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桂林石刻研究综述_刘清华

桂林石刻研究综述_刘清华

2013年7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7卷 第3期 (总第95期)Jul.2013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Vol.27No.3 (Sum No.95)

桂林石刻研究综述

刘清华

(桂海碑林博物馆,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桂林石刻分布广泛、数量多、内容丰富,为研究桂林及广西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

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书法价值,历来受到重视。近几十年来,石刻研究者们做了很多

工作。同时,目前对于桂林石刻的研究还存着不足,需要更加深入和专业。

[关键词] 桂林石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K8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70(2013)03-0045-05

桂林石刻多为镌于天然山岩上的摩崖,起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历明清而不衰,石刻内容丰富,延续性好,其中不乏名家名作,其文笔多出于文人学士,词皆飘飘有凌云之气。而其中吟咏山川之佳句,尤为自然山水增添无穷情韵,历来受人关注。从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到明代刘继文《桂林金石录》,张鸣凤《桂胜》、《桂故》,清代则达到高潮,各种记载不胜枚举,其集大成者,当为谢启昆《粤西金石略》。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桂林石刻的研究又重新兴起,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不同身份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对桂林石刻作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工作。现将近几十年内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资料汇编类的研究

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所编的《桂林石刻》(上中下)①,收录了1569件石刻,对碑文进行了抄录和核校,未做断句工作。是迄今为止,关于桂林石刻最完整的丰富的文字资料,虽然本书收录石刻不全,文字录入也存在诸多讹误,若善加利用,仍不失为我们研究桂林石刻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张益桂所著《广西石刻人名录》②收录南朝至清代石刻人名3944人,并在相关名词后附有参考文献,便于读者自己查找核对原始文献,为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除了这些完整性的资料外,尚有一些方面性著作,相关著作有桂林市考古队主编的专门搜集墓志碑的《桂林墓志碑志选集》③,胡人朝主编的收录石刻拓片的《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④,该书收录桂林地区石刻拓片几百张,标注作者、地点、尺寸、书体,多是民国及20世纪中期的旧拓,其中不少石刻已毁,因此这些拓片尤为珍贵。而北京图书馆金石组所编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⑤收录桂林地区石刻旧拓片近百张,亦可作为重要参考资料。党丁文的《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其中介绍了不少石刻、与石刻相关的人物,并有照片,是很好的参考资料。而谭发胜、林京海编著的《桂林石墨菁华》⑥精选历代石刻精品47件。刘英《桂林山水对联》⑦一文专门搜集桂林石刻中的山水对联,并着重分析了这些对联的意境。廖国一、李欣研合著的《独秀峰摩崖石刻》⑧从史学、美学、文学、书法等价值方面对独秀峰石刻进行了研究,并将独秀峰石刻全部录文断句,对于后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桂林石刻总体性的研究

这些研究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对桂林石刻整体的研究论述;一是对桂林某一类石刻或就石刻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一)桂林石刻整体的研究论述

文武的《桂林石刻》⑨整体介绍了桂林石刻的数量、内容及前人对桂林石刻的整理研究情况。林京海《桂林石刻》⑩一文从桂林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石刻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桂林有代表性的石刻。曾燕娟在《追溯千年:石刻永流芳》○11一书中从石刻演变的历程、石刻与政治经济、石刻与科技教育、石刻与名人艺术等方面桂林石刻进行了论述。韩光辉在《桂林历史

[收稿日期]2013-05-18

[作者简介]刘清华(1986- ),女,广西桂林市人,文学学士,桂海碑林博物馆助理馆员,主要从事桂林摩崖石刻宣传保护研究。

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认为桂林石刻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遗产和史料,“同时还构成了桂林融石刻艺术于山水名胜的又一道宝贵的风景线”。○12韩光辉、陈喜波、杨仁举合作的《桂林摩崖石刻的特点及其文化价值》○13一文,认为桂林石刻具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延续性好、分布广泛等特点,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提出了石刻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关系的问题。而郑艳萍、胡海胜的《桂林石刻景观的生命路径研究》○14一文引入时间地理学中“生命路径”这一概念,将桂林石刻景观视作一个生命群体,按其发展阶段、主题内容和保护历程这三个发展线索进行研究,认为石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它在历史变迁中具有重要地位。廖江在《河洛文化与桂林石刻》○15中,提出桂林石刻是河洛文化与桂林山水相融相彰之结果的观点,而南迁文人士大夫是传播的主体,也是石刻作品创作的主体。何华军则运用档案学的原理来研究石刻,在《广西历代石刻档案述略》○16中,他将石刻按形态和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

(二)对桂林某一类石刻或就石刻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在桂林石刻研究中占有很大比例,是目前研究很热门的方向。早在民国时期罗香林就对桂林石刻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后来出版了《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17一书,对桂林地区唐代佛教摩崖造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蒋廷瑜也对唐代桂林的摩崖造像做了考察,他在《桂林唐代摩崖造像》○18中,介绍了桂林地区唐代摩崖造像的情况,并分析了其风格不同于中原的原因是广西地区的佛教由海路传来,与中原地区的佛教有所差异。

很多研究者从石刻与旅游的关系这方面来研究。谭丽林的《桂林景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利用探讨》○19和朱乐朋、林静梅的《桂林摩崖石刻与旅游》○20都从旅游角度谈到桂林摩崖石刻的利用问题。周有光在《论桂林石刻与山水旅游的关系》○21中指出,桂林山水是石刻的物质载体,而石刻是山水的灵魂与精华,是山水旅游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指出,在发展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确保协调持续发展。吕华鲜的《桂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特点及开发研究》○22一文将石刻及其它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放在一起看,提出了资源整合,构建大桂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旅游的立体网络模式的设想。吕观盛关注的是桂林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在他的《桂林石刻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模式探讨———基于深度开发视角》○23和《谈桂林石刻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问题》○24两篇文章中,都看到了桂林石刻资源在开发和保护中的不足,提出了桂林石刻应从整合资源、创新产品、加大宣传等方面实现深度开发的建议。谌世龙关注的是桂林石刻所反映的桂林宋代旅游活动,他在《桂林石刻所见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25和《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略论》○26两文中通过石刻记载的旅游活动,研究了宋代桂林旅游的发展轨迹,并对今天桂林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宁军《从桂林石刻看宋代旅桂文人的旅游心态》○27一文从宋人游览题诗中分析每个人各自不同的心态,还认为桂林多题刻的原因之一是古人喜欢通过立言来实现永恒的心态在起作用。

石刻作品中有很多诗歌散文还有书法,记录了古代的政治事件、文化事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许多人都关注这方面的研究。陈文在《略论桂林石刻的史料价值》○28一文中认为,桂林石刻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具有补充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意义。韩光辉、陈喜波、赵英丽的文章《论桂林山水城市景观特色及其保护》○29也认为桂林石刻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杜海军的《论桂林石刻的文献价值特点与价值———广西石刻研究之一》○30和《广西石刻的历史成就与整理不足———广西石刻研究之三》○31这两篇文章都看到了桂林石刻的文献价值,也看到了现今石刻资料整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文学作品是石刻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石刻文学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目光,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陈微研究的是石刻中的诗歌,他在《桂林石刻诗歌初探》○32一文对桂林石刻诗的内容、思想和特点进行了总结,称赞这些诗是与桂林山水交相辉映的亮丽的人文景观。邹巧燕对桂林石刻景点的审美特征作了探讨,在《桂林石刻诗歌在景点中审美特征》○33中,通过对独秀峰、叠彩山、虞山等处石刻诗歌的研究,认为这些诗歌对桂林景点的审美相对稳定,评价较为一致,这些赞美诗亦逐渐成为桂林人文旅游的亮点。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桂林石刻诗歌研究》○34中从石刻诗歌的产生、作者、创作及刊刻特色、内容等方面对桂林石刻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显示出石刻诗思想多样,与山水相融,既彰显山水之美,又体现创作主体特性的特点。何婵娟关注的是宋明两代的石刻诗歌,《论明代桂林石刻诗歌》○35指出,明代诗歌创作受到当时社会思潮及文学思想的影响,具有地域性、群体性、闲适性的总体特征,有些则有复古特点,具备性灵之风。而《论宋代桂林石刻诗歌》○36指出了宋代石刻诗歌有情境优美、情韵悠长的宋诗特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唐宋开始,桂林地区教育事业逐渐兴盛,很多南来的官员学者在此兴学,发展文教,一些石刻就将此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研究桂林古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陈文在《桂林石刻中的古代桂林文化教育》○37中梳理了桂林历史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发展轨迹。常卫红从桂林石刻中看到了桂林发展的轨迹,《桂林

2013年7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7卷第3期(总第95期)

石刻文启蒙特色的流变和启示》○38揭示了桂林石刻文对桂林启蒙和教化作用,并通过这引发了对现代教育的一些思考。陆剑之的《桂林石刻书法艺术与新高职的书法教育》○39认为,石刻书法直观、生动、真实,亲切实在,富有感染力,胜过其它书帖,在书法教育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谭发胜、林京海的《试论桂林石刻的发展与保护》○40及谭金华《四川乐山大佛与桂林石刻文物的清洗方法》○41专门谈到了石刻保护的问题。何婵娟《论宋代桂林石刻兴盛之因》○42认为,宋型文化(宋代的政治局面、官员的处世态度、官员的多重身份)、宋代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桂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是导致宋代桂林石刻兴盛的主因。李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皖籍在桂人士的历史文化贡献》○43以籍贯为限,通过对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研究,考察了皖籍人士对桂林文化发展所做的贡献。徐思海《论桂林摩崖石刻研究对“八桂书风”构建的历史价值》○44从桂林摩崖石刻的书法入手,指出唐宋时期桂林文化的外向性、开放性对“八桂书风”的打造有启示价值。宗风奇《论桂海碑林中两类宋代摩崖石刻的特点》○45通过梳理平蛮碑及其相关碑和元祐党籍碑及其相关碑,认为桂海碑林的摩崖石刻具有内在系统性,可以为发展旅游所用。毛毓松《桂林独秀峰石刻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46认为,独秀峰因其独特的形质,寄托了清平怡乐的社会思想,是儒释道思想融合的载体,独秀峰石刻也表现出了这种融合,彰显了知识分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卓然独立的人文精神。林半觉《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桂游石刻研校》○47选择了张孝祥九件石刻进行校注工作,揭示了词人作品中所表达的忧愤之情。

三、专门性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从小处着手,通过一件石刻或一个相关的人物展开研究。或是就石刻本身的特点价值进行研究,或是研究石刻作者的情况,或是由此拓展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单就某一件石刻的研究

在桂林的两千多件石刻作品中,不乏精品,而且还有国宝级的石刻作品,这些石刻拥有重要的历史文献、科学、艺术价值,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元祐党籍碑》、《养气汤方》、《静江府城池图》这三块石刻。

文武《〈元祐党籍碑〉小考》○48,简略介绍了该摩崖石刻的年代、尺寸等情况。紧接着,陈乐素《桂林石刻〈元祐党籍〉》○49考证了与该石刻相关的史实,认为它是研究宋史的可贵的资料。并把桂林的元祐党籍碑与融水元祐党籍碑作了比较。王芳《〈元祐党籍〉碑考》○50对元祐党籍做了考证,对该石刻的史料价值作了肯定。林京海《〈元祐党籍〉石刻考》○51,对桂林和融水两处的《元祐党籍》进行了对比考证,认为两刻均出自崇宁本,而桂林的更接近原本。同样的还有方学志的《宋“元祐党籍”碑两种重刻本的甄别》○52。

吕渭所刻的《养气汤方》碑,有三味重要组成,其中的两位药药名不全,因此对此碑的研究就在于考证药名。黄瑾明、汤年光《桂林石刻“养气汤方”考》○53通过考察宋代的古药方,通过药物学方法考证,认为该方仅缺一味药,所缺为“地黄”。史常永《桂林石刻养气汤考》○54通过同样的方法,考证出该方缺字的两味中药为“香附子”和“姜黄”,并对该方功效做了药理学推论。

刻于南宋末年的《静江府城池图》位于桂林市鹦鹉山,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摩崖城池图。马崇鑫《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55认为,该地图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宋代静江府(今桂林)的城市面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绘法、图例先进,使其在地图史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桂林城市规划有现实意义。张益桂《南宋〈静江府城池图〉简述》○56介绍了该地图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地图考证了宋代桂林的社会发展状况。

另外,林京海《李渤〈留别南溪〉石刻考》○57通过对李渤生平的考证,认为《留别南溪》为宋人假托之作,同时认为,中晚唐时旅桂文人对桂林山水的发明和称道表现出文人士大夫“内圣”心态的时代特征。杜海军《桂林摩崖唐代男像观音考———广西石刻研究之二》○58根据桂林龙隐岩男像观音形态特征,并参考相关文献,认为该佛像源自唐代,同时该像也印证了唐代桂林佛教文化发展情况。刘玲双《五君咏石刻与历代文化心态的异同》○59认为,《五君咏》历代被翻刻,反映了各朝政治思想和文化心态的时代差异,这种差异造就了桂林以山水美学为特征的人文景观。

(二)对相关人物的研究

一些石刻作品之所以出名,与他的作者或其中涉及的人物有莫大关系,从中我们可以找寻某些历史人物事迹。苗洁《桂林石刻中的朱晞颜》○60考证了朱晞颜的生平。林京海《米芾南官踪迹考》○61通过米芾在各地的石刻作品,考证他在南方各省为官的路线。曾燕娟《清李文藻〈粤西金石刻记〉》○62对《粤西金石刻记》成书过程做了考证,并称赞李文藻在广西石刻研究专著方面的开拓之功。户崎哲彦在运用石刻史料考证历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他的《许浑与李珏———对桂林华景洞石刻许浑〈寄李相公〉两首诗及“牛李党争”研究的启示》(其一)○63、《许浑与李珏———对桂林华景洞石刻许浑〈寄李相公〉两首诗及“牛李党争”研究的启示》(其二)○64以华景洞石刻为引,参照大量史料,考证了李珏的生平和“牛李党争”事件,通过李浑

刘清华 桂林石刻研究综述 2013年7月

诗文的考证,认为,诗中李相公为李吉甫而非李珏。

四、结语

以上就是目前研究者对桂林石刻研究的基本情况,虽然现在桂林石刻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高校的研究力量加入,例如广西师范大学这四年来,每年都有研究生以此为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很多研究者为高校教师;研究的方面也有所拓展,深度有所增加。但是,总体来说,桂林石刻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基础工作欠缺。石刻作为一种原始资料,内容庞杂,数量多,需要经过整理才能发挥作用。而现在,桂林石刻资料还很欠缺,完整准确的资料还没出现,这制约了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开。

其次,是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现在很多研究工作还很肤浅,只是停留在表面,研究面也比较窄,没有进一步挖掘石刻资料的价值。研究者对石刻的史料价值利用不足,以石刻资料考史补史的研究很少。

再次,是石刻研究专业人才缺乏。现在的很多研究者为高校教师和学生,这批人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但他们往往属于石刻的“门外汉”,接触石刻的机会不多,大多是通过别人整理过的资料进行研究,不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现今桂林石刻研究还很不成熟,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最重要、最迫切的是要搞好石刻的整理工作。目前桂林石刻资料整理不足,是困难也是机遇,对资料的整理考释过程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很多石刻由于年代久远,风化磨损,字迹漫灭,需要用相关史料进行考证。对社会经济状况的研究也是需要加强的方面,石刻不仅记录了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感人生际遇,也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另外,用石刻资料印证或考证补充传统文献资料,并进一步考证历史,充分发挥石刻的史料价值,也有大量工作可做。大量的与宗教相关的石刻,为我们研究历史上桂林乃至广西地区的宗教,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桂林石刻》(上中下),内部资料,1977年。

②张益桂:《广西石刻人名录》,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

③桂林市考古队编:《桂林墓碑志选集》(上中下),内部资料,1990年。

④胡人朝主编:《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⑤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⑥谭发胜、林京海编著:《桂林石墨菁华》,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

⑦刘英:《桂林山水对联》,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⑧廖国一、李欣研:《独秀峰摩崖石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⑨文武:《桂林石刻》,载《学术论坛》,1980年第1期。

⑩林京海:《桂林石刻》,载《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5期。○11曾燕娟:《追溯千年:石刻永流芳》,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韩光辉:《桂林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3韩光辉、陈喜波、杨仁举:《桂林摩崖石刻的特点及其文化价值》,载《热带地理》,2005年第3期。

○14郑艳萍、胡海胜:《桂林石刻景观的生命路径研究》,载《人文地理》,2006年第3期。

○15廖江:《河洛文化与桂林石刻》,载《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5期。○16何华军:《广西历代石刻档案述略》,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7罗香林:《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香港:香港中国学社,1958年版。

○18蒋廷瑜:《桂林唐代摩崖造像》,载《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19谭丽林:《桂林景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利用探讨》,载《法制与经济》,2007年第7期。

○20朱乐朋、林静梅:《桂林摩崖石刻与旅游》,载《旅游论坛》,2011年第4卷第3期。

○21周有光:《论桂林石刻与山水旅游的关系》,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

○22吕华鲜:《桂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特点及开发研究》,载《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8卷第2期。

○23吕观盛:《桂林石刻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模式探讨———基于深度开发视角》,载《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26卷第4期。

○24吕观盛:《谈桂林石刻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问题》,载《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第31卷第5期。

○25谌世龙:《桂林石刻所见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载《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11卷第3期。

○26谌世龙:《桂林宋代山水游览活动略论》,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3卷第4期。

○27宁军:《从桂林石刻看宋代旅桂文人的旅游心态》,载《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3卷第4期。

○28陈文:《略论桂林石刻的史料价值》,载《历史纵横》,1990年第5期。

○29韩光辉、陈喜波、赵英丽:《论桂林山水城市景观特色及其保护》,载《地理研究》,2003年第22卷第3期。

○30杜海军:《论桂林石刻的文献价值特点与价值———广西石刻研究之一》,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6卷第3期。

○31杜海军:《广西石刻的历史成就与整理不足———广西石刻研究之三》,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7卷第4期。

2013年7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7卷第3期(总第95期)

○32陈微:《桂林石刻诗歌初探》,载《广西地方志》,2009年第6期。

○33邹巧燕:《桂林石刻诗歌在景点中的审美特征》,载《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11年第25卷第4期。

○34邹巧燕:《桂林石刻诗歌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6月。

○35何婵娟:《论明代桂林石刻诗歌》,载《柳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27卷第1期。

○36何婵娟:《论宋代桂林石刻诗歌》,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7陈文:《桂林石刻中的古代桂林文化教育》,载《广西地方志》,1998年第3期。

○38常卫红:《桂林石刻文启蒙特色的流变和启示》,载《广西地方志》,2009年第3期。

○39陆剑之:《桂林石刻书法艺术与新高职的书法教育》,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0谭发胜、林京海:《试论桂林石刻的发展与保护》,载《广西文物》,1987年第3-4期。

○41谭金华:《四川乐山大佛与桂林石刻文物的清洗方法》,载《石材》,2004年第3期。

○42何婵娟:《论宋代桂林石刻兴盛之因》,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43李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皖籍在桂人士的历史文化贡献》,载《淮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卷第8期。

○44徐思海:《论桂林摩崖石刻研究对“八桂书风”构建的历史价值》,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6月。

○45宗风奇:《论桂海碑林中两类宋代摩崖石刻的特点》,载《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4期。

○46毛毓松:《桂林独秀峰石刻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6卷第5期。

○47林半觉:《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桂游石刻研校》,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48文武:《〈元祐党籍碑〉小考》,载《学术论坛》,1980年第4期。○49陈乐素:《桂林石刻〈元祐党籍〉》,载《学术研究》,1983年第6期。

○50王芳:《〈元祐党籍〉碑考》,载《传承》,2009年第4期。

○51林京海:《〈元祐党籍〉石刻考》,载《碑林集刊》,2000年第7期。

○52方学志:《宋“元祐党籍”碑两种重刻本的甄别》,载《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2期。

○53黄瑾明、汤年光:《桂林石刻“养气汤方”考》,载《广西中医药》,1980年第2期。

○54史常永:《桂林石刻养气汤考》,载《中国医药学报》,1996年第11卷第4期。

○55马崇鑫:《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载《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6张益桂:《南宋〈静江府城池图〉简述》,载《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1期。

○57林京海:《李渤〈留别南溪〉石刻考》,载《社会科学家》,1996年第2期。

○58杜海军:《桂林摩崖唐代男像观音考———广西石刻研究之二》,载《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1卷第6期。

○59刘玲双:《五君咏石刻与历代文化心态的异同》,载《广西文物》,1991年第3-4期。

○60苗洁:《桂林石刻中的朱晞颜》,载《广西文物》,1992年第1期。

○61林京海:《米芾南官踪迹考》,载《岭南书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2曾燕娟:《清李文藻〈粤西金石刻记〉》,载《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5期。

○63《许浑与李珏———对桂林华景洞石刻许浑<寄李相公>两首诗及“牛李党争”研究的启示》(其一),载《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16卷第6期。

○64《许浑与李珏———对桂林华景洞石刻许浑〈寄李相公〉两首诗及“牛李党争”研究的启示》(其二),载《社会科学家》,2002年第17卷第1期。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n Guilin's Stone Inscription

Liu Qinghua

(Museum of Guihai Tablets Forest,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Guilin's stone inscriptions are widely spread,plentiful in quantity and rich in content,and provide awealth of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Guilin and Guangxi.Because of their highhistorical value and literary and calligraphy value,they have always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In recent 10years,stone carving researchers have done a lot of work.However,the study of Guilin's stone carvings isstill inadequate at present,and a thorough and professional study is needed.

Keywords:Guilin's stone inscriptions;study;overview

(责任编辑 韦国友)

刘清华 桂林石刻研究综述 2013年7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