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清朝宫廷服饰

清朝宫廷服饰

清朝宫廷服饰
清朝宫廷服饰

清朝宫廷服饰

作者:陈正雄

今天下午,我准备向各位报告的一个讲题是:清朝的宫廷服饰。也就是清朝时的紫禁城的宫廷服饰来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我这次报告是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第一手的实物资料与文献,两者一起来作为分析、研究的一个报告。

在谈到正题之前,我先把宫廷服饰和紫禁城的定义做一个解释,让各位先有一个概念,这样可能比较好一些。什么叫宫廷服饰呢?我们也许在服饰字典上查不到。但是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可以这样给它下一个定义,所谓宫廷服饰,广义上讲包括皇帝、皇后、皇子、皇孙、亲王,这些皇室宫廷的或者是皇宫大臣的,他们在宫廷内外,日常活动上,所谓日常活动包括在宫廷,朝见大臣或者有什么节庆,或者是他们经常在家里穿的常服,甚至他们旅行时穿的衣服都算在内。也就是宫廷内外日常事务上他们穿着的袍服和佩件,也就是饰物,我们统统把它叫做宫廷的服饰。当然这些包括朝服、龙袍、龙褂、或者坎肩;那么佩饰包括他们的朝珠、荷包、腰带或者是顶翠、凤冠,能够做佩饰的这些装饰品我们把它当做饰物。

那么这些宫廷服饰最主要目的是在满足宫廷帝王的这种奢侈的生活,以及他们利用宫廷的服饰来作为统治管理的一种工具。因为宫廷的活动在清朝都集中在京城内的紫禁城和圆明园,还有热河的避暑山庄。这几个地方我个人都曾经做过很多次的调查,也搜集了一些资料。

大家都很清楚紫禁城是永乐二年始建,到永乐十八年,总共花了十六年时间,才把它盖完。它可以说是明清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办理朝政或者居住的一个场所。因为紫禁城里面存放着大批的宫廷服饰及珍硕的国宝,这些珍贵的清宫物藏可以说是我们研究冠服制度以及中国的染织工业及织梭工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

也很可惜,因为在十九世纪英、法联军把圆明园的东西烧掉拿走。鸦片战争也是一样,把这些宫廷里面的袍服、珍贵的制品抢劫、拿走。除了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之外,还有一些英国人、日本人、俄罗斯人,假借文化考察,或者考古的名义到中国来又搜刮了一些很重要的宝物。所以根据目前的统计,大概遗落在海外的这些宫廷服饰,所谓

“遗落海外”,就是已经在世界其它重要各国的博物馆里面查出来的,私人收藏手里面,已经超过十万种以上。查不出来还没有算。所以这个数目相当庞大可观。目前故宫所保存的一部分东西到清末民初的时候,政局很乱,有些军阀、太监,偷偷拿出来卖。所以在海外流失的宝物相当可观。我相信不止十万种,这个数目恐怕一时没有办法统计出来。

故宫博物院从一九二五年改称故宫,以前叫做紫禁城。现在故宫所收藏的东西,也有相当重要的文物在里面,尤其是龙袍、龙褂。很可惜饰物方面,存放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里面,“蒋中正总统”在一九四九年从大陆撤退的时候,把它拿到台湾来,但是龙袍、龙褂都没有拿过来。所以现在变成北京的故宫,对于宫廷的服饰,收藏的是袍服部分很多;饰物虽然也有,但收于台北更多,这样一种情况。所以真正要来好好欣赏宫廷服饰的话,要把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两部分合起来交流展览、来看,这样才可以大开眼界。

我们谈到宫廷服饰,不得不谈到它的冠服制度。谈到冠服制度呢,你也不得不提到《大清会典》。为什么呢?因为冠服制度,宫廷服饰就是从冠服制度过来的。清人在入关以前,就很重视冠服制度,而且他们也曾经把冠服制度大略地做一个整理。所以在入关之前,冠服制度已经有一个原形出来了。入关以后康熙皇帝时候曾经做过小小的修正;雍正也做过增订;乾隆更是厉害,他做了更大的修正,他是怎么一个修正法呢?乾隆二十四年时候,他特别命令礼部来编一部“皇朝礼器图述”,到乾隆二十六年,他又把有关的服装、佩饰的图,画进《大清会典》,把十二章的纹样列进冠服制度里面。十二章很早,两千年前就有,但一直到乾隆时,才正式把它列入《大清会典》。因为《大清会典》是研究清朝服饰特别是宫廷服饰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最重要的一个文献。到康熙二十五年一本最完善的,规定最灵活、最丰富的《大清会典》大功告成。什么是《大清会典》?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大清会典》就是制定清朝冠服的一个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比如它讲皇帝的龙袍应该要穿明黄色,袍子上要绣九龙十二章,下面一定要有四个开衩。同时它的领口一定是圆形的,而且是右襟的。这种规定写得非常清清楚楚,它不但对皇帝的朝服、吉服、行服、常服,礼服都规定非常详

细、明确,甚至那些大臣百官、文武官员,一品到九品也都做非常详细的规定,任何人都得遵守。因此我们可以说,清朝的冠服制度更是满族的统治者为了巩固他的政权,把满族的民族服饰特色融入汉族的传统的服饰里面去;也可以说把满族的服饰和汉族的服饰做一个融合。因为这样满族管理者才能讨好一些汉族的贵族封建地主,所以用这种制度来做一个定尊卑分等级的统治的工具。这是冠服制度的一个来源和目的,就是任何要研究宫廷服饰的人必须了解的。事实上冠服的历史也有将近两千年,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只是清朝时规定得更为严格,更为明确。有了“冠服制度”,才有《大清会典》。

再来我们讲宫廷服饰的装饰的纹样、类型跟它的象征意义。装饰纹样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这个装饰纹样并不是清朝才有,明以前就有。但清朝把它集大成,而且自己也不断推陈出新,所以清朝的服装服饰纹样特别丰富。各位现在在书店所看到的一些所谓装饰图样事实上都是清朝时候的。民国以后几乎都没有。那么这些装饰纹样是干什么用的呢?它主要追求四样东西:富、贵、寿、禧。这些帝王、后妃,他们总是要追求长寿、富贵,所以想尽各种办法用装饰的纹样来表现。那么这种装饰的纹样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类型:第一个是十二章,十二章纹样在其它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它的历史相当悠久,尤其是十二,这是个很特别的字,十二章真正在清朝列入冠服制度里面是乾隆的时候,只有乾隆以后才有所谓的十二章,雍正跟康熙还没有十二章。除十二章外还有九龙,那么皇帝的龙袍必须有九条龙,这是因为“九”是单数中最大的阳数,“九”这个字从古代就有很深远的意义,夏禹治水也是九龙开九洲。在清朝的龙袍里面,九是代表君主专制的意义在里面,九龙十二章,这个九和十二是很特别的一个字,它有很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看故宫门有九个,不是八个,故宫辐射出去的道路有八条,但门是九个,而且门上有圆钉,圆钉是九个,不是十个、八个。因为他们认为“九”是君主专制的象征,所以都用九。

再来一个纹样是吉祥纹样,吉祥纹样有三种:一个就是八吉祥,佛教的八吉祥;再来就是道教的八仙;还有就是八宝,儒家的八宝;第四个纹样就是八宝立水;第五个纹样就是彩云纹;那么再下来也有用谐音来表示的纹样,比如说“平”代表太平;“黻索”代表福气;第七种就是直接用汉字来表示的纹样,比如说双喜临门的“喜”或长

寿的“寿”,我们刚刚讲的这七种是宫廷服饰里面常用的赋有象征意义的装饰纹样。这些装饰的纹样也因为朝代的不同一直在变。

比如龙的造形,在清代早期时龙的头比较大,脖子比较高;后来头越来越小,越尖,龙的角、龙的鼻子、龙的嘴巴也会随着年代而不同。清代早期和中期的龙看起来比较健康;晚期的看起来觉得比较恐怖,很凶恶的感觉,好象健康不良的感觉,这是从康熙以后。

我们从这些装饰纹样的演变就可以断定这个龙袍或者这个朝服是什么年代。

清朝这些宫廷服饰到底在哪里做?清朝有一个御用的制造厂叫江宁织造局。这个江宁织造局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有三个厂,一个在杭州,一个在苏州,还有一个在南京。每个厂都有八百多台机器,员工有一千六百到一千九百人之多,三个加起来超过五千多人。这三个厂可以说是御用的纺织工厂,专门提供皇室各种各样的织品、刺绣,这里的工匠对这些东西是真正有研究的,如果他不知道什么是马蹄袖,什么是十二章,什么都不懂,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工匠文学造诣很深,因为他们谈得很多都是讲故事。为什么曹雪芹会有这么多关于服饰的描写,因为曹雪芹的太祖父以前就是江宁织造局的总监,他的祖先有三代在江宁织造局工作,难怪他对宫廷服饰非常了解。所以他写出来的东西是没话讲。有些装饰纹样我们会对照《红楼梦》,第十四回、第二十回里面都谈到装饰纹样的内涵;还有《儿女英雄传》有一小部分涉猎到,也顺便提起。

那么我们现在借助一些幻灯片,大家一起来欣赏这个宫廷服饰。事实上宫廷服饰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它的绣品,它的材质都没有话说,尤其是乾隆时代,它的经济、政治都是太平盛世,所以它的文化水准跟工艺的水准特别高。到乾隆时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织绣工艺的颠峰,以后慢慢走下坡路,光绪以后慢慢就不行了,直到最近为止,都没有什么突破。所以清朝宫廷服饰从整个中国的服装发展来看,它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从来没有一个朝代有这么重大的突破。它把满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特色融入汉人的传统服饰里面去,所以它有一种很独特的风格。到今天所流行的旗袍,事实上就是满人(或叫旗人)的袍子,叫旗袍。不是从西方来的,是中国本来就有的。

所以多多了解自己本土的民族艺术,能把民族艺术好好地吸收,好好地研究,我相信对于服装设计或者从事其它工艺设计方面,应有所帮助,从这里可以得到不少的灵感与启示。尤其是在服饰界想要进军国际,服饰界必须创新,你完全写洋人的东西是不可能扬眉吐气地在国外,一定要和人家不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那么可以从自己的民族艺术里面吸取营养,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衣冠大国,衣冠的王国,但我们现在已经不是了。所以大家共同努力,我相信可以恢复这个声誉。我们先来欣赏欣赏这个宫廷服饰的美。

首先是清朝中期皇帝的龙袍。龙袍属于一种吉服,皇帝的衣服可以分成好几类,一类就是朝服、吉服、还有常服、行服、御服。那么龙袍是吉服一种,龙袍这个名称真正成为皇帝专用的袍子,是清朝才有,以前不叫龙袍。以前有宫服、礼服,虽然刺绣一些龙纹,但不算龙袍。因为龙上面的这些龙纹,在宫服时绣上四只金兽的龙纹,但是只是衣服,因为那时衣服跟裳并没有连起,所以只能讲龙衣。后来衣服跟裳连起来变成一种袍子,按照严格规定,请江宁织造局来做龙袍,是清朝的事情。那么我们看皇帝龙袍有几个必备的条件:一个是必须有九条龙,十二章。九条龙肩膀那里有两条龙;前面有三条龙,背后还有三条,总共有八条,还有一条在哪里?我们早晨已经讲过,还有一条并不是皇帝本人。皇帝很谦虚,他虽然是龙的化身,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龙,他没有这样想,他把另外一条龙绣在内襟里面。所以不要在外面看到类似这种东西就大惊小怪,尤其是皇帝的龙袍,事实上在民间所陈列的,像上海希尔顿饭店,或者是台北,都不是龙袍,是蟒袍,因为龙是有五爪的,蟒是四爪,而且龙是有角的,两个角;蟒只有一个角,有时没有角。所以这种五爪的龙九条,只有皇帝、皇后还有皇太子才可以用九条龙。至于皇子,他也是龙种,他不可以用五爪的龙,他只能用四爪的九条蟒,这个是《大清会典》里严格的规定。所以我们从袍子上看,知道它是龙还是蟒,就知道是龙袍还是蟒袍,一般商店里卖的都是蟒袍,蟒袍大都是文官九品,七品、八品那就最多了。所以《大清会典》里面有规定皇帝、皇后、皇太子才可以穿龙袍。注意这个颜色,它也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像这个颜色我们叫做明黄色,明黄色只有皇帝、皇后才可以用,皇太子能用的颜色是杏黄色,至于皇子只能用金黄色。因此皇帝的龙袍必须具备的条件除了颜色用明黄色,要有九条龙和十二章,十二章分布在龙的

旁边跟云纹夹在一起。下面还有一个八宝平水,八宝有佛教的八宝,有时有道教的八宝,有时也有儒家的八宝。下面是平水,但是年代越晚立水会变成平水。十二章这个是“宗彝”,这个是“藻”,这个是“黻”,这个是大家看不见的,前后两边都有,是“日”,“月”这个有“星辰”这里还有“山”,共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一个象征意义在里面,表示吉祥,或者珍贵。

龙袍背面图案有“火”、“华虫”,有“山”、“彩云”,总共有十二章;还有“八宝”、“平水”,年代越晚平水所占面积越多,到光绪以后,平水所占面积大概是龙袍的三分之一,平水比较窄,没有那么宽,这表明时期比较早,是乾隆年代。所以我们从这些纹样,还有龙的造形,你看它的嘴巴开得很大,还是长方形,但是到晚期的时候,它的嘴形从方形变成圆形,而且牙齿都暴露出来了,看起来非常恐怖。从造形的纹样的演变,我们就可以断定它是什么样的一个朝代的东西。除此之外,皇帝的衣服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必须是马蹄袖,也就是“箭袖”,因为它是马蹄形,这个因为满族是一个骑猎的民族,所以骑马的时候可以保护他的手背,不会冷,因为北方的冬天特别冷。

龙袍在乾隆以后规定除吉服是明黄色外,常服可以穿绛色。所谓绛色在清朝是“福色”,就是“福气的颜色,因为它不是吉服,所以并没有绣上十二章,但还是皇帝穿的。那么我们要从哪里去判断它是皇帝穿的服装呢?因为它的袖子里面有皇帝的条码。这是刻丝,象这样一件刻丝的龙袍,通常要花二、三年的时间,才能够做出来。

皇后穿的龙褂,也是吉服的一种。是石青缎,上面有八个团龙,这里有八宝,但没有立水,因为有一种有立水,有一种没有。

龙袍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缎;一种是纱;还有一种刻丝。刻丝一天做八个小时,只能做两、三寸而已,所以一件衣服通常做两年、三年。

大红色缎的小团龙的常服,是后妃穿的,左右都有一个如意图。

慈禧太后很喜欢的一种颜色就是大红,或者是粉红。慈禧太后穿的旗袍装饰的纹样都是她喜欢的,有蝴蝶、兰花、水仙。光绪的时候领子是圆领,但到清末民初时候就有高领了。慈禧非常喜欢旗袍。今天大家非常喜欢穿的旗袍就是这样从满族一直流

传下来,发展到今天的。

菊花、兰花、牡丹、蝴蝶,象征着富贵、吉祥、长寿。

有种桃红色的布料叫做吐鲁,是西藏做的一种布,西藏有两种重要的布料,一种是江宁织造局织的,清朝皇宫送给他们的,那种布是织锦;另一种是西藏自己做的通常叫做吐鲁。这个女人穿的,贵族穿的女袄,有八个团的人间故事的纹样,这种纹样从乾隆时期才开始有,很特别。这里面有白蛇传、西厢记的故事在里面,很多苏州庭院里面装饰纹样也用到这里面的纹样。

后妃所带的帽子(上有个)铤子。把翠鸟的羽毛贴在铜钉上叫顶翠,然后把这些顶翠钉在绾上,然后上面再用各种针织物,她们那时叫东织、还有红宝石、蓝宝石钉下来,针织、红宝,前面跟后面的花纹不一样,所以看起来非常豪华名贵。

清朝到了末期非常流行顶翠。

荷包。皇帝要奖赏他的部属的时候,经常给他荷包,有寿字纹荷包,上面还有八宝平水的平水。

那么服饰是人类社会生产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指标,它能够具体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从中国服装史的发展来看,清朝的宫廷服饰突破最大,也最有特色。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乾隆时代的服饰的水准,不管在工艺、织绣方面的水准,都有很高格调的艺术价值。非常可惜以后就每况愈下,因为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忧外患,所以文化、艺术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打击,已经将近快要一百多年了,我们还没有办法重振过去的“丝绸王国”的声誉,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我们从图片上可以看出清朝宫廷服饰的规定非常的严格,也非常繁缛,非常气派壮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宫廷工艺风格,很特殊,这种风格在别的朝代,别的民族里是看不到的,也可以说具体的反映宫廷服饰的一个民俗特征。那么我的报告到此为止,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互相研究讨论。谢谢各位!

问:上午讲的民族服饰和下午讲的宫廷服饰做工都非常复杂,图案特别丰富。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现代都市人生活中,特别喜欢在形体上体现个人形体感和简洁感,我想问陈老师,在我们这一代或将来下一代,这两种形式哪一种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所

认同,所接受。

答:你是不是说上午讲的民族服饰和下午讲的宫廷服饰对我们现代人来讲,哪一种比较能接受?

问:我们现代人特别喜欢那种简洁美观能够体现人体自身的形体美,而宫廷服饰和民族服饰做工特别复杂,图案丰富,但不重视个人的形体美,我想问一下;这两种形式,哪一种能够为我们所接受?

答:我觉得这主要问题在构造。中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和清朝的宫廷服饰从来不讲究人体工学,没有所谓的“人体工学”。“人体工学”在西方,就象闻名先进的法国跟意大利,他们研究人体工学,人的骨骼,人的动态,研究出来成为一专门的学问。所以我们穿了西方大设计家所设计衣服,觉得舒服。为什么呢?因为它符合人体工学,不管是坐着,是走路,很舒适,西装也是一样。乾隆、光绪那个时候怎么可能懂“人体工学”,但他们很懂得怎么样来增加美观,他们花几年时间来制做这种东西,来满足他们奢侈的需要。那么少数民族也是一样,他们更不懂所谓的“人体工学”。他们节庆日所穿的节日盛装,也是要搞得很复杂、很繁缛。我们现在所主张的简洁主义,就是越简单越好,少就是多,简单就是美。那么现在东西贵了,现在叫人来做这个怎么算?目前苏州刺绣研究所,可以做故宫乾隆的龙袍,一件卖四十万人民币,有必要穿着,好看吗?四十万可以买多少名牌西装,而且穿起来很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这样你可以了解了?好,可以!

问:陈老师你好!听了你的演讲,我感触非常深,这里我代表大家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接下来我有两个问题:作为我们自身,如何发展中国的服装事业;我们以后的时装事业该怎么走去?而且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二十一世纪的服装工作者,该如何看待这个机遇?第二个问题就是因为现代服饰的美学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如何将传统的服饰美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心理?请您就以上两个问题阐述一下您的看法?谢谢!

答:好!我们可以这么说,这几十年来甚至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在服装设计服饰学方面的研究,事实上做得不够。因为我发现欧美大学内部学服装设计课的或者织品

系的,他们对染织这方面的概念,还有西方的服装史,甚至我们东方服装史,像日本,沈从文的《中国服装史》他们都翻译;韩国也是研究得非常好。因为我以前跟他们有接触,看他们用功令人感动。但我发现我们本国的人不晓得珍惜,虽然这一、二十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在很努力地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因为以前周恩来总理到国外去,很多国外的总理、首相、总统经常在开会以后带他去博物馆里参观,有服饰的部分,而且服饰占很大、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衣食住行,“衣”摆在第一吗。他发现中国是衣冠的王国,怎么没有服饰博物馆,也没有研究的样子?所以他回来开始下令去做服装方面研究。所以我们有中国历代服装史,很多的书,陆陆续续地出来,沈从文大师写了一本,根据考古学来写的书很好。但是我觉得这是个服装史,服装的裁剪,服装的设计、服装的美学、服装的心理学,服装的文化分类学,这些范围都很广,都要有人来研究,把这个学术水准提高以后,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要盲目学西方的东西,模仿得不大一样没有用,因为西方人看我们所设计的东西或看我们的艺术品,他看你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如果他认为这种衣服好象在哪看过,他认为你是在抄袭,根本就不理睬。你跟人家玩一样的东西,没有意思。那么怎么能跟人家不一样,这就要求有独特的风格,你要有原创性,原创性从哪里来?先从自己本国民族的服饰艺术去研究,你真正了解你才能够吸收。像毕加索,他的画,是从非洲收集艺术,收集面具,他从那里得到灵感,他很奇怪,我们文明人看东西跟非洲人不一样。非洲人看东西,比如我现在看你,不是画你戴着个眼镜。非洲人画你的时候,他也想到你背后的头发是怎么样,他都看得见,想得到。所以他把看不见的背后那一面也画出来。所以有时你看毕加索的画有三个眼睛、两个鼻子,就是他把他所知道的画出来,并不是把所看到的画出来,所以他就变成立体派了,立体派换句话说是欧洲的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一个融合体,这是一个创新,很多艺术都是这样。

服装设计也是一样。我发现最近十年来为什么欧洲有一个中国热,因为在国外当服装设计师很累,一年四季要经常变换不同的,而且竞争那么厉害,他哪里得灵感啊!西方的资源他们认为用得差不多没有了,他们对中国、对东方的东西知道得有限,而且有神秘感。所以尤其是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一些资讯慢慢地进去,那么他们也到中国来,吸收这些东西。所以你们有没有感到最近一些法国、意大利的名牌有许多刺绣,

事实上是从宫廷服饰里面得到灵感,那么有些现代的服装设计它的形制都受到这些影响,所以我认为在中国要发展服装设计的话,应该立足中国,多多吸收民族固有的文化艺术的养份,你没有真正去了解,你没有办法吸收,那变成抄袭,不能说我把十二章的图拿来,放进去就行了。不行的,总要改变。怎么样改变,怎么样融合,然后也要配以现代的人体工学,现代人的消费心理也要了解,这样才有可能在服装世界更加成功。因为对美的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有的固有的本能,那么我们的祖先已经开拓出那么好的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出来,对美的视觉的开拓,已经做了很大的贡献,现在就看我们怎么表现了。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我们一定可以恢复到过去的衣装王国的这种声誉。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意见!谢谢!

问:陈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今天讲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和宫廷服饰,我认为最精髓的部分是图案,而且图案比较复杂,而现代人崇尚的是简单,而且是方便的一些东西。我们在服装设计时候,怎样处理这一对矛盾?怎么使它能结合在一起,将古代图案融入到现代服饰中?

答:你说把过去传统的服饰图样跟现代的装饰图样做一个比较?

过去的服饰装饰纹样很复杂,不论是宫廷服饰还是少数民族服饰,这跟服装史或者美术史的发展也有关系。以前巴洛克的艺术也是很豪华、很复杂,复杂有复杂的美,简单有简单的美,可是又简单又美这是很困难的事。这就要你有很高深的修养,又不断地实践你才有可能做出又简单又好的东西。因为现代装饰的趋势跟绘画一样,都是少就是多,简单就是美,朝这个方面发展。因为一方面工钱金贵,但是要简单就要对这个布料、面料特别讲究,面料本身有丰富的变化,那形制简单也会觉得耐看。如果款式很简单,面料又是普通的乱七八糟的棉布或者什么,那看起来不可能会有美感。所以要简单,款式要简单,这可以借用过去的服饰款式,那么图案也可以简化,也可以把具体图案简化成抽象的,也可以,就象文字一样,我们也把繁体字变成简体字,只要好看就可以。这就要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所以我想学习服装内容也要学一些设计专业,可能素描,美术也要懂一点,比较好。要综合各方面知识,能够吸收最好。据我所了解日本的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是学美术的,毕业画了几年后,觉得做画家这条路很难走,因为日本画家有几十万。但他对服装有兴趣,结果就改行,走入服装

这条路去,因为他本身艺术修养不错,那么从美术转行到服装设计并不是很难。如果你要从服装设计转到绘画,可能比较难,但纯粹的艺术创作转到服装设计比较驾轻就熟。经过一段时间磨练,他(三宅一生)到法国去进修,结果变成二十世纪最有革命性的服装设计师,这个是一个例子。他把日本过去传统的服饰引用进去,在材质上他用柞布,这种布料比较少见,是他开发出来的。

问:陈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从上午到现在,您讲咱们民族的服饰文化,有很多东西要濒临灭亡或者没有了。我想问这种类型的东西,据您所知,包括刺绣或其它东西,您感觉咱们国家民族文化,尤其是服饰艺术哪些亟待保护的,哪些比较重要,对服装设计者来讲,请您具体讲一讲,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谢谢!

答:值得保存的,不管哪一个少数民族或者清朝的宫廷服饰,市面上已经看不到了,因为好的,我刚才已讲过被八国联军、还有不爱国的军阀、太监都偷偷地卖出去了。所以在大陆内部,甚至收藏家也不多。所以要保存这些东西只有到国外去收集,有时拍卖市场偶而会出现一、两件,但最近二、三年都没有好东西,因为大家舍不得卖,因为这种东西经过几百年已经没有了,已经找不到了。要收藏的话,越稀有,它的刺绣的技法容易失传,必须考虑到它的优先保存的项目,尤其是有些地区做的衣服特别容易坏,那些东西应列为优先保护的次序。我觉得日本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他们不论是自己国家还是国外的服饰,都大量收购,大量在保存,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觉得可以不分哪一族,不管是苗族、侗族或者是满族的,只要是好的,它的技法容易失传的,我们必须优先保存,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至于服饰界努力的方向,除了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研究以外,有关的政府部门,也应有个文化政策,要来保存国家重要的民族服饰。有这样一个政策,然后加强在学术上的研究,只能从这样的一条路来走才是办法。这是我的看法。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性探究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性探究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 20100839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The artistic research about the decorative pattern of Qing Royal costume C a n d i d a t e:Liu Shanshan Supervisor:Prof.Liu Guirong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Degree of Arts Spec ia l i ty:Arts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7>2013 摘要I 摘要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创建并统治的王朝。 清代是由满族人建立并统治的,在长达 268 年的统治时期,他们为中国服饰的历史续 写了重要的篇章。清代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与他们的民族艺术文化是息息相关

的,与民族生活环境与生产条件不可分割,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层次的内涵,所以才形 成了清代服饰的独特性。清代宫廷服装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来源于民族深厚 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民族,服装图案上的构成元 素与艺术表现手法都是整个民族整个时代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的外在体现,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本文围绕着艺术性研究这一个中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相 关性的研究分析。首先,通过对清代宫廷服装文化历史进行研究,主要以满族人的历 史文化,宗教信仰为主,以求了解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文化内涵以及图案素材的来源 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其次,从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艺术形式特征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 的艺术性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主要是从图案的色彩及其象征性、图案构成的自然形 式和抽象形式,以及图案形式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以求从更深层次的艺术角度来对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总结。第三,对清代宫廷服装图案进行美学分析,是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说课材料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 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

清代后宫妃嫔服饰颜色

清代后宫妃嫔服饰颜色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例如: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不一定都是明黄色。 1.朝褂: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按《大清会典》规定,有三种款式,均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这三种朝褂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帨、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珠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华美绝伦。 ①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襞积(褶裥),其纹饰在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各二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4层,第1第3两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第2第4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彩云相间。 ②圆领对襟、缺袖、后开裾、腰下有襞积(褶裥)的长背心,纹饰前胸后背各织绣正龙一条,腰帷织绣行龙4条(前后各2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前后各4条)。三个装饰部位下面均有寿山纹,平水江牙。 ③为圆领、对襟、缺袖,无襞积左右开裾至腋下的长背心,前后身各织绣大立龙各二条相向戏珠。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间。如果说前两式朝褂的装饰风格是横分割,精美秀丽,则这第三种款式为竖分割,豪放富丽。(2)贵妃、妃、嫔朝褂,与皇贵妃相同,但领后的绦为金黄色。 (3)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世子福晋朝褂,用石青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绦,上缀杂饰。 (4)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朝褂,石青色,织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 (5)民公夫人以下朝褂,石青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行蟒二,后行蟒一,领后垂石青绦。 2.朝袍: (1)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两类,均为明黄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合。开领和袖子另有特点,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故与斜领或圆领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约12厘米宽)、综袖(又称中接袖)、袖端(即马蹄袖)相接而成,并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领后垂明黄绦,上缀珠宝。穿时朝袍必与朝褂配套。 (2)皇子福晋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石青色,片金缘,冬加海龙缘,护肩外边亦加缘,饰文前胸后背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绦。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朝袍与此相同。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浅谈古代服饰文化与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的变化与发展摘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服饰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服饰与社会服饰等级差别服饰发展变化 郭沫若同志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①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事实证明,世界各名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世代意识的体现。因此,服饰问题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上古时代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②。 夏商时代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时期。阶级对立、等级制度在

后宫服饰

清代后妃朝服 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清代乾隆帝孝贤纯皇后朝服像。清代贵妃朝服 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清代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头戴冬朝冠,外穿冬朝褂,内穿冬朝袍,周饰貂皮边。 清代女龙袍 清代服饰清代女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气、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的明黄色的长袍。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纹样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纹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条,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条。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皇贵妃龙袍与此相同为黄色,贵妃及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第二类为织绣五爪金拢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条。襟饰行龙四条。下幅饰八宝立水,其它与第一类龙袍相同。第三类为下幅无纹样,其它与第二类龙袍相同。本图为内蒙古荣宪公主墓出土清代荣宪公主黄缎穿珠绣八团龙有水女袍。 清代龙褂 清代宫廷服饰清代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只能为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第一种饰五爪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样。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加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条,襟变四龙。此图为清代乾隆石青缎绣五彩金龙有水八团纹龙褂,为第一类。清朝服饰-清代女装 清朝服饰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

清朝皇后嫔妃的服饰(图)

清朝皇后嫔妃的服饰(图)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金簪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

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骨簪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

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点翠钿子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一、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二、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 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社会082 姚吉53号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 服饰文化之比较研究 中国清代(1644—1911)与西方洛可可风格盛行时代(1715—1789)不仅在年代上比较接近,而且在服饰艺术风格上也具有较多的可比性。 一、服饰文化背景的比较 清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洛可可服饰文化背景: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就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洛可可是相对於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 二、中国清代的服饰特点 1)、官服 清在原有满族的基础上吸纳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 度,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的形制。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 长袍马褂。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 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 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 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 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 别恩宠。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2)、帝后的宫廷服 皇室帝后的宫廷服制日趋完备,沿袭了明代的服饰种类,如礼服、吉服、常服以及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但在服装形制上,仍保留满族有马蹄袖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形式。清

【宫廷】有关清朝各类人物的服装描写

【宫廷】有关清朝各类人物的服装描写 亲王亲王朝冠,与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用红宝石,曾赐红绒结顶者,亦得用之。知 端罩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朝服、蟒袍蓝及石青随所用,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馀与皇子同。主 朝珠朝珠、朝带、吉服带、雨冠、雨衣、雨裳,均与皇子同。崇德元年,定亲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八。前舍林,嵌东珠四。后金花,嵌东珠三。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四。服用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满翠四补等缎。知 亲王亲王世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吉服冠、端罩、补服、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同。主 朝带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三。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同。顺治九年,定亲王世子冠顶三层,共嵌东珠九。带用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三。服与亲王同。斋 郡王郡王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四。后缀金花,饰东珠三。吉服冠、端罩皆与亲王世子同。知 补服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世子同。斋 朝带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猫睛石一。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世子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七。前舍林,嵌东珠三。后金花,嵌东珠二。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八,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与亲王同。主 贝勒贝勒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

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思考

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思考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蒿草树叶可成衣;玉石金缕可成衣;铁甲兽皮可成衣;棉、麻、丝、毛皆可成衣。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在现代潮流中却遗落乃至失去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瑰宝,服饰,就属其中之一。 自然,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仍完善地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这些都是我们不多或缺也无可替代的传统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隐含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刻意蕴。一部中国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文化发展史。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服饰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文化愈加意味无穷。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品格。 按说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後,它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

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尚在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上衣下裳分明的中国服装基本形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历经魏、晋、隋、唐,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使中华服饰文化传于世界。隋唐时期的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使服饰发展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那时候女子最时兴的衣着是“襦裙”,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到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飘飘欲仙的感觉。还流行“长巾子”,是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时最典型的一种时尚就是女装男性化,中国民间传说里女扮男装的浪漫故事,估计得有一多半是从那个时候流传开来的。想想我们的先祖们还是很开放的吧?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文化(上)

解读《甄嬛传》中清代宫廷服饰文化(上) 2013-09-26 网络 世界都市iTalk《甄嬛传》中各位小主的服饰、头饰都别具一格,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剧中各位小主的宫廷服饰。…秀女甄嬛:荷塘春色寓少女情怀此时甄嬛待字闺中,对爱情对未来心怀憧憬。清代满汉妇女服饰分制,从这张定妆照看,汉军旗出身的甄嬛,虽是旗籍,但在家时穿的服装却与汉族女子类似:上身舒袖小袄,下着马面裙。与今天的女性常服相比,这种款式将女性的身体曲线弱化了很多,女性身体凸显性感的部分,也都被遮蔽住。这种服装审美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差异。袄子的渐变色印花,似是荷塘春色的图案。少女情怀以一种含蓄清雅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暗喻了甄嬛官家小姐的身份。而马面裙上的如意纹路,与葡萄硕果累累的图案,则可能有祝福的意思在里边。也暗示了甄嬛今后多子多福的好命。入宫后避宠于碎玉轩的甄嬛:橘粉色素服情窦初开甄嬛穿得鲜艳活泼,可是脸上似有几分落寞:原来是她等待的那个人失约。无论是头上垂下一排碧玺珠子的粉色碧玺玫瑰花簪子,还是同色系的杏花天影印花旗装,都暗示了她此时已经不再是那个与世无争的小嫔妃,而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怀春女子。值得一提的是她脖子上的那

条白绢。这种装饰我们经常在清装戏中看到,这条白绢当然不叫“围巾”,有一个气度高华的名字:“龙华”。清代传统服饰没有领子,或者衣领分开。因此在着装时,尤其是冬季,都需要这样一条龙华围在脖子上,一头夹在大腋下,一头垂在胸前。既保暖,也美观。后期随着领子的出现,这种龙华也就退出历史舞台。获得盛宠的甄嬛:精致点翠低调华丽 获得皇上宠爱的甄嬛,果然春风满面。上图中的甄嬛和避宠时期相比,发型基本一致,除了发饰更为复杂以外,还多出一道流苏来。发饰的变化,表明她身份与地位的提高。不过甄嬛很懂得掩盖锋芒,首饰不太招摇,主打镶红宝石,攒珍珠粒的银簪,两把头两侧,则攒满银质、碧玺、绢质的栀子花装饰物,皇上见了这样华丽而不流俗的打扮,也会眼前一亮。下图中值得赞叹的是甄嬛所梳两把头上装饰的点翠。点翠是中国传统首饰工艺,是一项国粹:将翠鸟羽毛粘贴在金银制成的底托上,形成富贵吉祥的图案,常见的就有甄嬛头上的各色花朵、还有福禄寿喜字样、蝴蝶、蜻蜓、蝙蝠等。点翠工艺广泛应用于簪子、结子、钿子、耳坠、耳环等首饰中。现如今,一方面是传统手工艺的式微,一方面是环保生活理念的兴起,点翠工艺已经逐渐从现代女性的首饰盒中消失。复宠时期的甄嬛:碧玺宝石钿子显露地位甄娘娘头上这满载珠玉的“簸箕”精致非凡。这个学名当然不叫“簸箕”,叫钿子。钿子指的就是甄嬛头上这一组令人眼花缭乱

服饰10清代

第十课时清代服饰教学目的了解清代服饰的演变 情感和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生活是受一定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制约重点难点:满清王朝对中国服饰的改造 清王朝的建立、强盛、衰微及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服制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款式,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 ),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

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式军衣和学生装流入中国。由于西式服装功能合理,对近代中国服装结构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华服饰开始了平民化、现代化的进程。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 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 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 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 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 配用五色云纹。本图为朝服展示图 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 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符号学,视角,清朝,其他论文文档]符号学视角下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分析

符号学视角下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分析 作者:袁蓓王小平初建杰葛畅 摘要:从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符号化过程,指示行为和系统化的角度剖析了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符号属性及特点。将符号学作为研究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理论工具,对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造型、色彩、构图方式传达寓意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提出了将纹样符号转化为设计元素,更好的融入设计中。 关键词:符号学;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服饰图案是人类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及寄托精神、信仰的特殊语言,是传承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就此角度而言,服饰图案则是种极其典型的符号。随着“风”的席卷,清朝宫廷服饰在当今已不仅仅代表服饰文化,它已成为了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为符号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完整的符号系统包括符号化与指示行为两个层次。世界上的任何符号,无论是用于分析的推理性符号,还是用于表现情感的表征性符号,必定经历 过符号构建与运用的过程。符号化是符号的构建,相当于语汇的形成,指示行为是符号的使用,相当于特定的言语,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语言系统。 符号学中所指的符号必须是能指和所指的双面体,应具有表现层面和抽象的内容层面,表现层面称为“符号表现”或“符号形式”,也称“能指”;内容层面称为“符号内容”也称“所指”。在符号学过程中实现的人类对符号的创造,对符号形式进行赋义、赋值,使符号形式具有对应的符号内容。 纹样本是由构图、线条、色彩等能指成分构成,它的寓意即所指表现的是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神信仰的寄托和表达。就皇家和皇权而言,国盛民强王道仁政就是封建统治的者最高目标。清朝时期纹样达到顶峰时期,其宫廷服饰纹样综合运用了、、文学、历史、风俗、宗教和民间传说等各方面因素作为构思的基础。 778在线 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功能基础、符号意义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纹样作为当时社会思想、观念存在的表现形式,具有装饰性、象征性和寓意性。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具有符号功能的作用。从符号学构成的角度研究纹样特征、符号学包括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三个部分。语义学研究符号传达的寓意、社会思想,即研究纹样元素传达的文化内容、象征意义;语构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关系,即研究其纹样元素间的组合规则;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问题,即人类对纹样的解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语构学和语义学两个方面提取纹样特征。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功能基础、符号意义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