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作者:南昌市育英学校刘美根

教材内容:《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 (需两个课时)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

这两篇科普短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可以借助已了解的有关说明文知识,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相信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教

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理念:

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文本互动,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进行多重对话,更好地理解文本。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由多媒体展示《侏罗纪公园》影片的几个片断,让其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交流有关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的图片及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

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简介作者师生互补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多媒体展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学生齐读生词(生词由多媒体展示)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 __。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2、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小组讨论归纳: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创新精神。

3、理清文章思路: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讨论归纳: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L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

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四、研读重点探讨难点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小组讨论归纳:

(1)层次: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顺序: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3)说明方法:

A..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作诠释、打比方)

B.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C.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讨论: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小组讨论归纳: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

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

2、讨论: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六、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七、作业

1、抄写生词三遍

2、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多媒体展示小孩玩沙子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篇短文《被压扁的砂子》标题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分析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2、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在对比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生动、严谨的说明文语言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转换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2.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白写文章可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三、课程类型:综合课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具说明:板书。

六、时间安排:

1、课时安排:1课时

2、时间安排:第一环节,导入用时大概1分钟;

第二环节,介绍作者用时大概2-3分钟;

第三环节,词语解释大概用时2-3分钟

第四环节,文章解析大概用时35分钟;

第五环节,品味文章语言用时大概3分钟;

第六环节,总结课文,布置作业用时大概2分钟

七.教学流程

(1).课程导入(1分钟)

不知道大家对恐龙了不了解。在很久很久以前呢,恐龙和我们人类一样生活在地球上,是地球的霸主。但是突然有一天,大约是在

6500万年前,恐龙一下子就全部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争论不休。在科学家的眼里,恐龙的消失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科学家用自己的科学方法去论证自己的猜想。恐龙是怎样消失的?证据有哪些?到处发现的恐龙化石又证明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阿西莫夫的脚步走进神秘的科学世界,探究和恐龙有关是秘密。

(2)介绍作者(2分钟)

作者的全名叫做艾萨克·阿西莫夫。是美国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很多小说,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他的“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科幻小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他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喜欢科幻小说,或者是喜欢科幻电影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他的作品。我觉得应该还是男孩子会更喜欢一点。

(3)词语解析

这一课分为两篇文章,两篇都是说明文。大家先自己把这两篇课文默读一下。回想一下我们之前学说明文是学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这一课的生词也没有很多,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正一下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天衣无缝

(4)文章解析

《恐龙无处不在》

我们先看第一篇课文《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很重要,重要性在哪里呢,老师先不说,留给大家思考,先请一位同学这句话朗读一下。

。。。。。。

根据我们之前的学习经验呢,我们知道有很多文章的第一段或者最后一段是中心句。这里也一样。我们就来探索,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推断的。

在第二段中,作者写在南极洲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而且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都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也就论证了课文的题目《恐龙无处不在》。科学家并不满足这个答案,科学家思考恐龙在南极洲怎么生活?我们都知道,当然文中作者也提到了南极是个“大冰箱”。这样的一个大冰箱。我们到了冬天,我们还要穿羽绒衣,甚至还要开空调。在6500万年前,这根本不可能实现。更何况是在南极洲。现在我们人类都没有完全征服南极洲。那就说明恐龙不可能是自己主动到南极洲的。那恐龙究竟是怎么迁移到南极洲的呢?课文中有答案。大家在文中找出来。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这也就引出了“板块漂移说”。板块究竟是怎么漂移的呢??(学生分步概括)

这篇文章的大意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不是说明恐龙的无所不在呢?(不是)那重点是在什么地方呢?(是通过恐龙的无所不在来论证“板块漂移说”)看,这就又回到了文章的第一句话。

说明文是很注重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的。这篇文章用得时什么说明顺序呢?(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请一位同学来给这篇文章分一下结构。

全文共15个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

这篇课文的题目很奇怪。沙子怎么被压扁呢?上一篇课文我们是分析完了课文之后,老师引导大家给文章划分的段落。这篇课文呢,由你们自己先分好段落。(学生准备,阅读)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

结论。

结构分析完了,文章的大意也就基本了解了。我们来用自己的话

来重复一下作者的论证。首先是提出了造成恐龙的消失的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引出“斯石英”,接着分析两种学说,说明只有在撞击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斯石英,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最后提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这样的一个说明顺序很明显是逻辑顺序。

(5)分析说明方法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说明方法了,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说

明方法吗?大家来列举一下。(作诠释,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列图表,摹状貌)

举例子:1.《恐龙无处不在》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

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作比较:1.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

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

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2.在《恐龙无处

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

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打比方:如《恐龙无处不在》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

中的重要地位。列数字:1.“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

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说明文的语言不同于散文,记叙文,他更加的严谨,科学。"在一个科学领域做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6)总结,布置作业

到今天,恐龙的消失还是人类的一个谜,书上说的三种学说是具

有代表性的。但是真正的答案是什么,现在谁也不敢确定。因为毕竟我们不能向电视里的人一样可以穿越。所以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不断探索科学。相信,在座的各位,有可能会在科学领域上有所贡献。

好了,课就上到这里,今天我们的作业是:

1. 课后习题第二题

八.板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恐龙无处不在

江苏江陈中学江上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