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及对历史后果评价

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及对历史后果评价

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及对历史后果评价
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及对历史后果评价

试析在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及对其历史后果的评价

[摘要]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是在两级对峙的国际格局和严峻的国内形势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当时国情的迫切需要。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苏联模式同样如此。新中国学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创造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成就,又带来了许多问题。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客观地评价这段历史。

[关键词]新中国苏联原因历史后果

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的,世上本没有路,大胆一点,放开一点,便有了路——路,终归是通向未来的。世上本来没有社会主义,它诞生于马克思对人类发展的思索中,苏联是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书写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这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条路上,中国人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道路,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就。站在未来的时间点回看过去这段历史,为何在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如何分析和评价由此产生的历史后果呢?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长期贫困落后的国家里,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何在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解决这些新的重大历史课题,单单依靠过去领导革命根据地、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而言,社会主义的建设在中国以往的历史上是一张白纸,几乎无经验可言。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中国社会主义的蓝图?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81页)

一、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原因

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决策,关系到中国几亿人口的生死存亡与民族发展的问题,在建国初期,新中国之所以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第一,客观环境。

首先,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国内形势。国际上存在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采取不承认和敌视的态度,并在外交、经济、军事上实行孤立、封锁、威胁。国内形势非常严峻,在军事上,国内存在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集团与国民党领导的反动武装集团的对立。国民党背靠美国,大肆进行内战、独裁活动。美国企图通过国民党复制历史,获取在华利益。同时,美国又害怕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阵营构成威胁。

其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苏联和中国有太长的边境线,建国初期就与这个强大的邻国交恶是极为不妥当的,而且当时苏联手中还有大量东北领土没有归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逐步升级,苏联需要新中国作为其盟友。而中国需要苏联援助。双方各谋所需。

在内忧外患的国际情况下,首先,我们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援助,当然更不可能从那里获得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其次,巩固新政权稳定的需要。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立,新中国刚成立,强烈的政治气息。新中国建设首要考虑的是稳定的和平的环境。新中国站对阵营,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维护国家安全,在国际社会中立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学习社会主义苏联的建设经验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迫切需要。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数十年的社会主义经验,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凸显了苏联模式的威力。作为由革命党演变而来的执政党,没有属于自己的具体的建设经验。这无疑对我国建设具有榜样意义,我们需要且能够为我国所学习。

何为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斯大林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论述,并适应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需求而形成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建设自己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加快工业化的步伐,防御和粉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提过向苏联和其他国家学习的问题,认为,一切国家好的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

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便短时间内使国家迅速走上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模式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所以,这些使得缺乏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别无选择的苏联这个样板,开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当时我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这也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家,发展现代工业,提升国力,自身实现民族自强的理想。

因此,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毛泽东提出了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一边倒”,即中国联合苏联,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一边倒“是新中国化解帝国主义封锁的武器,也是中国学习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起点。在”一边倒“的过程中,中国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学习苏联模式的道路。

二、分析和评价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的历史后果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何况每一种模式的实行也有着它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苏联模式同样如此。新中国学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创造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成就,又带来了许多问题。

第一,我们应注意到,我们认清我国具体国情,探索并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苏联模式有其弊端,它的弊端暴露,也有一个过程。所以,在建国之初,学习社会主义苏联经验,是合乎历史逻辑的。

苏联模式对我国建国初期的中国建设是有价值的,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新中国建国之初,政权的稳固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但是由于中国过去工业体系的不完善,我们在重工业领域很多方面均处于一片空白,国防工业非常落后。而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们走过了一条按照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来安排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道路,使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一五”期间,也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也有效地促进和保卫了新兴的政权不受破坏与颠覆。中国在十年之内完成了西方两百年的初步工业化进程,基本建成了全面的工业基础,生产力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第二,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学习经历了全面模仿和有限调整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尽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成绩是不可否认的。

(一)全面模仿阶段

我们在学习苏联经验,从建国初期到1956年,中共完全在中国复制了苏联模式。模仿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与当年适应苏联战争和革命环境一样,苏联模式也比较适应建国初期的中国国情。中共也因此在完成抗美援朝、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等繁重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在发展重工业过程中,某些环节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管理过严过死、缺乏活力等,束缚了地方管理经济事务的积极性,以及重工业投资过猛,影响农民生活提高等等。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其调整或改革是必要的、应该的,但绝不能由此否定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经济计划性的正确性。

(二)有限调整阶段

也许是实行苏联模式的国家的通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消极因素也毫无保留地应用在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跃进、人们公社化等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迅速后退;“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导致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挫折不断。一味地学习苏联,使我们变得被动,为苏联推行其霸权主义提供了便利。而当时新中国不甘于让苏联支配,于是苏联停止了援助。中苏关系恶化,我国经济收到了严重损失。

到1959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不足开始暴露。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农民闹退社、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严重事件。在上述内外形势下,催促着中国共产党考虑中国自己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中国不得不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改革,真正迈出扬弃苏联模式,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结合国情,采取一系列有别于苏联的方针和政策。首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现在,我们可以讨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缺点和偏差,如过高的计划指标、过快的改造速度、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过高估计等,但不能否认,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确实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其次,是处理党内党外关系上,我们和苏联也不同。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十分主义加强与党外人士合作,共同决定国家大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有别于苏联的一种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几十年前,建国初期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已离我们远去。如果处在不同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也许,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选择与取向上,会与当年有所不同,但历史有着自己的客观发展过程,不容许假设,不容许涂改或自由想象。如何评价建国初期学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利弊得失?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对该肯定的成绩应充分肯定,对失误也应客观分析。要充分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作出选择的合理性。因此,应该充分肯定建国初期,新中国学习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积极意义,不能抹煞学习苏联模式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不能因为后来中苏关系的变化而否定当时苏联对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贡献。如果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完全抛开当时的历史环境,用现在的标准,按照现在的显示需要去作评价,就违背了辩证分析问题的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历史,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能使我们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走向未来。

参考书籍:

[1]张春海,李春策.苏联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历史及其评价[J].《延安大学学报》,2009, 31[5]:46-51.

[2]沈宗武.看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EB/OL].

https://www.sodocs.net/doc/b214603476.html,/view/a1d6e203bed5b9f3f90f1cca.html.

[3]李丽.如何评价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经验[J]《真理的追求》,1997,8:30-3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1、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前导读】: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一、诊断病情: 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病人:苏联经济 病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二、医疗过程: 1 疗效: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原因: 2、勃列日涅夫的药方

【读一读】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疗效: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3、戈尔巴乔夫的药方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还减少了,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或建立家庭农场。 疗效: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我的药方 三、知识升华

英国大宪章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英国大宪章的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大宪章人权思想的产生,是英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果。 在中世纪,英国王权过大,不仅广大的人民没有人权,就是上层统治阶级的权利也受到严重损害。 即使尊贵如贵族似的人物,也不过是国王的奴仆而已,贵族本人甚至不能决定自己的家务事情,例如妇女的婚姻大事等。 贵族家庭中妇女的婚嫁,要由国王来决定,这就损害了英国贵族的利益。 英国贵族争取权利的斗争,于是从反对国王干涉贵族家庭的内部事务开始。 因此,英国贵族成为反对王权、争取人权的斗士。 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征服英国后,为了收买人心,争取英国教会、贵族和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于1066年签署了给予臣民一定权利的“王冠宪章”。 征服者威廉在“王冠宪章”中宣布,保证要“用正义统治人民、把国王的一切供给人民”,他还保证要制定正义的法律,并且保卫它;他特别强调将禁止各种掠夺、暴力和不公正的审判。 这时发生了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十字军东征运动。 1099年十字军领导人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后,组织了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起草了《耶路撒冷审判书》。 这份重要文件规定了在耶路撒冷,各国国王都要服从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的决议。 许多英国贵族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参与组织了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 当这些贵族返回英国后,他们就把限制国王权力的这种精神带回了英国。 此后在英国贵族反对王权的斗争中,就有了一个法律依据。

这样,十字军东征在世界人权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英国贵族的斗争下,1100年国王亨利一世被迫颁布了一个宪章,史称“亨利宪章”。 这个宪章保证教会的自由,保证贵族的继承权。 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亨利一世表示限制他在控制贵族家庭妇女婚姻问题上的权力。 二、英国大宪章的内容这个文件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权宣言: 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人权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保护个人的尊严、反对国王滥权的基本精神;它要求恢复人的权利,并制定一个宪法来保证这些权利。 英国大宪章所强调的人权中,不仅包括了人的消极权利,而且还包括着人的积极权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英国大宪章在人类人权发展史上的上述作用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英国《大宪章》的人权思想及其对世界人权思想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大宪章的世界影响大宪章具有深远的世界影响。 《大宪章》影响了欧洲大陆的人权思想,使欧洲的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更加灿烂辉煌。 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大宪章》的精神又传到了这块新大陆。 移民美洲的欧洲人带去了大宪章的人权思想。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采用了英国大宪章的许多观点和内容。 《世界人权宣言》制定后,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世界人权宣言》的原则正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普及。

苏联兴亡史

对苏联解体的一些看法 当我怀着好奇的心开始学习《苏联兴亡史》这门课的时候,我发现这段对于我而言比较陌生的历史十分有趣,它见证了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开花结果真正地掌握了政权,并且发扬光大,让世界的各个角落都飘起红色旗帜。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看到了各种卑鄙的暗杀、可笑的现象、无奈的结果。最终,课程随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而结束。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不能结束,我们要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能让悲剧发生在我们伟大的祖国。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有各种解释和学说。作为一个只学习了一个短学期的学生,我只能就我所学习查阅到的知识资料对苏联解体说一说我的看法。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手上解体的。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被选举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一上台就努力推行经济体系的改革,他指出:“改革社会关系的体系,首先是经济体系,指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面貌。”可见当时的苏联由于经济体系种种弊端,经济状况已经很差了,百姓生活水平不行,国家危机重重。戈尔巴乔夫在这个非常困难的形式下上台执政,他没有选择,必须改革。在4月23日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发言,确定了要加强改革必须先强化管理,从党和国家的干部、体系等管理上下功夫。我认为这种做法、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党和政

府的管理体系一片混乱,上令下不行,那么领导人不论作出多么正确的决策,对于国家都是枉然,因为根本就执行不了。而当时的苏联我想就是这样的,长期的思想上的镇压、特权主义、腐败的官僚体系等等。最后,这次会议总结是要“言行一致,高度的主动精神和责任心,对自己、对同志要严格要求”。 随后,改革一步步开始。在那时的苏联,酗酒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严重到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产生了危害,所以必须管理治理!于是,在5月16日,戈尔巴乔夫开始了对酗酒现象的治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了关于加强同酗酒作斗争的命令。“命令”对酗酒并影响工作者进行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处罚,还加强了酒来源的管理。我看到了一份关于莫斯科居民酗酒的统计资料,统计结果是相当惊人的,在所考察的人口中,因酗酒进过防治所的有14.1%,进过醒酒所的有66.6%,因酗酒叫过救护车的有19.8%,在1964~1982年期间,苏联酗酒人口比例增加,每人每年消耗酒精量居然达到了10升,简直就是触目惊心啊。然而,由于改革方法不对,过于激进,导致了禁酒的失败。从禁酒的失败上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缺乏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的能力。俄罗斯民族酗酒是千百年的传统,怎能说禁就禁,更不能如此激烈,戈尔巴乔夫一开始就关闭伏特加酒厂、取缔酒类商店、摧毁葡萄园,给予酗酒毁灭性的打击,可是却不管这样做的后果。他没有从根本的思想教育入手,又一开始就过激地禁酒,这样导致人民异常激烈地反抗。一方面私酒开始泛滥,质量和制作过程不合格的私酒导致不少人工业酒精中毒伤亡,另一方面,本来就不振的经济雪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 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应对美国冷战。今日的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 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0.2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迅速恢复的国家机器比以往承担着更多任务,尤其是经济控制的职能。农民和工人阶级起来反对私有者,战争期间经济崩溃造成了城市和军队供给急需。还有一些党的干部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动人前景。”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选A。根据材料“经济控制”“战争期间”“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战争(1918—1920年)结束后,于1921年推行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方式,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的表现,时间不符,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并不存在战争,故D错误。 2.(2019·邢台模拟)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C。由材料的时间“1921年”可知这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 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 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 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是允许私人经营小煤矿,说明此时苏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C。 4.(2019·黄冈模拟)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B。“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故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选B。 【加固训练】

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83 次更新时间:2014-11-19 21:37:32 进入专题:苏联解体● 梁柱吴恩远曹长盛安启念 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苏联国旗颓然跌落,三色旗随后升起。苏共亡党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惨痛的历史教训,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自然灾难的情况下顷刻土崩瓦解,“红旗落地”铸就了一个大国的苦难,也留下了巨大的历史谜团。认真总结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铭记20世纪遗留下的这一沉痛的政治遗产,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走向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话人 梁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吴恩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 曹长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戈尔巴乔夫说,在他上台之际,国内并不存在特别尖锐的矛盾,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消灭苏联。他承认,苏联垮台完全是由于改革者自身的错误造成的。 吴恩远:在苏联解体20余年之际,人们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分析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其焦点在于,一些人坚持认为存在70余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或称苏联

模式、斯大林模式等)“由于弊病太多,已走入死胡同”,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因;戈尔巴乔夫的责任仅仅是次要因素。 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单一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极大消融了企业改革创新能力和生产活力;思想领域的保守、僵化和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发展丧失生命力……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任何事物自身都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当时的苏联体制同样还有巨大优势的一面。由经济学家阿巴尔金主编、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的《苏联经济史》是重新评价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威著作。该书没有回避苏联体制的弊端,但同时指出:“毫无争议,苏联在自己的存在时期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没有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在经济和军事政治范畴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在航天、核能方面成为第一大国。它发展了自己的能源经济潜能,建立了结构最发达的统一的能源体制。苏联的基础科学、教育体制和干部培养体制客观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该书得出结论:“苏联社会体制、苏联模式的垮台不是必然的”。 这不仅是俄罗斯权威经济学家的观点。苏联解体后的多次俄罗斯民意调查表明:70%以上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不存在必然性,是完全可以防止的。甚至戈尔巴乔夫本人也不认可“苏联体制弊端导致苏联解体”的观点。2010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说,在他上台之际,国内并不存在特别尖锐的矛盾,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消灭苏联。他承认,苏联垮台完全是由于改革者自身的错误造成的。 安启念: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成功地进行改革,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赫鲁晓夫最先发动改革,但他为人鲁莽,改革过于随意,准备不足,不讲策略,很快失败。勃列日涅夫反对改革,因循守旧,失去了改革斯大林模式、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机遇,使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日益严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导致国家解体,共产党下台。历史地看,苏联共产党要么反对改革,要么沿着错误的方向改革。在苏共亡党的问题上,应当负责任的不仅是戈尔巴乔夫,还有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以及那些反对改革的人。 党的指导思想改变,放弃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是苏共覆亡至关重要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误解 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 ——从解密档案中寻求历史真相作者:特约记者黄军甫 采访嘉宾: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 时间:2011年12月 黄军甫: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20周年,国内各界对此都很关心。您是国际著名冷战史、苏联史专家,此时此刻一定感慨良多吧。沈志华:是的,作为一个苏联历史研究者,特别是一个理想主义时代的亲历者,每每想到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便有一种异常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当年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时,我就想,一个存在93年的老党、74年的大国,怎么说没就没啦,并且事先似乎没有任何征兆。现在通过看一些材料得知,苏联解体的事,连中央情报局都没有任何感觉。黄:看您的书也好,和您交流也好,感觉您有一个基本观点:一种历史,只有让它离去一定时间,我们才能科学地研究它,完整、全面地把握它。那么,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东欧剧变更是过去20多年了,现在应该可以对一些问题作比较清晰和准确把握的时候了吧?沈:黑格尔有一句名言:智慧的猫头鹰到黄昏才起飞。研究历史必须要以原始资料为基础,这是对史学家的起码要求。第一是当年的公开报道;第二是外国学者的著

作。但是,这两种材料都无法构成历史叙事的主体,还有后来的一些当事人回忆,都是第二位的。那么,核心的史料是什么?原始档案。不过,档案有一个解密期的问题。目前比较开放的是东欧各国的档案,特别是涉及原来执政党的文献,几乎全部都解密了。所以,现在确实是研究苏联、东欧剧变原因的大好时期。历史学家应该也完全可以加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黄:过几天就是苏联解体的纪念日,这几天俄罗斯又因杜马选举闹出许多事情,所以,虽然20年过去了,国人对我们这个北方邻居的兴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不过,对于学术界和政界来讲,最感兴趣的问题恐怕还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多数人认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基本上就两个原因:其一是美国搞和平演变的结果,其二是戈尔巴乔夫背叛社会主义的结果。沈: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仍旧把苏联解体这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归咎于你提到的两个原因。这两点是不是原因?当然是。但它们恰恰是所有原因中最表面的、最浅层次的原因。熟悉马列主义和苏联历史的人都知道,共产党人是要埋葬资本主义的,是要搞世界革命的。因此,苏联和美国的斗争,或明或暗、或文或武,你死我活,世人皆知。但为什么人家没败你败啦?是你自己有问题。这就是毛泽东讲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另外,把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的背叛更是荒唐。马克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掌握新经济 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苏联的建立。 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成就;苏联农业集 体化的方针和成就。 3、掌握1936年新宪法;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 重弊端 4、通过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培养学生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学会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的思想方法。 2、运用问题讨论法,评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2、苏联的成立,有利于团结境内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增强国防力量。 3、苏联在短期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必须通过改革来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设疑自探 1、引导学生设疑 教师用语: 出示学习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选择题 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英法绥靖政策 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 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的特点是() A.全面实施市场经济B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多党制代替一党制 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 B.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

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 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标志着苏联的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为什么说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材料二 B ?邮票发行的时间 C.邮票的发行者 D.周年纪念的时间 A.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1547年1月19日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在位。 1689年中俄缔结《尼布楚条约》,这是俄中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 1713年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1721年俄国从此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 1812年拿破仑侵俄失败。 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起义。 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 1856年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木战争。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为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1年2月19日农奴制改革 1864 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出现了布尔什维主义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905年1月9日“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日俄战争 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 1917年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英国议会的历史演变 摘要:英文议会Parliament一词,源于法文Parler(原意为谈话),它的拉丁文形式为Parliamentum(意为会谈) 。英国议会的开端一般认为始于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以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S.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1265年在威斯特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者有僧俗贵族和每个郡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镇两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召集议会,史称“模范议会”。“模范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议会的最终诞生。中世纪的议会在国王与贵族的冲突中不断增长其限制王权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后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自身体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议会制的国家,其制度不仅对英国自身的民主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体系,甚至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英国议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对美中两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 资本主义君主政治议会弹劾贵族 Abstract:The word “Parliament”in English came from the French word “Parler”(means conversation) and is written as “Parliamentum”(means discussion) in Latin .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parliament was started in 1263 when Henry Ⅲ, the king ,replaced the 15 person meeting which had the veto with his trusted followers , ignoring the great completely .In the clash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aristocratic opposition faction led by Simon de Monfort , won the civil war finally . A meeting , was held in Westminster Abbey palace in 1265 ,with the attendants consisting of religion aristocrats , two knights from every county and two citizens from every big town . In 1295 , a Parliament “ Model Parliament ” was called by Edward Ⅰfor collecting war funds . During the Middle Ages , the Parliament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restrain the power of the sovereign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ristocracy . The Parliament system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Britain . It is not only meaningful to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ritain itself , but also to some western countries , such as the system of US . And it even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a .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origin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n history , and also talk briefly about its influence on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of both US and China . Key words: capitalism monarchy parliament impeach noble 1. 引言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议会制度形成。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即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共同构成英国的议会政体。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并最终发展成为近代史上的代议制议会。 那么,英国议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以及议会对当今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将把全文分为五节来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2、3、4节将着重分析前两个问题,第5节具体阐述第三个问题。 2. 英国议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英国曾经有过较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和与之相伴随的封建君主制。可以说,议会就是在同封建君主不断地抗争,夺权的背景下产生的。 2.1 英国的贤人议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情导航】 【思维导图】 【备考策略】 本专题中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作横向比较。 复习时要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性、曲折性。 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分析理解苏联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利弊,说明其经验教训等仍可能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主干知识整合】 考点一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核心词: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见必修二教材)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同点: 从背景看: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看: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 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 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 ③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同在。 从影响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 从实质看: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区别: ①根本目的:前者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发展完善资本主义; ②措施:前者核心措施--------国家资本主义;后者核心措施-------- 调整工业, ③特点:前者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 后者是在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的前提下由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到逐步减少国家干预并辅之以制定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但从总体看前者仍 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仍但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 ④性质:前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启发与认识①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③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式占主导;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为缓和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直接受益者是民众,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垄断资本家;⑤“ 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企业真正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⑥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苏联演变教训与启示

苏联演变之后,苏联现今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然而,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一个首先实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工程并积累了70多年的正反实践经验的国家.一个先后经过二次模式转换过程并在最后—次改革中失去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它所提供的关于苏联模式社会义体制的改革和演变的无比丰富的历史材料,将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功的珍贵财富。本文在上述各章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可以从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史无的例的复杂工程 马克思一生主要是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而他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研究基础之上。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而且这种革命带有世界性质,将会同时发生。然而,马

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社会发展的道 路也进行认真探讨。在这个问题上,他首先破除了把他的理论教条化的做法,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 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马克思针对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定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们一切肯定成果,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的支持。在这种支持下俄国革命政权吸取资本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创造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利用俄国农村公社马克思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封信的草稿中谈到.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他认为,如果俄国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团素,变为使俄国比共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③。由此可见,

俄罗斯历史概况

俄罗斯历史概况 基辅罗斯(862年至1242年) 早在公元1世纪,在中、东欧的第聂伯河、奥得河、维斯瓦河及布格河流域便住着了斯拉夫人。至6世纪,斯拉夫人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中、上游,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西德维纳河一带,成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及乌克兰人的祖先。到了公元7、8世纪,东斯拉夫人有两个准国家组织,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及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斯拉维亚。862年,由于斯拉维落亚各部落为争夺权力而内战不休,使各部精疲力尽,于是商议寻找一位王公来治理各部,裁决纠纷。在他们眼中,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瓦良格人(即罗斯人)精明能干,秩序井然,于是邀请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当他们大公。留里克王朝由此开始。879年,留里克身亡,大公之位由奥列格接掌。奥列格认为诺夫哥罗德地势偏僻,不利发展,觊觎南方的基辅。882年他率兵南下,首先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和柳别奇,然后南下基辅。奥列格定都基辅,称为“诸罗斯城市之母”。之后,他继续征克周围的部落,将东斯拉夫人部落的斯洛文人、克里维奇人、德列弗利安人、谢维利安人、拉迪米奇人以及非斯拉夫人的麦里亚人、维西人和楚得人置于控制之下,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 1223年蒙古军队在拔都汗的带领下侦查基辅罗斯,罗斯各大公与长期的仇敌钦察人组成联盟,在卡尔卡河岸与汗国侦查军队交锋。由于罗斯各公国大公对蒙古汗国不了解,再加上内部不合,被包围后歼灭,5位大公阵亡。随后蒙古军与1237年击破弗尔季米尔公国首 府弗尔季米尔,经过各公国境内折回补给,又在1239年重新侵略罗斯过境,在1240年占领基辅,代表着蒙古240年统治的开始。 弗拉基米尔大公(1157年至1389年) 俄罗斯人被蒙古人打败后,被分割为三部分.西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南方的乌克兰,中,东北部森林区的罗斯公国,诺夫哥罗德独立,但是要缴纳重税,乌克兰被金帐汗直接管理,俄罗斯公国需定期到萨莱可汗大帐叩头领取汗敕,缴税和提供兵源,是严格的封臣关系,俄罗斯法理上没有自己的政府,其最高统治者是蒙古大汗。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蒙古大汗实际上干预了俄罗斯和钦察汗国的事务,蒙古人是间接统治,因为俄罗斯未统一,政治上维持分裂状态。如派人治理,耗时费力。在征税上最初派八思哈,后来改为任命一位弗拉基米尔大公,全体公国也要服从,这么是俄罗斯在政治上联合起来的最早尝试,使大公听从莫斯科公国,汗使王公听命于他们所爱戴的大公。使罗斯统一位全俄罗斯大公,随着金帐汗控制越来越松,莫斯科在1378年打了一次胜仗,但是在1382年受到脱脱迷失入侵,再过100年,罗斯独立。俄罗斯在别儿迪别分裂为东俄与西俄,出现两个俄国是因为立陶宛的入侵,金帐汗无力干涉。俄罗斯后来再分裂成乌克兰,白俄罗斯。 莫斯科大公国(1263年至1547年)

英国早期的历史背景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 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 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岸的克莱德河(the Clyde)、默塞河(the Mersey)一同承载着将工业原材料运输至内陆工业城市的使命。而东岸的特维德河(the Tweeds)、泰恩河(the Tyne)、蒂斯河(the Tees)以及著名的英国第二大河、长336公里的泰晤士河(the Thames)不仅面向欧洲大陆的北海各大港口,并且形成了富饶的渔场。 英国最大的湖泊是位于北爱尔兰的内伊湖(Lough Neagh);而位处英格兰西北部、威尔士北部的湖区(the Lake District)则为其15个湖泊的秀丽风光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还诞生了19世纪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 (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