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制度及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读《西方世界的兴起》

制度及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读《西方世界的兴起》

制度及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读《西方世界的兴起》
制度及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读《西方世界的兴起》

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经济学 理论基础 扩展、提升篇(二)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诺思 “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诺思(2005,P。170)“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institutions”基本上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 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e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 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三个基石性问题,即(1)人类合作(2)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3)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还有利他主义(altruism)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而这些不同动机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 诺思还认为,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心智构念(preexisting mental consttructs)来处理信息各辨别环境的,因而这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对制度的形成、维系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诺思还深刻指出,由于在人类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均是不完全的,因而,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利用信息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原因)。 “人的这种心智能力与辨别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存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诺思说“我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当我们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能理解一种制度的存在,以及他们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投资I=140-5r, ?政府支出G=50,求: ?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若其他条件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2、设IS曲线为:Y=5600-40r;LM曲线r=-20+0.01Y。 ?求均衡产出和均衡利率; ?若产出为3000,利率为65,经济将怎样变动? ?1、由Y=C+I+G得IS曲线为:Y=1200-25r; ?由L=M得LM曲线为:Y=1000;说明LM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故均衡收入为:Y=1000;联立IS和LM得到:r=8,I=100; ?同理得:r=12,I=80,Y仍为1000。 ?G增加20使投资减少20,存在挤出效应。说明政府支出增加时,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出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这是一种古典情况。 ?2、应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 ?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拖拉机 ?3、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1.下面不属于总支出的是()。 ?a.政府支出;b.税收;c.净出口;d.投资。 ? b ?2.下面不属于流量的是()。 ?a.出口;b.折旧;c.转移支付;d.国家债务。

? d ?3.社会保障支付属于()。 ?a.政府支出;b.转移支付;c.税收;d.消费。 ? b ?4.对政府雇员支付的报酬属于()。 ?a.政府支出;b.转移支付;c.税收;d.消费。 ? a ?5.下面不属于国民收入部分的是()。 ?a.租金收入;b.福利支付;c.工资;d.利息净额。 ? b ?6.国内生产总值是()的市场价值。 ?a.一年内一个经济中所有交易;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 d ?7.净投资是指()。 ?a.建筑费用加上设备减去存货变化的总值; ?b.建筑费用加上设备减去存货变化的净值; ?c.建筑费用加上设备再加上存货变化的总值; ?d.建筑费用加上设备再加上存货变化再减去资本重置的总值。 ? d ?8.通过()我们避免了GDP的重复记算。 ?a.剔除资金转移; ?b.使用增值法; ?c.剔除以前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 ?d.剔除那些未涉及市场交换的商品。 ? b ?9.实际GDP是通过()得到的。 ?a.当期GDP乘以GDP缩减指数; ?b.当期GDP除以GDP缩减指数; ?c.当期GDP乘以基期价格; ?d.当期GDP除以基期价格。 ? b ?10.假设第1年即基年有当期产出为10000,如果第8年价格缩减指数翻了一倍而实际产出增加了50%,则第8年的当期产出等于()。 ?a.2000;b.30000;c.40000;d.15000。 ? b ?11.若C=4000亿美元,I=700亿美元,G=500亿美元,X=250亿美元,则GDP 等于()。 ?a.5450亿美元;b.5200亿美元; ?c.4950亿美元;d.4700亿美元。 ? a ?12.当实际GDP为17500亿美元,GDP价格缩减指数为160%时,名义国民收入

_言_行_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与宏观经济绩效

刘晓辉等:“言”、“行”、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与宏观经济绩效 “言”、“行”、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 与宏观经济绩效① 刘晓辉②陈峥嵘③于波④ 〔摘要〕本文利用外汇市场压力方法建立并经验地估计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 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货币当局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上的言行一致性问题和不同的实际汇率制度安排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绩效。研究发现:一是“害怕浮动”在为中国提供货币政策纪律的同时,也赋予了货币当局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促进产出增长的能力;二是人民币实际的汇率制度安排越具有弹性,就越易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反之亦然;三是无论中国名义上宣称了什么类型的汇率制度,实际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越具有弹性,就越不利于中国实际产出的增长。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结合汇率制度名义和实际分类法的思想,本文认为,在当前人民币名义上宣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既定前提下,人民币实际的汇率制度表现为“害怕浮动”的特征不仅是合理的政策选择,而且也是有利于中国的福利增进的。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宏观经济绩效 JEL分类号:F33,F41 一、引言 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学家越来越意识到,一国名义上宣称的汇率制度与该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汇率制度往往并不一致。这种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对汇率制度选择、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以及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学家由此开发了不同的汇率制度实际分类方法,重新考察了汇率制度演变、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及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而引发了该领域的大量假说和争议⑤。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改革后,中国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上也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现象。学界将1994年之后实际经济运行中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称为Calvo和Reinhart(2002)意义上的“害怕浮动”(fear of floating)。但是,近年来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和争论也大多隐含地假设⑥,我国在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上是言行一致的。一旦政府或货币当局选择了某一种汇率制度,那么,实践中人民币汇率制度也会相应地表现为该汇率制度安排。然而,这种言行一致性假设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汇率制度安排上所普遍存在的言行不一致现象,这说明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由此还可能导致政策当局开出错误的政策处方。 ①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福利标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70673033)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创新”(06SJB790016)的资助。 ②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讲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③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宏观研究部高级分析师。 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⑤有关综述,请参见刘晓辉、索彦峰(2009)。 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方面研究更详细的综述,请参见刘晓辉(2008)第二章。 50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韦森)

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摘要:本文部分选改自笔者为道格拉斯?C?诺斯教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的新中译本所写的代译序。第一节对诺斯的生平和著作做了简短的介绍。第二节对《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第三节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斯在制度研究和制度变迁理论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尤其是对诺斯的最新著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和他与一些合作者的新作“解释有记载人类历史的一种概念框架”长文中的一些观点做了一些解读、评论和商榷。从诺斯2000年之后的一些新近文著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他越来越注重研究经济制度变迁与政治体制变迁内在关联机制,且越来越重视研究人们的信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关键词:制度制度变迁非个人化交换心智构念开放进入的社会秩序 “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 ——一译“诺思”)以及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国内经济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界的许多人目前应该说都比较熟悉了。这主要是因为,诺斯的几本主要著作——包括这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以前都有过数种中译本,以至于诺斯本人的一些理论洞见,业已成了许多高校的经济学教师、经济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们耳熟能详的现代经济学常识了。另外,除诺斯本人的文著大都有了中译文本之外,自1995年以来,诺斯教授也曾多次来过中国,并曾在北大、复旦、清华等高等学校做过讲演,宣讲他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国内一些经济学人(包括笔者自己,见汪丁丁,1992;姚洋,2002;韦森,1999a, 1999b,2001,Li, 2003)也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对诺斯的理论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随着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ism)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斯与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于1993年获(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斯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斯本人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被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诺斯于1920年11月5日生于美国麻省剑桥,父亲是一个城市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少年时期,诺斯曾随父母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加拿大的渥太华、瑞士的洛桑以及纽约居住过,并在这些城市和地方读过小学和中学。后来,诺斯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并在此期间成了“马克思理论的一个笃信者”(a convinced Marxist)。1942年,诺斯从加州大学获学士学位。据诺斯自己讲,他在加州大学读本科期间,选的是“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三学位”(a triple major)。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诺斯加入了美国海军(U.S. Merchant Marine),曾作为导航指挥官(Instructor of Celo-Navigation)到过澳大利亚和一些太平洋岛国。在此期间,诺斯开始喜欢上摄影,并在业余时间继续读书,随之逐渐确立了未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的志向。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诺斯回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于1952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有关美国人寿保险史方面的研究。毕业后,诺斯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校任教,之后在1950年转到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执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并于1960年升任为教授。1959年至1961年期间,诺斯曾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1979年秋,诺斯转教于美国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1981年至1982年,诺斯曾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被聘为美国制度研究Pitt讲座教授(the Pitt Professor of American Institutions)。1983年,诺斯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任该大学经济系法律、自由和经济史Luce讲座教授。1984年,诺斯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自1996起,诺斯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斯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的主要著作有:《1790年至186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North,1961);《美国过去的增长与

宏观经济学第2章+宏观经济的绩效衡量与运行

宏观经济的绩效衡量与运行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3、收入法(国民收核算) 5、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7、国民收入 9、地下经济 11、净要素支付 13、实际GDP 15、政府储蓄 1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9、全国采购经理指数 二、单选题 1、如果投资是11000亿元,私人储蓄是10500亿元,国外的资本流入为1 000亿元,那么政府预算赤字是( )亿元。 A 、10500 B 、500 C 、 1500 D 、1000 3、用支出法核算GDP 时,不应包括的项目有()。 A 居民消费支出 B 政府转移支付 C 政府购买 D 居民对存货的支出 5、GNP 与NNP 之间的差别是( )。 A 间接税 B 折旧 C 直接税 D 净出口 7、用支出法计算GDP 的公式为: A 、GNP=C+I+G+(X-M) B 、 GNP=C+S+G+(X-M) C 、 GNP=C+I+T+(X-M) D 、 GNP=C+S+T+(M-X) 9、用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时,不应包括( )。 A 、 折旧 B 、 公司利润 C 、 房屋出租收入 D 、 工资 11、 NI 不包括的项目有( )、 A 、 企业利润 B 、 居民的私人借贷的净利息收入 C 、 业主收入 D 、 企业净利息收入 13、 下列不属于国民财富的是( )。 A 、 土地 B 、居民持有国内一家企业的股票 C 、机器设备 D 、厂房 15、 储蓄恒等式是( )。 A 、 ()pvt govt S I S CA =+-+ B 、 ()pvt govt S I S NX =+-+ C 、 ()pvt govt S I S NFP =+-+ D 、 ()pvt govt S I S =+- 17、下列不属于先行指数的是( )。 A 、 消费者信贷 B 、 )新屋开工及建筑许可 C 、 生产价格指数 D 、 工业总产值 19、 2009年0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测结果表明:5月份先行指数经最新数据修订,自去年12月以来已连续6个月回升。5月份先行指数为101.7(1996年=100)。4月份先行指数上升1.04点,3月份上升0.98点。这段表述意味( )。 A 、我国经济运行回暖 B 、经济运行还没有复苏 C 、经济仍有继续下滑的危险 D 、经济在低部振荡 21、 国房景气指数以( )为临界值。 A 、 100 B 、200 150 C 、80 D 、50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导言 本文借鉴西方经济学近年来在信息,产权,交易费用,诱致性创新,家庭生产,公共选 择以及国家理论等领域内所取得的进展来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以及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的机制.这样做的用意在于表明: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 -供给"这—经典的理论构架来进行分析.文中对经济制度变迁中国家的作用给予特别的注意. 对制度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点之一.与此相反,传统的新古典 经济学却把现代西方经济的制度视若当然.在建立经济模型时,明确界定的产权,完备的信 息和无摩擦交易一般均被当作暗含的假设.再加上对生产和效用函数特征——即所谓"古典环境"所作的假设,福利经济学上两个有名的最优定理在市场经济中似乎就有可能实现了: 首先,如果存在完全竞争,资源配置就会是帕累托最优;其次,任何在技术上可行的特定的 帕累托最优都可以通过建立自由市场和适当的要素所有制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被缩减为生产函数的同义词(参考书目71),除市场之外的制度安排没有考虑的必要(因为市场 能更有效地执行资源配置功能),而政府的干预也只有在"古典"环境因受侵犯而导致市场 失灵时才被允许施行. 然而,即使在最先进的经济中,也存在着与市场并列的不同制度.大型现代科层制企业 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协调生产和配置资源的制度,与市场发生竞争.已经有人指出,现代科 层制企业的发明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发明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扩张垄断权的欲望(参考书目70).政府也远不是那种其功能只限于提供法律和秩序以及保护产权的"最 小国家".制度市场中不同的制度之间会发生竞争.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显然,特定的制 度确实至关重要,它们动不动就变化,而且事实上也正在变化着,人们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 社会福利正试图对不同的制度变迁作出社会选择."(参考书目60,第1114页)传统经济学 将现行的市场制度当作既定不变的假设条件,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它在对付多种经济问题时的可用性. 无摩擦交易,完备的信息和明确界定的产权等假设条件,在处理不发达地区(那里的要 素和产品市场不完全)的许多经济问题和理解历史的演进过程时显得尤其不适当.在过去几年里,一些经济学家试图扩展新古典学派的分析构架以便把制度当作内生变量进行处理.信息和交易费用在确定市场经济(参考书目4,70,72),原始社会(参考书目52)和农村经 济(参考书目9)中的有效制度时所起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样的分析构架也 被扩展后再用来解释制度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变迁(参考书目10,16,27,28,44,45, 58).本文也试图在已有的诸多文献的基础上再作出进一步的讨论. 本文的基本论点如下:在任何社会(无论原始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都面临 不确定性和灾难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他拥有工作能力的生命周期又很有限.他希望活 下去,并希望达到高层次的满足.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制度可以 被设计成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无论它是市场 的还是非市场的都可以提供有用的服务.与任何其他服务一样,制度性服务的获得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交易费用是社会竞争性制度安排选择中的核心,用最 少费用提供给定量服务的制度安排,将是合乎理想的制度安排.从某种现行制度安排转变到另一种不同制度安排的过程,是一种费用昂贵的过程;除非转变到新制度安排的个人净收益超过制度变迁的费用,否则就不会发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通常需要集体行动.因此"搭便车(freeriber )"是制度变迁所固有的问题.而且,制度安排一旦被创始就会成为公 共货品.所以,由自发过程提供的新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最佳供给.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 是彼此关联的.不参照社会中其他相关的制度安排,就无法估价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效率.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杨芳 () 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学者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变革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关键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其动力 对制度变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革命性质的制度变迁,而变革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所引致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改革性质的制度变迁。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度变迁,包含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意义。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变迁的意义等同于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的理解。V W拉坦(1978)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但这一系列变化须以成本—收益的法则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发生的可能,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这些变化就会被终止。诺斯在诠释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时更加表达这一含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这一获利行为可以通过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的强制性方式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团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性或自愿合作方式倡导和组织。一言以蔽之,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行为人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追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而诺斯从个体追求潜在利益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 制度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诺斯指出,人们在进行制度选择时存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诺斯认为,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而对个人来说,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就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

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

努力开创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局面i 一、全面地估计我国的经济形势 经过3年来的加强宏观调控,我们遏制了由于经济“过热”引起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得到明显改善。从宏观指标看,经济增长率趋于合理,物价上涨率不断回落,财政、金融和外贸的运作大体上平稳发展,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现在的宏观 经济形势,是1993年以来最好的ii。 1993-199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上涨幅度连续3年都在10%以上,呈现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现象。1994年,中央领导提出要使“双高”软着落为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这一宏观调控目标在1996年就可基本实现。预计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接近10%,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降至7%以下。物价上涨幅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回落至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已经不再是老百姓关心的“第一热点”,这远远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期。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并没有下降多少,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软着落”的实践,令外国经济学家惊叹,也使他们对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刮目相看。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微观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几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而经济效益还在下降。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比如苏南地区的乡镇集体企业已有一定的企业规模,这几年来经济效益也呈大面积滑坡。 企业界的不少同志认为,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是宏观调控造成的,这是很片面的。宏观环境的治理,以及一系列宏观方面的改革政策出台,会对企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主要原因。微观效益的不断恶化,究其根由,集中体现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我们经济运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企业,很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也反映了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太差,因而必须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相联系,为适应两个转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是,这几年来,本该做得好一些的企业管理工作反而倒退了,成为企业运作困难、效益下滑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 中国微观经济运转不灵的状况,一定意义上说是在转轨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是前进中的困难。但是,长此下去,势必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动摇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就拿遏制物价上涨来说,我们动用了不少行政性措施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因企业效益差而期望产品涨价的转嫁动机所冲销。 既要宏观经济形势好,又要微观经济形势好,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形势大好。如果说,两年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走向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那么,1997年乃至整个“九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宏观指标好、微观效益差的“一好一差”走向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当然,后者比前者更艰巨。我们已经 有了比较宽松的宏观环境条件iii,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踏 踏实实地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能够开创“双好”局面的。当前,第一步的工作是,在宏观指导下强化企业管理,因为这是走向“双好”的基础。 二、从工业经济指标看微观经济状况 中国企业的效益差,由来已久,而且不断恶化。现在,中国经济界经常议论令人费解的

中国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120121965 周佳琪 摘要:1978年以来进行的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经济就此进入了一个体制转型时期。这一制度变迁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市场化的制度变迁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如何继续通过体制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发展也是继续研究的问题。关于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制度导致了各国间的人力资本积累,物质资本积累以及生产效率的差异,并且证明出在不同环境和约束条件下,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并不是总保持一致的,由于各国的制度与产权保护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单从一国的角度来研究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字:经济增长理论制度变迁制度指标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索罗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放松了资本与劳动不可替代的假定,从而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引入技术因素,把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决定因素。然而,他们引入的技术进步因素仍属于外生变量。一般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第二是知识的增长及应用,第三十人均资本和其他资源量的增加。但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制度变迁可以促使以上三方面原因发挥作用。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影响着这个国家科技人员的素质,进而影响到该国的技术革新的程度。所以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制度的最基本的功能是节约。即让一个或更多地经济人增进自身`的福利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或让经济人在他们的预算约束下达到更高的目标水平。具体表现为对潜在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和外部经济的应用,或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良好的预期等。 具体到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一变迁使得中国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中来,从而使中国可以获得比开放前更丰富的技术,制度和资源。同时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好表现为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率和提高,而且分工与专业化本身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它又将带来新的分工和专业化,从而使经济增长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促进作用除了增大生产可能集合重新分工以外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为微观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参照系,有助于冲击长期闭关锁国给企业和国民带来的落后思维。二.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关于中国的制度变迁对经济的增长作用,柴华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加入制度因素,将其作为劳动与资本作用于经济时的弹性因素,得到修改后的索洛均衡结论,认为均衡的经济增长率与劳动力有关,但用制度作为劳动的弹性因素来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是不全面的。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出发,将制度因素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制度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徐向东将制度因素引入RBC模型中,以此建立了北美实证研究的模拟框架,但并没有解决制度如何量化的问题,其模拟的结果也并未得出现实意义上的结论。王林辉分析经济增长的制度决定机制,得出初始资源禀赋和控制权结构将会影响宏观经济制度形成,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结论,其实证检验也只简单说明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而没有描述制度冲击经济的状态特征。具体的应该对制度进行量化,使用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开放程度对GDP增长率建立模型,分析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冲击。并将制度因子引入资本和劳动的产出份额,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制度中各因子对增长的贡献,发现制度的变化在某个阶段内是渐进式边际修改的。从而证实制度的阶段性调整会对经济周期造成较大的影响。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能够分析出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制度变迁有益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无论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内还是外部,

读书笔记--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硕5065班 3115065007王雪 一、书籍简介 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是改进二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给出一种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纲要,在探讨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迁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其分析的重点在于明确厘定制度的含义,弄清制度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并厘清制度是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 二、作者简介 ,美国经济学家、 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 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 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 年诺贝尔经济 学奖。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

三、读书笔记 制度分析方法论的基石是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 (1)人类行为理论 人类行为理论认为制度是为了降低人们在互动中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不确定性源于人类互动过程中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的不完全性。个人计算能力的局限则是由组织及利用信息的心智能力决定的。人的心智能力和辨识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形成的制度框架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2)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包括: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管和实施契约之间的成本。这些衡量与实施成本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来源。 生产成本是转型成本与交易费用的加总。信息的非对称性,一方隐瞒信息而获益,进行逆向选择,而陷入两难境地。制度为交换提供结构,它(与所用的技术一起)决定了交易费用和转型成本。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协调和生产问题,取决于参与者的动机(效用函数),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参与者辨识与规范环境(衡量与实施)的能力。 制度包括了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 非正式约束包括行事准则、行为规范、惯例。非正式约束是为了协调重复出现进行的人类的互动,社会规范左右了选择,而不是正式规则(绅士决斗)。文化渗透带来连续性、非正式约束成为长期社会变迁连续性的来源。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非正式约束不会立即对正式规则的变化做出反应,因而,已经改变了的正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 张桃丽 [摘要]本文在制度与经济增长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讨了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寻找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辩证统一关系;然后阐述我国建国后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并对增长情况进行了阶段划分与相关政策分析,通过改革开放的前后对比指出了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用计量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农业土地制度变迁和国企改革的贡献;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度; 经济增长; 制度变迁 一、导言 经济增长就是社会最终产出的持续增长,也就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持续共同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人类社会不断繁衍和向前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在新古典分析范式看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但是新制度经济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观点,他们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史得出资本积累、劳动力、技术进步等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国内有不同的解释,但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众多学者的共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的力量很大,当今的中国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变迁与制度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我国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也自然有着独一无二的背景和制约因素。因此,研究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或发展,探寻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从我国实际出发,展现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具体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文献评述;第三部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介绍;第四部分,我国经济的基本情况与对应制度变化;第五部分,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最后,制度改革的相应政策建议和总结。

【文化精神、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中国-印度经济比较的理论反思

【文化精神、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中国-印度经济比较的理论反思 作者:韦森 对近十几年来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增长与绩效方面的差异,国际国内学术界甚久以来好像一直觉得是个谜。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同作为处在亚洲的两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在综合国力以及人均GDP等指标上相若。经过20余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人均GDP上均大大超过了印度。譬如,在2003年7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对中国:落在龙后面的老虎的专题报道。这篇报道一开篇就指出:25年前,中印这两个又脏又穷的两个亚洲大国的生活水准颇为相似,但如今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几乎是印度人的两倍(The Economist, 2003, p.9)。按照世界银行的数字,在2001年,中国的人均GDP为890美元,而当年印度的人均GDP只有450美元。即使按照平价购买力计算,中国人实际收入也比印度高出70%。然而,近来国际上也有学者对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实力有许多正面的评价。譬如,按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者黄亚生(音译)和印度出生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Tarun Khanna教授于今年7月24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尽管来中国的外国投资已超过印度的10倍,且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高达GDP的40%,而印度的储蓄率只有24%,但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实际上大约为7%,而印度的年增长率则为6%。这说明,与中国相比,印度的资金利用得更有效率。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绩效相比,印度到底如何? 最近,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邀,笔者赴新德里参加了一次有关世界贫困问题的国际讨论会。赴会期间,笔者对印度首都新德里做了走车观花式的游览。会后,又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一位经济学与哲学教授Martin van Hees博士一块租坐了一辆黄包车,逛了位于新德里市中心的五市(Five Markets),并与印度中国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同行就中国与印度经济问题进行了一个下午的交流。从高楼大厦林立的东方大都市上海来到人力车、牛车、三轮车、拖拉机、大小卡车、卡士(cars)和巴士(几乎全没空调)车水马龙的新德里,觉得反差甚大,也感触颇深。我还没到过孟买和加尔各答这些有着许多世界著名贫民窟的印度大城市,单就印度首都新德里来看,与中国东部沿海城乡相比,笔者贸然判断,印度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可能要落后中国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竟是把印度经济甩后的二十几年!原因何在?作为一个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者,自然会基于理论经济学思考的性好来反思近些年来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的制度层面上的原因。这里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业内同行会发现,这些看法与其是说源自笔者的逻辑推理,毋宁说只是构成了笔者的印象直观。 一、对经济增长而言,制度是重要的,但可能不是决定性的 对在近代史上西方世界社会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得主之一诺思(Douglass North)教授已在一系列著作中做了许多理论阐释(见North & Thomas, 1973;North,1981,1990)。按照诺思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家的见解,以较充分和明晰地界定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变迁,改善了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世界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上的要素和产品市场,其结果是,市场规模扩大导致了更高的专业化分工,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继之而来的是组织的变迁旨在降低这些交易费用,结果是市场规模扩大,发明的产权得到更

关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绩效分析

关于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绩效分析 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 111523090217 庾雷 摘要:需要明确的问题是,所谓信息制造业已不是传统的制造业范畴,它是知识经济、高技术产业化与服务贸易的组合体。而在这样的范畴下,我国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宏观政策的支撑体系都是非常不足的。本文以近几年该行业的发展为依据,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的部分宏观经济政策及其绩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信息制造业、宏观经济政策、绩效分析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对IT等高技术领域的战略投入,产业竞争上升为国家间的竞争。由于我国现存的政策是将高技术产业、高技术贸易分开规划的,而对于知识经济的内涵也存在大量模糊的概念。由此,导致信息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单地分解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或分解为IT产业、通信传输产业、互联网产业、媒体产业等。而自从ICT被列为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后,对于通信信息技术的理解也仍缺少统一的标准。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发挥其功能,进行宏观经济政策上调配。 一.影响信息制造业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 1.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应对经济增速下滑,中国人民银行自6月以来已经两次降息,幅度达0.56个百分点近期,央行以价格(利率)招标方式发行了20亿元1年期央票,利率连续7周持平于3.4982%。有分析人士认为,货币紧缩政策已经进入尾声,提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手段将逐渐淡出。 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学家李慧勇说,决定国内政策走向的主要是经济基本面,通胀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三季度通胀压力仍较大,但总体上紧缩货币政策已进入尾声,未来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操作力度、密度都将放缓。

读书笔记--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电子教案

读书笔记--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硕5065班 3115065007王雪 一、书籍简介 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是改进二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给出一种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纲要,在探讨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迁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其分析的重点在于明确厘定制度的含义,弄清制度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并厘清制度是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 二、作者简介

三、读书笔记 制度分析方法论的基石是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 (1)人类行为理论 人类行为理论认为制度是为了降低人们在互动中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不确定性源于人类互动过程中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的不完全性。个人计算能力的局限则是由组织及利用信息的心智能力决定的。人的心智能力和辨识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形成的制度框架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2)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包括: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管和实施契约之间的成本。这些衡量与实施成本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来源。 生产成本是转型成本与交易费用的加总。信息的非对称性,一方隐瞒信息而获益,进行逆向选择,而陷入两难境地。制度为交换提供结构,它(与所用的技术一起)决定了交易费用和转型成本。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协调和生产问题,取决于参与者的动机(效用函数),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参与者辨识与规范环境(衡量与实施)的能力。 制度包括了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 非正式约束包括行事准则、行为规范、惯例。非正式约束是为了协调重复出现进行的人类的互动,社会规范左右了选择,而不是正式规则(绅士决斗)。文化渗透带来连续性、非正式约束成为长期社会变迁连续性的来源。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非正式约束不会立即对正式规则的变化做出反应,因而,已

宏观经济学期末练习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单项选择题 1名义GDP和实际GDP的主要区别是:A A.实际GDP按价格变化作了调整,而名义GDP则没有 B.名义GDP按价格变化作了调整,而名义GDP则没有 C.名义GDP更适合于比较若干年的产出 D.实际GDP在通货膨胀时增长更多 2、下列各对目标中,哪一对看来是相互矛盾的:A A.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B.低失业率和实际GDP的高增长 D.价格稳定和潜在GDP迅速增长C.实际GDP的高增长率和对外贸易平衡 3、下面哪个交易不能计入GDP:B A.甲某人支付给木匠的10000元的装修费用B.乙花费10000元购买股票CD.丁为自己买了一台手提电脑.丙购买了一本字典 4、乘数与消费倾向的关系是:B A.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越大B.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 D .平均消费倾向越小,乘数越大C.平均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5、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元,会使IS曲线:B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 亿元B .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元 亿元D.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 C.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6、下述哪种说法正确表达了加速原理:D A.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数倍的变动B.消费支出随投资的变动而数倍变动 C.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增长率数倍的变动.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数倍的变动D 7、当商业银行执行下列哪一项时,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将增加:B B.增加对公众的贷款A.增加在联邦储蓄银行的存款 D.通过接收公众的硬币和票据存款而增加即期存款负债C.从美联储提取部分存款 8、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4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平均储蓄倾向为0.2,那么,在假定没有政府干预和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均衡收入水平为:D A.770亿元B.4300亿元C.7000亿元D.4000亿元 9、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哪一个最可能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D B.银行贷款的扩张 C.预算赤字.投资增加 D.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 A10、如果利率和收入都能按供求情况得到自动调整,则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左下方,LM曲线的右下方的区域时,有可能:B A.收入下降,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收入不变,利率上升 D.不能确定 11、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移动:A A、将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 B、将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增加投资因而增加收入DC、将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 A 12、影响货币总需求的因素是: D、只有收入A、利率与收入 B 、只有利率C 、流动偏好 A 、如果人们预期利率还会上升时,他们:13 B A、将出售证券并持有货币、购买证券并减少他们的货币持有量 C 、期望证券价格保持不变、期望证券价格上升DA 、下列哪个命题不正确:14GDP 加上折旧等于NDP、NI B减去直接税等于NDP、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