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毕秋灵编写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06 目录

前言 (807)

第一章如何选题 (808)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 (808)

二、选题的标准 (808)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808)

第二章研究设计的框架 (809)

第一节研究三要素 (809)

第二节研究的三种路径 (810)

一、定量研究 (810)

二、定性研究 (810)

三、混合研究 (810)

四、选择研究路径的标准 (811)

第三章文献综述 (812)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 (812)

二、文献综述的方法 (812)

第四章目标陈述 (814)

一、定性目标陈述 (814)

二、定量目标陈述 (814)

三、混合研究目标陈述 (814)

第五章理论运用 (816)

一、定量研究中的理论运用 (816)

二、定性研究中的理论运用 (816)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818)

一、调查方法计划的构成要求 (818)

二、实验方法计划的构成要素 (818)

第七章定性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819)

一、定性研究的特征 (819)

二、研究策略 (819)

数据收集步骤 (819)

第八章混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821)

一、混合研究步骤的基本要素 (821)

二、策略选择的标准 (821)

三、选择性策略和可视模型 (821)

四、数据收集步骤 (821)

五、数据分析和确认步骤 (822)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前言

本课程围绕新闻传播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理论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讲授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学术资料的能力、把握科研选题的能力、实施科研试验的能力、分析实验与调查资料的能力、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和开展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分八章:如何选题、研究设计的框架、文献综述、目标陈述、理论运用、定量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定性研究的路径与方法。混合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加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三年级学生。

本课程共计36课时。

807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08

第一章如何选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选题的标准,并能够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逐步明确适合自己的研究

问题。

课时分配:2课时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在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研究问题。对于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说,必须在众多可能性面前进行选择。社会研究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的一项认识活动,不是笼统或者漫无边际的,而是十分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也是如此。每一项研究,都是针对新闻传播领域中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的。

并非对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或者值得进行科学研究,也就是说,所有要研究的问题必须是:(1)可以由科学研究来回答的

(2)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选题的标准

1. 理论意义

2. 应用价值

3. 创新性

4. 可行性

5. 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课题的明确化,指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

1.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1)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最好运用变量的语言,且采用提问的形式。

(2)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

(3)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研究设计的框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考虑的三个要素,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路径和选择路径的标准。

课时分配:2课时

在论文写作之前,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来确定研究框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三种研究路径: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它们包含了作为知识观的哲学假设、研究策略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三要素

克罗蒂(1998)提出,在研究方案中,需要考虑四个问题:

1、什么样的认识论——理论视角中的知识论——贯穿于本研究之中(如客观主义、主观主义等)?

2、什么样的理论视角——哲学立场——潜藏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之中(如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等)?

3、什么样的方法论——联系着方法和结论之间的行动计划或策略——主导者我们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民族志研究等)?

4、什么样的方法——技巧和步骤——是我们打算使用的(如问卷法、访谈法、小组访谈等)?

这四个问题体现出研究设计过程中与决策有关的思维层次。不仅如此,明确了这些方面还能确保从复杂的哲学假设中选择出来的方法被贯彻始终,它能使在资料收集与分析时所作出的决策更具有可操作性。

照此思路,我们可把克罗蒂模式概念化于下列三个关于研究设计的核心问题中:

1、研究者运用什么样的知识观(包括理论视角)?

2、什么样的研究策略将贯穿整个研究步骤?

3、将使用什么研究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1、可供选择的知识观

知识观陈述是指在研究期间,研究者着手一个研究项目时所带有的关于要获得什么以及如何获得的某种假设。这种知识观可以叫做范式,亦或被视为研究方法论。

(1)后实证主义知识观

后实证主义主张一种决定论哲学,在这种哲学中,他们认为原因很可能影响结果,因此,就像实验中的结果检验那样,后实证主义在研究中往往需要检查影响结果的原因。

(2)社会建构性知识观

在研究中,社会建构性知识观所持的假设是个体知识来源于他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个体对自己的经历形成了一些直接指向确定事物的主观性的意义。研究的目标应尽可能地向参与者对所研究的情境的看法靠近。

(3)辩护/参与式知识观

辩护/参与式知识观认为,后实证主义者并不符合边缘个体或群体,或者并不足以表达社会正义之诉求的那些结构法则和理论强加在研究之中。

(4)实用主义知识观

他们认为,知识观源于行动、情境和结果,而不是源于后实证主义者认为的那种先行条件。他们关注实用——“什么有用”——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2、研究策略

809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10 (1)与定量研究相关的策略

z实验法:实验环境中随即选择被试的真实验和非随机性设计的准实验,准实验设计中包括

单一被试设计。

z调查法:为收集数据而实用问卷法和结构访谈法的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其目的是从样本中推导总体的情况。

(2)与定性研究相关的策略

z民族志研究

z扎根理论

z个案研究

z现象学研究

z叙事研究

(3)与混合研究相关的策略

z顺序法:研究者尽量用某种方法来详细阐述和说明用另一种方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

z并行法:研究者为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而把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综合起来实用。

z转换法:研究者把一种理论视角视为“最佳视角”,这种视角为研究中的一些有趣的主题提供了框架,为资料收集提供了方法,同时也为预期的结果及其变化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

(4)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混合研究

预设问题呈现方法既有预设法又有呈现法

基于问题的工具开放式问题既有开放式问题又有封

闭式问题

行为数据、态度数据、观察数据、普查数据

访谈资料、观察资料、

文献资料、视听资料

源于所有可能的多重数

据形式

统计分析文本和图像分析统计和文本分析

第二节研究的三种路径

一、定量研究

研究者主要运用后实证主义知识观来建构知识(如因果联想、具体变量、假设和问题的简化、测量和观察的运用以及理论检测),实用诸如实验调查等研究的策略以及用事先确定好的工具收集统计数据。

二、定性研究

研究者通过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即个体经历多重意义,意义的社会性建构或历史性建构,建构理论或形式理论模式的意图)来建构知识观,或用辩护/参与式视角(即政治的。观念趋向、集体主义、变化适应性)来建构知识观,或二者兼而有之。

三、混合研究

研究者以实用主义为基础(如效用倾向性、问题中心主义和多元化)建构知识观。它运用顺序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法或并行法等资料收集方法为研究策略,以能最好地理解所研究的问题为目标,资料收集包含数量信息和文本信息两方面。

四、选择研究路径的标准

1、与问题匹配

2、个体经历

3、受众

811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12

第三章文献综述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查找文献、阅读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课时分配:4课时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

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

文献综述对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所具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了解以往的研究者在探索该问题领域时采取的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策略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这些都为我们自己在进行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和分析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

3、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别人的研究成果是什么,与自己的研究结论有何区别,你是验证了别人的结论还是推翻了别人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的方法

1、如何查找相关文献

相关著作、相关论文、相关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

○1英文: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也是十分重要的论文索引工具。

Social Science Index(社会科学索引,简称SSI):收录了全世界最重要的英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题目。

○2中文

中国知网:主题、关键词、题目、摘要、发表时间

○3国家有关部门出版的各种统计资料和年鉴

《中国报业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传媒调查卷》

2、如何选择阅读的文献

(1)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

(2)根据发表的时间来选择:在其他方面的情况差不多时,时间越近的研究越有用。这些研究应该是已经考虑了比其更早一些的研究成果。

(3)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影响以及是不是权威来确定。知名学者可能做的是研究质量更高的论文

3、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1)每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即了解各个不同的研究分别是从哪一点出发的,它们各自的目标是什么

(2)该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抽样设计、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方法等

(3)该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它在讨论部分所提出的观点,所作的推论等

(4)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研究者所认为的该研究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也应包括研究者所认为的该研究所存在的主要不足,特别是在方法上、研究效度或信度上的不足。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4、文献综述的内容

(1) 陈述研究的中心目的或焦点

(2) 简略陈述关于样本、总体或参与者的信息

(3) 综述与研究相关的关键成果

(4) 根据这种综述是否是方法论综述,指出研究者存在的技术和方法论的瑕疵。

813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14

第四章目标陈述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目标陈述在一项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掌握进行目标陈述的原因、设计目

标陈述应遵循的原则。

课时分配:2课时

目标陈述表明“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以及你打算完成什么”。研究目标梳理了研究或方案的对象、意图和主要的理念,这些理念以需要为基础,并精炼成具体的问题。由于目标陈述提出了研究的中心思想,因此它在一个研究方案或论文中是最重要的陈述。

一、定性目标陈述

在写作目标陈述时须注意几个基本的设计特征:

1、使用诸如“目标”、“意图”、“对象”这样的词来提示读者对研究核心的注意。

2、集中关注单独的现象(或概念、观点)。

3、使用行为动词来揭示研究将产生什么样的认识。

4、好的设计可以通过使用中性语言而不是对结果的预估来增强。

5、为文章所研究的主要现象和中性观点提出工作性定义

6、应包括那些指明在数据收集、分析和研究进程中将用到的研究策略的名词。

7、注意提及研究的参与者是一个还是几个独立个体,亦或是一组人员还是整个机构。

8、确定研究场景。

二、定量目标陈述

定量研究目标陈述的设计首先要确定在一项研究中准备使用到的变量(如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然后画一个直观模型以明确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位置,并具体说明将如何测量或观察这些变量。最后,量化变量目的,要么是描述变量(如一项调查中的代表性发现),要么是与样本或族群的结果相比较。

定量目标陈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使用表明研究的主要目的的词语

2、指出研究或方案中用于测试的理论依据、模型或概念框架。

3、确定自变量、因变量以及研究中将要用到的所有中介变量或控制变量。

4、使用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联的词语。

5、确定目标陈述中变量间的位置或顺序。

6、指出研究所使用的策略的具体类型。

7、指明研究的参与者,并指明研究的场所。

8、为研究中每一关键变量作一般性的定义,最好使用已被确认的定义。

三、混合研究目标陈述

1、以有提示性的语句来作为开头

2、明确混合研究设计的类型

3、对混合研究方案中的定量与定性数据的逻辑依据进行讨论

4、具备一份优秀的定性目标陈述应有的特征,如聚焦于单一现象,使用行为词和中性语言,指出研究策略,确定参与者及研究场所。

5、具备一份优秀的定量目标陈述应有的特征,如确定理论及变量、陈述变量或者根据变量对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组群进行比较、按从自变量至因变量的顺序来排列变量、提及研究所用到的方法、确定参与者及研究场所。

6、考虑关于定量与定性研究中资料收集的具体类型的附加信息。

815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16

第五章理论运用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在不同类型的研究中如何运用理论,如何将新闻传播学的各种理论知识

运用到论文写作当中。

课时分配:2课时

一、定量研究中的理论运用

1、理论的定义

理论是“一套相互联系的概念(变量)、定义和命题,它们通过澄清变量间的关系而形成有关现象的系统性观点,从而解释自然现象”。

按应用范围划分,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

2、理论的形式

(1)用相互联系的假设形式来陈述理论

(2)利用一系列“如果……就……”的陈述句式,用于解释为什么自变量影响或导向因变量是可以预料的。

(3)用视觉图形的形式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可视模型。

3、定量研究中理论的位置

研究者通过检查源于理论的假设或问题来测试或验证该理论,而这些假设或问题中包含了研究者需要给出定义的诸多变量(或概念)。或者,从以往的文献中找到一个可接受的定义,确立一个工具以观察和测量研究者参与者的态度或行为。最后,利用这个工具收集到的记录来证实或证伪该理论。

4、撰写定量研究理论视角的模式

假定任务是确定一个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理论,那么形成该模式的步骤是:

(1)在专业文献中查阅理论。

(2)在以往研究中查找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研究。

(3)提出连接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彩虹”问题:自变量为什么会影响因变量?

(4)写出这个理论的草稿

二、定性研究中的理论运用

1、定性研究中理论运用的多样化

(1)把理论作为一个概括性的解释来运用,理论对行为和态度作出解释,并且可能完整地涵盖了变量、概念和假设。

(2)运用理论视角来引导其研究并提出研究者愿意探讨的问题。

2、定性研究中理论或模型的定位

在定性研究里,如何运用理论决定了它在研究中的位置。在那些涉及文化主题或理论透析的研究中,理论的位置是在研究的开头。在形成性定性研究中,理论可能运用于研究的开始阶段,并根据参与者的意见做相关的调整或修改。与定量研究相反,定性研究是在研究的最后呈现一个总结性的理论、一个模式或一个概念。这个理论可能以逻辑图解、概念间的可视关系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混合研究中的理论运用

混合研究中可能包括的理论可以是理论测试和实证中的推论或形成性理论或模式中的归纳。无论何种情况,在混合研究里,都强调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方法对理论运用的指导。混合研究中理论运用的另一种方式是理论透析或理论视角,由它来引导整个研究。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在混合研究方案中运用理论时应注意:

1、决定是否运用理论

2、确保理论的使用与定量或定性方法一致

3、如果理论是被用于变革策略的研究,定义该策略,并讨论运用解放性理念的课题研究的要点。

817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18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介绍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和写作的基

本步骤。

课时分配:2课时

一、调查方法计划的构成要求

1、调查设计

2、总体和抽样

3、工具

4、研究中的变量

5、数据分析

二、实验方法计划的构成要素

1、参与者

(1)描述参与者的挑选过程是随机的还是非随机的

(2)随机地把方便样本个体分成小组以符合真实验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困难。

(3)确定实验设计的其他控制方法,这些方法将系统地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一些变量。

(4)告诉读者每个实验组中参与者的数量和决定每组规模的系统程序。

2、变量

(1)明确分辨实验中的自变量

(2)确立实验中的因变量或变量

3、工具和材料

(1)研究者要对工具及其在实验中的运用情况加以说明,特别要对工具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情况加以说明。

(2)全面讨论实验处理中材料的使用。

4、实验程序

(1)确定研究方案中所使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2)明确实验中需要进行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3)通过一个图表或图形来阐述一个要用到的具体研究设计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七章定性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定性研究的一般特征,并能够根据定性研究的特点制定定性研究的设计和论文写作。

课时分配:2课时

一、定性研究的特征

1、定性研究在自然场所中进行

2、定性研究采用交互式的和人本主义的多种方法

3、定性研究是自然浮现的,而不是有严密的预测

4、定性研究从本质上说是解释性的

5、定性研究者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观察

6、定性研究者在研究中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对他或她的个人传记及将如何塑造这个研究很敏感

7、定性研究者使用多面的、反复的和同步的复杂推理

8、定性研究者采纳并使用一种或几种研究策略作为定性研究步骤的指南

二、研究策略

1、叙事法

2、现象学

3、民族志

4、个案研究

5、扎根理论

三、研究者的角色

定性研究是一种解释性研究,这通常要求研究者潜心于参与者持续的真实的经验中,这就给定性研究过程划定了一个策略性的、伦理的和个人观念的范围。根据这些认识,研究者就能清楚地识别其研究主题与过程中的偏见、价值观和利害关系。研究地点的准入和研究中可能引发的伦理观念问题,同样也是研究者角色的组成部分。

数据收集步骤

1、有目的地为研究选取研究场所和个体

2、指出数据收集的类型或数据类型

(1)观察

(2)访谈

(3)文献

(4)视听材料

3、对数据收集类型及其优势和局限作具体分析

4、数据记录步骤

(1)用观察草案记录观察数据

(2)在定性访谈中,要用访谈草案记录信息

(3)研究者通过手写记录、录音带、录像记录访谈信息

(4)文本和可视材料的记录应基于研究者的记录结构

819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20 5、数据分析与说明

尽管不同的设计类型所使用的分析各不相同,但定性研究还是具有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理想

的状况是将这个一般步骤与具体的研究设计步骤相结合。

第一步,数据分析的组织和准备。这包括转录访谈,浏览材料,打印田野记录或依据信息来源将数据拣选、排列在不同类型之中。

第二步,通读数据。其首要环节是获取信息的大体意义并据此反思其总体意义。

第三步,详细地分析和编码。

第四步,对场所或人进行描述,包括对研究中的场所、人或事件的信息的细致解译,研究者能生成这些描述编码。

第五步,提出在定性叙事中如何呈现记述和主题。

第六步,对数据的解释或数据的意义。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八章混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混合研究的一般特征,并能够根据混合研究的特点制定混合研究的设计和论文写作。

课时分配:2课时

一、混合研究步骤的基本要素

设计混合研究步骤的问题列表:

1、是否已提出混合研究的基本定义

2、读者是否对混合研究策略的使用有所了解

3、是否已经确认选择混合策略的标准

4、是否已确定了策略?是否已经给出了选择策略的标准

5、是否已提出能说明研究策略的可视模型

6、可视模型中是否有恰当的说明

7、是否提及与模型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程序

8、是否提及定性和定量两种数据收集的抽样策略,它们与研究策略相关吗?

9、是否说明了数据分析的具体步骤,它们与研究策略相关吗?

10、是否讨论了确定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数据的步骤?

11、是否提及了叙事结构,并且与将使用的混合研究策略类型相关?

二、策略选择的标准

方案开发者需要说明其计算使用的数据收集策略,还需要说明选择策略的便准。

1、实施

2、优先

3、整合

4、理论视角

三、选择性策略和可视模型

1、顺序性解释策略

2、顺序性探究策略

3、顺序性转化策略

4、并行三角互证策略

5、并行嵌套策略

6、并行转化策略

四、数据收集步骤

1、指出研究方案中将要收集的数据类型,并使之具体化——定量的和定性的。

2、认识到定量数据经常涉及随机抽样,因此任一个体都有被选取的相同概率,同时样本也会推广到更大的总体。在定性数据收集中,采用目标抽样以使经理了中心现象的个体被选取。

3、将程序与可视模型具体联系起来。

821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22 五、数据分析和确认步骤

混合研究中的数据分析与为研究步骤选择的研究策略类型有关,因此,在方案中,步骤需要在

设计中确定出来。不过,分析既存在于定量研究中,也出现在定性研究之中,并常常存在于两种研究方式之间。

1、数据转换

2、局外人探究

3、工具开发

4、多层检验

《酿酒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7ru 《酿酒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仅供参考,非标准答案) 浸麦度:浸麦后大麦的含水率。 煮沸强度:指煮沸锅单位时间(h)蒸发麦汁水分的百分数。 原麦汁浓度:发酵前麦汁中含可溶性浸出物的质量分数。 无水浸出率:100g干麦芽中浸出物的克数。 浸出物:在一定糖化条件下所抽提的麦芽可溶性物质。 糊化:淀粉受热吸水膨胀,从细胞壁中释放,破坏晶状结构,并形成凝胶的过程 液化:淀粉长链在受热或淀粉酶的作用下,断裂成短链状,粘度迅速降低的过程。 糖化:指将麦芽和辅料中高分子贮藏物质及其分解产物通过麦芽中各种水解酶类作用,以及水和热力作用,使之分解并溶解于水的过程。 浸出糖化法:麦芽醪纯粹利用其酶的生化作用,用不断加热或冷却调节醪的温度,使之糖化完成。麦芽醪未经煮沸。用于制作上面发酵的啤酒。 煮出糖化法:麦芽醪利用酶的生化作用和热力的物理作用,使其有效成分分解和溶解,通过部分麦芽醪的热煮沸、并醪,使醪逐步梯级升温至糖化终了,用于全麦发酵生产下面发酵啤酒 复式糖化法:糖化时先在糊化锅中对不发芽谷物进行预处理——糊化、液化(即对辅料进行酶分解和煮出),然后在糖化锅进行糖化的方法。用于添加非发芽谷物为辅料生产下面发酵啤酒 蛋白质休止:利用麦芽中的内、外肽酶水解蛋白质形成多肽和氨基酸, 泡持性:通常,啤酒倒入干净的杯中即有泡沫升起,泡沫持久的程度即为泡持性。 挂杯:倒一杯酒,轻轻摇杯,让酒液在杯壁上均匀地转圈流动,停下来酒液回流,稍微等会儿,你就会看到摇晃酒杯的时候,酒液达到的最高的地方有一圈水迹略为鼓起,慢慢地就在酒杯的壁面形成向下滑落的酒液,象一条条小河,这就是挂杯。 清蒸清碴:酒醅和碴子严格分开,不混杂。即原料清蒸、清碴发酵、清蒸流酒。 清蒸混碴:酒醅先蒸酒,后配粮混合发酵。 混蒸混碴:将酒醅与粮粉混合蒸馏,出甑后冷却、加曲,混合发酵。 粮糟:母糟配粮后称之粮糟 酒醅(母糟):指正在发酵或已经发酵好的材料。 喂饭法发酵:将酿酒原料分成几批,第一批先做成酒母,在培养成熟阶段,陆续分批加入新原料,起扩大培养、连续发酵的作用,使发酵继续进行。 生啤酒:不经巴氏灭菌,而采用其他方式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 鲜啤酒:不经巴氏灭菌的新鲜啤酒。 干型酒:酒的含糖量<15g/L的酒,以葡萄糖计。 淋饭酒母:传统的自然培养法,用酒药通过淋饭酒制造的自然繁殖培养酵母菌,这种酒母为淋饭酒母。串蒸:食用酒精或白酒经香醅料层再次蒸馏生产白酒的工艺。 酒的分类。 发酵酒:以粮谷、水果、乳类等为原料,主要经酵母发酵等工艺制成的、酒精含量小于24%(V/V)的饮料酒。 蒸馏酒:以粮谷、薯类、水果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馏、陈酿、勾兑制成的、酒精度在18%~60%(V/V)的饮料酒。 配制酒: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混合或在加工制成的、已改变其原酒基风味的饮料酒。 黄酒的分类。 1.按生产方法分类:

《材料物理》 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 英文名称:Physics of Material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08011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物理(能带论、晶格振动、材料磁性)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功能材料的物理(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现象与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 3、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材料物理性质的基本理论。晶体结合、能带论、晶格振动与热学性质、

材料的磁性 教学难点: 能带论、材料的磁性、材料的介电性、超导电性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理现象为引导、探讨产生光、电、磁的材料物理本质,掌握重要的理论。。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强调研究思路的创新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基本理论学习介绍后再增加介绍其带来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突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2h) 第一章晶体结构(4h) 1.1 晶格的周期性 1.2晶格的对称性 1.3 倒格子 1.4 准晶 第二章晶体结合 (4h) 2.1晶体结合的普遍描述 2.2 晶体结合的基本类型及特性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酿造酒工艺学教材(

PS:(1)、本word为pdf的无删改版 (2)、本word中红色加粗字为pdf上标了红色的要点以及老师上的最后一节课的考点。 (3)、祝大家考试成功 第一章啤酒 1、啤酒的定义: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添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是一种含二氧化碳、起泡、低酒精度的饮料酒 第二章原料 第一节、大麦 1、啤酒的四大原料:大麦:啤酒的灵魂;酒花:绿色的金子;酵母:酿酒小精灵;水:啤酒的血液。 2、大麦适合于酿酒:(1)大麦便于发芽,并产生大量的水解酶类(2).大麦种植遍及全球(3).大麦的化学成分适合酿造啤酒(4).大麦非人类食用主粮 3、大麦组成:胚、胚乳、谷皮。 4、大麦的化学成分。(1)淀粉:是大麦的主要贮藏物,存在于胚乳细胞壁内。(2)半纤维素和麦胶物质:β-葡聚糖分解完全与否是麦芽溶解好坏的标志。它的存在造成过滤困难,也是啤酒非生物混浊的成分之一。 (3)蛋白质。(4)多酚类物质:多存在于谷皮中,对发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啤酒具有涩味。浸麦过程可以加石灰、碱或甲醛将其部分浸出。易和蛋白通过共价键交联作用而沉淀析出。 5、啤酒酿造对大麦的质量要求 (1)感观 有光泽、新鲜稻草香味、皮薄、麦粒短胖、夹杂物少。 (2)物理检验 千粒重为30~40g,85%麦粒的麦粒腹径大于2.8mm,粉状粒为80%以上。 (3)化学检验 水分含量低于13%,蛋白质含量为9~12%,浸出物一般为72~80%。 6、大麦的贮藏 新收获的大麦水分高,有休眠期,发芽率低,需经一段后熟期才能食用,一般需6~8周,才能达到应有的发芽率。 提高大麦发芽率的方法: a.贮藏于1~5℃下,能促进大麦生理变化,缩短后熟期。 b.用80~170℃热空气处理大麦30~40s,能改善种皮透气性,促进发芽。 c.用高锰酸钾、甲醛或赤霉酸等浸麦可打破种子休眠期。 第二节、啤酒糖化的其他原料 一、啤酒生产中使用辅助原料的意义 1.降低啤酒生产成本 2.降低麦汁总氮,提高啤酒稳定性 3.调整麦汁组分,提高啤酒某些特性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 课程代码:GG32001、GG32002 学分/学时:8/136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 圆周运动 §1-3 相对运动 (1)教学重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和相互关联,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教学难点:各物理量的微积分运算、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3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几种常见力的基本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学时) §3-1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3 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教学重点:变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功能原理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4学时) §4-1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2 动量守恒定律 §4-3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1)教学重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动量守恒与刚体的定轴转动(7学时) §5-1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5-2 刚体的定轴转动 §5-3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1)教学重点: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 (2)教学难点: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刚体的转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七章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10学时) §7-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7-3 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煤矿地质学》测试试题

《煤矿地质学》试题

————————————————————————————————作者:————————————————————————————————日期:

中国矿业大学2014~2015学年第 1 学期 《煤矿地质学》试卷(A)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节理与解理 答: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断开,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节理构造。 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2.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答:层理构造—是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在层内形成的构造,主要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沉积构造类型。 层面构造—不同性质沉积层的分隔界面称层面,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 泥裂、印模和结核。 3.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 答: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宇、界、系、统、阶、时带。每个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间间隔):宙、代、纪、世、期、时。 4.煤的变质作用 答:褐煤在地下受到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转变为烟煤或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答: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应力的类型可以分为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按其发生的序列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模板】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及其与农业的相关性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原理和地质观测与研究方法以及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和方法,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野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目的、任务与意义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有助于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同学们更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学内容,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特别是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弥补校内教学中标本和器材不足的弱点。 2)实地观测并记录各种岩石及其所含矿物特征和野外产出状态,认识各种岩石中的代表岩石类型,特别是沉积岩中的各种代表岩石,如砂岩、砾岩、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各种岩石在野外的产出状态和一般特征。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中得到验证,使理论知识有了实践基础。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认识基本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不仅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实际验证,而且能有新的认识,开阔视野。 4)观察不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观察不同岩层在野外的出露情况,寻找典型地段观察并分析各种岩石演化为土壤的过程和机理。这都有助于对农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第一天: 1)观察晚古生代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的特征;

2)观察石灰岩中燧石结核的特征及其产出规律; 3)观察石灰岩中珊瑚、菊石等化石的特点; 4)认识一般的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褶皱); 5)介绍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天: 1)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2)认识砾岩、砂岩、泥岩; 3)在泥岩中寻找和观察植物化石; 4)学习观察河流二元结构。 第三天: 1)观察差异风化; 2)观察层内揉皱; 3)观察断层并判断其性质; 4)观察褶皱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5)观察燕山期正长斑岩的特征及其产出状况; 6)观察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页岩中的笔石和灰岩中的腕足类动物化石。 第四天: 1)观察上白垩统浦口组角砾岩及其层理构造; 2)认识河流阶地和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层状构造特点; 3)观察石灰岩表面的溶蚀现象以及溶洞形态,并分析其成因; 4)观察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生长状况; 5)观察三级溶洞—地壳三次抬升的证据; 6)观察直立岩层和倾斜岩层; 7)观察背斜核部的特点并学习绘制素描图; 第五天: 1)上白垩统赤山组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2)观察火山构造; 3)观察玄武岩与下伏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4)观察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的玄武岩; 5)观察玄武岩的球状风化; 6)辉绿岩岩墙; 第六天: 1)观察和描述晚古生代地层剖面:五通组石英砂岩、黄龙组灰岩、船山组生物碎屑灰岩; 2)观察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3)观察洞穴形态; 4)观察洞穴堆积类型—石柱、石钟乳、石笋; 第七天 1)观察玄武岩及其中的橄榄石包裹体,仔细观察并描述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气孔状构造; 2)观察玄武岩的基底岩石-第三纪中新统浦镇组砾石层、砂砾层;

酿造酒工艺学复习

酿造酒工艺学 1、下胶净化:就是在葡萄酒内添加一种有机或无机的不溶性成分,使它在酒液中产生的沉 淀物,浮游在葡萄酒中的大部分浮游物,包括有害的胶体在内一起固定在沉淀上,沉 到容器底部。 2、按隆丁区分:可把麦汁中的蛋白质分解物分为大分子区(A区),中分子区(B区),小 分子区(C区)三个区,这是按相对分子量大小来区分的。 3、啤酒中的异律草酮暴露在日光下,它和含硫氨基酸,硫化物作用,通过核黄素的光增感 作用,而引起一种不愉快的异臭味,称日光臭(日晒臭)。因此装瓶啤酒最好选用 棕色瓶。 4、粗粉和细粉按协定法糖化,它们的浸出率之间的差值称为粗细粉差,是衡量麦芽溶解度 的重要指标。 5、麦芽糖化力主要是指麦芽中a-淀粉酶与B -淀粉酶联合,使淀粉水解成还原糖的能力。 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维柯单位(WK和林德拉(L)单位。 6根据蛋白酶的活性,常在麦芽投料后,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蛋白质分解,一般不搅拌。称为蛋白休止。 7、苹果酸-乳酸发酵:在葡萄糖制作过程中,于发酵后期或贮存时期,苹果酸在乳酸细菌 作用下,被分解成乳酸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8、泡持性:啤酒泡沫所能维持的时间,成品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在国家标准中,规定测 试啤酒的泡持性采用“秒表法”,即人工目视泡沫的变化,同时,用秒表记录下从开 始到泡沫散去所持续的时间。这种受人因素,重复性较差。 简述题 1、啤酒酿造以大米作为辅料有何特点? 答:大米淀粉含量高(75%-82%,无水浸出率高达90%-94%无花色苷,含脂肪低,含有较多糖蛋白。 优点:用它作辅料,啤酒的色泽浅,口味纯净泡沫洁白细腻,泡沫性好。 缺点:(1)如高比例辅料,由于麦汁可溶性氮少,影响发酵度,如提高发酵温度,产生较多副产物。 (2)它结果紧密,糊化较困难,加水量需多要有较多麦芽或淀粉酶参与下,大米才能在常压下糖化、糊化。 2、葡萄作为酿酒原料,有何优点? 答:葡萄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用途很广的浆果植物。具有高产,结果早,适应性强,寿命长的特点。因此,世界栽种范围广,葡萄适宜酿酒有以下原因: (1)葡萄含的糖量,正是酵母最适作用范围; (2)葡萄皮上带有天然的葡萄酒酵母; (3)葡萄汁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足以满足酵母生长、繁殖; (4)葡萄汁酸度高,能抑制细菌生长,但其酸度仍在酵母最适生长范围; (5)由于葡萄汁糖度高,发酵得到的酒度也高。又由于酸度高,这都有利于酒的生物稳定性。 (6)葡萄有美丽的颜色,浓郁的香味,酿酒后,色、香、味俱佳。 3、改善啤酒泡沫的措施? 答:(1)从麦芽、酒花及糖化工艺采取措施,保证啤酒中蛋白质隆丁区分中A分区15% B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肉眼观察和描述手标本的一般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的鉴定特征,学会设计地层柱状图;培养学生进行地质科学实验的兴趣,掌握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分析地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要求: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实验尤为重要,它是掌握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性启蒙教育,普通地质学实验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野外实习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加强训练,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要求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方式 在实验室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阅读地质图,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 四、实习时间及安排 总共14学时,根据理论课程进展情况,安排进行各实习。 五、实习成绩考核 每次实验要求写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地质学基础》(一)实验教学大纲(水文) 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实验性质 《地质学基础Ⅰ》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了解通过手标本认识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的鉴别。 2、实验的目的 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观察与判别能力。 3、实验的任务 通过对实标本的观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矿物、岩石手标本肉眼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基础Ⅰ》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 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 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 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 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 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 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 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 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 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 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 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 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 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什么是希尔特定律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1.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普通地质学是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是面向地质学及地质类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于地质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开设的一门先导性课程,每学年授课64学时(含48学时讲课与18学时实验课程)。课程包括以下基本教学内容: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与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地球环境与资源、地球系统科学概述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地质思维与地球系统科学观,为进一步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面向低年级地质类专业开设,学生通过普通地质学的学习,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教学模块:地球基本知识、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圈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人类与实验教学等五大部分。 地球基本知识主要介绍最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地质年代等内容。 地表动力地质作用介绍各种地表动力作用和产物,和主要包括外动力地质作用与 - 4 -

沉积岩、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地下水地质作用等。 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介绍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和产物,包括岩浆作用和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震活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 地质环境与人类主要介绍与地质相关的环境和对人类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球资源、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实验教学主要介绍和培养学生的地质基本实践技能,主要包括晶体模型、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罗盘使用和地形图、地质图填绘以及图切剖面等实验教学内容。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课程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质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全院每年平均有60余名学生学习该课程。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是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对祖国河山与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地质园地,培养学生地质学思维方法、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地质学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学会地质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分析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后作业和地质实践技能训练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和实验报告。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 - 4 -

酿酒工艺学

酿酒工艺学 《酒的起源》 1: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 2: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 3: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即指原料经发酵后,不经蒸馏但经贮存等工序可直接饮用的酒。(如葡萄酒、黄酒、啤酒等。) 4:蒸馏酒:凡用水果、乳类、糖类、谷物等原料,经过酵母菌发酵后,蒸馏得到的无色、透明的液体,再经过陈酿和调配,制成透明的、含酒精浓度大于20%(V/V)的酒精性饮料,称为“蒸馏酒”。 5:配制酒:指以蒸馏酒或酿造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或称基酒),利用允许的天然或人造的某些材料,经特定的工艺,增加呈色、呈香、呈味成分的酒。 6:50~55 度的白酒成为高度酒,40~49 度的白酒为降度酒,而39 度以下的白酒为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占40 %。 7:白酒中的名酒是按香型评定的。现分为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其它香型(董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等)。 8: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白酒是中国所特有的,一般是粮食酿成后经蒸馏而成的;西班牙加泰隆人也许是第一次记载了蒸馏酒的人。 9: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这些成份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 10:酒精可被肠胃直接吸收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人体本身也能合成少量的酒精,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0.003%的酒精。血液中酒精浓度的致死剂量是0.7%。 11: 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啤酒的度数则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麦芽汁的浓度,12:葡萄酒,又称为佐餐酒(Table wines)。 国际通用上葡萄酒规则: 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 先上新酒,后上陈酒; 先上淡酒,后上醇酒; 先上干酒,后上甜酒。 《酒曲》

外科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旅游管理 【学分】:3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无 二、教学目标 如今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已经更紧迫地显示出来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向地球作了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稍有处置不当,便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只有当地球上的居民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和它友善相处,和谐协调,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大学生,理应首先了解地球科学知识,带头向社会传播,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专业工作中去,以造福于人类。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建立地球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一些实际的技能,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激励大家了解地球,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地球科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课程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二)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通过练习作业初步掌握地球上主要地形特点及其名称。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的特征 2、难点:理解宇宙观 第二节行星地球简史 (一)教学要求 概略地了解:宇宙应是无限的(但在自然科学中,却作为一个有限的研究对象来对待),这个宇宙产生于约137亿前的大爆炸,是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冷的气体与宇宙尘埃组成的星云逐渐形成太阳系,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假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们有共同的起源,是自然本身演变的产物。重点掌握:将今论古、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应是无限的 2、难点: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 第三章地球的结构 第一节地球的物质组成 (一)教学要求 地球的元素组成,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征,矿物内部的晶体结构是决定其外部形态及特性的主导因素,由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构成地球的主体。一般了解元素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迁移和重新组合。 (二)重点、难点

酒精工艺学复习题(材料详实)

酒精发酵工艺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到空格处) 1.酒精生产常用的淀粉质原料有玉米、甘薯、木薯等。 2. 酒精生产常用的谷物原料有玉米、高粱、大麦等。 3. 酒精生产常用的薯类原料有甘薯、木薯、马铃薯等。 4.木质纤维素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5.常用的原料粉碎方法有湿式粉碎、干式粉碎两种。 6.常用的原料除杂方法有筛选、风选、磁力除铁三种。 7.常用的原料输送方式有机械输送、气流输送、混合输送三种。 8. 酒精厂常用的粉碎设备是滚筒式粉碎机、锤式粉碎机。 9.酒精厂常用的输送机械有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器、斗式提升机三种。 10.玉米淀粉和甘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分别是(65~75)℃、(53~64)℃。 11.双酶法糖化工艺中使用的两种酶制剂是耐高温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 12.淀粉质原料连续糖化工艺分成混合前冷却糖化工艺、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二级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三种。 13. 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有甘油、杂醇油、琥珀酸等。 14.酒精发酵常污染的细菌有醋酸菌、乳酸菌、丁酸菌。 15.酒精蒸馏塔按作用原理可分为鼓泡塔、膜式塔。 16.从精馏塔提取杂醇油的方式可以是液相取油,也可以是气相取油。 17.酒精蒸馏塔按其塔板结构可分为泡罩塔、浮阀塔、筛板塔。 18.酒精的化学处理是提高酒精质量的一种辅助措施,常用的化学试剂是高锰酸钾、氢氧化钠。19.无水酒精的制备方法有氧化钙吸水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共沸法、分子筛法等。 20. 共沸法制备无水酒精常用的共沸剂是苯、环己烷。 21. 连续发酵可分为_全混(均相)连续发酵、梯级连续发酵两大类。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酒母培养罐和酒精发酵罐的构造是一样的。× 2. 酒化酶是参与淀粉水解和酒精发酵的各种酶和辅酶的总称。(×) 3. 薯干的果胶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甲醇含量较高。(√) 4. 减少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就能提高酒精生成量。(×) 5.采用高细胞密度酒精发酵时,必须定期向发酵罐中供应氧气。(√) 6.异戊醇在酒精中的挥发系数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始终大于1。(×) 7.只要酒精发酵正常,发酵醪中就不会有甘油生成。(×) 8. 玉米中蛋白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杂醇油含量较高。(×) 9. 甲醇不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而是由原料中的果胶质分解而来。(√) 10. 甲醇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