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打包)精品课时作业汇总(vip专享)

2020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打包)精品课时作业汇总(vip专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全册)同步练习全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 45分钟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24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①③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 选A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 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 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 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血浆

B.在进行剧烈运动时, 因部分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 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C.长期缺少食物蛋白质, 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D.缺水时, 人体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解析: 选 C 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组织液; 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反应, 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 长期缺少蛋白质, 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使血浆中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 引起组织水肿; 机体缺水时,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多, 从而导致尿量减少.

3.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 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 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解析: 选 B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不能通过口服发挥作用, 可通过皮下注射发挥作用; 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 仍能完成膝跳反射;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胰腺作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 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 同时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4.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 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 选D 呼吸中枢在脑干;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 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 但听不懂.

5.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 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 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解析: 选C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形成T细胞, T细胞形成后分布在血液和淋巴中; 在细胞免疫中,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 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B细胞的帮助, 大多数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的帮助; 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发挥作用, 因此, 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 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6.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 尿量增多

C.正常情况下, ①②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 ①处的渗透压会下降

解析: 选D 图中①代表血浆, 而不是血液; 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 血浆渗透压升高, 此时尿量减少; 正常情况下, ①②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而不是保持不变; 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 导致①血浆的渗透压下降, 从而出现组织水肿.

7.如图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a、b、c代表反射弧中的三种神经元, 如果进行下述操作, 试判断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电刺激Ⅰ处, 则Ⅰ处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B.用电刺激Ⅱ处, 则皮肤、肌肉都发生兴奋

C.剪断Ⅰ处, 刺激断口处向b侧所发生的缩手反应叫做缩手反射

D.用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b神经元, 则神经传导的方向为b→c→Ⅱ→肌肉

解析: 选 D 用电刺激Ⅰ处, 则Ⅰ处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 用电刺激Ⅱ处,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所以只有肌肉发生兴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不完整则发生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 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所以用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b神经元, 神经传导的方向为b→c→Ⅱ→肌肉.

8.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 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 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 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 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

D.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选B c为胰岛素, 血糖升高时, 该激素分泌增加; d为胰高血糖素, 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升高血糖;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 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9.下图为人体受到某种应激刺激时机体进行调节的模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甲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B.激素乙通过体液运输到肾上腺皮质

C.应激刺激使激素甲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D.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易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解析: 选 B 激素甲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激素乙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 但只能作用于肾上腺皮质, 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应激刺激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增加是反射活动,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抑制垂体的分泌功能, 使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 进而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10.现有甲、乙、丙三人, 甲正常, 乙的胰岛B细胞被破坏, 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 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如图是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含量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在bc段血糖含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

B.甲在cd段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

C.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的尿样进行检测, 将尿样与斐林试剂混合后水浴(50~65 ℃温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都是砖红色

D.给乙口服胰岛素能有效调节其血糖含量

解析: 选A 人运动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血糖的氧化分解, bc段血糖的消耗量大于产生量, 从而导致血糖含量下降; 甲在cd段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 导致血糖含量升高; 乙和丙是两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 他们的尿液中都含有葡萄糖, 进行C项中处理后, 甲、乙、丙三人的尿液颜色分别是蓝色、砖红色、砖红色;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口服后会被水解失去作用, 所以口服胰岛素不能调节血糖含量.

11.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表示吞噬细胞, 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C.e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与b细胞相比, c细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

解析: 选A a是吞噬细胞, d是T细胞, b是B细胞, c是浆细胞, e是效应T细胞. 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浆细胞可分泌抗体,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 需经内质网的加工, 因此浆细胞比B细胞的内质网丰富.

12.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 图乙表示突触.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a兴奋时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电位变化

C.处于④状态时的K+外流不需要消耗ATP

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 ③的位点将向下移

解析: 选B a处为突触小体, 当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轴突传到突触小体时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 因此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b为突触后膜, 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 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神经纤维处于④状态时, 是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 此时K+是顺浓度梯度外流, 不需要消耗ATP; 图甲中的③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膜外低, 受刺激产生兴奋时, 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Na+内流, 这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 +液体环境中, 由于Na+内流减少, 所以③的位点将向下移.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 共26分)

13.(9分)神经调节在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刺激图中A点, 产生兴奋后, 该处细胞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这种变化主要与________的跨膜运输有关; 兴奋沿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 电流计B的指针将偏转________次.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中, 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 现要通过刺激A点和C点及测量两点电位变化情况来验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 请简要说明操作流程及测量结果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若图示神经元是参与缩手反射的传出神经, 则刺激图中A点引起肌肉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活动. 某人无意间手指被针扎后会发生缩手反射, 但化验取指血用针扎手指时该人可主动不把手缩回, 这说明缩手反射受________的调控.

解析: (1)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后, 兴奋处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情况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这种变化与Na+大量内流有关; 兴奋沿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 电流计B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通过刺激A点和C点及测量两点电位变化情况来验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 可刺激A 点, 测量C点的电位变化; 再刺激C点, 测量A点的电位变化. (3)刺激传出神经, 虽然效应器做出了反应, 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故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答案: (1)Na+ 2 (2)流动性信息传递的功能刺激A点, 测量C点有电位变化; 再刺激C点, 测量A点没有电位变化, 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 即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合理即可, 3分) (3)不属于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14.(7分)如图所示为激素调节的图解, 其中GH为生长激素、PRL为催乳素. 请回答下

列相关问题:

(1)图中存在“下丘脑→释放激素→腺垂体→促激素→靶腺体→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 该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 若图中“靶腺体”为性腺, 则图中“释放激素”应为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信息分析, 内环境中“靶腺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与______________等反馈均有关.

(3)GH和PRL均为蛋白质类激素, 两者一旦发挥作用即被灭活, 说明体液中可能含有与它们特异性作用的________.

(4)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 比如性激素的本质是________, 而胰岛素的本质是________, 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下丘脑通过分泌“释放激素”作用于腺垂体, 促使腺垂体分泌“促激素”, “促激素”进而促使“靶腺体”分泌“靶腺激素”, 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分级调节. 若图中“靶腺体”为性腺, 则图中“释放激素”应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2)从图中信息可知, 内环境中“靶腺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与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均有关. (3)蛋白质类激素发挥作用后被及时灭活可能与体液中的水解酶有关. (4)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是激素调节的共同特点.

答案: (1)分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3)水解酶(4)脂质(或固醇) 蛋白质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5.(10分)由某公司生产的甲型H1N1病毒(简称H1N1病毒)裂解疫苗获批准, 投入使用. 疫苗注入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机制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接种疫苗后, 疫苗将作为________刺激人体, 启动初次免疫. 该过程中, ①是指________, 细胞②将作出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感染甲型H1N1病毒, 由于体内已产生________(填图中标号)而具有免疫力. 此时, 从感染甲型H1N1病毒到快速产生抗体所经过的途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的人接种疫苗后会有发烧现象. 发烧时由位于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节, 加速散热, 这时会觉得身体发冷, 请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反射弧的形式作答, 2分).

(4)有人在成功接种了H1N1疫苗后不久, 又患了流感, 请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解析: (1)题述疫苗的本质是抗原, 其能够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①是指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其可刺激B细胞(细胞②), 细胞②受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注射疫苗后再次感染同种病原体时, 机体已经存在记忆细胞(④⑦)、抗体(⑤), 人体具有免疫能力. 此过程主要是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

(3)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散热增加后, 体温降低, 冷觉感受器兴奋, 最终将兴奋传给大脑皮层, 产生冷觉. (4)注射疫苗后再患感冒, 可能是由于病毒变异, 也可能是由于记忆细胞和抗体太少.

答案: (1)抗原淋巴因子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④⑤⑦记忆B 细胞→浆细胞→抗体(3)下丘脑散热增加→体温下降→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冷觉中枢→形成冷觉(2分) (4)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感染其他类型流感病毒); 疫苗的免疫强度不够, 体内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太少(2分)

植物的激素调节

(时间: 45分钟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24分)

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吲哚乙酸引起的

B.植物茎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生长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 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D.用生长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获得四倍体番茄

解析: 选 C 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但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 植物茎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植物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 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而是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获得四倍体番茄.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乙烯都能促进果实成熟

B.植物的恶苗病与赤霉素的含量过少有关

C.瓜熟蒂落、秋风扫落叶, 是有关部位的脱落酸增加引起的

D.植物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是受各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解析: 选 C 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而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不能促进果实成熟; 植物的恶苗病是由于感染了赤霉菌, 导致体内赤霉素的含量过多; 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植物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是受基因控制的.

3.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B.利用青鲜素能够对收获的蔬菜储藏保鲜

C.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双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单子叶杂草

D.生长素类似物比生长素的作用效果更稳定, 作用时间更长

解析: 选 C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合物, 包括生长素类似物等. 青鲜素能够用于对收获的蔬菜储藏保鲜. 植物体内没有分解生长素类似物的酶, 所以生长素类似物比生长素的作用效果更稳定, 作用时间更长. 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4.用不同的植物激素处理番茄的植株,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浸泡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B.生长期施放适宜浓度的乙烯可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

C.花蕾期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诱导无子果实的形成

D.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会促进果实成熟

解析: 选 C 脱落酸可促进种子休眠, 抑制种子萌发; 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 但不能促进果实发育, 生长素和赤霉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在花蕾期(花未受粉之前)用生长素进行处理可诱导无子果实形成, 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 不能促进果实成熟.

5.下列关于“探究2,4-D对扦插枝条生根影响的实验”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每组选取的枝条数量相同、生长状况基本相同

B.各浓度的2,4-D处理枝条的时间要一致

C.需设置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枝条的对照组

D.超过最适浓度的2,4-D一定会抑制枝条生根

解析: 选 D 每组选取的枝条数量和生长状况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 为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各浓度的2,4-D处理枝条的时间也属于无关变量, 也要保持一致; 为明确不同浓度的2,4-D对枝条生根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 实验中应设置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枝条的对照组; 2,4-D最适浓度是指此浓度条件下促进作用最强, 在一定范围内高于最适浓度时, 2,4-D对枝条生根仍起促进作用.

6.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材料, 处理如下, ①切去胚芽鞘的尖端; ②尖端套上不透光的纸; ③不做任何处理; ④⑤⑦⑧分别用云母片插入不同部位; ⑥用两块彼此不相连的琼脂块把尖端与下部隔开. 如图所示. 用左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 能向左弯曲生长的有( )

A.③④⑥B.②④⑥

C.③④⑤⑥D.③⑤⑦⑧

解析: 选 A 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后, 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①不符合; 尖端套上不透光的纸, 胚芽鞘直立生长, ②不符合; 不做任何处理, 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③可以; 生

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 左侧插入云母片, 左侧生长慢, 右侧生长快, 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④可以; 右侧插入云母片, 胚芽鞘向右侧弯曲生长, ⑤不符合; 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 故用两块彼此不相连的琼脂块把尖端与下部隔开, 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⑥可以; ⑦直立生长; ⑧不生长不弯曲.

7.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 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 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

C.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D.生长素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抑制乙烯的合成

解析: 选C 生长素、乙烯都是植物体内合成的激素, 二者的分布均比较广泛. 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 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 生长素达到一定浓度后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8.在发现生长素的研究历程中, 詹森用实验证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传递到尖端下部, 他随后还做了进一步的实验, 更加肯定了该影响为化学信号的猜想. 他所做的实验是( )

解析: 选D 图A所示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生长素(IAA)有关; 图B实验证实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图C证实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面一段, 是达尔文的实验内容; 图D实验可以进一步证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为化学物质, 应属于詹森的实验内容.

9.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某植物插条使其生根, 结果如下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置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作为空白对照

B.根据实验结果无法比较a、b、c浓度的大小

C.实验结果表明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和c之间

D.该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解析: 选C 根据平均生根数可知, 第2、3组的生长素类似物为促进生根作用, 而第4组为抑制作用, 所以c的浓度最高, 但不能确定a和b两个浓度的大小关系. 若ab, 则最适浓度在0和a之间.

10.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 一段时间后, 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解析: 选D ①匀速旋转导致a、b浓度相同, 故直立生长; ②向右弯曲生长; ③直立生长; ④直立生长; ⑤向右弯曲生长; ⑥不生长也不弯曲; ⑦只有暗室内的幼苗旋转, 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直立生长; ⑧向小孔方向弯曲生长.

11.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对大豆根系生长的影响, 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结果做出的判断, 正确的是( )

A.IAA、IBA和NAA都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最适浓度为IAA>NAA>IBA

C.IAA、IBA和NAA对大豆根系的生长作用都表现出两重性

D.随浓度增大, NAA对大豆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比IBA更显著

解析: 选D α-萘乙酸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 由柱状图可知, IBA、NAA在题中所示几种浓度中都表现为抑制作用, 所以图示不能说明IBA、NAA具有两重性, 也无法比较图中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最适浓度; 由柱状图可知, 随着浓度增大, NAA对大豆根系的抑制作用可能大于IBA.

12.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P点和Q点可分别

表示( )

A.植株横放时根弯曲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

B.植株横放时茎弯曲部位的远地侧和近地侧

C.具顶端优势的植株的顶芽部位和侧芽部位

D.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向光侧和背光侧

解析: 选C 根据图示生长1 cm所需时间, P点是指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 Q是指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 植株横放时, 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 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 植株横放时, 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 生长慢, 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 生长较快; 顶芽浓度较低促进生长而侧芽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胚芽鞘向光弯曲时, 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较低, 生长慢, 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 生长快.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 共26分)

13.(9分)图甲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 图乙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 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 请回答:

(1)由图甲可知, 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________; 对于同一器官来说, 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________mol/L, 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 首先按照图1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 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 得到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①由图1分析可知, 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2分), 该操作体现了________原则.

②由图2可确定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两重性.

解析: (1)题干中图甲的坐标曲线图反映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横轴为生长素浓度的

变化, 纵轴为生长素对器官生长的作用, 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和芽生长的影响. 由图中可以看出, 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mol/L、10-8mol/L.

(2)在根的向地性中, 近地侧生长素对根是抑制作用, 远地侧生长素对根是促进作用. (3)该实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 其他变量均为无关变量, 都应保持相同, 所以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是吸走1 mL, 保证与其他烧杯溶液的量相同, 该操作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由图2可得, 2,4-D溶液浓度在10-11~10-10mol/L时促进生根效果最好, 所以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10-10mol/L; 当2,4-D溶液浓度在10-12~10-9mol/L时促进生根, 2,4-D溶液浓度在10-8mol/L时抑制生根, 所以该实验结果能体现两重性.

答案: (1)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 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2)10-8促进(3)①吸走1 mL(2分) 单一变量②10-11~10-10mol/L 能

14.(9分)某科研人员为了探究生长素对萌发的绿豆不定根发生和生长的影响, 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设置的对照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和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对绿豆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具有两重性,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根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判断, 表中x与50、100、200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表中y与50、100、200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本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 即用蒸馏水处理萌发的绿豆作为空白对照和用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萌发的绿豆作为相互对照. (3)与蒸馏水处理组相比, 实验结果中各浓度生长素对绿豆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 故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对绿豆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具有两重性. (4)由表可知, 浓度为xμmol/L的生长素溶液的促进作用大于浓度为200 μmol/L的生长素溶液, 据此可推测x可能大于200, 又因为在最适浓度的两侧, 存在不同浓度促进效果相同的浓度, 可推测x可能大于100小于200. 由表可知, 浓度为yμmol/L的生长素溶液的促进作用小于浓度为50 μmol/L的生长素溶液, 据此可推测y可能小于50, 又因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也可推测y可能大于200.

答案: (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用蒸馏水处理萌发的绿豆作为空白对照(2分) 用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萌发的绿豆作为相互对照(2分) (3)与蒸馏水处理组相比, 实验结果中各浓度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合理即可, 2分) (4)100200 y<50或y>200

15.(8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 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农业生产中,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甲图中, 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 可选用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2)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 结果如乙图所示. 由图可知, 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______作用. 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 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________点.

(3)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 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 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

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 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解析: (1)由题意可知: 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单子叶农作物, 因此甲图中, 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 d点所对应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 可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 但对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所以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2)题图显示: 加入CaCl2后胚轴的生长速率下降, 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赤霉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 所以它的加入会使胚轴生长加速, 因此加入点为 B. (3)①③组的自变量为是否保留顶芽; 有顶芽时, 侧芽不生长, 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 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②③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细胞分裂素, 加入细胞分裂素后侧芽生长, 所以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 得到的结论是: 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答案: (1)Ⅱ d (2)抑制 B (3)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2分) 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2分)

种群和群落

(时间: 45分钟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24分)

1.下列实例中, 依次符合种群和群落概念的是( )

A.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和所有的鲤鱼

B.蛇岛上所有的蝮蛇和所有的蛇类

C.一座山上所有的草和一个果园中的全部生物

D.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和全部生物

解析: 选 D 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不是一个物种, 也不是所有生物, 既不是种群, 也不是群落; 蛇岛上所有的蝮蛇是一个种群, 所有的蛇类不是所有生物, 不是群落; 一座山上所有的草不是一个物种, 不能构成种群; 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构成一个种群, 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动物的丰富度

B.随着演替的进行, 群落内物种组成越来越简单

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 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

D.繁殖季节, 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解析: 选 C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和动物的种群密度, 而非动物的丰富度; 随着演替的进行, 群落内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之一; 繁殖季节, 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

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 群落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选 C 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有: 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的不同等;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并可能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自然条件下, 群落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4.某池塘中, 某种蝌蚪生活在表层, 取食藻类, 该种蝌蚪发育为成蛙后营两栖生活, 主要以昆虫为食.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蝌蚪与该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

B.该蛙捕食昆虫对两个物种都有利

C.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不同可以减轻种内斗争

D.该蛙及蝌蚪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选 D 该种蝌蚪与该池塘中的浮游动物都捕食藻类, 二者具有竞争关系; 捕食关系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发展都是有利的; 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不同可以减轻种内斗争; 该蛙及蝌蚪属于同一种群, 其在水中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