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第二部分 心理学研究方法

2第二部分 心理学研究方法

2第二部分 心理学研究方法
2第二部分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与原则

1.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心理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四个基本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2)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具二者的特点,这使得心理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探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被试)和研究这同属一类型,都是人。

?研究过程的特殊性:一方面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这的要求或实验控制作出反应,另外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反

映又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实验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霍桑效应

?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首先,任何实验处理、控制、操纵,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人

道主义精神,符合伦理性原则,这研究会使某些研究的客观性受到影响。其次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多属“黑箱方法”,只能通过比较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推测心理过程。第三,心理学的研究由于缺乏严格控制的实验,因而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讲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去考察。(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4)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符合被试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试正常发展。(5)伦理性原则:应特别注意在创设情境时切忌采取违背伦理性原则的方法,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实验“模拟监狱实验”因为了这一原则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除上述原则外,心理学研究者还应遵循发展性原则、科学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

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系统方法论

所谓系统方法论是指“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

在收集数据是可以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测量法等;在分析数据时可采用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逻辑方法等。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与新趋势

1.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准备时期,主要是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和思辨的方法,1879年诞生了科学心理学;187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广泛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心里试验得到迅速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借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功能模拟方法、电生理方法是借用自然科学的,文献法、传记法是借用社会科学的。

2.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1)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心理学研究出现了生态化的趋势,即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环境下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生态化趋势使心理学研究更为客观、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真实,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

(2)研究的多学科化:心理学往往需要从多个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心理学多学科研究有两个水平:一种是心理学内部分支学科的协作;另一种是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神经科学等的协作。

(3)研究范围跨文化特点:研究者愈来愈重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给行为表现和心理发展的类似性和差异性,即相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哪些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哪些则是特定的。

(4)研究方法的综合化:①主张使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探讨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以对不同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补充和验证;②强调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以揭示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联系;③强调采用综合方式,如兼有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特点的聚合式交叉设计;④注重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使用录音、录像以及其他仪器设备。

(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①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分析方法;②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已成为最重要的计算过工具;③在传统使用定性方法的领域,开始采用“元分析”等定量方法;④模糊数学在心理学研究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理与

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哲学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普遍联系观

运动发展观

矛盾统一观

质量互变观

整体原则

有序原则

反馈原则

动态原则

问卷法

访谈法

真实验

准实验

心里测量

社会测量

统计分析法

计算机方法

计算机模型

理论模型

潜特征模型

分析-综合

比较-分类

归纳-演绎

抽象-具体

证明-反驳一般科学理论系统科学基本原则

具体方法

收集数据的方法

分析数据的方

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测量法

数学方法

模型方法

逻辑方法

第二章研究设计

第一节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课题研究选择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课题两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所从事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它规定了研究者在一个时期内研究领域和内容,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并可以成为选择具体研究课题的线索和范围。具体研究课题就是心理学研究要说明或解决的问题。研究课题可根据目的划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根据深度划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根据来源分为招标课题和自定课题。

1.课题选择原则

(1)需要性原则:即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心理学发展的需要来选题。

(2)创造性原则: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必须具有创新和独到之处。

(3)科学性原则:选题要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依据。

(4)可行性原则:根据研究者具备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选题,以保证能按质按量地完成课题。

2.课题选择的策略

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选择课题。

(2)从理论观点中选择课题。

(3)从研究文献中选择课题。

(4)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课题。

(5)根据当代科学在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3.研究假设的提出

(1)研究假设通常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二是有一定的推测性。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预测性假设、相关性架设和因果性假设;根据概括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假设和特定假设。

(2)提出假设的基本方法是演绎法和归纳法。前者是研究者根据定量间的假定关系建立对有关事件的一般猜测,然后根据它对更特殊的事物及关系作出猜测(一般到特殊);后者是先对特定对象或事件进行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一般性的假设。

(3)一个好的假设符合以下5个标准:①有一定的科学依据;②对两个或两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③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④可以被检验;⑤简单明了。

4.研究课题的论证

立项答辩等应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往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动向,一基本研究的创新和突破;研究的主要方法、实施步骤及成果形势;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与研究的可行性。

二、研究文献的查阅

1.研究文献的搜集

(1)研究文献收集的原则

?在时间上从现在到过去,采用倒查法(逆时法)。

?收集范围、数量应有限制。

?应收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收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全面收集各种观点、得出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结果的资料。

?不但要收集本领域内直接相关的资料,还要注意跨学科、跨领域去收集资料。

(2)研究文献收集的渠道

(3)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检索工具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

2.研究文献的综述

(1)文献阅读的原则:计划性原则、顺序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同时性原则

(2)研究文献的综述

在收集、研读研究文献之后,研究者需要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一研究专题的发展历史、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综合的概括和评论,这就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格式和内容可以粗略分为六部分: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改进建议、趋向预测和参考文献目录。

第二节研究的设计

1.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

(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察目标

(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5)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

(6)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2.研究设计的标准

(1)研究的信度

研究的信度是研究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一项好的心理学研究,其结果必须是稳定可靠的,即重复研究的结果保持稳定、一致,否则便不可信。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要由:被试方面、主试方面、研究设计方面以及实施方面有环境的各种难以控制的变化条件。判断研究信度的方法主要是重复法、相似法和独立评判法。(2)研究的效度

研究效度是指研究真实、正确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研究的效度主要由构思效度、内部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和外部效度。

?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

要使研究有较高的构思效度,应该做到:①理论构思必须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②严谨地对各种变量作出严格、明确说明;③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制定相应的客观测量指标;④消除和控制各种影响因素。

?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即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自变量所引起的,而不是其他的外部变量。

要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外部变量,消除他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统计结论效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编译来源以及如何运用适当的统计显著性检验。

要提高统计结论效度,首先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其次要明确各种统计检验方法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选用适宜的统计程序,此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大样本的容量。

?外部效度: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适应性。它可细分为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适用于被试所来自整体的程度)和生态效度(研究结果适用于其他研究条件和情境的程度)。

要提高外部效度,应注意在研究中消除和控制一下因素:①被试的代表性差;②操作定义不明确;③研究对被试的反作用;④事前测量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影响;⑤多重处理的干扰;⑥实验者效应;⑦研究与实际情境相差较大;⑧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3.研究取样的设计

(1)取样的意义

取样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全体代表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的全体成为整体,所抽取的那部分称为样本。

取样的意义:①有效解决总体难以进行的困难;②节省研究的人力、时间和费用;③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

(2)取样的原则

取样一般应遵循代表性原则和随机性原则,前者要求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有效地代表整体,后者要求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均等。

(3)取样的程序

一般包括:①规定研究的整体;②确定样本的容量(即样本大小);③确定抽样方法并选取样本;④统计推论(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总体的有关参数)。

(4)取样的基本方法

?简单随机取样法:按照随机原则之际从总以n个单位中,抽取几个单位做样本。有抽签和数字编号良种。

?系统随机取样法: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间隔,最后根据取样间隔作等距取样。比随机误差更简单,误差更小,但如整体有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则不宜采用。k=N/n k为等距

?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先将整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个类型(即层),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间的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大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性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但作出科学类比较为困难。

?整群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随机性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比较集中,易于组织,但取样误差常因各群间的差异较大而比较大。

?多段随机取样法:是先将研究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群,作为取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把第一级单位分成若干群,作为取样的第二级单位,如此类推。在各级单位中依照随机性原则抽取样本。该方法可综合运用各种取样方法,在总题研究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时十分有用,但取样误差大。

(5)取样误差的计算

取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相应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取样误差越小,则根据样本研究对总体作出的结论越位精确,取样就越为成功。取样误差的计算方法是:S x=S/n的平方根S x为样本误差(即样本标准误);S为样本的标准差;n为样本容量,小样本可用n-1代替

(6)样本大小的确定,样本大小通常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①研究的类型;②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③允许

误差的大小;④总体的性质;⑤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⑥取样方法等。

4.研究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研究变量是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测量或操纵的条件、现象、时间或事物的特征。研究变量的选择和确定主要包括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因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和无关变量的辨别与控制三个方面。

(1)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自变量就是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务、条件或特征,如某些外在刺激、环境条件、被试及其暂时特征等。选择和确定自变量时应考虑以下几点:①应参考有关理论、以往文献来选择;②应根据研究目的与课题要求来选择;③所选择的自变量应具有可行性。

(2)因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因变量就是在研究中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因变量不仅要灵敏地反应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而且要具有可靠性和客观可信性。要做到这一点,观测因变量的方式必须恰当,主要由三种观测方式:①生理测验,如脑电图等;②行为测验,如错误率、反映时间等;③言语报告,如被试对思维模式的描述等。(3)无关变量的辨别与控制

心理学研究中无关变量存在于5个方面:①被试方面,如参与的动机、焦虑水平等;②主试方面,如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等;③研究设计方面,如测量仪器、设备的安排等;④研究事实环境条件方面,如温度、光线等;⑤数据处理方面,如分类不合理、评分出现过失或标准不统一等。

偶然、随机的无关变量引起的研究结果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也称可变误差),误差方向和大小完全随机,无规律可循;场定的、有规律的无关变量引起研究结果的误差称系统误差(也称常定误差),误差的方向和大小是恒定而有规律的。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①消除法,即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可以采用“双盲程序”。②恒定法,即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③平衡法,对某些不能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而对它们进行的控制方法。平衡法具体方式由对比组法和循环法。对比组法的原理是,随机建立两个被试组,两组除研究变量外,在其他无关变量的效果方面都是相等的,因而两组结果之差可视为研究变量的差异所致。循环法主要用来平衡研究处理的顺序效应。④统计法,当无关变量的影响无法消除或未能加以控制,而其影响已经测定和已知时,可用统计的校正或调整将这些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

5.研究指标的设计

研究指标是用来测量研究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研究指标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与方法:①设计研究指标应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研究指标的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理论-变量-指示的分解过程;②所设计的研究指标应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残缺不全、有所遗漏,又不能互相交叉和重复;③研究指标要简明、可行;④研究指标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

6.研究变量于指标操作定义的设计

(1)对研究变量作出明确定义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抽象定义,指对研究变量或指标本质的概括,以揭示其内涵,并建起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二是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操作定义最大的特征就是可观测性。

(2)操作定义有利于:①提高研究的客观性;②研究假设的检验;③提高研究的统一规范性;④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⑤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3)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

科学的设计操作定义,必须遵循对称性原则和独特性原则,前者是指操作定义必须与其抽象定相对称,不能过宽或过窄;后者指操作定义必须使其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对象的独特特征。

(4)操作定义设计的方法

?方法与程序描述法: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给变量或指标下定义的一种方法。如对饥饿的描述。

?动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

?静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务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

第三章搜集研究资料的研究

第一节观察法

1.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

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观察法的特点: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的活动;②观察是在客观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真实性;

③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实施现象,具有直接性;④观察室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对观察结果的解释也是以一定心理学理论为前提的;⑤观察总是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如人的器官和仪器、设备等。3.观察的主要类型

(1)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主张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即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实验观察则是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对象的某些心理行为反应,进而在最有理的条件下进行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人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后者借助于各种仪器或装置(如录音机、录像机、摄像仪、照相设备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3)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即局内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当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非参与观察即局外观察,指观察者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

(4)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可以划分为机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5)叙述观察、取样观察与评价观察

叙述观察是指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观察对象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等属于这种方法;取样观察法制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来进行观察,或者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评价观察指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量表进行观察并作出评价。

4.主要观察策略及实施

观察策略名称定义适用条件实施步骤评价

参与观察

策略①观察者自身的

条件,如时间是否

充足,能否与被观

察者和谐相处又

能进行观察记录;

②被观察者的条

件,如被观察者或

团体是不是开放

的,与观察者差异

程度等。

①界定问题:

②进入情景:

③记录资料:

④分析资料和呈现结果:

①优点是:结果较

少受先入为主的

偏见影响、观察效

果较好和能收集

到动态资料;

②不足是:研究费

时费力、收集的资

料琐碎、信度较

低、研究者能力的

要求高等。

时间取样观察

策略指根据事先确定的维度有

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进

行观察和记录的一种方

法。可用于收集三方面的

资料:某行为或时间是否

出现或发生;出现或发生

的频率;出现或发生的持

续时间

适用于经常发生

或出现的行为,平

均来说至少15分

钟就会出现一次;

还适用于易被观

察的一些外显行

为,不适用于内因

或隐敝性行为。

界定问题与对象

编制记录表

记录与分析资料

优点:省力、高效、

结果景确性和客

观性较好并能进

行量化处理。

不足:缺乏连续

性,缺乏背景信息

和自然性,尤其在

时间区间和行为

单位很少时更甚。

事件取样观察

策略对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

行有选择的进行观察,但

是选择的单位是行为的事

件本身

可以研究各种行

为,只要所研究的

行为事件发生,观

察者就可以对其

详细观察和记录。

时间取样观察是

首先应确定所要观察的特

定事件或行为,并尽可能进

行熟悉,使得研究的事件或

行为一旦发生,就能及时迅

速地辨认并记录下来;其

次,应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地

优点:可以同时考

察行为和行为发

生的情境,易于进

行因果分析。

不足:不易进行定

量分析

(1)观察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义的、可以观察和处理的细小类别或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一整套符号系统。具有如下重要功能:①能大幅度简化观察记录工作,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省时省力;②能消除主观误差,增加客观性、准确性;③便于计算机处理。

(2)观察代码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遵循的原则:①符合研究目的;②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③类别或单位全面;④适用面广;⑤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和记录。

基本方法:第一步是将观察范畴设计成为观察的具体项目,也就是给研究问题下操作定义;第二步是选取或设计代码符号进行标定。

(3)常用的观察代码系统

?数字型代码系统:用不同的数字代表各观察单位

?符号型代码系统:用一丁点符号代表各观察单位。

6.观察法的评价

?优点:①研究资料实在现象或行为发生地当时收集到的;②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告或报告有可能失实的资料;

③即使研究对象不配合也能收集资料;④避免被研究者以自称方式带来的研究偏差

?不足:资料的质量受观察者本身的因素影响大、有些课题不太适合、较为费时费力、设计要求较高。

第二节访谈法

1.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2.访谈法的特点

访谈法最大的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访谈法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3.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1)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非结构访谈又称非标准化访谈,指指按照一个粗线条是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

(2)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又称面对面访谈,即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间接访谈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与被访谈者进行非面对面的访谈。

(3)一般访谈与特殊访谈

根据被访谈者是一般访谈对象还是特殊访谈对象(如社会名流、突发事件当事人、儿童、身心疾病患者、罪犯等)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

4.访谈法的设计

(1)访谈目的与变量的界定:明确访谈的目的,详细列出研究所有变量的类别和名称,明确要收集的资料。(2)访谈对象的选取

(3)访谈问题形式的设计

访谈问题的形式主要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问题要求访谈对象在事先确定几个选择答案种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它易于计分,客观性高;开放式问题则是访谈对象根据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来作答,它有利于收集深层次的信息。遍题顺序也属于访谈问题形式设计的范畴,编排顺序一般应遵循“漏斗原则”,即先由一般、非限定的问题逐步到具体、限定的问题,有较大的问题到较小的问题。

(4)具体访谈问题的编制

拟定具体访谈问题是应注意:①问题要清除明确;②问题的说明与理解要规范、统一;③每一具体问题集中在一个单一的变量或问题上;④避免提引导性问题、奉承性问题以及访谈对象不能作答的问题。

(5)访谈问题反映方式的选择

常见的问题反映方式有填空式、等级排列式、量表式和核对式等几种。

(6)访谈与访谈程序的修订

在访谈中要注意试谈对象必须与以后正式访谈的对象是同一类人。对访谈设计进行修订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全面检查一下所有问题和回答,看有无遗漏、疏忽;二是要重点分析问题的提问顺序、表述、措辞等是否恰当。(7)访谈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培训的一般步骤如下:首先是情况介绍、说明,其次是阅读访谈问卷与重点讲解,然后是示范与模拟,最后是现场实习访谈。

5.访谈法的实施过程及技巧

(1)访谈前的准备

包括熟悉访谈问卷的内容、准备所要进行的访谈需要的材料、尽可能了解反谈对象、选择合适的实际等。(2)接近访谈对象

应注意:衣着整洁;不卑不亢;正面肯定语气邀请;主动出示证件,消除被访谈者的紧张;随即应变。(3)对付拒绝的技巧

一方面要忍耐,另一方面要了解对方拒绝的原因并尽量克服。

(4)谈话与提问的技巧

应注意:①开始时寒暄几句以调节气氛;②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问题顺序和问题原话进行提问;③注意保持交流,认真倾听,并不时给予鼓励,但要避免引导;④如发现遗漏内容,应再请对方回答;对情况不太熟悉或理解能力差的范谈对象要有耐心。

(5)追问的技巧

在访谈中,对象回答不完整、不明确、不准确或答非所问时,要进行追问,根据目的不同,追问可以划分为详尽式追问、说明追问、系统追问、假设追问、情感反应追问和正面追问。

(6)访谈记录

应注意:①围绕访谈内容进行记录;②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均要记录;③记录中不要试图去总结、分段或改正语法;④不让对方看到记录内容;⑤纪录的同时与对方保持联系;⑥访谈结束后要尽快整理。

(7)访谈结束与再次访谈

访谈结束应注意:①严格控制和掌握访谈时间;②善于根据访谈现场情况灵活把握访谈结束的时间;③结束时应向对方的合作和帮助表示感谢;④若需要,应为下次的访谈做好安排;⑤如可能,对访谈对象的某些合理要求予以满足。

6.访谈方法的评价

优点在于灵活性强、针对性强、可靠性较高、适用范围广并能进行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不足是研究结果易受访谈者的影响,难以量化、比较费时费力,某些问题不宜进行访谈。

第三节问卷法

1.问卷法: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2.问卷法的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高,整个研究过程严格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了盲目性和主观性;二是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并得出结论。

3.问卷法的类型

(1)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在结构问卷中,每一个问题都事先列出了几个可能的答案,被时只能从中选择认为恰当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在无结构问卷中,问题虽然是统一的,但未事先列出任何选择答案,被试可以自由回答。

(2)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和报刊问卷

?发送问卷是研究者(或派专人)将问卷送到研究对象手中,回答者填完后,再有研究者(或派专人)注意收回。

?访问问卷是研究者按照统一收集的问卷向研究对象当面提出问题,然后将研究对象的口头回答填在问卷中。?邮寄问卷是研究者通过邮局向一定范围的研究对象寄发问卷,要求被试按照规定的要求填答问卷,并在期限以前再通过邮局寄回给研究者。

4.问卷法的设计

(1)问卷的一般结构

包括:①题目,即问卷的标题,是对问卷内容和目的最简洁的反映;②前言,是对问卷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的简要说明;③指导语,是用来指导研究对象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性文字,包括填写的方法、要求、时间、注意事项和例题等;④问题及答案,即问卷的内容,是问卷的“正文”⑤结束语,常常以简短语句对研究对象表示感谢。(2)问卷设计的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指设计问卷时要明确并且紧密围绕问卷研究的目的;②全面性原则,指设计问卷时要全面考虑问卷内容的组成;③计划性原则,指设计问卷时要明确问卷法实施的各种影响因素。

(3)问卷设计的步骤

问卷设计由准备、初步设计、使用、修改等一系列工作组成。

(4)问题的设计

①问题的类别与选择

问卷中有两类问题:一类是事实性问题,只曾经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件,或一些实际行为的问题。另一类是态度性问题,包括意见、情感、动机、观念、价值、人格等方面的问题。

②问题表述方式的设计

问题的表述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类型,开放式问题不提供预先设计出的答案,让被试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回答;封闭式问题不仅提问,而且还提供了可选择的答案让被试选择。

③问题排列方式的设计

对于有时间关系的问题,应按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对于有内容关系的问题,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对于有类别的问题,其顺序一般是人口学资料问题、实际行为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对于一般问题,应按照“漏斗顺序”,即由大的、一般性的、抽象性的问题到小的、特殊性的、具体的问题排列;敏感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应放在问卷后面。

④问题回答方式的设计

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一般都是在问题的后面留长短不一的空白让被试自己填写,形式简单。封闭式问题的回答方式有:①是否式,比较适用于互相排斥的二择一的定性问题;②多项选择式,比较适合用于几种互不排斥的答案的定性问题;③排列式,即给答案排出顺序,比较适用于表示一定先后次序或重要性的排列问题;④评分式,比较适用于表示意见、态度、感情的等级或强弱程度的排序问题。此外还有表格式、图画式、填空式等

5.问卷法的实施

(1)问卷法实施的一般程序

①被试的选择,借助取样来实现。被试的选择按如下公式:选取被试人数=研究对象书/(回收率×有效率;

②分发问卷,常见的分发问卷有现场发放、邮寄、等在报纸和期刊上、放在网站上。

回收问卷;

③结果处理和分析,包括分类整理、质量审核、编号登记和编码、数据录入、计算机统计处理等。

(2)影响问卷回收率的因素

问卷方面:研究课题的吸引力、前言与指导语的简洁、清晰、问卷的复杂程度等等;被试方面;问卷的分发方式;问卷是否得到有关组织机构的支持。

(3)影响问卷有效率的因素

问卷本身存在错误是导致问卷有效率低的最常见因素。

6.问卷法的评价

优点如下:问卷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方便;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匿名性强,回答真实;样本大;研究间接化,相互作用小。

不足:灵活性不强、指导性较低和深入性不够。

第四节测验法

一、心理测验概述

1.心里测验的特征

测验法是通过心理测验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心理测验则是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推论或量化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科学手段。它通常具有间接性和相对性两大特征。间接性是指心理测验所测量的是被试对测验题目的外显反应,是通过被试的外显行为来推论其内在心理过程或心理特质的;相对性是指心理测验所测得的结果只是一个相对的量数,是与被试所在总体的大多数人的行为相比较而言的。

2.心理测验的种类

(1)按内容可以分为能力测验、学绩测验与人格测验;

(2)按测验方式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3)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4)按作用目的可分为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

(5)按要求可分为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

3.心理测验的功能

预测和诊断是心理测验的两种基本功能。预测是指通过测验可以了解到个体间的某些差异,并由此对其将来的活动及特点做出预测;诊断是指通过测验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在许多方面进行比较,确定其相对长处和短处,找到行为变化的原因。

4.心理测验的编制

(1)拟定测验编制计划。包括确定测验的目的和目标内容、制定题目的双向细目表。

(2)编选测验题目。测题数比最后所需的题目数多一倍至几倍。

(3)试测和分析。项目分析应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对不适当的题目进行删除。

(4)编排制表。编排题目两种方式:一种是并列直进式,即将整个测验题目按材料的性质归为若干份测验,同一测验的题目按由易到难排列;另一种是混合螺旋式,即先将各类题目依难度分成若干不同层次,再将不同性质的题目作交叉排列,难度递进,编写测验手册或测验说明书。

(5)建立常模。从将来要使用测验的全体对象中抽取标准化的样本进行测验,算出平均分,即为该测验的常模。(6)鉴定测验。一是鉴定测验的信度,二是鉴定测验的效度。

5.心理测验的使用

(1)做好测验前的准备工作

(2)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

(3)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标准时限进行测验

(4)与被试建立良好的信任与人际关系,取得他们的合作,保证测验的效果。

二、常见的心理测验

1.能力测验

(1)比内-西蒙测验

第一个智力测验,内容包括说出物体、辨别图形、推断情境、指出缺点、计算等51个项目,分为语言文字、数目、解题和技巧四类,适用于2-18岁的城乡男女幼儿、儿童和青少年。

(2)韦克勒斯治理量表

1939年美国韦克勒斯发表。内容主要包括言语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早期只是成人智力量表,后来分别发展了儿童智力量表和幼儿智力量表。

(3)瑞文测验

英国心理学家瑞文于1938年编制的,非文字智力测验,要求被试对量表中的图形关系进行推理或填补,对幼儿和成人都使用,我国有“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瑞文测验-联合型”两种修订版。

2.人格测验

(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英国心理学家1952年发表,EPQ由内外性量表(E)、情绪稳定性量表(N)、变态人格量表(P)和效度量表(L)组成,目前我国有儿童版和成人版两种,分别使用7-15岁和16岁以上的被试。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20世纪50年代编制,用于测量人的16种基本人格因素。

(3)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有关专家20世纪40年代编制,内容包括易病症量表、抑郁症量表、歇斯底里量表、精神病症量表、躁狂病症量表、社会内向量表等10个临床量表和说谎、诈病、校正和疑问4个效度量表共566个题。

三、心理测验理论的发展

(一)经典测验理论

1.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内容

又称真分数理论。经典测验理论由基本假设、信度和效度等概念组成。基本假设共有4条:观察数据等于真实数据和误差数据之和;误差数据的期望值等于零;真实数据与误差数据之间线性无关;对所有被测对象误差数据的方差都是一个常数。信度是指测验结果得一致性或稳定性,其测量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变异数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含义是实得分数的变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真分数的变异决定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目标的程度。其测量定义为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变异数与总变异数的比率,含义是一组测验分数中,有多大的比例是由测验所要测量的目标引起的。

2.经典测验理论的方法体系

可分为项目分析和标准化两大部分。项目分析主要包括计算题目的难度、区分度及项目特征曲线。难度就是项目(或题目)的难易程度,常以该项目的通过(或答对)率表示。区分度是指项目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常以高分祖和低分组在该项目得分的平均数的差异表示,或以该项目得分与测验总分的相关表示。项目特征曲线是答对某题的比例与总分间的回归线。

测验的标准化是指对不同被试在测试题目、施测条件和程序、计分和分数解释等各方面都采用一个固定的标准。3.经典测验理论的评价

经典测验理论的方法使整个测验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而大大改善了测验法。但是也有其不足:一是测题的特征指示(如难度、区分度、效度、信度等)存在“样本相关”,即依赖于具体的被测样本,如对于不同的被试,统一测验的难度会有所不同;二是被试的心理特质存在“测验相关”,即依赖于具体使用的测验,好像同一名学生在两个难度不同的学绩测验中的分数不同一样。

(二)项目反应理论

1.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内容

又称项目特征曲线理论或潜在特质理论。“潜在特质”(用θ表示)是项目反应理论一个重要概念,他是指被试某种相对稳定的、支配其对相应的测验作出反应并使反应表现出一致性的内在特征。项目反应理论就是要研究被试的这种特质与他对项目的反应之间的关系(用θ表示)。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假设有:①知道-正确假设,如果知道则正确回答,如果错误回答则为不知道;②局部独立性,在某题上的答对概率独立于其它题目的答对概率,只有潜在特质影响对项目作出的反应;③关于潜在特质空间的维度,通常假设潜在特质空间是一维的,可以在-∞到+∞范围内连续变化;④项目特征曲线的形式,所谓项目特征曲线就是被试对项目作出的反应(或反应概率)与被试的潜在特质之间函数关系的图像。

2.项目反应理论的特点

①测量指标与被试的潜在特质联系在一起;②用数学函数确定项目特征参数,包括项目辨认参数、项目难度参数和猜测参数;③通过项目信息函数来推算测量的信度和标准误差;④在项目水平上进行分析,对项目反应作出定性的解释。

3.项目反应理论的应用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假设,人们提出了许多项目反应模型。

(三)其它测验理论

1.潜在等级分析理论

又称潜在状态分析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相同,潜在等级分析理论也假设局部独立性。不同的是,潜在等级分析理论假设潜在特质分布是连续的,可划分为有限的若干等级。

2.概化理论

由经典测验理论的信度概念发展而来。概化理论认为一个测验不应以是否可信赖评价,任何一次测验所用的“侧面”(即某种测验条件)都是从有关“侧面”总体中抽取的一个样本。

四、测验法的评价

优点:①测验法的量表编制十分严谨,结果相对准确可靠;②施策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便;③方便省力;④有

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⑤研究类型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的研究目的的需要。

不足和缺点:难以进行定性分析、难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灵活性差、对研究者有较高的要求等。

第四节实验法

一、实验法的含义与类型

1.实验法是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创设一定的环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对变量的控制和对因果关系的揭示是实验法的基本目的。

2.实验法的显著特点是:①要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定环境;②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③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包括被试选择、研究测量和工具、实验程序、设计分析方法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3.实验法的分类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新实验;根据实验情境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根据实验设计不同,可以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根据实验中资变量的数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二、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设计1.前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是最为原始的一种实验设计,它对任何无关变量都没有控制。基本类型有:

(1)单组后测设计:是对每一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然后再进新观测,以评价实验处理的效果。

(2)单组前后测设计:在实现处理前增加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

(3)对照组比较设计:除了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组外,另外设置了一个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历史、成熟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因素。但是此种实验设计中,实验组与控制组的选取和分配不是随机的,而且没有前测,因此不能肯定地将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的差异归因于实验处理。2.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了研究变量。

(1)被试间设计: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

处理。在这种设计中由于被试是随机取样并随机安排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的,因而又称为完全随机化设计;各实验处理组之间没有相关,因而又称独立样本设计。被试间设计可以分为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随机组设计分后测设计、前测后测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

配对组设计基本模式如下:前测O 到配对到随机分组然后分成(实验组到实验处理到后测O 1)和(控制组到后测O 2)

(2)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如果用被试组代替单个被试,每组都要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但组内的每个被试随机地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这样的组郊区分组,这种设计叫“随机区分组设计”。3.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的充分和广泛。1.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前后周期性地做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是否具有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其基本形式是: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抽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前一个时间样本里出现实验变量,而在后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时间变量。

(处理—O 1)(无处理—O 2)(处理—O 3)(物处理—O 4)……()表示相等的时间样本3.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实验组:前测O 1—实验处理—后测O 2

控制组:前测O

3——————后测O

4

4.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系列设计

实验组: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控制组:一系列前测——————一系列后测5.分解样本前后测设计

A组:前测O

1—实验处理—后测O

2

被试

B组:前测O

3—实验处理—后测O

4

6.修补设计

A组:实验处理—后测O

1

B组:前测O

2—实验处理—后测O

3

三、多因素实验设计

(一)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含义与意义

1.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同一实验研究中控制、操作两个获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2.多因素实验设计不是原有但因素实验设计简单的组合,它在被试选择、实验处理的安排、实验程序及统计方法等方面都与但因素实验设计明显不同。多因素实验设计出了能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外,还能揭示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3.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类型与特点

(1)根据自变量的数目分类

按照实验中自变量的个数,可分为两因素实验和三因素实验。最简单的两因素实验是2*2(22)因素实验设计。

最简单的三因素实验设计是2*2*2(23)因素试验设计(2是水平数,3是自变量数),该设计共有8种不同的实验设计,通过对不同处理下因变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可揭示自变量的主要效应(即起主要影响的作用)和交互作用,常用的统计方法是方差分析。

(2)根据被试选择与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类

可分为完全随机化多因素实验设计、完全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和分组重测度因素实验设计三种。

(3)根据自变量的类型分类

根据多因素实验设计中所含自变量是属于操作变量还是被试变量,可划分为操作变量多因素实验设计、被试变量多因素实验设计和混合变量(既有操作变量也有被试变量)多因素实验设计。

四、实验法的评价

实验法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能通过一系列的控制和操纵措施,从复杂因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分离出来,进而揭示和确认有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主要不足是实验研究中对变量的操纵难免受到人为的影响,且无法排除所有的无关变量。

第六节其他基本方法

一、现场研究

1.现场研究法的含义

现场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与实验室研究法相对应,是真实、自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以探讨客观、接近自然和真实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采用现场研究法的原因

(1)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日益暴露;

(2)研究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和准实验设计的不断完善为现场研究的发展和广泛使用提供了可能;

(3)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对心理学研究的背景提出了新的要求。、

3.现场研究法的主要类型

(1)现场观察研究法

根据从现场获得信息的策略可以分为三类:观察并参与事件,这也就是参与观察;与当事人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只涉及其他人和已过去的事件;既有调查、又有观察、但不参与事件。研究这可以相应地获取三类信息:一是偶发事件和历史事件的信息;二是有关频率分布的信息;三是关于众所周知的、约定俗成的信息。

(2)现场调查研究法

(3)现场实验研究法

该方法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实验室实验研究法相比提高了实验的外部效度;二是与现场非实验研究法相比能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该法适用于研究对象是复杂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过程的研究和应用性研究。4.现场研究法的步骤

(1)准备工作,其中进入现场是重点。包括选择研究者进入现场的身份、方式和途径,处理好研究者与现场被试的关系。

(2)取样,现场研究的取样不能造成现场人员的变动,以免破坏现场的自然性,具体方法有定额取样(即选择一定数量的不同类型的成员)、雪球取样(即沿着一个脉络不断扩展的取样)和特殊个案法(即选取偏离正常模式的个体)

(3)收集数据。

(4)数据处理、分析与解释。

5.现场研究法的评价

现场研究法具有真实性、自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仅可以研究许多在实验室里无法开展的研究课题,而且外部效度也比实验室研究有了很大提高。其不足主要是现场研究的背景难以控制和把握,易产生情景效应,且大多花费高,代价高。

二、语义分析法

1.语义分析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意义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常以纸笔形式进行,要求被试在7点等级的语义量表上对某一事物或概念进行评价,以了解该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评维度上的意义和强度。

2.在心理学研究中,语义分析法常用于了解人们的态度和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值得指出的是,语义分析法对于确定跨文化研究中翻译出来的量表或测试材料是否保持其原有的全部意义具有独特的作用。

3.语义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1)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将要被评价的事物或概念;

(2)确定评价项目,一般从性质(如好与坏等)、力量(如强与弱等)以及活动性(主动与被动等)三个方面来选择评价的项目;

(3)具体编制语义区分量表,将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列于等级序列的两端,中间是代表7个等级的线段,注意不要在各评价项目上将方向相同的形容词放在同一边(如好的、强的都放在左边),以防产生反应效应。

(4)实施测查。

4.语义分析法的计分方式

一种是将7点等级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记为1至7分;另一种是中间登记记为0分,两端分别是-3和+3分。5.语义分析法的分析方式的几个思路:

(1)通过分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或团体在某一具体评价项目上的得分差异,了解他们之间的异同点;(2)通过分析比较同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对某一具体评价项目上的得分差异,了解他们的改变情况;

(3)通过分析比较同一被试或团体在某一具体评价项目上对两个概念的不同评价结果,探讨这两个概念所含意义的接近程度,即语义距离。

5.语义分析法的评价

优点是:①实施方便、趣味性强,易于被试了解和合作;②语义区分量表客观统一,便于计算机处理;③可在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资料,节省资源;④可较客观地研究人们对事物意义的不同理解、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及其改变,并特别适用于鉴别概念,进行跨文化研究。

不足是:语义区分量表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只适用于研究较简单的、表面的问题,而对复杂问题难以进行较深的研究。

三、内容分析法

1.内容分析法:是对各种材料、记录的内容、形式、心理含义及其重要性进行客观、系统和数量化描述的一种方法。内容研究法具有客观、系统和量化特点,适用于研究各种各样的材料。

2.内容分析法设计包括

①确定研究目的,选择分析单位。分析单位是在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可以是人、群体、作品或其中的某一部分;②设计分析维度体系。其中分类的维度应做到完全、彻底、标准单一、层次明确;

③抽取分析材料。④需要遵循取样原则;评判记录。结果应进行信度检验。

3.内容分析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内容分析结果的统计方法有次数分布、百分率、相关系数和差异检验等。基本思路是:①比较统一来源的材料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及其变化过程,即趋势分析;②比较同一时期不同来源材料的不同特点,即比较分析;③比较同一时期同一来源的多种材料的特点异同,即意向分析;④描述材料现有的特点,即现状分析。

4.内容分析法的评价

内容分析按统一、固定的分析维度进行,因为材料取样科学性强,评判记录结果有信度检验,因而分析结果相当客观可靠。内容分析法适用于难以采用其他方法的情况,如跨文化研究和时间跨度长的趋势研究。其不足是对评判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材料的真实性。

四、口语报告法

1.口语报告法:就是通过分析研究被试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口头陈述,收集有关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做法是,让被试在从事某种活动的同时或刚刚完成之后,将自己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地过程、各种心理过程等用口头方式报告出来,记录他们的口头陈述,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然后据此解释被试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

2.口语报告法与传统的内省法明显不同,它采取了现代化的录音技术,有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提供依据,可以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根据口语报告的时间,可以分为当时口语报告法(边作业边报告)和追述口语报告法(回忆报告)。根据报告的方式,可以分为结构口语报告法和非结构口语报告法。

3.口语报告法的设计与实施

口语报告法的设计需要明确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口语报告方式;选择并设计具体报告任务以及选择无外界干扰的安静场所进行具体实施。

4.口语报告法结果的转译、编码与分析

录音资料需要及时转译成书面材料。转译的基本要求是将所有记录的内容(包括语气助词)变成书面文字,不能有任何的省略和更改。转译之后则是编码,包括设计编码系统和实际编码两个方面。

5.口语报告法的评价

优点在于可以直接地了解被试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有效地探讨他们的认知加工过程。其局限性是对象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费时。

五、社会测量法

1.社会测量法是定量地揭示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的社会结构模式,即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

2.社会测量法的基本原理是:团体成员之间有一定标准上所进行的肯定性或否定性选择,实际上反映着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因此可通过分析成员的选择结果来测量团体及其成员的人际关系。

3.社会测量法的具体形式有:①提名法,即让被试根据某种标准(如喜欢不喜欢)从团体中选出若干成员,又分为照片提名法和现场提名法两种;②猜人测验,即让被试根据某种心理或行为的品质、特征的描述,找出团体中最符合这些特征的人来,如“你们办最幽默的是谁”;③社会距离量表,用于测量团体中成员间相互关系(远近、亲疏),可以计算出团体社会距离分数(等于个人对团体内每一成员平分之和除以总人数);④关系分析法,用于研究社会知觉,即对于他人对自己评价的知觉。

4.社会测量法的设计与实测

社会测量法设计的关键是社会测量标准的确定。社会测量标准是被试作出选择的依据,可分为心理取向标准(用于研究人际亲疏的,如“你最愿意选择向谁倾诉”)和工作取向标准(用于研究成员在团体中的地位及角色扮演,如“你认为谁最据有组织能力”)两种。确定标准时,宜用肯定和正面的标准而少用否定、负向的标准,即使要用,也要用委婉的说法,社会测量可以进行个别和团体测验。

5.社会测量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常见的方法:①图示法,即用图形方法直观呈现结果。图形法可分为社会网络图、靶形图和阶梯图,其中社会网络图能比较清晰的反映出团体成员之间的接纳与拒斥关系,靶形图能比较好地说明团体结构分化,阶梯图更利于显示领袖在团体中的地位。②矩阵法,即把参加测验的人员及其选择整理在一个N×N(N为团体人数)的矩阵表中,该标称为社会矩阵。矩阵法主要适合20人以下的小团体。③指数分析,即用数字指标表示团体的机构和性质及个人在团体中的社会地位等的分析方法。

6.社会测量法的评价

作为一种自然环境下在有关团体的研究中收集数据的简便的方法,社会测量法具有形式灵活、省时省力、结

果比较真实可靠的优点,也有信度、效度易受影响,不能解释因果关系的不足。

第四章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第一节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定性分析

1.研究资料的质量审核

(1)质量审核是研究结果整理的第一步。它是指审查、核实研究所获资料、数据的真伪,去伪存真,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充,以保证结果的质量。

(2)质量审核的内容:一是从研究总体看,检验研究目的所要求的各个方面的资料、数据是否收集齐备,如问卷或量表是否全部回收,实验的数据是否全部收集;二是对被试个体的资料、数据的审核,检查每一个被试的资料、数据有无缺失或遗漏,有无前后矛盾之处,结果等几种有无错行、错号等失误。

(3)质量审核的方法:有计量审核和逻辑审核两种方法,计量审核即核查研究数据资料中各项计量资料有无错误或矛盾的地方,其中包括计量关系是否正确、计量单位是否一致等。逻辑审核方法是检查研究数据、资料的内容是否合乎逻辑,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2.研究资料的编码

(1)编码的含义:编码就是将研究所获得资料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形成码值的过程。心理学研究中使用的码值有两种:其一为数码,本身具有数学意义,能进行计算;其二为代码,本身无数需意义,只能作为分类或分组的一种代号。

(2)编码的基本方法

编码系统的基本方法有事前编码和事后编码两种,前者是指在设计的同时进行编码设计,是研究结果能直接编入编录入编码表的编码方法,后者在研究完成之后,根据研究目的和所记录的本身反应或答案,构建编码系统,对资料进行编码的方法。

(3)编码系统及其设计

编码系统包括编码指导手册和编码表。编码指导手册是编码的要求和依据,它包括变量的分类和答案代码其编制步骤依次为:详细列出研究涉及的变量,将反应或答案分类,规定代码,举例说明,预试检验和修改完善。

编码表则是根据编码指导手册绘制的、可供编码者对研究资料进行编码的表。编码表必须包括所有的变量和代码,使研究结果中的任一部分都能在其中找到合理的位置,同时应清晰明确,方便实用。

(4)编码注意事项

应注意:按顺序进行编码;码值或记号必须填写在规定之处,切忌粗心大意,造成错编或漏编等错误;出现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加以解决;编码完毕后进行复核。

3.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的含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指对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本质,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

定性分析的特点:①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②侧重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意义”;③倾向于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④不仅注意对结果合产品的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

(2)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从而寻找心理行为的普遍性及特殊本质。比较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前者是指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的比较,后者是对同时并存的不同对象的比较。

分类就是将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归纳与演绎

归纳就是从大量资料中概括或推论出某一类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

演绎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逻辑方法。

3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现象等)分成简单的部分,进行单独的考察,从而认识个部分的性质和特点。

综合则是指根据分析的结果,在已经认识到的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方面的本质联合成为一个整体,

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已知对象全面、完整的认识。

4抽象与具体

第二节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的含义与地位

1.统计分析的含义与功能

心理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来进行,因此,定量分析又称统计分析。心理学研究数据具有变异性和统计规律性的特点,统计分析具有以下功能:①可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②是进行解释和科学预测的重要方法;③可以训练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

2.统计分析的作用于地位

一方面,统计分析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必备工具,心理学研究成果通常以统计分析的方式表现出来,不懂得统计分析的人就难以了解他人的研究进展,也难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那种以为“统计万能”的思想是片面的、错误的。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进行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分析,才能解释心理与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主要是统计分析)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二、描述统计

描述统计的目的在于使纷繁的数据清晰直观地显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性质,以利于进一步的分析,它主要包括集中趋势、离散趋势的度量及相关关系的度量。

1.集中趋势的度量

(1)算术平均数(M),为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集中量数,由各单位数值之和处以单位数目而成。算术平均数反应灵敏,计算简单,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但当出现数据性质不同或者包含极端数据或者数据模糊不清时,应避免使用。

(2)中数(M

),又称中位数,中点数,它是指数据的次数分布处于50%位置处的数值。中数计算简便,但反应

d

不够灵敏,受取样影响较大,常用于偏态分布或极端数据分布中表示集中趋势。

):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值。众数可以用观察的方法直接得到,也可以用积分(3)众数(M

o

的方法求出。众数不够稳定,易受样本变动的影响,反应不灵敏。

2.离散趋势的度量

(1)方差和标准差

度量数据变异性即离散趋势的统计量称差异量数。方差和标准差是最长用的差异量数。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方差和标准差适合于代数运算方法、数值较稳定且反应灵敏,在计算中全部数据都参与运算,使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

(2)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Z分数)是根据方差计算出来的,常被用来表示一个数据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以便于团体成员间的比较。

(3)全距

全距用于检查数据的散布范围,以便确定统计分析组,平均差和四分差由于不利于代数运算,运用较少。3.相关关系的度量

相关关系有三种: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两种最常见的相关为积差相关和等级相关。积差相关适用于状态分布中的双态变量,即用等距等比量表测得的数据。等级相关适用于等级变量和非正态分布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常用的等级相关是斯皮尔曼相关。三、推论统计

推论统计主要讨论通过局部(样本)数据推论全局(总体)的情况。它包括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和假设检验方法两种。

1.总体参数估计

(1)点估计:点估计就是在总体参数未知时,用一个特定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一个较好的估计量应满足无偏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等特性。

(2)区间估计:区间估即是指用一个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这个置信区间是在一定的置信度(显著性水平)下建立的,总体参数在这个区间可能错误的概率等于置信度。区间估计的种类有总体平均值的区间估计、总体百分数的区间估计、标准差的区间估计和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等多种。

2.假设检验

(1)检验假设的基本思想

在心理学研究中,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或对样本总体的初步了解而对研究结果作出的假设叫作研究假设H 1(也叫备择假设),而与之相对立的假设叫做虚无假设H 0(也称零假设)。研究者通过对H 0进行检验,从而接收或者拒绝H 1的过程便是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是:①建立虚无假设H 0和研究假设H 1;②选择适当的显著性水平а,并根据检验的类型查出临界值;③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统计检验值;④比较临界值和统计检验值并进行决策:临界值大于统计值,则接受H 0,拒绝H 1;反之则拒绝H 0,接受H 1。(2)常用的检验方法

?Z 检验:常用于总体正态分布、方差已知或独立大样本的平均数的显著性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非正态分布

的皮尔森积差相关系数和二列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以及两个相关系数分别由两组被试得到的相关系数差异性检验等情况。

?t 检验:

常用于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或独立小样本的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由同一组被试取得的相关系数差异显著性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皮尔森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等情况。?x 2

检验:常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的差异检验等情况。?F 检验:常用于独立样本的方差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统计显著性

推论统计在作统计推断时可能犯的错误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应当接受虚无假设时,错误地拒绝虚无假设,常称为Ⅰ错误或者α错误,其概率用α表示,代表在推论总体有差异时犯Ⅰ类错误的概率,α因此成为显著性水平;二是党总体实际上存在差异时,错误地接受了虚无假设,常被称为Ⅱ类错误或β错误。

α错误和当错误的关系是:当犯其中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增大时,犯另一种错误的可能性相应减小,但是二者之和不一定等于1。

若研究结果经假设检验表明有统计显著性,则可以判断研究结果可能不是随机的。差异的统计显著性受差异量和样本容量的共同影响。如果在α水平上总体差异不显著,接受H 0时,还应考察β,应避免犯Ⅱ类错。不犯或避免犯Ⅱ类错的概率则被称为统计检验力,用1-β表示。某个检验的统计检验力越强,它探查出真实的差异并且导致正确拒绝虚无假设的可能性越大。四、复杂统计分析方法1.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主要分析数据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体变异影响的大小,从而确定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有重要影响。

使用方差分析的条件是:①总体正态分布;②变异是可加的;③各处理内(即试验组内部)的方差一致。方差分析有单因素方差分析(一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协方差分析(将足以影响总变异但无法控制的有关因素从变异中剔除后的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多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2.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通过观测值寻求一个或数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回归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多次观测值计算出回归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根据自变量是一个还是多个,回归分析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一元回归分析只能处理一个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的关系,并根据回归方程由自变量推测因变量。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决定一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式,对未知的因变量作出预测。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式的技术主要有三种: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分析和最佳回归分析。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聚集的方法。它是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按其在性质上的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分类,按观测值大小聚成若干可以定义的类别。

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有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动态聚类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先将所有待分类的事物各自看成一类,求出两两间的距离,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并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逐次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归为一类。动态聚类是先对分类事物作一个粗糙的分类,然后按照某种原则逐步修改得比较合理为止,也称逐步分类法。

4.判别函数分析

判别函数分析主要用于解决根据观测数据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和预测的问题,也用于在用某种方法或原则已经将部分对象分成若干类的情况下,确定新的观测数据属于已知类别的哪一类。

5.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技术是一种把原来多个指标(变量)简化成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变量。利用少数指标的分析来达到简化问题的目的。综合后的变量就是原变量的主成分。

其主要步骤包括:计算指标间的相关矩阵;计算特征方程的特征根、特征向量、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及主成分方程。

6.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是从众多的可观测变量中概括缩减出少数起主导作用的共同变量(因素),用于解释最大量的观测事实的统计分析技术。

7.路径分析

路径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数学分析方法,它实际上是多元回归分析的一种形式。

8.结构方程模型

架构方程模型是验正检验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的数学方程法。它是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深化和综合五、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要选择统计分析方法,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问题的性质、数据类型和特征以及研究设计;二是各种统计方法和公式的适用条件。

1.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1)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目的:描述性课题和推论性课题之间的差异

(2)变量的特征:包括变量的数量和类型。变量的多少是统计分析中较重要的因素。确定变量数量的一般原则是用尽可能少的变量得出最佳结果。变量类型有计数变量、顺续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4种。

(3)数据分布的特征:主要分为正态和非正态(偏态)两种

(4)研究设计的类型: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

2.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

统计方法因变量类别自变量类别一般用特征和目的

多元回归分析连续变量理想是连续变量,但实际包

括各种类型的变量

用以说明一连续的相关变量同若干独立变量

间关系的广度、方向和强弱程度

方差分析(变异数分析)连续变量全部都是称名变量用以说明一个连续的相关变量和一个或多个

称名独立变量之间的关系

协方差分析(共变数分析)连续变量称名变量和连续变量(作为

控制变量)

用于说明一个连续相关变量和一个或多个称

名独立变量间的关系;可控制一个或多个连续

变量的影响

判别分析称名变量理想是连续变量,但实际包

括连续变量在内的各种变量

用于确定如何用一个或多个独立变量来区别

某一称名相关变量的不同类别

因素分析理想是连续变量,但实际上可以是任一种变

量;无明确的独立变量或相关变量;结果中

有关因素可作为下一步分析的独立变量或相

关变量

明确变量结构或是简化变量,即用若干变量说

明一个或多个新的合成变量(又称因素)

对数线性模式分析称名变量大部分是称名变量,有时是

顺续变量

用以说明一称名相关变量同若干称名或顺序

独立变量间的关系,也可用于只有相关变量的

情况。

六、计算机统计分析

1.计算机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1)数据的组织

(2)数据的录入

(3)统计分析

(4)结果输出

2.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包

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AS:

第五章研究结果的呈现与评价

第一节研究结果的解释

1.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

研究结果的解释就是对以分析的数据及其关系进行说明,揭示其意义。在进行结果解释是要考虑如下问题:

①研究结果是否为证实研究假设提供了证据,是否表现出假设的变量关系模式;

②研究结果是否与他人的研究结果相矛盾;

③研究结果是否与有关的理论相符合;

④研究结果中是否有未考虑到的关系或非预期的发现;

⑤从结果解释中引伸出的推论是否合理;

⑥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如何;

⑦接过解释中能否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研究结果解释的方法:研究结果解释的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二是整体性原则,具体方法有:

①推论法:即从已知的数据(统计结果)或事实,推导出未知的原理或规律;

②演绎法:即从普遍的一般性原则推论出局部的原理,常见的如三段论;

③归纳法:即以许多特殊的事例为基础,归纳出普遍的、一般的原理;

④因果推论法:即通过由因推果或由果溯因来确定因果关系及其方向。

2.结果解释与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研究结论的概括性是指根据研究结果及其解释作出的研究结论可以应用或推广到其它情境或人群的合理性程度,也就是研究结果的普遍性、适用性和推广性。研究结果的概括性的准确程度直接取决于结果解释的准确性、合理性。研究结论的概括性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1)外部维度的概括性

?被试之间的概括性:从某一被试群体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被试群体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物种之间的概括性:从某一物种得出的棘轮推广到另一物种时的适用程度。

?情境之间的概括性:从某一研究情境做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不同情境的适用程度。

(2)内部维度的概括性

?变量的概括性:某一研究结论所涉及的某一特定变量在其他同类研究中产生的一致效应程度。

?方法的概括性:某一研究所使用的某一特定的方法在其它同类研究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心理过程的概括性:某些研究关于心理过程及其原理的结论在其它研究中同样存在的程度。

3.结果解释与理论建构

(1)研究理论的意义

进行理论分析,揭示研究理论的意义具有如下几方面功的作用:解释和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研究的理论假设;总结出一般性的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变量间相互户关系的类型

?正交关系:也称虚无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变量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包括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因果关系:是指某一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变量发生变化的关系。因过关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有可解释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不能是虚性关系(即一种关系被另一种关系取代后,原来的关系被证明不成立);因果决定的方向不能改变等。

(3)确定因果关系的途径

?归纳法

共有五种逻辑思路:①求同法,也称契合法,是指被研究现象在不同事例中出现,而每个事例的先行情况中只有一种相同,其余均不相同,这种相同的先行情况便可能使这种现象的原因;②求异法:也称差异法,是指被研究现象在一个事例中出现,而在另一个事例中不出现,而这两个事例只有一种先行情况不同,其余均相同,那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