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19世纪90年代的纽约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公共租界——城市建设法规对摩天楼的高度控制

从19世纪90年代的纽约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公共租界——城市建设法规对摩天楼的高度控制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现在的上海,对全国的经济有非常大的辐射影响。如果追溯到近代时期,上海的影响力曾大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近代中国,来自浙江、江苏、广东、湖南等各地的著名人物,他们的革命活动、经济活动都与上海有关。 说起上海的近代史,离不开一个话题——上海的租借史。提到上海租界,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打开国门的鸦片战争,想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等近代史上的灰暗记忆。上海租界就是在这样的灰暗的历史下产生的:它被迫开放,清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主权沦为空话。 但是,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也提到了上海租界的另一面:“上海租界,虽然是被迫开放的产物,却像一个被插入蚌贝的细核,孕育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熊教授认为,上海租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由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332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特别邀请了熊月之教授,和大家聊一聊上海租界的那些事儿,他为我们全方位解读了上海租界的影响。 五口通商口岸,上海独占鳌头 上海由一个小县城逐渐发展,不断壮大成为世界大都市的过程,是从1843年成为通商口岸开始的。 上海近代以前的城市范围,在今天的上海黄浦区内,如果看地图,便是由人民路、中华路围成的圆圈,那是上海县城。在老上海的北方,就是租界。上海

租界开头是三个,后来合并成两个。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两个租界这个分界线在延安东路,以前叫洋泾浜,后来把小河填掉了,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这条线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分界线。 公共租界是由英租界、美租界合并而成,在苏州河北面是美租界,苏州河南面是英租界,1863年合并为英美租界,1899年改为国际公共租界。上海租界的历史,是从1845年开始的,最早是英租界,然后是美租界、法租界,到1943年结束。租界一共存在了98年时间。 上海开埠是从五口通商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上海是在1843年开埠的,成为了通商口岸,在那以前,外国人不能在这里进行正式的中外贸易。 按照地理位置来讲,广州距离欧美最近,发展应该最快,但事实上上海成为了发展最快的一个口岸。从1852年以后,上海的发展一直远远领先其他城市,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对外贸易一度占全国总额的80%,这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英国人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觉得上海港口很好。鸦片战争前,他们已经来考察过了,觉得上海外滩这个地方不错。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清朝在上海的地方政府觉得,将外国人安置在城外,可以省去不少麻烦,于是就将租界设在县城北面。后来,法国人也把租界放在县城的北面,靠近黄浦江边。 奇特格局:一市三治四界

黄浦区2017年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黄浦区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2017年1月 (完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右图为河南郑州一处古代人工冶铁的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类似 的遗址年份不应该早于且最接近的是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晚期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年代, 折成世纪计算正确的是: A.公元前一世纪B.公元前二世纪 C.公元前三世纪D.公元前四世纪 3.观察右图,中央政府对于图中箭头所指地区的管辖 最早形成于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4.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不包括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5.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剧了民族矛盾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6.下列人物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并最早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曾国藩D.康有为 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获得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任何好处,纷纷要求清政府在同本国签订的条约中加上一条 A.领事裁判权B.“最惠国”待遇C.门户开放D.协定关税 8.“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此材料应出自以下哪一事件 A.甲午海战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瓜分狂潮

上海历史

上海历史 上海市行政区划 中心城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 郊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浦东新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 郊县:崇明县 “沪”、“申”的来源: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 沪:晋朝时,松江(现名吴淞江,即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以后又改“扈”为“沪”。 申: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上海[5]”与“黄浦江”的来源: 黄浦:又名“黄歇江”,来源于战国春申君——“黄歇”。 上海:上海一词最早始于北宋初年,源于一条名为上海浦的吴淞江支流(浦,原为吴语中小河的意思,且一般多指人工河)。由于当时沪上酒业发展,政府在本地设置了征收酒税的相关机构——酒务,因地近上海浦,所以称之为上海务。上海一词的影响逐渐扩大。 铁路交通 上海三大火车站:上海南站、上海火车站、上海虹桥火车站。上海虹桥火车站是上海最大、最现代化的铁路客运站。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全球范围首开高铁与机场融合之先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 上海其它小型火车站:安亭北站,金山北站,南翔北站,上海西站,松江南站,芦潮港火车站。 高铁: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沪杭高铁 普铁:京沪铁路、沪杭铁路 机场港口 上海拥有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共两座国际机场。上海空港是东方航空、中国国际货运航空、中国货运航空和中国最大的两家民营航空春秋和吉祥的主要基地。主要的海港有外高桥、吴淞码头和洋山深水港。 饮食 上海人称的本帮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风味的菜肴,特色可有用浓油赤酱(油多味浓、糖重、色艳)概括。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品味咸中带甜,油而不腻。本帮炒菜中,荤菜中特色菜有响油鳝糊、油爆河虾、油酱毛蟹、锅烧河鳗、红烧圈子、佛手肚膛、红烧回鱼、黄焖栗子鸡等,真正体现本帮菜浓油赤酱的特点。上海蔬菜按季节不同有各种时令菜。马兰头、荠菜、鸡毛菜、上海小油菜等都非常清爽。市民早点——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腐浆。 戏曲 海派特色的滑稽戏产生与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因为方言隔阂,只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角戏”。比较著名的滑稽演员有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严顺开,周柏春,姚慕双,杨华生和王汝刚等。 沪剧(旧时也称申曲)是用上海方言演唱的上海本地戏曲。上海说唱、浦东说书等也是上海特色曲艺。 苏州昆曲评弹、绍兴越剧等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曲艺,因其与上海语言文化相近,在沪上拥有许多观众。著名人物 在近代、现代与当代上海文化名人中,除了本来就是上海人,也包括曾经在上海寓居过的文化名人。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亦包括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而被埋没与封存了许久的前辈。 文学界 陈望道、李伯元、曾朴、陈独秀、鲁迅、瞿秋白、储安平、茅盾、巴金、关露、丁玲、张爱玲、史量才、王元化、王造时、芦芒、吴强、王安忆、叶辛、陆星儿、叶永烈、程乃珊、余秋雨、陈伯吹、施蛰存、赵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1908-1937)

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1908-1937)电影票房市场繁荣是近代上海电影产业的突出表现,影院不仅是电影票房市场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连接电影贸易/生产与消费、影片内容、观众及其观影行为,以及建筑结构的空间载体,构成了近代上海电影产业与市民社会最直接的联系。本文以1908‐1937年间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公共租界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历史语境中,追踪工部局影院政治‐法律‐行政管治历程,历史地呈现上海公共租界影院行政管理制度建构与影院演化的互动关系,从最为重要的侧面揭示上海近代影院与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推进现有上海影院学术研究,进而力图为上海近代电影产业研究开拓新路径,丰富近代上海电影史研究。近代上海电影学术研究已成显学,影院研究文献也不少。就上海租界,尤其公共租界而言,无论电影产业,还是影院学术研究,大都在租界社会语境中展开。 然而,租界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尤其是其主要社会结构,特别是最为重要的典章制度,诸如土地章程、执照条例等,与电影产业及其影院的关系相当若即若离。换而言之,比较模糊。另外,近代外国电影产业、建筑文化、娱乐形态、生活方式等在现有学术研究中相当大程度上属于既成事实,其与租界市民社会结构因素,尤其是基本制度以及行政当局之间的深刻联系并不清晰。实际上,就上海公共租界而言,在租界影院发生、演化、发展过程中,工部局政治‐法律‐行政管治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相当大程度上,经由工部局这一中介环节,租界影院根植于租界市民社会及其上层建筑的主要结构之中,汇聚诸多东西方重要因素,由此逐步演进。 现有上海公共租界影院研究缺乏工部局影院行政管理视角,因此,很难深入呈现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影院变迁与发展,不可能在东西方错综复杂的跨文化视域中,深入细致地透视这一变迁发展与租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文关系。上海公共租界是近代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的历史现象,影院行政管理构成了上海公共租界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社会的历史景观与基本结构,在近现代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并没有因租界流逝而荡然无存,反之,积淀在现代上海影院文化及其体制之中。本文在多重交错的跨文化视野下,在政治、法律、物质、文化四位一体的历史维度中,通过发

太平军对上海地位的影响

太平军对上海地位的影响 1860年5月,大清东南的经济中心苏州城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气氛中。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的东征部队日益逼近,江苏巡抚徐有壬慌忙之下下令焚毁客商云集市场繁盛的金门、阊门一带,顷刻之间火光四起,散兵游勇乘机抢劫作乱,以至万千财富化为乌有,哭声震天。6月2日,苏州被太平军攻破。 苏州的巨商富室们倒并没有坐以待毙,精明如斯,自然晓得最安全的门路--投奔洋人。他们纷纷怀抱巨资,携家带口逃往由英法联军协助保卫的上海,为上海带来了数以十万计的人口和巨额资本,极大助推了上海的城市发展。 太平军占领苏州后在原苏州城墙外修建连成一线的石垒碉堡,从侧面展现了苏州攻防战的惨烈和对苏州地方经济的破坏 太平天国之乱平息后,老牌经济重镇苏州再也没有恢复往昔的地位,而上海则一跃成为亚洲最大城市与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 对此,日本史学者宫崎市定认为“……近现代上海的繁荣,无非是以太平天国为契机,苏州的繁荣转移过来的结果。……”这也代表了一种常见的观点,即上海的崛起,似乎全凭了战争的偶然,上海是捡了苏州的便宜。

太平天国战争波及的大致范围,长三角腹地更是双方翻覆争夺的地区 果真如此吗?假如苏州不被太平军攻破,上海还能成就后来的地位吗? 实际上,上海取代苏州,并非简单的地点转移,而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的彻底转型。以苏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经济模式,败相早露。太平军的作用,不过加速了苏兴沪衰这一必然历史进程而已。 苏州城的经济以传统模式为主,在清末已趋于衰败 长期以来,地处长三角腹地的苏州,近江面海,以其经济的富庶和文教的发达著称于世,号称“人间天堂”。及至明清,这个“天堂”达到了极盛,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并因明末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生产关系,成为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标本地区。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经过了明末至于清末近二百多年的发展,这个“芽”竟还处于萌发阶段。不仅如此,随着外部世界的剧烈变化,此时的苏州早已衰机暗藏了。 清代的京杭大运河 苏州素称发达的手工业,是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长期停留在政府和皇室筹措人的地位上,与

从前上海法租界的法国梧桐树说起

从前上海法租界的法国梧桐树说起Chinesemahan 上海法国租界大致位于现在的卢湾区及徐汇区内旁种植成排的法国梧桐树衬着各式漂亮的欧式老洋房、高级公寓即使在冬天也颇有萧瑟的意境是很适合散步的地方予人一种浪漫的感觉成为上海前法租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梧桐最早见于《诗经》 中国古代的梧桐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梧之名称。梧桐最早见于先秦《诗经》在《大雅·生民之什·卷阿》有: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成为梧桐引凤凰传说的最早来历。 其后的《尚书》、《庄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均提及梧桐树。 梧桐树后来成为皇家园林的树木。春秋吴王夫差建梧桐园于园中植梧

桐树梁任防《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汉代梧桐树被植于皇家宫苑《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桐三椅桐、梧桐、荆桐」「五柞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 从皇家园林的树木变成庭园植物 到了魏晋时代种植梧桐树开始增多成为老百姓庭园的植物。晋·夏侯湛《桐赋》日:「有南国之陋寝植嘉桐乎前庭」南朝著名文人谢眺《游东堂咏桐》诗有:「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叶生既婀娜落叶更扶疏」句都是歌咏在庭院中植种的梧桐。唐代开始种植梧桐树极为普遍之后历代都有栽种。 宋时期梧桐树已成为园林种植的重要一环。宋代徐积《华州太守花园》诗曰: 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 描述关中华州城官家园林中种植梧桐造景之况。 代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郯韶《碧梧翠竹堂》诗曰: 去年种桐树绿叶高云凉。

是代梧桐树造景的描述。 明代梧桐树常栽植在庭前、窗前、门侧、行道旁。如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介绍梧桐曰:「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明代所建的苏州著名私家园林拙政园有「梧竹幽居亭」景点旁植梧桐、翠竹如今梧桐已成古木。明末扬州著名私家园林影园也植有数株梧桐。清康熙时浙江著名文人高士奇于隐居处嘉兴平湖城建「江村草堂」园林园中辟有「碧梧蹊」景点其作《江村草堂记》载其景是「兰渚后碧梧夹道行其下者衣裾尽碧。清露展流则新枝初引;轻凉微动则一叶飘空;墅中在在皆有此地独多」。 秦王苻坚大规模在城市栽种梧桐树 但大规模在城市栽种梧桐树则是前秦王苻坚苻坚是可算是一位环保的城市规划师提出大面积种植桐竹。《晋书·苻坚载记》载「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当年的阿房城一定十分绿化漂亮景色怡人。 俗称法国梧桐最从印度传入 至于属于悬铃木的梧桐树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据记载悬铃木(三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一、租界辟设 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上海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南京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据此,上海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上海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杨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英租界于是辟设。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上海通商居留的权利。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张。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至1914年,法租界扩张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上海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上海土地章程》。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其主要内容为:一、租地范围。二、租地具体办法。三、关于在租界内筑路的具体规定。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五、租地使用范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六、华洋分居。界内之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七、开设贸易场所。 八、关于安全卫生的规定。这个章程,日后被在沪西人视为租地根本法规。它规定了租界性质、租地方法、租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个章程,是依据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订立的。就是依据这个章程,所谓租界,也不过是中国租给外国人供居留、贸易之用的居留地,其行政权、司法权仍归中国所有。但是,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既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昏昧,这块土地竟逐渐变成中国政府难于直接管辖的“国中之国”。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1853年以前,上海租界本系洋人居留之地。1853年到1855年,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租界内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1854年7月通过的《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去了先前关于华洋分居的有关条款,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这一变化,对上海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二,纳税外人会议的成立。纳税外人会议,通常简称纳税人会议。英租界成立初期,有公众大会和租地人会议,讨论、决定租界内重大问题。1869年,这个会议发展为纳税外人会议。所谓“纳税外人”,指居住在租界内所执产业地价达500两以上、年付房租地捐10

设立租界对上海地影响

设立租界对的影响 一、租界辟设 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据此,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11月17日,正式开埠。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泾浜以北、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土地章程》。英租界于是辟设。 《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居留的权利。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至1914年,法租界扩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土地章程》。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

凡23条。其主要容为:一、租地围。二、租地具体办法。三、关于在租界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五、租地使用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六、华洋分居。界之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七、开设贸易场所。八、关于安全卫生的规定。这个章程,日后被在沪西人视为租地根本法规。它规定了租界性质、租地方法、租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个章程,是依据不平等的《条约》、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订立的。就是依据这个章程,所谓租界,也不过是中国租给外国人供居留、贸易之用的居留地,其行政权、司法权仍归中国所有。但是,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既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昏昧,这块土地竟逐渐变成中国政府难于直接管辖的“国中之国”。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1853年以前,租界本系洋人居留之地。1853年到1855年,发生小刀会起义,租界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1854年7月通过的《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去了先前关于华洋分居的有关条款,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这一变化,对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二,纳税外人会议的成立。纳税外人会议,通常简称纳税人会议。英租界成立初期,有公众大会和租地人会议,讨论、决定租界重大问题。1869年,这个会议发展为纳税外人会议。所谓“纳税外人”,指居住在租界所执产业地价达500两以上、年付房租地捐10两以上的外国人。纳税人会议有年会和特别会议两种,年会多在每年4月初召开,特别会议则不定期。纳税人会议权限相当广泛,举凡工部局年度预算决算、特征税捐的决定、执照的发

【推荐】上海法租界英文导游词-精选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上海法租界英文导游词 篇一:上海英文导游词 上海英文导游词 上海英文导游词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mainland's coastline, Shanghai has long been a major hub of communications, transport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e municipality covers an area of 6,341 square kilometers and has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3.5 million. Shanghai is China's largest economic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base, and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e city consistently attracts investment and is seen as an ideal venue for business gatherings. It is also a must on any agenda during a tour of China. Shanghai has fostered a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hat incorporates land, sea, and air travel, as well as a convenient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More than 300 airlines serve the city, proving direct flights to more than 20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addition of the Shanghai Pud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which went into operation in 1999,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he annual passenger volume to some 20 million. Special tourist trains running between Shanghai and the neighboring provinc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as well as tourist bus routes along newly-constructed expressways, offer great convenience for regional travel. Shanghai has more than 400 travel agencies to assist visitors, and the 127 star-rated hotels offer a total of 40, 000 guest rooms. Visitors to Shanghai are not only dazzled by the modern metropolis and gateway to a developing China, but are also able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unique Shanghai culture,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 Colorful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dot the yearly Shanghai activities calendar, such as the Shanghai Nanhui

上海租界历史

中国第一个租界是怎么形成的 提起租界,人们不禁会想到旧中国的那段屈辱历史。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租界成了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然而在中外最初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并没有租界这一说法,它的出现竟然是一名英国领事和一名中国地方官交易的结果。 中国商人主动巴结,英领事挤进上海城 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为了在东方开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国殖民者曾多次以各种方式在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刺探寻觅良港。很快,他们就看中了上海这块风水宝地。 鸦片战争后,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25人。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英国人将大幅增加。1842年10月初,他迫不及待地从南京赶到上海,预选英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区。经过几天考察,璞鼎查看中了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今上海外滩一带)的一块地方。当时那一带还是芦苇丛生的荒滩。但璞鼎查认定此地交通便利,便于贸易运输,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并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为英国人寻找长期定居地。1843年11月8日晚,巴富尔带着6名助手来到上海。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往道台衙门,拜会上海的地方官———道台宫慕久。宫慕久客气地把巴富尔领到客厅嘘寒问暖。巴富尔刚一落座,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台大人,根据贵我两国签署的条约,上海已被辟为通商口岸。我此次登门就是要和道台大人商讨具体开埠时间的。” 作为清政府的地方官,宫慕久当然不敢对朝廷签署的条约存有异议,于是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看到宫慕久那么爽快就敲定了开埠日期,巴富尔来了精神,来时他就琢磨着在上海县城内觅一上好地皮,建造气派的英国领事馆。“我初来贵地,今后与大人会常来常往。如果不嫌麻烦地话,能否请大人帮忙在城内物色一块地供建领事馆之用。”巴富尔不露声色地说。 这几句话让宫慕久出了身冷汗,想想今后如果华洋杂居,难免会闹点乱子出来,到时朝廷怪罪自己可担待不起。他强压心中的不悦,定了定神说:“领事先生,上海县城素有…小苏州?之称,人口众多,城内已拥挤不堪,实在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供建馆。如果领事不嫌,我倒愿意代劳在城外替领事寻觅。” 宫慕久的拒绝让巴富尔很是懊恼,但他哪肯罢休。一连几天,他一方面派人在城内四处寻找出租房;另一方面,不断对宫慕久施压,并扬言如果找不到房子,甘愿在城里搭建帐篷居住和办公。正当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时,一名中国商人主动找到巴富尔,愿意出租其房屋给巴富尔作领事馆用。巴富尔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马上就租下这座有52间房的老宅。 看到事已至此,宫慕久也只好以此处不扰民为由,奏报朝廷后予以默认。

上海最传奇的租界与外滩

1845年,英领事巴富尔和上海道台宫慕九订立《上海地皮章程》,确定将外滩一带作为英国人的居留地,然后不用几年,美租界、法租界便相继设立。最初,因为中国政府拥有行政司法权,外国人是需要租赁使用居留地内的土地与房屋。到1854年,英、美、法领事趁“小刀会”起事的混乱局面,擅自成立自治性的市政机关工部局。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1899年改称为公共租界。屡经扩张后,上海租界面积达48,000余亩,成为独立于中国制度外的“国中之国”。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3年夏天,租界才正式取消。 1849年,上海道台麟桂以告示形式同意法租界成立,面积为986亩,当时有9名法国人居住。“租界”实是法领事敏体尼的发明,此举改变了原来“居留地”的提法,为租界日后成为“国中之国”埋下伏笔。1862年,法租界脱离了英国人控制的工部局,成立法国人自己的公董局,从此法租界便开始独立行政。后屡经扩张,到1914年,袁世凯为缉拿革命党人,派员与法领事签订《关于法租界界外马路划分警权协定》,将法租界扩至13,001亩。至今,上海西南区还保留着“法租界”的独特风貌。 会审公廨是中国政府于1869年依《上海洋泾滨设官会审章程》订立,在英美租界(后称“公共租界”)成立的司法机构。起初,由上海道委任同知一人为谳员,处理较轻微的案件,但牵涉外国人的案件便须有外国领事会同审理。后来外国陪审官势力渐大,判决大多以他们的意旨为准,执法权尽为工部局所控制。1903年至1927年,华人关炯之三任谳员,他敢于与领事团对抗,坚持判决必须公正,其中尤以“黎黄氏案”赢得国人尊敬。“五卅”运动后,领事团迫于社会上反帝国主义的压力,与江苏省政府签订《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暂行章程》,交还公堂,会审公廨便改为临时法院。 成立于1854年的工部局先后是英租界、英美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机关(法租界于1862年退出,另立公董局),受外国驻沪领事团和公使管辖,拥有人事、治安、征税、市政管理与建设等多项权力。工部局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下设若干咨询委员会,从纳税外国人中选出,直至1928年,才开始有华人加入。工部局执行部门由万国商团、警务、火政、卫生、工务、书信、教育、总办、华文、财务等机构,以及图书馆、乐队等团体组成,还设有法院、监狱等机构。至1943年租界取消,工部局亦同时结束。 上海西南区的“法租界”气氛浪漫、环境幽美,浓密的梧桐树绿荫掩映着美丽的住宅,是所谓“高尚住宅区”。但是,这里的豪宅却只有顶级富人才有能力居住。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法租界开始建造大批新式里弄,这些建有花园的住宅有独立式和复式两种,建筑设计有西班牙式、立体式和日本式等,内部设备齐全,多有热水汀(即热水器)或汽车间。外墙门窗和阳台栏杆的装饰设计都很讲究,符合城市中上阶层人士的需求。今天这些里弄大多被列为“优秀近代建筑”而受保护,如上方花园、永嘉新村、新康花园等等,成为一大城市景观。 在公共租界内,治安管理采用英国占领地的模式,如印度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小刀会起事之后,当局开始雇用西人做巡捕,当中很多是来自印度的英籍锡克人。他们头包红头布,地位不高,多在街头巡视或者充当门卫,常与车夫摊贩等发生冲突,被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安南巡捕”则是1900年法租界公董局采用的“以黄制黄”策略,他们是从越南调来的,人数最多时有600名。他们也负责马路巡查的任务,对违反规例的人力车辆“撬照会”。公董局警务处竟硬性规定他们每月最少要“撬照会”30张,这样,上海的车夫便遭殃。 1844年,英商租上海县城北沿黄浦江边一段,开设洋行和领事馆。几年之后,外滩苏州河

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摘要】沪上的文化被称之为“海派文化”,“海”乃“海纳百川”之寓意。海派文化源于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强制性的侵入,然而这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的共存,反而让上海成为多种文化汇聚的集结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模式。本文旨在特定分析“租界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来一窥上海,这座古老又现代的都市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租界海派文化生活方式兼收并蓄 一、租界的起源与特质 中国近代之有租界,由上海开始。租界按字面意思解释,是“租借地界”的意思,这自然远不能传达其特殊涵义。对于租界概念的表述,尚无定论,大体而言,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1 清政府出于“华洋分居”的考虑,对租界内洋人的活动,包括政策规定、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之类几乎没有任何约束,任由大小租界各自发展。在各个租界中,以英、法、日三国为主,让身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充满了异域风情。 英租界在整个上海最大的,而且也是最发达的地段,位置在当时苏州河以南,静安寺以东,洋金浜(今天的延安路)以北地区,李家庄〔北京东路〕以南的土地,确定英租界西部界线为界路〔河南中路〕。到1848(道光廿八年),英租界扩张,西部界线至泥城浜〔西藏中路〕。这一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浦西最繁华的地段,外滩33号留下的原英国领事馆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象征。英租界带来的是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尤其是各类商业。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侨民达到6221人。在工部局董事会成员中,英籍董事一直占有多数席位,居于主导地位。 上海法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已并入黄浦)和徐汇区两区内,东部狭长地带则伸入今黄浦区。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其狭长的形状让它和外界的接触更多,独特的法国式生活情趣也由着狭长的土地蔓延至上海的其他角落。法国式的浪漫与优雅让原法租界的土地成为沪上文化气息最浓的所在,霞飞路、巨鹿路、复兴中路等等,巨大的法桐掩映下的绵长 1费成康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研究室《中国租界史》,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版384页

西学东渐、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 被迫的开放: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 对租界的评价 (1)租界是“国中之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2)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近代中国市政建设和城市建设。 (3)租界内特殊的政治环境,也为革命党人活动提供了某些相对有利的空间。 租界的影响(双重影响) 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1)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国政府只 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 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 并镇压革命力量和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 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 其中包括一些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2)租界的辟设客观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给 上海和近代中国带来新气象:政治上为部分革命者提供政治庇护,经济上促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传播近代民主科学、宗教信仰自由等观念,推动中国 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促使上海等城市市政管理和建设现代化,改变着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总之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刺激了 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海公共租界

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由原英租界与美租界于1863年合并而成,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今北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两区南部沿江地带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对应公共租界中区、西区、北区与东区。与上海公共租界遥相呼应的则是上海法租界。 历史沿袭 设立 1843年1 上海公共租界示意图 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确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进到今西藏路。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许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要求,在虹口开辟美国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合并 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 扩张 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展,面积扩展到33503亩(22平方千米),东面扩展至周家嘴(今平凉路军工路转角处);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 继续繁荣 在五卅运动之后,大规模越界筑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向外扩张的态势趋于稳定下来。在蒋介石主政的南京十年的黄金时代,上海公共租界继续繁荣。 孤岛时期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沪会战中,日军

为什么是上海——租界档案里的红色革命源流

为什么是上海 ——租界档案里的红色革命源流 李红 1921年7月,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宣告诞生。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细节虽有些模糊,意义却更为清晰和重大。 1920-1921年的上海发生了什么?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解密档案,正是还原历史细节的一把钥匙。1920年代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日报》的开放卷宗,通过细细解读这批档案,后人可以以更加清醒的自觉,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上海诞生这一命题。 租界警务密报 自1843年开埠以后,近代上海逐步形成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一市三治”的奇特政治格局,由于缺乏统一的权力中心管控,那分割的地理格局、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混居的活动人群,折射出近代上海那个光怪陆离的现代化图景。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多元结构所造就的“无序的活力”,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进而形成历史事件。 在华洋杂处、分而治之的1920年代上海,一年中,发生着数不清的琐事和要闻,密谋和公务。1920年8月22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警务日报》(S. M. C. Police Daily Report)在“中国情报”一栏中,突然出现长达36行的情报秘闻:陈独秀,前北京大学教授,现居环龙路。据报道称,陈正于该处安徽籍人士中组织一社团,旨在改进一系列安徽事务并废除现任督军。 几个月前关于陈独秀的调查表明,陈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大约35岁。去年,在学生进行反对将胶州割让给日本的游行示威时,陈独秀受到北京政府的逮捕。政府指控他作为一些书籍的作者,在书中有鼓动暴乱的倾向。 到达上海后,陈独秀去了全国学联和江苏教育联合会,但并没有参加任何学生会议,至此也可以确定他并没有公开卷入到学生动乱中。一般认为,陈独秀是一位相当激进的改革者,在北京时曾撰写过一些书,这些书在发行流通之前就被政府控制了。但是在没收前,学生就从政府圈得到了这些书的一些印本。①以上文字,是由工部局警务处长麦高云(K. J. McEuen)呈送总办利德尔(N. O. Liddell)的报告。其中关于陈独秀的这段文字,也是该期《日报》中篇幅最大的一则。《警务日报》是用英文撰写的,将陈独秀的名字拼写为Chen Tuh Hsu, ①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警务日报》(1920年8月2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 案号U1-1-1127,第114页。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

上海高中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 考情分析 1.掌握上海自古至今的大致历史变化。 2.近代上海的市政变化、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3.对一些与上海有关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有所了解。 考点梳理 崧泽文化 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2、文化遗存: 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三口陶器)、玉器(装饰品:石瑝)等。 还发现了粳稻颗粒和一只陶塑小猪,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懂得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设县与建城(古代) 1、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上海地区,春秋属吴。战国先后属越、楚。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有“小杭州”之称)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2、建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寇骚扰而筑城自卫,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经济发展: 棉纺织业从元代开始兴盛。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美誉。(有“小苏州”之称) 至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会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上海开埠 1842 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 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设立 (1)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现在租界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历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日本、印度、伊朗等国家均有租界的存在。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块租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