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练习题-学生用卷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练习题-学生用卷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练习题-学生用卷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练习题-学生用卷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 轲自知事不就

C. 泣孤舟之嫠妇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下列语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 渺渺兮予怀

B. 客有吹洞箫者

C. 句读之不知

D. 而今安在哉

3.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 抱明月而长终

C. 而卒莫消长也

D. 纵一苇之所如

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而绝江河绝:横渡

B. 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C.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

D. 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看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

A. 复游于赤壁之下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D.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7.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 穷山之高而止吾从而师之

C. 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D. 故为之文以志不与培塿为类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

8.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举酒属客属:zhǔ,致意,引申为劝酒。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凌。

C.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遗留。

D. 桂棹兮兰桨棹:船桨。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凌万顷之茫然

C.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D. 舞幽壑之潜蛟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然后用极其优美的笔调描画出一幅月夜“泛

舟赤壁之下”的美好景色,为下文生发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结尾部分总写江天一色,小船飘荡的景色。

B. 第二段紧承上文。主客舟中对酌,酒酣耳热后“扣舷而歌之”。然后又从“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忧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

C. 文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感慨,

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D.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写箫声的悲凉。作者借助于拟人、想象,运

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泪下。

游褒禅山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卒葬之卒:最终

B. 有穴窈然窈:深远幽暗

C. 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 其孰能讥之乎其声呜呜然

C.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渺沧海之一粟

D.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羽化而登仙

1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 侣鱼虾而友麋鹿

C.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4.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余之所得也②何为其然也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客有吹洞箫者⑤而今安在哉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⑧有碑仆道

A. 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B. 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 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D. 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1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又为后

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B. 作者详写了游后洞的的经历,一个“悔”字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

的议论。

C.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做

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 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并且前

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语言精要得当。

17.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8.选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9.《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A. 两个:有志,不随以止

B. 三个:有志,有力,有物相之

C. 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 五个,志,力,物,已不悔,人不讥

2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 此余之所得也

B.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 当其欣于所遇

D. 而今安在哉

21.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③此余之所得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⑤/②③④/⑥

C. ①④/②③/⑤⑥

D. ①⑥/②③④⑤

2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看

C. 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明情况

(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

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 “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

重要性。

C. 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 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

志向。

23.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好:喜好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景象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名称

24.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距其院东五里其孰能讥之乎?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然力足以至焉

C. 有怠而欲出者险以远,则至者少

D.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此余之所得也

25.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 于是余有叹焉

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阐释了“学者”治学的道理。

B. 文章第一、二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C. 文章第三、四段是议论,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心得体会。

D. 文章写作技巧高明,记游是重点,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27.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可胜道也哉尽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C. 既而弥月不雨整

D. 以属客而告之曰叮嘱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 其孰能讥之乎其声呜呜然

C.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29.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

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 《游褒禅山记》选文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

有体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 《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

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 《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

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解释下列语段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

⑵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

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

⑷其孰能讥之乎其: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B

2. B

3. D

4. A

5. D

6. B

7. B

8. C9. B10. D11. A12. A13. B14. D

15. B16. C17. C18. D19. B20. C21. B

22. B23. D24. D25. C26. C27. D28. D

29. D30. D

31. ⑴于:对,对于。

⑵以:因,因为。

⑶而:然而。

⑷其:难道。

【解析】

1. A迟,意动用法,C泣,使动用法,D侣,意动用法。故选B。

2. 例句是定语后置句,与B项相同。A项是主谓倒装句。C.D项是宾语前置句。本题主要是文言基本句式。

3. 该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D项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三项为代词。

4. A.“冯”通“凭”,凭借;

B.没有通假字;

C.没有通假字;

D.没有通假字;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

常见通假字举例:

1、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4、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5. 本题涉及课内文言实词的知识点,应对此类文言实词题,可根据平时在课内学习文言实词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D项,顾:但是,可是。故选D。

6.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对文言句式的知识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例句为被动句;B项,被动句;A项,状语后置;C项,宾语前置;D项,定语后置。故选B。

7. 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8~10. (1)C项,遗弃。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

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2)A.C.D项,“之”为结构助词,B项,“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凌茫然之万顷”。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3)D项,“拟人”错,应为“夸张”。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浏览四个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和句子,然后将选项与原句进行比较。

11~16. (1)卒,古文中有两种基本义,一是最终,二是死亡,这里根据“而卒葬之”加以分析、判断,应是第一种意思,即死后。

(2)A.两个“于”均作介词,意为“在”。B.“其”,前是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后是代词,那。C.“之”,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而”,前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后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3)分析例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逐项分析选项,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作动词,下东;B.侣鱼虾而友麋鹿,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歌:名词活用作动词,歌唱。故答案为B。

(4)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需要逐项加以分析。①③⑥是判断句式;②⑤是疑问句式;④是定语后置;⑦是状语后置;⑧是省略句。

(5)此题需要逐项加以分析,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是叙诉古人登山有感;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这是作者心理的反映;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这是客观叙述登山的情景。

(6)“同时也谈及到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错误,于文无据。

17. A中“所以”表原因,B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

18. “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19. 解答此题,必须在仔细回忆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根据课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的说法,不难知道答案。

20. 解析:

例句,状语后置句,“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应是“于其址舍”,句子翻译为: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A项,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这就是我(王安石)(这次游山)的收获;

B项,省略句,在“随”后省略了“之”,代指别人,句子翻译为:(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C项,状语后置句,“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应是“于所遇欣”,句子翻译为:当他们对于所接触的事物感到欣喜时;

D项,宾语前置句,“安在”宾语前置,应是“在安”,句子翻译为:而如今又在哪里呢?

故选:C

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21.

解析:①为省略句,应为“有碑仆于道”,译文:距离华山洞100多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②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生前的庐舍(禅房)和死后的坟墓.

③为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就是我此次游行的心得.

④为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就是前洞.

⑤为省略句,应为“余遂与之俱出”,译文:我就和他们一起出去了.

⑥为状语后置句,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综上,①⑤为省略句,②③④为判断句,⑥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B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课内文言特殊句式,弄清它们的特点,便于区分.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五、疑问句式: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六、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七、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该题中考核的都是“特殊句式”.

22. (1)观,景观

23. (3)属于“无中生有”

24~27. (1)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D.名:形容词用作动词,说出名称,弄清真相。

(2)本题考查了“者”“之”“其”“以”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C“者”均是“……的人”;A“其”分别为这个、那个/ 难道;B“以”分别为而/用来;D“之”分别为它/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古今异义词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

(4)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可将各选项表述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分析可知,D错在“记游是重点”。

28~30.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采取代入文本法、成语迁移法、句子成分分析法等等。首先采取代入文本法,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敲词义。D“以属客而告之曰”中的“属”联系前一句“于是举酒于亭上”可以推测应解释为“劝酒,劝……喝酒”。也可以联系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举酒属客”。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应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语的词性。A项第一个“以”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第二个“以”是介词,把。B项第一个“其”表反问,难道;第二个“其”是代词。C项第一个“乃”,副词,才;第二个“乃”表判断,是。D项两个“然”,代词,这样。故选D。

(3)此类题目主要看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同时要注意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D项“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错误,文章第二段的结尾说的是“而吾亭适成”,文中意思是亭子恰巧也在这时建成,并不是为此特意建造了亭子。故选D。

31. 复习文言虚词要明确各种文言虚词各有哪些功能用途,熟记于心,然后再看具体语境中的虚词发挥了哪种虚词的功能,就是哪种虚词。例如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两个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关系;介词一定要和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副词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助词起加强语气或辅助音节等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代词则作主语或宾语,担任句子成分。此题中,于,作介词;以,连词;而,表转折;其,语气词。

前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前赤壁赋》 第一段 一、注音: 1、壬戌rénxū 2、属客 zhǔ 3、窈窕 yǎo tiǎo 4、少焉 shǎo 5、冯虚御风píng 二、通假字: 1、属.客:同“嘱”,劝人饮酒。 2、冯.虚御风:通“凭”,乘。 三、重点字词解释: 1、既望 ..:过了望日,指农历十六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朔,农历每月初一) 2、清风徐.来:缓缓地。 3、水波不兴.:兴起。 4、徘徊 ..:停留。 5、白露横.江:笼罩,弥漫。 6、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7、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8、浩浩乎.:助词,形容词的词尾,没有实在意义。 9、而不知其所.止:和后面的动词共同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表示……的地方。 四、重点句翻译: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任凭小船儿自由飘荡,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面多么辽阔,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好像离开了人世,无拘无束,飞升变化,登上仙境。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倒装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倒装 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倒装,“万顷”使用了借代的修辞,代表江面,“茫然”作“万顷”的定语,表示修饰。“之”,助词,起到了帮助定语后置的作用。 注:倒装句一般只有四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

第二段 一、注音: 1、饮酒乐甚 lè 2、扣舷 xián 3、桂棹 zhào 4、溯流光sù 5、倚歌而和之 hè 6、幽壑hè 7、嫠妇lí 二、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 三、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扣.舷:敲。 2、美人 ..: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倚.歌而和.之:循、依;唱和。 4、袅袅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五、翻译: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奏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相应、唱和。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那声音呜呜的,像怨恨像思慕,像哭泣像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扬,如同不断的细丝。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箫声的“悲凉”及感染力,衬托哀怨的心境。 第三段 一、注音: 1、愀然 qiǎo 2、山川相缪 liáo 3、舳舻 zhú lú 4、旌旗 jīng 5、酾酒 shī 6、横槊赋诗 shuò 7、扁舟 piān 8、匏樽páo zūn 9、蜉蝣fú yóu 10、挟飞仙 xié 11、骤得zhòu

《前赤壁赋》阅读习题及答案

《前赤壁赋》阅读习题及答案 ①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 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选段①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 分) 2.选段②里作者阐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6 分) 3.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省略号处不译)(5 分)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参考答案: 1.作者“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 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 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 胸怀, 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 泛舟而游之乐, 溢于言表。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 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划线处各 1 分,若答 “自由自在”“超然独立”“洒脱自在”等亦可给分。) 2.作者以明月、 江水作比, 说明世上万物都既有变的一面, 又有不变的一面。 (1 分)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静止;(1 分)从不 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能永久存在。(1 分)人用不着羡慕无尽的江水,不 必哀叹人生短促,(1 分)应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的一切,(1 分) 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1 分) 3.正当他攻破荆州, 打下江陵, 顺流向东进发时, ……本来就是一代英雄啊, 但他现在在哪里呢?(“方”,“下”,“东”,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各 1 分) 答案解析: 1. 1.试题分析:作者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从“举酒属客,诵 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动作上,已经表现出愉快的心情,接着作者以轻快
1/5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赤壁赋练习题

《赤壁赋》练习 语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壬.(r?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ng)虚御风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 ..(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 ..(身体斜着坐)..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 C.击空明 ..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 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 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 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 ..之间 B.白露 ..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 ..

《前赤壁赋》知识点归纳46982教学文案

《前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6、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本课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 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赤壁赋练习题(附上答案)

# 赤壁赋练习题(附上答案) 姓名:班级:分数: 基础知识(74分) 注音(14分) 窈窕()冯()虚桂棹()酾()酒属()客 嫠()妇愀()然横槊( ) 江渚()蜉蝣() 】 无尽藏()枕藉()壬( )戌扁()舟 (二)解释加点字(18分) 泣孤舟之嫠妇正襟危坐山川相缪 乌雀南飞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不绝如缕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倚歌而和之 举酒属客酾酒临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哀吾生之须臾固一世之雄也相与枕藉乎舟中 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横槊赋诗 ~ 词类活用(11分) 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歌窈窕之章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顺流而东也下江陵不知东方之既白 正襟危坐歌窈窕之章 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18分) ⑴.之(6分)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苟非吾之所有 ⑵.于(4分)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⑶.其(4分) 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其破荆州 < ⑷.而(4分)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耳得之而为声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五)重要句式(13分) 1.何为其然也 2.而今安在哉 3.客有吹洞箫者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渺渺兮予怀8、凌万顷之茫然 9.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10.而又何羡乎 11.固一世之雄也 1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二、选择题。(4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 B.纵一苇之所如起如厕 " C.而卒莫消长卒起不意 D.举匏樽以相属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 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 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 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学生检测-教师备课)新选.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学生检测、教师备课) 一、识记字音: 壬戌()举酒属( )客窈窕( ) 冯虚( ) 扣舷()桂棹( ) 倚歌而和( )之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幽壑( )之潜蛟嫠妇( ) 山川相缪( ) 愀然( )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 横槊( ) 麋鹿( ) 扁舟( ) 枕藉()匏( ) 尊以相属( ) 寄蜉蝣( )于天地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洗盏更酌() 二、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 3、举匏尊以相属 4、举酒属客 三、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2、白露横江 3、凌万顷之茫然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四、一词多义 夫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且夫天地之间 然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托遗响于悲风 酒举酒属客酾酒临江 横白露横江横槊赋诗 东东望武昌顺流也东也 望七月既望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如纵一苇之所如如泣如诉 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倚歌而和之。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五、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下江陵 3、顺流也东也 4、舞幽壑之潜蛟 5、泣孤舟之嫠妇 6、正襟危坐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 10、不知东方之既白 11、哀吾生之须臾 1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3、方其破荆州 14、横槊赋诗 六、虚词: 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倚歌而和之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 2、凌万顷之茫然 3、哀吾生之须臾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苟非吾之所有 6、耳得之而为声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8、吾与子之所共食 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于是饮酒乐甚 5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渔樵于江渚之上 7寄蜉蝣于天地 8托遗响于悲风 乎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托遗响于悲风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5、郁乎苍苍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而又何羡乎 8、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练习题及 答案

《赤壁赋》练习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4=2) 苏轼与苏洵、苏澈合成“三苏”,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二·字音(×27=) 1.壬.戌 2.举酒属.客 3.窈窕 .. 4.斗.牛之间 5.冯.虚御风 6.扣舷. 7.余音袅袅. 8.倚.歌 9.幽壑. 10.嫠.妇 11.愀.然 12.相缪. 13.舳舻 .. 14.旌.旗 15.酾.酒 16.横槊. 17.渔樵. 18.江渚. 19.麋.鹿 20.匏.樽 21.蜉.蝣 22.一粟. 23.须臾. 24.肴.核 25.枕藉. 三·通假字(1×3=3)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 四·虚词(1×19=19)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转折(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转折(3)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修饰(4)侣鱼虾而友麋鹿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修饰 之 (1)纵一苇之所如到(2)凌万顷之茫然的 (3)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4)不知东方之既白主谓之间 (5)苟非吾之所有的(6)耳得之而为声的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8)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标志“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标志“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标志 (4)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标志“在”

五·古今异义(1×4=4)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星宿名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思慕的人君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六·词类活用(×9=)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3.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 5.扣舷而歌.之唱歌 6.顺流而东.也东进 七·重点实词(1×23=23) 1.七月既望过了 2.纵一苇之所如任;小船 3.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4.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空明;逆流而上;江面浮动的月光 5.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6.余音袅袅声音婉转悠长 7.舞幽壑之潜蛟深谷 8.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9.正襟危坐端坐 10.方其破荆州当 11.下江陵攻占 12舳舻千里首尾相连的船只 13.寄蜉蝣于天地人生短促14.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 15.托遗响于悲风余音 16.卒莫消长到底;消减和增长17.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18.杯盘狼藉凌乱 19.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八·特殊句式(1×9=9)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5.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6.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7.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 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九·翻译(13)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 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谷粒。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 要是从他们变得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发生变化。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 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4) 多么辽阔像是乘风飞去,不知道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好像变成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界。

《前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前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 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 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六)本课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 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七)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 ..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 ..(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 -学生

必修2诗文理解型记忆 《赤壁赋》 1、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是:,,,。 4、表达美好的事物不能屡次获得,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秋风中的一句,。 5、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6、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7、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 是:,;,。 8、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9、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10、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11、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 12、写作者愿意与友人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13、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用葫芦做的酒器共饮的句子是,。 14、诗中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15、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16、写诗人举杯劝酒后吟诵明月之诗的一句,。 17、写诗人心里想得很远,眺望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的句子,。 18、交代游赤壁的时间的句子,。 19、写清爽的风徐徐吹来,带来一片爽朗的新秋的句子,。 20、写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的句子, 21、写用船浆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 22、写山水环绕,一片苍翠,正是曹操周瑜大战之处的句子,,。 23、写曹操面对大江,手执长矛赋诗的雄迈气概的句子, 24、写如果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 25、表达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苏子和客可以共同享受的句子,。 26、写“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的句子, ,,。 《兰亭集序》按照句意写句子 1、时贤名流都到了,年老的年少的都聚在一起,。 2、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岭,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3、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

《赤壁赋》期末复习练习答案

《赤壁赋》期末复习练习答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窈窕(yǎo 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扁(biǎn)舟 B.嫠(lí)妇酾(lì)酒愀(qiǎo)然相缪(liáo) C.横槊(shuò)属(zhǔ)客扣舷(xuán)蜉蝣(fú yóu)D.无尽藏(zàng)舳舻(zhú lú)枕藉(jiè)壬戌(rén xū)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举酒属客。(属,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hè,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下:攻占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D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斗宿,牛宿,都是星宿名。 B.苏子愀然: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C.渺渺兮予怀 予:我 D.方其破荆州 方:刚方:当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端正地坐着)C.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水而上)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最终,到底)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在活用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 A.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使动用法)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活用作动词)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B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动)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状语)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苟非吾之所有 ③惟江上之清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只有④虽然 B.①任凭②如果③只有④即使 C.①假如②或许③只有④即使 D.①假如②或许③只有④虽然 8、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纵一苇之所如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9.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赤壁赋》阅读试题及答案

《赤壁赋》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 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 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 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酒属客 属:致意,引申为劝酒。B.纵一苇之所如 如:好像。 C.正襟危坐 危:端正。 D.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为声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惟江上之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寄蜉蝣于天地 9.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 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 写得具 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 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 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0.翻译下列句子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第二册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 分两步: 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 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语 (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齐读) (二)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三)内容简析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6)长 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上册】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赤壁赋》 【习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 ) 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山川相缪liáo B.徘徊hái 枕藉jiè幽壑hè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桂棹nào 匏樽páo 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横槊赋诗shuò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B.纵一苇之所如起如厕C.而卒莫消长卒起不意D.举匏樽以相属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 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

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 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D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白露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 D.挟飞仙以遨游 8.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C ) A.苏子愀然 B.凌万顷之茫然 C.何为其然也 D.其声呜呜然 9.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 D ) A.白露横江 B.水光接天 C.旌旗蔽空 D.冯虚御风 10.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 ) A.驾一叶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11.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C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知不可乎骤得 D.郁乎苍苍 12.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 A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D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而又何羡乎? D.渺渺兮予怀 14.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C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