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九年级下《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乡愁》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语文能力。

情感目标: 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的感悟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教学方法:主导教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探究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板块:1、朗读。2、整体感知。3、想景悟情。

4、迁移拓展。朗读和想景悟情两者有机结合,做到读品结合,教师多点拨、多鼓励,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切己体察。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余光中的生活经历、作品风格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学生理解本文和教师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三)朗读诗歌

1、伴随《思乡曲》,教师诵读。

2、通过学生对教师朗读的评议,进行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的朗读指导。

3、学生尝试配乐诗朗诵。

设计意图: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这一环节以诵读为主线,整体感知诗歌,使学生“披文以入情”,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艺术力量。

(四)整体感知,质疑释难

1、乡愁是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是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2、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分别表达了诗人在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感情?

3、这四节诗的顺序能否变换?

设计意图: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体会诗歌运用的意象及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主动质疑、答疑、讨论、评价,教师及时点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五)放飞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1、播放以本诗填词的歌曲《乡愁》,在深沉怅惘的歌声中想景悟情,边听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再现诗歌画面。

2、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描述本组想象的画面,同时本组其余同学不失时机地朗读诗歌,为想象的画面配诗,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切己体察,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以本文不能有深刻领悟。为此让学生分小组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切实提高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把握诗歌内容。

(六)迁移拓展,探解中国文人的千千乡愁结。

乡愁,古往今来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积累资料,找出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③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曲《天净

沙·秋思》

④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⑤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虞美人》

设计意图:由学习课文延伸到探究历代文人的乡愁情结,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加深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

(七)迁移拓展,说说写写自己对乡愁的感悟。

综观这首诗,每小节都不自觉地运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乡愁打一比方,使课本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乡愁,同时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八)布置作业:

延伸练习:比较阅读,再次品味乡愁。

1、比较席慕蓉《乡愁》,让学生说说更喜欢哪一首,任选角度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知、情、行三方面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再次品味乡愁,努力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离愁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别愁

后来啊——坟墓——丧母哀愁

而现在——海峡——思归浓愁普遍的家国之思

(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乡愁》试题(含答案)

试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邮.票(yóu)窄.(zhǎi)揣摩.(mó) B.海峡.(xiá)矮.(ǎi)弦.乐(xián) C.坟墓.(mù)掠.夺(luè)湾.(wān) D.颠簸.(bǒ)倾.听(qīnɡ)承载.(zài)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愁》全诗共四节,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B.《乡愁》一诗中,诗人将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人生阶段的共同特征。 C.《乡愁》一诗中,在长大后这一阶段诗人找到表达乡愁的对应物是邮票。 D.乡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都实现了物化。 3.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组是()。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我在/这头 C.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D.大陆/在那头 4.仿写句子。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仿句: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乡愁》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风格,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6.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7.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8.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9.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二)课外阅读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道不尽的乡愁

道不尽的乡愁主题学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的。学习诗歌中叠词表达效果,理解复沓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叠词及复沓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余光中的两首乡愁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深受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作者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和浓重的文化寻根情节,体会诗歌中所寄予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诗歌中叠词和复沓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两首乡 愁诗与《诗经》等传统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 2、难点:理解余光中的两首乡愁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深受中国传 统诗歌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作者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和浓重的文化寻根情节,体会诗歌中所寄予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魅力。 师:2016年《出彩中国人》总决赛的舞台上迎来了一位传奇人

物——冯满天,他带着他的中阮为大家深情弹唱了一首《乡愁四韵》,轰动了全场,并且凭借此次表演一举夺得了冠军,接下来请同学们静静欣赏这首曲子。(播放视频) 师:怎么样?谈一谈你听完之后的感受。 生:感慨颇多,畅所欲言。 师: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走进作者和写作背景 1、师:通过课下的预习,相信你们对于余光中有不小的收获,请大家谈谈你的看法。 生:余光中,台湾诗人,1928年出生,祖籍福建,出生地南京,1950年去台湾。直至1992年才重回大陆。 生: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正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体验。9岁离家读书,28岁结婚,30岁赴美国进母亲去世,永失母爱21岁离开祖国大陆到台湾,63岁才重回大陆。 2、师:谁知道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在什么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生: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知识点新人教版

乡愁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文章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优秀教案

(封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优秀教 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 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 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整理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第一部诗集《大堰河》,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文题理解: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有多灾多难的祖国。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抒发了对祖国的爱,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中心内容: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刻骨铭心的真挚而深沉的爱,也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 《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等。文题理解:“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感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余光中的这首《乡愁》,从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中心内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寄托于相对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两岸人民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殷切期望。 2.《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诗人,代表作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雨巷》等。文题理解:“我”是指诗人自己,“残损的手掌”即是实写又是虚写,它是诗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意象。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中心内容: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水深火热生活的忧愤之情和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代表作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船》《馈赠》等,她是新时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文体常识: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北岛等。文题理解:面对凝聚着沉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诗人将“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背景下,表达了这一代人的心声。 中心内容:诗人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诗人强烈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4《祖国》:作者: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诗人。作品有长诗《恶魔》《童僧》,剧本《假面舞会》,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文题理解:莱蒙托夫把对祖国的感情比作“爱情”,选取最能代表俄罗斯山川之美的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中心内容:通过铺陈俄罗斯的自然景象和人民生活的场景,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黑人谈河流》:作者:休斯,美国著名的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文题理解:《黑人谈河流》中的“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中心内容:诗人通过黑人对河流的追溯,表达了对祖先和故土的热爱之情。 5.《孔乙己》: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文体常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文题理解:文章以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为题,预示着将围绕这个人物展开情节,并靠人物来揭示主题。而这个怪怪的名字也对应了人物性格,同时也给文章奠定了讽刺的基调。中心内容: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场景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6. 《蒲柳人家》:作者:刘绍棠,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文题理解:蒲柳人家本指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这里代指普通贫苦农家。中心内容:本文主要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豪爽、泼辣、爱打抱不平,以及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似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展现了人们崇高的品格。 7.《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文题理解: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比作变色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乡愁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联想和想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诗人以具体形象来表达“乡愁”这种抽象情思的写法. 教学难点 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蕴含的思乡愁绪,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出示课题) 二、自主预习 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诗作《乡愁》《等你,在雨中》,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 小时候 乡愁 ..的/邮票 .. ../是一枚/小小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的/船票 ../是一张/窄窄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的/坟墓 .. ../是一方/矮矮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是一湾/浅浅 .. ..的/海峡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诗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答案示例: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乡愁习题新人教版

3 乡愁 名校讲坛 考点链接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典型例题《乡愁》中为了表现乡愁,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效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给人多方面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技法点睛意象,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成以下三类: 1.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别。明喻,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艾青《小夜曲》),诗人把舞蹈家的“人体”比喻成“云”“风”等。暗喻,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死水》),诗人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等。 3.描述性意象。通过描述具体景物与事物,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乡愁”的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1。 01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票)。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mù(墓)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解析:A.引用的句子作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引号内句末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余光中

《乡愁》 西安市第十四中学李永慧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理查德.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学生初谈听后感悟。是啊,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地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诗集有《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钟乳石》等。 三、指导朗读 1、听朗读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余光中)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张伟波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1.简介作者 (看屏幕)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学生先自读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3.指名读,师生共评。(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看屏幕)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学生个别示范。让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评价。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揪人的旋律时,当我们凝神聆听这声情并茂的朗诵时,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象构设的画面 3、感悟诗歌的主题及诗人浓烈的思乡情怀。 4、学习用具体意象来表现抽象“乡愁”的手法。 重点难点: 1、诗歌诵读情感的把握 2、诗中深刻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以歌曲《乡愁四韵》导入,渲染诗歌气氛。 二、诗意介绍余光中生平 1、诗意介绍:在当代诗坛,有一位诗人,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他就是余光中。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余光中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 2、大屏幕展示: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音频,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和诗人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蕴含的深情。 3、分组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体会诗人的“家国之思”

四、细读赏析,品味诗歌之美 1、领悟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语言美。 4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幅画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永别 现在——海峡——两岸分隔 五、领悟思考,读出情感 1、乡愁是沉重的,为什么诗人却说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正语反出,反衬乡愁的浓烈) 2、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3、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可以用别的的词语替换吗?换别的词语后的效果有没有不同? 4、这四种意象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6、全班齐读,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 六、比较阅读(课后练习四) 余光中的《乡愁》席梦容的《乡愁》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1、相同之处: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

九年级语文上册 乡愁16-20

3、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小时候----邮票 “邮票”是书信往来的结果,它凝聚着对母亲 的思念之情。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 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小时 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 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母子之情

长大后-----船票 “船票”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它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夫妻之爱

后来-------坟墓 ?“坟墓”将母亲与作者生死隔绝,只有在墓前凭吊来寄托哀思。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丧母之哀

现在-------海峡 ?“海峡”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 在台的游子对祖国的思念。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无穷。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恋国之思

4、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九年级语文下册1乡愁教案新人教版

乡愁 时间2016年第 12 周第 2 课时 课题乡愁课型讲读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一导入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三、品味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 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 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 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 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 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板书设计:邮票——母子深情 乡愁船票——夫妻恩爱 坟墓——生死离别 海峡——思乡之愁 教学反思: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余光中《乡愁》

10 乡愁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次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想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久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1.熟读背诵这首诗,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意象,感受涌动的激情。 3.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故土故园频入梦,思乡思亲梦无痕。故土,故园,人之所恋,恒久也。让我们随着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道吟唱对祖国、对家乡深情柔美的恋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邮票(yóu)窄窄(zhǎi)海峡(xiá) 一枚(méi)坟墓(fén mù) 2词语解释 乡愁:思念故乡而产生的离愁别绪。 邮票:邮局发售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片海洋的狭窄水道。 3作者名片

余光中(1928—),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生于南京,现居台湾。因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本诗选自《白玉·苦瓜》。 4朗读训练 (1)初读,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 (3)分组比赛朗读,相互点评。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本诗的思路,找出此诗的线索。 【点拨明确】时间线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情感线索:思念母亲——思念爱人——怀念母亲——思念故乡。 2这首诗运用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二)深层理解 1诗中,诗人分别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点拨明确】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生离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离家在外,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诗人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

初中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Nostalgia"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 教育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本教案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主要用途为提升学生日常听、说、读、写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口语交际及表达技巧,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内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编写,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 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 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乡愁》实录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乡愁》精品实录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愁绪万千,打在诗人的心头,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后来,直到60多岁了他才重新回到大陆……今天,让我们走进余光中,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他的乡愁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用心,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你们觉得语速应该? 生:缓慢,低沉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节,注意慢一些,低沉一些 学生读第一节 师:再慢一点。师范读第一句,生再读第一节,教师配合,同是屏幕显示第一节 师:“那”字开口小点好吗?读“那” 生读该句 师:下面配乐在读这首诗。(音乐很舒缓) 师:读诗的感觉真好,你们在用心用情,读到了什么情感呢? 生:读到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恩,你把握了情感的基调 生:无奈之情 师:对,你读到了更深的一层

生:一种悲伤的,伤心的情感 生: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们再也见不到的忧愁 生:孤独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 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纠结寄托在什么上呢? 生:邮票坟墓海峡 师:这些叫做意象,我们可以圈起来。你们读诗的感觉真好,读出了丰富的情感,余光中也说这首诗是浅易之作,浅,不是肤浅,而是深入浅出;易,也不是容易,而是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这也就是余光中的独特表达。 教师板书浅深入浅出 易平易近人 你们嗅一嗅,闻一闻每个句子,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配乐——录音——男中音—— 屏幕上一句话: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 师:我们再来回味揣摩一下 生:用时间顺序,体现不同层次,格式上很特殊,每一节都很整齐 师:这在诗歌上成为“重章叠句”,你相当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 生:每一意象前面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窄窄,浅浅看上去很工整,叠起来,但读出来感觉就不一样

2018年九年级语文(新人教版)上册-《3乡愁》习题

3 乡愁 01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票)。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mù(墓)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解析:A.引用的句子作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引号内句末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3.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4.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实际上,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5.(陕西三模)请你参加以“剪不断的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后面的题目。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现代诗赏析--乡愁

《乡愁》教学设计 --开发区高中初中部李宏亮 教学目标: 1、深情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 2、细腻品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3、学会仿写,把握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有提到关于“愁”的话题,那么同学们学过的关于乡愁的诗有哪些?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课件) 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及创作背景。 三、初读感知 1、诗人用20分钟就写出了20年的乡愁,想不想去朗读感受一下? 自由朗读课文,提问学生有感情的范读。全班齐读。

2、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品味乡愁。 读完这首诗,你体会到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我们知道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 5、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两岸分离 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诗中出现了很多叠词、量词,好不好?为什么? 2、《乡愁》的美表现在哪? 3、对比阅读席慕蓉的《乡愁》 五、课堂小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3 《乡愁 》教案

语文《乡愁》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1972年,台湾,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同学们,这个诗人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这首诗就是红遍了海峡两岸,享誉华人世界的《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去体会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叹诉乡愁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 1、诗中哪些离别触动了他的乡愁?他的乡愁具体指什么?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感受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读诗就应当透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

这首诗只有四个小节,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结构相似,有些句子重复------) 这就是我们曾经在《诗经》学过的重章叠句,这样的句式表现诗人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第一组读第一小节,第二组读第二小节,第三组读第三小节,全班读第四小节。 3、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顺序? 是的,诗人是按时间顺来写的,诗人一生的乡愁就浓缩在这四个时间里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越来越厚。最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情。前面三小节写的是过去的的乡愁,那么与现在的乡愁是什么关系呢? (诗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节个人的故乡之思是为了衬托他的思想爱国之情。) 三、巧借意向诉乡愁 1、同学们,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文中又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不同时期的浓浓的乡愁。 我们把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称作“意象”。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他对母亲、新娘、母亲和大陆的感情。请四个同学来分别读一读这四小节。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他还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 河北省唐县第五中学臧彩虹 教材分析: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2、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