读作第一声) 师:应该读作“秋兴”(xìng) 赵勇:诗的后面好像抒发了一种情怀,一种思念故乡的情感。 师:哪里体现了出来? 赵勇:“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句。 师:很好,请坐。你认为这一首诗的整体是凄凉的,抒发了诗人想念故乡的情感。再请一位同学讲讲看,还有什么发现?林杰? 林杰:我赞同他的观点。(学生齐笑)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5 杜甫诗三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

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3、整体感知,感受诗人情感; 4、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5、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感受诗人情感; 2、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设想 通过本诗的学习,重点了解杜甫人生经历和他的诗歌风格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学完本课,在今后鉴赏杜甫诗时,可以联系背景知识独立思考,完成任务。

《秋兴八首》其一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应该都听过“雅厨”这个名字吧!所谓“雅厨”,既是优雅之意,就是不仅把菜做得漂亮,而且把名字取得漂亮的。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雅厨”的小故事: 江南一地有家颇有名气的“唐诗菜馆”,一天有位客官傲气十足而至,仅以八文钱和两个鸡蛋,苛求要按杜甫的七言绝句做三菜一汤,厨师明知客官出难题,硬是知难而上,欣然同意。不一会,只见厨师端上三菜一汤放在桌上:第一道菜是两个蒸蛋黄,伴以几根小葱,象征“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是青菜叶上铺着一丝蛋白,意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清炒白蛋花,连根葱儿都没有,寓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更简单,是一大碗清水,上面只漂着几片雪亮的蛋壳,酷似“门泊东吴万里船”。客官见此“三菜一汤”,连声赞口不绝,后来这位厨师被誉为“诗厨”。 杜甫的这首诗小学也都学过了,关于这首诗还有许多好玩的故事,有兴趣回去可以去查一下。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杜甫的另外一首风格迥异的诗《秋兴八首》其一。 二、知人论世 (一)杜甫其人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把握景与情的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入 杜甫的忧国忧民 (二)自主学习 学生诵读课文 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感受情感 (三)研读诗歌的意象情感 1、解题:秋兴八首秋:季节景物(萧瑟) 兴:托物起兴情感(悲凉) (借景抒情) 2、自主学习诗歌 (1)知人论世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2)研读诗歌的景物描写,感悟诗歌的感情 3、重难点突破: 意象: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情感: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①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②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问题:哪一联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表达技巧: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分析意象来体悟诗歌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过程与方法借文字和视频对”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鉴赏诗歌,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再通过对“秋”的进一步认识,了解诗人的认知层次,从而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加深对“秋”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诗人的飘零之悲、离乱之苦、故国之忧,从而树立爱国爱民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借分析意象来体悟诗歌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说:“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所以,中外文学作品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请看多媒体的这些诗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喜悦喜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昂扬奋发)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相思怀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凄苦)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伤逝失意) 为什么这样连?有什么依据吗?(学生谈想法) 老师总结:当秋风遇上明月,浓浓的相思怀远就流淌出来;当身在天涯,西风起,羁旅漂泊之凄苦就显得特别浓烈;当眼见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时间易逝人生易老之失意就传递出来……不同的诗人面对相似的秋景,竟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由诗人的经历,诗人此时的心境决定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现在,我们借助于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来谈谈诗人的“悲秋”情怀。 2、文体知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

学情分析 1、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高,得分较低的部分,甚至有不少学生对诗歌鉴赏 题存在着畏难心理。 2、学生中存在着“轻读诗,重做题”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快速、高效的读懂诗歌 教学重点: 1、从诗歌的标题入手去破题 教学难点: 对不同内型的诗歌标题的积累和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入 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也是我们同学们的难点。 学生们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归根到底还是在读不懂上。我们要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现象。 活动一 诗歌鉴赏题由哪些要素构成 标题、作者、正文、注解、题干 活动二从标题入手,如何快速、高效的破题 1、学生归纳诗歌标题的重要性 2、以《咏素蝶诗》(2010年全国高考卷)为例,分析诗歌标题暗含的信息 (1)交代了写作对象 (2)点明了诗的类别 (3)暗示了写作手法 活动三不看正文的情况下,试着分析诗歌呢?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这首诗? 托物言志诗 1、找出素蝶的特征 2、素蝶的特征放到人身上 物的特征往往跟作者的经历遭遇、人生命运、价值取向有关系 带着对标题的解读,有的放矢的去阅读正文。快速、高效的破题 活动四: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1、《春日秦国怀古》晚唐周朴(2011全国) 2、《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2011辽宁) 3、《春日忆李白》杜甫(2011江苏) 4、《晓至湖上》历鹗(2011福建) 小结: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交代写作对象、重点。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表现感情基调。 4、提示题材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何快速读懂意思?】 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字词——看意象——看典故

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面试指导: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sodocs.net/doc/af1748910.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 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sodocs.net/doc/af1748910.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 教学目标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生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首。 《秋兴》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赏析 .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 秋兴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老师泛读。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 几个问题探讨: “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

死的松不开。孤舟系留在夔州不得前行,杜甫思念故园的情绪顿起。尾联杜甫看到人家有新的寒衣穿,而自己却没有,于是更觉悲凄。也可从家园意识角度做的解说,这种思念演绎成被放逐的孤舟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篇二:秋兴八首教案很棒】 【篇三: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课型:讲读课文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颈联,领悟诗意。 3、体会诗中抒发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

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体味杜甫律诗的音韵美。 2.感悟杜甫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 3.赏析杜甫律诗中“情”“景”“事”自然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人的人生经历有过耳闻,但缺少整体了解,对杜甫诗歌创作也是如此。许多学生对诗人的理解,会局限在忧国忧民的定式上,只是机械贴标签,缺少真正的感知和触动。学生对杜甫七律创作成就没有相应的学习经验,对其诗歌写法的理解,多限于借景抒情,不太注意借事抒怀。 重点难点: 重点:悟杜甫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 难点:析杜甫七律诗中“情”“景”“事”自然融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环节一:导入 回顾《你好,杜甫》四个阶段的专题学习概况。引出对“诗圣”的理解。 活动2【活动】环节二:品读诗歌,揣摩情感评论 设问:请同学朗读,熟悉三首七律的内容,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设问: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活动3【活动】环节三:品读鉴赏,借景抒情 讨论:三首七律诗歌如何借景抒情? 设问:引导学生联系杜甫以前的七律写景诗歌,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曲江二首》等比较,分析景致不同预示着心境会有什么变化。 杜甫夔州诗描写的自然景观在写作手法和意蕴底气上与以前比已发生巨大变化,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心中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活动4【活动】环节四:深入体会,借事抒情 讨论:三首七律诗歌如何借事抒情? 设问:与《羌村三首》《石壕吏》,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句子比较。看看同样的事这时期的杜甫用七律怎么写出来

的? 活动5【讲授】环节五:小结 杜诗开阔博大与众不同,别人的诗能写出自己的悲哀就很好了,而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可杜甫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那种对时世的关怀并不是有心安排的,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叶嘉莹《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 喻性》 活动6【作业】环节六:巩固训练,能力拓展 1.鉴赏《曲江二首(其一)》,由情景事三者关系入手看杜甫七律之成就。 2.创作一首绝句或律诗,或者选择一首律诗绝句把它改写成现代诗,班级展示,交流创作感受,将诗歌原创作品汇编成诗集《少年情怀都是诗》。

高一《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人教版

高一《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 3.启示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秋兴八首(其一)》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创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篇首,其基本格调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这也是杜诗诗作特色主题之一。所以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结合题目“秋兴”二字,让学生说说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文本前有个预热环节,为学生生活感悟与所学诗歌寻找一个连接点,告诉学生赏析诗歌要明白“人心与人心相通、人性与人性照面,尽心尽情的精神”。 (二)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达到了诗歌创作

人教版《秋兴八首》优质课 优秀教案

人教版《秋兴八首》优质课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方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方案 宣汉中学向秋香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基本技能: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教学重难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他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学过《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他被困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那么,当杜甫步入晚年,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之时,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去感悟他此时的情怀吧!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前面赏析了《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已对作者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此,就不再介绍作者,只是对此首诗的写作背景作简单介绍。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并反复朗读。在此过程中确立感情基调

(愁:悲伤凄凉) 2.找出文中的主旨句或诗眼,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主要情感。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羁旅之苦,思乡之情) 四、赏析诗歌: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情感。 从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画面,感知写作的技巧,体味诗歌的情感: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颈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尾联:写了哪些意象?其用意何在? (思路:意象——画面——意境——情感) 1.首联:写了哪些意象 (白露枫林巫山巫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是不是与眼前之景不协调呢?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3、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 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 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 唐代近体诗的创作。首先呢,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5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陷贼为官时期(45岁~48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8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创作背景: 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 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

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 3、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 4、具体赏析 (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着重写景:前两联由景入情:后两联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请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提问) 提示: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 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 提示:用拟人的手法,凋伤一词将人的感情赋予给物,融入了一种诗人的自身的忧伤凄凉的感受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请同学描述一下颔联描述的景象。(提问) 提示: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这里是一种上天入地,天地连成一片的景象,诗人写这种景为了什么?读到这样一种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提示) 提示:这就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烘托,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既是巫山云水的萧森,更是作者内心压抑阴沉的真实写照。 (4)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那就是悲,那么诗人因何而悲呢?那么我们反过来看题目,秋兴,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 提示:因秋感兴,秋天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是指诗人在765年在云安重病,不能回到故乡,766年诗人因兵乱在夔州,有不能前行,一个时刻想回到故乡的人却久久不能前行,那么他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情绪?这里的“他日泪”,是怎样的泪水啊? 提示:思乡之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