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办高校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探讨

民办高校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探讨

民办高校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探讨
民办高校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探讨

民办高校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建筑物理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文结合个人在建筑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课程安排、内容调整和方法改革方面对教学进行探讨,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民办高校;建筑物理;教学探讨

0.前言

建筑物理作为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三个部分。本门课程是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门培养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高级人才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就具备了解决和预测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环境、节能、生态等诸多问题的基本能力,才能创造出舒适、健康和节能的建筑环境[1]。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建筑功能也更加复杂多样,对建筑各方面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建筑构造设计的同时,也要考虑建筑的热、光、声环境,通过合理设计,准确选材,既能满足建筑的防热、防潮、保温、节能、生态等要求,又使建筑物达到功能体现和资源节约的完美结合,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建筑物理课程进行学习的基础上的。可以说,不管在什么时候,建筑物理知识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然而,纵观大学生对建筑物理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情况,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民办高校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我认为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学生对本门课程认识度不够,再加上一些客观条件受限制,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激情不高,兴趣不大。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安排中存在缺陷

建筑物理课程是普通物理知识和建筑知识的结合,涉及众多的基础理论、复杂的公式推导以及大量的工程计算,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1]。因此,在学习本门课程的时候,需要学生同时具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和建筑构造以及建筑材料等基础知识。但是,在一些学校的城市规划专业中,并没有开设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这两个基础学科,这就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物理现象和数学公式应用的时候不知道或者不是很清楚的情况,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这只是一个基础课,要求不高。

学习建筑力学心得word精品

学习建筑力学心得 《建筑力学》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组成,它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 要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课程中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是人们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实践 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多次科学实验,经过分析,综合和归纳所总结出来的。从很久以前到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力学总是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制作各种和力学相关的物品,例如弓箭、房屋、船以及乐器等等,这些都是简单的结果。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结构设计的规律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积累了经验,这表现在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中,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北京的故宫等等。虽然在这些结构中隐含力学的知识,但其归根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从这些结构和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形成了现代的力学一建筑力学。 现代社会所有的有关建筑的和力学室密不可分的,没有可靠的力学与结构分析 就没有安全而又实用的建筑物。特别是建筑力学对现代建筑的意义更为重要,每一 座好的建筑在开始建造前都要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和安全评估,否则将产生 诸多不良的影响,甚至损失难以估计。首先要考虑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如何在实际 情况下选取合适节省材料的结构方式完成工程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安全因 素,从整体的静力分析到有线单元的衍架与混凝土结构再到外部环境因素,例如风 载荷、地震、建筑物的本身质量等等以及有特殊设计要求的特殊场地,这 些都是和建筑力学密不可分的。 建筑力学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他几乎应用到所有角落。建筑是随着人类文 明进一步发展的,再好的。理论都需要可靠的实践来证明,同理好的理论和方法也 尤为重要,例如现代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模拟软件来模拟模块的受 力及有线单元的使用等,很方便的促进了力学的分析和复杂问题的计算,所以他们 是相符发展和影响的。总之,力学和建筑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建筑力学的学习 者,特别是对我这样对建筑工程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掌握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培养 良好的科学习惯尤为重要,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一个工程在 我们手中像长城一样伫立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逐渐 从建筑建构和实践中总结经验,发展成现代的力学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几 乎被应用到了所用领域。建筑的发展和力学是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可靠的力学与 结构分析就没有安全而又实用的优秀建筑。尤其是对于现代建筑的意义更为重要, 每一座好的建筑建造前都要通过很多次的实验验证。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建 造最安全适用的房屋是有一套过程的,通过对建筑模型的力学分析,如它的抗弯能 力,弹性性能等。尤其在一些大型桥梁建筑中使用的钢筋结构和拉杆等,在长期的负荷作用下如何保持结构的受力均衡和稳定,在做工程建造前必须有着严密的计算分析及准备方案。例如,在建设青藏铁路时,为了保证铁路地基的长年冷冻状态,在铁路两旁的地基中插入了数千根散热棒,否则地基会由于长期的工作解冻,坍塌裂缝,造成铁轨受力不均,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这些都是要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地利用力学才能把一座座优美坚固的建筑呈现在地上。 总结,建筑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为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及施工现场受 力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的力学知识和计算方法,我会努力学好建筑力学这门课程,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物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声压级、声级及频谱的认识 一、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声压级、声级及频谱,了解声压级、声级及频谱的概念,了 解噪声频谱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1)白噪声、粉红噪声、窄带噪声及语言声的频率特性及主观识辨。 2)噪声声压级、声级及频谱的测量。 3)倍频程、1/3倍频程等频谱的表示。 三、实验仪器:计算机、MC3022声学分析仪、传声器、扬声器、功率放大器、传输 线等。 四、实验装置图: 计算机产生需要的信号,通过功率放大器放大,推动扬声器发声,传声器接收声信号,送声学分析仪进行信号采集,将信号送计算机,由声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到需要的声学数据。 五、实验要求: 1.请绘制理想白噪声、粉红噪声、倍频程500Hz窄带噪声、1/3倍频程500Hz 窄带噪声的频率特性。

2.使用声级计测量噪声频谱和声级。请将测量数据添入表格,并绘制噪声频谱。 63 125 250 500 1k 2k 4k 8k 频率(Hz) 六、实验习题: 1.在自由场中(可认为四周无反射)理想情况下,声源声功率提高10dB,那么某测点: A、A声级增加10dB。 B、A声级增加小于10dB。

C、L声级增加10dB。 D、A声级增加量小于L声级增加量。 2.70dB+70dB+70dB=____________________。 3.dB(A)是参考______________曲线确定的。 4.在常温常压下,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约在钢铁中的________倍。2KHz声波的波长为________。 5.人耳对一个声音听觉灵敏度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叫________效应。6.在房间中,那些因素会引起离声源距离相同但测到的声压级不相同? A、声源的指向性。 B、哈斯效应。

对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探讨和思考

对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探讨和思考 发表时间:2011-02-25T17:47:09.747Z 来源:《学园》2010年12月下期作者:王学军[导读] 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同时举例说明高中物理教学的方式,给了广大高中物理教师一定的启示。 王学军江苏省淮安市建筑工程学校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同时举例说明高中物理教学的方式,给了广大高中物理教师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2-0113-01 一高中物理教学概述 高中物理是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它更是“老大难”。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更感教学中困难重重。有来自教学条件方面的,更多的是来自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发现:一些创新意识比较强的学生,并非学习的佼佼者,他们往往对作业不够认真,却很喜欢看一些课外杂志;而一些学习很努力的学生,思维却并不活跃,遇到实验中的一些小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到处找参考资料,天天闷头解题;还有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差,动手能力差,主动学习性差,基于这些原因,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得很慢。我们既要面对学生素质较差的现实,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唤醒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尽可能亲自体验、亲自感受所学的内容,通过连续不断地消化新知识,实现学习的内化,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向外延伸,去解决一些尚未认知的新事物,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堂好课;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强求千篇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重继承而不重创新;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也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三物理教学探讨 1.转变物理教学的观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因素的整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在力学与电学中的教学实践经验 (1)巧设实验。物理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下来,也不能理解,很快就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一定时,随着F1和F2之间夹角的增大,F1和F2将不断增大,F1和F2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设计了实验,使学生既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原理记下来。 设计实验,要有针对性,既要客观,又要效果或现象明显,更不能让实验失败。这就需要在演示前进行反复调试和修改,做到万无一失。否则,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又让学生去考虑这个实验,结果把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 (2)形象对比。高中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表述不具体,使学生难以理解。如电动势的概念,必修本的定义是:“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这种表述,没有说明电动势的实质——电动势是电源把其他形式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只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动势的大小。当电源接入电路时,随着外电路电阻的变化,电动势的大小保持不变,课本中整整用了一个课时,通过实验来说明电源的电动势不变,而此实验要用稀硫酸去做,不但有一定的危险,而且实验效果难以保证。自己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类比和说明。电动势是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就像木匠能把木材做成家具,缝衣师傅把布料做成衣服一样,都具有一种本领。木匠的这种本领已经具备,做家具以后就把这种本领表现出来,就像电源接入电路时,把电动势——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表现出来一样,未接入电路的电源,这种本领未表现出来,大小保持不变。再加上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电动势的概念。 形象类比。首先要求既形象又恰当,否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符合实际,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四总结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难点是一个一个困难和障碍,每克服一个困难,排除一个障碍,往往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产生,物理学习成绩就会不断提高。当然,关于难点的突破,可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去突破。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试着运用于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乔际平、刘田珉.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华.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及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3]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4-05-12T13:43:04.25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赵小芹 [导读] 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 赵小芹河北省定州市花张蒙初级中学 073000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实验 一、让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服务者,使学生处于绝对自主地位 传统的物理实验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以“老师做,学生看”为主的演示实验;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学生分组实验。这两类实验是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演示实验是教师动手做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演示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分组实验模式通常是由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准备好实验器材,给出固定的实验方案,学生所做的往往只是照方抓药,很少有选择、创造和思考更好实验的机会。新课标提出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管是学生实验,随堂小实验,探究小实验等,学生应处于绝对自主地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进行一些实验操作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其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应该是学生实验的指导者、协作者,学生才是实验的主体。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 二、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他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希望寻求原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应鼓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例如:“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时,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①将矿泉水瓶去掉底,用橡皮膜将底扎起来并绷平,把适量水倒入瓶中,橡皮膜向下凸出;②把瓶中倒满水,橡皮膜向下凸出更多;③把瓶中倒满酒精,橡皮膜向下凸出比②少;④取一矿泉水瓶倒满水,然后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下不同的位置扎几个孔,水向外喷出。实验完毕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三、让学生自已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以往的实验都是教师按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器材,学生按实验桌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停留在表观层面,缺乏足够的思维。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教材中也有多处设计实验的内容,例如: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时,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然后小组讨论有两种方法,最后全班交流,确定一种最好的测量方法;又如: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探究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等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又如传统教材得到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方法是“排水法”,即把物体排开的水收集起来称量一下,就会发现它的重力刚好等于浮力的大小。这个实验确实很普通,也很巧妙,但学生很难自己设计得出来。为此,我们研究了阿基米德发现这个定律的思想,设计了把一小袋水浸入水中的小实验,由此启发学生进行理论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然后用排水法进行验证。这些实验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四、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合理猜想有多个,例如: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湿度等。要逐个进行探究需要时间较长,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落实以上其中的一个任务或两个任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实验的必要条件,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素材。由学生自行提问,设计实验方案,亲手实验操作,小组评估和交流,亲身去体验实验探究。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指明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向,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估与交流的活动,对学生小组的实验进行评价,指出成功与不足。还应注意以表扬为主,实验探究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为学生做每一个小组探究实验,当好助理者和服务者。通过小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五、利用身边物品做实验,让物理实验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例如:我利用塑料瓶启发学生做很多的物理实验:①探究声音的音调。②光的直线传播。③研究光的折射现象。④凸透镜成像等;又如利用易拉罐制成“滑轮”,探究滑轮的机械效率;用废旧墨水瓶和吸管制成“微小形变演示器”,探究固体形变;用塑料袋制成“帕斯卡桶裂实验装置”,研究液体压强;把一个盛有红色墨水的密闭小薄塑料袋放入水中,观察“红色水球”的悬浮状态等,让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呈现物理现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知觉的集中,引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欲望,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物理,觉得物

科创学院建筑力学课程总结

《建筑力学》课程总结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基础课时64学时,这门课程选用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结构》教材以外,还参考了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力学》。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建筑力学基本力学原理,掌握支座反力的计算方法,能理解轴向拉压、扭转、剪切挤压、弯曲的受力性能并能绘制其内力图。从本次课程的考试情况看,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本门课程在教学课程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有以下: 一、课程理论性强建筑力学主要是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在学习中会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点,但学生数学方面恰恰是一个弱项。在力学中很多公式都是通过数学推到的,学生很难听懂。大多数学生都只有死记硬背力学公式。 二、学生基础差在上课中能够反映出学生基础差,一些初等数学公式都不能记住,一些常用几何关系也不清楚,比如圆面积公式、勾股定理、三个函数等一些很常用的都不会,真让老师头疼。 三、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多高职的建筑力学包含的内容有本科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将本科课程压缩为高职课程,这样面广量多,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体现出真正的高职教育理念。 针对上面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一、少用高等数学区推导或诱导公式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让力学

理论分析简单化,比如说画弯矩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用高等数学知识对剪力积分,但是学生积分不能积,那么就采用算面积的方法给学生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 二、复杂问题简单化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能够减少学生的疲倦程度,分析问题是坚决问题的前提,但在分析过程中若果不能分析透彻最好不能分析,将问题从另外个角度去思考解决。如化扭矩图和轴力图时,要采用截面法求杆件各个截面的内力,这种方法简单但步骤繁琐,在讲解过程中采用坐标结合方向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结合现状和校情很难实现项目教学,目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基本原理,要求学生多练题。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如课程内容的修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学生活动和互动不足、老师为主体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着这些问题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坚决这些问题,促进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裴家堡初级中学刘明 摘要:我们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我校物理教师团队的不断进步。从2012年11月立项伊始,历经一年多的实践研究,通过严密的课题论证,理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反思,我们认为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初步实现了研究目的。科研目标基本达到,育人目标也初见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课改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教学仍然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课堂教学中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 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研究: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表现。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 国内近期对于学生有效学习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张承凯在《赤子》期刊上发表了《学生有效参与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研究》、何基生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上发表了《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等等,各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在不断探索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都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态度、兴趣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明确,对导致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以及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涉及较少,期待研究解决。 课题创新要点: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并形成策略体系,力求使有效教学理论校本化、个性化。把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策略研究定位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参与三方面,着重探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注重氛围营造、问题解决、知识应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教学活动。 本课题旨在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和实施,寻找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形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推动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1、探求有效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与发展,使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建筑物理实验指导书(电子版)

河南理工大学 建筑物理实验指导书 闫海燕 职晓晓 编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物理实验室 声 环 境 光环境

2011年3月

目录 学生试验守则 (2) 第一篇建筑热工学实验 实验一室内外热环境参数的测定 (3) 实验二建筑日照实验 (5) 第二篇建筑光学实验 实验三照明模型试验 (7) 实验四天然采光模型试验 (9) 第三篇建筑声学实验 实验五驻波管法测定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 (12) 实验六环境噪声测量 (14)

建筑物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 一、要按时进入实验室并签到,迟到15分钟禁止实验。 二、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回答指导教师的提问,否则应重新预习,经指导教师认可后方能进行实验。 三、进入实验室后应保持安静,不得高声喧哗和打闹,不准穿拖鞋、短裤和背心,不准抽烟,不准随地吐痰和乱扔废物,保持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整齐清洁。 四、做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服从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如实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不得弄虚作假。 五、要爱护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内其它设施,节约使用材料。使用前要仔细检查仪器设备,认真填写使用情况登记表,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未经许可不得动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及其它物品,对不听劝阻造成仪器设备损坏者,按学院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人身事故,防止损坏仪器设备,若出现问题,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护现场,并迅速报告指导教师,待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实验。

《物理教学探讨》 均匀链条类问题解法例析

均匀链条类问题解法例析 甘肃兰炼二中 王安军 730060 链条类问题因属于变质量问题而显得求解难度较大。本文将通过一些技巧,运用动量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化变质量问题为定质量问题,或者避开繁琐的细节过程从而简化问题,使其易于求解。 一、巧选零势能面 例1.如图所示,长为L 的匀质链条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且有1/3悬于桌外。链条由静止开始滑动。求它滑离桌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选桌面为零势能面,此时机械能 )6 1()31(1L g m E -?=, 链条刚滑离桌面时的机械能为 )2 (2122L mg m E ?-+=υ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21E E =,即 )2 (21)61()31(2L mg m L g m ?-+=-?υ 可解得链条刚滑离桌面时的速度为 gh v 232= 二、割补法 例2.如图所示,长为L 的匀质链条,对称地悬挂在光滑的小滑轮上。若链条因受到微扰而滑动,求刚脱离滑轮时的速度。 分析:设链条总质量为m ,链条刚滑离滑轮时,相当于左边的1/2长 度移到竖直位置的下段,且重心降低h =1/2L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E K =-⊿E P ,有 22 1221υm L mg = 解得 gL v 221= 三、巧选物理规律 例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长为L 0、线密度为m 0的匀质链条。若以竖直向上的速度υ将链条一端匀速提起,求当提起链条长度为L 时(L < L 0),拉力F 是多大? 分析:以L 部分为研究对象,在提起过程中,链条 各环节发生碰撞,有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和声 能,而且难以通过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定律直接 进行计算,所以应该避开该细节过程,选用动量定 理。设提起L 的时间为⊿t ,依动量定理有 υm t mg F =?-)(,式中 ,0L m m =t L ?=υ 所以拉力为 Lg m m t m mg F 020+=?+=υυ 四、微元法 例4.一根柔软软的匀质链条,上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下端正好触地(如图所示)。若松开悬点,让链条自有下落。试证明:在下落过程中,链条对地板的作用力等于已落在地板上的那段链条重力的三倍。

物理实验教学探索毕业论文-物理实验类的毕业论文要多久

物理实验教学探索毕业论文|物理实验类的毕业论文要多久 一、改革演示实验,启迪学生的探索意识 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选器材或自制器具,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自己身边的物品做实验,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应用多种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的实验方法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对于探究性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科学的实验步骤和仪器的操作技巧,增设开放性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对所给的材料和信息进行合理取舍,对所得信息分析加工,整理归纳。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探索精神。实验结束后,师生互动,积极总结归纳,总结实验成败得失,归纳不同测量方法,只有不断的总结归纳,才有所创新。如:学了密度测量后,可归纳出天平量筒法、浮力法、压强法等多种测量方法;学了电学有关知识后,对于电阻的测法可归纳出九种以上,使学生分析概括综合归纳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不断创设实验情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通过实践来探索,通过探索有发现,通过发现而创新。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引导性、研究性、发现性、归纳性等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设物理情境,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物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物理课件,不断创设生活物理情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无处不在处处在,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如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模型小制作,制作软尺和直尺、弹簧秤、天平、液体内部压强演示仪等。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去创造,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及时归纳总结,掌握探索研究方法 学习中若不积极归纳总结,就没有进步和发展,更谈不上创新。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演示实验的操作步骤和仪器的正确使用,善于总结探究性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成败得失,善于归纳总结不同的实验方法,善于总结自然现象和身边物理的再现和应用。 感谢您的阅读!

10级《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计划

海南大学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建筑力学 教学单位: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属性:技术基础课 学时:64学分:4 适用专业:建筑学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教务处督导科电话:66279099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务处电话:66279232 一、授课对象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2010级 二、授课时间、地点,任课教师 三、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系统的建筑力学基本知识,对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它系统地解决了工程结构中构件设计的基本要求,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作用在结构(或构件)上力的平衡关系,构件的承载能力,为保证结构(或构件)安全可靠及经济合理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四、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64,共4学分,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6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教材 1.李前程、安学敏编著,《建筑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2.周国瑾、施美丽、张景良编著,《建筑力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吕令毅、吕子华编著,《建筑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投影和板书相结合,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课后布置作业,作业中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 七、教学进度安排

八、对学生的要求 1. 学生应按时上课,遵守课堂纪律,因事或因病请假须有书面假条,并经学工办主任签字方有效,否则以缺课论。 2. 课外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或思考题)等。教师在

每章节教学开始以课堂提问、课堂抽查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每次课结束后根据讲课内容布置作业、思考题及设计作业。 3. 教师非常鼓励以小组形式完成课后作业,但是希望交上来的作业都是同学们独立完成的。如果发现作业有抄袭的迹象,将以不合格论。 九、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由期末卷面考试(占总成绩的70%)和平时抽查、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等部分组成,其中,期末卷面考试采用教考分离闭卷方式。

1建筑力学教学方法浅析

《建筑力学》教学方法浅析《建筑力学》课程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组成。它是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该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再加上其连贯性强,计算内容较多,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建筑类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难学、难懂。笔者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深深体会到要使学生学好《建筑力学》这门课程,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选用图形表格归纳总结 《建筑力学》课程涉及的名词、术语较多,概念抽象,为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图形表格表达出来,通过图形表格的区分和对比,找出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介绍平面力偶时,我把其与熟悉的力加以比较而列成下表: 通过比较,便可清楚地把理论力学中的两个基本要素的异同点区别开来,便于学生掌握。 又如,在介绍四种基本变形内容时,我在新授某种基本变形知识时,都及时通过以下几

EI 系数 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将四种基本变形的有关知识串联起来,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对已授知识进行一定的复习和巩固。 建筑力学教学中,类似的比较还有很多,如力与力矩、内力与应力、强度与刚度、刚架与桁架、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力法和位移法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注意讲练结合 众所周知,建筑力学中计算内容较多,为了使学生迅速掌握有关计算要领,在教学中应注意讲练结合。所谓讲练结合,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介绍力矩的计算,即力F 使物体绕O 点的转动效应()0M F Fd =±这部分内容时,常常发现学生有两个问题容易疏忽,从而导致力矩计算结果错误,一是不注意公式中的d 是指矩心O 到力F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二是不注意力矩的正负规定。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在介绍完力矩的计算公式后,接着出了四道求力矩的小题目,让学生练习。 题目1:直接标明矩心O 到力F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d 。

建筑物理实验

建筑物理实验 实验指导书 马欣 张宏然 李海英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物理实验室 2008年6月

第一部分光学实验部分 实验一教室天然光环境评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室内光环境的基本评测方法。 2、了解采光设计要点。 3、检验实际采光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二、实验设备 照度计,亮度计,对讲机,米尺,直尺,线,胶带纸等。 三、预习要求 《建筑物理》第七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一节、第二节和第三节。 四、实验原理与方法 1、概述 在建筑现场进行光度测量是评价光环境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检验实际照明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了解不同光环境的实况,分析比较设计经验;确定是否需要对照明进行改装或维修。 室内光环境测量的主要内容是:工作面上各点的照度和采光系数;室内各表面,包括灯具和家具设备的亮度;室内主要表面的反射比,窗玻璃的透射比;灯光和室内表面的颜色。 为得到正确的测量数据,在着手测量前,必须检查仪器是否经过校准,确定它的误差范围。 选择标准的测量条件也很重要。天然采光的采光系数测量,应当尽可能在全阴天进行。 2、照度测量 在进行工作的房间内,应该在每个工作地点(例如书桌、工作台)测量照度,然后加以平均。对于没有确定工作地点的空房间或非工作房间,通常选0.8m高的水平面测量照度。测量时可将测量区域划分成大小相等的方格(或接近方形),测量每格中心的照度。 测量数据可用表格记录,同时将测点位置正确标注在平面图上,最好是在平面图的测点位置直接记下数据。在测点数目足够度的情况下,根据测得数据画出一张等照度曲线分布图更为理想。图

1是一个示例。 3、亮度测量 光环境的亮度测量应在实际工作条件下进行。先选定一个工作地点作为测量位置,从这个位置 图1:照度测量数据在平面图上的表示方法 图2:光环境亮度测量数据的表示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发表时间:2018-04-26T14:56:53.987Z 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4月刊作者:王永胜[导读]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在这种双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王永胜贵州省福泉市凤山初级中学 550500 【摘要】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在这种双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初中物理,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怎样把学生带人门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是我们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情感教学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所谓情感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挖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情感,将学生带人物理教学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兹敬告于同行。【关键词】初中物理;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4-152-01 1、从培育良好的师生情感中论情感教学 初中生的年龄基本上在13—16岁,孩子气十足,与教师关系融洽的学生,多数偏爱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尽量多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真正地爱他们。当然,这种爱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这种爱既有母爱的纯真与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与庄重。当学生意识到我真正地爱他们时,他们就会把我当做知心朋友,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喜欢我所上的课,课堂上就会情绪高涨,集中精力参与我的课堂教学活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确,我是这样做的,我的学生都非常喜欢我的物理课。 2、从做好教师、学生角色的定位中论情感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将无法培养。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应该成为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的伙伴。基于这一观点,我在教学中便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以我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大胆怀疑、大胆假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发掘自己不同的见解。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我的每一节物理课从备课到上课,都特别注重自己的情感发挥,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因如此,我的物理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3、从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中论情感教学 好奇心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驱动力。显然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第二断奶期,身心发育迅速但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比较强烈,对知识有一种本能的渴求。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一些出其不意、耐人寻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其学习、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变阻器”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旋钮时,电视喇叭的声音会时大时小?为什么舞台上的灯光会时明时暗?”然后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这样,从学生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实践检验,同时加以耐心的指导,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随我进入物理课堂。 4、从对学生评价方法中论情感教学 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只要学生取得进步我就及时表扬,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如果及时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表扬肯定,一定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感到学有所获,促他们一次次取得成功。例如:我在每次课堂提问对学生作答情况的评价时,总是尽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在对学生作业情况的评价中,总是抓住学生进步的典型进行表扬;在单元测试的讲评中,总是突出学生的进步与解题思路的独特性。 5、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中论情感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学生童雅仍在,活泼好玩。于是,我就从“玩”物理上展开教学,想办法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玩”得有“出息”。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发声方法就是敲打课桌,并且高兴起来就难于驾驭,这时不妨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敲出当地有名的节奏“嘣嘣嚓、嘣嘣嚓、嘣嘣、嚓嚓”,让学生尽兴后提出问题“这些优美而有节奏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样,从学生的艺术情感中自然引入教学,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人物理课堂。 6、从引导学生自学,学会学习方法中论情感教学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也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为使学生积极参与我的物理课堂学习,我在引导学生自学、学会学习方法时,采用了如下方法:(1)整体指导法,即在班上介绍我的物理学习方法:自学——质疑——探究——求助——深思——拓展。(2)个别指导法,即通过与学生个别交心,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加以经常性的检查。这样,在我持之以恒的指导下,学生们都非常自然地跟上了我的物理教学,我的物理课堂便显得轻松、和谐、愉快而趣味盎然。 参考文献 [1]朱英,冯杰.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11,29(6):66-68. [2]梁欣.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2016(6):00236. [3]刘艳龙.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情感读本,2016(8):18.

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其中之一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而初中生是初次接触物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科学想象、科学推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至关重要。本文论述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提出物理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拓展思维科学素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科学想象、科学推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变学校为社会,拓展思维视野 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其中之一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而初中生初次接触物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探索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纠能力,为此仅靠校内师生的实验是不够的,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将实验室搬进社会、社区和家庭。例如,让学生用两个一次性纸杯做成土电话,调查居住地周围的噪声污染情况并提出具体防治方法,用橡皮筋制作简单测力计,观察家中电冰箱的物态变化,冰箱内外温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利用可乐瓶子做有关大气压和浮力的试验,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这样由学生自备器材,甚至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自己做实验,调查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社会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没有使用过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