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校园纪录片

校园纪录片

校园纪录片
校园纪录片

《在济宁学院的一天》纪录片策划案

一、选题: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而策划一部反映校园生活的纪录片,就要以在校生在学校的一天为例,充分展现当今大学生的活力四射,代表着国家的希望。

二、1.兴奋点:有利于人们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校园生活

三、2.把握度:尽最大努力还原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四、人物:

1.主角背景、材料:大学在校生一天的学习生活等活动,外表充满活力和朝气,性格活泼向上,具有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人物——呈现当今大学生学习日学习生活的真实情景,有利于充分普及大学生活。

3.配角——丰富纪录片情节,侧面烘托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青春活力之感。

五、拍摄中可行性1、场景表、发生事件

六、2、发生事件、意外的可能性、把握度

七、3、意外——象征性意义

八、情节考虑1.情节转折

九、2.主要抗争点、矛盾

十、3.如何平衡关系、态度

十一、自我创作理念:

展示大学生的课内课外生活,从细节处着眼,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多彩丰富生活,透过小视野关注大视野。强调叙事纪实,善于发现,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展示当代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生活

十二、基本风格

将平民化的视角和平实化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的始终,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以现实环境与人物精神状态为配合画面,描述大学生活中小人物生活,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将一个平凡朴实的故事通过镜头与解说词娓娓道来,引发人群关注。

十三、主要内容

早上睁开眼下床洗漱收拾衣服,书包等个人物品,随后去商业街吃早饭,然后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在这之前要介绍一下文化传播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随后了解一下学生的课程表,确定课程。上午上四节课,分两节大课,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中午到商业街吃的特色小吃,随后中午休息。等都下午上完两节课以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直到晚上回到宿舍进行个人的兴趣爱好活动。

十四、目标人群:面向全社会,小到想要了解大学生生活的少年,大到关心孩子在学校生活的学生父母。

拍摄地点:济宁学院整个校区,包括宿舍楼、商业街、教学楼等区域。

十五、拍摄目的:

从寻常大学生着眼,捕捉幸福的生活细节,彰显一种人文关怀,传达一种和谐的生活风貌,以小见大,展示现代社会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在的精神状态,从而引发人们对于幸福的思考,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活力生活,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十六、时长:纪录片的时间为90分钟左右,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配合以画面和字幕的解说,朴实却处处体现真情,全生态的拍摄与创作。

十七、前期准备工作:题材的选择、构思立意和前期采访

十八、明确拍摄的主题,谨记自己需要拍摄的目的,需要告诉观众什么,从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取素材,使纪录片的拍摄主题显得更深刻更合理。以最真实最细小的情节为着眼点,以小见大,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十九、(1)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做好拍摄纪录片的准备

二十、(2)考察被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状态,从而对被拍摄对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二十一、(3)与被拍摄对象面对面的交流,与对方建立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得到对方的信任,从而了解更为真实的信息作为拍摄的辅助资料,当然临场发挥也是重中之重

十二、拍摄现场操作

(1)拍摄技巧:多景别多角度高低机位有变化的拍摄,多运用各种长镜头,捕捉各种细节,保持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意场景和构图,掌握好场面调度,留足空镜头

(2)现场采访与声音采集:用聊天式的提问,语调清晰,尽量做到短少准。注意素材声音的完整性,同期声的录制要注意声音的质量,多采集丰富的现场音,适量加些配乐,丰富情节。

十三、后期制作:采用叙事性剪辑和表现性剪辑相结合的方法,先看素材,再段落剪辑,再初剪,精剪,最后加少量特技,用AE做一个合适的片头,解说词用启发式解说,最后配乐,完成字幕。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5)专访片。它是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访问的摄影纪录。 3.纪录片的主线 主线就是贯穿纪录片的主要线索,它包括揭示矛盾、展示矛盾、形成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比如《清流满壮乡》、《向青石山要水》等纪录片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矛盾来展开影片的主题的。作为视觉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安排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小组成员:唐睿、谢志云、王艳、尹云果、周荃 节目名称:我们的实践课 节目性质:纪实作品 题材来源:大学校园 节目时长:15分钟 小组分工:编导:谢志云 摄像:唐睿、尹云果 制作:周荃、王艳 指导老师:罗梦 二、拍摄目的: 我们常常说大学的学习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亦或是学生都希望能够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一方面用以检验课堂学习的成果,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尽早了感受实践操作,更加贴近专业。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实践是不是真的达到了当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同学们在实践课上是不是真的有所收获?在自由度响度较大的实践课上,同学们是不是真的做到自觉、自主的去学习?而老师方面,给予的辅导是不是能像在室内课堂上一样的更加具体,更加实际?增加的那么多的实践课,对于学生毕业以后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作用,让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处?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决定拍摄这部展现大学生实践课过程的纪录片,以此来为前面的提问做一个解答,我们选择的拍摄目标是广电2010级的《电视策划》实践课。 选择这个班级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我们学校实践课相对较多的专业。

2、各媒体机构对于新闻专业的从业人员动手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包括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 希望大家能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一定的反思以及启示。 三、拍摄简介: 1、拍摄时间:2012年9月26日、10月10日星期三早晨,两个半天。 2、拍摄地点:不固定(随其他组的拍摄地点而定) 3、人物: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0级1班全体成员、指导老师罗梦 4、选题特点:这个选题看似只是在单纯的展现一个真实的实践课场景,实则我们是想要引出后面的一个思考——大学里不断在增加、越来越重视的实践课程到底能够给学生们带来什么?这才是我们拍摄这个主题的最终目的。 5、拍摄中可行性:除了拍摄一些同学积极参与实践课的场景以外,也会有一些其他的画面,例如指导老师的指导画面、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以及一些细节,当然,在拍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一些同学的拒绝拍摄,因此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力通过抓拍、抢拍、偷拍、跟拍等一系列手段努力做到拍摄真实的情景。 6、结构介绍:我们的这部纪录片将采取板块式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的实践课场景,第二部分是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场景。 四、拍摄要求: 1、按照拍摄日程安排,进行有步骤的拍摄。提高时间观念。 2、小组同学之间要讲团结,讲风格,互谅互让,避免斤斤计较,产生分歧 的时候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力争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顺利的完成这 次拍摄。

2009年国际获奖纪录片专题片观摩及诶及社教类解密制作高级培训班

2009国际获奖纪录片专题片观摩解析及社教类节目制作高级培训班主讲人:冷冶夫 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 一,观摩纪录片,国外的《郎德山的魔术人生》(大约10分钟)特点:很多的后制和动画来展示以前的影像,形式取胜,采访占据不多的部分,但是恰到好处,评委评价“留下不到一分钟的胶片资料,和20多张照片,家族的人为了探寻身世”。90多分钟片子,多元式综合,这种形式称作“调查类纪录片”,标准:有没有搞清楚事实。那怕拍摄手段差一点,也能在国际上获奖。 二,纪录片《天空无限广阔》伊朗(大约) 特点:采访都是儿童,把一把沙子撒在玻璃上,画面,镜头从反面拍摄,一种很不错的创意,“无论走到哪里,天空都是我的”,全片的意象型镜头很多,看得出是导演导演的,但是都很有想法。 点评:第一线索,画沙画,完成影像叙事,纪录片是画面语言实现,如果没有画面实现。第二个,创作者的态度决定作品的态度。没有没意思的事,只有没意思的人。最直观的纪录。“爱情”和“爱和平”题材是世界上永恒的题材。所谓的原生态是没有完全的,主观的原生态,尽量开放型结尾,倾向性淡化,很硬的解说词用字幕淡化。完全是纪录片类,专题片是主题先行,主体靠一个点。 三,纪录片,中英合拍《毛泽东崇拜》。(15分钟) 点评:外国人拍的,对比的方式,不会直接出现倾向性。有意识的突

出矛盾点,比如说把画家和农民放在一起对话,很有意思。 四,纪录片《最后的艾德尼》阿尔巴尼亚(5分钟) 在一个岛上,全是老人,一个小孩的出生,一个隆重的满月酒,全村老人一起出动,原始的劳作方式, 点评:作者的意图,这个孩子是阿尔巴尼亚的未来,年轻的人走了,小孩也待不下去了。这种片子在国际上很容易入围。完全画面化,画面是多意的,主体也就是多意的,解说词是指向性的。画面语言的故事化,纪录片片体以画面为主的,画面叙事。 纪录片的创作观点:等来的真实,发现的美好,作者对记录者的,最主观的客观纪录,原生态纪录、创意性编辑,纪录片纪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态度的纪录。纪录片是用世界语言叙事(画面)。不要赋予纪录片太功利的色彩。 纪录片是一种主观能性的思考方式。一种片体,一种叙事。模糊的观点世界上都能接受。画面语言的故事化。 五,纪录片《家》(五分钟) 说的是拉脱维亚死去的一个人,完全用动画展现。细节制胜,节奏相当快。很有意思。动画的细节很不错, 六,纪录片《最后的号码》以色列反应二战集中营里的事 以一个动画的,创意纪录片 七,纪录片《油菜花开》10分钟冷冶夫制作 创意类纪录片。模仿国外纪录片的悬念设置。

【儿童教育影片推荐】父母应该陪孩子一起看的100部BBC经典纪录片

这是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天天沉迷在电视动画或手机游戏里。但进入电子时代,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不看动画片、不玩游戏是不现实的。 但与其让孩子看《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这些动画片,倒不如花时间陪孩子看一些经典的纪录片,既能满足孩子看电视的需求,也能增长见闻,学习更多的知识。 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看这些经典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信深处的奇妙境界。高清条件下,它的画面美轮美奂,把一帧帧定格,拿出来都是一张张精彩的摄影作品。看BBC不仅能了解世界之奇,更能尽享世界之妙。 当然,需注意的是对孩子时间的把握,以及可以和孩子探讨一下观后感,以下这些纪录片大家可以在优酷或土豆网上搜索“BBC”+下面的关键词就可以查找观看了。 1、《恒河》 2、《活力星球》 3、《地平线:超大质量黑洞》 4、《百慕达三角洲之谜》 5、《野性加勒比》 6、《星际漫游》 7、《探潜鲨鱼火山》 8、《神秘的玛雅》 9、《玛雅地底之谜》 10、《冷血生命》 11、《地球力量》 12、《透视动物》 13、《古代世界》 14、《古代启示录》 15、《艺术精选系列》 16、《制造新人类》 17、《消失的古文明》 18、《与野人同行》 19、《艺术的力量》 20、《灌丛下的生命》 21、《极地之旅》 22、《超自然力量》 23、《八十天环游地球》 24、《七大海洋》 25、《人类本能》

26、《行星地球探索记》 27、《蓝色星球》 28、《世界自然奇观》 29、《埃及》 30、《白色星球》 31、《野性南美洲》 32、《地球无限》 33、《二战大突击》 34、《动物超感官》 35、《成吉思汗》 36、《寻找特洛依战争》 37、《地平线》 38、《与恐龙同行》 39、《纳粹警示录》 40、《地球脉动》 41、《数学的故事》 42、《霍金的宇宙》 43、《海洋奥德赛》 44、《动物战场》 45、《动物母性》 46、《野生动物奇观》 47、《海明威冒险之旅》 48、《美丽中国》 49、《发现中国:美食之旅》 50、《宇宙行星探索记》 51、《世界八十宝藏》 52、《超级新人类》 53、《自然界大事件》 54、《观星指南》 55、《时光机器》 56、《鸟的天堂》 57、《野性印尼》 58、《野性非洲》 59、《野性加勒比》 60、《大堡礁》 61、《植物王国》

纪录片的拍摄心得感受

纪录片的拍摄心得感受 纪录片拍摄的过程就像是与陌生人的社交经历,只是把我们的眼睛变成镜头,把我们看见的一切用镜头语言记录下来,真实而又不失趣味,让人欲罢不能,这是我们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它的魅力。 首先是选题的确定,一个好的选题是成功的纪录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综合了时代价值、创新视角、故事叙述、形象审美等几个纪录片选题原则后,确定了我们现在的主题《去留研》。因为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同学选择出guo读研究生,甚至我们小组的创作人员中也有要出guo读研的同学,但是许多同学对出guo读研的过程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正在准备中的同学也对其一知半解,因此我们想通过本纪录片帮助同学们了解“留研”这件事。 选题确定完之后,我们开始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因为特殊原因,我们小组的时间比别的组短了一周多,本来就紧凑的时间又不得不压缩,因此我们决定从身边相关的人入手,选定采访对象,节省与采访对象相处的时间。想要带同学了解留研的过程,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跟踪拍摄一个人的留研全过程,于是我们选择了四个分别处于留研不同阶段的对象进行采访,从正在准备语言考试的尹盼同学,到已经通过语言考试和申请得到offer的陈天懿,到已经留研归来在英语机构教口语的徐臻老师,到在留学中介工作的梁珂,每一个人在

经历留研中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四个对象的采访能为观众完整呈现留研的全过程。 接下来是拍摄大纲的撰写,和采访问题的准备,我们是先准备采访问题,然后在脑子里有个大概的画面,依据这些画面来撰写拍摄大纲,这部分的难度因人而异,多看些纪录片就会有感觉了。 因为选题定得好,因此我们的拍摄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采访对象都非常配合也比较好相处,没有畏惧镜头,面对镜头也非常自然,这使我们的拍摄工作异常顺利。我们向学校借了一台DV和三脚架拍摄一些固定的镜头,我也自己带了手持云台,辅助拍摄一些动态镜头,在没有动态镜头需要拍摄时,给云台装上三脚架也可充当固定机位。 拍摄过程中,我们有个问题就是固定镜头太少,推拉摇移太多,这对于纪录片来说比较不可取,我们下次会特别注意这一点。另外,我们对于采访对象的提问过多,导致他们自己阐述的部分较少,并且不连贯,这也是我们采访过程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吸取同学们分享的经验,以后采访前会让对象浏览一遍我们的问题并准备,然后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就比较好了。

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的界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 能在于一些创作元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观看教育片纪录片有感

那天,观看了教育纪录片《我的人生我的课》第一集《寻找语文的魅力》,联想到上两周参加井岸镇阅读教学评优课,一连听了9节课,脑子里便蹦出了一个念想:阅读是寻找语文魅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文魅力的主要方式。倘若阅读教学充满魅力,必然会诱发学生对语文魅力的好奇。那么,如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散发魅力呢? 一、目标是灵魂。一节课,没有目标,如一盘散沙,让人抓摸不透,更甚者,尤如没有灵魂的躯壳,如行尸走肉,毫无吸引力。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够让人明方向,知目标,学习起来才能有动力。在平时的调研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教学目标写在纸上,却极少刻在心里,更无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纵观这9 节课,在课堂上最能体现出明确、具体目标的是陈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她通过阅读课标的阶段目标、单元导语、课后练习,拟定了以下目标: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德国独特的风情;2、品读重点语段,揣摩课文的写法:抓住特点写、详略结合;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课堂上,陈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季羡林两次游德国所见的美景,时而配乐朗读,时而让学生想象,时而联系生活说说……如一篇散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一步步引领学生走向目标,达成目标。 二、漫读与细读相结合。“语文课如骑马,有快有慢,在有风景处勒马驻足,于无风景处策马扬鞭。”一篇课文可讲的内容很多,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不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做的,抓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重点语段、关键词语,读到极致,读到情深处动情。例如,《女娲补天》一课,如果陈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品读第二自然段“天啊,太可怕……”的话,让学生感受天塌、地裂、人困在水火之中无法逃生的可怕情景,只有从内心感受这份可怕,学生才能体会女娲寻石、冶炼、补天的重要与艰辛。而课文中描写女娲灭火、造船则可以让学生“漫读”。 三、读与说写相结合。阅读教学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品读课文中有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作批注、写体会、想象课文空白处、写法仿写……先让学生说具体,再让学生写下来,在读与说写中体会课文语言的美。例如,黄老师《渔歌子》想像诗歌的意境;陈老师的《可贵的沉默》想象着“孩子们和我沉默了一分钟”,他们在想什么呢?陈老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说说这耐人寻味的境界在生活中类似的境界……只有将读和说写相结合起来,读就不再孤独。说写具体,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读厚了课文,这样的教学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才具有吸引力。 四、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可缺。有人说,“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套用一句,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一个语文素养高的语文老师必然会通过他的教学感染、影响着他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一个教师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要有深度;朗读水平要高,既能通过自己的示范朗读去帮助学生读悟,又能借助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与想象的兴趣;即时评价的语言要丰富、生动、幽默,于形象中,于愉悦是激励学生。

大学校园环保主题系列活动策划书精选范文

主 题 系 列 活 动 系列主题“绿色环保美化校园” 主办: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理工农部 二〇一三年三月七日

前言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和尖锐化。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认识并承担起遏制环境问题恶化的责任。低碳、节能、节约、循环利用……其实我们可以为环境问题做出我们的一份力量,建设绿色、低碳和谐校园。应对环境污染,青年志在行动。 本次校园环保系列活动,我们结合以环保为主题,聚焦校园绿化,开展一系列的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 ·活动背景 首先,当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教育、企业商界也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社会认识、社会经验。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具体的各项教育改革无不是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积极响应,从而为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水环境污染严重,九大湖泊和一些河流水质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流经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大气环境污染负荷明显加重,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呈增长趋势,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全面达标排放任务艰巨,污染控制和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所以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其次选择新生活动最丰富的时期,3到4月这段时间正好是村暖花开万物复

苏的季节,也是学生们最有热情的时期,希望通过举办环保系列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将本次环保系列活动的影响扩大。 ·预期效果 1、评出所有活动(包括:校园环保时装秀、低碳环保宣传画手绘展、以及校园环保花卉展等)的优秀作品。 评出的优秀作品,将会在校园网站以及理工农学部网站上展出,作为环保系列活动的成果展示,并进行颁奖仪式。 2、制作电子档案(DV、光碟、文集或照片)将环保系列活动全程记录下来,并出展板向全校师生进行展示。将全程活动记录下来制成的DV、光碟或照片发布到有长期合作联系的网站,媒体将活动影响扩展出去,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3、通过这次环保系列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高度典雅的艺术情操,也可以展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风采,同时也能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和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同学们的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系列活动时间流程 暂定 ·活动地点 暂定 ·组织机构 主办: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理工农学部 协办: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在众多的被拍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整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我们早已熟知的电视纪录片舞台上,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遥远,雄伟的长城尽收眼里。在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下,一个个复杂而庞大的内容被串联起来,构成一部部恢宏的电视作品。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纪录片: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纪录片: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11-06-20字号:[大][中][小] 良友纪录 评论收藏报错站外引用发给聊友转发——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中国电视·纪录》记者问《纪录》:朱虹主任,您好!去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在这60 年间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元素风靡世界,请您简要介绍一下60年来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总的情况。 朱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播影视从小到大,从弱小到繁荣,整体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前,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教育电视台44座、广播电视台2087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31%和97.23%;开办广播节目2423套、电视节目3182套,分别比1982年增长了40倍和392倍;年生产电视剧1.2万余集,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年生产电影故事片456部,是世界上第三大电影大国;年生产动画电视突破17万分钟,产量连续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字雄辩证明,60年来,中国广播影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已成为广播影视的覆盖大国、制作大国和增长大国。 总的来说,中国广播影视业快速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广播影视规模和覆盖面迅速扩大;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制作能力大幅提升;广播影视传输手段不断改进和创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广播影视监管体系日臻完善;广播影视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广播影视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 《纪录》:通过您的介绍,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广播影视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向前发展,并且“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也更为清晰,请您谈谈目前中国广播影视业的国际影响力如何? 朱虹: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广播影视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国一等奖艺术教育纪录片解说词三稿1

小鸟展翅——在艺术天空下感受生命的飞翔 【版块1:简介】(背景音乐:《校歌》) 解说:吴江地处“吴头越尾”,“丰饶鱼米地,幽雅水云乡”,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出灿烂的江南文明。在太湖之畔,闪耀着一颗教育的明珠——。 学校始建于1904年,原名爱德女校,峥嵘岁月历经百年春秋,风雨磨砺中见证了实小的历史变迁和神奇发展。如今的实验小学更像一个精神家园,物质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同构筑了一本散发着“爱德求真”气息的校本课程,艺术教育便是其中一枝靓丽的柳笛,吹奏出童心独特的天籁之韵。 镜头:学校各校区全景 【版块2:课堂】(背景音乐:) 成长的时空——灵动课堂,启迪生命 解说:2009年,一师一卷如春风,吹遍了实小校园。不再“惟成绩是瞻”,素质教育万紫千红。远离了“统一考试”的阴影,老师们更从容地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孩子们更幸福地汲取知识、成长智慧。艺术学科最重要的能力、最核心的素养——关键素养随着年级的增长梯度性上升,犹如美丽的种子,扎实地生长在生命最初的年轮中,绽放熠熠华光。 (一) 字幕:“音乐”是什么?是唱歌吗?不,孩子,音乐不仅是唱歌,它是节奏的小精灵,它是旋律的华彩灯,它是梦想的大舞台!它让我们小小的心房盛满了欢乐的音符,从此,人生便涌动爱的芬芳。

(二) 字幕:“美术”是什么?是画画吗!不,孩子,美术不仅是画画,它是蓬勃的想象力,它是灵动的创造力,它凝炼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洞开着我们小小的心门,从此沿着美的旅程,视通万里,思结千载。

【版块3:社团】 自由的相遇——个性社团,润泽生命 解说:“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中”,是“爱德求真”学校文化的人文化使命。艺术社团恰如生命的春雨,润泽着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与潜能,一种美妙的童年漫游,一段快乐的智性时光就在这里悄悄地生长。人人有社团,人人有梦想,我们在这里倾诉自由的快乐、历练飞翔的力量! 镜头1:菲菲和学生一起舞蹈视频(有现成视频) 镜头2:敏华合唱视频(有现成视频) 镜头3:古筝视频 镜头4:各种儿童画、装饰画、水墨画、手工制作等美术作品 附各社团负责老师: 【版块4:艺术节】

“平安校园”主题活动策划书

“平安校园”主题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随着建设“平安校园”工作在我校的的深入开展,交通、网络、消防、校园日常的安全意识也逐渐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扎根。我们需要让“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融入每个学生的思想,并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学生对校园安全工作由被动执行到主动遵守,实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二、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落实“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实现安全稳定意识入脑入心见行动。我院特地邀请公安大学反恐学院的同学们来与我校同学进行专业安全知识的交流分享,并一同探讨“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中,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该如何参与。 三、活动内容 主办单位:北京工商大学保卫处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协办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学院 筹划人员: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外联部 活动时间:XX年12月12日(周五) 拟定人数:100人 具体流程: (一)前期准备 1.活动策划

2.主办、协办方商谈交涉 3.向上级申请批准策划书 4.在校内申请教室(可容纳100人) 5.预约宣传部设计并制作宣传海报(外联自行设计由宣传部审核) 6.联系新闻部进行微信宣传,并预约记者 7.联系生活部预约活动所需物资 8.联系文艺部准备节目(两个节目) 9.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发出邀请函及短信通知嘉宾具体时间地点 (二) 宣传方案: 1、海报宣传(交流会前1天):北京工商大学食堂门口,海报宣传栏内,人群密集广场,宿舍楼门口。并进行日常维护与照片反馈。 2、传单宣传(交流会前1天):把传单面向全校发放,保证每一位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了解到交流会相关消息。 3、内部媒体宣传(交流会前1天):各学院院内联系网短信、微信等多渠道通知。 (三)活动进行阶段: 活动时间:12月17日 15:00—16:30 活动地点: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交流会流程: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 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 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 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 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 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 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 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 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一些创作元 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在理论者那里,曾经有过一些对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加以区别的思考, 但其提出的界定标准与实践界的诸多模棱两可的经验性话语大同小异:要么徘徊于两者在审美表象上的差异,要么踯躅于两者在个别创作元素具体把握方式上的

海外纪录片业者期待与中国更多合作 (1)

海外纪录片业者期待与中国更多合作 在19日闭幕的首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上,不少海外知名纪录片制作和发行机构及相关行业人士对正在不断被发掘的中国题材和迅速成长的本土纪录片产业表现出极大热情,他们表示期待更多与中国合作的机会。 由国家广电总局和甘肃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影展今年向世界范围内征集到了400多部作品,包括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时长都在60分钟以内。其中纪录片数量最多,也最受关注。 “我看到了一些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作品,题材独特,拍摄技巧纯熟,中国纪录片的快速发展让我感到惊喜,我希望能在这里发现一些适合全球市场发行的好题材,并找到出色的中国合作伙伴。”前美国国际纪录片协会主席、纪录片市场营销专家理查德·波尔对记者说。 波尔是受邀出席本次影展的众多国外纪录片行业人士之一。他在1994年创办的坚实娱乐公司是业内最负盛名的电视纪实类影片营销公司,曾成功把近300部纪录片向世界各地发行。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十分迅速,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而电视观众们对纪录片也越来越认可,市场在不断扩大”,波尔说,“而在美国甚至整个国际市场上,观众对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一直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中国。” 在中国,纪录片在观众心目中早已摆脱了早期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转而成为电视屏幕上的新宠。近年来的《故宫》《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中国》等影片不但在电视上掀起收视热,更在互联网上引领了一时风潮。 为了满足观众对纪录片不断增长的收视需求,许多电视台纷纷开设纪录片频道,各大门户网站也开始购买纪录片版权,甚至尝试自制纪录片,但与国外相比,中国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仍显得十分狭窄。 “我很期待与中国纪录片制作人进行多媒介平台发行方面的合作,在国际市场上,电视已经不再是纪录片最主要的销售渠道,由于数字传播手段的流行,我们更多地为各种数字终端提供适合他们播放的影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波尔说,“我在寻找‘中国制造’,但必须是能够吸引海外观众的。”

教育学纪录片(幼儿园)的探索

结合纪录片《幼儿园》及个人学校受教育的经历,思考如下问题: 人由“自然人”转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教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什么?它对人影响的机制是怎样的? 人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幼儿阶段,则以家庭教育和学习教育为主。在学校期间,和同龄孩子的接触可以学到与人相处;在老师身上学到的更多——书本知识,为人处事。所以,在我看来,家长和老师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老师的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 《幼儿园》中所展露的教育方式在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很普遍的。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老师们采取了强制性惩罚、灌输式教育。这就使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对学校产生一种恐惧感,每天在学校的日子都是一种煎熬。这是教育初期阶段的一个失败。学校应着重培养孩子们对学校的热爱,而不是出现“老师,你不要抢我”的话语。学校也有必要营造一个比较宽松、优雅的教学环境,包括必要的教学设施、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因此,教育者—家长和老师尤为重要。不是双方各自努力,而是共同努力,共同商议,共同教育。双管齐下,让孩子产生一种“学校即家,家即学校”,“老师像慈母,家长像老师”的一种归属感。在我看来这便是取得了初步成功。 小学时由于家庭原因在A校和B校完成了学业。现在想想A校留下的印象只有两个字“挨打”。迟到几分钟挨打,算术题做错挨打,字母写不对挨打。后来转到B校,每周的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成了最美的时光。音乐老师一头长发,灵活的手指至今记忆犹新。有了期待,每天学文化课也很认真。课余时间也很放松,老师只是在旁看着,有是也和我们一起玩,真的很快乐;也很期待着去学校上学。再后来又转回了A校,和两年前离开的时候没什么两样。在不同的血线流转,看不同的老师教学,体会不同的教学环境,确实是差异甚多。 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的熏陶。希望在《幼儿园》中看到的现象会向《小儿国》中转变。祖国的花朵不该开在温室里,也不该开在狂风骤雨中,而是该在园丁的呵护下在最自然的状态下绽放。

大学校园活动策划方案10篇

大学校园活动策划方案(第一篇: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礼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提高的阶梯!为了让学生能与好书为友,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为了让书香充溢们的学校,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引领师生与知识为友,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学校,让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好书同行。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构成必须的阅读本事,在学校内营造一种“书声琅琅,书香满学校”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2、进取倡导“与好书同行,营造书香学校,打造人文鸣小”的思想,努力践行“读书,欢乐,成长”的理念,提高读写本事,夯实文化底蕴,使学生的素质获得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3、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使学生受到国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品性。 4、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力求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同步得到提升,推动阅读型学校、阅读型班级、阅读型家庭的建设。 三、活动主题、口号: 主题:“营造书香学校,打造人文鸣小” 口号:“读书,欢乐,成长” 四、组织领导: 组长:祁秀琴 副组长:赵有林宋慧丽祁慧芳刘海霞 组员:班主任及语文教师 五、主要工作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首先,良好的学校、班级文化环境不仅仅能从感观上诱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并且也能激

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们首先从学校外部环境的布置入手,努力营造适合学生阅读的良好氛围,力求让环绕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学校内的每一个宣传版面,乃至每一棵小草,每一株花,每一棵树木,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 其次,每学期的期初和期中过后将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书香班级”的环境布置比赛。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例如设立班级读书角,制定好班级图书借阅手续,定期更换图书;在班级中队角中开辟阅读园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张贴学生阅读书籍的照片以及优秀的文章;经过黑板报,告诉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如何做好阅读笔记;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或警句;黑板报可开设“格言栏”、“成语苑”、“诗歌园”等栏目,每一天抄写一些经典的明言警句、优秀的古诗文让学生背诵、积累。比赛的成绩将纳入每学期末“书香班级”的考核中。 另外,充分利用早晨和中午的时间加强阅读。另把每周五的早读课和每周四的语文课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班主任认真组织学生阅读、交流感想。聘请专家对们的课外阅读课进行指导和引领。这样浓郁的阅读氛围,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阅读过程当中去,并且,久而久之,阅读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二)、设立年级部主要负责人。 学校要有阅读组织,班级要有阅读组织,语文教师负主要职责,班主任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同时选威信高、负职责、具有较强的组织本事的学生任班级读书负责人。 (三)、落实活动。 教师读书系列――教师是打造书香学校的关键。 1、书香学校行动――“读书俱乐部”活动。突出读书活动的群众性,努力营造学校读书的氛围,进取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2、建立“教师读书活动”的相关制度与配套措施。 (1)图书推荐。每学期为教师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2-3本,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写下读书心得。开展好“同读一本书”和“自选经典”活动。 (2)成果交流展示。如读书沙龙,读书笔记交流,经典诗文诵读,读书典型事迹宣讲,读书笔记检查情景汇总公布等。 (3)开展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节(读书节)”活动。 (4)进一步确立大语文教育观,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联系通道。结合语文课等教学资料,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并且,在备课中必须予以体现。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展到其他学科。 学生读书系列――学生是书香学校的主人。 、每位学生要准备阅读记录本(采蜜集)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