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躯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其中,组织液又称细胞间隙液 4.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5.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红色含铁的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大部分为分泌蛋白,如抗体等。

6.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①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②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8.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Cl-、Na+离子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PH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 3/H 2CO 3 Na 2HPO 4/ NaH 2PO 4 正常的温度:37度

9.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0.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1.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三个: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2.血浆中的成分主要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 二、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弧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最简单的膝跳反射反射弧由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元完成。

3.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机器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5.神经中枢会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6.静息电位:内负外正(K +外流造成,协助扩散)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Na +内流造成,协助扩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

7.突触的类型: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突触结构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8.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9.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过程,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中,会引起下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10.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11.人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12.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1.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具有分级调节特点 三、体液调节

1.促胰液素是在盐酸刺激下,由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如CO 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体液调节。 3.胸腺即是人体的内分泌腺,又是免疫器官,分泌胸腺激素,促进免疫细胞的功能,也是T 细胞成熟的场所。

4.胰岛素是一种含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性激素主要是类固醇。

5.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80-120mg/dL),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而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

8. “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

9. 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1mg 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

1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并非定向运输到靶细胞),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只有靶细胞才能接受激素,并使激素发挥生理效应,靶细胞上有相应的受体。

12.坐过山车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等。

13.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可以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14.农业生产中,人们给雌雄亲鱼注射 类药物,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促性激素)

15.工业废弃物、杀虫剂、除草剂等,在分解过程中能产生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称为环境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物,可能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18.体温调节

注意: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至皮肤、肌肉和肝脏

等处,通过增多或减少产热散热方式,使体温回升或下降,从而使体温处于动态平衡。

19.水盐调节机制非常复杂,不止有抗利尿激素参与,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

20.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时,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部分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因缺碘而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分泌不足则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 21.人由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环境,出汗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少、散热增多、产热增多、体温不变、酶活性不变。 22.下丘脑功能: (1)调节中枢:血糖平衡、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生物节律控制中枢(2)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3)分泌:合成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4)传导兴奋 四、免疫系统

1. 注意:①免疫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②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来源于T 细胞。③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具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 特异性免疫(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的,针对特定病原体)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针对外来抗原)、监控和清除(针对自身细胞:衰老、被破坏的细胞、癌变的细胞)

4.防卫的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和黏膜;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主要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注意:①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

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②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③T 细胞既参与体液

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若T 细胞缺失④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只有部分保留。

5.

6. (1)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抗体是分泌蛋白 (2)浆细胞和效应T 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而B 细胞、T 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进行增殖、分化,三者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 (3)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是由B 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其核内DNA 相同,但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 (4)抗原识别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是细胞器溶酶体的作用。 (5)特异性识别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 吞噬细胞具有识别 浆细胞不具有识别作用 (6)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高、更强”。即反应速率更快、抗体浓度更高、免疫程度更强。原因:记忆细胞受到相同抗原刺激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

7.

8.(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

攻击而引起的。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星显得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

9.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预防:病原体感染前的预防,通过注射疫苗(经处理的抗原)等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治疗: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注射抗体、淋巴因子、血清等直接清除病原体或产生的毒素器官移植: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器官移植出现的排斥现象是由细胞免疫造成)

10.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

质都可以作为抗原

抗体: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专门抗击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质。又称免疫球蛋白。

五、植物激素调节

1.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

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

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鲍森詹森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

3.1931年,科学家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

4.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吲哚乙酸(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5.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

机物。

6.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这说明植物激素至少在合成部位上与动物激素有明显的不同。

7.有学者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指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的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

布不均匀造成的。他们用向日葵、萝卜等作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实验材料因单侧光照射而

弯曲生长时,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而向光面的生长抑制物质却多于背光一侧。

8.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是横向

运输、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非极性运输(韧皮部)。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

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

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9.由右图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

生长素浓度对不用的器官生理作用可以不同;不同浓

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相同。

10.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

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表现两重性的实例:顶端

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11.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吲哚丙酸(IPA),吲哚丁酸(IBA)和生根粉。生长素

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方法:沾蘸法和浸泡法(浸泡法处理需要溶液浓度较低且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

低的地方进行)

12.预实验的作用: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盲目造成浪费。

13.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苗;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

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解除种子休眠。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

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分;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14.植物体内还有一些天然物质也在调节着生长发育过程,如油菜素(甾体类化合物)

1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阶段

时,就会促进切断中乙烯的合成。

16.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

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

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1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生长素类似物也是植物生长

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18.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乙烯利催熟;赤霉素处理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赤霉素处理产生α-

淀粉酶;青鲜素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贮藏期。

六、种群和群落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出生率:种群内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两条曲线①横纵坐标的意义、坐标原点

②曲线的起点、走势、特殊点N 0③注明K 值④两条曲线要标明名称

K J 型S 型

⑤条件:J 型: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

S 型:空间资源有限、存在天敌⑥J 型与S 型曲线的区别:不存在K 值,种群持续增长

⑦两曲线不同是因为自然界存在阴影部分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存斗争

因环境阻力而淘汰的种群个体总数

2..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双子叶植物的原因: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在本实验中,观察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根据观察结果,讨论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和取样方法。

3.根据植物的不同,样方的大小也不同:乔木:100m 2;灌木:16m 2;草本植物:1m 2

4.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5.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其意义是帮助人们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为: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组成是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

7.为什么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因为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8.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变化是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培养。 9.“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1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群落演替的结果与气候、土壤条件密切相关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13.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还可以借助放大镜和实体镜进行观察。 14.立体农业: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如:

果树—草菇结构和桉树—菠萝结构。

15.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6.农田弃耕以后,先出现一年生的杂草,随后多年生的杂草会出现,几年后小灌木出现,最后出现乔木。 17.在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生态工程。 七、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主渠道。

2.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越强的原因: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3.在食物链中,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就是通过食物链由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八、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 (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是10%-20%,而非两个种群)

1.K 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群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出现K 值的原因: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斗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 启示:J 型:不要随意引进外来物种,防止物种入侵。 S 型:对濒危生物的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对有害生物

的控制(鼠害),应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容纳量。

2.

3.

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应该包括下面几个部分:(1)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入体内,消化吸收后同化。(2)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热能散失。(3)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个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4)现存于这个营养级未被利用。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①单向流动的原因:因自然选择形成的食物链不可逆转。5.6..7.(((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组成生物

等元素,都不断地从无机环境到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这里所说的

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

CO 2

CO 2 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 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60°C 的恒温箱中1h 灭菌) -----信息素。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目前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关系: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比较项

目 特点 范围 关系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物质是能量载体、基础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

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应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4.农田生态系统:由于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所以人的作用

非常突出,需要不断地灌溉、施肥、田间管理等。

5.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原理。

6.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措施: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的种类。

7.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要考虑到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光线

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8.水体有机物污染的过程:有机物过量输入→好氧菌大量繁殖→溶解氧浓度下降→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加剧污染→溶解氧进一步下降→厌氧菌繁殖→水体发黑变臭→生态系统崩溃

十、生态系统的保护

1.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处理好人口增长和环境、资源的关系更为重要。

2.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3.人口增长过快,还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为

此,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环湖,防治沙漠化;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等。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

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5.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6.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7.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

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8.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9.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

就地保护: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

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10.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1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几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中生物分为必修和选修,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分为必修和选修,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

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高三网! 2017年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汇总高考生物最易错易混淆的考点汇总高考生物的高频考点有哪些?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总结1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约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约1/3 组织液 淋巴 2、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液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渗透压 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约为7.35-7.45。 由人体内的缓冲物质(缓冲对)进行调节,常见的缓冲对为H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等。 3、温度 一般为37℃。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知 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脑、脊髓 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经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纤维:轴突+髓鞘 神经:众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侧包裹着结缔组织的膜。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兴奋 相对静止状态显著活跃状态 外界刺激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概念: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叫做神经冲动。 传导方向:双向。 1、静息电位(未受到刺激):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内正外负 3、局部电流: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类型 轴突——树突型 轴突——胞体型 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形成 突触前膜 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方向:单向。 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笔记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笔记》的内容,具体内容:必修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要做好复习笔记,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向性运动有哪些具体表现?⑴、向性运动:是指由于单一方向刺激而引... 必修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要做好复习笔记,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1、向性运动有哪些具体表现? ⑴、向性运动:是指由于单一方向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⑵、表现:茎的负向地性(即"背地性"或"负向重力性")、茎的向光性、根的向重力性、叶镶嵌等。 2、植物的向性运动与感性运动的区别: 向性运动的外因是单一方向刺激,感性运动的外因是多方向同时刺激;向性运动的结果是运动具有定向性,感性运动的结果是运动不具有定向性。 实例:含羞草受到震动是小叶闭合,是感性运动。 3、引起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外因素及实质: 外因:单一方向的刺激;内因: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 实质:单一方向刺激引起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生长速度不同。

4、向日葵、萝卜的向光性原因 向日葵、萝卜受到单侧光刺激时,向光侧、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比背光侧多,所以,向光侧生长慢于背光侧,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二) 1、种群有哪些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⑵、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 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 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 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 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 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 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酶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酵母菌、植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的呼吸) (动物骨骼肌细胞、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细胞的无氧呼吸) 三、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篇二】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一、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 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能单位:神经元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 结大全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下面是网分享的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 供大家参考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竖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实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三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n m x-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x ma y18 - =…………………………………………② 或者x a r y18 3 - =…………………………………………③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 的鉴定 1.10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 个,未复制时DNA 含量为2a 。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注:+ 表示有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 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 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 G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问题复习

必修三问题复习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有内环境吗? 2、消化液、尿液、肺内粘液都属于体液吗? 3、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吗?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完全相同吗? 5、在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过程中,内环境充当什么角色? 6、血红蛋白、唾液淀粉酶、尿素、激素和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吗? 7、在内环境稳态维持过程中,机体各器官、系统为何能协调一致? 8、内环境稳态有何意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分别是什么? 10、有完整的反射弧就有反射吗? 11、静息电位是外负内正的电位吗?此时K+通道开放吗? 12、突触、突触小体和突触小泡有何关系? 13、神经递质只能使后面的神经元兴奋吗? 14、正常血糖范围是0.8—1.2g/L吗? 15、当血糖范围低于正常范围时,肌糖原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吗? 16、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在血糖调节方面是什么关系? 17、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一定会导致TRH和TSH分泌减少吗? 18、分级调节只存在于激素调节中吗? 19、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一定能合成酶吗? 20、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都能作用于全身各处的细胞,是不是没有专一性? 21、激素是内分泌细胞的一部分吗? 22、神经调节绝对控制体液调节吗? 23、体温感觉中枢在下丘脑吗? 24、若尿中含糖,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吗? 25、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吗? 26、非特异性免疫对病原体有针对性吗? 27、“胰岛B细胞”可以简称为“B细胞”吗? 28、T细胞和B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吗?成熟的场所一样吗? 29、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成分吗? 30、抗原都是来自体外吗? 31、抗体能作用细胞内的病原体吗? 32、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3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越强大越好吗? 34、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吗? 35、疫苗、移植后的器官可以看成抗原吗? 36、一次注射疫苗,可以对该抗原终生免疫吗?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37、植物的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唯一的调节方式吗? 38、任何形式的光都能使植物向光生长吗? 39、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吗,其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有极性运输吗?40、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只有单侧光吗? 41、胚芽鞘是哪部分产生生长素,哪部分产生弯曲的? 4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43、植物体内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什么? 44、生长素有专门的合成和作用部位吗?生长素能为植物提供营养吗? 45、顶端优势为什么能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46、什么是生长素的两重性? 47、画出生长素对根、芽和茎的影响曲线? 48、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有那些应用? 49、脱落酸与赤霉素、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在哪些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 50、植物生长调节剂就是植物激素吗? 51、植物生长是生长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吗? 第4章种群和群落 5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53、什么是种群密度? 54、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有哪些,适用条件是什么? 55、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什么?取样方法通常有哪些? 56、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什么?间接因素呢? 57、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哪些类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分别是什么? 58、增长型的种群密度将来一定会增大吗? 59、“J”型增长曲线的发生条件是什么?其数学模型是? 60、“S”型增长曲线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61、什么是“K”值?“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如何变化?渔业上捕鱼为什么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从“K”值的角度如何控制家鼠的数量? 62、种群增长达到“K”值后,是否稳定不变? 6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利用血细胞计数法,是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吗? 64、什么叫丰富度?其统计方法有那些? 65、种间关系有哪些?两种生物出现竞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 66、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由什么决定的,这种分布有何意义? 67、群落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演替? 68、群落演替的终点都是森林群落吗? 69、群落演替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依据是什么? 70、群落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吗? 71、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第5章生态系统 7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什么?功能包括什么? 73、为什么说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74、为什么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 75、植物都是生产者吗,动物都是消费者吗,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吗? 76、食物链中的包含怎样的种间关系?食物网中呢? 77、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唯一渠道吗? 78、动物摄入的食物中所含能量都能同化吗?有哪些去向?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目录 一、走近细胞 3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4 三、协调配合——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 8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6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8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22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26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29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34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5 第一部分稳态 38 第二部分神经系统的调节 40 第三部分植物激素调节 49 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 51 第五部分生态系统 53 第六部分环境问题 57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一)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实例的判断,看以前练习)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 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必背知识点知识讲解

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全部为选择题) 考点一:内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2.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绝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考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及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考非选择题)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非选择题考点) ①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②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③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 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④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非选择题考点)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填空)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 在于,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中 9、稳态的调节 : 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 应器(还包括)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 脑干: 小脑:维持身体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还有 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