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陶行知之生活教育理论

浅谈陶行知之生活教育理论

【内容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和坚定的民主战士。他毕生从事教育,勇于批判和改革旧教育,为中国探索民族教育的新路。他得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而生活教育思想则贯穿而始终。
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陶行知从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那里受到的启发。陶行知曾表示过:世界上的大教育家裴斯泰齐等的成就,“无不在实验,无不在发明”,并愿意成为中国“试验之先河”。而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使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多过很多的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是由于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再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好的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现实,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

的需要。因此,要“用生活来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教育与生,入股活要高度的一致。试想,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虽然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少爷迷信生活,虽然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然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我们想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陶行知说:“从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内容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当我们在提倡民主教育时,它“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当我们在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该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时候,如果不是这样,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陶行知说过:“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说明了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的作用,而他本人一声从事教育,就是在培养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也改造着每个人的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相辅相成。陶行知提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远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为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及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话。
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基于“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这样的认知,陶行知鼓励人们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便人们学习的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之受教育。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

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
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的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陶行知主张传统学校必须改造,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校即社会”其实是一种“半开门”的改良主义主张,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挑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即把工厂、农村与学校、社会打成一片的学校。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成为民主的温床,培养出人才的幼苗”。也才能产生改造社会的功用。他强调说:“不运用社会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教育”;如果“学校不能运用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没吸收手学校力量意图改造”。学校与社会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互济”租用,就教育的角度而言,学校的改造尤其重要。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教育”,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体化。陶行知曾解释说:“教学做合一是生后现象之说明,即事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关于课程,尽管他曾说“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似有泛化课程的意思,但在学校课程建设中,他扔具体提出了学校课程编制的设想和计划,这就是以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有此破除了学科知识体系为原则的课程传统。关于教材,他将教材比喻为用碗盛上的饭,而知识则是饭粒,“课本则使用碗端来的饭吃起来很便当。否则,一粒粒的散在桌上,是多么的难吃啊”。可见教

材是必须的。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据他自述,正是“教学做合一”的形
成,才使他的思想从“教育即生活”转变成了“生活即教育”。这是由于“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需借助它得到落实。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他也曾自我评价说,生活教育不是为少数少爷小姐服务的“小众教育”,它与作为装饰品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的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里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生活教育理论又是一种不断进去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他曾经说说过:一个国家的教育无论制度、内容、方法都“不应靠因袭,而应该准照那国家的需要和精神,去谋适合,谋创造。”生活教育理论正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生活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法颇有建树的理论。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动上动心,都是对学校对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使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贵并认真研究汲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