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次甲基蓝 MSDS

次甲基蓝 MSDS

次甲基蓝 MSDS
次甲基蓝 MSDS

Methylene Blue

Section 1. Product Identification

Synonyms: Phenothiazin-5-ium, 3,7-bis(dimethylamino)-, chloride; C.I. Basic Blue 9; C.I. 52015;

Methylthionine chloride; Basic Lake Blue

EMERGENCY OVERVIEW

Harmful if swallowed.

Potential Health Effects

Eye:

May cause chemical conjunctivitis. Causes eye irritation and possible injury.

Skin:

Causes skin irritation. Absorption into the body may cause cyanosis (bluish discoloration of skin due to deficient oxygenation of the blood).

Ingestion:

May cause gastrointestinal irritation with nausea, vomiting and diarrhea. May cause hemolytic anemia.

May be harmful if swallowed.

Inhalation:

Causes respiratory tract irritation. May cause methemoglobinemia, cyanosis (bluish discoloration of skin due to deficient oxygenation of the blood), convulsions, tachycardia, dyspnea (labored breathing), and death. Can produce delayed pulmonary edema.

Chronic:

Effects may be delay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have resulted in mutagenic effects. Repeated contact may cause corneal damage. May cause adverse reproductive effects.

Section 4 - FIRST AID MEASURES

Eyes: Immediately flush eyes with plenty of water for at least 15 minutes, occasionally lifting the upper and lower eyelids. Get medical aid.

Skin:

Get medical aid. Flush skin with plenty of water for at least 15 minutes while removing contaminated clothing and shoes. Wash clothing before reuse.

Ingestion:

If victim is conscious and alert, give 2-4 cupfuls of milk or water.

Never give anything by mouth to an unconscious person. Get medical aid.

Inhalation:

Remove from exposure and move to fresh air immediately. If not breathing, give artificial respiration. If breathing is difficult, give oxygen. Get medical aid. Do NOT use mouth-to-mouth resuscitation.

Notes to Physician:

Treat symptomatically and supportively.

Section 5 - FIRE FIGHTING MEASURES

General Information:

As in any fire, wear a self-contained breathing apparatus in pressure-demand, MSHA/NIOSH (approved or equivalent), and full protective gear. During a fire, irritating and highly toxic gases may be generat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r combustion. This material in sufficient quantity and reduced particle size is capable of creating a dust explosion.

Extinguishing Media:

Use extinguishing media most appropriate for the surrounding fire.

Section 6 - ACCIDENTAL RELEASE MEASURES

General Information: Use proper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s indicated in Section 8.

Spills/Leaks:

Vacuum or sweep up material and place into a suitable disposal container. Clean up spills immediately, observing precautions in the Protective Equipment section. Avoid generating dusty conditions.

Provide ventilation.

Section 7 - HANDLING and STORAGE

Handling:

Wash thoroughly after handling. Remove contaminated clothing and wash before reuse. Use with adequate ventilation. Minimize dust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void contact with eyes, skin, and clothing. Avoid breathing dust.

Storage:

Keep container closed when not in use. Store in a cool, dry, well-ventilated area away from incompatible

substances.

Section 8 - EXPOSURE CONTROLS, PERSON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ntrols:

Facilities storing or utilizing this material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an eyewash facility and a safety shower. Use adequate ventilation to keep airborne concentrations low.

Exposure Limits CAS# 61-73-4: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Eyes: Wear appropriate protective eyeglasses or chemical safety goggles as described by OSHA's eye and face protection regulations in 29 CFR 1910.133 or European Standard EN166.

Skin:

Wear appropriate protective gloves to prevent skin exposure.

Clothing:

Wear appropriate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revent skin exposure.

Respirators:

A respiratory protection program that meets OSHA's 29 CFR 1910.134 and ANSI Z88.2 requirements or European Standard EN 149 must be followed whenever workplace conditions warrant respirator use.

Section 9 -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Physical State: Solid

Color: dark green

Odor: odorless

pH: 3-4.5 (1% aq sol)

Vapor Pressure: Negligible.

Viscosity: Not available.

Boiling Point: Decomposes.

Freezing/Melting Point: 190 deg C (dec)

Autoignition Temperature: Not available.

Flash Point: Not applicable.

Explosion Limits, lower: Not available.

Explosion Limits, upper: Not available.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190 deg C

Solubility in water: Slightly soluble.

Specific Gravity/Density: 1.230

Molecular Formula: C16H18ClN3S

Molecular Weight: 319.85

Section 10 - STABILITY AND REACTIVITY

Chemical Stability:

Stable at room temperature in closed containers under normal storage and handling conditions. Conditions to Avoid:

Dust generation, excess heat, excess light.

Incompatibilities with Other Materials:

Oxidizing agents, reducing agents, bases, dichromates, alkali iodides, caustic alkalis.

Hazardous Decomposition Products:

Chlorine, nitrogen oxides, carbon monoxide, oxides of sulfur, carbon dioxide.

Hazardous Polymerization: Will not occur.

Section 11 - TOXICOLOGICAL INFORMATION

RTECS#:

CAS# 61-73-4: SO5600000 LD50/LC50:

CAS# 61-73-4: Oral, mouse: LD50 = 3500 mg/kg; Oral, rat: LD50 = 1180 mg/kg.

Carcinogenicity:

Methylene Blue - Not listed by ACGIH, IARC, or NTP.

Other:

See actual entry in RTECS for complete information.

Section 12 - ECOLOGICAL INFORMATION

Ecotoxicity:

Laboratory adsorption studies determined that Methylene Blue was strongly adsorbed to three different soils. Volatilization of Methylene Blue will not be important from moist or dry soil surfaces. If released to water, Methylene Blue would adsorb to suspended solids and sediment based upon soil adsorption studies. It will be essentially non-volatile from water surfaces. An estimated BCF value of 1.5 suggests that Methylene Blue will not bioconcentrate in aquatic organisms.

Section 13 - DISPOSAL CONSIDERATIONS

Products which are considered hazardous for supply are classified as Special Waste and the disposal of such chemicals is covered by regulations which may vary according to location. Contact a specialist disposal company or the local waste regulator for advice. Empty containers must be decontaminated before returning for recycling.

Section 14 - TRANSPORT INFORMATION

IATA

Shipping Name: Not regulated.

Hazard Class:

UN Number:

Packing Group:

IMO

Shipping Name: Not regulated.

Hazard Class:

UN Number:

Packing Group:

RID/ADR

Shipping Name: Not regulated.

Hazard Class:

UN Number:

Packing group:

Section 15 - REGULATORY INFORMATION

European/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European Labeling in Accordance with EC Directives

Hazard Symbols: XN

Risk Phrases:

R 22 Harmful if swallowed.

Safety Phrases:

S 26 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S 36/37/39 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

WGK (Water Danger/Protection)

CAS# 61-73-4: 2

Canada

CAS# 61-73-4 is listed on Canada's DSL List.

CAS# 61-73-4 is listed on Canada's Ingredient Disclosure List. US FEDERAL

TSCA

CAS# 61-73-4 is listed on the TSCA inventory.

常用溶剂

常用有机试剂的纯化

丙酮 沸点56.2℃,折光率1.358 8,相对密度0.789 9。 普通丙酮常含有少量的水及甲醇、乙醛等还原性杂质。 其纯化方法有: ⑴于250mL丙酮中加入2.5g高锰酸钾回流,若高锰酸钾紫色很快消失,再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继续回流,至紫色不褪为止。然后将丙酮蒸出,用无水碳酸钾或无水硫酸钙干燥,过滤后蒸馏,收集55~56.5℃的馏分。用此法纯化丙酮时,须注意丙酮中含还原性物质不能太多,否则会过多消耗高锰酸钾和丙酮,使处理时间增长。 ⑵将100mL丙酮装入分液漏斗中,先加入4mL10%硝酸银溶液,再加入3.6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振摇10min,分出丙酮层,再加入无水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钙进行干燥。最后蒸馏收集55~56.5℃馏分。此法比方法⑴要快,但硝酸银较贵,只宜做小量纯化用。 乙醇 沸点78.5℃,折光率1.361 6,相对密度0.789 3。 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很多,根据对无水乙醇质量的要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若要求98%~99%的乙醇,可采用下列方法: ⑴利用苯、水和乙醇形成低共沸混合物的性质,将苯加入乙醇中,进行分馏,在64.9℃ 时蒸出苯、水、乙醇的三元恒沸混合物,多余的苯在68.3与乙醇形成二元恒沸混合物被 蒸出,最后蒸出乙醇。工业多采用此法。 ⑵用生石灰脱水。于100mL95%乙醇中加入新鲜的块状生石灰20g,回流3~5h,然后进行蒸馏。 若要99%以上的乙醇,可采用下列方法: ⑴在100mL99%乙醇中,加入7g金属钠,待反应完毕,再加入27.5g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或2 5g草酸二乙酯,回流2~3h,然后进行蒸馏。金属钠虽能与乙醇中的水作用,产生氢手和氢氧化钠,但所生成的氢氧化钠又与乙醇发生平衡反应,因此单独使用金属钠不能完全除去乙醇中的水,须加入过量的高沸点酯,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与生成的氢氧化钠作用,抑制上述反应,从而达到进一步脱水的目的。 ⑵在60mL99%乙醇中,加入5g镁和0.5g碘,待镁溶解生成醇镁后,再加入900mL99%乙醇,回流5h后,蒸馏,可得到99.9%乙醇。由于乙醇具有非常强的吸湿性,所以在操作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转移次数以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同时所用仪器必须事前干燥好。 甲醇 沸点64.96℃,折光率1.3288,相对密度0.7914。 普通未精制的甲醇含有0.02%丙酮和0.1%水。而工业甲醇中这些杂质的含量达0.5%~1%。为了制得纯度达99.9%以上的甲醇,可将甲醇用分馏柱分馏。收集64℃的馏分,再用镁去水(与制备无水乙醇相同)。甲醇有毒,处理时应防止吸入其蒸气。 乙醚

二甲基亚砜

二甲基亚砜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二甲基亚砜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主要成分:纯品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引起的中毒少见。常见症状有恶心、头痛和呼吸有大蒜味。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原发性刺激作用,引起皮肤发红、痒、表皮脱落。对皮肤有致敏性,可 引起荨麻疹。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可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能与酰氯、三氯硅烷、三氯化磷等卤化物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氧化硫。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 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消除所有点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毒面具,穿防毒服。穿上适当的防护 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 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或覆盖,收 集于容器中。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飞尘或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泵 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完整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大全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大全(MSDS)

1,1,1-三氯乙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1,1,1-三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 1,1,1-trichloroethane 中文名称2:甲基氯仿 英文名称2: methyl chloroform 技术说明书编码: 612 CAS No.: 71-55-6 分子式: C2H3Cl3 分子量: 133.42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 1,1,1-三氯乙烷≥95.0% 71-55-6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轻者表现为头痛、眩晕、步态蹒跚、共济失调、嗜睡等;重者可出现抽搐,甚至昏迷。可引起心律不齐。对皮肤有轻度脱脂和刺激作用。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燃烧,并产生剧毒的光气和氯化氢烟雾。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能发生强烈反应。与活性金属粉末(如镁、铝等)能发生反应, 引起分解。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20 TLVTN: OSHA 350ppm,1910mg/m3; ACGIH 350ppm,1910mg/m3 TLVWN: ACGIH 450ppm,2460mg/m3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含量: 工业级一级≥95.0%; 二级≥91.0%; 三级≥90.0%。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 pH: 熔点(℃): -32.5 沸点(℃): 74.1

DMSO(二甲基亚砜),msds

二甲基亚砜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回目录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甲基亚砜 化学品英文名称:dimethyl sulfoxide 中文名称2:二甲亚砜 英文名称2:methyl sulfoxide 技术说明书编码:2023 CAS No.:67-68-5 分子式:C2H6OS 分子量:78.13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回目录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二甲基亚砜67-68-5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回目录 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肺和皮肤的过敏反应。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具致敏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回目录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回目录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能与酰氯、三氯硅烷、三氯化磷等卤化物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回目录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回目录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

二甲基亚砜物化性质

二甲基亚砜 本文由南通润丰石油化工收集整理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简称DMSO),是分子式为(CH3)2SO的化学物质。其为一无色液体,并为重要的极性非质子溶剂。它可与许多有机溶剂及水互溶。二甲基亚砜具有极易渗透皮肤的特殊性质,造成使用人员感觉类似牡蛎般的味道。

危险性 欧盟危险性符号 刺激性Xi

制造 二甲基亚砜是纸浆制造过程的副产物。 用途 二甲基亚砜是许多化学反应的常用溶剂,尤其在S N2烷基化反应中是极佳的溶剂:若使用氢氧化钾为硷将吲哚烷基化,能得到极高产率;亦可使用苯酚取代吲哚进行相似的反应。二甲基亚砜可与碘甲烷反应而生成锍离子,并与氢化钠反应而生成硫叶立德。因为硫氧基对其共轭硷的稳定化作用,二甲基亚砜中的甲基略具酸性(p K a=35)。 二甲基亚砜早在1867年即已发现,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开始在商业上使用。除作为有机合成及工业应用(聚合物化学、制药及农业化学品)的溶剂之外,也是优良的油漆清除剂,可在短时间内去除木材和金属上的涂料。相对于许多其他油漆清除剂,如硝基甲烷及二氯甲烷,二甲基亚砜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在有机合成中,二甲基亚砜亦可用于许多氧化反应中,例如Pfitzner-Moffatt氧化反应和斯文氧化反应。 二甲基亚砜亦用于电子工业上的清洗剂,而其重氢取代物(DMSO-d6)则是核磁共振的优良溶剂,因它可广泛溶解多种化合物,并几乎不会对样品的讯号造成影响。在低温生物学中,二

甲基亚砜则作为抗冻剂使用,并仍是用来保存器官、组织与细胞悬浮液的抗冻剂玻璃化混合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尤其在冷冻与长期储存胚胎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方面更为重要,通常是以10%二甲基亚砜与90%胚胎血浆的混合物冷冻。在自体骨髓移植中,二甲基亚砜与病人的造血干细胞一并重新注射入体内。另一种在生物学上重要的功能,他可以使未分化的干细胞,诱导为成熟的肌肉细胞。它也广泛应用于溶解在生化或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化学品。 二甲基亚砜使用可回溯自1963年,俄勒冈大学以Stanley Jacob为首的医学院团队发现二甲基亚砜能深入渗透但不破坏皮肤与其他皮膜,而且可携带其他物质深入生物系统中。一些人表示在接触皮肤之后,有类似洋葱或大蒜的气味产生,乃是因为二甲基亚砜被代谢作用还原为二甲基硫的关系。在医药上,二甲基亚砜最主要利用于局部止痛剂、局部药物载体、消炎药与抗氧化剂。二甲基亚砜曾被测试用于治疗极多的健康状况与疾病上。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目前只核准二甲基亚砜用于缓和间质性膀胱炎症状的治疗。药物的专利权只有17年的期限, 数十年前便已开始使用的二甲基亚砜现在已经不可能取得专利权。由于药品公司甚少会投资在没有专利权保障的药物上,关于二甲基亚砜的药性的研究并不多。二甲基亚砜也是一种马用的药膏。 二甲基亚砜是常用的有机溶剂中,溶解能力最强的一种。它可以溶解大部份的有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聚合物、肽,以及很多的无机盐和气体。它可以溶解相等于自己50-60%重量的溶质(其他一般溶剂只可以溶解10-20%),所以它在样本管理和高速药物筛检中是很重要的。 在某些条件下,当二甲基亚砜与酰氯接触时,会发生爆炸性反应。 其他极性非质子性溶剂 二甲基亚砜是重要的极性非质子性溶剂。它的毒性比其他如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N-甲基吡咯烷酮(NMP)及六甲基磷酰胺(HMPA)等此类溶剂低。安全性

MTT所有问题汇总

其它的声音: 1. 首先细胞的接种密度一定不能过大,一般每孔1000个左右就够了,我认为宁少勿多。 尤其是对于肿瘤细胞。10000/孔是太高了,这样即使药物有作用,MTT方法也是表现不出的,最佳点板浓度在4000-5000/孔,太少的话SD值会很大。 2. MTT本身就是比较粗的实验,增殖率10%左右的波动都不算奇怪。特别是新手,20%的波动也是常见的,所以很可能是技术原因引起的,特别是种板技术一定要过关。 3. 我做的是肿瘤细胞的MTT实验,这种细胞长的很快一开始我是用100000/ML的浓度来接种的,结果细胞长的太满结果是没有梯度也没有线性关系.后来调整浓度,用过40000~8 0000/ML的浓度都做过MTT实验,结果发现做的结果比较好点的是60000~70000/ML的浓度组的.用40000/M的浓度的组,由于细胞少,药物作用的梯度还是有,只是没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还有根据细胞生长速度以及药物的特性(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的药物)来确定培养时间是48小时还是72小时. 注意细胞悬液一定要混匀,已避免细胞沉淀下来,导致每孔中的细胞数量不等,可以每接几个就要再混匀一下。加样器操作要熟练,尽量避免人为误差。虽然移液器比移液管精确得多,但是如果操作不熟,CV会在8%左右。另外,吹散次数过多也会影响细胞活力。所以要熟练鞋、快些上板。 实验前应明确的问题 1. 选择适当的细胞接种浓度。一般情况下,96孔培养板的一内贴壁细胞长满时约有105个细胞。但由于不同细胞贴壁后面积差异很大,因此,在进行MTT试验前,要进行预实验检测其贴壁率、倍增时间以及不同接种细胞数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确定试验中每孔的接种细胞数和培养时间,以保证培养终止致细胞过满。这样,才能保证MTT 结晶形成酌量与细胞数呈的线性关系。否则细胞数太多敏感性降低,太少观察不到差异。 2. 药物浓度的设定。一定要多看文献,参考别人的结果再定个比较大的范围先初筛。根据自己初筛的结果缩小浓度和时间范围再细筛。切记!否则,可能你用的时间和浓度根本不是药物的有效浓度和时间。

常见危化品MSDS完整版

危险化学品 安全技术说明书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目录 前言 各种数据概念及相关符号说明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相关符号说明 致癌物危害等级与分类 1. β-巯基乙醇 (23) 2.DAB (27) 3.DAPI (31) 4.TMB (35) 5.PMSF (39) 6.丙酮 (43) 7.丙烯酰胺 (48) 8.迭氮钠 (54) 9.二甲苯 (59) 10.二甲基亚砜 (64) 11.二氧化碳 (69) 12.氟化钠 (74) 13.高碘酸钠 (79) 14.高锰酸钾 (83) 15.过硫酸铵 (89) 16.过氧化氢 (93)

18.环氧氯丙烷 (105) 19.甲叉双丙烯酰胺 (110) 20.甲醇 (114) 21.甲醛 (123) 22.苦味酸 (129) 23.磷酸 (134) 24.硫化氢 (138) 25.硫酸 (144) 26.硫酸镁 (149) 27.硫酸镍 (154) 28.氯化铵 (159) 29.尿素 (163) 30.柠檬酸 (167) 31.硼酸 (171) 32.氢氧化钠 (176) 33.十二烷基硫酸钠 (181) 34.四甲基乙二胺 (185) 35.五氧化二磷 (190) 36.戊二醛 (195) 37.硝酸 (200) 38.硝酸银 (205)

40.溴化乙锭 (214) 41.盐酸 (218) 42.液氮 (222) 43.乙醇 (227) 44.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35) 45.乙腈 (240) 46.乙醚 (246) 47.乙酸 (251) 48.异丙醇 (256) 49.正丁醇 (261) 50.重铬酸钾 (266) 附录: (271)

二甲基亚砜MSDS

二甲基亚砜技术使用说明书 以下关于二甲基亚砜MSDS由南通润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一、基本属性 中文名二甲基亚砜英文名Dimethyl sulfoxide(DMSO) 别称二甲亚砜化学式C2H6OS 分子量78.13 CAS登录号67-68-5 EINECS登录号200-664-3 熔点18.4 °C 沸点189°C 水溶性能溶 密度 1.100g/mL 外观无色液体 闪点95°C 应用有机高分子合成稳定溶剂 安全性描述避光低温稳定危险性符号36/37/38 危险性描述不可食用,接触就医相对分子量78.078 二、物理性质 无色粘稠液体。可燃,几乎无臭,带有苦味,有吸湿性。除石油醚外,可溶解一般有机溶剂。能与水、乙醇、丙酮、乙醛、吡啶、乙酸乙酯、苯二甲酸二丁酯、二恶烷和芳烃化合物等任意互溶,不溶于乙炔以外的脂肪烃类化合物。有强烈吸湿性,在20℃,当相对湿度为60%时,可从空气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70%的水分。该品是弱氧化剂,不含水的二甲基亚砜对金属无腐蚀性。含水时对铁;铜等金属有腐蚀性,但对铝不腐蚀。对碱稳定。在酸存在时加热会产生少量的甲基硫醇;甲醛;二甲基硫;甲磺酸等化合物。在高温下有分解现象,遇氯能发生激烈反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三、物理数据 1、性状:无色黏稠透明油状液体或结晶体。具弱碱性,几乎无臭,稍带苦味,常用的有机溶剂。 2、相对密度(g/mL,20/4℃):1.100 3、相对蒸汽密度(g/L,空气=1):2.7 4、熔点(℃):18.45 5、沸点(℃):189

6、折射率:1.4795 7、黏度(mPa·s):1.987(25℃);2.2(20℃);1.290(50℃) 8、闪点(℃,开口):95 9、燃点:300~302℃ 10、蒸发热(KJ/mol,℃):52.92 11、熔化热(KJ/mol):13.94 12、生成热(KJ/mol):-197.66 13、燃烧热(KJ/mol,定容):1793.16 14、比热容(KJ/(kg·K),℃,定压):1.95 15、电导率(S/m,℃):3×10-8 16、蒸气压(kPa,℃):0.049 17、蒸气压(kPa,℃):0.101 18、蒸气压(kPa,℃):0.376 19、蒸气压(kPa,℃):0.681 20、爆炸下限(%,V/V):2.6 21、爆炸上限(%,V/V):28.5 22、体膨胀系数(K-1):0.00088 23、溶解性:可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除石油醚外,可溶解一般有机溶剂。在20℃时能吸收氯化氢30%(重量)、二氧化氮30%(重量)、二氧化硫65%(重量),不溶于除乙炔外的脂肪烃化合物。对多种化合物有溶解能力。溶于水、乙二醇、丙酮、苯、烃类氯化物、乙二醇的酯等。 四、毒性与安全 毒性较小,LD50:9700~28300mg/kg(大鼠经口);16500~24000mg/kg(小鼠经口)。对人体皮肤有渗透性,对眼有刺激作用。 DMSO存在一定的毒性作用,用的时候要避免其挥发,要准备1%-5%的氨水备用,皮肤沾上之后要用大量的水洗以及稀氨水洗涤. 最为常见的为恶心、呕吐、皮疹及在皮肤、和呼出的气体中发出大蒜、洋葱、牡蛎味。 吸入:高挥发浓度可能导致头痛,晕眩和镇静。 皮肤:能够灼伤皮肤并使皮肤有刺痛感,如同所见的皮疹及水泡一样。若二甲基亚砜与含水的皮肤接触会产生热反应。要避免接触含有毒性原料或物质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因其毒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大全(MSDS)丨Word版52种358页0742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大全(MSDS) 目录 序号化学品名序号化学品名 1 1,1,1-三氯乙烷27 碘酸钾 2 丙醇28 丁醇 3 戊醇29 对氨基苯磺酰胺 4 2-戊醇30 1,2-二甲苯 5 2,4-二硝基苯肼31 1,3-二甲苯 6 2,4,6-三硝基苯酚32 1,4-二甲苯 7 2-丙醇33 二甲基亚砜 8 4-氨基安替比林34 二氯甲烷 9 N,N-二甲基甲酰胺35 二氯乙酸 10 N-甲基吗啉36 二溴化汞 11 氨溶液37 二乙胺 12 苯38 氟化钙 13 苯胺39 氟化钠 14 苯酚40 1,1-二氟乙烷 15 苯甲醛41 二氯二氟甲烷 16 苯甲酰氯42 三氯氟甲烷 17 苯乙醚43 高碘酸钠 18 吡啶44 高氯酸 19 吡咯45 高锰酸钾 20 丙胺46 铬酸二钾 21 丙二酸47 过硫酸铵 22 丙三醇48 过氧化氢 23 丙酮49 过氧乙酸 24 次氯酸钠溶液50 环己胺 25 醋酸锌51 环己烷 26 碘52 环氧乙烷

序号化学品名序号化学品名 53 己烷79 氯甲酸异丁酯 54 甲苯80 氯酸钾 55 甲醇81 氯乙酸 56 甲醛82 钼酸铵 57 甲酸83 脲 58 甲酸甲酯84 硼氢化钠 59 甲酸乙酯85 硼酸 60 间苯三酚86 偏磷酸 61 焦磷酸四钠87 汽油 62 咔唑88 氢氟酸 63 呋喃甲醛89 氢氧化钙 64 连二亚硫酸钠90 氢氧化钾 65 磷酸91 氢氧化钠 66 磷酸二氢钠92 三氯化铁 67 磷酸钠93 三氯甲烷 68 硫化钠94 铁氰化钾 69 硫酸95 戊醇 70 硫酸钠96 2-戊醇 71 氯化铵97 硝酸 72 氯化钡98 硝酸汞 73 氯化汞99 硝酸钾 74 氯化钴100 硝酸镁 75 四氯化铅101 硝酸钠 76 氯化锌102 硝酸银 77 氯化亚砜103 溴酸钾 78 氯化亚锡104 亚硫酸氢钠

亚硫酸氢钠MSDS

亚硫酸氢钠 物料安全资料(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亚硫酸氢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bisulfite 中文名称2:酸式亚硫酸钠 英文名称2:hydrogen sulfite sodium 技术说明书编码:2909 CAS No.:7631-90-5 分子式:NaHSO3 分子量:104.06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亚硫酸氢钠≥99.5% 7631-90-5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对皮肤、眼、呼吸道有刺激性,可引起过敏反应。可引起角膜损害,导致失明。可引起哮喘;大量口服引起恶心、腹痛、腹泻、循环衰竭、中枢神经抑制。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具有强还原性。接触酸或酸气能产生有毒气体。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具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氧化硫、氧化钠。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酸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甲基亚砜

二甲基亚砜化学品安全技术 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二甲基亚砜 化学品英文名称:dimethyl sulfoxide 中文名称2:二甲亚砜 英文名称2:methyl sulfoxide 技术说明书编码:2023CAS No.: 67-68-5 分子式: C 2H 6OS 分子量:78.13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肺和皮肤的过敏反应。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具致敏性。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能与酰氯、三氯硅烷、三氯化磷等卤化物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二甲基亚砜 67-68-5

二甲基亚砜危险信息

二甲基亚砜 5.1理化性质:分子式C 2H 6 OS,分子量78.13,熔点18.45℃,沸点189℃,相对 密度(水=1)1.10,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7。饱和蒸气压(kPa0.05(20℃),引燃温度215℃,闪点95℃。无色无臭液体。溶解性: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乙醚、氯仿等。主要用途:用作乙炔、芳烃、二氧化硫及其他气体的溶剂及腈纶纤维纺丝溶剂, 在石油化学工业上用作芳烃的萃取剂。 5.2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能与酰氯、三氯硅烷、三氯化磷等卤化物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肺和皮肤的过敏反应。 5.3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5.4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5.5灭火方法: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

DMSO(二甲基亚砜)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二甲基亚砜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甲基亚砜 化学品英文名称:dimethyl sulfoxide 中文名称2:二甲亚砜 CAS No.: 67-68-5 分子量: 78.13 分子式: C2H6OS 结构式: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CAS No. 二甲基亚砜 67-68-5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肺和皮肤的过敏反应。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具致敏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能与酰氯、三氯硅烷、三氯化磷等卤化物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