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干预理论

心理干预理论

心理干预理论
心理干预理论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国心理学家网点击数:126 更新时间:2011-2-24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理论模式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和社会资源工程等四种。平衡模式认为,危机中的人通常处在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来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的错误思维和信念,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人们就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是由心理、社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因此引导人们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Jnonh等人提出教育、支持和训练的社会资源工程模型,这一模型是在给一些社会团体面临危机时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目的在于当人员资源有限时,通过训练团体领导提供最初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上的痛苦的服务,从而使团体内的心理健康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国外心理危机于预具有三个特征:一是阶段划分技术,将干预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与策略;二是整合倾向,将不同的干预模式、支持资源加以整合,使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三是特异性发展,即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应激情境作深度拓展,发挥干预的特异性效果。各阶段有不同的干预方式,可以做到危机前有充分应对的心理准备,危机中有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法,危机后有充分的总结提高,从危机中学习到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发展

Gordon(1999)讨论了对那些经历了灾难性事件的儿童的干预,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提供有关事件本身的信息;强化经历的焦虑与恐惧的合理性;鼓励他们在群体或个人场合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对年幼的孩子主要通过画画或玩耍来表达);增强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应对能力;提供具体的应对技巧以减轻应激反应。Huleatt等人(2002)讨论了2001年911事件中家庭援助中心的建立及其所提供的服务。FAc 的目的是为失踪和已故的人的家属提供干预,这些干预是非指导性的、非结构化的情感支持。此外还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在学校环境中的危机干预等,Doherty(1999)则讨论了在危机干预中重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具体做法如下:

1.Eaton等(2o0O)分析了给美国宾西法尼亚伊利郊区经历了危机的每个人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5种类型的危机干预服务。这五种危机干预是:电话危机服务、上访危机服务、移动危机服务、与危机暴发区保持联系以及严重突发事件的应激管理,这些共同构成了全面的干预系统。

2.Dodgen等(2OO2)分析了9.1l事件中美国建立的公共心理健康反应联合体(the Mental Health Community Response Coalition,MHRC)。这一干预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军方、美国红十字会、当地心理健康机构和其他机构提供网络与信息交流的机会,对不同机构重叠服务的预防也是其工作重点。

3.政府统筹管理的重大灾难及危机的心理卫生

服务系统,如英国灾难及突发事件国家应急反应计划分郡和国家两个水平。当灾难发生时,首先启动郡一级的反应,由统筹管理,组织由专业人员参与的灾难心理一社会反应小组,为受害者及家属提供个体或小组的辅导服务,其次根据灾情由内政部与卫生部组织启动国家水平的反应。

有关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论有多种,现在简单地分述如下。

1、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个体无意识和过去情绪经历的理解,可以帮助求助者理解其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2、适应理论:适应性不良行为、消极的思想和损害性的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的作用。因此,它假设当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性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

3、人际关系理论: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人的危机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其对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解在于,它认为一个人的控制权的外失与他的危机会持续相等的时间。其目的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力交回自己的手中。

4、系统理论: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即认为“对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要素都相互关联,且在任何相互关联水平上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应用于危机和危机干预时,其注意的焦点不是强调处于危机中的个体的内部反应,而是关注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常涉及到一个情绪系统、一个沟通系统及一个需要满足系统,且所有属于系统的成员都对别人产生影响,也被别人影响。其最大的突破在于不仅仅从当事人的线性因果关系角度来考察危机,而从社会和环境的范畴。因此说危机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它不遵守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危机的症状就像一张网,个体环境的所有方面都相互交叉在一起。

与所有其它的心理治疗一样,有关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论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整合状态。因此,在危机干预中,我们不仅关注作为当事人个体的反应,也关注到其所处的系统的影响。

危机干预工作的对象,按照创伤性事件发生时所波及的范围,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个体为对象,其所遭受的创伤性事件多为个人生活中的重大灾难性事件,比如,破产、关系破裂、晋升失败、失业、性暴力等;一类是以群体为对象,他们所遭受的创伤性事件多发生在公共场所,比如,洪涝、海啸、重大车祸、恐怖活动等。

有危机体验的人群容易产生心理、情绪上的改变,若为创伤后应激反应则大部分人群可自动恢复,一部分人群可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的情况下,当事人出现自杀行为,导致另外的危机情形。因此,我们将危机干预以分为两类:处理公共环境中的危机处理及针对自伤自杀者的危机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大多数是由社会现实环境所造成的,一些人现实与理想严重背离,从而产生持续的心理紧张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身疾病。故此,我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善于消除心理紧张和化解心理压力,提升精神生活质量。以下是自我心理干预的8种方法。

知觉干预。“压力-疾病模式”是沿着以下脉络展开的:生活情境→压力知觉→情绪唤起→生理唤起→疾病。知觉干预通过作用于“压力知觉”这一环节,减少我们对压力知觉的反应,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因素。将其运用到心理保健上,就是要注重“光明面”,忽略“阴暗面”,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生理干预。当心理压力来临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已的呼吸慢下来,连续、缓慢地做十次深呼吸。深呼吸可使大脑供氧充足,同时使人心率减慢,情绪稳定。

行为干预。当你心情感到烦闷时,可以停下手中的工作,到阳台上去闻一闻花香,看一看天上的白云,或者上网冲一下浪,或者给最亲爱的人发个短信,打个电话……经过以上或类似的行为干预,你会暂时缓解心理压力,精神抖擞地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关系干预。如果友人背叛了你,你完全可以改变以往一贯“善良”的禀性,把他从“好友”中“删除”,或疏远与对方的关系,通过此举产生“报复”后的快感,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决策干预。在各种各样的机遇面前,我们要扬长避短,选择性地参与,选择你的强项,这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获得正性反馈,从而增强你的信心。

比较干预。正确选择参照群体,选择在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家庭婚姻和生活条件上与自已基本相等或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

观念干预。当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把它看作是命运对你的考验,看作是对手对你的挑战,看作是一次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遇,如此一来,你就会斗志昂扬,精神倍增。

哲学干预。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一个人有多大的作为;遇到艰难险阻时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同时也决定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 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 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 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 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 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 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 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 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 发展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

1.组织信息 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总结、概括这些经验,那么,它们永远是个人的感受,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把这些感性经验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去整理、分析、归纳,才能形成理性认识,才能从纷繁、零散的事实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解释现象、预测趋势。概而言之,达到科学的"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组织信息。 通俗地讲,你所掌握的大量事实,就好比拥有大量的砖头瓦片。砖头瓦片并不具备房屋的功能。只有当你根据蓝图将砖瓦搭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充当房屋的主人。建筑蓝图就是理论,没有它,无论你占有多少材料,也只是一个"无房户"。 2.指导研究 理论的第二的功能是指导研究。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幼教工作者具有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独特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能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她们没有科研的兴趣,也不是缺乏科研的条件或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缺乏一个用以指导科研的明确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就提不出问题、提不出假设、甚至也看不见事实,更谈不上分析综合了。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就是说,凡是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必须选定一个理论,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资料收集(如观察、实验等),然后,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整理和解释资料,证实或修正假设。因此,理论具有指导研究的功能。 理论的分类 提示: 理论的分类是介绍有关理论的几种形态。无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是理论与资料(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这一内容,只需稍作了解,无须深究。 1、模型 (例如:记忆流程图: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 一、概述 1.危机是指人遭遇到的突发重大的刺激,,无法按照常规方式去解决而产生的具有危险性的生理心理反应(重大突发刺激性、主观性、危险性) 2.心理危机的特征①普遍性和特殊性②复杂性③发展的可变性④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3.分类根据刺激来源分: ①发展性危机(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 ②境遇性危机(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个体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 ③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的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4.心理危机产生机制(类似机器构成的原理和其运转方式) ①危机事件发生,当事人面临后出现心理失衡状态,无法用常规方式解决 ②当事人对危机事件的认知评价,影响大危机强烈,反之,危机轻微 ③当事人可用的社会支持,对决定当事人危机反应的强度和解决方式及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④当事人的人格特征,决定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方式 ⑤心理危机解决的情况影响当事人心理健康的水平 5.心理危机的反应:生理方面、情绪方面、认知方面、行为方面 6.心理危机发展阶段 (1)个体感知,开始体验到紧张,表现为警觉性提高,为达到新平衡个体试图用自己以前的策略做出反应 (2)若(1)不奏效,焦虑程度增加,开始有求助动机,为修正尝试错误的一种方式 (3)若(2)不奏效,紧张程度持续增加,此阶段求助动机最强(注意:易受到别人暗示和影响) (4)若前三都未奏效,易产生习惯性无助,出现怀疑和动摇,自杀意图,有的精神崩溃和人格解体。此阶段需要外援性的帮助(家人、朋友和心理帮助专业人员) 7.心理危机的结果:顺利度过危机、出现社会适应问题、产生心理障碍、发生自伤自毁行为 二、应激与心理危机 1.应激是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身心紧张状态(包含三点:①指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②是一种主观反应③指人体对应激源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2.应激源凡是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因素 3.应激源的分类 按来源分类: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按大小分类:应激巨砾、应激细砾 按性质分类:正性应激源(结婚、升学、升迁等)、中性应激源(生活规律变动、搬家等)、负性应激源(疾病、失恋、灾难性事件等) 4.应激理论(应激的产生包括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心理-生理反应三部分)(一)刺激理论模型 该模型提出推进人们对于应激源的量化研究

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观察法、谈话法、游戏法、活动法、个案法等,这些方法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班团工作中渗透、在创设育人环境中渗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等。 1、观察法。即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品质等,发现问题及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这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在同学交往中注意观察、在家访时注意观察,发现和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动态地处理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个性分层的问题,以欣赏、赞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2、调查法。即通过问卷、访问等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兴趣等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发现一些带规律的现象,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便于教育、引导。例如,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每次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有的学生开家长会前很紧张,是因为怕爸爸、妈妈了解到自己在校表现不好会挨打;有的学生上课不敢大胆发言,是因为怕说错……调查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导,就能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辩论法。即就学生特别热衷而又难以把握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各抒已见,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把握分寸,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走出困境。结合实际,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有关“过生日请客”、“吃零食”、“用零花钱”、“当班干部”、“老师请家长”、“‘打小报告’”等问题的辩论。通过学生的辩论和教师的循循诱导,使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4、渗透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团员工作和家庭教育等多项工作中,使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得到优化。 5、个案法。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孤僻、自卑、胆怯、逆反等“问题心理行为”,可通过多种形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了教育和疏导。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在弄清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然后根据其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并且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做到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发现和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并引导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和学生相处。和学生相处,首先要取得他们对你的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如实反映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他们,使他们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8-10-22T14:44:40.29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4期作者:曾媛 [导读] 目的:观察分析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护理效果及价值。 常德市康复医院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护理效果及价值。方法:在我院选取64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按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其中参照组应用普通护理及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抑郁评分,简易智力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外显冲动行为量表(MO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MOAS评分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MMSE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在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状态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并有效的抑制了其冲动行为,提高了认知能力水平,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双相情感障碍为患者兼有抑郁及轻度躁狂症状的慢性精神疾病,因患者在躁狂发作前期伴有轻微、短暂的抑郁症状发作,在诊断及治疗中极易被误诊为单项抑郁症,漏诊率较高,进而导致治疗效果不显著,疾病易反复性发作,增加了诱发躁狂症发作几率。对此本文主要就双相情感障碍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总结汇总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段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将在我院开展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患者64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第三版)制定的关于双相情感障碍中抑郁及躁狂发作相关诊断标准;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或者贝拉-拉范森躁狂量表评分后总分高于18分;均经外显冲动行为量表评分后结果高于4分;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排除了有严重自杀倾向患者;躯体疾病患者;药物依赖或者过敏患者。以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2例患者,其中参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为25-50岁,平均年龄为(37.5±3.4)岁,病程为0.5-3年,平均病程为(1.8±2.1)年;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为23-50岁,平均年龄为(36.5±3.1)岁,病程为0.5-5年,平均病程为(2.8±1.8)年。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应用普通护理及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一)护理评估,环境因素有慢性心理社会刺激、应激性社会生活事件、性格等,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获取完整的患者一般资料,并对患者发病前可能存在的刺激性因素进行收集和了解,并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发病时症状表现。(二)环境护理,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而言,周围环境因素极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变化,由此应重视病房环境护理,保持统一的暖色调风格,室内设备应简单,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中,保持较好的采光及通风。实施患者的集中管理,避免患者在抑郁发作时因极端情绪发生生命危险;对于躁狂发作患者应单独安排病房进行看护。叮嘱患者家属看望时,将身上携带的危险物品放置护士站管理处,并检查其携带的随身物品,在患者家属看望完毕后对病房实施检查,以免有危险物品如道具、绳索等在室内遗留[1]。(三)心理护理,护理工作开展应以患者为中心,针对不同患者的病因及诱发疾病产生的不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在患者有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情绪低落并有自责自罪感表现时,护理人员应站立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进行思考,避免在护理中为患者带来精神及躯体上的痛苦。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存在自杀动机的患者,并全程进行陪同。在护理工作中培养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充分的鼓励、支持、表扬激励患者,让其更加自愿的作出相关的改变,鼓励患者说出心里的痛苦感受,并指导其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抑郁(SDS)评分,简易智力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外显冲动行为量表(MOAS)评分,SDS评分及MOAS评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抑郁程度及冲动行为越低;MMSE评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认知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属性为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SDS评分、MMSE评分及MOAS评分),采用t检验,并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SDS评分低于参照组且MOAS评分低于参照组,MMSE评分高于参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0.05),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SDS评分、MOAS评分及MMSE评分(分) 3 讨论 情绪障碍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类型,在病情程度严重时会引发患者发生自残、自杀等行为,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患者因存在认知方面的偏差,会有不良行为的发生,情绪方面多表现出焦虑、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强迫等问题。临床表现有持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2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提出了高校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特别要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现结合我系实际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一、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的意义与目的 心理危机是可以预防的,这有赖于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的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就像一盏心理警示灯一样通过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它是高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键。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是为了促进心理卫生科学知识在我系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推广,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及时帮助心理异常学生,指引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到相关部门寻求帮助,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为发生危机事件后的当事人和涉及的学生提供心理危机援助。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或由此引发的休学、自杀等事件逐渐增多,给学生、家长等带来巨大痛苦,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工作。 二、建立“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我系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系部心理辅导联络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干预方案

丁嘴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组 织 机 构 2016-2017学年度

丁嘴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徐进 副组长:朱开龙穆彤徐守志柳伟 成员:高修銮王守亮胡小磊倪前吉 各年级主任 二、职责 组长: 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领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副组长: 负责全校学生健康教育,常见心理疾病的防治,各项卫生工作的落实,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情况。 成员: 1、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落实健康教育教学任务 2、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 4、对学生的成长发育情况及心理状况调查,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综合评价。

丁嘴中心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生活中灾难、暴力、事故、意外等创伤性事件时有发生,侵害人们的心灵,造成不良后果。在学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而青春期的躁动和感性使他们处理问题容易极端化。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迫切而重要。针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创伤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乃至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为此,擢英中学特制定针对本校师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方案,以期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健康课及怡心小报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组织指挥体系

学前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练习题

2014级学前班《绪论》、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练习题一、填空。 1·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两大类。 2 认识过程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包括--------、---------记忆、---------和---------等过程,这些过程总称为认识过程。 3 人对物体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物体各种属性的总体认识称为---------。 4 -----------。---------和-----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5 ----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6 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 7 心理学史研究--------------------------的科学。 8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9 脑由--------------、---------、---------、----------、-------------、五部分组成的,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 10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覆盖着大脑皮层,简称--------。 11、根据沟、回的分布,一般把大脑皮层分为四个部分,是--------、--------------、-----------------、-------------------- 四部分? 12 大脑的主要机能-------------、-----------------、----------------、----------------、-------------。 13 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发出---------------对脑神经,? 14 反射按起源可分成两类:----------------------、----------------------------。 15 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很多褶皱,凹陷部分称为------------或---------,隆起部分称为------------。 16神经系统由-----------------和--------------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17 客观现实是指------------------------------------------------,它们构成了---------------------------------------。 18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19 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和---------------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20 幼儿往往把他们所感知、观察到的---------------、----------------、---------------等都在自己的游戏中反映出来。 21 幼儿教育是-------------------------的基础,是-----------------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就是在以-----------------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发展的。 23 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又构成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25 幼儿的活动主要有-------、---------和-----------。 26 条件反射是---------------形成的------------的反射。 27 社会生活环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 28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 29 -------------------是进化过程中最新发展起来的部分。 30 人脑的--------------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占皮层表面的------------。31 大脑半球皮层以下的部位是-------------------,二者构成了----------------系统。 32 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环境和----------环境。 33 心理的反应具有--------性。 34 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 二、选择题。 1 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它由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 A、延髓 B、大脑 C、间脑 D、中脑 2 儿童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最初几年发展相当迅速,脑重量出生时达到()。 A、500克 B、900克 C、400克 D、800克 3 大脑皮层上的几个叶在技能上也有所分工,如枕叶和()有关。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味觉 4儿童到九个月时脑的重量就会增加几倍?() A、1倍 B、2倍 C、4倍 D、5倍 5儿童一周岁时达到几克?() A、850克 B、950克 C、1000克 D、900克 6七周岁儿童脑已增长到多少克?() A、1500克 B、1300克 C、1250克 D、1700克 7脑最发达的部分是()。 A、大脑 B、中脑 C、小脑 三、判断。 1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 额叶损伤(如疾病、受伤等)会引起智力低下,不会引起个性方面的障碍。() 3 心里是人脑的机能,有了脑就有了心理现象。() 4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 6 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 7 幼儿出生时脑重量为400克,到九个月时达到900克。() 8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只有一种是遗传方面的因素。() 9遗传素质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0 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调控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11 心理的反映只有能动性。() 12 脑与四肢、内脏、腿、脊髓与四肢之间都有神经联系。() 13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14 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15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6 无条件反射以条件反射为基础。()

老年人心理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老年人心理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逐渐增多。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全国许多省市老年人(>60岁)超过总人口的10%。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老化,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因此研究和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釆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影响和改变老年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达到接受治疗和康复所需的最佳心态,对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智力的变化 智力下降、反应迟钝,限定时间内加快学习速度比年轻人难,讲话变得缓慢,迟钝和啰嗦。 记忆力的变化

有意识记忆为主,无意识记忆为辅,远期记忆较好、回忆准确,但经常卡壳;近期记忆、机械记忆不如年轻人;速度记忆衰退。 思维的变化 思维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不如中青年时期;思维易受打乱,缺乏连贯性,出现思维奔逸或逻辑障碍。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焦虑 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焦虑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 老年人多有慢性疾病,病情较复杂,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少数病人甚至有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 疑病性神经症 老年疑病症就是以怀疑自己患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性的人格障碍。老年疑病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治疗,在心理上就有可能从怀疑自己有病发展

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干预通常分为以下6步: 1.明确核心问题:必须非常迅速地从当事人的角度确定引发危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无论天灾、人祸,不做对错的判断,尊重当事人。 2.保证当事人安全:在干预过程中,保证当事人的安全为首要目标。首先应帮助当事人尽快脱离灾难现场或创伤情景,尽快脱离危险。这里把保证当事人的安全放在第二步,只是为了逻辑顺序和描述的方便。但实际上在整个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当事人的安全问题都应该得到自始至终的重视。 3.提供情感支持:给当事人以尽可能全面的、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管他(她)遭遇的经历是天灾还是自己的过失所致,也不管当前的感受可以理解还是不合常情,一律不予评价。应该提供机会,通过沟通与交流,让当事人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给当事人以同情、支持和鼓励。使他(她)确实感觉到“有人在关心我”。 4.开发应对资源:应向当事人提供尽可能详细的有关信息,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由于此时当事人的思维往往处于被抑制状态,很难判断什么是最佳选择。这时可建议他(她)从不同的途径思考变通方式,如对外可开发环境资源,引导当事人从身边的亲朋好友中去寻找支持和帮助;对内可开启心理资源,试探新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以改变对应激源的看法,从而减轻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 5.制定康复计划: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帮助他(她)康复的节目表和时间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当事人都不会反对医生替他们制定计划,但这样很可能是越俎代庖。所以,计划的制定应该让当事人充分地参与,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权力、自尊没有被剥夺,使他们感觉到这是他自己制定的计划,使他们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付诸实施。

6.得到当事人承诺:一定要得到当事人的明确承诺,比如让他(她)亲口陈述:“我保证按照××计划实施”。在继续关心支持当事人的同时,要用理解、同情和建设性的方式去询问、检查和核实患者实施计划的情况。与此同时,给予中肯、恰当的强化、支持和鼓励。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s://www.sodocs.net/doc/b04900128.html,/)分享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中学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中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能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各阶段之间也不可逾越。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s://www.sodocs.net/doc/b04900128.html,/)分享第三,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通常,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进程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功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第四,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N孚LJL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岁~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性。整个少年期,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而造成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具体形象作支柱。与此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

人工流产的心理护理干预

人工流产的心理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1-07-19T17:04:31.920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闫丽[导读] 人工流产手术是避孕失败而要终止妊娠,或由于某些原因不适合继续妊娠的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闫丽(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鹤壁456750)【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门诊中103例妊娠5~10周时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 干预组51例,对照组52例,干预组在术前术中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干预。结果: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干预组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疼痛程度也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能降低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人工流产;心理干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3-0080-01 人工流产手术是避孕失败而要终止妊娠,或由于某些原因不适合继续妊娠的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由于患者的心理紧张、恐惧和手术时的刺激而出现的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头晕、胸闷、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等临床现象,称为人流综合症。有资料显示患者在手术前有情绪障碍,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1]。因此研究综合心理干预,减轻临床患者痛苦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4月到2009年11月间接受过人工流产手术的妇女103例,年龄20~37岁之间,孕5~10周,初产孕妇78例,占75.7%,经产孕妇25例,占24.3%,均符合人工流产手术条件。并对这1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51例,对照组52例,两组年龄、孕产次数、孕周检验无显著差异性。 1.2 方法干预组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 1.2.1 术前干预心理干预是由经过专职培训的人员来完成:①运用心理学知识了解患者心理活动,进行心理干预,包括手术过程介绍、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手术中的正常反应,来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稳定患者的情绪,尽量做到使患者能有意识的缓解控制自己的情绪。②给患者讲解情绪在病症治疗中的作用,给患者看一些过往人流的体会感受资料,使其保持积极的情绪。③对于情绪波动的孕妇进行呼吸放松训练:让孕妇保持坐姿,闭目,双手自然交叠放于胸前,深吸气慢呼气,连续数次,使其肌肉自然放松并配予放松的音乐。 1.2.2 术中干预术中干预为整个心理护理的关键,当患者进入人流室看到一些专用器械,在特定的环境下,没有亲人的陪护,失去依赖会更加紧张,因此术中干预更为关键,由合作者完成:①用鼓励和关心体贴的语言开导受术者,减轻受术者紧张情绪,获得心理支持。②采用音乐疗法,给予术中的孕妇播放轻松缓慢的音乐,并告知耐心听,使全身放松,手术很快就会好,减轻受术者的紧张情绪,减轻疼痛。 1.2.3 术后干预护理患者到观察床,让其休息半个小时,期间对术后可能发生的不适给予解释,答疑患者不明白的问题,并告知术后的应注意事项,如术后出现腹痛、发热,伴有流血量多或持续7天以上,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 2干预效果评价及结果 2.1 效果评价 2.1.1人工流产综合症临床观察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术前、术中术后测得血压、脉搏和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变化等症状,根据人工流产综合症诊断标准[2]分类做出判断:①术中Bp降至80/50mg一下,或收缩压下降20mg以上;②术中或术后心率<60次/min,或心率下降超过20次/min,并伴有上述症状3项以上者。见下表1. 表1干预组与对照组人工流产综合反应比较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1.2 疼痛程度两组病人疼痛程度,按疼痛评定采取四分法,分为:0(无痛)、Ⅰ(轻度)、Ⅱ(中度)、Ⅲ(重度),通过对照比较干预组重度疼痛的为5例占9.8%,对照组为17例占32.7%,干预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 2.2 结果人工流产综合症反应比较,对照组比干预组明显偏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疼痛更明显。 3 讨论 3.1 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综合症的发生率通过人工流产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她们的恐惧心理,从而有效降低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 子宫受盆腔神经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人工流产手术时对宫颈牵拉、扩张、吸宫或刮匙对子宫壁刺激和子宫的自身强烈收缩,可导致患者躯体上的疼痛和增加心理上的恐惧,引起神经紧张,产生心率下降、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恶心等一系列综合症。 从研究中发现心理干预的人工流产综合症发生率为11.8%,明显低于对照组,降低了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 3.2 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中应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流产术中疼痛程度由于组织损伤刺激引起疼痛并伴有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这种疼痛不仅与患者生理上的变化有关,还与经验、情绪、认知、注意力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患者的焦虑会使痛阈下降,加重疼痛又使患者更加焦虑、增加恐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而从研究中显示由于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组重度疼痛为9.8%,较对照组低,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由此可见,准确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对她们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人工流产综合症和患者的痛苦[3]。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328. [2]曹泽毅.中华妇女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77—2578. [3]王艳.人工流产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学刊,2004,3:46

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庐江盛桥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生活中灾难、暴力、事故、意外等创伤性事件时有发生,侵害人们的心灵,造成不良后果。在学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而青春期的躁动和感性使他们处理问题容易极端化。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迫切而重要。针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创伤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乃至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为此,我校特制定针对本校师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方案,以期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组织指挥体系 1、领导机构(学校处理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吴量 副组长:许晶莹 2、心理危机干预救援小组 班主任、心理老师、校保安人员、全体教师等。 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5.学校其他教师辅助开展工作。 6.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五、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重大心理危机事件(Ⅰ级) 发生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精神病人处于急性发作期;自伤或伤人行为正在发生。 2、较大心理危机事件(Ⅱ级) (1)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并伴有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已经专家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一般心理危机事件(Ⅲ级)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2)因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调等导致的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3)因学习困难、经济困难、适应困难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心理健康干预

实施心理健康干预 整群抽取师范大学二年级150名学生(选修课生源),涉及26个专业,男女比例为0.9:1, 另设50名同校、同年级大学生(非选课者)作对照,实施一学期心理健康综合干预,使用smhrs作干预前后与对照组测评。干预措施包括: (1)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 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之一,供理科、文科各种专业的大学生通选。课程教学一学期,2学分。教学方式有大课讲授、课堂讨论、学生上讲坛自我报告、课外论文作业等。教材由研究者自编,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心理卫生概述,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学习心理卫生,人际交往,职业选择,大学生自我意识,性心理卫生,常见心理障碍,心理诊断与咨询,心理预防和健康促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习动机、情绪状态、自我观念、自我控制、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的知识内容,从认知入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习心理保健技巧,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使用smhrs评定教学效果。 (2)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 团体心理咨询包括班级团体和小组团体两种形式,咨询的目标是促进群体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正确看待自己及自我成长、发展潜能。咨询过程中注重团体的情感支持,相互学习,加强正性体验⑦,学习社会化技巧。领导者运用“连结、中立、聚集、引话、切话、过程观察”等促进团体互动的技巧,和角色示范、自我画像、读书练笔、课堂报告等结构式活动技巧。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困惑,分类组成各种心理训练小组,如使用归因训练培养学习动机,采用自我肯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通过两两互问正确认识自己。在咨询过程中;安排机会让学生主动走上讲台或以小组为单位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需要;困难、兴趣和理想,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指导学生学习放松技巧和进行情绪调控训练,请心理咨询康复后的来访者现身说法促进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对心理问题的领悟。布置作业让学生谈自己的自我看法和体验。使用smhrs以及实际观察资料来评定咨询效果。 (3)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 针对筛选出的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在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咨询方法上多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策略,给予心理支持,注意转变认知,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多种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如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和人际交往训练等,做好详细的咨询案例记录,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表现和smhrs评分来测评咨询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宜采取综合措施 囿于研究者的工作职能和经费限制,本研究所作的一学期干预措施是结合教学和心理门诊工作进行的,干预方法包括教学、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三方面。在课程教学上,利用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人文素质教育通选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与技能,尽管取得一些教学效果,但这类课程的受益面毕竟有限。在团体咨询过程中,虽运用了一些团体互动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