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12228592.html,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作者:冯德刚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7期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竞争又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竞争方式,所以我国在小学阶段便开设了科学课程,希望可以培养出一批有着良好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小学科学教育活动却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将以这些现实问题为基础,从突出学生科学探究本位意识、将“知识、能力、思维品质”任务整合为一体、丰富科学实验操作活动三个角度分写农村小学科学应如何组织科学实践探索活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 ;农村地区 ;现有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175-01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农村地区的小学科学教育与城镇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这是由农村地区小学学校办学质量较差、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设施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在现阶段,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依然坚持着以“教室、教材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讲、学生听”作为组织理论灌输活动的主要方式,完全剥夺了小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使得本身极具发现、探究特色的科学教育活动沦为理论应试活动。另外,农村地区小学学校目前依然存在重文化、轻科学的现实问题,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基础文化课教学之中,导致科学教学一直都处于“副科”地位,难以保障基本课时,且配备的科学实验材料和仪器质量不符合质量,存在老旧、数量不足等现实问题。在新课改下,教育部已经重新确定了师生关系,希望教师可以成为小学生自主建构科学知识意义的合作者与启发者,不要剥夺小学生的思考权与动手操作权利。为此,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全面改善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突出学生科学探究本位意识

突出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位意识是针对“师本教育”所制定的一个教学策略,需要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强调小学生的自主权与话语权,引导小学生自主展开科学发现与发明创造活动。为此,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要“退居二线”,积极鼓励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提问、质疑与探究,充分发挥小学生自己的科学认知能力,引导小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原有水平。

就如在“植物有哪些相同点”一课教学中,我就鼓励小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然后由此观察植物的共同點。比如,有的小学生带来了一根树枝,有的小学生带来了一盆花,有的小学生则带了一棵白菜,等等。进而,我就让小学生们观察这些植物的共同点,引导小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植物这一生物。一开始,小学生都从植物的外形结构做出了解释,虽然在某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

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重点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指导方法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

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 ”这一 (三)现状之三:科学课难评价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到。这是不是一节好课呢?该如何看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我们老师又迷茫了。 三、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

小学科学教师的困惑

小学科学教师的困惑 上学期,我成了一名兼职的科学教师。自从任教以来,忙碌了,也充实了,并接触许多以前从很少接触的领域,留意了许多就在身边却被忽视的现象,想起了许多曾经学过却早已忘记的内容。自己的知识充实了不少,所教的内容也有意思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困惑并不是我一人的困惑,可能是大多数科学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 一、自身科学知识匮乏产生的困惑 由于现任的科学教师都是语、数、英的专业教师,对原专业可以说非常熟悉,对新的科学知识就不太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在任教之前,并没有对各位教师进行过相关知识的梳理、培训,自然只能靠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学边教。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们不可能系统学习科学教材所涵盖知识,只能需要什么学什么,根本谈不上专业。在给学生解释某些问题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只能就事论事,不能很好的拓展或与相关知识相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不免会产生不少的困惑。 二、多学科统一与深度的困惑 现在使用的科学教材比较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削弱了知识的深度,可以说是一本科普读物。但现在使用的科学教材中是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中所涉及到一些现象。所有的练习几乎都是原来各学科的老题的拼盘,如果就课本内容讲解的话,很多题目都无法做,但如果按原来学科的深度讲解,又怕加重学生的负担,所

以在教学中深度往往无法把握。往往在讲到自己学科内容的时候就容易无限制的加深,而在讲到其他学科的时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自然产生了不少的困惑。 三、知识探究、教学方法转变的困惑 只要有中考、高考存在,应试教育就不可避免。对于中学老师来说,要面临中考,他们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现在小学科学老师所教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他们没有探究学习的习惯,没有操作实验的技能,更谈不上探究学习、发现现象的高素质。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中,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出于好奇而不是为了探究和学习,抱着看热闹想法的学生也不是少数;真正要动手探究时,很多学生便不知如何下手,尽管教师多方启发,甚至帮他们做完大部分探究活动,也只有少数学生艰难地完成整个探究活动,但仍不知真正的实验目的、实验结果,也不能用语言把整个实验步骤解释清楚。无论是探究的人数还是探究的过程都很难做到全面,探究活动常流于形式,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新科学教师不仅面临学科知识的挑战,更要面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挑战。虽然理论都有,但要变成实践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十几年来形成的习惯也很难在一时间改变,因此常常会出现“新鞋老路”的情况。 四、不被重视的困惑 科学课涉及内容之广,它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内容;科学课学习时间之长,从小学4年、初中3年的时间;科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 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问题,尤其是发现或提出新奇的问题。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的。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滑轮组”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滑轮组,然后做实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卷首语 近日里寒风犀利,晨霜凝结,我们仍沉浸在国培学习的浓烈的氛围中,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收获希望的开心乐园。我们的梦想犹如一片片六角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染遍漫天的辉煌,冬天的纯净让我们沉醉,满天飞舞的不是雪花,是冬的语言,述说着我们勤奋学习共同研 修的丰采和一朵朵花儿的成长。

重要通知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改革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传授灌输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依据小学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并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该模式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也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它体现问题来源于生活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倡导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遵循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为避免出现运用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探究、评价学习活动,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去探究、发现与创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探究、发现、建构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核心素养作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必然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下文基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可达的核心素养层次,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主要介绍三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策略。 (一)废物利用、自制教具,培养健康生活与实践创新之核心素养 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非富多彩的教具,然而学校教具的更新速度往往赶不上教具的损耗速度以及不同教师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其实,小学生科学课堂上对教具的需求并没有如成人想象般精细、高端,高昂价格的成品有时候并不如材料粗糙的自制品来得有吸引力。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将生活的废弃物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将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融入课堂。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的科学老师的引导。 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能够极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给予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广阔的发挥空间,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二)科普影视、实地参观,增强学生人文底蕴与学会学习之核心素养 科普影视这种看似常规性的资源,其中综合了科学、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渗透的人文情怀是很多常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丰富的影像声效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网络和交通都异常发达的当今时代。无论是影视资源还是博物馆资源,都是学生在课外可以直接获得的,鼓励学生经常通过这些手段补充课堂知识的局限性,也是锻炼其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内化吸收、伴随学生成长,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勇于探索、思维训练,提升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之核心素养 现阶段我国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从小在探索和思维能力上的训练是有所欠缺的。科学的课堂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先天的优势,科学教师应竭尽所能让学生在自然、科学、海洋、宇宙的世界中尽情遨游,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无论是探索的过程还是结果都不要被局限在一个答案中,应尽可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确保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学生能熟悉,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

(完整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个人简介:闵国艳,任教瓮安县城关一小 内容摘要: 小学英语课在小学课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在当前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教育方向;英语课=游戏 课?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积极性 的影响 主题词: 困惑反思探索 困惑一:小学英语课在小学课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每周两课时的英语课与音、体、美等学科学时相同,可学生与老师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愉快。而进入英语课堂,则明显感到任务的加重。英语课与这些课程同属兴趣范畴吗?考英语课的确需要兴趣,但英语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它更需要时间的投入。几乎所有的小学英语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如果还多一堂课,我就能创造出多于这两堂课数倍的教学效果。当老师们解读英语课程标准时,切实感到一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向传统教育观念发出挑战,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它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倍感基础教育责任重大,任重道远,也为能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大改革而热血沸腾。 可我们走进课堂,由于时间和教学进度的制约,书中那些趣味横

生的小故事,充满活力的TPR游戏,节奏欢快动听的英文歌曲与学生却是擦肩而过,剩下的只有“Let’s learn”和“Let’s talk”这两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了。通过各种方式的教学,学生课堂上基本掌握了单词,也能断断续续的使用所学语言,所缺乏的就是操练和巩固了,可随着下课的铃声和几天记忆的筛选,他们脑海里又所剩无几了,而你却不能再停下来复习巩固。如此周而复始,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形成只有一步之遥,却又难以逾越。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心中只有悲哀和无奈。 再看我们的学生,成绩优秀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父母懂英语,就是请了家教,经济条件好的则买了学习机。似乎都与学校教育没有关系。就连我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回到家里再开小灶。可具备这些条件的学生毕竟少之又少,而那些家长不重视,经济条件跟不上的学生,则越学越不懂,越学越没兴趣。经济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效果。家庭、社会和学校从思想上对小学英语不重视,让孩子从起步就拉下了差距。这难道不是学校英语教育的失败吗? 小学英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到底充当什么角色,仅仅是两节兴趣课吗?这些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困惑二:在当前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教育方向 在母语的环境中学说英语,主要还得依赖教师情景的创设和课堂氛围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在学生能听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说英语,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渗透语言的交际功能。在缺乏语言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莱西市教研室张莲玉 背景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标》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 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于科学实验课的范畴,如:三年级的《哪杯水更热》《水温的变化》《哪杯水多》《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小车的运动》《鞋底花纹的启示》《跷跷板》《弹簧力的学问》《有趣的磁铁》《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灯泡亮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谁的本领大》等;四年级的《木材》《纸》《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蒸发》、《沸腾》、《凝结》、《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谁热的快》《它们会生热吗》《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玩镜子》《潜望镜的秘密》《彩虹的秘密》《凸透镜》等;五年级的《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水变咸了》《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等。所以探讨实验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基本流程: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总结与交流)-----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梳理小结当堂检测(谈收获)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这是我们近两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科学探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3、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学

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毫无收获也是徒劳。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4、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作旁观者,看别的学生探究。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5、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他们要应对主要学科的考试压力。其二,《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

小学科学课中的困惑总结

小学科学课中的困惑 1.材料准备有难度,课前准备紧张,课后整理费时。从当前的学校情况来看,满足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全部材料,难度很大;虽然已有配套的实验材料可订购,但对有效开展探究活动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而且配套材料质量差,有的又太小,实验效果不明显。科学探究活动常因材料不足而大打折扣。 2.教材活动设置,在知识的呈现上个别内容可考虑调整。 翻开科学课本,你会发现每课都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且都是些无解之题。这无疑给科学教师带来了诸多不便,资料不但需要到课外去搜索,而且还不一定能搜集得到。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 的内容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他们就不爱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 容感兴趣呢?我觉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几点: 首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 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让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相处的, 彼此在一起探索,研究。如最近讲的新课《种茄子》,学生对种植植 物很陌生,由陌生产生好奇。当了解了茄子的种植过程之后,有的学 生迫不及待想实践,可是不知道找什么种子?那里有种子? 有个学生在课程进行中,举起小手询问:“老师,那里有卖种 子的?”“其他植物的种植方法与茄子一样吗? 看到他们的实践精神,我窃喜,这是孩子对生物产生了兴趣。 借着这个东风,我说:“种子就在你的身边。你家里的食物,带子的, 带核的,就是种子。如:豆类,瓜果类......”

孩子们一听恍然大悟,马上表示回家亲自栽种。 其次,引导学生会问。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因此,当学生初次进入科学教室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开始科学课的学习时,他们对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和惊奇,既兴奋又无所适从,学习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和盲从的状态。像同学间不会友好相处,时常争争吵吵;做实验时,精力不够集中,有的同学相互嬉戏;讨论时,各说的,不善于相互配合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年龄小,缺乏合作学习的心理准备、技能训练和品质培养。受个人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缺少合作学习小组这个集体的概念,没有意识到小组学习效果的好会对组内每个人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从而建立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 美国约翰逊教授认为:“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在小组中并让他们一起学习,这本身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和产生较大的效力。”通过组建例优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合作学习技能、实施激励性评价,能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一、组建优质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理论强调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组内成员是将不同性别、性格、学习能力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全班各学习小组间学生的组成基本平衡,没有差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成办法,有利于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用利于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爱好特长、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情况,必要时,还应向原来的语数教师寻求帮助,以求收集学生更多的信息。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林口县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等,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作一名科学老师难,作一名出色的科学老师更难。要想教好科学课,科学老师应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知识。科学课知识面广,涉及到的领域太多,教学活动不好组织。可以说,科学课要求教师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小学执教的科学教师,我深感实践与困惑同在,责任与对策并重。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1、缺乏资料:许多教学内容没有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和说明,结论性的东西没有答案参考,也没有确定标准,教学中缺乏客观性,带有很强的个人倾向。 2、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密度大。在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并设计的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教学容量太大,课上时间根本无法完成,虽然布置了课外活动,但由于缺乏有效监控往往使很多活动流于形式。而且有许多活动是学生自己无法完成的即使研究了也是模仿教材提供的参考实验事例。 3、教学活动战线过长,而且活动集中,学生很少长期坚持活动。 4、教学活动离学生生活太远。教师掌握的资料少,学生掌握资料更少,教师讲述多于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枯燥。学生看录像资料的接受能力远比教师的讲解更为直接。 5、许多内容需要学生收集教学资料,寻找相关的证据、但由于许多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同时由于时间和网络原因,学校机房并不能经常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搜集资料相当困难,由于学生没有资料,学生活动很难展开。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活动。 6、科学课许多内容紧跟科技前沿,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借助多媒体演示。而学校多媒体教室只有一间,很多时候需要用时却被其他课程使用着,教学缺少必要的资料,许多内容学生理解困难。 7、学生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对语文数学课那样重视,越到高年级这一现象越严重。 8、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课上时间浪费严重,短时间很难扭转这一局面。 9、仪器配备与科学教学不相适应,很多探究实验无法展开等。综合以上种种原因,除上观察课、实验课、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内容等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教学效果较好外,其它教学并没有真正的实际的效果,很多活动只停留在形式上。长期如此的结果是,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越来越低,唯一的一点兴趣停留在新鲜、好奇上,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0、另外,学生迷信色彩浓重。学生的很多想法脱离现实,这在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中有较突出的表现,也很难改变,凭课上一时也无法说服。 二、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1、教师的观念更新赶不上改革的步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多地用探究式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努力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不少教师由于受长期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总觉得学生不能探究出结论,还是自己把问题讲明白心里踏实。原因是观念上不能果断地更新,很少考虑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也不能放手让学生通过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