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研究问题的评述

对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研究问题的评述

对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研究问题的评述
对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研究问题的评述

对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研究

问题的评述Ξ

西华师范大学 陈文存

提 要:对语言石化现象认识的一些分歧诸如不同的定义,是成品还是过程,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是与目的语不同还是相同的形式,是否所有成人学习者都存在此现象等,是从不同角度(是待解释的现象还是用来解释此现象的术语,研究其形成过程还是结果,是整个习得领域还是具体的学习者语言)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对石化成因的研究忽视了人的学习惰性这一重要因素;而国内对语言石化现象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把语言错误等同于石化,在研究对象上重视学习者忽略使用者,研究方法上重视横向研究忽略纵向研究。在语言教学中应该防止石化的发生而非试图改变已石化的语言。

二语和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石化(也称僵化)被看作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此现象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近年发表的论文看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对语言石化的深入研究。

1.对石化的定义和本质方面认识的问题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了语言石化(fossiliza2 tion)概念,引起了二语习得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因为此概念“提供了二语习得引出的中心问题的舞台”(Larsen2Freeman,2006)。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石化不断被定义、扩展、诠释,用来以各种方式分析、研究二语习得的许多基本问题。

语言石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Selinker (1993)就强调,(对石化现象)任何单一的解释都会失败。由于语言石化的复杂性,国外研究者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把握石化的实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石化的定义究竟是什么?2)石化是学习过程还是成品?3)石化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4)石化的语言是与目的语不同的(错误)形式还是相同的(正确)形式?5)是否所有成人外语和二语学习者都有石化现象?上述问题中,虽然一部分韩照红(Han,2004a;2004b)讨论过,但本文观点有所不同。

1.1 石化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Selinker本人对石化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最初(1972)他提出石化是一种在表层的语言材料之下的机制,学习者有意保存在中介语产出行为中,不受学习者的年龄和所接受的目的语教育量的影响。后来Selinker和Lakshmanan (1992)又认为,石化存在于非本族语者的整个中介语中,是与目的语结构不一致的稳定状态的长期存在。据韩照红(Han,2004a)介绍,最初Selinker清楚地区分了石化的双重功能:认知机制和结构—行为现象,随着他对石化定义的扩大,又模糊了此区分。

各类文献中将石化主要描述为:石化了的语言形式是二语学习者以一种异常的方式学到的。此概念将石化与学习的成败联系起来,表明石化是二语使用者努力学习不成功的结果。以行为—能力的术语来描述,石化是一种(认知)能力层次的现象,或者,至少不只是在行为层次(Nakuma, 1998)。

胡伟光(Hu,2006)归纳了对石化的多种释义:认知机制,中介语发展停滞的过程,二语习得的短暂成功阶段,中介语成品,可观察到的现象,需要实证验证的假设。石化的复杂性和认识分歧存在于一些对立的观点中:是待解释的现象还是用来解释的术语,是影响整个中介语系统的整体现象还是出现在中介语系统中某些局部的语言特征,是恒定的中介语行为还是一直都随意选择的或者稳定的变体,是只用于异于本族语语言特点的概念还是包括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特征的概念,是稳定的同义词还是有别于稳定的相对概念,是一种只是成人二语习得出现的现象还是儿童二语习得也会出现的过程。

实际上,对石化的不同解释,是从不同角度研

Ξ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究的结果,也表明对石化的认识更加深入。首先是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对这一现象自然就会提出假设。石化涉及到多个方面:语言现象、认知机制、语言行为、语言能力等。

对几组对立观点的讨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石化的本质。这几组问题,有的答案比较简单,例如:是待解释的现象还是用来解释的术语?很明显,两者都是。首先,石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需要研究、描述和解释。其次,石化也是一个公认的术语,用以解释二语习得中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相互关联,以下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1.2 石化是学习的过程还是成品

韩照红(Han,2004b)总结为:从认知的观点看,石化是过程;从现象逻辑的观点看,石化是成品。

Fidler(2006)认为,从成品的角度看,石化是一种发展被部分或整体永久冻结的状态。从过程的角度看,石化不是某一方面发展的缺失,而是指发展停止的倾向。……过程和成品的区分意味着“石化”这一术语是指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状态或者是只能间接观察到的认知过程;是可以测量的成品或者是可以观察的倾向。Fidler认为,对两者的区分近年来有淡化的倾向。

石化的形成是二语学习中出现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学习者的二语或外语的异常语言形式逐渐稳定下来,成为不可改变的部分。这一过程是:出现错误→反复出现→稳定→不可改变(石化)。在此过程中,一部分错误会被改正,另一部分没能改正而石化。

石化发生在语言产出方面,而不会在接收或理解方面。也如前面提到的Selinker所言,“在中介语产出行为中”。理解能力不会石化,因为学习者不可能不理解与自己错误运用相对应的正确语言形式,从这个意义讲,石化应该是结果。

研究其形成也就是一个过程和阶段,形成的结果就是成品。

1.3 石化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

据韩照红(2004a)介绍,Selinker本人的观点就是变化的,从最初的局部到后来的整体。可以从他使用的术语看出这一转变:从最初石化的错误,到整个中介语系统,再到后来石化的能力和石化的学习者。也就是从局部的语言现象到二语(外语)学习能力,再到学习者。

韩照红(同上)归纳到,整体的观点是石化影响整个中介语,使得任何二语学习都不可能发生。该印象来源于对发展停滞的总体描述,没有去区分是某一子领域还是石化的语法知识特征。而局部的观点是某一子系统(如句法)乃至某一具体项(如过去时的表达)可能石化,而其他部分的发展正常。

MacWhinney(2006)指出,石化事实上不是一种整体现象。我们发现,一些领域在继续发展,而另一些领域的错误则相对稳定。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了局部的观点。例如,Schmidt(1983)所描述的日本英语学习者的进步与停滞同时存在的情况。另外,Lardiere(2006)对Patty的研究发现,尽管Patty对形态标记的省略达到石化的程度,但她也掌握了一些与本族语一致的英语屈折特征。

而Birdsong(2006)认为石化是整体性的,他引用了Long对日本移民Ayako的研究。此人22岁移居美国,在那里生活了50多年,但其语言的某些形式永久不稳定,一直是乱的、无法预测的。但在Birdsong引用的例子中,石化的仍然是学习者语言的某些形式,也是局部的。他引证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石化并非是全局性的:Marinova2 Todd(转引自Birdsong,2006)让30名高级英语学习者完成九项任务(其中两项语音,两项词汇,三项形态句法,两项语言运用),以评估他们的英语水平。结果是一些人部分达到本族语水平,有3个人在所有九项任务的表现都达到或超过本族语水平。

再以著名英籍波兰作家约瑟夫?孔拉德为例。孔拉德的英语被公认为在语法上达到了和英语母语者一样的水平,所著的英文小说深受好评,但在语音上却始终无法摆脱浓重的波兰腔。我国外语界的一些老前辈,英语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非常高,但口语却有严重的石化现象。这些例子都支持了局部石化的观点。

韩照红(Han,2004b)认为,整体石化的证据仍然是印象型的。多数实证研究都证明是局部的石化。也就是说,石化只涉及到各个学习者中介语的某些子系统中的某些语言形式,而同一子系统的其他语言形式被成功习得或在继续改进。

笔者认为,对石化是局部还是整体性的分歧仍然是研究角度的不同。如果从整个二语习得领域看,所有二语或外语学习者都可能存在石化问题,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可能出现石化,学习

者整个中介语系统的任何部分也都可能出现石化。这样,石化就是整体性的了。但从石化本身来看是局部的,因为不可能每个学习者的石化情况都相同,也不会有完全石化了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学习者。如果石化了就不能学习任何新的语言和目的语的任何新成分;不可能整个语言学习过程都石化了,过程永远都是变化的;学习者的整个中介语系统不可能都石化了,因为中介语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动态的。当然,局部与整体的问题还涉及到下面一个问题:石化语言是与目的语相同的形式还是不同的形式?

1.4 与目的语不同的形式还是相同的形式

Vigil和Oller以及Ellis把fossilization看作中性词,错误的和正确的语言形式的定型都称为石化。Vigil和Oller(1976)把石化看作中介语语法中语法规则的相对永久性体现,既包括不正确的形式,也包括正确的形式。Ellis(1985)认为语言学习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中介语与目的语形式不一致的部分就成为错误,一致的就是正确形式,两种形式的定型都叫石化。这里涉及到fos2 silization和stablization(稳定)的区别。韩照红、Selinker、Long等对二者的差异做了深入讨论,认为二者是一个连续体,稳定是早期,到石化了就不能改变;同时他们又强调二者的区别非常复杂,难以达成共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把稳定看成一个中性词,是学习者所掌握语言的定型,而石化则是指错误形式的定型,问题就容易达成共识了。这样,Vigil和Oller以及Ellis所指的是语言的稳定,而非石化。

多数研究者还是认为语言石化指与目的语不一致的特征。

Hyltenstam(1988)认为:石化……是一种可能发生在与一语相对应的二语习得环境中的一个过程。包括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特点,即异于本族语者的规则而且不会进一步发展;也包括异常的特征(虽然是延后的)在特定的某种环境中重新出现在学习者的言语中。因此,学习者已经停止了学习或者恢复到较早的学习阶段。

Richards等(1992)的解释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指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出现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的一种语言方式。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的各个方面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会固定或僵化。发音特征的僵化造成一个人的异国口音。

《兰登词典》(U nabri dged Random House Dictionary,Flexner,1993)的定义为: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形成的永久性语言(语言形式、特征、规则等),其形式不同于目的语,尽管会进一步接触目的语也不会改变。

《R outledge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Buss2 man,1996)把石化解释成“习惯的永久保持”,而且强调,“虽然有最佳的教学要素和正确的反馈,石化也会发生”。据Fidler(2006)介绍,Thep2Ackrapong (1993)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韩照红(Han,2004b)把研究者对石化现象所使用的术语做了如下归纳:

后退、稳定的错误、学习高原、典型错误、持续的非目的语行为、低水平、学习过程减速、根深蒂固的错误、错误形式的系统运用、高级学习者所犯错误、易变的结果、学习的停止、结构性持续、不受反面证据影响的错误、对语法和非语法结构的随意使用、最终的能力、长时间持续的自由变体、持续的困难、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特点的能力。

从上述术语也可以归纳出研究者对石化现象相对集中的认识:从语言看,是持续的难于改变的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形式和特征。这些不同部分的有些方面,如语音语调,还不完全是错误;而词汇、句法方面的不同,就基本上被看作语言错误。从形成看,包括所产生的异于目的语的语言形式或语言错误(结果),也包括犯错误的行为过程和缺乏正确运用的能力。

1.5 是否所有成人外语和二语学习者都存在石化现象

就这一问题Selinker的观点是变化的。最初(1972)他估计有5%的二语学习者会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即不会出现石化现象;到1996年,他认为所有成人学习者都有石化现象。他声称,没有成人二语学习者有望在所有话语领域都能达到本族语者的能力。Selinker的5%是研究者经常运用的比例。一些研究者(Long1990;Gregg, 1996)认为这个比例高估了,Scovel(1988)认为只有千分之一,Gregg(1996:52)甚至认为,“二语能力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本族语那样的能力”。近期的一些研究者又认为有较高的比例:15%到60%(Birdsong,1999,2004;Montrul&Slabako2 va,2003;White,2003)(转引自Han,2006)。也有一些研究者(如K ellerman,1995)认为,引用5%只是表明成人二语习得失败的人数远远大于成

功人数。

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也就意味着没有石化现象。而“本族语者水平”是相对模糊的概念。什么是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一个民族人们的语言水平差别巨大,即使接受相同教育的两个本族语者都不可能在所有话语领域具备相同的能力。笔者认为,“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应该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即“educated people ”的平均语言能力和水平。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毛入学率早就远远超过50%,部分二语或外语学习者的总体语言能力达到该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一些实证研究和实例表明,有二语和外语学习者没出现石化现象的例证,也有目的语达到本族语者语言水平的例证。

MacWhinney (2006)列举了他的一个罗马尼亚亲戚,65岁开始学英语,说写能力一直在提高,一直到76岁去世时都没有石化的迹象。

前面提到Marinova 2Todd (2003)研究的30名高级英语成人学习者,有3个人在所有九项任务中的表现都达到或超过本族语者水平。

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是所有的,但绝大多数二语或外语学习者都有石化的问题。什么样的学习者能避免石化呢?是天才,还是特别勤奋者?可能是这方面的研究很难进行,没有见到研究成果。1.6 小结

石化是外语(二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不同的角度(如语言的、教育的、社会的、心理的、教育心理的、社会心理的、心理语言学的、文化的)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无论是什么都只是人们给它贴上的标签。要全面认识石化现象,充分揭示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规律,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

对石化现象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角度,因此有多重含义。研究其形成,石化是一个过程;从已存在的现象加以分析,石化是结果。石化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其相对永久性。对学习者的整个中介语而言,石化是局部的。从语言看,是一种异于目的语的形式。最容易注意到的是语音方面的石化现象;而实际上,在用词、语法结构、语义、篇章、语用等各方面都存在石化现象,但在每个方面都是局部的,不然就无法达到交际目的。从心理的角度看,它可能是一种认知状况。从形成过程看,石

化涉及到语言形式、语言能力、语言学习能力等多

个方面。

国外研究者对石化现象释义主要的批评是,

“使得该现象无法测量”

(Gregg ,1997,SLAR T 2L discussion ,引自Han ,2004a :19)。为回应这一批评,韩照红把石化定义在认知和实证两个层面上:在认知层面,石化是导致中介语形式永久稳定的认知过程或潜在机制,这个认知机制由多个过程组成;在实证层面,石化是无论学习者进行何种语言输入或付出何种努力都固定了的中介语形式,始终存在于口头或书面语中。

石化的语言有如下的本质特征:是绝大多数外语或二语学习者所具有和掌握的、与规范的目的语不一致的形式、特征和规则;是固定的、即使大量接触目的语也不能改变的;不同学习者的石化是不同的。

2.石化现象成因分析存在的问题2.1 成因分析概况

石化现象成因复杂,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由于各个学习者认识世界的方式都有很强的个体特征,很难概括学习者石化的确切原因。能够观察到的只是表面现象。人们首先注意到与母语的明显差异:二语学习者尽管能够有丰富的语言输入,也很难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而与此相对的是人们观察到虽然有时缺乏刺激,所有儿童都能成功地习得母语。

韩照红(2004a )归纳了环境、认知、神经—生物和社会—情感四大类50种石化现象的成因,这可能是最全面的归纳。MacWhinney (2006)提出应该把成因分等级,认知和神经机能是引起石化的主要原因,其他则是其次的。

也有研究者(如杨连瑞、刘汝山,2006)把成因分类归纳为:生物论(Lenenberg 、Lamendaella )、心理论(Seliker )、文化迁移论(Schummann )、认知论(Krashen )、相互作用论(Ellis )等。

Ellis (1994)把成因分为内在因素(学习者的年龄及融入目标语文化的欲望)和外在因素(学习者的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学习者使用二语后得到的反馈特征)。

另外还有一些理论假设。Dom ínguez (2007)介绍了两种观点:一些研究者(Tsimpli &Rous 2sou ,1991;Smith &Tsimpli ,1995;Hawkins &Chan ,1997)提出了“失败功能性特点假设”,其观点是:语法石化是因为构成语言现象基础的语法

特征(普遍语法)只有在一语学习期间能够获得。另一个观点是“表面曲折形式遗失假设”(Haznedar&Schwartz,1997;Lardiere& Schwartz,1997;Prévost&White,2000; Haznedar,2001)。该观点认为观察到的已稳定语法中的缺陷不能用形式特征的错误表象来解释,而应该是抽象特征映射到相应的表面形式的问题。石化与不能获得普遍语法无直接关系,而与未受到损害的核心句法与其他已形成的语法模块之间的互动缺陷有关。

研究者注意到多种因素会同时起作用。因此,韩照红和Selinker(1999)对石化的成因分析提出了多重效果原则:当两个或更多二语习得因素同时起作用时,中介语的形式固定下来导致石化的可能性会大得多。

国内研究者对中国外语学习者语言石化的成因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已发表的成果基本上还是转述国外的观点,涉及面也比较窄。如果有点特色的话,也只是分析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对学习者外语学习的一些负面迁移以及学习策略和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而且研究都不太深入。

2.2 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分析石化现象成因时,有一个问题没能引起足够重视:人的学习惰性。

对人的学习惰性应有足够的重视。Ellis (1985:11)在分析成因时提到了“满足交际和情感需求”,就是指学习者使用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也能满足交际和情感需求,因此不愿意进一步学习正确的语言,从而使这些错误石化。Ellis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这实际上就是学习惰性。笔者认为,人的惰性是引起石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惰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往往是被动的,尤其是在学习方面。成人与儿童不同,儿童的学习目的性不强,几乎不带功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社会的影响,学习惰性出现,其功利性就逐渐增强。慢慢地,就只重视学习“有用”的科目。大概从初中(少年期)开始注重功利性,年级越高的学生功利性越强。目前许多英语专业学生不愿学习语言学、文学等课程,认为这些课程没有实用价值。成人的学习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无论是意识上还是潜意识上,都只重视直接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技能与能力。人对语言的哪方面不重视,哪方面就容易石化。一些虽然是问题,但由于对生存和工作不会造成影响,人们因为惰性,就没真正努力去解决。反之,直接关系到其生活和工作的部分,就会重视,就会不断地努力改进,这部分语言就不容易石化。我们可以看看一些例子:据Elena(1990)介绍,Nemser(1974)提到了两类人的中介语变体:一是移民的变体,他们长期使用目的语,语言非常流利,但明显达到了高原期;二是“适用”体系,即只需有限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的有限语义功能,如出租车司机、旅馆预定人员、酒店伙计等。前者的语言需求多一些,语言能力也就强一些;后者所使用的目的语就是只能满足其直接的工作需要那部分,他们不愿去学习目的语的其他内容和功能,语言能力就非常有限,石化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果不是惰性,他们是有条件把语言学得更好的。

Elena(1990)调查了25名较高外语水平者,这些人都是大学毕业,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的经历,工作中需要使用外语,大多数是外语教师。这些人都认为他们所掌握的目的语在许多方面,如语音、语调、词汇、固定表达法、流利程度等都不如本族语者,还认为他们的中介语都在最近几年停止进步了。部分人提到,如果还有进步,只是在与教学或职业环境密切相关的术语和语言形式。他们都认为目的语水平足以满足其工作和交际需求。可见,他们的目的语的石化和继续进步都与直接需求密切相关,也和惰性有关。

康德娜是作家,自然最重视书面语表达,其写作水平就能达到本族语者水平。在我国电视上经常露面的加拿大人大山和美国人大牛,口语对他们来讲是最重要的,他们的汉语普通话就没有西方人学汉语普遍存在的外国腔,这也是他们因工作需求而特别重视并努力的结果。我国外语界前辈,自学成才的葛传 先生的英文水平,达到英国著名英语词典编辑、惯用法专家Fowler都多次向他请教的程度,英语词汇、语法方面的石化肯定是与他无缘。这是葛先生特别勤奋的结果。

从反面的例子看,只要语言表达不直接影响其生活和工作,就不会努力去改变,因而形成石化。这也是惰性的体现。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的德国口音和波兰口音没有影响他们的政治活动;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吴健雄(24岁到美国,生活了56年后去世)的特异英语没有影响她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也没有影响她的交往。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一些亚非国家领导人

尽管有在英语国家多年学习的经历,但他们的英语口语都有很强的石化现象,都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语言石化,既有文化的、心理的、民族的因素,可能也不排除学习惰性的影响。

可以这样小结学习惰性与语言石化的关系:无迫切需求→产生学习惰性→拒绝进一步学习改进→中介语停止发展→已有错误定型→石化。3.国内石化现象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把语言错误等同于石化

在语言学习过程(学习阶段)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还不能称为石化,这些错误有很大部分会随着学习的继续得到改正;只有一小部分错误会由于各种原因固定下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反复使用,尽管能大量接触目的语都无法改变。只有固定了的、无法改变的语言错误才是石化的语言。Mukkatash (1986)发现,在“系统的错误改正和清楚的语法解释”的情况下,石化仍然继续(引自Selinker,1993)。K e(1992:5)就强调:“语言石化指发展过程中的错误成为稳定的错误。换句话说,一些学习者的错误根深蒂固,几乎不能改变。”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其中哪一部分会石化,不同的学习者是不同的,也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把语言学习者(即使是大学生这样的成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直接称为石化是不对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有发生石化的倾向,但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语言错误不等同于石化。

国内发表的有关语言石化现象的许多实证研究论文,实际上仅仅是对学习者所犯语言错误的研究。这些论文就犯了把语言错误直接等同于石化的错误。

3.2 研究对象的问题

国外的石化研究对象都是移民和居住在目的语社区的二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他们的石化问题与我国的外语学习者是有重大区别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外语学习者如果没有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量接触和使用目的语,就说不上有真正的语言石化问题。因为石化现象有一个本质特征:即使大量反复接触目的语也不会改变。国外的研究对象是符合这一特征的。

我国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为升学、职称评定、求职或获取证书之类而设置的考试,是功利性很强的学习,目的达到后就与外语再见了。如果以后还需要外语,又基本上得重新学习。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没有大量接触目的语的机会,也就基本谈不上语言石化的问题。但国内的语言石化研究基本上针对上述对象,这显然是有重大缺陷的。

只有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把外语作为工具,需要经常使用产出性目的语技能的群体,如上面提到的出租车司机、涉外旅游、饭店的相关人员,以及在外事、外贸、外企等部门和单位工作的人员,和经常与目的语使用者打交道的各类人员,他们的语言问题,才可能是石化现象。对石化现象的研究应该更多地针对他们———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错误;而对大、中学生等语言学习者的研究,不应该主要放在他们的语言错误本身,而应该在其语言错误的形成过程,目的是探索石化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对语言石化成品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外语使用者。

3.3 研究方法的问题

由于语言石化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学习者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对此现象的研究,应该是对学习者到使用者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进行纵向的跟踪分析。也就是以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自然观察、描述性研究等手段进行,辅之以横向调查分析以发现共性。

而国内对语言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大多数都是横向研究,而且偏向于定量研究,通过收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对错误进行数据分析,很少有纵向研究。这是不符合语言石化的发展特点的。

4.结语

石化是外语和二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广泛存在的现象。对石化现象及其成因的研究,对认识外语和二语学习和习得过程非常有意义。中国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石化问题,应该有中国的特点,值得深入研究。但不能把语言错误简单地等同于石化,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的问题,正确选择研究对象,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才可能有科学的结论。由于石化本身的特点,石化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韩照红(2004a)认为,石化的主要指标就是持续性和抗拒性。因此,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采取措施,使学习者能改正所犯的语言错误,防止石化现象发生。正如Ellis(1988)所述:正规教学有助于防止石化。他还强调,自然习得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教学可能不会改变学习发生的方式,但可以加快学习速度。因此,基本上没有必要下功夫去改变已石化的语言,因为是徒劳的。如

果语言使用者的生存环境需要他改变,自然就会改变,其语言也就不存在石化问题了。

参考文献

Birdsong,D.2006.“Why not fossilization”.In Han Zhao2 Hong&T.Odlin.S tudies of Fossiliz ation in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Bussman,H.(ed.).1996.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 an2 guage and L inguistics.London:Routledge.

Domínguez,L.2007.“Knowledge of features in fossilized second language grammars”.Second L anguage Research 23/2.

Elena,D.1990.“The process of 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2 guage”.Papers presented at the9th World Congres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Ellis,R.1985.U nderstanding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2 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R.1988.“Are classroom and naturalistic acquisition the same?”.S tudies in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11. Ellis,R.1994.The S tudy of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2 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dler,A.2006.“Reconceptualizing fossiliz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review”.Second L anguage Re2 search22/3.

Flexner,S. B.&L. C.Hauck.1993.Random House U nabridged Dictionay.New Y ork:Random House. Gregg,K.1996.“The 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 problem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W.C.Ritchie&T. K.Bhatia(eds).Handbook of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2 tion.New Y ork:Academic Press.

Han ZhaoHong:2004a.Fossiliz ation in A dult Second L an2 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Han ZhaoHong.2004b.“Fossilization:Five central iss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 pplied L inguistics14/2.

Han ZhaoHong&L.Selinker.1999.“Error resistance: Towards an empirical pedagogy”.L anguage Teaching Re2 search3/3.

Han ZhaoHong&T.Odlin.2006.S tudies of Fossiliz ation in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Hu Weiguang.2006.“Book review:Studies of fossiliz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 anguage and Education 20/6.

Hyltenstam,K.1988.“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ar2na2 tiv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f Swedish”.Journal of M ultilingual and M ulticultural Development9.K e Chuanren.1992.“Challenges to the proficiency move2 ment:The Issue of accuracy”.Eric ED353816.

K ellerman,E.1995.“Age before beauty”.In L.Eubank, L.Selinker&M.Sharwood Smith(eds.).The Current S tate of Interlanguag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Lardiere,D.2006.“Establishing ultimate attainment in a particular second language grammar”.In Han ZhaoHong &T.Odlin.S tudies of Fossiliz ation in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Larsen2Freeman, D.2006.“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issue of fossilization:There is no end,and there is no state”.In Han ZhaoHong&T.Odlin.S tudies of Fossiliz ation in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Long,M.1990.“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language de2 velopment”.S tudies in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12. MacWhinney,B.2006.“Emergent fossilization”.In Han ZhaoHong&T.Odlin.S tudies of Fossiliz ation in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Nakuma, C.1998.“A new theoretical account of ‘fossilizationπ:Implications for L2attrition research”.I2 RAL36.

Richards,J.,J.Platt&H.Platt(eds.).1992.L ong2 m an Dictionary of L anguage Teaching and A pplied L in2 guistics(2nd edition).Essex:Longman.

Schmidt,R.1983.“Interaction,acculturation,and the ac2 quisition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case study of an adult”.In N.Wolfson& E.J udd(eds.).Sociolin2 guistics and L 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2 bury House.

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IRAL10/2. Selinker,L.1993.“Fossilization as simplification?”.In M. Tickoo(ed.).Sim plif ication:Theory and A pplication, A nthology Series31.Singapore:S outheast Asian Minis2 ters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

Selinker,L&https://www.sodocs.net/doc/b92639971.html,kshmanan.1992.“Language transfer and fossilization:The multiple effects principle”.In S.

G ass&L.Selinker(eds.).L anguage T ransf er in L an2 guage L earnin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Vigil,N.&J.Oller,1976.“Rule 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L anguage L earning26/2.

杨连瑞、刘汝山,2006,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中国外语》第5期。

(通讯地址:637009四川省南充市师大路1号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下转第83页)

Kruger,A.2004a.“Shakes peare in Afrikaans:A corpus2 based study of involvement in different registers of drama translation”.L anguage M atters35/1.

Kruger, A.2004b.“The role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Africannsπstage translation:Merchant of Venice”.Jour2 nal of L iterary S tudies12.

Pavis,P.1982.L anguages of the S tage:Essays in the Semiology of the Theat re.New Y ork:Performing Arts Journal Publications.

Levinson,S. C.1983.Pragm atics.Cambridge,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cks,H.,A.Schegloff&G. A.Jefferson.1974.“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2taking for conversation”.L anguage150/4.柯文辉编,1992,《英若诚》,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冉永平、莫爱屏等,2006,《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任晓霏,2008,《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1967,《莎士比亚全集》,台湾:远东图书公司。

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2007,《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六种》,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英若诚译,1999,《英若诚名剧译丛》,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俞东明,1996,戏剧文体与戏剧文体学,《浙江大学学报》第1期。

(通讯地址:212013江苏大学本部4-4-105)

Turn2taking Management in Dram atic Dialogue T 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Stylistics of Drama in Drama Translation Studies

Xiaofei Ren,Zan Mao,Qinghua Feng

Abstract:Turn2taking,as a central concept in stylistics of drama,provides a good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dramatic dialogue translation studies.In the systematics of turning2taking, the turn constructional component and the turn allocational componen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dramatic discourses and crucial for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 among characters.Y ing Ruochengπs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πs Measure f or Measure is taken as a case for this study.The con2 trastive analysis of Zhu Shenghao and Liang Shiqiuπs versions indicates that Y ingπs trans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with skillful management of turn2taking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erformability such as the proper use of ties among discourses and proper selections of key words in turn2taking,which guarantee the playability and reception of his translations in the target theatre.

(上接第95页)

A R em ark on the Problems in the R esearch into Fossilization

of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 age Learners

Wencun Chen

Abstract: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language fossilization:Its definitions,a result or a process;

a local or global phenomenon,the forms same or different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whether it occurring with all adult learners.The differences result from the studies of different angles:Regarding it as a phe2 nomenon to be explained or a terminology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researching in the process or the re2 sult,referring to the whole domain of acquisition or the specific learner language.This paper argues that peopleπs indolence in study is one important cause of fossilization.Chinese researchers often fall into the fol2 lowing pitfalls:to equal language errors to fossilization,to focus on language learners instead of language users,to prefer cross2sectional research to 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It is claimed that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language teachers to prevent fossilization than to change learnersπfossilized language.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分析总结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本文探讨了减少石化现象出现采取的策略,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语言学习 一、中介语及其特点 1.中介语的定义。S. Pit Corder和Larry Selinker在1972将中介语定义为: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戴炜栋在2002年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产出的语料,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看作是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连续体。 2.中介语的特点:系统性与可变性。系统性指的是,中介语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遵循一定的顺序。就像学习母语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也是利用习得的语言系统进行交流。可变性是指,像其他语言一样,中介语也是不断变化的。导致中介语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语言本身、语言学习环境、母语的干扰、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促使中介语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 二、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第三个特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石化现象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的方式的一个不变的部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不正确的发音、词汇选择以及语法都有可能固定下来被石化。戴炜栋指出,有时候石化现象会暂时消失,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再次出现,这被称为“倒退”。在仔细分析石化现象本质的基础上,语言学家们把石化现象分为两种: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和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从根本上讲,暂时石化其实是一种“稳定化”,它是石化现象的先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暂时石化就有可能变成永久石化,从而导致学习者学习的停滞或倒退。 三、产生石化的原因 1.内因 ①学习动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动机积极、良好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内心长久稳定的一种学习态度。Gardner和Lambert指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综合性动机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和 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根据中介语理论的理想状态,语言习得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学习者的中介语应该逐步接近、最后达到本族语水平。但大量的实验证明无论什么年龄的学习者,无论其得到多少指导,学习多么刻苦,外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无法消除的语言错误,使其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达到本族语水平,从而形成语言的僵化。这种现象出现在外语学习的任何阶段,具有普遍性。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 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原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过程:(1)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2)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3)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4)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5)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在 Selinker 的研究的基础上,Ellis(1999)把中介语石化的起因归纳为学习者的内因和外因。 1、石化内因说

语言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九班程莉20201238020078 Fossilization is defined a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 process occurring from time to time in which incorrect linguistic features become a permanent part of the way a person speaks or writes a language.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usage, and grammar may become fixed or fossilized in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For me, what is most hard for me to overcome is grammar. For example, I can not tell w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 less than” and “not more than” is. More often than not, I know neither. But, if my teacher emphasis the difference on purpose, I can remember it for a few days. But as time goes by, I will forget, because it has become aporia in my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r most cases, I misused the two phrases, that is to say, in my opinion, “no more than” means not equal to, while “not more than” means “just”, finally I got a big red cross from my English teacher. Then, vocabulary usage is difficult for me either. Whenever my English teacher asked me to right an easy, once it was related to” go, move” or something, what came to my brain in the first place is “walk”. “walk” has become a stereotype in my mind when writing som ething of “mov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Gradually, I there are various words

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

————————————————————————————————作者:————————————————————————————————日期: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 (fossilization),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其理论假设是,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Selinker 认为所有外语学习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姓名:吴忠通 学号:310045108027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摘要:语言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主要的特征,而在第二语的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言是一个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语言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最后根据语言石化现象出现的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该研究,可以使广大的语言学习者能更好地学好第二语言。 关键词:石化;中介语;成因;应对策略 Abstract: Foss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s among interlanguage, and interlanguage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it’s very necessary to make a research into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This thesis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notion of fossilization, then analyze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ose causes. The author expect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can help lots of language learners better learn the second language. Key words: fossilization; interlanguage; causes; strategies 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了十几年的外语了,怎么现在想要提高但却总感觉到自己的外语水平仍然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仍然停滞不前?怎么自己的外语越学水平越低呢?以上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人们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些现象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语言石化现象反映出了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种的不足之处,并很大程度地牵制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语言石化现象,提高学习者目的语水平,是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概念 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著名语言学Larry Selinker最早提出了中介语的概念,并在1972年的他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中介语这个术语。从此,中介语作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中的术语而诞生了。中介语又称过渡语、语际语,它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得出中介语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每个外语学习者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中介语阶段,才可能达到如本族语者般熟练使用目的语的水平依据。Selinker经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外语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原地不前的徘徊状态,且可能伴有逐渐退步的趋势。Selinker在1972年将该现象命名为石化现象,又称之为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并在1996年将其定义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

石化现象

从he和she误用探汉英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 郑娟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出错不可避免。本文结合偏误分析相关理论,对120名受试对象作文中出现的介词偏误进行确定, 归类和分析,从而探究偏误产生的根源,并揭示其对英语教学 的意义。 关键词中介语,偏误分析,介词 An Analysis of Preposition Errors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terlanguages ZHENG 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61, Anhui) Abstract: Errors are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for all learners. Based on the error analysis theory, the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in 120 college students’compositions so as to shed light on the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language, error analysis, prepositions 中介语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如图一所示, 图一 对于绝大部分学习者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到达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相反,当他们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语言能力不是继续向前发展,而是表现出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就是中介语石化现象。Selinker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很复杂,Selinker&Lashmanan认为中介语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错误石化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所有的导致石化的因素中,母语迁移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是诸因素中的首选因素(弱式理论),也可以是诸因素中的必要因素(强式理论)。Schumann试图从社会文化因素中找寻形成第二语言石化的原因,他的文化移入模式认为,如果学习者原有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别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受到限制,学习者不得不以自己的母语和中介语为基础来处理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种不完善的语言,长期使用它来处理语言将导致语言石化的产生。K1ein、Peter Skehan等试图从学习者的心理角度解释石化,他们指出,当学习者认为用第二语言交际能达到一定的

石化现象成因

石化现象的成因 摘要:当今石化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应用语言方面的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把石化现象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石化现象两种,与赛林格提出的石化现象的条目,规则和子系统不同。本文详细的论述了导致石化现象的原因,并提出高校教师应该了解其成因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兴趣和动机。 关键词:成因;自信;兴趣;动机 abstract:nowadays, fossilization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by many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this paper classifies fossilization into voluntary fossilization and involuntary fossilization,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selinker’s fossilization forms of fossilized items, rules and sub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in detail and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and try all possible mean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confidence,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key words: causes,confidence, interest, motivation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ⅰintro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e language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 中介语石化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以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多个研究角度、针对石化现象提出的策略及建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四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石化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石化研究、预测容易发生石化现象的语言点、选取恰当的研究对象进行历时研究等建议,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启发。 标签:中介语石化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中介語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正式提出,它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Selinker提出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石化。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石化现象一直都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虽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来说,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努力,国内研究在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领域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中介语石化”字样进行检索,发现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文章共有435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1999年至今。其中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①上的文章共有12篇,发表在核心类综合性社科期刊以及核心类高校综合性学报上的文章共有18篇,以上30篇文章均来源于核心期刊,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基本上能够反映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总体情况。本文以这3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进行综述与分析。通过梳理论文的发表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学者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重要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2010年以前,2010年以后,虽然也有许多学者对石化现象进行了探索,但总体来说,研究势头呈递减之势(如表1、表2所示)。 本文主要针对表1、表2中涉及的文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反思,力求概括出国内石化现象的研究现状,希望能够促进未来国内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角度 (一)概念界定 在我国对外汉语学界,鲁健骥于1984年首次引进了中介语理论,之后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不同的学者对石化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这方面的文章共有7篇。 陈慧媛认为,存在于学习者的中介语中,持续时间很长而又难以改变的语言现象就是语言僵化现象[1]。李炯英采用Selinker所下的定义,认为“语言石化现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92639971.html,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作者:朱瑶瑶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7期 【摘要】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分析了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提出缓解石化的教学措施策略,主要是,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减少母语干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用合理的语言反馈对待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等,以促进外语教学的效果和二语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成因;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 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 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 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

高级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高级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项目成果《陕西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本文探讨高级英语教学于学习过程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应用问题,认为这一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过渡语话语能力,延缓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保障输入材料的广泛性、知识性和高质量,设计的任务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和挑战性。 标签:高级英语教学;过渡语;石化现象;任务型;教学模式 到了高年级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停滞不前,出现“石化现象”。本文从发展学生的过渡语入手,从流行于基础教育教学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得以启示,讨论高级英语课程中如何延缓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一、相关理论 1、过渡语理论 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会构造出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既没有摆脱本族语的影响,又带有目的语的特征(孙勉志)。这表明学习者一直在朝着掌握目的语这一目标推进,这种语言是发展性的,过渡性的语言规则系统,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称之为“过渡语”(interlanguage),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有自身的系统性和普遍性。 2、石化现象 Selinker认为多数二语学习者都不能完全掌握目的语,也就是说,当他们内化的语言规则与目的语尚存在差距时,习得就已停止,这就是他所提出的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石化现象。可见,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他们的语言学习也就很难再会提高,那么發展学习者过渡语、延缓这一现象的到来,也就成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真实的语言材料输入较少,学生缺乏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也就没有可理解性输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安排预知性强,相当一部分学生态度不积极,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中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成了阻碍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绊脚石,是外语学习中“石化现象”提前到来的主要因素。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Willis总结了语言学习的四个基本条件:(1)语言环境,有大量的、真实的语言输入;(2)使用语言的机会,要能使用语言做事情,交换信息;(3)使用语言(包括听、说、读、写各类活动)的动机;(4)教学的条件,也就是有机会注

论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年第6期第33卷(总第156期) №6,2009Vol.33General,№156 论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刘春艳 (沈阳化工学院外语系,辽宁沈阳110142) [摘要]在学习除了母语之外的第二门语言(简称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使用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一种过渡语系统,是一种不断向目的语系统靠近的近似系统,是语言学习者自己构建的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并以此作为理解和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研究中介语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对我们的教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石化成因;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09)06-0108-03 [收稿日期]2009-08-20 [作者简介]刘春艳(1970-),女,辽宁昌图人,沈阳化工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一、引言 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涉及三大领域:1.中介语;2.学习者内部因素;3.外部环境。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介语(interlanguage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Selinker 在1969年提出的。他本人认为:由于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两种话语(目的语和中介语)是不一致的,那么我们在建立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建构时,人们完全有理由或者说不得不假定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可以观察到的言语输出为基础的语言系统,我们把这种语言系统称为“中介语”。Davies 在评价Selinker 提出的中介语概念时指出,目前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任何二语习得的共时状态都被看作中介语,所有学习者说的都是中介语;另外一种理解较为严格,即中介语被看作是对二语习得的一种特定的假设。 二、中介语的本质和特征(一)中介语的本质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普遍认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与本族语者的语言系统不同的、独立的语言系统。也就是说,除了学习者的母语系统、目的语系统外,还存在着与前两个系统并列的中介语系统。 后来的理论在阐述中介语这个概念时,作了如下概括:二语学习者建构了一个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以此作为理解与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这个规则系统被看作一种心理语法,即所说的中介语。(二)中介语的特征 由于中介语研究目前还不完善,因此不同学者对中介语本身的特征在主体一致的前提下也有不同的看法。综合起来有以下六个特征:系统型、可变性、可渗透性、石化、阶段性和反复性。 三、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中介语的石化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在一定阶段便停滞不前,很难达到和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这个特征最早是由Selinker 提出的。他认为,只有5%的学习者可以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心理语法 水平,大多数人在半路上便停顿下来。倒退现象 (即在早期出现的错误又重复出现)的普遍存在是一种典型的石化现象。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独特现象,现在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外语学习群体,但绝大多数人并不能成功地掌握外语,因此研究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意义重大。 (一)石化概念的变迁 石化现象虽然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学者们对石化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而同一学者对石化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就Selinker 本人而言,在1972年他提出此概念时,他的定义为:一种被认为也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机制———石化语言现象指说某种语言的人无论年龄大小和接受目的语教育程度如何,都倾向于在某种中介语中使用的语言项目、规则和次系统。任何完备的二语习得理论都必须 ·108·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关键词 (1) Key words (1) 1.语言石化现象的认识 (1) 2.语言石化现象的分类 (2) 2.1石化现象形式上的分类 (3) 2.1.1个体石化 (3) 2.1.2群体石化 (3) 2.2石化现象的性质分类 (3) 3.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 3.1 Lamendella的生物论 (3) 3.2相互作用论 (5) 3.3石化形成中的两个“策略”......... ............................................. (6) 3.3.1 学习策略 (7) 3.3.2 交际策略 (7) 3.4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7) 3.4.1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7) 3.4.2 兴趣的减少 (7) 4.石化现象改善的策略 (8) 4.1目标语知识的积累 (8) 4.2降低母语的干扰 (9) 4.3情感的反馈 (9)

4.4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9) 总结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是多年来困扰我国外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表现为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趋向于停留在固定状态。本文浅论了石化的定义,归纳了几种有关石化的成因,对缓解石化提出几点建议,使学习者最大程度的延缓和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同时对研究前景予以展望。 Abstract: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s a pervasive and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t has been a universal problem for learner, tending to keep in a Interlanguage relative to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defines the natural fossilization,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some reasons of foss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may be helpful for learners, in order to make learners avoid 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guage to maximum extent and meanwhile a perspective of its future is given. 关键词:二语学习;石化现象学习者;情感;思维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ssilization phenomenon; learner; emotion; mind 1 语言石化现象的认识 二语学习者在一定年龄期,一定目标语知识的获得后,常常会经历一个类似“关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语言能力的语言知识的“re-gain”将会缓慢或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语言学习的“高原期”。美国语言学家Senlinker则将这一现象定义为“过渡语石化理论”。过渡语:又为中介语,是由学习者本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具有自己独特规则和特点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缺陷的语言(牛强,2000)。理想的过渡语是动态、个性化的,并随着输入的增加向目标语逐渐靠近。过渡语往往有一个典型的特征:石化性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 Larry Selinker 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 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 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 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 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 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 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

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 ( 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 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 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 和Lamendella(1978) 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根据中介语理论的理想状态,语言习得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学习者的中介语应该逐步接近、最后达到本族语水平。但大量的实验证明无论什么年龄的学习者,无论其得到多少指导,学习多么刻苦,外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无法消除的语言错误,使其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达到本族语水平,从而形成语言的僵化。这种现象出现在外语学习的任何阶段,具有普遍性。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 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原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Selinker 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过程:(1) 母语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2) 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 (3) 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4) 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英语语音石化现象探讨

摘要:众所周知,无论二外学习者怎么努力,如何训练,都很难达到以目的语为母语的本族语者(NSS)的水平。1972年Selinker首次在语言学中提出了“石化现象”这一概念,借此来描述上述“高原期现象”。作为中介语最显著的特征,它定格了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就其起因而言,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分别作出了解释。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了饱和理论假设,以此来探讨英语语音石化的起因,旨在进一步研究石化现象形成的内部机制。 关键词:石化现象,中介语,饱和理论 1.中介语的概念及其特点 1972年著名的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提出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术语。中介语(Selinker,1972)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它既伴有母语的特性,又远不及目的语水平。中介语是个动态的语言体系,以母语为起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期间的过渡阶段即是中介语的范围。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变性,渗透性等特点,其主要的特点是石化性。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基本上都遵循一定的模式(戴炜栋等,1999):即在开始阶段持续、稳步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知识( 语音、语法、语汇) 不断积累。这通常发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在进入大学后,外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大一、大二阶段,外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有突飞猛进的进步,进入高原期后,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外语水平趋于稳定。这样一来,中介语就如同冻结了一般,不再有上升趋势,这就是其石化性。2.石化现象2.1石化现象的定义Selinker(1972)首先提出了中介语的石化现象:“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次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Selinker & Lashmanan (1992) 将石化现象定义修正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之前就永久的停止了,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这一定义强调了石化的永久性特征,同时指出了石化并非仅指中介语的次系统停止发展,而是指中介语的整个语言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2.2石化现象的起因综述 中介语石化现象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起因的探讨研究者们各执一词。下面列举两位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 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概括为五个方面:1.母语迁移;2.训练迁移;3.学习策略;4.交际策略;5.目的语的过度概括。 Lenneberg(1967)对于石化的起因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他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特定的年龄段(2-12岁)会比其他年龄段更容易习得语言,这个年龄段被称为语言习得关键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语言功能被定位在左脑,大脑分工已经完成,失去可塑性,语言习得就比较困难了。 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向:外因说和内因说。笔者认为,虽然内因说无法得到有力的证明,但能从某种程度上打开石化现象的谜团。3.探讨英语语音石化现象 一般说来,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年级进行过专门的语音纠正课,这帮助他们消除了许多语音暂时性石化问题,从而改善了他们的语音面貌。可即便是这样,大部分学生的语音还是存在着石化部分,依然用chinglish的腔调说英语,发音不纯正。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班上40个学生,只有2个学生的语音情况比较乐观,其余38位学生的语音都被方言化了。这说明,母语迁移是语音石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人说英语带中国腔,日本人说英语带日本调,印度人说英语带印度味。这都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引起的。由于母语或方言的干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汉语的重音,节奏,语调模式迁移到英语语音中,从而说出一口不伦不类的英语。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饱和理论,下面对其进行详细论述。3.1饱和理论假说 所谓饱和理论指的是学习者对于外语的输入达到饱和,对其敏感度也相应饱和。就如同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其理论假设是,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

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Selinker 认为所有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都会出现石化,使其语言能力无法达到本族语的水平。他把石化看成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无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无论学习者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其语言体系中总会出现不正确的二语/ 外语语言形式。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不正确形式都可定型或石化。这种现象在外语学习者学习的任何阶段均可出现,具有普遍性。 Selinker & Lashmanan (1992) 将石化现象定义修正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之前就永久的停止了”,而且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Selinker认为语言石化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暂时性石化指语言习得的稳定期,此时语言参数表现出平稳和静止的状态,也称为“冻结期”(Brown,2001)。只要有积极的内因和外因条件,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变的。永久性石化指的是无论学习者获得多少关于目的语的指导,他们形成的中介语都将停留在这个状态中,无法进一步向目的语靠近,也永远无法达到目的语。 这一定义强调了石化的永久性特征,确定了石化不再被认为是中介语的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中介语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Selinker & Han (2001)将石化的定义概括为6个方面的特征: ①石化就是发展的停滞(cessation); ②石化的特征出现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音位、词法、句法、语义、篇章和语用等层面; ③石化的特征是持久的并有抵抗力的(persistent and resistant); ④不管二语学习者是成人还是儿童,石化现象都会出现; ⑤石化的特征往往表现为语言的回退(backsliding)、固化了的错误(stabilized error)、学习高原(learning plateau)、典型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