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功能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功能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功能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功能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摘要]彼得贝伦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他主张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则。本文论述了彼得贝伦斯在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认可的是技术在设计上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产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并增加生活的趣味。技术的革新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方便舒适。

[关键词]彼得·贝伦斯,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艺术不应该再被看作一种个人事务,不应再被看作一种个体艺术家的自我迷幻或奇想——如同他被其情人弄得神魂颠倒的情形一样,我们不想要一种这样的美学——其法则源自浪漫的白日梦,而是要一个真实的美学——其威信基于生活。不过我们也不想要一个孤芳自赏不思进取的技术,而是要一个能显示自身能随着我们时代的艺术脉搏一致跳动的技术。”

——behrens

彼得·贝伦斯简介

(图1 peter behrens 1868-1940)

彼得贝伦斯(如图1)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彼得·贝伦斯1868年出

解读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处于欧洲的最北部,包括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冰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常年极地生活的特点,北极圈内寒冷的气候,使这几个国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即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所谓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指的是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于国际的一种设计风格,它是一种现代风格,是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即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人文因素在设计中的体现,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一种富“人情味”的现代美学。 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五个国家地处“欧洲之冠”与外界相对隔绝,只靠丹麦的几个岛屿与欧洲大陆相连接,所以英国的工业化大革命并没有在那里出现,它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19世纪下半叶,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开始探讨现代主义设计。它们在保证传统工艺在工业化发展时不受到损害的同时能够把传统与现代工业设计结合起来,即向着“工业艺术”方向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包豪斯学校强调的功能 主义影响到了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 但是在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中并不盲从的接受功能主义,而是立足于本地区、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工艺和材料,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美妙的和谐设计风格。其产品的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 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1]。同时对于品质和细节的追求,使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很多产品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永恒的经典之作。 1解读20世纪3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作品首先在家具设计方面,20世纪30年代,瑞典工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简朴生活的追求及功能主义的融入,使瑞典的家具设计以“优雅”著称。瑞典现代设计师马姆斯登和马特逊为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哲学基础做出 了很大贡献。 他们的家具设计思想建立了瑞典居家环境轻巧而富于人情味的格调。如图1, 马特逊于1936年设计的扶手椅。这种家具轻巧而富于弹性,提高了家具的舒适性,同时又便于批量生产。荷兰的阿尔瓦·阿尔托是以用工业化生产方法来制造低成本但设计精良 的家具而著称的设计师。 阿尔托善于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如图2他于1928年设计的扶手椅是采用胶合板和弯木制成的,轻巧而适用,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点,既优美雅致而又毫不牺牲其舒适性。在阿尔托的作品中斯堪的纳维亚的功能主义体现的十分明显。阿尔托还运用当地材料,结合工业化的精神,对旧形式提出改良,如图3他设计的“Y ”型和三条腿的坐凳,改变了四条腿的模式,是对传统家具的一个突破。 在建筑方面,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赫尔辛基“文化宫”和“芬兰 宫”(图4)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在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 上,阿尔托设计的芬兰馆,以“运动中的木”为实施方案,柱子以藤条绑扎圆木,曲折的外墙则用启口木板拼接而成,小巧精致、典雅秀美,被誉为“木材的诗篇”。建筑的地点是在赫尔辛基的图朗阿提海湾,纯白的建筑耸立在山上,远远望去像蓝色海洋里白色的风帆,带 给整个赫尔辛基无限的动感[2] 。 在灯具制造方面,经久不衰的汉宁森的PH 系列灯具,在1925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得了金牌,并且至今仍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产品如图5。PH 系列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艺术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在陶瓷、玻璃器皿方面,瑞典形成了所谓“瑞典现代”风格。这种新风格的特点是器皿设计造型非常简单朴实,具有良好的功能,适应于大批量生产。斯堪的纳维亚的人情化设计也体现在阿尔托的玻璃制品上展现出来如图6,他在1937年设计的花瓶,采用了有机形态的造型,随意而有机的波浪曲线轮廓,打破传统对称玻璃器皿的设计标准,其创作灵感来自于芬兰湖泊的边界线。他的玻璃制品参加了巴黎国际博览会,成为世界众多博物馆的珍藏品。他主张在设计上应用自然物质与有机形式,并且以流线型为设计特色,表现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的风格。 2解读20世纪40、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作品 20世纪4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常常表现出乡野的质朴, 色彩也有早期的原色改为调和色彩,材料的选择也原意使用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到了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朴素而有机—————————————————————— —作者简介:李靖(1979-),女,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产品设计。 解读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 Interpretation of Scandinavian Design Style 李靖Li Jing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抚顺113001)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Fushun 113001,China )摘要: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指的是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于国际的一种设计风格,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 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人文因素在设计中的体现,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本文对其进行了探讨。 Abstract:Scandinavian design refers to a kind of design style which is popular in international in 1930s-1950s.It integrates the modern design idea and the traditional design culture,and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function of the product,but also stresses the embody of human factors in the design,to avoid too rigid and severe geometric forms.This study discussed it. 关键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设计风格;作品Key words:Scandinavia ;design style ;works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035-02 ·35·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摘要: 现代设计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与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现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思想薄弱并且以文化上自由放任的态度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解决所有现代主义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两者之间矛盾的解决将促使现代设计积极发展。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矛盾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相对于传统设计而言,现代设计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对既有传统的扬弃与超越。现代设计所主张的民主,即设计为大众的思想,相对于为贵族服务的传统设计观念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和进步。但当现代设计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传统和固定的模式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临新的矛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朝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的具体体现。 一、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一个内容庞杂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运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 具体到设计上则是把以往为权贵的服务方向改变为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探索,充满了社会乌托邦主义和社会工程动机,是一种具有高度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 而是努力于创造一种非人性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产的、普及的新设计,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降低成本、能够使设计为大多数人享用的目的。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 而是动机,风格只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现代主义设计是充满民主色彩和革命色彩的设计运动,它目的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而在与之一脉相承的国际主义设计中,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高度理性日益显示出冷漠的气质和单调的作风。米斯?凡德罗所主张的“少即多”在国际主义风格中被形式化地遵循着,已经失去了以往功能主义应有的精神,甚至成为一种固执的教条模式,以技术主宰的工业文化造成的设计形式的单一与人性的温和关怀背道而驰,这意味着现代主义设计逐渐缺乏力量而最终被多元并存的时代精神所取代。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汇的含义的非常复杂,从字面上看,是指现代设计以后的各种风格或某种风格,因此它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虽然设计上后现代主义至今仍处于风格繁杂、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宗旨非常明确,其中心是反对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和人文关怀,而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衷处理,打破了现代主义一直以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新阶段。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根基和传统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因此,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兴起为观照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主义设计自身的矛盾。 二、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 福柯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同样,我们也不应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仅仅理解为

超越功能主义

超越功能主义 摘要:1960年代末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受到质疑,由此出现新的设计思想,包括心理学设计思想,符号学,意大利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性设计。 功能主义设计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20世纪初在德国得到系统发展,成为二十世纪的正统主流设计思想,它认为工业设计是作为文化因素参与经济活动,“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体制内的改革”,使劳动高尚化,以克服劳动“异化”;“艺术”是“道德”与“高尚”的代名词。功能主义认为设计应当反映时代精神,工业时代的特征是机器大生产,机器只能加工几何形状,因此几何形式美就成为功能主义的美学观点,“外形跟随功能”,也就是艺术与技术结合,它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产品设计不要附加装饰,而是通过结构和材料来表现美,通过机器加工来表现完美的几何形式、表面光洁、表面质感和表面机理,表现表面的光顺。它强调造型必须有目的,必须符合功能需要,这也就是说设计必须很理性,不能按照设计师的个人随想。它强调工业大生产,以降低成本满足下层人民需要和国际市场竞争。设计师必须熟悉加工工艺,产品必须能够大生产,为此设计要标准化、系列化、典型。它强调设计应当为大多数下层人民服务,提倡简朴节约,设计的产品必须价廉、结实、耐用、质量高。从192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审美观形成了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对周遍国家有较大影响。他们反对通过设计刺激消费,反对用华丽包装打扮把劣等产品,反对给产品附加装饰。它反对机器中心论,即:把机器作为少数人的拜金工具,为少数人的利益而设计,用机器来奴役人。它坚持以人为本,用艺术作为理想主义和道德力量来改变机器中心论,强调高尚而愉快的劳动。功能主义设计又被称为现代设计、技术美、机器艺术。193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设计思想逐步传播到欧洲、亚洲。由于包豪斯一些成员1940年代在美国建立设计学校,从事设计,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美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发展出高层玻璃建筑。 195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大量水泥建筑和高层玻璃建筑,并以次作为“现代性”的象征标志。许多高层内部空间狭小拥挤,有时多达数万人在一座高楼里,并不适合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很难清洗大面积的玻璃。1960年代中期,西方在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出现争论,在美国出现了对现代建筑、心理、和象征方面的批判,逐渐形成后现代理论,批评把追求纯功能目的理性作为大批量产生的唯一目的,认为这种设计缺乏情感色彩,又有人争论艺术在设计中的作用。1965年阿多诺斯在德国工作联盟作了一个报告“今天的功能主义”,批评把功能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并指出一种形式除了具有确定的用途外,还具有象征符号作用。1968年又有人提出不能再把功能主义看成至高无上的设计原理,批评六七十年代水泥板建筑的形式主义使人感到单调。在美国甚至有些高层玻璃建筑被推倒。由此,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各国受到批评,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功能主义设计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1970年代,西方许多家庭已经购买了各种家用电器。这些家电具有各种功能,按照功能主义思想设计是否能够满足人们需要?不能,因为人们对家庭用品的要求很多。有的用具减轻了家务劳动负担和劳动时间,例如洗衣机。有的用品使人们的愿望变为现实,例如,卷发器,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有的用品提高了家务质量,例如各类清洁剂,但是它们也引起新的生态循环问题。然而许多电器和工具,例如吸尘器,只改变了劳动形式,把“手工扫地”变为“操作机器”,既没有减轻劳动强度,又没有减少时间。工业设计逐渐从设计理论意识到了许多新问题,首先是减少时间,减轻家务劳动负担。其次,人们对“单一功能”用品不再感兴趣,而要求“系统功能”,例如组合柜,成套餐具茶具,厨房系统,组合电器,办公室系统。企业生产要求最大产出最少时间。另一方面,为了减少风险,大多数生产厂家只制造少数销路好的产品。设计主要被市场销售所左右,被预现规定好的成本、技术条件、甚至形状和颜色所限死,这样又引起滞销。换句话,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工业设计界提出设计目的应当去满足用户需要,必须有新的设计思想以创新产品概念,这样导致了使用行为的研究,从此心理学成为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1980年代后期,动机心理学被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认知心理学被应用到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中。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23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以工业设计为主的现代设计革新运动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席卷欧美。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展开的,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并服务于整个工业社会。它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使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人们的消费要求和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民主思想、充分肯定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赞赏新技术、新材料的工业设计的先驱人物。面对时代的挑战,他们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提倡科学的理性设计并创立了新时代的设计美学--机械美学。其所设计的简洁、质朴、实用、方便的全新产品,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与风格,标志着产品设计进入现代工业化设计的时代。工业设计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独立的设计教育体系也出现了,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在欧美各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各具特色。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立、包豪斯的建立与发展、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确立、各国专职工业设计师的出现等等,表示现代主义设计形态已趋成熟。卓越的建筑师、设计师格罗佩乌斯、科布西耶、凡德洛、赖特等人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他们提出一系列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原则,对推动欧美及世界的现代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格罗佩乌斯是最早在设计理论上有全面建树的设计师。他明确指出:“应该强调机械对于工业设计奠定决定作用。”他认为必须贯彻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原则,设计应该“能够从实际方面完全达到自身的功能目的”,这样设计的产品才是可以应用、信赖、造价低廉和经济有效的。他认为20世纪的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对装饰和复古主义。他对美学风格的看法作过极具哲理性的阐述:“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科布西耶是机械美学的创立者,他赞赏飞机、汽车、轮船的设计,因为这些设计没有受到任何传统的束缚,完全是按照功能与技术的要求设计的,是全新的工业产品形式。他认为大工业社会的任何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他赞美单纯、清晰的几何体。他说:“按公式工作的工程师使用几何形体,用几何学来满足我们的眼睛,用数学来满足我们的理智,他们的工作简直就是良好的艺术。”他主张设计应表现简洁、秩序、逻辑的理性美,应表现出对象本身的直线、比例、空间、体量的美,而不要有附加装饰。凡德洛也强调时代风格,主张设计的现实和功能意义,主张采用机械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赖特亦强调功能,同时提出“有机建筑”的观点,认为建筑设计应考虑其与环境的和谐、对建筑空间的有机安排与调度、自然材料与工业材料的不同表现力及两者的协调性等。现代派美术对现代主义设计有直接影响。许多现代派艺术家及积极投身到设计及其教育领域,如杜斯伯格、里特维特、康定斯基、克利、伊顿、纳吉等人。有些人在世界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任教期间,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其基础课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1923年在德国魏马举行的包豪斯作品展,向世界展示了其成就,使其成为世界性的设计、设计教育和设计理论研究中心。1925-1927年,德国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己趋成熟,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师生设计成果达到新水平,使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从尝试阶段进入系统化、科学化的成熟阶段,经受了时代的考验。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经济不景气和德国纳粹政权的压制,现代主义设计开始在欧洲衰弱。1937年后,随着包豪斯大批精英移居美国,使

10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10.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冰岛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其设计一直以“一枝独秀”的姿态出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形成了设计上以功能为第一要素的功能主义思想,强调从社会民主、使用目的和大众经济水准的角度来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 20—30年代北欧五国逐步形成了既不同于奢华的法国装饰艺术风格,又不同于美国商业味浓厚的流线型风格,同时有别于冷漠理性的德国设计的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其特征是:①注重现代与传统、机械化与手工艺、理性主义与人情味的巧妙结合(三个结合),②风格简朴、典雅、明快,③合理运用自然材料并突出材料自身的特点,④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⑤既强调产品的高度理性主义的实用性,⑥又在其设计中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温情脉脉的情调,开创了一种经典的现代设计风格。取得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平衡点。 北欧设计集中于陶瓷、玻璃、灯具、家具及室内设计等方面, 比较突出的国家有瑞典、丹麦和芬兰等。 30年代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走向国际的时代。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大工业相结合,民族、地域特色与国际主义相统一在设计上的典范,其独特的设计特征和近乎完美的设计作品,对以后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也给寻求工业设计发展的国家很多启迪。 别具一格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早在30年代就逐步形成,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和关注。这种风格在四五十年代逐渐成熟,并通过五十年代的一系列国际展览广为传播,成为世界工业设计界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 1954年,美国举办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展览,把它作为“优良设计”的例子介绍给美国设计师和社会各界。 1956—1957年在德国举办了“丹麦的新式样”展览,1960—1961年在美国举办了“丹麦的艺术”展览,1958年巴黎艺术博览馆举办了名为“斯堪的纳维亚的式样”的展览,向巴黎人民展示了北欧设计的风采。1961年在伦敦等国际都市举办了“芬兰制”展览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国际性展览,向世界各国工业设计界全方位展示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的面貌,一股清新的北欧设计旋风刮遍了世界各地,对全球工业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瑞典的设计 瑞典是北欧最早出现自己的设计运动的国家。1900年即已成立了类似于德意志制造同盟的设计组织——瑞典设计协会,功能与德国工业同盟类似,旨在促进设计界的接触,最终达到提高瑞典产品设计水平的目的。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特点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特点 1、人情味 欧洲现代设计兴起时,曾出现过虽然功能合理、价格也能为大多数人所承受,但在造型上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形成呆板僵化简单粗糙和冷漠无情的感觉,使人产生反感。北欧设计在1900年巴黎博览会初次与世界见面时,就以其既具现代化,又有人情味的展览品在设计界引起轰动,使评论家倍加称颂,使消费者十分青睐。为什么北欧设计具有如此独特的人情味?我们考虑不外乎以下5个因素: 家庭气氛 北欧四国同处北极圈附近,冬天漫长,而且还有漫长的黑夜。由于气候特点,人们往往在家里交往,因此对"家"的概念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重视,对"家的气氛"比其他国家都研究得透彻。所以北欧从住宅、室内、家具、陈设以及家居用品的设计都浸透了人情味 传统风格 北欧设计的现代化,倾注了各自传统的民族特点和传统风格,而不是激进地把现代和传统对立起来,因此容易使本国人民甚至他国人民感到亲切而被接受,必然出现了具有民族传统特点、丰富多彩的北欧现代化设计。 天然材料 北欧地区人民钟爱天然材料,除了偏爱木材以外,皮革、藤、棉布织物等天然材料都被赋予新的生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北欧也用镀铬钢管、ABS、玻璃纤维等人工材料,但整体来说采用天然材料是北欧设计别具人情味的原因之一。 手工艺 在现代产品中采用机械加工的同时,有些还部分用手工艺加工,这是北欧产品加工精湛难以模仿的原因之一。手工艺在现代设计特别是家具制造中体现出了人情味。 简约造型 北欧设计按原来的传统做设计,并加以现代化。丹麦的设计师凯·保杰森曾说,"让线条带有一丝微笑",道出了北欧家具人情味的真谛。北欧四国的家具造型是符合现代设计的主流风格--简约主义(Minimalism)的。简约主义的主要精神是摒弃繁琐、崇尚简约、强调精粹、重视功能。 2、独创性、不随风 北欧设计崇尚独创精神,他们一些有水平的设计人的信条是“不重复自己的作品,更不抄袭别人的作品”,以至新设计、新思路层出不穷。这些独创,往往不仅限于造型本身,而且更多的是由材料应用的创新和结构方法的创新带来的新的造型。在这方面北欧有些创新的项目为世界产品设计做出了贡献。北欧设计另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锁定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设计路线,任何外界干扰均不动摇。北欧的设计师,不愿被控制流派思想所支配,不愿随风摇摆,随波逐流,充满了自信,坚持各自的设计路线和风格。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 内容概要:20世纪20年代。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了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是在设计艺术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在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功能主义设计也应随映时代潮流作出相应的变化,达到与人们的生活要求的需求的平衡。 关键词:功能主义包豪斯发生发展 一功能主义是什么 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时代的特征便是工具的完善与目标的混乱。”20世纪世界设计艺术的发展史有一个突出的现象便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新流派层出不穷,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于我们今天依然存在并起较大作用的只剩下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它已经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设计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模式。 二功能主义的发生 与其他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样,功能主义的发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历史。 由于功能主义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工业革命必然的成为功能主义的前提。19世纪,蒸汽机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大工业革命,这便是功能主义出现的最基础的物质前提。由于机器的精确化使设计与生产相分离,设计与手工艺生产之间的区别迅速拉大。机械化的生产使得“传统的由艺术家和工匠完成的任务面临着被各种机器和新材料取而代之的危险”。1851年,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隆重登场,展览的场所是被称作“水晶宫”的由约瑟夫·帕格斯通(Joseph Paxton)设计的建筑,而帕格斯通本身是作为工程师而非建筑师。在这次博览会上一系列由于工业革命带动的新的发明如蒸汽机、引擎、汽锤、车床甚至包括由预制的金属肋拱和薄片玻璃及建成的“水晶宫”都引起了人民对工业革命成果的极大兴趣。由于前面提到的大工业革命引发的“危险”,也由于大机械化的生产在一定的程度上剥夺了人的创造性,在如何“化解”这场“危险”的方法选择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为代表的与机器公然为敌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手工作坊式的个人劳动才能将人从机器中解脱出来。另一种是以高弗雷·散帕尔(Gottfried Semper)为代表的“结合论”的观点,他意识了技术的进步是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他在提出手工艺与工业相分离的同时也认为“应该教育培养新型的工匠,让他们学会艺术而理性的方式,理解并且开发利用机器的潜力”。同时,曾参与组织“世界工业博览会”的英国人亨利·科尔(Herry Cloe)也认为只有通过办教育才能解决工业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摘要]彼得•贝伦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他主张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 则。本文论述了彼得•贝伦斯在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认可的是技术在设计上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产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并增加生活的趣味。技术的革新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方便舒适。 [关键词]彼得·贝伦斯,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 “艺术不应该再被看作一种个人事务,不应再被看作一种个体艺术家的自我迷幻或奇想——如同他被其情人弄得神魂颠倒的情形一样,我们不想要一种这样的美学——其法则源自浪漫的白日梦,而是要一个真实的美学——其威信基于生活。不过我们也不想要一个孤芳自赏不思进取的技术,而是要一个能显示自身能随着我们时代的艺术脉搏一致跳动的技术。” ——Behrens 彼得·贝伦斯简介 (图1 Peter Behrens 1868-1940) 彼得•贝伦斯(如图1)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彼得·贝伦斯1868年出生于德国,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年风格”组织重要的成员。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 2. AEG电水壶设计与功能主义 贝伦斯的电水壶系列(如图2,图3),是典型的功能主义设计风格;造型通过基本配件的搭配,能够形成多种式样。贝伦斯设定了三种壶体,两种壶盖,两种手柄及两种底座,壶底设为圆底,椭圆底与六面体,从中选择并加以配合,会产生多种样式。由于电水壶采用了标准零件,这些零件为其他更多式样的产品提供了基本元素和组成基础。

现代主义设计形成原因再认识

现代主义设计形成原因再认识 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原因,以往的阐述大多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把现代主义设计放到广阔的现代主义运动背景去认识,认为它的产生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的一种历史必然。这种认识往往只顾及到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难免有失片面,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的辨证关系入手,着重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以及二者的结合对现代主义设计诞生的影响,以期找出现代主义设计之形成的内在因素。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反之,则让设计面目可憎。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设计的辉煌。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适合的新艺术可供借鉴,于

是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与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主张恢复手工艺传统,反对工业化和大批量生产方式,尝试采用中世纪的淳朴风格,学习日本民间装饰手法,吸取自然主义的装饰动机,以期创造出一种新设计风格。“新艺术”运动打破了19世纪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束缚,努力向自然界学习并加以大胆创新,试图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开创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与“工艺美术”运动相似,“新艺术”运动同样企图在艺术、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复兴手工艺的优秀传统。“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诞生,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产生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风格来。由于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内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尚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产品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

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

浅析结构美学与功能美学 学生姓名:邱育超 学号:3120106218 专业:工业设计 指导老师:邱志荣

浅析结构美学与功能美学 摘要:本文中着重分析了自大机器时代以来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直接的矛盾, 深入分析“结构美学”和“功能美学”的各自含义,寻找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脱离大机器时代,面对当前设计环境的需求,分析寻找“结构美学”与“功能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关系,面对当前工业设计在社会实践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功能主义美学

关于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到“美是难的”。 此后,关于何为美得争议层出不穷,在《存在与华夏文明》这一书当中,大陆学者易万成对美学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在工业设计领域,一直有“功能美学”与“结构美学”的争论。 简单的来说,功能美学即“功能主义”,主张功能至上,功能主义大师路易斯·沙利文的名言“形式追随功能”促进了这一名词的产生。 而结构美学这一概念最早常用语法国的文学领域,代表了一股无所谓作品表现的客观世界,而是研究语言信息场所内语言的美学功能的风潮。在工业领域方面,符合这“构成主义”理想的美学即为结构美学,简单的说就是“功能要符合形式”。 而反映在现代工业设计教学领域,即使工科性工业设计和艺术类工业设计之间的一矛盾。 回过头去看一百多年前,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作为现代主义潮流的两面旗帜,皆影响深远。在“功能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大力宣传下,从功能出发一度被当做是工艺设计的规则,而伴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发展,这一理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当然也延伸到工艺美术的各个领域当中。而由此也催生了新古典主义运动的产生,开始无休止的功能形式之争。 由于层次不穷的关于“结构”与“功能”的争论与论述,设计师与美学家们也开始思考其中的辩证关系。关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我也有所思考。 首先关于”功能美学“,我认为其表现的功能美包括有“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仔细研究,不难看出有关“结构美学”的种种端倪。重点介绍“使用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 1、正如柳冠中显示所说的,使用是个动词,它包括两方面的动作,一方面是人的动作,一方面是物的动作。当这两方面达到一致则实现了使用功能。 而在人使用的器物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对器物进行设计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人的使用动作。而一般来说,对称的器物要比不对称的器物好用,因此,原始人在制造他们的器物时,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去追求对称,以求使用上的便利。到了今天,人们不仅用对称的原理来设计各种产品,,还不断创造新的结构和形式来达到优良是使用功能。从中不难体现出“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统一关系。 2、认识功能“包含于“识别”和“象征”两方面 (1)识别功能起源于在工业化时代,设计和制作分离,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的关系更复杂多样,同一形式的产品,可能是不同功能的产品;同一功能的产品,可能有许多不同造型。随便审美的提高,设计师在提高认识功能上创造了各种设计方法,也体现了“功能主义”对“结构主义”的需要。 (2)而象征功能是指设计艺术通过形状、材质、色彩和装饰等要素来实现物品的不同象征含义。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象征功能对于集权统治是分重要。而在现代社会中,物品的象征功能代表着文化和生活品质等各方面的个性差异。所以“结构主义”在其中的表现尤其重要,毕竟人--是追求美的。 3、“审美功能”顾名思义,在实现“功能的美”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结构的美”。审美功能体现在设计中要求外观形态赏心悦目,内在形式结构符合目

欧洲与美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差异

欧洲与美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差异 当19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的设计师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机械化生产是否适宜艺术设计的时候,立国不久以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却是以最实干和实际的态度积极接纳了机械化大生产方式,默默地从事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的企业产品设计,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机械化发展速度很快。同时又由于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不深,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的影响不大等原因,使美国社会所出现的机械化生产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矛盾不如西欧的法国,德国,英国等明显和激烈,但毕竟在机械化生产迅速发展的19世纪后半叶,它与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虽说工艺美术运动对美国设计的影响还小,但新艺术运动在美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当时应用美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及建筑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美国设计是世界设计当中的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但是又非常独特的组成部分。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它的经济实力又使它具有相当巨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因此,形成许多与欧洲其它国家设计发展所不同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美国设计一向主张多元风格,反对设计上的单一风格垄断。美国人对于单一设计风格的厌恶是非常强烈的。欧洲设计经常是单一性的,比如德国设计、荷兰设计等等,这种设计上的统一性特征,或者英文称为的monotheism,是美国人最不能忍受的,因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从人口组成上已经具有多元特征,用同样的风格去适应多元的民族组成,可以说根本没有可能。美国设计上的反单一主义,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特征,美国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等,总是杂七杂八,什么风格都有,体现了这个国家多民族的特征。由于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因此没有一种特别的民族特征是可以成为国家的基本设计风格依据的,折衷主义于是就成为十分普遍的设计动机。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美国人的幽默性。对于一个拿传统和严肃的规范开玩笑的特点,这种特征特别容易从美国的平面设计上看出来。比如交通标志设计,在欧洲与日本都严格到几近冷酷的地步,不许停车的标志,往往都是一个P 字(英语停的首写字母),加上一个红色的横叉,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而美国虽然也用同样的标志,但是,往往还会加上一些令人高兴的官方椰榆,比如从新泽西州穿过哈德逊河的“荷兰人隧道”,因为交通极其繁忙,全线不许停车,因而设有不许停车的标志,第一个是标准的有红叉的P 字标记,第二个标记则是一句话:“我们是讲真的!”,很快就有第三个标记,也是一句话:“想都不要想在这里停车!”( Don ' t Even Think or Parking Here ! )。这种幽默的交通标记,全世界大约只有美国人会用,看到这些标记之后,大家都会会心一笑,而遵守规则。类似的平面设计例子,比比皆是,难以一一列举,笔者在美国近10 年,经常看这些标志或者设计而捧腹,实在是很开心的。比如美国人的活泼、天真、好动、非权威化,造成美国人对于平面标准和设计符号的高度轻视,美国的平面设计是世界上最为活泼和趣味的一种,这与严肃的欧洲风格来比,和浪漫的法国风格来比,都具有很大的差别。美国人喜欢用文字做游戏,纽约设计家米尔顿·格拉斯(Milton Glass)设计的“我爱纽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以一个心型图案代表爱字,生动又有特点,这个设计现在已经传遍世界各地,被以各种方式转用。美国广告设计的幽默是世界著名的,他们天性乐观,经常开玩笑,这种性格自然从设计上表现出来,成为他们设计的一个特征。美国人常常说:如果都可以达到功能目的,为什么要那么严肃?这种民族心态,是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 美国同时又是一个高度民主的国家,国家的中心组成是中产阶级,因而,美国人对于法国设计上那种为权贵服务为中心的精英主义(elitism)也有非常强烈的反感,他们认为设计应该是为大众的,是人人可以共享的。反精英主义构成美国设计观念的另外一个特点。

功能主义和式样主义

一、功能主义 水晶宫—功能主义(约瑟夫.帕克斯顿十九世纪) 水晶宫伦敦的水晶宫是在1851年,由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建筑而成的。因水晶宫展现了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的天赋,这位设计者最后受封为骑士。约瑟夫.帕克斯顿曾经率领花园园丁试验以玻璃与钢铁建造巨大温室的可能性,也因此见识到这些建材的强度与耐久力,他以这项技术知识申请世界博览会的建筑计画并且创造出惊人的结果。建筑物计画者们,曾试图找寻强韧、耐久、形式又简单的建筑物和并希望伴随著快速的建造进度,约瑟夫.帕克斯顿在这一点使博览会的筹办人如愿以偿,从1850年8月至隔年5月,这栋建筑使用了面积九十万平方英尺、相当于八万四千平方公尺的玻璃(或是八个半的标准足球场地),由伯明翰一玻璃供应商Chance Brothers提供,这家公司是当时唯一拥有可提供如此庞大需求的工厂,却仍然必须从法国聘请劳工协助,以赶上展期的建筑进度。而另一个主要建材是铁,包括铁柱三千三百根,铁梁两千三百条,占地面积七万四千平方公尺,宽度与长度分别约为408英尺、1851英尺(相当于125公尺、564公尺),高三层楼。水晶宫是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象征物。它原先是世界博览会首次于1851年在伦敦举行时的展示馆,这场世界博览会的正式名称为万国工业博览会,一直到1936年以前高尔夫娱乐城曾经吸引过无数的社会各种阶级的游客前来参观。提起世博会,人们必然会想起那座与它同时诞生的著名建筑:水晶宫。这座历史上第一次以钢铁、玻璃为材料的超大型建筑,不仅开创了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的先河,也成就了第一届伟大的世博会。

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馆—功能主义(Y·林德葛兰和T·延蒂设计) 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设计者之一林德葛兰是芬兰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第十五届奥运会主场馆。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是一座是芬兰最大的现代化运动场。这座美观大方的运动场是著名建筑师Y·林德葛兰(1900-1952)和T·延蒂(1900-1975)设计的,跑道长度为400米。1934年,这座体育建筑动工,1938年建成,按照原定计划本来是供第12届奥运会用的,但因为芬兰战争的爆发,第12届奥运会被取消,这座建筑也就没有派上用场。这次赫尔辛基再次赢得奥运会承办权,这座体育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芬兰人对该体育场进行了重新的修建,把它作为第15届奥运会的主会场。在现代建筑中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建筑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芝加哥建筑师沙里文是功能主义的奠基者。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早期功能主义的重点是解决人的生理需要,其设计方法为“由内向外”逐步完成。在功能主义发展的晚期。人的心理需要被引进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形式成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30年代初,他的作品显示出纯功能主义对他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这座奥林匹克体育场,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是纯实用建筑主义风格的代表,而且是20世纪最壮观的建筑之一。这种白色灰泥石膏的角状混合物建筑使实用主义建筑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那象征运动会的奥林匹克塔和外部螺旋式的楼梯非常醒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林德葛兰赢得了国际声誉。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其实就是在产品设计中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以功能至上而审美其次的一种现代主义设计派别。 设计的功能主义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维特鲁的《建筑十书》。从这本书中充分了解到了建筑应该考虑到适用,建筑,悦目。这些对以后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进入了工业社会之后“功能”这一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芝加哥学派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他还把他的办公室了注入了这一观点,成为了当时高层办公室的典范。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和当时的其它的建筑风格是不一样的。在后来的柯布西耶也强调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他和德国的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斯密·凡德罗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强调建筑应该个工业的发展相适应,强调建筑师应该考虑实用功能和经济,还主张采用新型材料、新结构摆脱传统建筑建立新型建筑。在1912年格罗皮乌斯创立了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强调功能第一、形式第二

使其在20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他的发展有魏玛、德绍、柏林三个时期。在魏玛时期的包豪斯强调工艺、技术、艺术的和谐统一,在设计教育体系和具体的设计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包豪斯在教学方法、形式训练和色彩教育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强调对形式色彩的理性认识,注重点线面的关系体系,用三大构成奠定设计教学基础。设计师利用几何图形和图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德绍时期的包豪斯已经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设计思想具有高度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特征,没有过多的装饰,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有批量生产的感觉。在1930年米斯·凡德罗担任包豪斯的校长。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米斯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提倡纯净、简洁的设计风格。“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他的建筑依赖于结构,但又不受结构的限制,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精心制作结构。他很注重细节,认为“细节就上帝”。在柏林时期由于二战包豪斯被迫解散了。虽然包豪斯解散了,但他们留下来的设计教育理念被带到了美国。为后来美国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新现代主义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包豪斯的影响。

论现代主义和当代设计的不同含义

论现代主义和当代设计的不同含义 内容摘要:现代设计”与”当代设计”在设计领域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了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的运用,从而把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关键字:现代主义;当代设计;精神。 “现代设计”与”当代设计”在设计领域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当代设计”是指目前、近期的设计。在艺术史、社会学、工业设计中,“现代”是一个专用术语,它是针对“后现代”而言。什么叫“现代”?这要区分三个范畴: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工业设计领域。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现代”指工业化以后的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次现代化时期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出现以流水线为代表的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1920年代形成了以柏林为中心的科学艺术繁荣时代。第二次现代化时代指1950年代后期到1960年代后期西方的经济繁荣和美国式的消费时代。这两个时期被称为现代时代,又叫机器时代。在这几百年中西方国家一直信仰科学技术,追求物质和现代性,它的发展过程往往处在繁荣、危机、耗尽、创新的循环中。在文化艺术领域,“现代”的含义往往受上述影响,因为艺术总反映时代精神。但是严格说,它还有另一层含义。从广义上,有人认为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时代都被称为“现代”,因为从文艺复兴以后,艺术界的价值追求不同与以前,开始追求以人为本。从狭义上说,“现代”艺术是与工业现代化紧密相关,现代艺术二十世纪以来跳出模仿古典而新出现的主要运动潮流,象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功能主义、无调派、印象派、连续派、意识流等,每种思想流派都有其代表人物。1970年代以后,艺术界出现“后现代”,实质上是对科学技术追求“现代”的修正。 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了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的运用,从而把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继而,从建筑革命出发,又影响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达设计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本质上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FollowFunction)。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