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差异第2课时我国四大地区及西部大开发课时作业湘教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差异第2课时我国四大地区及西部大开发课时作业湘教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差异第2课时我国四大地区及西部大开发课时作业湘教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差异第2课时我国四大地区及西部大开发课时作业湘教版

第2课时我国四大地区及西部大开发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两地传统民居图,其中甲图为土墙平顶屋,乙图为砖墙斜顶屋。据此回答1~3题:

1.甲、乙两传统民居分别位于( )

A.新疆、四川

B.甘肃、浙江

C.陕西、江苏

D.贵州、广东

2.导致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河流

3.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测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 )

A.东北和西北方向

B.西北和西南方向

C.东南和东北方向

D.东南和西南方向

解析:1.B 2.C 3.A 第1题,甲图中传统民居为土墙平顶屋,说明该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乙图中传统民居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屋顶坡度大,屋檐较长,说明该地位于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小,地势低平。结合四个选项可知,甘肃、浙江符合上述特征,故B项正确。第2题,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屋顶的差异主要是对当地降水条件的适应。降水多,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少,对排水要求小,屋顶为平顶,故C项正确。第3题,据第1题分析可知,甲传统民居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冬季气温低,盛行寒冷的偏北风,所以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东北和西北方向,A项正确。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被称为我国的“中三角”。读图,回答4~6题:

4.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

A.工业基础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自然资源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5.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 )

A.商品农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B.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

C.城市带动农村,城市化水平高

D.生态环境良好,环境质量优良

6.三城市所在平原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上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现在其地位逐渐下降,除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化迅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B.大量的退耕还湖,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C.随棉花价格上涨,棉花种植面积增大

D.休耕制度的实施,导致耕地大量闲置

解析:4.C 5.B 6.A 第4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两地都在长江沿岸,水陆交通便利;长三角的工业基础更好,劳动力素质更高。第5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但机械化水平不高,A错;三个中心城市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B正确;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及长三角地区高,C错;“中三角”地区重工业及冶金工业发达,环境质量较差,D错。第6题,三城市所在平原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减小;城市周边地区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对其有重要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区域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读图,回答7~ 8题:

7.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C.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

D.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8.1990~2000年丁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反差,与此直接的相关事件是( )

A.人口的大量外迁

B.矿产资源的枯竭

C.环境质量的恶化

D.老工业基地衰退

解析:7.C 8.D 第7题,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东部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化速度也最快,而近些年有所减缓,因此丙为东部地区;因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近些年,中、西部城市化速度快,中部快于西部,所以甲为中部,乙为西部;东北地区属老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城市化速度较慢,丁为东北地区,因此选择C项。第8题,丁地区是东北地区,属于我国老工业区,由于受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衰退,城市化速度较慢;人口大量外迁与东北实际不符,矿产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是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原因,因此选择D项。

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应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②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③向远西部地带迁移人口,减轻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④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关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部分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应加快海南热带经济作物基地的建设②宁夏可大力发展枸杞、番茄等“红色产业”③四川、广西是我国主要的水电输出省区④四川和湖南是我国苹果、柑橘的优势产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9.D 10.B 第9题,关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方向,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应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①说法错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②说法正确;向远西部地带迁移人口,会增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人口主要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③说法错误;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生产力水平,④说法正确。第10题,关于中部和近西部地带部分省区的叙述,根据图例,海南省属于东部沿海地带,①错误;宁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枸杞、番茄等“红色产业”,②正确;四川、广西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水电输出省区,③正确;四川和湖南是我国柑橘的优势产区,但是苹果属于温带水果,不适宜在此地发展种植,④说法错误。

日前,国务院颁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即在2025年中国步入制造强国队列。下图为2001~2011年资金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区呈负值是其资金密集型企业落后所致

B.Ⅱ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工业化水平差异大

C.Ⅲ区交通落后是其工业发展限制性因素

D.Ⅳ区具有资金雄厚工业发达的区位优势

12.在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中,近期可定位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省区主要位于( )

①Ⅰ区②Ⅱ区③Ⅲ区④Ⅳ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1.B 12.A 第11题,本题考查我国的产业活动。Ⅰ区主要是广东省,该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高,导致其资金密集型企业占比小;Ⅱ区既包括东部沿海省区,工业化水平高,也包含中西部省区,工业化水平低,不同省区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差异大;Ⅲ区包括的省区多种多样,有的省区交通不便,有的省区当地自然环境恶劣、市场狭小;Ⅳ区中华北地区的优势是资源和交通,湖南和江西的工业发展优势是矿产和能源丰富。第12题,本题考查对产业活动调整的理解能力。从图中信息可知,Ⅰ区和Ⅱ区是我国资金密集型企业不足的地区,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发展需要资本支撑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读“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回答13~14题:

13.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 )

A.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

B.沿边省区的省会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

C.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发展

D.内陆省会城市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

1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放格局的发展相比不是利用了( )

A.交通便利

B.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土地资源丰富

解析:13.D 14.D 第13题,开放格局以时间为线索: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边境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和长江沿岸城市。故D项正确。第14题,前三项都是东部地区的优势,也是对外开放较早的原因;土地资源丰富是中、西部地区的优势。

下图为“2008年我国四大地区与主要出口贸易伙伴的出口额统计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的是( )

A.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B.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C.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

D.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16.据图分析可知( )

A.东部地区出口额最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面积

B.影响中部地区出口地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位置

C.东北地区出口中国香港少是因为经济水平低

D.较长的国界线促进了西部地区与东盟的贸易

解析:15.C 16.D 第15题,我国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以重型工业为主;东部地区以轻型和综合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区则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C项正确。第16题,东部地区出口额最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从图中看中部地区出口额最大的地区是欧盟和美国,因此主要区位因素不是位置;东北地区出口中国香港少的主要因素是位置;较长的国界线促进了西部地区与东盟的贸易,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如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和广西壮族自治区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图。

(1)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从南宁出发,坐火车到北京,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呈现的地带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是。

(2)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域发展阶段处于阶段,从空间结构来看,其区域内部发展差异较(填“大”或“小”),区域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3)甲与乙的冬季温差大,主要是因为位置差异大,丙处光照强的主要因素是。

(4)丙处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5)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中的地区,分析其承接珠江三角

洲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信息和所学的知识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从南宁出发,坐火车到北京,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呈现的南北更替地带分异规律,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热量。第(2)题,从三次产业结构图可以看出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占的比例最大,处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工业化阶段,从空间结构来看,沿海与内陆差异较大,区域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第(3)题,甲与乙的冬季温差大,主要是因为纬度位置不同,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差异造成的。丙处光照强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小。第(4)题,丙处海拔高气温低,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第(5)题,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中的西部地区。主要从区域特征和与珠江三角洲的差别分析其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答案:(1)东部季风热量

(2)工业化大

(3)纬度云量稀薄

(4)热量

(5)西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距离较近,有地缘优势;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5月21日,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经过4天的展示交易在浙江杭州闭幕。“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分别如下:绿茶有西湖龙井(浙)、信阳毛尖(豫)、蒙顶山茶(川)、六安瓜片(皖)、黄山毛峰(皖)、都匀毛尖(黔);黑茶有安化黑茶(湘)、普洱茶(滇);清茶(乌龙茶)有武夷岩茶(闽)、安溪铁观音(闽)。我国是世界产茶大国,自2010年以来,茶树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且产量逐年增加。我国是茶树的故乡,茶树生长需要有特定的自然条件。我国的产茶区主要有华南产区、江南产区、西南产区、江北产区。下图为我国四大主要产茶区分布图。

(1)据图说明茶树适宜生长的自然条件。

(2)分析甲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却适宜茶树种植的原因。

(3)简析我国江南产区茶叶生长期间易发生的气象灾害。

(4)根据图文材料,请说出促进茶叶产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解析:第(1)题,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水源、土壤、地形分析。茶树喜暖湿环境,怕低温,喜酸性土壤,怕涝。四大产茶区,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喜光耐阴,要求土层深厚,丘陵低山地形,排水条件良好。土壤是红壤,呈酸性。第(2)题,甲区域地处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相对较低,纬度较低,光热充足。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口向南,有利于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的深入,降水丰富。因此该区域温度和湿度适宜茶树的生长。第(3)题,我国江南产区的茶叶冬春季节受寒潮和倒春寒的影响,易受冻害。江南产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时,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受涝灾。夏季长江流域有伏旱现象,易受旱灾。第(4)题,产茶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从品种、品牌、品质、产业链等方面考虑。

答案:(1)茶树适宜温暖的气候条件;茶树正常生长的年降水量一般要在800mm以上;茶树喜光耐阴,要求土层深厚、排水条件良好、土壤呈酸性。

(2)甲区域地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相对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海拔较低,且纬度较低,光热较充足;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口向南,有利于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的深入,降水丰富,因此该区域温度和湿度适宜茶树的生长。

(3)冬春季节受寒潮和倒春寒的影响,易发生冻害;夏秋季节受持续性降水和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夏季伏旱期易发生旱灾。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育优良品种;加强宣传,强化品牌意识;开发新产品,发展深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发展绿色种植,提高茶叶的品质。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最新高中地理-区域开发知识点

一、 北海油田 1、 开发背景 (1)1965年始北海发现油气田 (2)油气消费比重增加和世界性“石油危机”,供需矛盾突出 (3)英国病的困扰 2、 开发条件 ① 有利:油质好;距离发达国家近,运输方便。 开采技术 的进步 ② 不利:风大浪高,水深流急,生产成本高 。 3、 区域产业发展 石油工业发展成英国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带动了生产海上平台、钻采设备、钻探船、运油船等的机械制 造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建筑工业的发展。 4、 资源开发的意义 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带动工业部门发展(如上所述) 推动英国区域经济发展 二、 柴达木盆地 1、 开发背景 (1)丰富的资源 能源资源:石油和天然气 有色金属:锡,铅锌、锑、银、铜矿等 非金属矿:石棉 盐矿:钾盐,食盐 (2)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2、 区域产业发展 (1)发展盐化学工业:察尔汗盐湖,钾肥生产 (2)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冷湖—十大油田 (3)矿物开采:锡铁山的铅锌矿;茫崖的石棉—全国最大 3、 资源开发的意义 (1)改变了长期以来钾肥依赖进口的困局 (2)满足了青藏两省区油气需求 (3)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资源优势转 为经济优势

三、 产业结构调整 1、基本概念 (1)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2) 产业结构调整 2、德国鲁尔区 ①区位条件 (1)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2)水资源充足 (3)廉价便利的水运 (4)接近国内外消费市场 (5)科技力量雄厚 (6)城镇密集,劳动力丰富 ②产业结构调整原因 原有四大支柱工业: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1)煤炭、钢铁成本过高,利润下降,竞争力弱; (2)新兴工业部门兴起,传统工业地位下降; (3)煤炭资源趋于枯竭,开采成本上升; (4)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矛盾日益突出。 ③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 (2)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 (3)发展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拓展和完善交通网; (4)严控工业“三废”的排放,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3、上海产业结构调整 ①背景 解放前远东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 解放后生产型城市,全国制造中心,形成初级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1)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随着资源、能源的价格上涨,经济效益滑坡; (2)第三产业的总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偏低,制约上海经济发展; (3)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污染加剧; (4)厂房设备老化,产品档次低,竞争弱。 ③调整措施 (1)有利条件: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科研水平高。 (2)调整方向: 单一生产功能转变为综合服务功能;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 因地制宜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 第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升高的现象。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部分二

区域地理之中国区域地理之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发展问题 1、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 2、 (1)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④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⑤对策: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4.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例如:煤、铁、石油产区以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则南方居多。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形成重要矿产地,但也造成不同地区间资源流通交换,加重运输负担。(3)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的难度。(三大伴生矿:四川攀枝花钒钛铁矿、甘肃金昌的镍铜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铁矿)(4)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一方面人均占有量少;另一方面,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高中地理区域定位及答题实用模板

地理的区域地位记忆及答题模板 一、中国地理的区域定位 要完成对中国地理的区位定位,必须掌握以下内容 1、主要经线穿过的地形单元(自北向南) 80°E经线依次穿过: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西缘、昆仑山脉、青藏高原西部、喜马拉雅山脉 90E经线依次穿过:阿尔泰山、准格尔盆地东缘、天山山脉、吐鲁番盆地、罗布泊、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西缘、昆仑山、藏北高原、唐古拉山脉、藏南谷地、喜马拉雅山脉 10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西部、祁连山脉、青海湖、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滇南谷地 11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 陕南谷地、巫山、两广丘陵、雷州半岛、琼州海峡、海南岛 120E经线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渤海、山东丘陵、黄海、太湖平原、海南岛 130E经线依次穿过:三江平原、长白山 2、主要纬线经过的地形单元(自西向东) 北回归线依次穿过:云贵高原南部、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峡、台湾山脉 30N纬线依次穿过:喜马拉雅山、藏南谷地、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舟山群岛、东海

40N纬线依次穿过:塔里木盆地、罗布泊、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太行山脉、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 50N纬线依次穿过: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黑龙江 二、世界地理的区域定位 要完成对世界地理区域定位,必须掌握下列重要的点线: 1、重要经线穿过的地形单元(自南向北) 0经线依次穿过:大不列颠岛、西欧平原、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阿特拉斯山脉、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 30E经线依次穿过:东欧平原、黑海、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德拉肯斯山脉 60E经线依次穿过:乌拉尔山、图兰平原、伊朗高原、阿拉伯海 90E经线依次穿过:中西伯利亚高原西侧、阿尔泰山、天山、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 120E经线依次穿过:中西伯利亚高原东侧、大兴安岭、渤海、山东半岛、长江中下游平原、台湾海峡、马来群岛、维多利亚沙漠 150E经线依次穿过:东西伯利亚山地、日本以东洋面、大分水岭180经线依次穿过:白令海、太平洋中部、新西兰以东洋面 150W经线穿过:美国阿拉斯加 120W经线穿过:北美洲西部科迪勒拉山系 90W经线依次穿过:哈得孙湾、苏必利尔湖、密西西比河平原、墨西哥湾、中美洲 60W经线依次穿过:格陵兰岛西侧、拉布拉多半岛、马拉开罗盆地、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练习题

中国地理 、选择题 (2014 ·安徽)2013 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2 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B.Ⅰ、Ⅲ、Ⅱ C.Ⅱ、Ⅲ、ⅠD.Ⅲ、Ⅰ、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突出,主要分布山地等区域,因此图中Ⅲ为生态功能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用地比重较小,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故图中Ⅰ为城市化地区,Ⅱ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 正确。

2.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发展状况。安徽城市化速度较快,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入城市,即由Ⅱ区迁往Ⅰ区,选项A 正确。铁路建设在山区成本较高,平原地区成本较低,故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小于Ⅲ区,选项B 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小于平原,农村小于城市,因此Ⅲ区商业网点一般小于Ⅰ区,选项C 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是城市地区,即Ⅰ区,选项D 错误。 (2014 ·安徽)1958 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3~4 题。 3.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外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34°N 以南、104°E以西大部分为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因此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小,选项 B 正确。 4.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高中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最新

【水平目标】 结合案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中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点扫描】 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能、、太阳能等。 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石油、等能源,对人类历史来说是,而且开发利用不当,易造成的破坏。 二、资源开发条件 1.开发原则:资源开发要,不仅要考虑区域的状况,而且要考虑和。 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为例: (1)资源状况:①,②,③,④。 (2)市场广阔:我国对能源需求还会,能源缺口进一步,以为主的能源消费 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这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位置交通:位置,输煤、距离近。交通,有京包、石太、太焦、大 秦、神黄等铁路通过。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②人均能源消费;③单位产值的能耗; ④以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⑤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 (1)扩大开采量,形成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能力,形成以为主,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一方面,建设电站,变;另一方面,发 展业,为工业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原因:单一、低下、问题严重。 2.综合利用模式:结合本区、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 、三条产业链。 3.效益: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冶金、、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采掘工业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是: 1. 2. 3. 【考点精练】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B、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天然气等 C、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地热 能、沼气等 D、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2.关于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石油为主 B、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煤炭 为主 C、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D、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世界的 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3.下列关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区域定位必记内容及记忆技巧大全

高中地理区域定位必记内容及记忆技巧大全 高中地理区域定位是高考中必掌握内容,怎么样有效记忆世界和中国区域的经纬度是目前高中生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内容太多记不住,太少又不能准确定位,小编将高中地理中经常运用到的经纬度分享给大家并且介绍主要的记忆方法,方便同学们参考。 第一部分:世界地理部分 主要纬线: 赤道:刚果盆地、东非高原、印度洋、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安第斯山、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口、大西洋等。 北回归线:穿过北非撒哈拉沙漠、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中国滇桂粤、台湾海峡、台湾岛南部、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西印度群岛、大西洋等。 南回归线:南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印度洋、澳大利亚中部穿过、太平洋、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北部)、巴西高原南侧。 30°N经过的主要河口:尼罗河河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河口)、钱塘江河口、密西西比河口。 45°N:比斯开湾、阿尔卑斯山5°E、黑海30°-40°E里海50°E、咸海60°E、五大淡水湖90-70°W。 主要经线: 0°经线: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西侧、阿特拉斯山、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 30°E: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的西侧、地中海东侧、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的西侧、南非高原的东侧。 60°E: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海(阿曼湾)、阿拉伯半岛最东。 90°E: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蒙古高原西侧、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 120°E: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的西侧、大兴安岭的东侧、秦皇岛、山海关、渤海、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杭州、台湾海峡、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苏拉威西岛)、澳大利亚西部。 120°W:主要的地理事物有落基山、旧金山、洛杉矶。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1 1、世界三大人种:白色人种(欧洲北美大洋洲非洲背部、亚洲西南部),分布范 围最广;黄色人种(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和美洲部分地区)人数最多,黑色人 种(非洲南部、大洋洲和美国境内);种族无优劣 2、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面积俄罗斯1707,第二加拿大997,三位中国960,四位美国937;人口最多中国,印度第二,美国第三;按经济发展态势将世界分为 发达国家(20个,主要有美加英法德意日新澳)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点。 3、语言联合国日常用语: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使 用适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4、中国外交政策:对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旨维护世界的和平。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2 经度与纬度 ①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 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_半球。 ②纬度:某地的地球半径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赤道为0°,北极点为90°N, 南极点90°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地球仪上某点的纬度就是该点 上北极星的仰角大小) ④大洋中部经线:太平洋──180度经线;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印度洋─东 经80度经线;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3 1.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大陆:亚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高考地理:区域定位的奥秘及口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试题】下图为两区域海陆轮廓图(阴影部分为海洋),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所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M地夏季近海洋流自南向北流 B.N海区盐度比M海区低 C.P所在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D.Q所在大洲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2)将图中P、Q所在国进行比较,两国相似之处是 A.都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 B.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人口增长表现为高出生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D.二战前都是人口大量迁出地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域定位。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特征等可以确定,左图为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地区,右图为亚马孙河入海口地区。(1)M地处索马里东部沿海,夏季受印度洋北部西南季风影响,洋流自南向北流;N区域靠近世界盐度最高海区——红海,盐度较高;P所在的非洲大陆为非洲板块;Q位于南美洲,面临热带雨林被破坏的生态危机。选A。 (2) P、Q所在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表现为高出生率和高自然增长率。选C。 【归纳总结】区域定位是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突破口,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点等才容易与其他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第二部分[要学习网一直在为调动你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 (1)口诀法记忆经纬线上的地理事物:许多区域地理试题往往给出某区域的经纬度范围,要求同学们通过对经纬度的分析判别该区域名称和地理特征。例如,知道某个城市在35°N的大陆西岸,就容易展开联想并推断出它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生长着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览等。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把重要的纬线、经线作为重点之一,熟悉这些经纬线经过的主要地理事物,从而形成对重要地理事物的粗略定位。 下列歌诀、顺口溜易于记忆,可帮助同学们掌握重要经纬线(3条特殊的纬线、7条重要的经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 23°26′N: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 0°纬线:刚果苏门前,亚马加里面。 23°26′S:南非澳洲南美洲,拉普巴拉向南流。 20°W:冰岛以西格陵兰,大西洋中东部穿。 0°经线:零度经线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 20°E: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海巴尔干,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穿。 40°E:东经四十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原边。 60°E:北乌拉尔山,南阿拉伯海,中穿伊朗和咸海。 120°E:兴安渤海台湾海,澳大利亚西部穿。 180°经线:白令海中,新西兰东。 (2)绘图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许多地理事物很难直接辨认出来,但其周围有我们熟悉的典型地理事物,这时就可以将这些熟悉的地理事物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通过对目标事物与这些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综合分析定位。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绘制图形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 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 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 ……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 (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 (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 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基地。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11) (1)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区域空间结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补充拓展一: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 1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四节 区域差异 第2课时 我国四大地区及西部大开发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

第2课时我国四大地区及西部大开发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两地传统民居图,其中甲图为土墙平顶屋,乙图为砖墙斜顶屋。据此回答1~3题: 1.甲、乙两传统民居分别位于( ) A.新疆、四川 B.甘肃、浙江 C.陕西、江苏 D.贵州、广东 2.导致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河流 3.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测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 ) A.东北和西北方向 B.西北和西南方向 C.东南和东北方向 D.东南和西南方向 解析:1.B 2.C 3.A 第1题,甲图中传统民居为土墙平顶屋,说明该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乙图中传统民居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屋顶坡度大,屋檐较长,说明该地位于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小,地势低平。结合四个选项可知,甘肃、浙江符合上述特征,故B项正确。第2题,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屋顶的差异主要是对当地降水条件的适应。降水多,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少,对排水要求小,屋顶为平顶,故C项正确。第3题,据第1题分析可知,甲传统民居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冬季气温低,盛行寒冷的偏北风,所以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东北和西北方向,A项正确。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被称为我国的“中三角”。读图,回答4~6题:

4.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 A.工业基础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自然资源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5.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 ) A.商品农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B.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 C.城市带动农村,城市化水平高 D.生态环境良好,环境质量优良 6.三城市所在平原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上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现在其地位逐渐下降,除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化迅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B.大量的退耕还湖,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C.随棉花价格上涨,棉花种植面积增大 D.休耕制度的实施,导致耕地大量闲置 解析:4.C 5.B 6.A 第4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两地都在长江沿岸,水陆交通便利;长三角的工业基础更好,劳动力素质更高。第5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但机械化水平不高,A错;三个中心城市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B正确;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及长三角地区高,C错;“中三角”地区重工业及冶金工业发达,环境质量较差,D错。第6题,三城市所在平原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减小;城市周边地区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对其有重要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区域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读图,回答7~ 8题: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组 一、选择题 迹多,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 胜古 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 笑 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 : 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 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 。 题 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 3.从1953 年到2010 年期间()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 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 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A 我国位于哪个的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B 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C 你能说出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相比,地理位置的优势各是什么? 地处中低纬度,海陆兼备 1.我国的海域图(临4海,1洋)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西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海域 2.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我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北53°31′N临俄罗斯;南4°15′N临马来西亚; (南北跨近50度,长5500多千米) 西73°40′E临哈萨克斯坦;东:135°05′E; (东西跨60多度,长5200多千米)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海域辽阔,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岛屿众多:E.g 崇明岛,台湾岛,海南岛…… 3、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四、陆界和邻国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4个邻国 2、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与我国陆地相邻的14个国家: 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东:韩国、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县、乡三级建制: ?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我国的现行的行政区划概况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一、区域 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 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 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 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 (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 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 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 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 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 开放程度提高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 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 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 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 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 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 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 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 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 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 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 GDP:东>中>西 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