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金庸小说全集

金庸小说全集

金庸小说全集
金庸小说全集

金庸全集读书笔记

很多人说读金庸小说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说读金庸的小说不能提高语文水平,不如多看看其他的世界名著。但是作为一个男生作为一个看到武侠小说就精神百倍的金庸迷来说,这个时间花的值得。

有许多人都看过金庸的书,却极少有人把他的书全部看完。“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个包含了所有金庸小说的对联成为了我在初三下的上半学期的书单,因为对金庸小说的爱,对武打小说的执着,在开学仅仅一个月我就看完了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之巅峰为金庸小说,金庸小说之巅峰无非是《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罢了。所以读完所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后我也再无心去看那些其他人写的了。

为什么?因为金庸小说比其他人写的好。好在哪里?

反复思考之后我认为有三点:

1、金庸小说的利益并不像其他小说一样只有狭义之情。

2、金庸小说的文学性以及对于细节的处理近乎完美。

3、人物的性格设计有一些夸张但恰到好处

以上的三点我会从我列出的个人认为最好的几部小说中取其部分进行探讨。

一、利益

金庸的小说从浅层次看只是狭义之情,用金庸先生本人很喜欢的人物乔峰来解释最为贴切。乔峰是鲁莽之夫,是豪杰,是狭义之士的典型代表,他有义与虚竹段誉出生入死,有高超的武功让人望尘莫及。但是他的内心是柔软的,他自己却一直发现不了。他爱阿朱,就像每一对小情侣一样缠缠绵绵,在阿朱病危的时候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在得知他是辽人后,他像狼一样怒吼着(如果有听过狼嚎的人都知道,这种嘶吼是歇斯底里的,是带着淡淡哀愁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能证明乔峰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软弱的心,就像金庸小说一样看似激情却能从中悟到许多道理。

我从连城诀中看到人性的贪婪,从鹿鼎记中看到人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矛盾,从神雕侠侣中看到什么才是爱情真正对于彼此的坚持与守候,从射雕英雄传中看

出教育的三种境界。

我看的最透彻的也许是教育,从小学的中国式教育到英特的为不可预知的未来的中西结合奇葩教育法,到杭外近乎放养的教育方法,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所以我想重点谈谈教育。如果说金庸小说最贴切于现实的教育则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从一个愣头傻小子变成一代大侠了。郭靖三次偶遇是整部小说他命运的三个重要转折点。

第一次偶遇是与江南七怪的邂逅,从草莽汉子的儿子到初入江湖的傻小子,江南七怪可谓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无怪在其余五个家伙惨死于桃花岛时郭靖哭成了泪人,连他最宝贝的蓉儿也无法止住他的忧伤。他对江南七怪的情感似乎要胜过师徒关系,而更像亲情。

七怪的教育方法可以说只是一味的填鸭——而且乱七八糟,五花八门。从柯震恶的暗器到韩小莹的越女剑法,六个怪人的“课程”各不相同,似乎有些语、数、英、科、历史、政治的影子。尤其是柯震恶和我初中数学老师朱老大简直一模一样:脾气古怪,但水平又在其余几个老师中独领风骚,令人又敬又怕。

虽说七人在江湖上成名已久,但给予郭靖的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三脚猫功夫。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可是这却为郭靖的人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这七个怪人就像我们的父母亦或是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们,苦苦培育我们到十八岁。在这过程中教育给我们的内容是强行迫使我们接受的,这个阶段有太多的痛苦和欢笑,这些知识是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最基础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十八岁,就当郭靖初出茅庐的时候,同样年龄的我们也逐步踏入了社会。带着青春年华的阳刚与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他碰到了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洪七公。

洪七公在黄蓉的美食诱惑下授予了郭靖一生最有用的武功“降龙十八掌”。看过射雕的人都知道,洪七公在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家伙是个脑袋不好使的家伙,所以教他降龙十八掌中最简单但威力却不容小觑的“亢龙有悔”。这招易学但不易练,正好符合他傻但肯吃苦的本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因材施教。

放眼未来十八岁的我们或是大学毕业的我们和郭靖一样,是迷茫的,是懵懂的,面临着失业的危机和茫然的选择,他们的“洪七公”在何方?

有人说我命中注定没有这样的贵人。我只是觉得他们没有把握住而已,或许

当初没有想方设法留住洪七公,这位前辈高人也就会像过眼云烟一般飘然而去。所以首先机会是自己把握的,其次“洪七公”无处不在。

对于每个不同的职业来说,有许多不同的高手,上至坐在办公室里的成功人士,下至修自行车的或是炸臭豆腐的世外高人,在自己领域的有经验的人并且能把这些能力传授给你的就是命中注定的贵人。想方设法让这些高手对自己倾囊相授,把握每一个机会。

最终让郭靖成为真正的高手,一个一代宗师的是周伯通,可以说如果没有周伯通传授他左右互搏和九阴真经就没有华山之巅的那个郭靖。在看射雕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这个疯疯癫癫的老头,他对武学的喜爱可以说到达了“痴”这个境界,就像梁启超老人家所写的《敬业与乐业》一样,周伯通达到了乐业。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武学上怎能不成为大事呢?“一天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不练武。”这是无论哪个职业的最高境界——以之为乐。

是他教会郭靖应该用心去感受武学的博大精深,去用心感受九阴真经的奥秘,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使之自学成才。

与其说九阴真经是周伯通传授给他的,不如说这是他自学的,周伯通只是让他强记经文而已。

我们强调自觉,自觉其实是在到达一定时候,一定境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来自于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望,只有这种渴望的动力才能使原本无法被接受的被接受,原本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从射雕上悟出的教育三境界是填鸭、因材施教、自学成才,这三种教育是先后关系,并没有所谓的最好的教育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反感中国式教育的一个原因,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

二、文学性与细节处理

关于金庸小说是否有文学性这点知乎上面早就争议满满,所谓对于文学性的纷争说到底还是对于写作利益的争斗(对于金庸这样的作家要在纯文学上吹毛求疵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摘自知乎

林鸿雪原文:“金庸小说缺乏直面人生无解困境的勇气。什么是二难无解的人生困境?悲剧设置是靠人物间立场、价值观、人生理念的不同差异造成的真实激烈

的矛盾冲突,不管怎么选择,都会牺牲其中一方,而两方都是自己所重视的,这是两难的无解的人生困境,非常之真实深刻,很有现实人生的味道。人生总是会遇到让人不得不做出二难无解抉择的时候,这是真实的人生困局,我们无法回避。二难抉择只要做出选择就会牺牲一方,会让人物道德上蒙上污点,因此很多作品都是采取回避的态度”

对于这点,还有一位作家王威原文:“以《鹿鼎记》而论,韦小宝明显比阿q鲜活,但是为什么文学成就就不高呢?说到底,还是意思浅了,而且也被大量韦小宝式的功成名就给冲淡。要知道,鲁迅笔下的阿q可是处处倒霉。而韦小宝可是处处如鱼得水。这就是深度的区别。鲁迅直面了人类生存的困境。而金庸却将这些困境轻描淡写化了。

那么我就来谈谈《鹿鼎记》这部被金庸好友小说家兼评论家倪匡排为金庸武侠小说之最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说要用韦小宝与阿Q进行比较的话,韦小宝是更聪明更幸运的,同样是两个不起眼的悲剧性人物却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韦小宝在鹿鼎记中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没有真正的狭义心肠,他只是像每一个现代职场中的人一样,通过尔虞我诈,通过不断的利用与被利用才达到了他最后的境界。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正面的人物,因为他干了太多太多违背侠义之道的事,他只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活着,这又有什么不对的呢?从射雕英雄传全真七子的豪爽,江南七怪的仗义到鹿鼎记陈近南最终的悲剧,没有一个人的命运是错误的,他们只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就像林鸿雪所说的那样,的确韦小宝是没有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甚至连面对自己的信心也没有,但是这就是一个小人物在那个年代想要抛头露脸的唯一机会。所以我不认为他的决定是错误的。从哲学上来讲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最基本是为了自己。一个连活在世界上的勇气都没有的人谈何直面困境?一个作家只有设身处地的思考才会写出最好的文章,像韦小宝这样的人换做是我们,我们会想到所谓的面对困境吗?苟活而已,所以我认为说出认为金庸小说缺乏直面困境的人应该更多的去考量时代与人物的背景。

假如韦小宝与阿Q有不同,那么就是韦小宝具有最后一丝的良心与义气,这也是导致走向两个极端的原因。

对于韦小宝如鱼得水,而阿Q却结局惨败,所以金庸小说浅层次的言论我

已无话可说。

1、《鹿鼎记》是一部武侠小说,而《阿Q正传》是一部讽刺性小说,两者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

就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武侠小说是要弘扬狭义之情,这是武侠小说的宗旨,韦小宝身上仅剩的这些狭义在官场上得到了皇帝的期许,在江湖上得到了天地会人们的信任。也许这是装出来的,但是在面对皇帝斩首之时:康熙冷笑道:“天父地母,反清复明!韦香主,你好大的胆子哪!”韦小宝但觉天旋地转,脑海中乱成一团,第一个念头便想伸手去靴筒中拔匕首,但立即想起:“他甚么都知道了!既然问到这句话,就是翻牌跟我比大小。他武功比我高,我一剑刺他不死的。就算能杀了他,我也决计不杀!”当下更无迟疑,立即跪倒,叫道:“小桂子投降,请小玄子饶命!”虽然不能仅从这一段话就判断出韦小宝这个人是狭义的,但是至少证明他不是一个会出卖朋友来换取自己些许苟活机会的人渣。这点与阿Q 有本质性的区别,阿Q对于那些比他地位低的人是非常刁难的,发了小财以后对于别人的要求是苛刻的。

2、为什么一部小说以悲剧为结尾一定引人思考而以喜剧为结尾就不能让人发出感叹吗?

金庸以前的小说每一个主角都是光明正大的,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人铁铮铮汉子的形象,但是《鹿鼎记》是清代通过对于韦小宝的描写体现的是狭义的衰败,江湖豪杰的穷途末路,政治舞台的黑暗。在这种大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得到这样喜剧一般的结尾使人不禁思考:到底完全侠义之情值不值得?那些对于别人完全没有防备完全相信的人通常死得很惨,而韦小宝这样见风使舵的角色却活到了最后。文章的结局是说韦小宝的母亲觉得他很有可能父亲是个喇嘛,这个看似使人哭笑不得的结尾似乎有另外一层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不再仅仅停留于信仰二字之上,不过分的越界有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一些从未想过的事情。

总而言之,金庸小说中对于情节上的处理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并且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三、人物的性格

金庸小说世界中的人物性格特征都是极端化的,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否认

他小说的原因之一——太不贴近生活。神雕中爱情的感天动地,射雕中不朽的爱国情怀,笑傲江湖中政治斗争的残忍与血腥,连城诀中人们对于金钱的贪欲……金庸写了太多太多对于人性善恶美丑的夸张。但我认为这种夸张的手法使人物性格中的优缺点被无限的放大了,使得读者们更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读到金庸先生所想表达的东西。

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的一本书就是《笑傲江湖》,人物形象最鲜明的是岳不群。

在看这本书前半部分的过程中我一直以为岳不群是一个君子,到后来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回头才发现有许多地方买下了伏笔,也许从安排岳灵珊到福州城外开始就开始预谋这个贯穿整本书的阴谋。岳不群对于权力与欲望的贪念远远不是征服的欲望,而是支配别人的成就感。他从一开始就设计以一个光辉亮丽的君子形象来掩盖他所做的丑陋的勾当,让别人根本不会往岳不群身上想。他以女儿为诱饵想骗林平之对他放下警惕心,又将令狐冲赶下华山为的就是让林平之与自己的女儿能够结成夫妻,这样自己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得到辟邪剑谱从而称霸武林。他想的太多太多了,导致最后一事无成,我有的时候不停的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的时候也想得太多了。如果一个人一生只和莫大这样潇洒纵横于江湖之间与琴作伴,无所依恋也无所贪图,做真实的自己,人生依然很美好,更不用像岳不群这样这么累。

太多太多的人拥有着占有的欲望,而自身的实力有限的不那么完美。我觉得左冷禅和岳不群这一个伪君子一个真小人都因为太过于缺乏自信(对于自己是否能够带领群雄实力的怀疑)而选择这条卑鄙的道路。而也就是在这尔虞我诈的时代,冲虚和方证这样的宗师都没有被推举为武林盟主之类的职位反倒是左冷禅差点成功了,这足以证明在真正虚伪的大时代背景下,那些仁慈只是阴谋之间的过眼云烟罢了。

金庸将岳不群的表面描写的光鲜艳丽,而内心世界又描写的极度黑暗,这种反差不仅让体现出了他内心世界对于霸权的渴望,也把他伪君子的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带给我的不只是武打片段的快感,更有对于人性的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