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 (2005-2020)文本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 (2005-2020)文本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 (2005-2020)文本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 (2005-2020)文本

文本目录

第一部分 (1)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3)

第三章城市规模 (4)

第二部分 (6)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6)

第五章城区建设 (7)

第六章重点建设区发展 (8)

第三部分 (10)

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 (10)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14)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17)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9)

第十一章岸线利用 (21)

第十二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22)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24)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26)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28)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30)

注:文本中楷体字部分为非正式内容,仅为文本正式条款内容的必要说明。

第一部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滨海新区应该实现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引擎作用;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增强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门户作用;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为了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历史使命,有力地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振兴,本次规划立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滨海新区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正确认识新区发展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滨海新区性质、目标与规模,为有效配置新区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促进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章总则

第1条《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1999-2010年)》2001年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几年来,该规划在指导滨海新区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

2010年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滨海新区进

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滨

海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

要为新区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新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市政府于2004年提出修编《天津市滨海新区城

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工作任务。

当前,面对国内、国际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国家将进一步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放开发,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的一大举措,要求滨海

新区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发挥对区域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国

家的这一战略部署,使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滨海新区的

发展确立了更高的目标。而现行滨海新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职能定位、城镇空

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都与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随着

滨海新区在区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与北京、河北、环渤海区域以及东北亚地

区的联系日益密切,滨海新区应积极参与区域发展,发挥为京津冀和环渤海区

域经济服务的作用。

天津港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扩建,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京津城际铁路专线等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大乙烯、大炼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

区扩区、空港物流加工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使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

不能完全适应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紧紧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落实好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新思路、高起点、大视野,对天津滨海

新区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

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

立抓住机遇、率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

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科学发展之路。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结合滨海新区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与京津冀地区以及天津中心城区的关系,积极推动区域

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

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2)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提高服务京津冀、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经济振兴的意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协作,实现区域

经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

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

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全

面发展。

(3)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3条发展重要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将进一步规划和建设好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

重要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也非常关注以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深圳开发建设,带动了“珠三角”

的发展;90年代实施的上海浦东开发建设,带动了“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新

世纪初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提到重要的议

事日程,把规划和建设好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为新区

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同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重大

战略的实施,为新区发展扩大了腹地资源和政策优势。国务院批准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后,相应明确了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发展方向。随着天津市“三五八十”

目标的提前实现和“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为新区加快发展积聚了巨大能量。

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滨海新区必须迅速启动新一轮开发开放,肩负起带动天

津加快发展、服务环渤海区域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经济振兴的历史重任。

(1)区位条件优越。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城市发展轴的交汇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依托京津、背靠“三北”、面向东北亚,是中国

北方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

(2)滨海新区资源优势明显,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

新区拥有盐碱荒地1214平方公里,其中约1/2以上是不适宜耕种的重度盐碱地;渤海海域拥有石油资源98亿吨,天然气资源1937亿立方米,是石油

资源产业、基础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新区年可开采地热资源2000万立

方米;原盐年产量240多万吨;有大面积的湿地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较好。

(3)滨海新区已经形成海陆空兼备的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具有优越的港口条件,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强大支撑。

天津港已成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港,跻身世界港口10强。航线通达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天津港70%以上的货物吞吐量和55%的口岸

进出口值来自其他省市,占北京出口总值的42%、河北的59%、山西的50%、

内蒙古的35%。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也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货运基地。

(4)经济实力雄厚,对外开放度高、产业优势明显,有良好的技术和智力支撑,是保持滨海新区在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滨海新区2004年GDP总量1250亿元,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42.6%,占环渤海地区的3.1%,12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20.3%。新区GDP在京津冀地区

已经接近唐山市和石家庄市,成为京津冀地区中的第三极。户籍人口人均GDP

达到1.29万美元,常住人口人均GDP1.12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7:69.4:

29.9 。

滨海新区是全国一流的对外开放功能区。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70多家在新区落户,全国有1000多家企业为新区的产品配套,大批国际资本通过新

区进入腹地。保税区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保税通道,被国务院批准为区港联

动试点。

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居全国前列。2004年,新区工业总产值3031亿元,占全市的53%。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有各类科研机构42家,企

业研发中心49家,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新基地均已初具规模。

新区还拥有一大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的人才,为现代企业在新

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要素环境。

第4条规划修编的重点

(1)深入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理清新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确定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目标与职能,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2)本次规划突出城区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产业发展

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

研究。

(3)采取灵活有弹性、适应未来发展多种可能性的规划对策。着重新区整体的、长远的空间发展,将微观的、近期的规划内容纳入《滨海新区近期建设规划》中,

保证总体规划的战略指导性。

第5条规划的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5)《天津滨海新区条例》

第6条本次规划确定的滨海新区范围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的全部用地及东丽、津南两个行政区部分用地,陆域总面积约为2270平方公里。

滨海新区东邻海岸线,南接大港区行政界,西至大港区、津南区葛沽镇、东丽区无瑕街行政界、京山铁路、外环线规划绿化带、东丽农牧场、京津塘高

速公路,北到津汉公路、东金路、金钟河、永定新河、塘沽区行政界、汉沽区

行政界。

滨海新区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的全部25个街镇以及东丽区的6个街镇(两

个完整街镇:无瑕街、么六桥镇;四个不完整街镇:新立街、程林街、华明镇

和军粮城镇)、津南区的葛沽镇。

第7条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年,近期2005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第二章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8条功能定位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

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

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第9条城市发展目标和主要职能

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比较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能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提高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城市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港口、保税和出口

加工功能,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充分发掘以近代史迹为主、

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和海、河、湿地等自然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

地与服务基地;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和谐、优美、安全的

生态宜居城区。

(1)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3)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

(4)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5)宜居的生态城区。

主城区与滨海新区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共同承担城市的职能,共同承担服务、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区域发展的职能。

主城区是滨海新区的依托,是城市的行政、文化、金融、商贸、科研、高教、体育、旅游等中心和客运交通主枢纽,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也是人才和

人力资源主培育基地。

滨海新区主要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向。

第10条经济发展策略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及研发转化基地,不断提高滨海新区的综合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积极发展金融、物

流、中介服务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3)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2.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57.6%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0.4%以下。

第11条社会发展策略

(1)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加强新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旧区综合环境质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创建现代文明社区。

(3)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分类管理、运营高效、福利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指标

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主要城市平均水平。

(4)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5)保障滨海新区安全。构建滨海新区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6)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城市”,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国

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水平。

第12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使滨海新区

成为天津服务、辐射、带动区域经济振兴发展的核心。

(2)建设以天津港为核心,唐山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秦皇岛港、黄骅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加强天津机场同与北京首都机场为枢

纽的区域其他机场的合作。在交通体系上形成以两港(海港、空港)、三网(公

路网、铁路网、管道网)为主体的便捷沟通衔接的区域运输体系。

(3)发挥滨海新区港口、交通和土地的优势,为东北亚、环渤海、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服务,为北京、河北扩大开放和产业转移提供通道和载体。

第13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遵循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安全,以生态平衡为准则,综合考虑新区各种生态要素,加强与市域其他地区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协同流域综合治理,尽力恢复

和保持新区的自然景观生态格局。

(2)保护滨海地区自然植被和水域,划定禁止、限制建设地区,有效保护河湖、湿地、种植园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地区、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廊

道、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3)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努力实现良好的环境质量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高效、

节约地使用能源。

第14条空间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发展。强化京津冀城镇群主轴——京津城镇发展走廊,加强同北京及周边城市的协调,构筑面向区域综合发展的新区空间结构。

(2)市域一体化发展。完善“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双核心的空间格局,促进中心城区与塘沽城区的协调发展,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

结构。

(3)新区整合发展。重新整合滨海新区各城区及重点建设区,以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为中心,加强航空城、(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等的建设,构筑层次

明确,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

(4)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区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推进撤乡并镇、迁村进镇,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结构。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15条人口规模

2020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30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290

万人,城市化率97%。

2004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135万人,人口密度为595人/平方公里,仅为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20%。

人口规模是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规模的基本依据,2020年人口规模预测采用三种方法:①水资源承载力法:由于滨海新区土地资源辽阔、生态

基础较好,土地和生态条件不足以成为制约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资源短缺

是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因此主要选用水资源作为制约城市人口规模的主

要因素。根据预测,滨海新区2020年规划可供水资源量为12.5亿立方米。若

以缺水国家以色列人均水资源340立方米/年测算,滨海新区的水资源可承载人

口约为370万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多案例的统计分析,人均水资

源量300立方米/年以上是保持现代小康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标准,滨海新区

的水资源可承载人口为410万人左右。②劳动力需求预测法:以经济发展预测

为基础,分别预测2020年三次产业劳动力需求。在考虑带眷情况后得出2020

年滨海新区人口规模为290万人左右。③综合增长率法:综合考虑滨海新区人

口规模、构成、迁移等方面的规律,未来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6%,预测2020

年人口规模为310万人左右。

综合各种因素,2020年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300万人左右。

考虑到影响城市人口集聚的多方面因素及其不确定性,本次规划根据新区特点,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指标按高于规划人口规模预留。

第16条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

(1)引导人口在区域层面上的合理分布,保证滨海新区有足够的聚集和吸纳能力,疏解天津中心城区的人口。

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会大量增加;而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的持续改善,将会对外地人口产生强烈的吸引。规划期滨海新区

的人口增长速度将逐步加快,机械增长率将呈现加大趋势;居住半年以上外来

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将会有较大幅度上升;人口向城市核心发展地区的集聚

将会加速,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将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地区,航空城等重

点建设区人口也会快速增长。

(2)规划期内,合理调整滨海新区的人口分布,积极引导人口向城区和重点建设区集聚。大力促进农业人口向有条件的城镇、重点建设区和城区转移。制定优惠

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宜人的居住环境,吸引外来人口向城区和重点

建设区集聚。2020年,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人口规划控制在230万人以内,

小城镇及重点建设区约60万人。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提高新区人口素质,着力优化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的人口素质结构。

第17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滨海新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10平方公里,其中塘沽、汉沽、

大港三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279平方公里。

现状滨海新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266平方米。塘沽城区现状建设用地约1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232平方米,汉沽

城区现状建设用地约2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217平方米,大港城区现状建

设用地约3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第18条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1)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形成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2)建立滨海新区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根据对滨海新区年度人口综合增长率的判断与研究,依据趋势与变化,调整控制滨海新区城镇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

建设时序,并适时调整规划应对方案。

(3)坚持城镇建设用地的投放与滨海新区的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动城区和各重点建设区的建设,实现空间结构的调整。

第二部分

依据“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结构,通过大力推动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的建设,构建中心城区——塘沽城区双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结合滨海新区的优势与特点,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向新区集聚。加强新区各城区间的分工与联系,完善城区职能,增强航空城等重点建设区的专业化功能,提高新区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通过建立新的发展模式,改善生态环境,将城区的建设和港口的建设有机联系起来,以保证新区整体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第19条在滨海新区范围内构建“一轴、一带、三城区、七功能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轴:沿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发展主轴。

该发展轴是环渤海地区京津发展主轴和天津市域发展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天津港、塘沽城区和航空城等重点建设区。

一带:沿海城市发展带。

该发展带是天津市域东部滨海发展带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汉沽城区、塘沽城区、大港城区以及海滨休闲旅游区等重点建设区。

三城区:指塘沽城区、汉沽城区和大港城区。

七功能区:指引导产业集聚的7个产业功能区,详见产业布局。

第20条城区是滨海新区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包括塘沽城区、汉沽城区和大港城区。三城区以塘沽城区为核心。

第21条沿“一轴、一带”布局航空城、东丽湖休闲度假区、TEDA西区及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和海滨休闲旅游区,成为滨海新区集

聚产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5个重点建设区。

第22条中心镇是推动滨海新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新区重点建设太平镇、小

王庄镇、茶淀镇、葛沽镇、无瑕街、杨家泊镇6个中心镇。

第二节城乡统筹与村镇建设

第23条城镇化及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1)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镇发展质量,推动城市(镇)带动农村地区发展。促进生态协调、经济繁荣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以经济职能的分工协作、产业链关联为基础,重点做大做强三城区以及培育五个重点建设区和六个中心镇,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提高协同发展能力。

(3)坚持生态平衡,加强耕地保护,发挥土地使用的集约效益,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提出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不同要求。

第24条实施城镇化战略,与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房方式建设示范小城镇

的新路子,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服务水平,推动乡镇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25条镇的建设

(1)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依托高速公路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城镇,促进小城镇从数量型

向质量型转变。

(2)优先发展中心镇。适当归并、重新整合,选择区位条件优越、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建制镇作为中心镇。除葛沽镇规划人口10万人,无瑕街人口同(海河下

游)现代冶金工业区统筹考虑外,其它中心镇规划人口规模为2-3万人,镇区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促进土地的集约使用。

(3)合理确定和强化小城镇的产业依托,发挥比较优势,与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梯次结构。以解决农民就业为主要目标,发展劳动密集型、

都市型工业和第三产业。

(4)加快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快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

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小城镇集中发展,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条

件。

(5)改革土地征用制度,逐步完善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6)建立健全建设用地供应宏观调控机制,按照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合理流转,适时

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拓宽小城镇建设和村庄建设资金的来源。

(7)统筹考虑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和耕地的保护,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通过退宅复耕和归并零散农田,维持耕地的动态平衡,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

(8)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到城镇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化;加强农民的教育与就业培训,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

第26条加强对具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特色的天津市历史文化名镇葛沽镇的保护与建设,重点保护葛沽民俗文化中心、药王庙、妈祖庙及郑家瓦房、张家瓦房等历

史建筑群。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五章城区建设

第27条城区是滨海新区的城市主要发展地区,以塘沽城区为核心,包括汉沽城区和大港城区。三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27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30万人。第28条布局调整和优化原则

(1)调整工业用地布局。加快实施天碱和新港船厂的搬迁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化、天化厂区及周边环境,用先进工艺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工业用地利用

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大研发用地比重,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制造业技术升级提供支持。结合大学城、各类科研机构和产业区建设研发转化

基地。

(2)优化城区中心职能,强化塘沽城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服务中心,提升汉沽和大港城区的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咨询、休闲娱乐、

高端商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3)调整仓储物流用地。搬迁沿海河仓库,对于服务水平低下,与城区形象不相符合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应加快整治和搬迁。进一步完善口岸建设,结合港口、

交通枢纽和产业区建设专业物流园区。

(4)旧区改造。对未来可能作为重要发展区的地块进行建设控制,降低未来可能的拆迁成本;对建筑密度高而容积率低、建筑老化地区进行改造,提高建筑环境

质量,增强社区活力。

第29条塘沽城区

(1)塘沽城区东至海滨大道,南至津晋高速公路,西至唐津高速公路,北至杨北公路,规划用地范围约270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6平方公里,规

划人口160万人。

(2)塘沽城区是天津市的双核心之一,是滨海新区的核心区,以科技研发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强为港口服务的职能,积极发展

商务、金融、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发展成为

特大型海滨城市。

(3)塘沽城区规划形成“二轴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二轴”——海河发展主轴、南海路商务商贸功能轴。

海河发展主轴实施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积极拓展商贸、文化等功能,将海

河两岸建成集游憩观赏、生活服务、生态文化景观为一体的经济轴、文化轴和

景观轴,体现滨水城市特色。

南海路商务商贸功能轴串联城区主要的功能区,包括北塘旅游度假区、开发区

金融商贸服务区、解放路商业中心、于家堡商务中心区等。

“三区”——现代制造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城市综合服务区和南部城市发

展区。

(4)塘沽城区重点整合各功能区,统一规划,协调布局。集中处理好港城矛盾,尽可能屏蔽港口给城区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加强疏港交通建

设,加强防护林建设。对于散货物流区近期采取工程措施降低其对周围环境的

影响,远期调整为城市综合发展用地。

(5)重点建设开发区商务区、于家堡地区、天碱和解放路地区等,用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形成滨海新区的标志区。

(6)规划期内有序实施天碱和新港船厂的搬迁。利用于家堡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建设于家堡商务区,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商贸区为基础,建成开发区商

务区,创造吸引国际跨国公司总部入驻的商务环境,提升金融商务中心功能。

在解放路商业街及原天津碱厂所在地区建设滨海新区的中心商业区。

(7)促进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断充实城区文化内涵。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控制保护区周围的建筑高度、体量和风格。重点保

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沽口炮台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海化学工业

研究社旧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塘炮台遗址、中共塘沽建党旧址、大沽船

坞遗址、潮音寺等)以及塘沽车站旧址等。

第30条汉沽城区

(1)汉沽城区东至大丰路,南至津汉快速路,西至津汉路、蓟运河,北至汉沽区行政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5万人。

(2)汉沽城区是东部滨海发展带北部的重要节点,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积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包括现代海洋渔业),逐步成长为中

等海滨城市。

(3)汉沽城区划分为北部居住、中部产业、南部旅游服务业三个分区,两大居住组团分布蓟运河东西两岸,扩建改造东部老城区的同时积极建设蓟运河西岸居住

新区。产业区由汉沽化工区、精细化工区、新产业区组成,产业区建设除增加

新产业园区作为汉沽研发转化基地外,以维持现状为主,不再做大规模扩大建

设;城区南部旅游商业服务区将成为滨海旅游基地重要的旅游配套设施区。

(4)城区向海滨放射三条道路绿化轴线,连接环渤海中心渔港、主题公园、航母国际游乐港和营城湖风景区,将蓟运河生态系统和海岸线生态系统有机结合,形

成绿化景观网络。

(5)城区大丰路以东地区作为汉沽城市发展预留用地。

第31条大港城区

(1)大港城区东至海景大道、汉港公路,南至独流减河北岸,西至葛万公路,北到津港公路、板港公路,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7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5

万人;三角地石化基地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

(2)大港城区是东部滨海发展带南部的重要节点,国家级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建设成为现代化石油化工基地和原油、成品油集散中心;高等教育

及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努力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中等海滨城市。

(3)大港城区主要包括大港中心城区和石化基地两个发展区。

(4)沿北围堤路南侧建设生态隔离带,沿北大港水库、独流减河建设楔形生态走廊。

在独流减河、北大港水库、津港公路延长线与津岐公路之间规划为生态旅游区。第32条地下空间利用

根据城区总体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利用地下空间,使城市地下空间形态与城市

地上空间形态之间具有对应性和协调性。

(1)地下交通设施。建设地铁和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道路和地下停车场。

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骨架。地下停车场结合人防工

程、各类建筑和广场绿地的地下空间建设。

(2)地下街。在地下人行交通流密集地区建设地下街,结合地铁换乘枢纽及主要商业密集区内的地铁车站建设地下商业街。

(3)地下城市基础设施。在道路或地铁沿线,统筹安排地下城市基础设施管网及设施。结合地铁建设和道路改建,在地下管网密集路段建设共同沟。

(4)地下多功能公共活动综合体。结合大型商务、商业、公共服务中心、地铁及公交换乘枢纽,建设地下多功能公共活动综合体。

(5)地下工业仓储设施。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地下工业仓储设施。

第六章重点建设区发展

第33条为发挥各地区特色,促进滨海新区全面发展,规划航空城、东丽湖休闲度假区、TEDA西区及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和海滨休闲

旅游区五个重点建设区。

第34条发展原则

(1)根据各重点建设区现状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等优势,确定各自职能定位,与三城区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

(2)完善专业化建设区的产业链,培养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3)整合发展用地,严格控制向外围自然空间的低效扩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4)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投资吸引力,促进重点建设区整体发展。第35条航空城

包括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中国民航学院、空港加工区、空港保税区、空港物流

区等,是天津临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是滨海新区重要的功能区之一。应该

努力建设成为以航空物流、民航产业、临空会展商贸、民航科教为主要功能的

现代化生态型航空城。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万人。

按产业特点和区域交通特点划分为七个功能分区:规划机场运营及保障区、航

空教学培训与科研区、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空港加工区、空港物流区、

飞机维修区、产业配套生活区。

第36条东丽湖休闲度假区

依托东丽湖宽阔水域开敞空间,集休闲度假设施、水上体育娱乐设施、住宅于

一体的休闲度假特色功能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

万人。

第37条TEDA西区及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包括TEDA西区和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TEDA西区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

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

面积4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万人。

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界限,分南北各三个开发小区,北部主要形成以高科技产

业及其研发转化为主的园区,南部侧重安排现代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群。在六个

开发小区的中心地段布置综合服务区。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带动滨海新区发展的领航区;国家

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创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规

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2平方公里。

以区内两条南北向公路汉港公路、中心庄路为界,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综合区,

分别为核心区、东区和西区。其中核心区又为全区的中心区。

第38条(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

重点发展现代冶金产业的产业发展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规

划人口5万人。

第39条海滨休闲旅游区

是滨海新区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工开发建设为鲜明特色的

生态型海滨休闲旅游区。规划主要职能包括:滨海休闲旅游、生态涵养、高科

技研发和转化、邮轮产业服务和城市生活服务。规划区大部分用地依靠填海造

陆,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万人。

规划建设主题公园区、海上休闲总部区、湿地生态旅游区和综合服务区。

第三部分

实现滨海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全面履行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走集约发展的道路,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管理,为新区空间结构的调整和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积极引导和调控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产业的合理布局,培育城市新的增长极;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综合性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和文化精神需求,确保新区安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使用,优化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统筹安排城市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促进新区发展;完善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与措施,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40条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任务

依托海、空两港,充分发挥欧亚大陆桥的优势,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

物流中心。努力构筑与周边及“三北”地区紧密联系的区域一体化现代交通网

络,促进区域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共享。

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市空间结

构调整和功能布局的优化,支持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以“高效便捷、公平有

序、安全舒适、节能环保”为发展方向,2020年,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共交

通成为主导客运方式,出行的选择性增强,出行效率提高,交通拥堵状况得到

缓解和改善,交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1)交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为京津冀都市圈和“三北”腹地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服务。

(2)突出交通先导政策。根据新区城市空间结构,加大城市发展带的交通引导力度,积极推动滨海新区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的建设,构筑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区

间快速路以及交通枢纽为主体的交通支撑体系。

(3)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大幅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实施区域差别化的交通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使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交通方式。

(4)优化完善三个城区路网体系,全面整合既有交通设施资源,挖掘现有设施潜力,大幅度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大路网密度,完善路网“微循环”系统,

促进客货交通分离。

第41条交通发展指标

至2020年,天津港年货物吞吐量达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000万标准箱。

航道等级达到30万吨级。

至2020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达到航站楼30万平方米、停车场16万平方米、

货运库15万平方米的规模,满足年客运量1450万人次、货邮量128万吨。

预计2020年,全区民用机动车拥有量达到90万辆左右,全区出行总量将达到

870万~1015万人次/日。三个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客运出行总量的比例提高到

4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担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30%以上。第42条交通发展策略

(1)加强京津冀北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完善区域航空、铁路、公路网络,促进大型交通基础设

施区域共享。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城市交通系统良好衔接,实现区域交通

与城市交通一体化,引导城市空间与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发展。

(2)强化通往腹地的交通通道建设,增强京、津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快速交通走廊,为京津冀现代化都市圈和“三北”腹地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服务。

(3)发挥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根据城市总体布局,积极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TOD),优先建设联系中心城区的大运量

快速公共客运走廊,依托走廊发展重点建设区。高标准编制三个城区的道路、

公共交通、场站枢纽、交通管理等专项规划。

第43条海港

(1)将天津港建成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我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国际物流和资源配置的枢纽港;使其具有

强大的远洋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中转及现代物流功能,为京津冀现代化都市圈和

华北腹地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服务。

(2)合理调整天津港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实施“一港多区”布局,建设北疆集装箱港区、南疆能源和散货港区、东疆保税港区、临港工业区、北塘港区、天津中

心渔港区等港区。远期根据港口发展,适时建设临港产业区港口。重点建设30

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LNG接卸码头、北疆港区集装箱物流中

心、东疆港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

(3)建设内地“无水港”及货物分拨中心,实现与三北地区省会城市的口岸直通。建立海陆空结合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强水运、空运、铁路、公路、管道等运输方

式的衔接,拓展海铁、海空货物联运。发挥天津港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近起点

的优势,完善大陆桥运输通道,扩大新区至二连浩特、满洲里、阿拉山口等三

条亚欧大陆桥运输规模,促进与中亚地区的商贸流通。

(4)构筑通达腹地的通道,完善区域干线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更好地发挥海铁联运的优势,大力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拓展

集装箱腹地。增加港口航线密度,形成天津港海向辐射运输网络,开通天津港

至大连、烟台等地的快速海上客运航线。

(5)以天津、大连、青岛为核心建立环渤海枢纽港网络。充分发挥天津枢纽港的带动作用,统筹协调周边的黄骅港、唐山港,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的港口群。

建设连接邻近的黄骅港、唐山港等的铁路、高速公路、管道通道。

(6)发挥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优势,用好“保税港”政策,在天津港保税区的基础上,在天津港东疆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区。发展国际贸易,

聚集国际贸易资源,发展进出口和转口贸易。在天津港东疆港区建设国际客运

码头以及相应配套设施。

(7)海河下游岸线根据城市发展需求逐步调整功能,重点发展海河特色旅游客运,海河下游的货运功能远期调整到其它港区。

第44条机场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国内主要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并将其发展为中

国北方航空货运中心及东北亚航空货运集散地。加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与京津

冀区域其他机场的分工与协作,与首都机场共同构筑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空枢

纽。

扩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改善机场的集散交通环境,将中心城区地铁2、4号线

的联络线延伸至滨海机场,建设贯通航站区的快速路联络线。

将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引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实现与首都国际机场的互通。

充分利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第五航权,吸引国内外航空公司,增开国内国际航

线、航班,扩大国际旅客和货物中转。

依托机场和民航学院,发展与航空相关的飞机维修、科技研发、航空物流、商

贸会展和加工制造等于一体的生态型航空城。

规划保留滨海新区南北两个通用机场,对汉沽区东南方向的商务机场进行前期

研究。

为保证机场的正常飞行需要,机场周边地区的建设严格按照相关机场的净空要

求执行。

第45条铁路枢纽

(1)滨海新区的铁路系统是天津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铁路枢纽现有京山、津浦、京九线津霸联络线、津蓟线4条线路,对外通道有5个方向,即北京方

向、唐山方向、沧州方向、霸州方向和蓟县方向。在既有铁路基础上,规划京

沪、津秦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铁路,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快速铁路的建设。

为促进滨海新区建设,将津秦客运专线引入滨海新区,津秦高速铁路在第九大

街与塘沽区西中环交口附近设置滨海高铁站,在汉沽茶淀站附近预留高铁站。

(2)滨海新区铁路系统重点构筑以港口为核心的直通腹地的铁路运输通道,形成京山铁路、蓟塘铁路、津蓟铁路、津浦铁路、津保铁路、黄万铁路、环渤海铁路

等铁路通道。

(3)建设天津港直通西部的铁路通道,形成三大能源运输通道。中部通道为津-保-大铁路(或天津-涞源-朔洲铁路)和天津-石家庄-太原-中卫铁路;北部通道为津

蓟铁路(蓟塘铁路)接大秦铁路;南部通道为黄万铁路接朔黄铁路。

(4)新区内部新建黄万铁路、南疆港区的铁路第二通道、铁路东南环线改造、进港

三、四线和北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扩建北塘西编组站、港前编组站。

(5)铁路塘沽站是天津“两主三辅”客运系统总体布局中的辅客站。

(6)天津货运系统按“两主两辅”总体布局,新区的北塘西站为主编组站,北疆港前站、南疆港前站为辅助编组站。

(7)调整城区部分铁路线路布局。逐步将贯穿大港城区货运铁路线迁出大港城区以外。逐步取消塘沽城区的进港一号线,加快进港三号线的建设,远期调整进港

二号线的功能到进港三号线。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逐步调整塘沽城区海河以南

现有的货运铁路至津晋高速公路以南,完善塘沽区海河以南地区空间布局。

第46条区域快速轨道

规划和建设作为区域内部高服务水平公共客运交通设施的区域快速轨道交通,

加强区域内城市职能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地区、大型客运交通枢纽设施之间的

联系。规划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为主轴,以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区域快

速轨道网构架,覆盖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城市,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

“两小时交通圈”。

加快建设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线,并尽快延伸至滨海新区,实现两市间半小时通

达,北京与新区40分钟内通达。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线在塘沽城区天碱地区设站。

津石和津唐城际轨道交通线沿中心城区环外快速路、京山铁路、塘沽城区西中

环、津汉快速路设置,在海河中游地区、塘沽城区西侧、汉沽城区东南侧设站。

建设直接连接北京通州、天津宝坻、滨海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线,在汉沽地区

形成与津秦客运专线的换乘枢纽。

第47条公路系统

滨海新区的公路网络依托于天津市的公路网络。公路网络由国家高速公路、区

域高速公路、市级高速(快速)公路组成。新区的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接点在

滨海新区三个城区的外围环路上。

(1)国家高速公路联系京津冀区域与其它大城市、大区域,为国际间、区域间快速、长距离、直达的公路交通运输服务。新区内有三条国家高速公路,包括京沪公

路支线(京津塘高速公路)、丹拉公路支线(唐津高速公路)和津晋高速公路(山

东荣城至内蒙乌海高速公路天津段)。

(2)区域干线高速公路联系京津冀区域内中心城市、重点城市、重要产业发展区、港口和机场,为天津港集疏运和京津冀区域内城际快速交通服务。新区内有四

条区域干线高速公路,包括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京津塘高速公路三线、国道

112高速公路、环渤海高速公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在进港处采取南北两个通道。南通道利用塘沽城区外环北

线向西接京津塘高速二线主线,北通道在永和大桥西侧跨过永定新河,沿永定

新河北岸向东过海滨大道后跨过蓟运河接港区的跃进路。

(3)市级放射线联系滨海新区三个城区与中心城区、新城、中心镇以及其它重要节点等,为市域内日常经济活动和通勤服务。新区共规划有市级高速(快速)公

路八条,分别为蓟塘高速公路、津港高速公路、津滨快速路、津塘快速路、津

汉快速路、津宁高速公路、滨海快速路和津滨大道。

其中海河方向的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滨快速路、津塘快速路、津沽路、津滨大

道、津晋高速公路和滨海方向的海滨大道、南海路及其延长线、河北路和河南

路及其延长线、蓟塘高速和中环西路及其延长线和唐津高速公路形成滨海新区

“T”字型交通骨架。

(4)一般干线公路作为高速公路的集散性道路和紧急备用通道,是高速公路的必要补充。原则上干线公路系统采用二级和二级以上技术标准。

(5)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由主要国道组成的大件运输系统,发挥天津港服务腹地的作用,津塘走廊上以杨北公路为主体的大件运输通道实现常态化。

第48条公路主枢纽系统

(1)公路客运主枢纽。依托公路客运主枢纽系统,积极发展跨省市与铁路、航空相接驳的公路长途旅客运输。新区的公路客运主枢纽体系由3个客运枢纽场站所

组成。

(2)公路货运主枢纽。发展专业化、集约化货物运输,依托口岸、海港、航空港、公路及铁路集装箱场站设施以及公路货运主枢纽,构筑新区的物流基地。新区

的公路货运主枢纽体系由6个一级枢纽和5个二级主枢纽构成。

第49条管道系统

配合大炼油、大乙烯、LNG上岸等工程,抓紧建设天津港南疆至大港60公里

和经廊坊至北京200公里的LNG管道;建设南疆油库至大港52公里、大港至

燕山石化180公里的原油管道。建设大港经任丘至保定207公里、大港至济南

299公里的成品油管道,形成1300公里的渤海湾石油、成品油及LNG管道网。第50条公共交通系统

在2020年前初步建成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

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

(1)轨道交通系统。由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等多种方式组成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将覆盖滨海新区范围。规划并预留轨道交通车辆段6处、停车场4处、

大修厂2处。

新建滨海新区三个城区至中心城区的三条轻轨。建设连接大港城区、大港石化

基地、官港森林公园、塘沽城区、国际游乐港、中心渔港、汉沽城区的滨海轻

轨,滨海轻轨还串联大港、塘沽、汉沽城区内部轨道交通和滨海新区三个城区

至中心城区三条轻轨。

塘沽城区的轨道交通线网由1条地铁线和3条轻轨线组成,汉沽城区的轨道交

通线网由2条轻轨线组成,大港城区的轨道交通线网由2条轻轨线组成。

重点建设区之间利用南北向的轨道交通进行联系,南北向的轨道还串连了津滨

走廊上的轨道交通。

(2)常规公共交通。按快线、普线、支线三级系统进一步完善地面公交线网结构。

根据客运枢纽和轨道交通线网的发展,动态调整优化全区公交线网布局。在滨

海新区三个城区和重点建设区之间建设快速公交走廊,近期内轨道交通建设困

难较大的,在走廊上安排大容量地面快速公交线路(BRT),在公交线路密集的

道路开辟公交专用路或专用车道。

(3)公交场站。按照保养场、中心站、首末站、到发站四个层次安排公交场站规划用地与建设。继续改善首末站和到发站的条件。公交场站设施应与城市的开发

和改造同步建设。

(4)公共交通枢纽与换乘。结合轨道交通车站规划,在客流集中的区域建设公共交通枢纽,滨海新区三个城区规划20处,每个重点建设区规划1~2处。改善大

型道路交叉口、立交桥等处的公交换乘条件,缩小换乘距离。

(5)控制出租汽车总量,提高服务水平,改变运营管理模式,逐步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在居住区、大型公共建筑、各类交通枢纽等人流集聚的地区,设置出租

汽车候客区。

第51条城市道路系统

(1)构建与滨海新区三个城区城市结构相适应的城市道路骨架。由国道112高速公路、海滨大道、穿港高速公路、津汕高速公路、唐津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

路二线和津晋高速公路组成滨海新区三个城区外围“目”字形高速公路环线,

主要组织滨海新区三个城区的对外交通及过境交通。滨海新区三个城区之间通

过2条快速路和1条轨道交通进行连接。

(2)塘沽城区的道路系统仍保持方格网与环路相结合的布局,路网由快速路和主干道为骨架、次干道、支路为补充。道路面积率达到20%,干道密度达到3.75公

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20平方米。增加城区段跨海河桥(隧)密度,加

强海河两岸交通联系,在唐津高速和海滨大道之间规划10余座过河通道。

(3)塘沽城区紧靠天津港,大量的集疏运交通需要穿越塘沽城区,为避免对塘沽城区的过度影响,设置专门的货运系统。塘沽城区的外环线作疏解港口货运交通

的主通道,外环线以内的城区除集装箱通道外禁止港口的集疏运交通通过。城

区内保留京津塘高速公路、津塘公路、津沽公路三条集装箱疏港通道,为避免

集装箱疏港通道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规划将京津塘高速公路、津塘公路、津沽

公路在城区内采用高架的形式从竖向上与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分离,并在通行时

间上采取一定的限制,形成疏港交通和城市交通两个互不干扰的系统。为提高

海滨大道集疏港的能力和可靠性,将塘沽城区段的海滨大道采取双层道路的形

式,同时提高跃进路的集疏港的能力,作为港口和城区之间南北向的疏港通道。

(4)汉沽城区的道路系统仍保持方格网与环路相结合的布局,路网由快速路和主干道为骨架、次干道、支路为补充。道路面积率达到15%,干道密度达到4.2公

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6平方米。

(5)大港城区的道路系统仍保持方格网与环路相结合的布局,路网由快速路和主干道为骨架、次干道、支路为补充。城区道路面积率达到17%,路网密度4公里/

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8平方米。

考虑石化基地的安全性,规划将石化基地的交通系统与大港城市交通系统相分

离,两者之间通过交通换乘点进行衔接。

(6)调整优化各重点建设区内部的道路网络,各重点建设区的道路面积率不低于20%,道路网密度不低于6公里/平方公里。

(7)滨海新区三个城区的道路红线规划宽度:快速路60~80米,主干路40~80米,次干路30~45米,支路20~30米。道路横断面的布置,要为合理组织行人交

通、公共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以及公交乘降等创造条件;要为轨道交

通、过街设施等预留合适的空间;应尽量保留道路中间及两旁树木,改善城市

景观。

(8)快速路与道路网中重要道路相交时采用立体交叉,其它路口一般采用平面交叉。第52条停车系统

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分区域采用不同的供给标准和收费标准。在塘沽城区的中

心地区,根据可能提供的停车位,对机动车拥有和使用实行适度控制。在道路

资源总体不足的状况下,严格控制路上停车。促进既有停车设施的充分利用。

除严格按规定配建停车位之外,塘沽城区规划布置公用停车场200处左右。

为方便换乘、吸引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积极发展驻车换乘(P+R)系统,

滨海新区三个城区规划驻车换乘停车场50处左右。在轨道交通及地面公交车站,

根据需要就近设置自行车停车处。在停车收费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第53条步行与自行车交通

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在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仍是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提倡步

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实行步行者优先,为包括交通弱势群体在内的步行者及

自行车使用者创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

规划、建设和政策法规制定中,为行人过街和自行车交通提供方便。应保证步

道的有效宽度,城区内行人过街设施以平面形式为主,立体方式为辅。改善自

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环境。在次干路及以上等级的道路上实现机动车与自行

车之间的物理隔离,保障自行车交通安全和通畅。

编制城市步行交通规划、自行车交通规划,并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54条交通管理系统

强化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交通

安全水平。注重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路权分配。提高全民现代化交

通意识,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高效、安全、便捷、舒适和文明,降低交通

能耗和污染。

(1)加强交通管理设施建设与交通需求管理。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交通工程设施,加强基层驻地、分指挥中心以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设施建设。

在旧城地区实施强有力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引导小汽车交通的合理使用,鼓

励市民使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削减城市道路交通及环境负荷。

(2)加强交通法规建设,严格执法,制定交通安全发展规划,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建设与交通安全社会宣传力度。

(3)加强交通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改善交通环境,做好机动车尾气污染、噪声和震动的防治工作,发展高效、清洁的交通工具。针对机动车增长对环境影响的状

况,实行动态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估。

(4)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与管理。构筑包括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交通诱导、紧急救援管理、交通事故快速勘察等子系统在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全面提升交通管

理水平。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55条产业发展原则

(1)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要把滨海新区作为首都门户、国际港口的优势更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大力发展以港口为基础、服务我国京津冀、环渤海和北方地区的

产业经济。应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石油、海洋和盐碱滩涂等资源,形成以资源

优势为基础的产业群体。

(2)产业集群化。新区产业发展不能局限在个别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上,要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产业区为目标,紧紧抓住优势产业,

深入研究产业关联关系,延伸产业链,培育优势集群,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调整新区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促进滨海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56条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继续推进工业东移,加快实施

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做强做大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

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

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三

大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效率的创新体系和开放型、国际型、创新

型研发转化基地。

第57条国际航运

充分发挥两港、保税区以及交通设施的综合优势,全面提升海港、空港的国际

航运和国际贸易功能,为环渤海和我国北方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

务。扩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港口重点建设东疆保税港区和深水泊位,加快30

万吨级深水航道建设,扩建北疆新港区、南疆港区等。

加快海港建设,拓展运输功能。进一步浚深航道,开辟新的海运航线,开辟新的国际、国内班轮航线,以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为重点,扩大远洋运输规模。

加快改造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推进京津机场一体化进程,搞好天津机场货物分拨中心建设和运营,承接北京货运航班,实现天津港保税区与天津机场、

北京机场的货物直通。充分利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第五航权,扩大国际旅客和

货物中转。

依托机场和民航学院,发展与航空相关的飞机维修、科技研发、航空物流、商贸会展和加工制造等于一体的生态型航空城。

建设内地“无水港”及货物分拨中心,实现与三北地区省会城市的口岸直通。

发挥天津港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近起点的优势,扩大新区至二连浩特、满洲里、

阿拉山口等三条亚欧大陆桥运输规模,促进与中亚地区的商贸流通。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按照国际标准,实行船务代理、商情信息、货物通关、银行结算等一体化服务,成为航运企业聚集、航运市场活跃、

配套服务齐全的国际运输集聚区。

发挥港口、保税区和集疏运网络的优势,为华北、西北等地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便捷通道,成为我国北方聚集国际贸易资源、发展进出口和转口贸易的

最大集散地。用好区港联动政策,建设东疆保税港,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

国际采购、转口贸易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等。建立保税区国际贸易等一批采购

中心,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提高航运与贸易服务水平。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国际商务代理公司等配套机构,形成辐射国内外的国际贸易服务产业链。

建设电子口岸。构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物流为一体的国际口岸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大通关”体系,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严格执法监

管,尽快实现口岸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

第58条国际物流

依托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建设天津港集装箱物流中心、散货物流中心、保

税区海空港物流基地、开发区工业物流基地、塘沽商业物流基地和海河下游贸

易物流基地等六大基地。构建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相结合的物流运输体系,

搞好信息网络、仓储加工、分拨配送等设施建设,建成国际物流中心。

第59条金融、休闲旅游等服务业

在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同时,以工业、居民生活和区

域经济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配套发展其它服

务业,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1)金融。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商贸区为基础建设新区金融商贸中心。发挥金融商贸中心和于家堡商务中心的集聚效应和商务服务功能,努力吸引各类金

融机构进驻滨海新区。加快金融创新,加大金融开放,为新区及周边地区的产

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商贸会展。促进销售和生产分离,培育和引进具有信息服务、销售服务和投资服务功能的大型综合商社,提高为制造业服务的水平。重点发展与六大优势产业相衔接的汽车、石油和成品油、陶瓷、木材、钢管和钢材等大型交易市场,新建一批辐射面广、专业突出的贸易中心。在塘沽城区通过完善解放路商业街建设中心商业区,在大港和汉沽城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在塘沽城区、东丽湖休闲度假区、航空城等地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和若干会议培训中心,积极承办国际性、区域性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和研讨会,提升新区会展和会议服务功能。

(3)休闲旅游。按照全市旅游规划,整合新区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集聚区,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滨海特色旅游。搞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建设四个旅游集聚区,打造八个旅游品牌。四个旅游集聚区即:建设国际游乐港、主题公园、环渤海中心渔港、北塘渔人码头、海滨旅游度假区及游艇项目,打造海滨休闲旅游度假集聚区;建设海河外滩公园、响螺湾公园、大沽炮台遗址,打造海河下游休闲旅游教育集聚区;保护和开发古海岸湿地、北大港湿地、官港森林公园、黄港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集聚区;

开发建设东丽湖、黄港水库景区,打造水上旅游度假集聚区。八个旅游品牌即:大型滨海旅游项目群为依托的亲海休闲游,

“大沽烟云”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游,天津港和游艇基地为主的游轮游艇游,开发区为主的工业游,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的商务会展游,解放路商业街、洋货市场为依托的滨海美食购物游,湿地、湖泊、森林为依托的生态游,滨海特色养殖区和种植区为依托的渔业、农业观光游。

(4)创意产业。利用滨海新区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优惠条件,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设计服务、电信软件和咨询策划类创意产业。建设空港加工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包括大型会展中心和研发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5)房地产。高标准建设一批节能、节地、生态型住宅、商业和商务办公设施,建立与房地产市场配套的服务体系,推动房地产开发经营,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实现公平交易。

结合滨海新区功能和布局的调整,逐步优化城区和重点建设区居住用地布局。

塘沽城区在改造塘沽老城区居住区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塘西居住区、胡家园新

区居住区和北塘居住区。

汉沽城区主要以改造旧城区为主。在现有沿蓟运河两岸形成的居住区的基础上

改造改建,形成河东、河西居住区。

大港城区改造大港老城区居住区并改造建设中塘居住区。开发建设港东居住区,

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

围绕海河建设军粮城、无瑕街、葛沽居住区。结合大港油田基地建设完善油田

居住区。在东丽湖休闲度假区、海滨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低层高档住宅,以满

足部分高收入人士对提升生活居住水平的需要。

(6)中介服务。适应新区企业集聚和服务区域需要,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在城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地区总部,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执业人才,推动会计、审

计、律师、评估、公证、仲裁、技术检测和认证等中介机构向规范化、规模化

发展。

第60条农业

(1)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茶淀葡萄、大港冬枣等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建设和完善华大食用菌、融盛农业等四个科技

示范园区。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企

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农业服务体系。

(2)发展海水养殖业,建设塘沽、汉沽、大港等工厂化海水养殖产业园区。在环渤海中心渔港建设大型区域性海产品交易市场、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代

海洋渔业,形成辐射“三北”地区的水产品集散地。

第61条产业布局

通过产业集聚,规划建设七个产业功能区。

(1)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区。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

制造业,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带动环渤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现代制造和

研发转化基地。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区,重点发展石油套管、

油管、冷轧薄板等,降低能源、水源和原材料消耗,建成深加工基地。

(2)滨海化工区:包括大港三角地石化工业区、油田化工产业区和临港工业区的一部分。一期开发2010年前基本建成。重点建设百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渤海化工园、蓝星化工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一碳化工、能量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相应发展下游产品,延伸产品链,建成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带动周边区域化工产业发展。同时,稳定汉沽化工区和开发区汉沽化工区规模,适时调整改造。

(3)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包括开发区西区以北、空港物流加工区以东渤海石油生活基地和临空产业区内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吸引京津冀和国内外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集团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民用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环渤海区域的自主研发转化、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聚集区。

(4)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位于塘沽城区内,包括开发区商务区、于家堡地区、天碱和解放路地区等,先期建设3—4平方公里。调动各方面力量,吸引国内外资源,全力搞好规划方案和开发建设,形成滨海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标志区。(5)海港物流区:包括天津港、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散货物流中心等,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重点发展海洋运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及与之配套的中介服务业,形成货物能源储运、商品进出口保税加工和综合性的国际物流基地。

(6)临空产业区(航空城):包括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民航学院、空港加工区、空港保税区、空港物流区等,是天津临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是滨海新区重要的功能区之一。应该努力建设成为以航空物流、民航产业、临空会展商贸、民航科教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区。

(7)海滨休闲旅游区:位于汉沽城区以南,京山铁路以东,经济开发区以北,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科学围海造陆,逐步扩大规模。通过多种方式,重点建设国际游乐港等项目,成为特色突出的海滨休闲旅游度假景区和黄金海岸。适度发展塘沽海滨浴场,规划用地控制在10平方公里,处理好与滨海化工区发展的关系,成为产业生活区和旅游基地。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扩港造陆,建设临港产业区。该区北起临港

工业区南边界,南至独流减河北治导线,西起现有海岸线,东至-2.0至-3.0米等

深线,围合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主要承担港口、物流、加工制造

等相关职能,适度发展生活服务、休闲旅游等设施,建成一座设施配套先进、

集聚效益突出、生产生态良性发展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区。

建设若干生态农业基地,发展沿海都市型观光农业。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62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塘沽城区、汉沽城区和大港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更加重视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

精神和生命健康的需要。

(1)根据滨海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积极引导三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城区空间结构的调整。

(2)统筹城乡发展,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便群众工作、学习和生活。充分利用存量资源,严格限制现有设施用途变更和用地流转,改造现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新建设施应

适度超前、留有余地。

第63条行政办公

保证滨海新区行政机关和重要部门开展区域经贸活动的需要,调整优化三城区

的行政办公用地布局。根据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土地置换整合,形

成组团式、相对集中的布局模式。

第64条科技

(1)依托京津冀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优势,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打造一批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使科技发展成为

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2)进一步理顺体制,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规划和建设国家级滨海高新区,发挥对

滨海新区和周边地区技术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

(3)建设和完善以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中心、专业孵化器等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孵育体系。

(4)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科技成果孵化,发展科技咨询机构,形成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一条龙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第65条教育

(1)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教育事业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重视教育对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满足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

求,推动建设学习型城市。

(2)合理配置新区内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加快新区整体教育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和辐射范围。与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相结合,加快教

育设施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与新区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

的教育设施布局。

(3)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发挥南开大学泰达学院等名校效应,进一步提高塘沽城区、大港区高教园区整体水平,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到新区办学,建设滨

海职业学院、海事学院等6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院校,成为重要的科技平台和研

发基地。

第66条文化

(1)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海河外滩、海

河两岸和天津经济开发区建设区级文化娱乐设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标

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泰达市民广场、泰达大剧院、泰达博物馆、泰达图书

馆、塘沽文化艺术中心、塘沽图书馆等和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

形成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框架体系。

(2)积极发展有新区特色的港口文化、开发区文化和版画刻字文化,做大文化会展和文化旅游,争取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构建新区独具魅力的文

化环境。

(3)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新兴电子音像制作、网络游戏等高技术文化产品的设计研发,培育和打造开发区动漫产业基地、塘沽近代历史和海洋文化基地、汉

沽水上娱乐大世界文化旅游基地,形成多元化、网络化、规模化文化产业发展

格局。

第67条医疗卫生与保健

(1)加快建立起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建立社会投融资机制,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引导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向滨

海新区三城区扩展和转移,提高城区的医疗水平。

(2)调整现有医疗服务模式,在完善大中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同时,积极推进基层和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建立级配合理的医疗卫

生网络。发挥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好滨海新区区域性医疗

中心,新建空港物流加工区医院,扩建第六中心医院(塘沽医院)、汉沽医院,

兴建开发区、保税区和乡镇等卫生设施,尽快形成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的社区

卫生服务网络。

(3)建立新区卫生安全长效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和医疗急救网络,形成卫生安全设施布局合理、反应快捷、监督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性

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第68条体育

(1)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逐步完善以行政区域、街道(镇)及社区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设施、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体系建设,提高群众体育活动水平,

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产业等方面的要求,形成多元化的

体育健身资源保障体系,引导和促进体育的产业化经营。在塘沽城区规划大型

区域级体育设施,汉沽、大港地区结合地区发展要求,建设地区级体育设施。

(2)逐步建设具有国内一流的训练、教育、科研、医疗一体化的竞技体育基地。规划建设体育中心等设施,提高泰达足球场、华纳高尔夫球场、网球中心等中高

档体育设施的运营水平。积极承办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

氛围。

(3)努力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设施,坚持各级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完善相关

政策,加快建立规范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

第69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

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坚持建设与挖潜相结合、政府投资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相结合、建设

示范性福利设施与发展社区福利设施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儿童

福利服务设施、社会救助设施、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殡葬服务设施等社会福利和

救助设施建设。

第70条社区建设

构建居民生活的三级单元:基础社区(社区居委会,3000~10000人)、功能社

区(4~6个社区居委会)和街道社区(8-10万人),把基层政府组织和自治组

织建设、生活服务、物业管理、治安等各项内容统一到社区建设中来。坚持居

住区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社区功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生活需求。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一节原则与目标

第71条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河流、湿地、滩涂和海域的保护,提高新区生态环境质量,力争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

河、海、湖、林、田协调共生,城乡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新区。

第二节建设限制分区

第72条综合多种因素,规划明确划定三类建设分区: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禁止建设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

市建设行为;限制建设地区,将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确定限制等级,科学合理

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适宜建设地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可根据规划

要求进行建设。

(1)禁止建设地区:是指新区范围内具有重大自然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重要

的绿色生态廊道以及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区。包括河流、自然保

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规划保留基

本农田集中区、绿色生态廊道、主要行洪通道等。该地区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控制建设行为。

(2)限制建设地区:是指禁止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以外的地区,是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不宜安排城镇开发行为的地区;确有进行建设必要时,安排的城镇开发

项目应符合城镇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

强度。

(3)适宜建设地区:是指新区范围内重点建设地区,该类地区建设行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第三节综合生态环境规划

第73条区域生态建设。整合区域生态资源,延续区域生态结构,为建设生态型滨海新区提供生态支撑。

在滨海新区南、北两侧规划建设两大生态环境区。北部连接七里海湿地,建设

东丽湖、营城湖、黄港水库、北塘水库、宁车沽水库等湿地生态环境区,面积

约170平方公里;南部连接团泊洼水库,建设大港、钱圈、沙井子、官港等水

库湿地生态环境区,面积约330平方公里。

第74条构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绿色通道,避免连片发展,形成滨海特色网络化布局。规划建设海河生态保护廊道、永定新河(蓟运河)生态保护廊道、独流

减河生态保护廊道、海岸景观休闲廊道、城市生态隔离廊道“三横两纵”五条

生态廊道。

(1)河流生态保护廊道

建设海河下游两岸300-1000米宽的生态廊道,形成东西走向的风景林带、观

光农田和森林公园相配套的生态绿化带,并与城市绿地和风景名胜相连接,构

成天津港至中心城区之间的景观生态带。

建设沿独流减河、永定新河(蓟运河)生态廊道,通过建立河岸保护带、保护

缓冲带和建设景观公园相结合的防护体系,把河流及沿线土地的生态恢复与景

天津滨海新区概况

滨海新区概况 一、新区简介 二、地理位置与区域优势 三、历史沿革 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摘自《自豪滨海》) 五、功能区建设 (摘自《自豪滨海》) 六、历史古迹 七、滨海文化(摘自《自豪滨海》) 1、百花齐放的民间文化 2、汉沽飞镲国家非遗 3、国内首家、国际最大的藏书票馆 4、“八大馇”源远流长 5、源于唐山盛于汉沽的评剧 八、滨海旅游(摘自《自豪滨海》) 1、大型航母主题公园 2、国内最大单体极地海洋馆 3、我国最大的人造沙滩景区 4、华北首个户外超大精品水上乐园 5、亚洲最大室内热带雨林植物景区 6、天津最大湿地自然保护区

新区概况 一、新区简介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驻人口263.52万。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距首都北京120公里,内陆腹地广阔,辐射西北、华北、东北12个省市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拥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综合性港口,通达全球400多个港湾,是东、中亚内陆国家重要的出海口;拥有北方最大的航空货运机场,连接国内外30多个世界名城;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和信息通讯网络,使之成为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 滨海新区资源丰富,有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利用的盐滩碱地,已探明的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10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937亿立方米,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集中了全国27%的科技资源,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进入新世纪,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将在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成为我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国务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功能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

未来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全面介绍_图文(精)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 空间布局为“T”型结构 滨海新区总体空间布局为“T”型结构: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带”的交汇处,建设国际港口大都市标志区和生态宜居的海滨新城,构成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形成七个产业功能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冶金产业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海洋产业及循环经济示范区、海港物流区、化学工业区和休闲旅游区。 交通系统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未来的交通系统规划由公路、铁路、航运等立体交通网络组成,将建设成为拥有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工业基地,建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框架,形成现代交通网络体系,从而进一步发挥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中西部的枢纽功能,使滨海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往来不断增加,并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滨海化工区范围达80平方公里 规划中的天津滨海新区化工区产业包括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区域范围达80平方公里。 居住区布局未来布局规划

图为天津滨海新区居住区未来布局规划。 海滨休闲旅游区 根据汉沽区确定的目标,汉沽区要建成为环渤海乃至东北亚地区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天津市的海滨休闲旅游区。 该休闲旅游区的规划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和海域面积各为75平方公里,投资金额为166亿元人民币。将以航母游乐港为龙头,带动沿海旅游观光带和沿蓟运河旅游观光带的发展。建设以航母游乐港、世界级主题公园、海上游乐园、高尔夫球场为支撑的旅游核心区,以营城湖、四万亩葡萄观光园为支撑的生态湿地观光区和综合服务区。

最新天津滨海新区情况介绍

天津滨海新区情况介 绍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情况介绍 天津市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 2007年3月 一、滨海新区发展的简要情况 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从服务环渤海及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天津实际做出的一项跨世纪发展的战略决策。经过全市上下十几年的奋斗,天津迎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明确指出要“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市委召开了八届八次全会,对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做出全面部署,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新区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40万。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取得显著成绩。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96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2万美元。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380亿元,增长16.1倍。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226亿美元,增长45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2亿美元,世界500强中70多家跨国公司在新区投资了152家企业,滨海新区已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对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区位优势。滨海新区处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与珠三角地区的深圳、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浦东比肩而立;同时背靠“三北”、依托京津冀、面向东北亚,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北方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还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新区内陆腹地广阔,遍及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区位优势明显。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北”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二是,功能优势。滨海新区具有集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于一体的功能聚集优势,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十强,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

滨海新区核心区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1)

滨海新区核心区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1)

滨海新区核心区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一.区域发展 (一)区域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市中心区的东部。新区辖塘沽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汉沽区,核心区域为,塘沽、开发区、保税区。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个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具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体制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对于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1.经济 自98年以来滨海新区和新区核心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大幅度高速增长,形成新区核心区快于整个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快于全天津市的增长格局;目前滨海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 历年GDP 对比 4000 3000 2000 1000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GDP(核心区)GDP(滨海新区)全市GDP 滨海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2004年GDP达1250亿元,占全市的42.6%,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GDP为905亿元. 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4年,滨海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4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分别增长56.5%和40.7%。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达42%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80.49亿元,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17%,这

也充分说明了整个滨海新区的房地产市场正处在快速的发展阶段。 3.区域支柱产业、产业结构: 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显著,经过1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港口物流、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产业、海洋化工、电子通讯、现代冶金、机械制造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为主导产业。 2004年,滨海新区投资结构逐步改善,二、三产业趋于协调。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1亿元,比上年下降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1.56亿元,增长59.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1.01亿元,增长71%。 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0.3:45.6:54.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74%、 69.33%和29.93%。 三次产业比例 0.74% 29.93% 69.33%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4.区域发展战略 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了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为滨海新区发展提出新的目标:这就是“立足天津,辐射‘三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建成现代化的世界性加工制造基地和物流中心”。 5.重大市政建设情况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建设具有较高水准的商贸区、住宅区、文化娱乐区等城市功能区。利用海河南岸开发步伐加快和交通条件改善的有利条件,加快东西沽地区的建设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实施津塘公路两侧的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突出滨海、临港、沿河风格,努力塑造具有自身特色和现代风格的港口城市形象。 6.小结:

天津塘沽滨海新区规划图

天津塘沽滨海新区规划方案 滨海新区总体空间布局为“T”型结构: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带”的交汇处,建设国际港口大都市标志区和生态宜居的海滨新城,构成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形成七个产业功能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冶金产业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海洋产业及循环经济示范区、海港物流区、化学工业区和休闲旅游区。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海滨新城。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建设成为服务辐射能力强、运转效率高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风景宜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具有综合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成为以人为本、要素集聚、生态良好的最适宜创业和人居的现代化海滨新城。到202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年均递增13.5%,工业总产值达到24000亿元以上,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 按照空间布局,滨海新区将规划建设7大功能区。其中重点发展包括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的103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区;生物、纳米新材料研发和制造的25平方公里的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的80平方公里的滨海化工区;50平方公里的中心商务商业区;天津港、保税区和散货物流区的100平方公里的海港物流区;集航空运输、空港物流、民航科技为一体的102平方公里的临空产业区;7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公里的海滨休闲旅游区。 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具有发展航空运输的优越条件。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天津机场的航空货运枢纽中心的地理优势和市场优势日益显著。在扩建后的天津机场周边,将规划建设航空城,发展空港运输、航空科技、物流加工、商贸会展等产业,形成临空产业区。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中还将建设生态廊道。其中包括保护和建设新区南北部共500平方公里的两大生态环境区,构建五条生态廊道,建成若干生态组团,形成有机连接、各具特色的新区生态构架,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未来天津塘沽区将在中心城区50平方公里范围内,重点开发建设金融保险,会展旅游、休闲娱乐等具有滨海新区服务功能的商务商业区。 塘沽区将按照建设中心商务商业区的设计,在塘沽中心城区50平方公里范围内,将重点开发建设响螺湾、于家堡、天碱解放路、新港船厂、蓝鲸岛、东西沽等地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商务商贸、中介咨询、会展旅游、休闲娱乐、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形成滨海新区服务于环渤海的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文化娱乐中心和高品质的生态居住中心。 规划中的天津滨海新区海港物流区重点包括天津港、保税区和散货物流区,区域范围

天津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详细版】

天津中新生态城 重大意义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李光耀资政说: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吴作栋资政说: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温家宝总理指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背景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选址

2020年(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情况汇报

(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情况汇报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情况汇报 天津市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 壹、滨海新区发展的简要情况 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从服务环渤海及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天津实际做出的壹项跨世纪发展的战略决策。经过全市上下十几年的奋斗,天津迎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十壹五”规划建议和纲要,明确指出要“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市委召开了八届八次全会,对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做出全面部署,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新区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

平方km,海岸线153km,常住人口140万。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取得显著成绩。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608.63亿元,年均递增20.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2万美元。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317.2亿元,增长12.4倍。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185亿美元,增长36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世界500强中70多家跨国XX公司于新区投资了152家企业,滨海新区已成为外商于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壹。 今年壹季度,新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生产总值412.25亿元,增长20.4%;完成工业总产值1130.41亿元,同比增长35.2%;实现合同外资15.98亿美元,同比增长25.5%;实际利用外资9.28亿美元,同比增长44.6%;外贸出口达到50.16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37亿元,同比增长27.6%,实现了“十壹五”规划第壹年经济发展的高起步。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对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壹是,区位优势。滨海新区处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和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文本目录 1第一部分 1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4第三章城市规模 6第二部分 6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7第五章城区建设 8第六章重点建设区发展 10第三部分 10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 14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17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19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21第十一章岸线利用 22第十二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24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26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28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30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注:文本中楷体字部分为非正式内容,仅为文本正式条款内容的必要说明。

第一部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滨海新区应该实现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引擎作用;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增强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门户作用;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为了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历史使命,有力地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振兴,本次规划立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滨海新区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正确认识新区发展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滨海新区性质、目标与规模,为有效配置新区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促进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章总则 《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1999-2010年)》2001年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几年来,该规划在指导滨海新区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新区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新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市政府于2004年提出修编《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工作任务。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 (2005-2020)文本

文本目录 第一部分 (1)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3) 第三章城市规模 (4) 第二部分 (6)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6) 第五章城区建设 (7) 第六章重点建设区发展 (8) 第三部分 (10) 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 (10)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14)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17)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9) 第十一章岸线利用 (21) 第十二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22)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24)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26)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28)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30) 注:文本中楷体字部分为非正式内容,仅为文本正式条款内容的必要说明。

第一部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滨海新区应该实现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引擎作用;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增强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门户作用;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为了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历史使命,有力地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振兴,本次规划立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滨海新区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正确认识新区发展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滨海新区性质、目标与规模,为有效配置新区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促进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章总则 第1条《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1999-2010年)》2001年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几年来,该规划在指导滨海新区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 2010年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滨海新区进 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滨 海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 要为新区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新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市政府于2004年提出修编《天津市滨海新区城 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工作任务。 当前,面对国内、国际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国家将进一步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放开发,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的一大举措,要求滨海 新区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发挥对区域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国 家的这一战略部署,使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滨海新区的 发展确立了更高的目标。而现行滨海新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职能定位、城镇空 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都与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随着 滨海新区在区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与北京、河北、环渤海区域以及东北亚地 区的联系日益密切,滨海新区应积极参与区域发展,发挥为京津冀和环渤海区 域经济服务的作用。 天津港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扩建,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京津城际铁路专线等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大乙烯、大炼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 区扩区、空港物流加工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使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 不能完全适应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紧紧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落实好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新思路、高起点、大视野,对天津滨海 新区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 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 立抓住机遇、率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 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科学发展之路。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结合滨海新区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与京津冀地区以及天津中心城区的关系,积极推动区域 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 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2)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提高服务京津冀、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经济振兴的意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协作,实现区域 经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 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 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全

天津市滨海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滨海新区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重点。依据总体发展战略,我们对滨海新区规划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引擎、示范、服务、门户和带头作用,立足融入区域,服务区域,扩大同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亚的合作联系,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规划确定滨海新区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 (一)一核双港 一核是指滨海新区商务商业核心区,由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开发区商务及生活区、解放路和天碱商业区、蓝鲸岛生态区等组成。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务、高端商业,建设成为滨海新区的标志区和国际化门户枢纽。 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 (二)九区支撑 九区支撑是指通过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临空产业区等九个功能区的产业布局调整、空间整合,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功能区,成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支撑新区发展,发挥对区域的产业引导、技术扩散、功能辐射作用。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主要发展金融、贸易、商务、航运

服务产业;临空产业区主要发展临空产业、航空制造产业;滨海高新区主要发展航天产业、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主要发展海洋产业、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中新生态城主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滨海旅游区主要发展主题公园、游艇等休闲旅游产业;海港物流区主要发展港口物流、航运服务产业;临港工业区主要发展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及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南港工业区主要发展石化、冶金等重化工业。 (三)龙头带动 龙头带动是指通过加快“一核双港九区”的开发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营造一流发展环境,率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率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凸显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快天津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两种尺度的区域城市设计——以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两种尺度的区域城市设计 ——以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程宇光 【摘要】本文从新都市主义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城市”理论入手,探讨两种尺度下的城市设计方法:即兼顾整体宏观构架和微观人性尺度。既建立城市功能、交通、生态等方面的良好网络秩序,同时回归城市设计的本源,将城市理想蓝图转化为能够被使用者切身感受的城市生活场所。同时,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城市——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例,从整体空间结构、街道公共空间、建筑空间组合、生态开放空间等方面进行城市设计探索,以建立城市宏观尺度空间秩序和人性尺度的生活秩序。 【关键词】区域城市;总体城市设计;新都市主义 1.项目背景——演变中的区域城市 自2005年,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纳入国家战略以来,其经济飞速发展、龙头带动,引领全市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从400年前的渔盐小镇到近代工业港口重镇,再到以现代制造业、国际航运物流和研发转化为主导功能的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就此脱胎换骨,向着国际一流的现代都市迈进。城市的结构在总体规划和空间战略的部署下,逐渐形成了多中心、多组团、网络化城市区域的布局模式。其中,多中心、网络化是滨海新区不同于中心城区的单中心、集中式布局的最显著特征,也是从传统城镇向现代化区域城市转变的最明显的空间特征。经过“十大战役”的建设,符合国际最新潮流的“一城、多组团、网络化”的区域城市架构已初步形成,交通、轨道、基础设施等区域网络逐步构建。其中的“一城”是整个空间结构的核心,也是本次总体城市设计的范围。 滨海核心区190平方公里,包含中心商务区、开发区生活区、塘沽老城区、港口区等多个分区。与天津中心城区内生型的建成区不同,滨海核心区是一个政策导向的快速建设过程中的城市新区,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现状。因此,涉及到于家堡金融区为代表规划新建地区、开发区生活区为代表的相对成熟建成区、塘沽老城等有待更新的旧社区、以及港口工业区、外围村镇郊区等。这些地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与建设阶段,空间形态差别较大,开发策略不

40.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印发《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印发《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津国土房规[2009]200号) 各区县国土资源分局、滨海新区国土资源分局: 现将《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用地的用地需要,依据《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08]26号)和《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结合滨海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立滨海新区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体系。 按照天津市国土规划、滨海新区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天津滨海新区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天津市政府审批并组织实施,作为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的依据。 第三条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动态管理。 根据滨海新区发展用地需求,试行两年一次评估调整、五年一次滚动修编,与审批级次相配套的规划修编制度,统筹安排与滨海新区发展相协调的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在市总体规划规模内进行控制。 规划成果向国土资源部备案。 第四条适应滨海新区开发初期用地需求量大的特点,试行在滨海新区建设用地总规模范围内按照“前期适当集中,后期相应调减”的方式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第五条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达给天津市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分解到滨海新区。确定滨海新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滨海新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确定。 第六条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大纲阶段和方案阶段。 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编制,应与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协调,统筹安排滨海新区内不同行政区和功能区的建设用地规模、布局,重点保障滨海新区近期建设用地需要。

天津滨海新区设计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与实践 一、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滨海新区应该实现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引擎作用;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增强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门户作用;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为了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历史使命,有力地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振兴,本次规划立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滨海新区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正确认识新区发展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滨海新区性

质、目标与规模,为有效配置新区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促进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比较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提高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港口、保税和出口加工功能,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充分发掘以近代史迹为主、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和海、河、湿地等自然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与服务基地;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和谐、优美、安全的生态宜居城区。 主城区与滨海新区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共同承担城市的职能,共同承担服务、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区域发展的职能。主城区是滨海新区的依托,是城市的行政、文化、金融、商贸、科研、高教、体育、旅游等中心和客运交通主枢纽,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也是人才和人力资源主培育基地。 滨海新区主要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我国北方国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