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价值

一、技术与人

1、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定义: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是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由此开始它的历史路程。

2、技术的作用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

二、技术与社会

1: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2: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

3: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从业者的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促进经济的增长,产业的升级.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4: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三、技术与自然

人们利用改造自然时需要注意

?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的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更大的效益。

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技术的性质

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的核心,也是设计的核心。创新分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

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五、专利性知识产权狭义上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部分

1.专利的申请专利权不能自动取得,对于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必须履行《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申请手续,向国家专利局提交必要的申请文件,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最后审定是否授予专利权。(专利也具有两面性)

2.申请过程提交申请受理初审公布实质审查

授权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1、什么是设计?(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怎样?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是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④技术是设计的平台;

⑤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⑥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技术世界中的设计其核心是什么?(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环保。)(艺术设计侧重于:美观、欣赏、审美、色彩、造型。)

要求:能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什么是人机关系?

(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与人之间产生的这种相互关系。)“机”除了机器外,还包括工具、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及劳动保护用具等。

5、设计中的人机关系需要实现的目标?

(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6、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需考虑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静态人与动态人、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信息的交互)

要求:熟悉人机关系中具体案例实现哪些目标及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需要考虑哪些关系。

7、什么是技术试验?

(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

实践活动。)

8、为什么要进行技术试验?

(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通过技术试验,还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底。)

9、技术试验分那几类?

(①按应用范围分:农业试验、工业试验、国防试验、科学技术试验;

②按不同目的分: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

10、技术试验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

法等。)

11、技术试验的实施分那几个步骤?

(制定试验计划、抽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12、技术试验的作用是什么?

(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推广的活动中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发现问题、探究规律、优化技术的关键。)

13、试验报告有那些内容?

(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方法、试验步骤、数据记录、处理和分析、试验结果和结论。)

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

1、发现与明确问题(调查需求、分析信息、明确问题、确

定项目等)

2、制定设计方案:①收信信息(用户调查、专家咨询、查

阅资料、收听广播看电视、浏览互联网等

②设计分析(面对设计要求和约束之间的矛盾,为了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以便于权衡利弊,作出选择)③方案构思(作用是把明确问题时提出来的设计要求具体落实到产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呈现出产品的具体现象。是设计思想、设计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设计者设计风格和设计水平的展现空间)

④方案呈现(把模糊设计、草图具体化)

⑤方案筛选(依据一定的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筛选)

3、制作模型或原型:(一般分两阶段①绘制图样;②制作模型或原型)

4、测试、评估及优化:(①测试目的:检验产品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在结构和技术性能等方面能否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

②评估需要反复进行;

③在测试、评估等基础上进行优化)

5、产品的使用和维护:(①正确使用和维护可以使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并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②说明书的基本格式:产品介绍、产品结构、技术指标、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适用范围。)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原则之间有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关系。)

1、创新原则

2、实用原则

3、经济原则: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果(就是要提高功能成本比: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功能;在增加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

4、美观原则

5、道德原则:

6、技术规范原则:技术规范既有强制性的标准(质量和安全方面),也有推荐使用的技术标准企业形象和产品的品质有很大影响的要求。

7、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求:能结合案例分析设计的各个原则。

二、设计的评价

1、设计评价从评价对象分有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和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两类;

从评价者来分有设计者自我评价(自评)和他人的评价(他评)两类。

2、评价要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客观、明确,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对最终产品的评价有两个基本依据:

一:是参照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评价,

二:是依据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

4、设计的交流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是设计评价的基础。(很多情况下,评价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甑别,而是为了相互交流、征求意见、共同研讨,完善方案。)

5、设计的交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文本、口头语言、技术图样、图表、网页等(分具体场合、目的等)。

要求: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能用评价表和坐标图对产品进行评价。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发现问题一、问题的来源

1、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为我们所不知而需要解答的话题。

2、来源:(1)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2)由别人给出的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3)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

二、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观察日常生活(无意、偶尔,或有目的、有计划)

文献法

2、收集和分析信息问卷调查法

询问法(直接询问法、间接询问、家庭走访、个别询问等)

问卷调查法

(1)分类:开放式问卷、封闭式问卷、混合式问卷

(2)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题目要和设计主题相关,从不同角度考虑,忌长、忌多、忌难度大。

3、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案例(伽利略与体温表)

明确问题

一、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问题表述本身

1、主观分析:(1)判断内容是否明确问题产生达到原因

问题提出的目的

(2)判断问题的价值(科学原理、是否已经解决、

普遍意义、是否主要问

题、能否解决、投入与产

出比例等)。

2、研究手段(收集信息、调查分析)

二、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任务

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

限制

设计者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三、设计计划

设计计划可以通过工作程序的排列来表示

时间进度表:根据设计条件各个阶段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有的可以同时进行,有的需依次推进。

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方案的构思方法

一、设计分析

1、设计三要素:物、人、环境

2、台灯个组成部件的作用及选择(标准件问题:灯泡、灯座、插头、开关)

灯泡、支撑架、灯罩、开关、底座、电线等

二、方案的构思方法

1、草图法(画):能将构思、想法比较明确地表述出来,可以所

以修改。可以捕捉灵感、自由发挥、不受约束。

2、模仿法(仿):可以依葫芦画瓢。

3、联想法(移):知识的迁移。

4、奇特性构思法(破):突破常规。

要求:分析具体的例子用的哪种构思方法。

三、方案的比较与权衡

依据:(设计要求、设计原则)。同时需考虑各技术指标的重要性。

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

设计表现图

一、技术语言

1、定义: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

式。

2、分类:

专业(计算机程序语言、工程图学语言等)

人的感觉(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触觉语言)

人的视觉形式(图形符号语言、文字符号语言等)。

3、特点:言简意赅、通俗直观。

4、不同技术语言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口头语言:非正式,即时交流。

图样:直观性、效率性、准确性、永久性,复杂产品的设计方案及对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和陈述。

图表:呈现方案构思,比较方案。

计算机演示、网络语言:生动、形象、灵活、开放,远程交流。

二、草图法

1、徒手绘画

2、网格法徒手画(与地面垂直的线垂直画,与地面平行的线按斜

线画,以小格确定比例关系。)

3、草图的分类:

(1)构思草图:用具体的图形把想法表现出来。

(2)设计草图:对构思草图进行整理、选择、修改和完善的草

图。

三、透视效果图的识读

效果图与草图相比,能更真实地表现产品的式样、材质和空间效

果。

四、正等轴测图

表现物体三维结构特征的图形。

步骤:(1)建立三维坐标系(各夹角为1200);

(2)作出最长,最宽,最高的长方体;

(3)依题意对各表面进行切割;

(4)擦去多余的线,并对轮廓线加粗及尺寸的标注。

常见的技术图样

一、正投影

1、投影的分类[ 中心投影、平行投影(斜投影、正投影)]

正投影:投影光线与投影面垂直。

2、正投影的基本性质

(1)真实性(平行);(2)积聚性(垂直);(3)类似性

二、三视图

1、构成:主视图(长、宽);左视图(宽、高);俯视图(长、高)

2、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3、绘制:分析物体的构成特征(基本组成、对称)

步骤:(1)确定比例;

(2)作X-Y线及右斜向下450参照线;

(3)确定投影方向,逐个画出物体各构成块的主视图、附视图、左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及对称

性。);

(4)加粗轮廓线,对称线等及尺寸标注。

三、形体的尺寸标注

1、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正确、完整、清晰、合理。

2、尺寸的要素:尺寸界线、尺寸线、尺寸数字

要求:掌握尺寸的正确标注方法。

四、机械加工图

1、定义:以三视图的形式来表达机械加工方法的一种技术图样。

2、组成:三视图及其尺寸标注

必要的其他视图(局部放大图、剖视图)

标题栏和文字说明

五、剖视图

剖切面的特征:1、包含内部结构如孔、槽的轴线,或物体的

对称面;2、平行于相应的投影面。

六、线路图

1、组成:图形符号、线段。

2、识读:(1)元器件符号(2)各元器件的连接方式(3)确定信号流向。

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1、原型:(是第一个能全面反映产品功能的形体,它广泛应用于

新产品的开发中,有时原型就是最终产品。)

2、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

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

3、模型在设计中必须具备的二个功能:(①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②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4、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①草模---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②概念模型---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人机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③结构模型---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式,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而制作的模型。

④功能模型---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作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等。

⑤展示模型---作为产品的样品进行展示,以便提供实体形象。另外通过展示模型可以直接向设计委托方征求意见,为审核方案提供实物依据。)

5、工艺:(利用工具和设备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技术处理,使

之成为产品的方法。)

常见工艺:(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检测工艺、铸造、表面加工工艺等。)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工序都有特定的工艺要求和严格的工艺规范。)

6、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划线、锯割、切(锉)削、钻孔、连接、表面处理等工序。)

(①划线:划出轮廓线或基准点和基准线

步骤:a 基准 b 划尺寸线 c 划轮廓线 d 冲眼

②锯割:金属材料通常以锯割的方式进行割断,手锯是人工锯割常用的工具。

操作要领:a站位和握锯姿势要正确;

b推锯加压,回拉不加压力;

c锯程要长;

d推拉要有节奏。

③锉削:切削加工有:锉削、铣削、磨削)

锉削操作要领:锉削时要注意身体和手臂动作的协调;

在推挫削过程中,左手施力要由大到小,右手施力要由小到大,使锉刀平稳而不上下摆动。

④钻孔:用钻头在实体材料上打孔的方法。

步骤:a划线定位b装夹工件c装夹钻头d钻孔

⑤连接:通过固定和半固定连接方法可以使金属件之间连接起来。方法有多种……

⑥表面处理:目的:防止金属制品表面生锈腐蚀提高美观程度方法有:表面刷光、喷涂油漆、镀层)

7、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①选择合适材料。

②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

③按设计图样划线。

④对材料进行锯割、切削等加工。

⑤装配。

⑥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⑦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进行评价;对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

⑧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样品)。)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知识点

一、结构的涵义:

1、结构的概念: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及功能。

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例苍耳子、飞机、导弹跟踪系统等)。

2、结构的分类: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通常将结构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和壳体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特点是,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散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二、结构的分析:

1、承受应力:

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容许应力)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用公式表示为?=F/S,其中F是内力,S是受力面积,?是应力。

构件的受力形式多种多样,基本受力形式有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很多情况下,构件可能同时受到几种不同形式的力的作用。(结构的受力分析)

2、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材料等。对于一个结构而言,如果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就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倾倒。

3、结构的强度: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三角形是框架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用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铰连接和刚连接。铰连接是指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刚连接是指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三、结构的设计:

结构设计应以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实现为基本目标,应满足设计规范,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功能、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对于任何结构的设计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步骤:确定结构设计方案———绘制简单结构设计草图———做出模型或原型

四、结构的欣赏:

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古今中外许多能工巧匠把结构的功能与形式恰当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经典的结构。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知识点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概念: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任何流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⑴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如:切种、布种、掩种环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2)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如:先切种→再布种→后掩种。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

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方框图、示意图、程序等。

二、流程的分析:

1、生活与流程:

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

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三、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提高效率。⑵提高质量。⑶保证安全。⑷节省资源。⑸提高管理水平。⑹提高经济效益。⑺其他,如注意环保、方便操作等。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就是流程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3、流程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

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

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

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

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第五步:

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

序,要标注时间。注意:

4、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

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

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

方框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

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四、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内容:

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

⑴内部条件:对流程内在机理和规律的深入了解。比如对洗涤原理的了解,就会在流程中安排两次漂洗;

⑵外部条件:设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或完善,以及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如,只有在具备锻压设备时,才可能将法兰盘的加工改为少量切削加工。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知识点

一、系统的涵义:

1、系统的概念: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系统的组成、类型: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需要,可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如,

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人造系统是由人工制造加工而成的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

实体系统是实物形态的(如生物系统、机械系统),抽象系统是非实物形态的(如哲学系统)。

3、系统的基本特性:

(全局、集合)、相关性(匹配、关

联)、目的性(功能)

新)和环境适应性(自适应)等,这

些特性都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

(结合课本相关案例,学会运用系统

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

二、系统的分析:

1、系统分析及其目的:

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发挥系统的

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

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

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订一套

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

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

目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决策。

2、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结合田忌赛马案例)

3、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

三、系统的优化:

1、系统优化的目的:

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

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利润;最短的工期——更多的工程量;最少的能耗——更多的产品;单位面积土地——更高的农业产量。(案例:农业间作套种,家具利润问题等)

优化目标;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不能人为调节);影响因素(可以人为调节)。

2、系统优化的方法:

数学模型——最优解;科学估算、试验——满意解。结合案例,分析系统优化的实现。

四、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的目的、方法与过程:

系统设计是对各种各样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筹划研究、评价实施、运行改善等,直到完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实际系统的过程。

系统设计要考虑其目的与要求(以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最优为目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整体优化,统筹兼顾)等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3、简单系统的设计:

了解系统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的设计过程,写出系统设计或系统优化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以及量化数据。(案例: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

控制与设计

一、控制的手段与应用

1.控制的手段

⑴控制的含义:案例分析:大禹治水P96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理解任何控制现象,都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

例如:人力三轮车转弯过程中的方向控制问题,其控制的对象就是人力三轮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三轮车行驶的方向,控制的手段是骑车人通过双手转动车把,改变前轮的方向并带动后轮。

⑵控制的手段:控制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

从控制过程中人工干预的情形来分,控制有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人工控制是在人的直接干预和全程干预下进行的。人工控制又称手动控制。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事物的变化准确地按照期望的方向进行。按执行部件的不同,控制可分为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等。

有时,控制手段又可以综合的。案例分析:从手摇扇到空调器P98

2.控制的应用

控制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周围的环境,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生产中往往需要对温度、湿度、压力、速度及加工动作等进行控制,控制在生产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控制在军事、国防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阅读:控制论P101

二、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1.控制系统

案例分析: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控制的实现P102

案例分析:电风扇的风速控制的实现P102

任何一种控制的实现,都要通过若干个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一个系统,我们称之为控制系统。一般的控制过程都有一个输入和一个输出,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控制系统一般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2.开环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这种控制系统为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定时控制系统、楼宇的防盗报警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园的音乐喷泉自动控制系统等。

案例分析:自动门的控制系统P103

在控制系统中,为了分析的方便,常采用方框来表示系统的环节,用单向信号线来表示系统信号传递的方向,这种图称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它表示了系统的各个环节在系统中的位置、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开环控制系统,通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框图来描述:

输入量即控制系统的给定量,如游泳池进水的设定时间;输出量(被控量)即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量,也是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如游泳池的水位;被控对象即控制系统中所要求的装置或生产过程,如游泳池;执行器即直接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装置或元件,如进水阀门;控制器即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的装置或元件,如控制电路;控制量即执行器的输出信号,如流过阀门的水量。

案例分析:水泵抽水控制系统P104

3.闭环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并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

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如下:

检测装置测量出被控量并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是比较器,它将给定量与所检测的被控量进行比较,求出偏差值;控制器将这一偏差值进行运算处理,并向执行器下达控制指令;执行器根据指令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从而使被控量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系统多了一个由检测装置组成的环节。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1.干扰因素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给定值)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

有的干扰因素是环境造成的,如影响自行车行驶速度的变化的自然风等;

有的干扰因素是人为原因所致,如影响飞机导航信号的手机信号等。

在控制系统中,干扰因素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若干个。如战士在大风大雨中进行射击练习,风和雨都是子弹命中准确度的干扰因素。控制系统在工作中必须克服干扰,使被控量稳定。

案例分析:电视机P109

有些情况可以利用干扰因素实现某种目的。如在军事演习中,红方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对蓝方的信息指挥系统进行干扰,使之不能正常工作。

2.反馈

(1)什么是反馈

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就是反馈。

案例分析:投篮P110

利用反馈来分析和处理被控制对象,通过系统的书出来调整系统的行为,使系统沿着预期的目标运用的方法,称为反馈方法。如普通电水壶将水加热至沸腾时,需要人工关闭电源,而自动电水壶具有挡水沸腾时自动切断电源的功能,终究是运用反馈方法实现自动控制的结果。

(2)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从反馈来看,闭环控制系统就是指在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问题,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核心是通过反馈来减少被控制量(输出量)的偏差。

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能够克服外界干扰,使被控量控制在给定值附近。

案例分析:供水水箱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P112

案例分析:加热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P113

(3)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的比较

开环控制系统一般结构简单,适用于控制精度要求不高而系统本身的元件又比较稳定的场合。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比较麻烦,结构相对复杂,构成控制系统的成本较高。闭环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用于要求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场合。

3.功能模拟方法: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性为基础,用“模型”模拟“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就是功能模拟法。

阅读:功能模拟方法的提出P115 思考:功能模拟方法对技术有何意义?

4.黑箱方法:把将要研究的系统作为黑箱,通过对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研究,进而推断出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功能的方法,就是黑箱方法。黑箱方法提供了一种不必打开黑箱就可以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方法。例如,通过输入图像、电或声音信号,观测、分析脑电波的输出反应,研究人脑对视觉或听觉信息的传递、变换和处理功能,得知人脑内部结构的细节,就是黑箱方法的运用。

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

设计好一个控制系统,应该明确这个系统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所要控制的对象是什么,被控制对象有哪些重要的特性,被控量和控制量分别是什么,外界的主要干扰因素有哪些,选择怎样的设计方案既能达到目的,又能经济、易于实现,如何选择设备和元件,等等。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是选择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应根据对控制精度的要求以及条件的可行性而定。能达到控制目的,采用易于实现的控制方式,降低控制成本、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是我们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还包括画出必要的设计图纸(控制电路设计或系统结构设计)和实施图纸、撰写说明书等。

(1)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在明确设计要求,明确被控对象、被控量和控制量后,即可考虑具体控制系统的方案。例如:普通电风扇控制系统的设计,被控对象是电风扇,被控量是电风扇输出的风速,控制量是电机的转速;若是具有定时功能的电风扇控制系统的设计,则需在开关环节加一个定时器。

案例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 P119

设计要求:电吹风能根据不同的挡位(如冷风挡档、热风挡)输出不同种类的风。

设计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是电吹风装置,被控量是风的速度和温度,控制量是电机的电压,干扰因素是房间温度、电源电压的波动等。

电吹风的控制工作过程:电吹风是要将其内部电热丝的热量通过一个小电风扇扩散出去。

方案构思:选择开环控制系统实现电吹风的控制要求。

设定风的档位就设定了电机的电压和电热丝的阻值,接通电源后,电机带动一个小风扇转动,产生的风通过电吹风的电热丝,输出的就是与设定的风种相对应的风。

确定了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后,画出必要的电气线路图,选择适当型号的元件和配件,进行组装、调试。

(2)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基本要求:

第一,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要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

第二,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闭环控制系统应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在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几项控制要求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全面解决或有所侧重地解决。

案例分析: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P120

设计项目: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

设计要求:⒈当水箱中的水位低于达到某一指定高度时,进水口立即进水。

⒉当水箱的水位达到某一指定高度时,进水口立即停进水。

⒊控制系统对控制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均没有特别的要求。

设计分析:⒈从设计要求来看,这是一种自动控制,因此选择闭环控制系统。

⒉被控对象是抽水马桶的水箱,被控量是抽水马桶水箱水位的高度,控制量是进水管的水流量(即进水量),水箱水位的高度与进水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⒊主要干扰因素是水箱的出水流量。

方案构思:采用浮球作为水位高度的检测装置。当水箱的水位低于水箱的某一高度时,出现了水位差(给定的水位高度与实际水位高度之差),这个信号通过浮球、连杆机构传给进水阀,使进水阀打开,从而水箱进水;当水箱的水位达到水箱的某个高度时,水位差为零,进水阀关闭。

水箱水位的控制过程:拨动冲水旋钮,使出水阀打开,水箱冲水,与此同时,进水阀打开,水箱进水,直到指定水位时,进水阀关闭。

2.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案例分析:自动升旗简易控制装置的设计P121

本单元小结:

事物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控制。人类的控制现象自古就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自动控制得以迅速发展。控制的手段多种多样,控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开环控制系统是指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的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是指在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通常可以用方框图来表示。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就是干扰因素。反馈是闭环控制系统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功能模拟方法、黑箱方法在控制系统设计以及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设计一个控制系统,要明确控制目的、控制对象是什么,要弄清干扰因素以及被控量、控制量,选择经济、易于实现的手段来实现。

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通用技术复习提纲(精华版)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1 技术及性质 一、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社会、自然 技术的作用: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 ○通用技术在本课程中是指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技术,其培养目标是提高技术素养 技术最早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的基本的生存需要一般街道上路灯照明选用的是金属卤化物灯 二、技术的性质 目的性 创新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也是设计的核心 综合性(跨学科)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 两面性 专利性:产生时间:1790 对象:技术活动的成果 知识产权保护的是: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申请过程:提交申请→受理→初审→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实质审查→授权 设计过程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设计中的人际关系 “机”不仅指机器,还包括一切和人有关系的物品 人际关系需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汽车的颜色从安全到不安全的排序:白、红、黄、蓝、灰、绿、棕 三、设计的一般原则 创新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也是技术的核心 实用原则物理功能(可靠性效率精度构造性能) 生理功能(方便性安全性宜人性) 心理功能(造型色彩肌理和装饰诸要素给人以愉悦感) 社会功能(产品象征或显示个人价值兴趣爱好社会地位) 设计的根本是实用 经济原则提高功能成本比 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设计的一般过程 1.发现与明确问题 ⑴发现问题 问题的来源:⑴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⑵由别人给出的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⑶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观察日常生活(无意、偶尔,或有目的、有计划); 收集和分析信息(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询问法) 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⑵明确问题 ①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判断内容是否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提出的目的 判断问题的价值: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是否已经解决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是主要问题能否解决投入与产出比例 ②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 2.制定设计方案 ⑴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 ①收集信息(用户调查、专家咨询、查阅资料、收听广播看电视、浏览互联网) ②设计分析 ③方案构思 ④方案呈现(把模糊设计、草图具体化) ⑤方案筛选 ⑵设计三要素:物人环境 ⑶方案的构思方法 ①草图法(画) ②模仿法(仿)可以依葫芦画瓢,形状功能不变 ③联想法(移)知识的迁移,本质改变 ④奇特性构思法(破)突破常规 ⑷方案的比较与权衡:表格法坐标法 ⑸常见的思维方式:定势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3.制作模型或原型(绘制图样→制作模型或原型) ㈠绘制图样 ⑴正等轴测图:各夹角为120°图上尺寸=实际尺寸 ⑵常见的技术图样 ㈡制作模型或原型 金属加工工艺:下料→划线(钢直尺、划针)→锯割(远端起锯)→锉削(左手施力大到小,右手施力小到大,使锉刀平稳而不上下摆动)→画园(筒)中心线→冲眼→钻孔(不能戴手套,不能直接用手拿工件,不能披头散发)→孔口倒角→攻丝→倒角→连接→淬火→电镀→喷漆 4.测试评估及优化(最关键过程) ⑴测试 四种试验类型: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 五种试验方法: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对安全帽进行的超载试验是一种预测试验 5.编写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的作用:了解产品的特性;使用户安全地使用产品;使用户正确地使用产品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2016年12月20日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 1.概念: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1994定义)P3 AECT 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及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 2.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哪些基 本要素(从教师、环境、资源、设计、过程等方面加以理解)P9 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如下基本要素: (1)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师资队伍; (2)环境——建设多媒体和网络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3)资源——建设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并使之能高度共享; (4)设计——对多媒体及网路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过程的策划; (5)过程——把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根据刘雍潜提出的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教师能力应包含 哪些方面的能力(从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应用

能力三方面进行理解)P11 刘雍潜根据TPACK模型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学科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是指教师的专业功底和及 教学基本环节相对应的教学能力,有“教学法—内容知识” (PCK)形成。具体包括:①……⑥。(P11第5—9行) (2)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由“技术—教学法知识” (TPK)形成。(P11,第13—14行) (3)资源应用能力资源应用能力是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资 源应用能力,由“技术—内容知识”(TCK)形成,资源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则形成资源开发能力。……包括:①教学资源的收集及鉴别;②教学资源的加工及处理;③教学资源的设计及开发。(P11,倒6—3行) 4.根据我国教育部2014年5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标准(试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换学习方式)P13 包括两方面的能力: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主要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练习及反馈等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三层交换技术的未来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

三层交换技术的未来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 三层交换是在1997年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种交换技术,最初是为了解决广播域问题。经过多年发展,三层交换技术已经成为构建多业务融合网络的主要力量。当前,三层交换机的应用环境正面临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新技术?其发展趋势怎么样?未来的市场需求怎么样?请看专家解读— 产生及发展 三层交换(也称多层交换技术,或IP交换技术)是在1997年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种交换技术,它是相对于传统交换概念而提出的。众所周知,传统的交换技术是在OSI网络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操作的,而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三层交换技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规模较大的网络中的广播域问题,通过VSP?column= news&key=LAN target=_blank class=x_gjz>LAN把一个大的交换网络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广播域,各个VLAN之间再采用三层交换技术互通。最初的三层交换机往往是把二层转发和三层交换做在两个单元中,还没有用一个芯片完成完整的三层交换功能,这样的交换机往往也是机架式的,比如3Com的 Corebuider9000、Corebuider3500,思科的5505、6509,朗讯的Cajun P550等,一般都有一个专门处理三层数据的单元或者模块。 在传统的交换机中,三层交换引擎往往是整个交换机的瓶颈,无法实现大容量的线速的三层交换,而且模块和模块之间会采用总线式结构。千兆以太网标准出现之后,有些机架式交换机内部也采用了千兆端口实现模块和模块之间的互通。1998年 Intel推出了550T、550S可堆叠的盒式三层交换机,背板容量达2.1Gbps,可以实现8个百兆端口的线速交换,这是当时市场上最早出现的盒式交换机之一,性价比也比较高。但无论是当时的盒式三层或者是机架式三层交换机,最主要的功能仅仅是为了隔离广播域,路由协议的支持都比较简单,仅仅支持 RIP、OSPF等小型网络的动态路由协议,VLAN之间的路由默认也是互通的,没有什么控制功能。 随着网络规模的变化,以太网技术从一个办公室网络走向一个办公楼的局域网乃至整个园区网,而在1998年之前,园区网技术往往会采用最早的FDDI技术和ATM技术。这种应用变化对三层交换机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对数据转发的控制能力和广域网之间的路由互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同时可靠性、可用性要求也大大增强,二、三层交换功能也发展到由一个单独的芯片完成,交换容量也从最初的 5Gbps发展到现在的几百Gbps的水平,由此出现了一些关键技术,如CrossBar技术、基于硬件线速的访问控制技术、端到端QoS技术、更丰富的协议支持等。详情见配文。 应用环境的变化 即使在三层交换技术相当成熟的现在,三层交换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三层交换机的应用环境正在面临巨大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太网的传输速度从10Mbps逐步扩展到100Mbps、 1Gbps、10Gbps,以太网的价格也跟随摩尔定律以及规模经济而迅速下降。如今,以太网已经成为局域网(LAN)中的主导网络技术,而且随着万兆以太网的出现,以太网正在向城域网(MAN)大步迈进,因此也拉动了三层交换机的更深层次的变革。这种拉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程控交换技术复习资料

程控交换技术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电信网交换技术分为哪几种基本技术,各有和特点? 电信网交换技术分为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的特点如下: ○通信过程需要经过呼叫,连接建立,信息传输,连接释放过程。 ○信息的传输时延小,传输延时固定不变。 ○信息在通路中“为透明”传输,交换机对信息不储存,不分析,不处理,而是原封不动地传送。交换机处理的开销少,信息传输的效率较高。 ○电路资源被通信双方独占,电路利用效率低。 ○由于存在呼叫建立连接和连接释放过程,电路的接续时间较长,当通信时间较短时,网络利用率低。 ○存在呼损;即可能出现由于被叫方忙或通信网络负担过重而呼叫不同的情况。 ○要求通信双方在信息传输速率,编码格式,同步方式,通信协议等方面要完全兼容,也就限制了不同速率,不同编码格式,不同通信协议终端之间的通信。 分组交换分为数据报方式和虚电路方式 特点如下: ○发送终端将要发送的报文划分成多个较短的,格式化的分组,然后接入网络节点(交换机,或路由器);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传输,每个分组含有目的地址,分组序列号,协议信息等,网络节点将分组逐步地发送到接收终端。数据报方式中分组交换机对每个分组独立地寻找路径,一份报文中的多个分组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因而需要在目的地对分组重新排序,还原成报文。虚电路方式中,用户在开始传输数据前,通过网络建立逻辑连接(虚电路),而不是物理连接。一旦连接建立,用户发送以分组为单元的数据,将顺序通过连接的路径,经网路到达目的地。由于各分组在网络中是按规定的路径和发送的顺序传输的,因而不需要在目的地重新对分组排序。通信完成后,用户就立即释放连接。 ○分组交换网络能在不同速率,不同编码方式,不同协议的数据终端之间提供灵活的通信环境; ○网络负荷较轻时,信息传输延时较小,时延变化范围不大,能够较好的满足计算机通信的要求。 ○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实现资源共享,线路利用率高。 ○可靠性高。分组传输可以在传输链路的节点中分段进行差错校验,使得信息在分组交换网中传输的差错率大为降低。由于分组通信的路由是可变的,当网络设备发生故障时,分组可主动避开故障点,故分组通信具有可靠性高的特点。 ○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相比,传输效率较低。因为对报文进行分组,对每个分组要附加目的地址,分组编号,校验码段,附加控制信息的,等,这样发送的数据除了有效数据,还要有附加的分组控制信息。造成传输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复杂;分组交换机对各种类型的分组进行分析处理,为分组选择路由,为用户提供速率,编码方式和通信协议的变换,为网络维护提供必要的信息。要求交换机有较高的处理能力。 ○时延较大。 2、面向连接网络和无连接网络之间的差别为: ○面向连接的网络对每次通信总要经过建立连接,传输信息,释放连接三个阶段,而无连接网络并不为每次通信过程建立连接和拆除连接。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考试内容:《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考试时间:2009年7月8日8:00-9:00 题目类型: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和设计题。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 的改造。 2、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两种形式: 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是创造自然界从来没有的事物;技术革新是对原有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两者都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3、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在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 条件,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4、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的根本目的 是要解决问题,设计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 法,催化了技术发明与革新,从而促进了

技术的发展,设计是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的核心过程。 5、技术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任何技术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种知识领域, 凝结着各种知识的精华。 6、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通过立法保护智力劳动者的创新劳动成果,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7、专利的作用:保护一种思想、发明或革新的经济利益。 专利的有关规定:在没有向发明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下,专利禁止他人在 法定期限内抄袭其过程和最终产品。 专利的申请方法:写好专利文件——递交专利文件并交纳申请费——专利局 审查文件——批准专利——领取专利证书并缴纳年费及证 书费。 8、设计的一般过程: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原型或模型— —优化设计方案——编写产品使用说明书 9、设计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经 济性原则,美观性原则,技术规范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 则。 10、工艺的含义:工艺是生产过程中的程序、方法和技巧,它体现了生产活动中 的技术和知识经验,并且把这种体现分解落实到了每道工序、 每个操作步骤。 11、常见工艺种类:木工工艺、钳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焊接工艺、铸造工艺、 锻造工艺、冲压工艺、热切割工艺、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 表面涂覆处理工艺。 12、了解1~2 类常用工具和设备(参见《技术与设计1》P98-P107) ※木工 常用的木工手工工具有锯、刨、凿、斧、钻及度量画线工具等。

2014现代教育技术总复习资料(精)

一、单项选择题 1. 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B A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B . 1918— 1942 C . 二战时期 D . 1945---1955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C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D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B A .戴尔 B .斯金纳 C .克劳德 D .加涅 6.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B A .教学资源 B .学习者 C .系统设计思想 D .教学实践 7.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C A .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 20世纪 50年代末 B . 20世纪 60年代早期 CAI 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 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 .当前, CAI 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 .早期的 CAI 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11.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 A A . 1972 B . 1973 C . 1977 D . 1994 12. 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 A A .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的整合应用 B .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 C .因为学习者的情况对于选择目标、确定步骤、确定评价性质等许多教育决策产生影响,必须重视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 D .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开发工作,即进行有 效教学资源的开发 13.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 ( C A . 信息和人员 B . 材料和设备 C . 设计和制作 D .技巧和环境 1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B A .教学技术和教育技术是同一概念 B . 教学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下属概念 C . 教学技术应用范围广,包含了宏观、中观与微观不同层次 D .教育技术是微观层次的教学实践 17.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 ( C A .媒体技术 B .资源开发技术 C .教育技术 D .教学方法与手段 18.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是(B A .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B .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C .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D .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案例 精品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案例 题目: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教材从技术试验的定义分析技术试验在设计中的作用,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技术试验在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几种技术试验的方法,阐述了技术试验报告的写作范例。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中重要的课程内容,它是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技术试验是人们为了寻求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或对所创造的技术方案进行检验的一种实践活动。技术试验在技术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技术创造的重要手段,是为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重要科学资料和各种数据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保证,所以本节课在全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在学习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后学习这一节的。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了技术试验以后,学会一种技术探究的好方法,从而为第三单元设计的过程、原则及评价的学习作好铺垫。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设计中的作用,了解几种常用的技术试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要认识一些常见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能进行基本的技术试验,会写简单的技术试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选择正确的技术试验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对待技术试验中的失败问题。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设计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对待技术试验中的失败问题。 五、教学资源:纸张、钩码、支撑架等试验用品,赵州桥、九江长江大桥、悉尼港湾大桥等图片。 六、教学过程设计:

交换技术复习提纲全解

交换技术复习 1.呼叫接续的四种类型 本局接续,出局接续,入局接续,转接接续 2.四大交换技术 互连技术,接口技术,信令技术,控制技术 3.信令的分类,用户信令和局间信令的概念,共路信令和随路信令的概念 分类:用户信令和局间信令,随路信令和共路信令,前向信令和后向信令 用户信令:用户信令在用户与交换节点之间的用户线上传送,不同的网络具有不同的UNI 信令。 局间信令:局间信令是电信网中各个交换节点之间传送的信令。 共路信令:是指信令通路与用户信息通路分离,信令是在专用的信令数据链路上传送的。随路信令:是指信令与话音是在同一条通路上传送的。 4.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概念 电路交换:电路交换的基本过程包括呼叫建立阶段,信息传送阶段和链接释放阶段,它是一种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和交换的,它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即将到达交换机的分组先送到存储器暂时存储和处理,等到相应的输出电路有空闲时再送出。 5.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概念及应用 面向连接:是指呼叫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包括呼叫建立阶段,信息传送阶段和链接释放阶段。 面向无连接:是指无连接建立过程,直接进入信息传送阶段。 面向连接应用:电路交换和虚电路方式 面向无连接:数据报方式 6.分组交换的两种服务方式 虚电路方式和数据报方式 7.异步时分与同步时分的概念。ATD/STD及应用 异步时分(ATD):通过标记来区别每一个逻辑信道 同步时分(STD):通过时间位置来区别每一个逻辑信道 ATD应用:ATM交换 STD应用:时分电路交换方式 9.3种基本交换单元的构成、控制方式、工作原理 时间交换单元(T单元):由话音存储器(SM)和控制存储器(CM)构成 控制方式(针对SM):输出控制与输入控制 输出控制 SM顺序写入、控制读出;CM控制写入、顺序读出 输入控制 SM控制写入、顺序读出;CM控制写入、顺序读出 工作原理:空分方式工作 空间交换单元(S单元):由交叉点矩阵和控制存储器构成 控制方式:输出控制 按每条入线设置控制存储器。CM控制写入、顺序读出 输入控制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技术与设计1 专题一: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基本性质: 目的性:满足人类的需求创新性:技术发展需要不断的发明和革新 综合性:它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专利性:保护发明者和革新者的利益 两面性:造福人类的同时,因使用不当对人类,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技术的关键,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它促进技术创新。 2、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使创新设计得以实现。 3、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设计中人机关系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实现的目标 高效(人机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健康(人在长期操作或使用过程中,产品对人的健康不造成影响) 舒适(人在使用产品时,人体处于自然状态,不过早地产生疲劳感,心里感觉很舒服) 安全(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伤害,没有产生危险的地方) 四、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方面: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2)静态的人和动态的人;(3)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4)信息交互。 专题二:设计的过程与设计的交流 一、设计的基本过程是: (1)发现与明确问题(设计方法;技术问题;设计要求) (2)制订设计方案(步骤:收集资料;设计分析;方案呈现;方案筛选) (3)遵循的一般原则(创新、实用、经济、美观、道德、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 (4)模型或原形制作(选择工艺种类;选择工具及加工方法;选择操作;外观润色) (5)测试评估与优化(结构与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要求) (6)产品的使用和维护(写出一份明确产品说明书) 案例有:木制小板凳的设计制作过程(P46) 二、发现问题的方法有:(1)观察日常生活;(2)收集和分析信息;(3)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 三、设计方案的构思方法有: (1)草图法:明确的表达基本构思图案,可以修改(最好标出尽寸) (2)模仿法:依葫芦画瓢法 (3)联想法:不一定能使技术设计一次性成功,但可以形成思路,要进行科学论证的方案 (4)奇特构思法:从未发生过的创造性构思 四、技术语言的种类有:(1)图样(2)图表(3)模型(4)符号 五、常见的技术图样有: (1)正投影(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高平齐、长对正、宽相等) 形体的尺寸标注(三要素:尺寸界线;尺寸线;尺寸数字)(参看P124~124) (2机械加工图:以三视图表达,主要是要标注尺寸。 (3剖视图:隐藏在表层以内不可见的结构,可以采用虚线表达。 (4线路图:主要是指电子线路图(参看P128)(6)效果图:主要指展示还未做好的产品 六、技术试验的种类有 (1)性能试验:通过改变所给的条件,测试基强度和抗拉能力

《路由器及交换机技术》

《路由器及交换机技术》 1 一、交换机与路由器组网方 式 ..................................................................... .. (1) 1.1、交换机的星形集中连 接 ..................................................................... (1) 1.2、交换机的级联与堆 栈 ..................................................................... . (1) 1.3、三层交换机的路由连 接 ..................................................................... (4) 1.4 路由器的局域网连 接 ..................................................................... (5) 二、VLAN经典诠 释 ..................................................................... . (7) 2.1什么是VLAN?.................................................................. . (7)

2.1.1、VLAN的定 义 ..................................................................... .. (7) 2.1.2、为什么需要分割广播域...................................................................... (8) 2.1.3、广播信息真是那么频繁出现的 吗 ..................................................................... .. (9) 2.2、广播域的分割与VLAN的必要 性 ..................................................................... . (10) 2.2.1、VLAN的访问链 接 ..................................................................... . (10) 2.2.2、访问链接...................................................................... .. (11) 2.2.3、静态 VLAN ................................................................... (11) 2.2.4、动态 VLAN ................................................................... (12)

北邮现代交换技术阶段作业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小题,共100.0分) 1. (错误) TST数字交换网络,初级T入线复用度512,A-B方向选取的内部时隙为TS325,B-A方向内部时隙按相差半帧原则选择,应选择的时隙为 ()。 A. TS512 B. TS325 C. TS69 D. TS63 2. (错误) 设S接线器在输出控制方式下工作,如果要将S接线器的输入复用线HW3的时隙23的内容A交换到输出复用线HW5的同一时隙,则计算机应将控制存储器组CM5的23号单元的内容置为()。 A. 1 B. 3 C. 5 D. A 3. (错误)

T接线器采用输入控制方式时,如果要将T接线器的输入复用线时隙125的内容A交换到输出复用线的时隙28,则A应写入话音存储器的 ()号单元。 A. 123 B. 28 C. 21 D. 22 4. (错误) T接线器的输出控制方式是指()。 A. T接线器的SM按控制写入,顺序读出方式工作 B. T接线器的CM按控制写入,顺序读出方式工作 C. T接线器的SM按顺序写入,控制读出方式工作 D. T接线器的CM按顺序写入,控制读出方式工作 5. (错误) ISUP消息的内容是在( )。 A. SCCP消息中传送 B. MSU的SIF中传送 C. TCAP消息中传送 D. 在LSSU中传送

6.在64kb/s的信令链路上传输时,信令单元为消息信令单元, 消息信令单 元的SIF和SIO字段的长度为200字节,此时信令单元中的长度表示语LI=( )。 A. 0 B. 1~2 C. 63 D. 63以上 7. 8. (错误) TUP和ISUP应配置于()。 A. 独立型HSTP B. 独立型STP C. 网管中心 D. 市话终端局 9. (错误) 信令点中信令单元的差错检测功能是在()完成的。 A. 信令数据链路级 B. 事务处理应用部分 C. 信令网功能 D. 信令链路级

四川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1

《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提要 1、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P1, P2 。其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有哪些P8-9 教育技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这里所说的“技术”既包括物化形态,又包括智能形态的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又包括传统的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20世纪90年代被大量使用的一个术语。与“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同一个概念。不过它更加强调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数字音像,卫星传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课堂教学领域,自主学习领域,远程教学领域,在职人员培训领域。 2、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 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主要的教学与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P9-11 行为主义:学习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认知主义: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3、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理论要点。P11 将传播过程分为7个组成部分: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反馈,干扰。传播的古城就是传播者把要提供的信息,经过“编码”,即制成某种符号,通过空气,纸张,身体等传播媒体或手段传递i接受者、接受者收到信息后经过“译码”才能理解那些符号的信息内容。有效地传播还要求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经验范围”有相当的重叠部分,即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存储的经验有若干共同的地方。此传播模式把信息的传播看成是在一个有干扰的环境中运行的。 4、媒体教学理论:代表理论,代表人物;“经验之塔”基本内容,理论要点及启示。P12-13理论:戴尔认为,人们所学习的知识,一是有自己直接经验获得,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戴尔的“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依照他们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0层次,形成金字塔的结构,3大类由下往上一次是“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 启示:“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教育不能满足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化发展,要形成概念;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教育媒体,可以使教学更为具体,直观,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效果;视听媒体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5、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应当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 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制定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在哪年制定的,标准全称是什么P15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6、话筒的用途、性能指标及其含义。P18,19-20 话筒的用途:用于广播和扩音系统中。勇于课堂教学,舞台演员的演唱等。 性能指标及:灵敏度,输出阻抗,频率范围,方向性。 含义:又称“麦克风”,是把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换能器件。

通用技术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 技术促进了社会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即技术引领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技术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3)技术与自然 我们应该依靠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亲密友好的情感和意识。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2)创新与发明的区别和关系:技术创新包括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 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关系: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 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 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 的改造和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技术是一 个包括设计、制作及评价的过程。) 科学侧重于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现;技术则侧重于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力求有所发明。 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更多地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技术则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三、技术的未来 既要大胆憧憬又要理性对待。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1、什么是设计?(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怎样?(①设计是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④技术是设计的平台; ⑤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⑥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技术世界中的设计其核心是什么?(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 环保。) 艺术设计侧重于:美观、欣赏、审美、色彩、造型。) 4、什么是人机关系?(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与人之间产生的这种相互关系。) 5、设计中的人机关系需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6、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需考虑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静态人与动态人、人 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信息的交互) 7、什么是技术试验?(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 性实践活动。) 8、为什么要进行技术试验?(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对 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通过技术试验,

通信系统中交换机的交换方式及其应用技术

通信系统中交换机的交换方式及其应用技术 发表时间:2019-03-18T10:58:24.40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1期作者:蓝锦方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信息通信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如今通信已然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3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信息通信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如今通信已然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信网络、系统的核心就在于交换机,交换机的良好与否对信息系统。网络的影响是直接性的,并且对信息系统的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信息时代的普及以及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多元化都对交换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交换机在信息系统中的交换方式以及应用这一话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通信系统;交换机;交换方式;应用技术 通信有三大要素,其中交换设备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是网络系统的核心体现。交换有三大目的:一是实现任意时间的信息传递;二是实现任意地点的信息传递;三是实现任意用户的信息传递。交换技术、通信网是发展交换机的关键。switching的交换依据的是通信两端的需要,利用人工或者是设备将信息传输到相应的路由器当中的一种技术统称。 通信系统中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1、人工交换。电话通信时,由人工进行呼叫,在进行拆线以及接线等相关行为动作时都是采用的人工形式的一种交换方式。 1. 自动交换。以往的电话通信,需要话务员的参与,并且需要基于用户的呼叫行为,才可以接通对方的电话。而自动交换的操作,是通过用户所拨出的信号取代人工呼叫行为,因此是一种不需要人工参与的交换方式。 2. 直接控制式。步进接续器可以进行升降以及旋转的动作,基于用户话机,利用拨号脉冲可以对其实现直接控制。进而自动完成接续。 3.间接控制式。在通信的接续时,基于号码的接收行为以及通信行为,利用交换机对不同的号码进行间接自动控制。 4.纵横式。纵横式的交换机,是通过利用继电器,以此为基础控制压触式的接线器,进而取代滑动摩擦的一种交换方式。 5. 电子式。电子式的交换机,可以说是半导体的衍生物,因为它是基于半导体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开关器件,还有控制器件都是依据半导体实现的。 6. 布控式。对交换机进行逻辑控制时,布控依据布线方式来完成任务,相较于机电交换机,这种交换机不论是在器件上,还是技术上,都朝向电子化的方向迈进。但与此同时,将纵横制的布控方式的不足之处同样也保留了下来。 7.程控式。程控式可以将以下几点预先储存到计算机当中,一是用户信息;二是交换机的控制;三是维护管理的功能。当这种交换机进行工作时,可以将用户状态以及所拨出的号码进行自动检测,这一过程是由控制部分来完成的。并依据执行程序,实现交换功能。一般全电子型属于这种交换机的机属,并且采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因此称为程序交换机[]。 8.空分式。交换的过程需要进行入线,而空分式就是在选择出线的时候,依据空问位置进行裁决,并以此建立接续。结束通信之后,随即拆除。 9.时分式。时分交换可以将时隙进行划分,这些时隙之间互不相干、互补重叠,基于这些不同的时隙,建立不同的子信道,利用时隙交换网络,进而对话音进行时隙搬移,这样就可以实现出入线话音交换。 10.通信系统中交换机的应用 2、到目前为止,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交换机就是程控交换机。大多数的院校也会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学习程序交换机也是掌握交换技术的基础。因为,程序交换机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有很大的先进性以及优越性。例如:服务性能更多,例如:缩位拨号,还有呼叫转移等等。 1.维护、运营以及管理系统更方便,安全、可靠性更高,以及故障诊断的程序可以对系统问题进行及时排除。因此给维护、运营以及管理系统带来极大的方便。 2. 灵活性能好,在增加新功能的同时,不需要额外增加硬件设备,只需要将原软件进行升级就可以了。比如说市话功能,还有长话功能[]。 3. 因为交换机采用的电子元器件是半导体,所以可以大大的节省空间,而且还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 4. 维护方便,降低维护成本,缩减人员需求。针对局域网来说,以太网交换机是其最主要的连接设备,同时它也是发展和普及比较快的一种网络设备。在交换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包括以太网交换机在内的许多交换机的价格都比以往低了很多,因此在未来,将交换机放到桌面上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势不可挡。从以太网的另一个角度讲,如果在这个载体上存在很多的用户,并且还拥有很多繁忙的应用程序、眼花缭乱的服务器,而你又恰好未能正确的对这个网络结构以及载体做出调整维护,则很有可能使得网络性能大大降低。下面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简单阐述:将1000MBPS交换机添加到以太网当中,这种方法既可以处理以太网当中的10MBPS的常规数据流,又可以支持以太网当中100MBPSd的快速链接[]。若是有40%的网络达到了利用率,而且其碰撞率大于10%,交换机可以有效的帮你解决问题。在交换机当中,若是拥有10MBPS的常规数据流以太网以及100MBPS的快速以太网链接,则可以建立起20mbps~1200mbpsd的专用连接[]。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不同,则交换机所展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在同一个网络下,若是增加了新的或者是现有的交换机,则在交换端FI当中,也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网络影响。因此,交换机作用的充分发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能否将网络流量模式充分掌握和运用。交换机当中存在ET,使用和应用ET,就是为了更好的将网络当中的流量以及数据进行过滤、减少,若是某台交换机的安装在网络当中存在设置位置不当或者偏差问题,造成收到的数据包几乎需要全部进行重新转发,这样的问题就会造成在网络当中无法有效的发挥其优化性能,进而降低了传输数据的速度以及增加延迟网络的时间。 5. 结语 本文简明扼要的分析了交换机在通信系统当中的交换方式及其应用,可以发现交换机在各种通信系统、网站当中的应用重要性,交换机可以实现对数据的瞬间储存功能以及对数据瞬间转发功能,因此交换机是一项很重要的通信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复习要点

信息工程专业《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复习要点 1、通信网的三要素 通信网的三要素——交换设备(交换节点),传输设备(传输线路)和用户终端。 2、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的原理,特点: 电路交换原理: 当用户需要通信时,交换机就在收、发终端之间建立一条临时的电路连接,该连接在通信期间始终保持接通,直至通信结束才被释放。通信中交换机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差错检验和纠正,但要求交换机处理时延要小。交换机所要做的就是将入线和指定出线的开关闭合或断开。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呼叫建立、传送信息、呼叫拆除。 电路交换的特点: (1)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是时隙 (2)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物理连接) (3)同步时分复用(帧的概念) 注意:不同帧中编号相同的时隙组成一个恒定速率的数字信道。 (4)信息传送无差错控制 (5)信息具有透明性 (6)基于呼叫损失制的流量控制 分组交换原理: 分组交换把一份要发送的数据报文分成若干个较短的、按一定格式组成的分组,将这些分组传送到一个交换节点。交换节点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分组具有统一格式并且长度比报文短得多,在交换机的主存储器中停留很短时间,一旦确定了新的路由,就很快被转发到下一个节点机。 分组交换的特点: (1)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是分组 (2)面向连接(逻辑)无连接两种工作方式 (3)统计时分复用(动态分配带宽) 基本原理是把时间划分为不等长的时间片,按照某次通信的分组多少来分配,分组多,占用的时间片的个数就多,反之; (4)信息传送具有差错控制 (5)信息传送不具备透明性 (6)基于呼叫延迟的流量控制 3、交换网络的设计包含几个方面 (1)在给定用户条件(如用户个数,电话使用的频繁程度等)和希望达到的服务质量后,如何确定交换网络的容量(入、出线的数量); (2)在已知网络的容量后,如何设计网络的结构; (3)对于已知结构,如何实现数字接续(即将任意指定入线上的数字信号传递到任意指定的出线)。 4、分组交换的两种方式,原理,特点 分组交换的两种方式: (1)面向连接的分组网络(提供虚电路VC服务)

高中通用技术 复习提纲

高中通用技术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 1、技术的概念: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2、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动力:。 3、技术的性质:技术具有、、、和专利性。 4、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现,技术则侧重利用和合理的改造自然,力求有所发明;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更多的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技术则通过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联系,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技术发展也促进科学的应用与延伸。科学促进技术发展,技术推动科学进步。 5、技术试验的概念及重要性:我们通常将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称为技术试验。技术试验是技术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推广等活动中,它不仅是对技术成功与否的验证,更是发现问题、探究规律、优化技术的关键。 6、技术试验的分类:根据应用的范围不同进行分类,如农业试验、工业试验、国防试验、科学技术试验等;还可以根据目的的不同进行分类,如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等。 7、常用的技术试验方法:①优选试验法(水稻的对比试验。);②模拟试验法(汽车的碰撞试验。);③虚拟试验法(用计算机模拟“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表面的场景效果。);④强化试验法(检测产品的抗压性能。);⑤移植试验法(橘子从长江以南移植到长江以北的种植试验。);⑥创新转化试验法;⑦中间试验法;⑧工业试验法。 ⑷、技术试验的步骤:制定试验计划→抽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⑸、技术试验者应具有的基本品质: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毅力。 8、设计的概念: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9、技术与设计的关系: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关键。①设计是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