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CAP抗菌药物

CAP抗菌药物

一、CAP 可选用的抗菌药物

1.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一类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结构的抗菌药物,这一类抗菌药物的其同特点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人体的毒性很低,治疗剂量的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几无影响。青霉素是发明最早的抗菌药物,目前通常将青霉素类按其抗菌谱分四类:(1) 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抗菌谱广,可作用于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球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属等。(2) 氨基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杆菌等常有效。(3) 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如苯唑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对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属具有抗菌作用。(4)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如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等,对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2. 头孢菌素类

头孢类是继青霉素类之后发明一类广谱半合成抗菌药物,化学结构中亦含有β-内酰胺结构。头孢类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抗菌范围和抗菌活性也不断扩大和增强。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比一代头孢菌素广,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大致相当,而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范围比一代头孢菌素广,抗菌作用也强,对肝肾的毒性较小。可用于病原菌不太明确,不能肯定是革兰阳性菌感染或革兰阴性菌感染,以及混合感染情况。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是对革兰阴性菌有很强的杀菌用。部分头孢菌素对绿脓杆菌等抵抗力很强的细菌也有强大的杀菌力,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却不如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更稳定。

3.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是一类合成抗菌药物。是指含有4-喹诺酮类母核的合成抗菌药物,属于静止期杀菌剂,以细菌的DNA 为靶点。作用于细菌的DNA回旋酶。喹诺酮类的特点是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较好、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按问世先后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如萘啶酸等;第二代如吡哌酸等;第三代主要为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等;第四代,如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吉米沙星(Gemi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等。目前第一代喹诺酮类因吸收差、毒性大、抗菌作用差,已被淘汰。第二代喹诺酮类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第三代、第四代喹诺酮类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药物。第三代喹诺酮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结核杆菌亦有效。第四代喹诺酮的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对部分厌氧菌、革兰阳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明显提高,并具有明显抗菌后效应。

4.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具有12-16 碳内酯环共同化学结构的抗菌药物,多为碱性亲脂性化合物。这一类药物包括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柱晶白霉素等。以及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以往的大环内酯用于治疗诸如呼吸道感染及软组织感染等细菌感染,其抗菌范围较青霉素稍广,但是对骨骼及牙齿个影响较大。新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抑制活性较高,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分支杆菌、部份立克次氏体、或肺炎衣原体等的抗菌活性增强。

5.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是结构中含有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苷元的一类抗菌药物,共同特点是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抗菌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这一类抗菌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是静止期杀菌剂。其抗菌谱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大肠杆菌、克雷白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构檬酸杆菌属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有的品种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敏感,其中以妥布霉素为最强。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等对结核杆菌等也有抗菌作用。但一般对奈瑟菌属、链球菌属和厌氧菌常无效。

6. 碳青霉烯类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且毒性较低,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作用方式都是抑制细菌的细胞壁粘肽合成酶。目前已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法罗培南、帕尼培南等。亚胺培南抗菌谱极广,对临床上绝大多数革兰阴性和阳性菌、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帕尼培南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略强。美洛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亚胺培南弱2-4倍,而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

2-16 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 倍。比阿培南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相似,但对肠道杆菌科的活性强于亚胺培南,对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比亚胺培南强2 倍。与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相比,厄他培南侧重于治疗社区获得性感染。法罗培南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是唯一口服给药的碳青霉烯类药物。

7. 其他抗菌药物

其他抗菌药物如糖肽类抗菌药物及噁唑酮类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特别是对其他抗菌药物疗效欠佳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糖肽类抗菌药物在结构上具有高度修饰的七肽骨架,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同,都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交联,从而使细菌细胞发生溶解。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糖肽类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市的替考拉宁。替考拉宁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所有的糖肽类抗菌药物都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活性,包括耐药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MRSE)等]、JK棒状杆菌、肠球菌、李斯特氏菌、耐药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致病菌。噁唑酮类抗菌药物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的全合成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特

别是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与其他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现象。

二、制定抗菌药物方案的思路

1. 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上讲,病原体培养和药物培养应当成为临床选择抗菌药物用药的准确依据。由于时间差,以及体外培养与体内作用效应的不一致性,使得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只能成为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经验性用药即临床诊断仍然是选择抗菌药物的根据。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临床经验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原菌,一般可以从临床症状,白细胞反应,痰的特性等初步分析可能的感染菌;患病人群对分析感染细菌也有参考意义,如球菌感染在青壮年患者中较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支气管扩张症并发肺炎,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病原体,经验性用药应兼顾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2. 病情评估

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危险因素是影响治疗效应和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年龄>65 岁,存在基础疾病及相关因素,存在明显的异常体征,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异常者均应建议住院治疗。存在下列情形之一者:出现意识障碍者;呼吸频率>30次/min;PaO2<60mmHg、PaO2/FiO2<300,需行机械通气治疗;血压<90/60mmHg;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 小时内病变扩大≥50%;尿量<20ml/h,或<80ml/4h,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常提示重症肺炎,死亡率高,需密切观察,积极救治。

3. 区分不同人群

区分不同感染人群重要意义在于:不同人群CAP 的感染菌不一样,而且对治疗的反应也不相同。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的常见病原体多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重症患者的常见病原菌常为肺炎链球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呼吸道病毒、流感嗜血杆菌等。年龄>65 岁的老年患者,以及存在基础疾病及相关因素者常易致严重感染和混合感染。

4. 选择单一或联合用药方案

临床上大多数CAP 患者的治疗,可以选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能得有效控制,但如果估计存在一种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情况时,初始治疗就应考虑联合用药。这些情况包括:(1)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3) 联合用药以获得协同效应,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为了减轻抗菌药物的肾毒性,可以采用较低剂量的两种药物联用;(4) 特殊致病菌感染为了防止细菌耐药,如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等。

5.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很多情况下,可选用的抗菌药物往往不是唯一的,各类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不良反应有不同的部分,也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在抗菌作用相近的情况下,选用抗菌药物宜充分考

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在一些特殊人群中。如有青霉素或头孢类过敏史宜首选其他类抗菌药物,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氨基糖苷类,老年患者、难以鉴别肺炎与肺结核患者、以及有精神症状病史患者不建议首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

6. 疗效评价

初始治疗后48-72h 应对病情和诊断进行评价。凡症状改善,不一定考虑痰病原学检查结果如何,仍维持原有治疗。如果症状改善显著,可改用同类、或抗菌谱相近、或病原体明确并经药敏试验证明敏感的口服制剂口服给药序贯治疗。初始治疗72h 后症状无改善或一度改善恢复后又恶化,视为治疗无效,此时需要重新考虑诊断是否正确,抗菌药物是否覆盖致病菌例如是否存在特殊病原体感染,是否出现脓胸或迁徙性病灶的并发症,是否存在影响疗效的宿主因素,是否细菌耐药。进一步明确病原学诊断后再调整治疗方案。总之,在制定CAP 的抗菌药物初始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综合考虑。既要做到快速有效的控制感染,又要做到不滥用抗菌药物。总体原则为:可单一用药不采用联合用药,可采用窄谱抗菌药物不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可以用低档次抗菌药物不用高档次抗菌药物;选药首先要考虑适应证以保证疗效,疗效相近时,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治疗作用及毒作用相似时,选用经济实用抗菌药物。

什么是抗生素药及使用说明.doc

什么是抗生素药及使用说明 抗生素药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那么你对抗生素药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抗生素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什么是抗生素药 抗生素(antibiotic)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转基因工程菌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抗生素的种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内酰酶抑制剂(-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酰胺醇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四)大环内酯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齐红霉素(阿奇霉素)。 (五)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六):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七)作用于G-菌的其他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作用于G+细菌的其他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杆菌肽等、 (九)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十)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一)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布丁等。 (十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环孢霉素等。 (十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抗生素药使用说明 使用原则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2.1.2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如下: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给药时间应在结扎脐带后)应选用第一代头抱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头抱曲松。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抱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阑尾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曲松或头抱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抱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抱曲松或头抱哌酮或头抱哌酮/舒巴坦 泌尿外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环丙沙星。 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曲松或头抱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6.应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抱唑啉或头抱拉定。 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 头抱唑啉1-2g ;头抱呋辛1.5g ; 头抱曲松1-2g ;甲硝唑0.5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 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

抗生素应用指南

前言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6、本《指导原则》中涉及临床各科部分常见和重要的感染性疾病,其他未涉及的感染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7、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8、“病原治疗”中除本《指导原则》所列通常选用的药物品种外,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细菌耐药性及当地药物供应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2.1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2.1.2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2.2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3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给 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3.4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4.1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4.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4.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 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如下: 5.1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 手术(给药时间应在结扎脐带后)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5.2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 孢菌素。 5.3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 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5.4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5.5阑尾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5.6结、直肠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5.7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 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5.8泌尿外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5.9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 加用甲硝唑。

抗生素使用指南

抗生素使用指南 1 抗生素选用原则 首先应强调的是,抗生素是专业性较强的处方药,使用前应咨询医生后再做决定,尽量不要擅自用药。如需自行选择时,须了解该抗生素的适应症,有针对性地选择,并要遵循: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如一般病毒性感染或原因不明的发热)、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的原则。 此外,还应根据自身情况,如病情、体质、肝功能等,来确定适宜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如新生儿、老年人和肝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 2 阅读说明书很必要 服用前,一定要详细阅读说明书上的剂量与疗程,以确定是空腹、饭前还是饭后服用。有些药物空腹吸收效果比较好,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因此要在两餐之间(如饭前1小时,饭后2小时)空腹服用;而有些药物刺激胃(比如红霉素),因此最好饭后服用。 此外,尤其要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对自己服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及时察觉和处理。比如,在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一定要戒酒和避免接触含乙醇的食品和药物,否则可能产生双硫醒样反应,反应持续时间从30分钟到几小时,其严重程度与药物和饮酒多少成正比。轻者身体出现不适,重则发生休克、呼吸抑制甚至惊厥死亡。尤其对心脏病或脑血管病病人来说,更应提高警惕。 3 并非越新、越贵就越好 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却具有相当好的疗效。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炎症和感染类疾病,完全可以应用多年,成熟且便宜的抗生素治疗,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罗红霉素等。动不动就服用最贵和代数最新的抗生素,只能导致抗生素耐药问题更加严重。 4 感冒时视病情选用抗生素 许多人有这样的习惯:即一感冒发热就想到吃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抗菌消炎药,这种看似实用的习惯应视病情而论。当人感冒时,常伴有咽喉肿痛、充血水肿、扁桃体发炎等呼吸道感染病发症,如果这些症状严重,除了要用治疗感冒的药物外,及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抗菌消炎,是很必要的。因为感冒药一般不具备抗菌消炎的作用,如果病菌不被扼制,极容易引起更为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比如肺炎、特别是小儿。当然,如果只是感冒,没有炎症,则不必服用抗生素了。 5 联合用药须谨慎 联合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是为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可能会降低疗效、诱发不良反应,甚至增加细菌耐药产生的机会,因此,联合选择用药时一定要谨慎。比如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使用可以增强抗菌作用,但与红霉素、四环素或氯霉素联用,却互相削弱了杀菌能力。 6 务必足量、按时地使用 不同剂量的抗生素所产生的治疗效用不同,治疗时间的长短应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临床反应和细菌的种类。对较严重的感染而说,用药量不足、用药间隔过长或用药见效而立即减用、停用,都有可能使体内病菌死灰复燃。因此,如果要求每日4次,则应每隔6小时给药,每日3次应每隔8小时(而不是每餐饭后)给药,即使获得疗效,也应按照足量用药,一般应以5—7天为一疗程。只要这样足量、按时地使用抗生素,才能真正使其达到满意的抗菌效果。 (部内拓展资料)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管理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管理 (一)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感染、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护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合作,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并明确管理工作的牵头单位。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医疗机构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品规数量。抗菌药物购用品种遴选应以「优化结构、确保临床合理需要」为目标,保证抗菌药物类别多元化,在同类产品中择优选择抗菌活性强、药动学特性好、不良反应少、性价比优、循证医学证据多和权威指南推荐的品种。同时应建立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定期评估、调整制度,及时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频发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临时采购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之外品种应有充分理由,并按相关制度和程序备案。 (二)建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医疗机构应建立包括感染性疾病、药学(尤其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和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与邻近医院合作,通过聘请兼职感染科医师、临床药师,共享微生物诊断平台等措施,弥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医疗机构应每月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

项目包括:(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2)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和品种选择,给药时机和使用疗程合理率;(3)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4)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5)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6)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抗菌药物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7)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8)其他反映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指标;(9)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五)制订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南根据本《指导原则》,各临床科室应结合本地区、本医疗机构病原构成及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制定或选用适合本机构感染性疾病诊治与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六)信息化管理医疗机构。 1.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各类临床指南、监测数据等相关信息的发布。 2.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的网络培训与考核。实现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管理。 4. 对处方者提供科学的实时更新的药品信息。 5. 通过实施电子处方系统,整合患者病史、临床微生物检查报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药物处方信息和临床诊治指南等形成电子化抗菌药物处方系统,根据条件自动过滤出不合理使用的处方、医嘱;辅助药师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进行处方、医嘱的审核,促进合理用药。 6. 加强医嘱管理,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全过程控制。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时机和疗程等,做到抗菌药物处方开具和执行的动态监测。 7. 实现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指标信息化手段实时统计、分析、评估和预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是抗菌药物管理的核心策略,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过度使用,降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延缓细菌耐药性上升趋势。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按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当我们对感染病人使用了多种抗菌药物却毫无效果,当我们对着被分离的细菌对绝大多数药物耐药的结果感到束手无策时,我们深深感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性。为了在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同时,防止菌群失调、毒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我们必须制订并遵循我们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规范,我们必须有科学的管理措施促进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一般原则 (一).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应低于50%。 (二).明确用药指征,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 许多病毒和自限性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物不但毫无益处,反而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和耗费财力。 (三).院感委员会和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 定期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予以公布,对临床医生定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教育,并向临床医生提供国内外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最新资料。 二.抗菌药物分类管理 (一).分类管理原则: 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三类: 非限制类、限制类和排除类。 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不是限制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而是使医生更加合理和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

1.非限制类 这类抗菌药物安全、有效、价格相对便宜。有处方权的医生均可根据临床需要使用。 2.限制类 由于耐药菌的出现、药物的安全性和价格因素,对部分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限制。具有以下几点之一的属于限制类: (1).毒副作用较大。 (2).价格昂贵。 (3).抗菌谱广,对人体微生态影响大。 (4).新引进我院的抗菌药物为保留它们的敏感性自动归入此类。 限制类抗菌药物须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同意后方可使用。 3.排除类 具有以下几点之一的抗菌药物归为这类: (1).毒副反应很大。 (2).新引进我院的新开发出来的新型抗菌药物自动归入此类,直至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它们在治疗中的地位为止。 这类药物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同意或专科会诊方可使用。4.下列情况之一可直接应用限制类或排除类抗菌药物。但若药敏结果证实非限制类有效时应改为非限制类: (1)以下严重感染:a、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心肺复苏后感染或器官移植后感染;d、脏器穿孔;e、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f、多发性创伤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计算方法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计算方法 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以某一时段住院患者所使用的所有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的总数(∑DDDs),除以这一时段的住院人天数得出。(计算方法见附件) 影响抗菌药物强度的因素包括联合用药的品种数、超剂量或低剂量用药、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疗程过长或不足。医疗机构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超剂量及疗程过长用药。除结核治疗外,凡需要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应当由抗感染专家会诊后方可实施。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计算方法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可以下列公式计算: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总消耗量(∑DDDs)×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公式一) 注: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某抗菌药物的消耗量(DDDs,也称使用频度)=(该药口服剂型的总药量/该药口服剂型的限定日剂量(DDD))+ (该药注射剂型的总药量/该药注射剂型的限定日剂量(DDD))(公式二)。

如果该药的口服和注射剂型的DDD值是一样的,上述公式可简化为: 某抗菌药物的消耗量(DDDs,也称;用药频度)=(该药口服、注射剂型的总药量/该药的限定日剂量(DDD))。(公式三)每个药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参考“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 计算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时,不应包括出院带药使用的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本机构信息系统,统计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用药信息,准确的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 个别医院信息系统暂时无法统计和计算的,可按下列公式先计算住院药房(不含出院带药)每个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 药物(口服或注射剂型)的用药频度=住院药房该药的实际发药数(克)/该药的DDD (公式四) 住院药房该药的实际发药数(克)=(上月结存(克)+本月领药(克)-(本月退库(克)+本月结存(克)) 再按照公式一算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技术方案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监测技术方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附件2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技术方案 一、监测形式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数据报送采取网络直报形式。数据上报系统网址为。 二、监测内容 (一)主要数据信息。 分为按月报告、按季度报告和按年度报告三部分数据。 1.月报告数据—病历和处方。主要包括: (1)住院患者非手术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病案首页、主要诊断、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医嘱及与之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数据)。 (2)住院患者手术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病案首页、主要诊断、手术名称及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医嘱及与之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数据)。 (3)门诊患者处方抗菌药物使用调查情况。 2.季度报告数据—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消耗情况。 3.年度报告数据—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情况。主要包括: (1)医院及其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基本情况。 (2)医院医疗及药品收入、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情况。

(二)主要统计指标。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非手术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手术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手术组清洁手术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5.门诊处方调查统计情况。 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7.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情况。 8.抗菌药物费用情况。 9.医院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基本情况。 10.其它相关指标。 (三)抽样数量、方法与步骤。 1.病历抽样。 每月11日至20日所有出院病人病历,分成非手术和手术两组,分别抽取15份病历,共30份,全年共360份。 2.门诊处方抽样。 每月16日从当天的门诊普通成人处方中抽取100张处方。如遇16日为法定公休日或节假日时,将抽样时间提前至公休或节假日前的一个工作日。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指南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594-1596.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白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见表1。 表1 手术切口分类 列别标准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IV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宗旨,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和遏制细菌耐药,安全、有效、经济地治疗患者。 1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制度应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责任,并将其作为医院评审、科室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的考核指标,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得到有效的行政支持。 (一)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医疗机构应由医务、感染、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护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合作,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并明确管理工作的牵头单位。 (二)建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 医疗机构应建立包括感染性疾病、药学(尤其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和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抗菌药

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与邻近医院合作,通过聘请兼职感染科医师、临床药师,共享微生物诊断平台等措施,弥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 (三)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 医疗机构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品规数量。抗菌药物购用品种遴选应以“优化结构、确保临床合理需要”为目标,保证抗菌药物类别多元化,在同类产品中择优选择抗菌活性强、药动学特性好、不良反应少、性价比优、循证医学证据多和权威指南推荐的品种。同时应建立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定期评估、调整制度,及时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频发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临时采购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之外品种应有充分理由,并按相关制度和程序备案。 (四)制订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南 根据本《指导原则》,各临床科室应结合本地区、本医疗机构病原构成及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制定或选用适合本机构感染性疾病诊治与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并定期更新,科学引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医疗机构应每月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项目包括: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 (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100% 。 同期就诊总人次 目的:在总体水平上,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确抗菌药物的范围。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指使用的抗菌药物人次,无论其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即一个患者挂一次号就诊时使用了抗菌药物,就计为:就诊使用抗菌药物1人次。 同期就诊总人次:指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患者就诊总人次,即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挂号的患者人次。 统计:将每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例数除以就诊总人数乘100。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100% 。 同期总出院人数 目的:测算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此项是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的,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 使用率=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例数×100% 。 同期I类切口手术总例数 目的:测算I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用药的水平 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例数:只指用于预防用药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 同期I类切口手术总例数:是按I类切口手术例数统计 (4)接受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率 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率= 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例数×100% 。 同期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总例数 (5)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使用了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中送检例数 ×100% 。 同期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总例数 目的:测量提供病原学检查,从而决定最佳治疗方案的能力。 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是指治疗用抗菌药物患者。 统计:做了病原学检查的出院病例数除以同期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的住院病例数乘100。 (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计算公式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累计DDD数)×100 。 同期全院出院患者(人次)×同期全院平均住院天数 释义: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住院患者每100人\天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 DDD值:按照WHO推荐的药物应用日处方协定剂量计算: (defined daily doses , DDD),同一通用名的药物,剂型不同DDD值也不同,具体DDD值见附件6。 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该抗菌药物某一时段消耗量除以DDD值。 例:如某医院所用头孢呋辛注射剂规格为:1.5克/支,查其DDD值为:3克,2011年3月份住院部共计消耗该药1000支,2011年3月份出院患者数800人次,该月平均住院天数为11.8天,则该药3月份消耗量为:1.5 克/支×1000支=1500克,据此DDD数(DDDs)为:DDDs(头孢呋辛注射剂)=1500 克/3克=500 DDD,则该院头孢呋辛注射剂2011年3月份的使用强度(AUD)为:AUD(头孢呋辛注射剂)=500 DDD×100/(800人×11.8天)=5.30 DDD/100人/天。如果需要计算某个科室某个抗菌药物的AUD,也是计算出该科室某抗菌药物的DDDs,再乘以100后除以全院该取样时间段的(出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 全院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累计DDDs)=所有抗菌药物DDD数(DDDs)的和。 如果该院2011年3月份共计使用抗菌药物50种,90个规格,应该分别计算每一个规格的DDD数(DDDs),此时应该得到90个DDDs,最后将

成人抗生素使用指南

成人抗生素使用指南 新加坡卫生署新加坡医学研究学会新加坡医学会内科分会(2000.1) 目的 本指南不打算作为医学治疗的标准。因为制定医疗治疗标准是要根据每个病例的临床资料、最新医学进展及治疗方法。 本文的内容是临床工作指南,是根据制定指南时所能得到的的最好证据。按照本指南并不保证每个病例均治愈,本指南并不包括所有方法,亦不排除其他可接受的方法。每个医师最后对他(她)治疗的病人负责,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选择最合适的治疗。 前言 抗菌剂的耐药性导致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的增加。正确的选择抗菌剂、使用正确的剂量及疗程,将可延缓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对于成人抗生素使用指南出版,我非常高兴,这是由新加坡医学会内科分会制定的,许多家庭医师、传染病、微生物、呼吸科、肾病科及老年科专家参加编写的。另外儿科抗生素使用正在编写中。预期即将出版。 陈爱菊博士医学部主任 目录 证据等级(类)和推荐等级(级) 推荐意见摘要 1. 指南的目的与制定 2. 抗生素使用原则 3. 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 4. 急性气管炎 5. 社区获得性肺炎 6. 医院获得性肺炎 7. 泌尿系统感染 8. 老年人 附件:抗生素种类、抗菌谱、副作用及药物互相作用

Ⅰa 证据来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荟萃分析 Ⅰb 证据至少来自1份RCT Ⅱa 证据至少来自1份对照非随机研究文献 Ⅱb 证据至少来自1份设计周密设计的卡方检验论文 Ⅲ证据来自周密设计的非卡方检验论文,如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及病例研究。Ⅳ证据来自专家委员会报告或意见和/或有关专家的临床经验 推荐意见 A (证据等级Ⅰa、Ⅰb)在大量高质量论文基础上,至少有1篇RCT论文。 B (证据等级Ⅱa、Ⅱb、Ⅲ)需要有实用的严格的临床研究,但不是随机临床研究。 C (证据等级Ⅳ)证据来自专家委员会报告或意见和/或有关专家的临床经验;未直接用于临床研究 GPP 根据指南编写组的临床经验,推荐最好方法。(注: GPP=good practice points, 可译为“最佳治疗意见”) 推荐意见摘要 一、呼吸道感染 普通感冒 A 普通感冒不应使用抗生素(A,Ⅰb) C 黏膜脓性鼻炎常伴随感冒,这不是使用抗生素指征(C,Ⅳ) 咽炎 A 咽炎不应常规使用抗生素,即使不用抗生素均可自愈(A, Ⅰb) A 不应使用抗生素缓解症状(A, Ⅰb) B 用咽拭子可鉴别病毒或细菌性咽痛。(B,Ⅱb) B 如咽痛伴喉鸣、呼吸困难。应立即转院,无条件者不宜作喉部检查。GPP 开业医师应知道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咽痛。 GPP 开业医师应知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表现为咽痛伴渗出(注:化脓性扁桃体炎)、颈前淋巴结肿大。不应把青霉素类药物作一线用药。)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2004年8月1 9 Et卫生部颁布了《抗生素临床应用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性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了阐述,并列出了常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体治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根据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制定《妇产科抗生索使用指南》(《指南》),希望能更好地帮助妇产科临床医师正确使用抗生素。 各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请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原则》。《指南》为临床应用抗生素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指南》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指南》中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体治疗原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指南》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生素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生素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在医疗丁作中,临床医师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汀个体化给药方案。除《指南》所列通常选

用的药物品种外。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病原体耐药性及当地药物供应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抗生素。 第一部分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生素;(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一、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一)细菌性感染的抗生素应用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或经病原微生物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由真菌、衣原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指征应用抗生素。如果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生素。 (二)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应用的原则是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或耐药程度而定,即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必须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以尽早明确病原微牛物和药敏结果。危重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