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时间分配理论探析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时间分配理论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c18828808.html,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时间分配理论探析

作者:吴昊

来源:《商情》2016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们更追求自己的事业成就和人生价值。家庭和事业兼顾的双重角色必然带来双重的时间需求,在时间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必须对自己不同的时间需求作出取舍。家庭、职业、个人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必然形成不同的时间分配方式。本文主要以劳动供给理论为基础,就时间分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本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是对劳动供给理论的梳理,第二部分是对时间分配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劳动供给理论时间分配影响因素

一、对劳动供给理论的梳理

现代劳动供给理论始于1930年罗宾斯关于劳动领域收入需求弹性的研究著作(转引自明赛尔,1993:20),此后经过道格拉斯(Douglas)、杜兰德(Durand)、朗(Long)、贝克尔(Becher)、明赛尔(Mincer)等人的精心研究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现已成为劳动经济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

“劳动供给”的概念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在宏观上,所谓劳动供给是指一定的人口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在微观上,劳动供给是指个人的时间利用方式选择,即个体在闲暇与有酬工作(有报酬工作与家庭生产)之间进行选择。(张抗私、周鹏、姜广东,2000:113)。在经济学中引入时间概念研究人类行为始于贝克尔,但运用劳动供给的相关理论研究女性的劳动参与问题始于明赛尔。所以两人都是运用时间概念研究劳动供给问题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研究是分析时间分配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

贝克尔将经济学理性选择假设延伸到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性别分工上,并首次引入时间概念分析家庭内部性别化的劳动分工,他认为:每个人把时间分配到各种活动上,就如同把货币收入分配到各种活动上,从花在市场劳动的时间中得到收入,从花在吃饭、睡觉、看电视等活动上的时间获得效用(贝克尔,1976:135)。他假设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通过综合运用市场商品与劳务、家庭成员的时间、教育及其他环境变量生产出健康、声望、精神享受等非市场商品。家庭产出只取决于商品的总投入和总有效时间,要实现家庭的最佳产出就需要不同的家庭成员在人力资本上专门投资,作专门的时间分配,因此组成家庭的男女两性根据人力资本投资及生理上的差异进行分工。贝克尔指出在居民户中,具有市场资本优势的成员将时间专门配置到市场工作中,具有家庭资本优势的成员将其时间专门配置到家庭部门,通过这种时间的专门化可以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贝克尔,1981:6-33)所以,个体的人力资本因素及先天性别差异是影响家庭分工和个人时间分配的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