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词序

【教学目的】本节讲授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主要介绍宾语前置问题。学习本节,要让学生理解词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要让他们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理论】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

【重点难点】宾语前置

【所用课时】学时

【教学内容】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达。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它的约束力并不大。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我打你。——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主语在谓语前,动词在宾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

但古汉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下面予以介绍。这些特殊的词序本来只存在于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到汉代就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但后来仿古的作品还使用,因此历代的古文中还常常出现,因此,了解这些特殊词序对阅读古文是有帮助的。

一、宾语前置

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这种宾语前置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它并不是因为修辞需要,不是为了表达一定语气而使用的一般倒装句。严格地说,不能叫宾语前置,因为这些句式原本宾语的位置就是如此,或许就是远古句法的遗迹。古汉语中,宾语处在动词的前面有三种句式:

1、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疑问句里疑问代词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一条相当严格的规律,几乎没有例外。

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中疑问代词有:谁、孰、曷、何、奚、胡、安、恶。教材274—277

(1)(状语+ )疑问代词(+ 助动词)+ 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前置须宾语是疑问代词,由后一句强调古今词序基本未变)

梁客辛垣yuán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战国策·赵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

《燕昭王求士》(动词前面有作状语的副词,疑问代词就放在副词和动词之间。)

《庄子·逍遥游》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从人,尃(fū)声。本义:辅佐.

疑问代词作定语不能前置:

《论衡·非韩》:“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说的是什么内容?)

(2)疑问代词+ 介词?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说秦王》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后代的仿古作品中一直沿用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式。

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何以”逐渐成为凝固形式,在古文中经常出现。现汉书面语中仍常用“何以”,但意思主要是“为什么”了。如:何以见得?

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废江河万古流。”后以“不废江河”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我辈岂是蓬蒿人,仰面长笑出门去。

△“何如”有时说成“如何”,这两种结构先秦就成了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或“怎样”。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两个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否定句指句子带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莫”。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

(1)否定副词+ 代词(宾语)+ 动词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本义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晋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国语·晋语》)(注意: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位置)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夏、商、周三个朝代。从艹,央声。本义花。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鞌之战》:“流血及屦,未绝鼓音。”(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教材270页)”+ 代词(宾语)+ 动词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许行》(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一尺是今天的23公分。《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2.208米。适从辵(chuò),啻(chì)声。本义往,,到。女子出嫁。或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本义读yù。此处用于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的语气词。)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自经于沟渎dú,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织物上纵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

双重否定中代词不前置。如: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权贵),莫弗称之。《魏其武安侯列传》注意:

△1“君”和“子”: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是名词,所以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并不放在动词之前。

《左传·昭公四年》:“若不许君,将焉用之。”

《庄子·秋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

先秦古籍中有不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不前置的例子。从语言发展史的角度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从先秦时代就已开始从前置向后置发展,但并未完成,因而出现了并存的现象。

《管子·封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从手,疌(jie声。本义战利品。胜利。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说明两种情况可以并存。

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早已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李广传》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

汉代以后也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主要是由于仿古。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之”复指,“是”、“之”位于名词宾语后、动词前,起了强调宾语的作用。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1)宾语+ 代词“是、之、之为、焉”+ 动词= 动词+宾语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我们的国君[晋惠公,姓姬名夷吾,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之子,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弟弟。]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我周东迁,晋郑是依。《国语·周语》我周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十年》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僖公十五年》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只看到生、利

(2)惟(唯)+宾语+ 是/之+ 动词= 动词+宾语——宾语在句中的作用显得突出。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汤问》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么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语》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有两种方法:

△宾语是代词。

1、沿用原来格式,复指的代词只用“之”。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左传·宣公二年》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新语·资质》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为凝固形式,意为“说的就是……”“这就叫……”。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2、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是+ 动词= 动词+ 是。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huò煮)。《诗经·周南·葛覃》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代词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尤其是介词“以”的宾语。如:(1)、宾语+以/于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从艹,敝声。本义小草. ①遮盖;挡住.

②概括.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秋阳以暴(pù)之,江汉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

将(qiāng 动。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疏》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夜以继日

(2)、其它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二、谓语前置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现代汉语的常规句式,但在古代汉语中有谓语后置的现象,主要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一)表示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列传》

大哉,尧之为君!《论语·泰伯》伟大啊,尧作国君!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列子·说符》

宜乎,百姓之谓我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二)表示疑问语气。

子也,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是什么呢?你所说的达?

何哉,君所谓逾者?《孟子·梁惠王上》

三、定语后置

为了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到中心语后。

从弟子女十人所(左右),皆衣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单衣,立于巫后。《史记·西门豹治邺》1、从意义来说,前置定语表示修饰、领属关系,而后置定语一般表示修饰。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天下穷而无告之民= 天下民之穷而无告者

2、结构上:

(1)中心词+ 定语+ (者,语气词)

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人马(冻死)者相望。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中心词+ 之+ 定语+ (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中心词+ 有+ 定语+ (者)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前赤壁赋》宋人有耕者。楚人有涉江者。

(4)中心词+ 而+ 定语+ (者,语气词)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中心语+ 数量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贵制。《史记?魏公子列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四、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见教材254-255页)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汉语一般不用动量词,其方法是:

1、一般的方法:

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次。)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这些例句中的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数词] + 动词。

与现代汉语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现代汉语成语中也有保存。如:一劳永逸、百战百胜、千变万化。

△2、强调的方法:

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使“者”字前面的结构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语,强调某一行为的行为数量。动词+ 者+ 数词。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玦以示者三。《史记?鸿门宴》

表示动量的数词“三”从动词前面的状语上升为全句的谓语,自然就显得突出而重要了。现代汉语的数词一般不能单独作谓语。

▲小结(板书):略

练习:

一、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舜丧于沧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国语·晋语》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

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城濮之战》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元年》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己称代词)而狼未之知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吕相绝秦》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春秋内篇》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梁惠王上》

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国语晋语》 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下》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庄子徐无鬼》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庄子达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

又何马之能知也。《列子说符》朋酒斯享,曰杀羔羊。《豳风七月》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

四方之民莫不具至,此之谓圣治。《庄子天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吕氏春秋苟》

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

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左传·僖公十五年》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军喊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韩非子·外储说下》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钴鉧潭西小丘记》

(武王见胶鬲)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吕氏春秋贵因》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恸矣。”“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颜渊死时,由于孔子哭得过于悲伤,跟从他的人就问:“你太伤心了!”孔子回答道:“真的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tòng形声。从心,动声。本义大哭。)

二、用加线法分析。(符号:主语=,谓语一,宾语一,定语(),状语[],补语<>,兼语___)。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3.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xx通论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 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写作辟(注: 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上) (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 《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舍”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舍”字,这也不等於说先秦没有“舍”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舍”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舍”等称为古今字(注: 现在“舍”又简化为“舍”。)。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债”、“舍”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债”、“舍”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今字不见於《说文》的归a组,见於《说文》的归b组)如下: a.大太弟悌间间说悦孰熟竟境队坠涂涂赴讣冯凭贾价(注:

古代汉语(郭赐良版本)考研复习资料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古代汉语繁简字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繁简字南京大学 高小方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繁简字(一) 繁体字: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化字,那笔画较繁的形体,就是它的繁体字。 欢(正)---欢(正体) 懽(异体)讙(异体)驩(异体)第二版的书教材447页(70组繁简字) 繁简字是什么关系? 有些人说繁简字是一正一异的关系。 高小方:繁简字是双正的关系。繁体字里也有正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对应关系 1、板---木板板---老板 2、里---里程里---里面 3、表---外表表---钟表 4、别(bie阳平)---分别别(bie去声)---别扭 5、卜(bu上声)---占卜卜(bo轻声)---萝卜,萝卜 6、才---才智才---方才的才有繁体 繁简字(二) 繁体字与简化字(第六组) (1)厂(an阴平)庵的异体字,盫(异体)。 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 草圆屋谓之庵---《释名·释宫室》 例子戏曲《庵堂相会》。 (2)厰(chang上声)工厂 一个正体往往对应几个异体,如窗(正体)---窻(异体)窓(异体) 同形字:同形而异音异意的字。《影梅厂语》,钵厂。 她---姐的异体; 她---刘半农19世纪20年代造第三人称女性。 繁体字与简化字(第七组) (1)冲:(chong)“冲”是异体字 用开水浇:冲茶、冲鸡蛋;一飞冲天;大盈若冲(空虚);冲龄(幼小) (2)冲:(chong)要冲(交通要道);冲击。 (chong)首冲南方,冲劲儿 繁简字(三)

古代汉语课文注释

古代汉语课文注释 《山鬼》 若有人:指山鬼。 阿,山的弯曲处。 被:披。 薜荔:蔓生香草。 带:动词,系带。 女罗:即兔丝。 睇:dì斜视。 宜:合适,合宜。 子:山鬼自称。 窈窕:美好的样子。 从:z?ng,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 文貍:有花纹的野猫。 辛夷:香木名。 结:编结。 桂旗:用桂树的树枝做旗帜。 石兰、杜衡(马蹄草):香草名。 芳馨(香):代指芳香的花草。 遗:wai:赠。 所思:指山鬼所思念的人。 篁:大的竹林。 表:特出地。 容容:云飘动的样子。 杳:yǎo,昏暗。 羌:语气词,为《楚辞》所特有。 雨:yǜ,下雨。 庄子送葬 [1] 莊子:莊周(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 惠子:惠施,戰國時期宋國人,曾做過梁惠王的相。 [3] 顧:回頭看。《說文·頁部》:“顧,還視也。從頁,雇聲。” [4] 郢:地名,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堊:白堊,一種白色的土,古代用來作塗料。《說文·土部》:“堊,白涂也。從土,亞聲。”慢:通“漫”,“漫”的本義是淹沒,引申表示遮蓋。這裏用的是其引申義。 [9] 雖然:盡管如此。 [10] 質:這裏指砍斫的對象,這種意義是從“箭靶”義引申出來的。“質”表示箭靶義如“質的張而弓矢至焉。”(《荀子·勸學》)。 [11] 夫子:指惠子。

[12] 無以爲質矣:沒有誰可以作(辯論的)對象了。 [13] 無與言之:沒有誰可一起談論(了)。 北溟有魚 [1] 北冥:這裏指北方的大海。按:《說文·冥部》:“冥,幽也。從日,從六,冖聲。”本義是幽闇,引申表示幽深、深遠。海水浩瀚而幽深,故亦稱冥。舊說“冥”通“溟”,非。《說文·水部》:“溟,小雨溟溟也。”本義是細雨濛濛,並不表示海的意思。 [2] 鯤:音kūn。 [3] 其:代詞。指代“鯤之大”。 [4] 化:變化。《說文·匕部》:“化,教行也。從匕(huà),從人,匕亦聲。”又:“匕,變也。從到(倒)人。”段玉裁注:“凡變匕,當作匕;教化當作化……。今變匕字盡作化,化行而匕廢矣。”按:據《說文》及段注,變

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今字 定義:是指在某個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字形,先出現的叫做“古字”,後起的叫做“今字”。比如: 莫——暮 莫,意为没有,不,不要。 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然——燃。 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 本义:燃烧。 对于古今字问题,古書注釋的規範是: X,XX,這個意義後來寫作X。 X,X的古字。 X,今字作X。 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后来,汉字不断增多,以《康熙字典》为例,它收了47035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在這個漢字不斷增多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很多古今字。主要原因有二: 1.假借字久借不歸,只得給原意另造新字。 比如,前文說過的,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孰”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替“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 亦——腋。 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 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 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腋在肘后。——《埤苍》《隋书·经籍志》载有曹魏初博士张揖(字稚让)《埤苍》三卷,六朝隋唐著作多见徵引,大约佚于宋代。

古汉语课文解析

古汉语课文解析

————————————————————————————————作者:————————————————————————————————日期:

郑伯克段于鄢 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它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 当时各诸侯国有让自己国家的史官记载历史的制度,如晋国的编年史名为《乘》(shèng),楚国的编年史名为《梼杌》(táo wù),鲁国的编年史名为 《春秋》。《春秋》本来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 《春秋》过于简略,于是就有左丘明(春秋末鲁国史官)、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穀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等三家分别出来 解释《春秋》经义,作《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春秋》三传”。《左传》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郑伯:指郑庄公。克:战胜。段:庄公的弟弟。鄢: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隐公:鲁隐公。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二、本文阅读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初:当初,左传中追述往事时的惯用词. 申:国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 共(gōng):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寤(生) :睡醒;做梦.通“牾”.即逆生,难产。 惊:使动用法,“使……震惊”。名:命名,起名。 亟(qì) :屡次,多次。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及:到。制:郑国的地名。原是东虢国的领地。 岩邑:险要的城邑。虢(guó)叔:原东虢国的国君。 死焉: 死于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佗(tā) :同“他”。异体字。 大(tài) :后来写作”太”。古今字。京:地名,不是京都。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祭(zhài) :古姓。城:城墙。 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参国: 国都的三分之一.参,三.国,国都. 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词活用为动词. 堪:能忍受。 焉:疑问代词,“哪里”。辟:后来写作“避”。古今字。 对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厭:通”猒”,满足。何厭之有:有什么满足的。宾语前置。 滋蔓:滋长,蔓延。为之所:双宾结构,安排他一个住所. 毙:倒下,这里指垮台。姑:情态副词,姑且,暂且。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既而:不久。既: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鄙:边境的城邑。贰:两属。 请事之:请,表敬副词,“请您允许”。事,侍奉,伺候。请(除之):请,动词,请求。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 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写作辟(注: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

古代汉语下字词

第三讲:《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字、词、语法难点分析 (一)字: 通假字:冥(溟)有(又)辩(辨)辩(变)邪(耶)决(趐)培(凭)而(能) 古今字:志(誌)反(返)知(智) 异体字:飡(餐) (二)词:1、词与非词:扶摇、夭阏——连绵词、羊角;词尾——然。果然、泠然、犹然、数数然 2、语气词:也 1)句中语气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语之后,表示提示、停顿2)句中语气词: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帮助表达判断。 三、语法: 1、双宾句:芥为之舟 2、语序:宾语前置: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彼且奚适也——动词宾语前置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彼且恶乎待哉——介词宾语前置 3、判断句:此小年也。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多义词辨析: 1、之:1)代词:2)连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连词:主谓之间相当与名词性结构。风之积也不厚。 惯用句式:其……耶(邪),其……耶(邪)表示选择问句。其——委婉语气词,耶(邪)——句末语气词 2、而:1)连词,用语状中之间。怒而飞。决起而飞。 2)连词,表顺接。三飡而反。 3、以:1)介词,去以六月息者也。——谓语后以八千岁为春。——谓语前 2)连词,以游无穷。 《庄子》之《北冥有鱼》: 一、掌握下列词义: 怒:振奋(翅);志:志,记载;抟:环绕着飞向上空;厚:深;覆:倒;培(风):凭借,依赖;决:迅速的样子;抢:突过;适:到……去;年:寿命;知:智慧;劝:鼓励;境:界限;待:依靠。 御风而行:乘 御御六气之辩:乘—顺应 介词: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 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 人称代词:众人匹之;犹然笑之;举世而非之。 “之”当介词有哪三种用法

古代汉语繁简字作业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20142015 第一学期) 姓名:学号: 社会上关于简化字,曾经流行这样一段话: 汉字简化之社会现象演变一一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麺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佇无脚,飛单翼,湧无力,雲无雨,開關无门,鄉里无郎,魔仍就是 魔…… 请结合这段话,做以下几个工作: (1)探讨上述每字得简化来源,分析其简化方式,评价说法得优劣。示例(以 “爱”为例 “爱”这个简化字形来源于草书。楷化后得“爱”最早出现在元抄本《京 本通俗小说》上,并不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造得简化字。按《说文》: 愛,从夂,?聲。”它得繁体字形结构由夂”?“’两部分组成本义与脚得 动作有关,作亲爱、惠爱义讲时为“ ?”得借字。“心”在该字字形中并 不就是个独立得构件,不表示“心”愆愛无心”这种说法本身对愛”得结 构分析就是不准确得。 (2)搜寻媒体关于简繁汉字问题得报道,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评价其中得 两则报道,不少于500字。 1、親不见 親T亲 “亲”最早见于金代韩道昭得《改并四声篇海》引《俗字背篇》,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中也有此字。1935年《简体字表》将该字收入。 按《说文》:親,至也。从見亲聲。七人切。它得繁体字形结构由亲与見两部分构成,指关系至近至密者。字形采用“见”作边旁,“亲”

作声旁,实际就是见草木至于土地得意思。“親”得“亲人”、“亲情” 之义,就是后世引申而得一一人们认为世间最可以称得上“至”得,就就是父母之情。可见,无论就是“见”还就是“親”,跟今天所说得“亲人”、“亲情”都没有直接关系一一那本来就就是这个字得引申意义,所以“親不见”对“親”得结构分析就是不准确得。 2、產不生 產—产 产:现代群众创造,省略右下部。就是采用简省笔画、保留原字得特征部分得方法构拟而成得。 《说文》中写道:产,生也。从生,彥省聲。所簡切。产字从生得义。生,生长、生殖,去掉生,便失去字义无法理解。产字得声符为彦,造字时为考虑形象,去掉三撇。 简化了得产字,不仅去掉了“生”,还去掉了“文”,虽然“产”与“文” 关系不大,但“彦”字从文得义,本义为文米、美好,去掉文之后显得粗鲁,且“彦”字发生变化后仍然都就是九画,并没有起到简化字得作用,反而使得其字义不彰。 因此我认为,从意义得角度来说,“產不生”就是具有道理得。 3、廠空空 廠T厂 厂:现代群众创造,借用了古字“厂”(读h a n,又读a n)得字形,去掉了原字得声旁。就是采用简省笔画、保留原字得特征部分得方法构拟而成得。廠就是由“广”与“敞”两部分组成得。

古代汉语 第六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疑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动词宾语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 《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介词宾语例: 《曹刿论战》:“乃入见,曰:何以战?” 《论积贮疏》:“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左传·僖三十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否定句 ②宾语是代词 《国语·齐语》:“邻国未吾亲也。”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已不严格。如: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贾谊《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惟(唯)……是(之)……”形式: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谷梁传·僖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4、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左传·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左传·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精选)古代汉语繁简字作业

古代汉语平时作业(2014-2015第一学期) 姓名:学号: 社会上关于简化字,曾经流行这样一段话: 汉字简化之社会现象演变——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麺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佇无脚,飛单翼,湧无力,雲无雨,開關无门,鄉里无郎,魔仍是魔…… 请结合这段话,做以下几个工作: (1)探讨上述每字的简化来源,分析其简化方式,评价说法的优劣。示例(以“爱”为例): “爱”这个简化字形来源于草书。楷化后的“爱”最早出现在元抄本 《京本通俗小说》上,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造的简化字。按《说文》: “愛,从夊,?聲。”它的繁体字形结构由“夊”“?”两部分组成, 本义与脚的动作有关,作亲爱、惠爱义讲时为“?”的借字。“心” 在该字字形中并不是个独立的构件,不表示“心”义,故“愛无心” 这种说法本身对“愛”的结构分析是不准确的。 (2)搜寻媒体关于简繁汉字问题的报道,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评价其中的两则报道,不少于500字。 1、親不见 親→亲

“亲”最早见于金代韩道昭的《改并四声篇海》引《俗字背篇》,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中也有此字。1935年《简体字表》将该字收入。 按《说文》:親,至也。从見亲聲。七人切。它的繁体字形结构由亲和見两部分构成,指关系至近至密者。字形采用“见”作边旁,“亲”作声旁,实际是见草木至于土地的意思。“親”的“亲人”、“亲情”之义,是后世引申而得——人们认为世间最可以称得上“至”的,就是父母之情。可见,无论是“见”还是“親”,跟今天所说的“亲人”、“亲情”都没有直接关系——那本来就是这个字的引申意义,所以“親不见”对“親”的结构分析是不准确的。 2、產不生 產→产 产:现代群众创造,省略右下部。是采用简省笔画、保留原字的特征部分的方法构拟而成的。 《说文》中写道:产,生也。从生,彥省聲。所簡切。产字从生得义。生,生长、生殖,去掉生,便失去字义无法理解。产字的声符为彦,造字时为考虑形象,去掉三撇。 简化了的产字,不仅去掉了“生”,还去掉了“文”,虽然“产”与“文”关系不大,但“彦”字从文得义,本义为文采、美好,去掉文之后显得粗鲁,且“彦”字发生变化后仍然都是九画,并没有起到简化字的作用,反而使得其字义不彰。

古代汉语教案[1]

古代汉语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最新《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1 2 第二单元 3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4 5 寤:通“”,倒逆。注P97 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6 遂恶之。” 7 无:通“毋”,不要。注P99 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8 阙:通“掘”,挖掘。注P103 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9 不然?” 10 古今字: 11 大:今字“太”,表示尊称。注P98 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12 叔。” 13 辟:今字“避”,避免。注P99 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14 厌:今字“餍”,满足。注P99 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15 尝:今字“” ,副词,品尝,体会滋味。注P102 例句:“小人有母,皆16 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17 异体字: 18 佗:同“他”,其也,另外的。注P98 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19 20 :同“昵”,亲近。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21 22 《公孙无知之乱》 23 通假字: 24 绌:通“黜”,贬低。注P109 例句: “衣服礼秩如 ,襄公绌之”。 25 游:通“”,出行, 乐。注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26 御:通“”,抵。注P110 例句: “我奚御哉! ” 27 税:通“脱”,解脱桎梏。注P113 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28 税之”。 29 古今字: 30 :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注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31 见:今字“现”,出现。注P110 例句: “彭生敢见”! 32 坠:今字“”,坠落。注P110 例句: “公惧, 坠于车”。 33 反:今字“返”,返回。注P110 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34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注P112 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35 辟:今字“避”,躺避。注P112 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36 皆止”。 37 异体字: 38 期:同“”,一周年。注P109 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39 《之战》

古代汉语繁简字(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繁简字(一) 繁体字: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化字,那笔画较繁的形体,就是它的繁体字。 欢(正)---歡(正体) 懽(异体)讙(异体)驩(异体)第二版的书教材447页(70组繁简字) 繁简字是什么关系? 有些人说繁简字是一正一异的关系。 高小方:繁简字是双正的关系。繁体字里也有正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对应关系 1、板---木板闆---老板 2、里---里程裏---里面 3、表---外表錶---钟表 4、别(bie阳平)---分别彆(bie去声)---别扭 5、卜(bu上声)---占卜蔔(bo轻声)---萝卜,蘿蔔 6、才---才智纔---方才的才有繁体 繁简字(二) 繁体字与简化字(第六组) (1)厂(an阴平)庵的异体字,盫(异体)。 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 草圆屋谓之庵---《释名·释宫室》 例子戏曲《庵堂相会》。 (2)厰(chang上声)工厂 一个正体往往对应几个异体,如窗(正体)---窻(异体)窓(异体) 同形字:同形而异音异意的字。《影梅厂语》,钵厂。 她---姐的异体; 她---刘半农19世纪20年代造第三人称女性。 繁体字与简化字(第七组) (1)冲:(chong)“沖”是异体字 用开水浇:冲茶、冲鸡蛋;一飞冲天;大盈若冲(空虚);冲龄(幼小) (2)衝:(chong)要衝(交通要道);衝击。 (chong)首衝南方,衝劲儿

繁简字(三) (第八组) 丑: (1)地支的第二位,子丑寅卯;角色丑; (2)醜陋;比物醜类(比较) (3)古人名用哪个不绝对例如:文醜就用了这个‘醜’。 《战国策》有个辩士叫张丑 (第九组) 出:进出 齣:量词:一出戏(明清长篇戏曲之段落,相当于元杂剧之“折”) 齣?硬标记:用“齣”的是传奇,用“折”的是杂剧 (第十组) 淀浅水的湖泊;白洋淀 澱沉淀物;淀粉(面粉、多倒水沉淀,能抓起来的是面筋,再也抓不起来后,倒掉上面的清水,剩下的在阳光下晒) (第十一组) 冬冬季 鼕鼓声冬冬(可以简化成“冬季”的“冬”) 好多作家也受象声词影响把繁简字加个口字,错误。 (第十二组) 斗: ①斗(dǒu)升斗;几升几斗; ②星宿名:斗(dǒu) ?28宿(天球赤道里的恒星分成28组):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鬥:①鬥:斗争:鬥牛士; ②姓。异体:[鬭] (十三组) 范:姓,如范仲淹; 範:制作金锁器具的模子,如模範,範文 (十四组) 丰:丰采,丰姿 豐:豐富;姓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翻译重点(自己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齐桓公伐楚》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蹇叔哭师》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古代汉语课本整理

第一章文字 第一节汉字概说 一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 汉字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图画和契刻。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又叫刻画系统,契刻当是其主要渊源,象形系统即图画系统。 (一)源于图画:象形文字 1、图画与汉字的本质区别: 1)目的不同:图画属于艺术形象,先民描绘图画是为了表现美、按照美的规矩创造,或是为了表达某种宗教观念等目的;文字属于书写符号,是为了记录语言;2)与语言的关系不同:图画表达的意义并不固定,不能与词建议一对一的联系,而且没有读音;只有当图画与语言中的词之间产生了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图画联系上一定的声音单位(词的发音)并代表了该声音单位所表示的意义(词的含义)时,才变成了文字。所以,图画到文字有一个质变的过程。 3)抽象程度不同:象形文字抽象程度高,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大体轮廓来“据义绘形”;图画要求真实的表现具体事物,抽象程度低。 2、图画演变为文字:自发产生阶段,自觉创造阶段 (二)源于契刻 1、概念:契刻就是在竹木等物体上刻画记号。其作用主要用来计数或提示事件。 2、契刻演变成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由于直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经过改造整理后用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还有些契刻符号没有发展成为汉字。总之,契刻不是文字,契刻成为文字的条件是表示语词。 三汉字产生的时代和汉字体系的形成 1、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 2、汉字体系形成于夏代(距今已有4000年),原因: 1)夏王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迫切需要文字比较完整的记录语言,方便统治; 2)夏代有文献,说明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3)夏末,夏朝已建有图书档案,说明至迟在夏朝中期或更早,汉字体系已经形成。 第二节汉字形体的演变(字体的演变和字形的演变) 字体的演变就是汉字的总体系和发展的总趋势而言,主要体现在书写风格和笔势的发展 确定文字的条件: 1、有比较固定的音义,可以记录语言中的词——音义; 2、线条化、图画化——形; 3、约定俗成,社会公认,有一定传承性——社会性 一汉字字体的演变 1、汉字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书写材料或书写工具的改良或替换密切相关。 2、汉字的演变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