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现实主义分析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

从现实主义分析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

从现实主义分析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
从现实主义分析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成因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2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3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4 歧义视角下的英语言语幽默研究

5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

6 英语委婉语教学模式探究

7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8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9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0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

11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

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 论《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

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5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6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17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珍妮特?温特森《给樱桃以性别》中的英雄主义

18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1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20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

21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2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3 The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24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

25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26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

27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

28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29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30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31 Character is Fate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nchard

32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33 英文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

34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3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36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3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形象解读

38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39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40 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41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Male and Female Relationships in Sons and Lovers

42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43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

44 实用主义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影响

45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46 英语流行语的文化内涵

47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48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49 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50 浅析对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

51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

5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

53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54

55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56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57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

58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

59 广告英译汉中的创译原则

60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

61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62 从《阿甘正传》看个人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63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结局的文化对比研究

64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65 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

66 A Study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67 A Research on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68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

69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70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性格分析

71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

72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73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

74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75 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分析《红字》的悲剧性

7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

77 A Tentative Analysis o 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78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79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

80 《阿甘正传》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婚姻观比较

81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82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

83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84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

85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86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

87 浅谈“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88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89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90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91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92 从校园暴力看美国枪支文化

93 以《热血强人》为例分析美国黑白种族的融合

94 The Gothic Elements in Edgar Allan Poe’s Works

95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

96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 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97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98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99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Teaching Liste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100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01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

102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103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104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

105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106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107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08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109 盖斯凯尔夫人工业小说研究

110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汉译

111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

112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

113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114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

115 万劫不复的阴暗人性——解析《蝇王》的主题

116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117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18 美国总统面面观

119 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

120 分析《基辅怨》中雅柯夫的“受难”主题

121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122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23 浅议创新型口语教学在农村中的实施

124 《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解析

125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126 中英酒吧文化对比

127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

128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129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30 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数字习语的不同

131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132 Psycho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33 《红高粱家族》中乡土文化翻译研究

134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35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

136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137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探析中西方人文差异

138 BBC对华态度变化趋势:扫视年BBC有关中国的若干重要报道

139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14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141 解析《拉帕西尼之女》中贝雅特丽丝

142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

143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144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145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146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147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

148 从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149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150 论中英情感隐喻的异同点

151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152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

153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

154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

155 On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56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157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158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

159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160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

161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162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163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

164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

165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66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

167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168 网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69 简爱的双重性格分析

170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

171 从多维视角分析英国下午茶文化

172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173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74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175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

176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177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178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179 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 in To the Lighthouse

180 快乐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81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及翻译

182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183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不同内涵和使用

184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

185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186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187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188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瓦尔特?莫雷尔悲剧的成因

189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9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1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

192 英汉“骨”与“血”的隐喻研究

193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194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

195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

196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

197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教主题的研究

198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

199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200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生的原因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 生的原因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生的原因 摘要:《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里面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一直都是莎学研究者争论的问题。本文将从奥赛罗自身性格缺陷和文化身份造成悲剧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来探求悲剧的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加深刻了解悲剧《奥赛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奥赛罗性格缺陷悲剧原因 一、奥赛罗自身性格缺陷 人的性格本来就是复杂的,奥赛罗也不例外。一方面,他的形象是光辉高尚的,他生性单纯、善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征战沙场,为保卫威尼斯城鞠躬尽瘁。另一方面,由于身份原因,他身上也有嫉妒、轻信他人、自卑等缺陷。对于奥赛罗的个人悲剧性格,我们既不能极力去赞颂,也不能一昧去否定,而是应该结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去好好分析。下面我们将从他的性格缺陷方面来探讨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轻信他人 奥赛罗太过轻信伊阿宋,当听伊阿宋说苔丝德蒙娜和自己的下属凯西奥有染时,就毫不犹豫的相信了。渐渐怀疑苔丝狄蒙娜对自己是否出于真心,这使奥赛罗变得敏感、多疑。轻信下属的话后,他就开始慢慢怀疑妻子,在嫉妒、猜疑的情感中挣扎,最后一怒之下杀死了苔丝狄蒙娜。 奥赛罗坦言:“对于这个广大的世界,我除了冲锋陷阵以外,几乎一无所知。” 【1】这句话反映了他性格的单一性。剧中的奥赛罗从小就经历了战争,长年征战沙场, 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范围相对较小,这就造成了他的视野并不那么开阔,也导致了他在认识事物和辨别是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身上有的只是身为军人的坦率真诚,看不清社会的丑恶和生活中的奸诈小人。在第一幕第二场,当元老勃拉班修率领家丁来抓他时,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即:教育和苔丝自身因素。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哈姆雷特悲剧原因分析

The Causes of Hamlet's Tragedy As we know, Hamlet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tragedies wrote by William Shakespeare. He gives deep impression to almost everyone who have read the story. Every reader has their own idea about Hamlet’s tragedy. This story describes a prince’s of Denmark revenge for his father’s death. The King of Denmark died, young prince Hamlet who was studying abroad came back to his country only to find out that his mother married his uncle Claudius just a short time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A ghost who looked like the old King appeared at night, and told Hamlet that it was Claudius who killed him, so Hamlet promised to revenge for his father. He began to pretend to be mad, and left Ophelia who was loved by him very much. To spy on the reflection of Claudius, Hamlet arranged a play. Claudius realized it, he sent Hamlet to England, and asked the man who kept an eye on Hamlet and sent a letter to the king of England to have Hamlet died. But Claudius failed. Hamlet came back to Denmark again. Meanwhile Ophelia was drawn because of her father’s death and Hamlet’s departure. Her brother Laertes asked to fight with Hamlet and Claudius gave a sword to them. In this fight, Hamlet was killed by the poison sword, Laertes was wounded to die. The Queen, Hamlet’s mother, died from the poison wine which was prepared for Hamlet by Claudius. Before death, Laertes told the truth. Finally Hamlet killed Claudius with the cost of his life. In my opinion, there are four mainly causes of Hamlet’s tragedy. Firstly, Hamlet was the prince of Denmark, he was noble and simple. So when Hamlet found his father’s death and his mother’s marriage with his uncle, who had become the new king, he was barely to get over of these matters. Filled by sorrows, Hamlet cannot thought about his revenge clearly, 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 of his filled. Secondly,Hamlet ha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de him though a lot about his plan of revenge. H e was struggling with the choice of the cause of his father’s death, suicide as people said or murdered by his uncle. Therefore, he was entangled with the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 Besides, his faith in religious hindered his idea of killing his uncle. His struggle of this question made him hesitate to kill his uncle for the revenge of his father. Thirdly, before all of these horrible things, Hamlet lived a happy and bright life as the prince of Denmark. During his study aboard, Hamlet has wonderful dreams and brilliant image of his future. In his mind, the world is peace and prosperous. However, these over-optimistic thoughts gave him a frail will which led him to tragedy. Fourthly, as a prince, hamlet refused to tell his friends about his experiences and ideas. He was un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because he believed that he was the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The Tragedy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 Abstrac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the famous British novelist and poet Thomas hardy’s masterpiece. It is known as the treasure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The novel describes a pure gir l’s tragic fate.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be the inevitable factors and significance of her tragedy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environment, religion, moral, family, nature and so on. Key Words:tragedy; factor; Tess; Alec; Angel. Thomas Hardy (1840-1928)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at the time of the 19th century. In his whole life he published fourteen accomplished novel, forty-seven short stories, more than nine hundred poems. In his youth, Hardy had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some liberal thinkers such as Darwin and John Stuart Mill. In his novels, Hardy incorporated many of these themes in order to portray a real world. Darwin’s challenge led Hardy to lose faith in Christianity, and this lack of faith gave his novels their tragic, bleak element.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written by Thomas Hardy in 1891, is a tragic story of a beautiful country girl, Tess Durbeyfield, who is the daughter of a poor villager. She is a pure and loyal young woman.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poor family, she has to follow her parents’ advice and visit the so-called distant relative—D’Urbervilles. Later, she is seduced by Alec D’Urbervilles, the son of a rich merchant. From then on her destiny changes greatly. At last, Tess manages to elude Alec and gives birth to her baby, but she loses the baby finally. After the death of her baby, she leaves home and goes to work as a dairymaid at a distant farm, where she meets Clare, a pastor’s son. They fall in love and get married. On their wedding night Angel confesses to her the sins of his past, Tess forgives him and tells him her story with Alec, b ut Angel can’t accept the truth, he deserts her and leaves her to Brazil. After Angel’s leaving, Tess lives a very hard life. She meets Alec again and is pursued by him once more. Without hope for Angel’s back, Tess has no choice but go to Alec again. Unfortunately, Angel comes to find Tess and tell her he still loves her. Now, Tess hates Alec deeply. With deep sad she kills Alec and runs away with Angel. They live a

《哈姆雷特》中的悲剧原因分析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又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该剧以丰富的时代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矛盾冲突以及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着他们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本篇文章旨在从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等多方面分析《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色彩。透过复杂的故事情节,该剧展示了十六世纪英国的动荡与混乱。该剧中任务众多,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性格,也反映了当时不同层次、身份的任务的特征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从而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归宿。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日趋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任务之间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为实现美好理想向社会恶势力所进行的斗争。作为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在当时是一种新兴思潮,但却遭到失败。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对人类抱有美好的看法。他相信人类的智慧、高雅和力量。然而,面对罪恶的现实,他所有的人文主义理想都被彻底破灭。因而只能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精神上的胜利。作为时代的缩影,《哈姆雷特》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的必然性。 关键词:人物悲情;矛盾冲突;人文主义;情节悲剧;王权斗争 The Tragedy Aspects in Hamlet Abstract:As one of Shakespeare?s the four famous tragedies, Hamlet is the most remarkable one. It is also the sign of the maturation in the art of Shakespeare?s play. With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the time, vivid characters, complicated conflict and varied story, Hamlet gives people deep impression and moves them to appreciate it.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tragedy aspects in Hamlet from all the aspects of plot, character, conflict, and so on, according to which it reveal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England in the period of Renaissance. Based on the complicated plots, Hamlet reveals the confusion of England in 16th. In this play,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 each one reflects different feature of different stage and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also their value of life, which decide their final sufferance. The struggle between Hamlet and Claudius is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ewly emerged capital humanists and the feudal evil force, which reflects the humanists? h ardship for their dreams to come true. As the essence of Renaissance, humanism is a newly emerged thought at that time, but unfortunately, it failed. On behalf of humanists, Hamlet confirms human?s value and dignity, and also the wisdom and power, but in front of the evil reality, all his dreams are destroyed completely. He just gets the spiritual victory with the cost of his life. As the mitigation of the time, Hamlet shows that it is destined to fail for humanists. Key Words:Tragedy of Characters; conflict; humanism; tragedy of plots; fighting for throne Introduction It is known that Hamlet is the most remarkable works of Shakespeare in his dramas. It describes a story of a prince?s revenge for his father?s death in Denmark, during which, it reveals human-being different conflicts. With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the time, vivid characters, complicated conflict and varied story, Hamlet gives people deep impression and moves them to appreciate it. There are three simultaneous plots of revenge, from which, the tragedy of characters is described more complicated. There is also som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Hamlet represents the few number of the advanced person emerging in the feudal society; Claudius, who is the head of the reactionary force, is also a schemer, the model character of double-dealer. He is dissolute, insidious and sham. But finally, such unforgivable man bears what he should do; Ophelia, who is one of the loveliest girls Shakespeare has described, is also a tragedy character in this play. She is kind, but because of her innocent and tenderness, she became the tool which her father used to

多视角分析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他的巨著《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一个贫穷纯洁的农村姑娘被“诱奸,抛弃,最后由于谋杀罪而被绞死”的凄惨故事。本文以《苔丝》的故事梗概为源头,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具体分析了小说中造成苔丝悲剧的两个主要人物安琪·克莱尔和亚雷·德伯的形象特征,这两个人物形象包含了哈代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马斯·哈代苔丝悲剧宿命论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他的名作《德伯家的苔丝》以批判社会和悲观主义为主要特征,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末期英国下层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在小说中,苔丝经常被比喻成“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在当时社会里,她就是“一只不幸的孤鸟”,鸟的意象突显了她的孤独与无助。本文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酿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各种原因。 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到富人家攀亲,不幸被亚雷·德伯诱奸而蒙羞回家。 由于不堪忍受乡里邻居的风言风语,苔丝到远离家乡的奶牛场打工,在那里她与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相遇、相恋,并决定结婚。在新婚之夜,苔丝坦白了自己过去的不幸遭遇,然而克莱尔无法忍受这个现实,抛弃她远走巴西。 为了贫困的家庭,苔丝被迫再次沦为亚雷的情妇。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克莱尔从巴西回来请求苔丝的谅解。在愤怒和绝望中苔丝杀死了亚雷,和克莱尔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最后由于谋杀罪而被绞死。在小说的结尾,哈代带着嘲讽的口吻写道:“‘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的悲剧结束了,是什么逼迫她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哈代认为人世间充满了忧患和痛苦,“没有一条通向幸福的路,甚至也没有一条避免不幸的路”,“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人类悲剧的原因不是人类本身的行为造成的,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人们在情势以及支配情势的命运面前是软弱无力的”。 正是这种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思想为小说女主人公的命运奠定了悲剧基调,苔丝的悲剧人生在作者的笔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命中注定的,无论她如何与命运抗争都无法彻底摆脱这种悲惨的结局。 造成苔丝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当时英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不公正的法律。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侵入落后的农村地区,造成小农经济的迅速瓦解,给广大农民阶级带来了空前灾难,苔丝正是这一剧烈冲击下的可怜的牺牲品。在当时社会,只要她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就无法彻底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哈代指出:“纯洁的姑娘苔丝悲剧正是古老的威塞克斯广大农民的悲剧,二者都被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所侵袭,抛弃。” 从女姓主义视角分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苔丝是“男权社会不平等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命运的牺牲品。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男性作为“第一性”,是社会的主体,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则被视为“第二性”,是男性的附属品,“被排除在男性视野之外”,夫妻之间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苔丝的悲剧也正因为她是父权制社会的一名女性,而且温柔善良,楚楚可人,这正是资产阶级流氓恶少竭力捕捉的“猎物”。按照传统婚姻制度妻子的贞操就是丈夫的特权,如果女人在婚前失去贞操就是“不纯洁”,就会遭到社会的唾弃。苔丝婚前失身是被迫的,却受到世谷社会百般指责;亚雷·德伯是一个行为放荡的公子哥,见到漂亮姑娘就要想方设法勾引到手,当时社会却没有谴责他的“不洁”行为;安琪·克莱尔婚前也曾“跟一个成年妇女有过四十八小时的放荡历史”,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不忠”感到内疚,甚至在新婚之夜要求苔丝原谅自己过去的荒唐行为,而且,他刚刚遗弃了新婚妻子,就打算带伊兹·休爱特到巴西去,当时的社会也没有谴责他的这种行为,这就是“男尊女卑”

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英语

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英语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XXX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XXX 指导教师XXX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究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小说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引导读者 更深入理解福克纳的小说中南方情怀,女性意识以及男权影响。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艾米丽所生活的小镇上的居民对她的扭曲的爱,第二章阐述艾米丽的父亲对艾米丽的影响,最后一章讨论了艾米丽与荷默之间的爱。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福克纳小说以及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研究。 研究路线是对艾米丽的悲剧原因从内外因进行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对福克纳的约翰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进行深入理解。 4、主要参考文献 Xiao, Minghan. Study on William Faulkne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7 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美]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李文俊.《福克纳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塑造了“骆驼祥子”这个无产阶级形象。主人公祥子原本强壮有力、勤劳淳朴,以其最高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为集中体现。但这一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全然落空。原本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祥子也渐渐堕落下去,在唯一的依靠小福子去世后最终凄惨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拉车夫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使读者对祥子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表面看起来,祥子身体健壮,实朴敦厚,有刘四爷的车厂可以依靠,也有虎妞这样能干泼辣的妻子,实际上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 虎妞通过引诱、骗婚等等手段,终于逼迫祥子与她成婚。而他们的婚姻从根本上存在尖锐矛盾。虎妞其实是导致祥子最终命运最直接的原因。虎妞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强悍女子,不甘心做一个车夫的妻子,因此希望祥子走上自己期望的生活轨道,做买卖、开工厂,像刘四爷一样做一个剥削别人的资本家。而祥子的愿望始终简单如一,买辆洋车,拉一辈子车。事实上虎妞对于祥子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关心和疼爱,而祥子心理的软弱让他不得不接受不敢反抗,渐渐使得祥子对虎妞的思念和眷恋转化为了恐惧和憎恨,也感觉到了虎妞对他的爱已经全然变为了捆绑和束缚。他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肉,他没有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

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老鼠”。最后对虎妞的感觉竟是“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脖子。”通过死这一强烈的想法表达出祥子精神上深深的绝望。 除虎妞对祥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外,注定的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社会环境因素。正值军阀混乱,时局混乱,社会阴暗剥削压迫严重。作者从祥子的命运事实上映射出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辛酸的笔触狠狠地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虽然客观原因几乎对祥子的命运展开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但个人的命运仍由主观原因决定。祥子从农村来,带来了农村环境下善良淳朴、木讷老实的性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他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肯卖力气,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没有看清眼前这个社会的实质。他对于未来的希冀,只是一个虚幻缥缈、简单善良的梦想。

浅析苔丝悲剧的原因提纲1

浅析苔丝悲剧的原因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他既是一个小说家,又是一个诗人。德伯家的苔丝是他最为有影响力的一部巨著。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惨的命运。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社会环境,他人影响及苔丝自身性格三个方面描写,由此揭露出苔丝的命运所在。她对命运有着反抗的一面也有着妥协的一面。所以,作为普通人的苔丝与当时社会抗争是无助的,最后会像所有一切与道德,伦理相悖的事物一样,被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关键词:悲剧;社会环境;他人影响;苔丝自身性格;牺牲品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德伯家的苔丝》(1891)是他最优秀的小说,写出身贫苦的少女苔丝被本家恶少奸污,后在牛奶场当了挤奶工,不久与牧师之子克莱相爱、结婚,新婚夜坦诚地向克莱讲了往事,结果遭弃,最后她杀死亚雷,被判绞刑。《苔丝》中的悲剧原因主要有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三个方面,三者融为一体,呈现出强大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一、家庭悲剧 苔丝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从一开始她的父母就送她上了一条悲剧之路。苔丝来到亲戚家时,恶少艾力克便被她的美貌吸引对她起了邪恶的念头,他利用苔丝的无知与善良,骗她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当苔丝被诱奸后,使她受到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煎熬,她是那么的无助与无奈。当遇上安吉尔时,苔丝对生活爱情看到了新的希望,安吉尔聪明、耿直,这正是苔丝所欣赏的,然而在新婚前夕,苔丝告诉丈夫自己的不幸遭遇,并没有得到丈夫的理解,而产生了鄙视与嫌弃,于是安吉尔抛弃了苔丝,就这样苔丝失去了丈夫,失去对生命、爱情、婚姻的信心,使她再一次陷入人生的悲痛之中。假如不是她那么单纯,相信丈夫会接受并理解,那个秘密也许永远也不会被安吉尔知道。安吉尔是精神的象征,但他敏感,不现实。 二、性格悲剧 从苔丝自身的性格而言,苔丝的悲剧又是性格的悲剧,她集人类美貌、善良、聪慧、勤劳、坦诚、坚贞于一身,是个纯情高洁的乡村田园姑娘。还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反抗性,但是信念和现实发生矛盾时,她又反抗的不彻底。就是她双重的性格给她带了灾难。当她父母让她去攀亲时,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单纯。殊不知当她进入远房亲戚家门的那一刻,厄运正一步步的向她靠近,艾力克用尽一切手段想得到苔丝,涉世不深

外国戏剧《推销员之死》人物分析

分析《推销员之死》外国戏剧中的威利 ——09广告学李琼 200903113021 《推销员之死》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实主义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从剧中的主角威利·洛曼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社会的悲剧。威利是个巡回推销员,就像他的名字Lowman所暗示,他属于社会的低层人物,没有固定工资,只领佣金。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人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朝他敞开。威利的偶像是推销员大卫·辛格曼,他活到84岁,只要在旅馆里拨个电话,就能做成交易,死后在新英格兰有许多买主和同行为他送葬,极尽哀荣。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由于他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会常常说大话。他不顾自己推销事业已经走向下坡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可是老威利已63岁了,干推销这一行已经34年,现在的新老板不顾及他早年立下的汗马功劳,狠心的解雇了他。然而家里却还有零零碎碎许多开支要支付,两个儿子事业也不成功。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加上长途驾驶,威利心力交瘁,精神错乱。就这样威利的一生在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 到快死的时候威利发现,他自己就像他分期付款购买的东西一样,等你付完款后,东西便用尽或者坏了。他付清了最后一次房款,而他却到坟墓里安息去了。在美国社会,人老了就象被吃光了肉的橘子一样,皮被扔掉。主人公“威利”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美国人的二三十年代(钢丝录音机发明),那是一个牛奶和面包的递送是以利润最大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所以,牛奶会掺三聚氰胺,威利也会面临失业和本的诱惑。除了经济与生存的问题。此剧还展示了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关联的范畴:梦想与现实,父与子,夫与妻,贪婪与淡然、运气于拼搏……《推销员之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国底层无产者的命运悲剧:威廉?洛曼劳碌一生,临近退休公司却将他开除,走投无路之下自杀换得保险金以帮助自己的儿子立业。再向下看,看到的是威廉?洛曼作为一个个体的性格悲剧:一生说大话,在外人面前不愿面对自己和儿子的平庸,不承认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失败者,他的自杀原因更可以说是他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无颜面对妻儿才自杀的。同时,威廉?洛曼的一生更是一则关于人类通病的现实主义寓言。 在最后的“挽歌”部分,林达一直在问“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三十五年来我们头一回刚快熬到个无债一身轻的日子。他只需要一点薪金就够了。他甚至连牙医的帐也付清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威廉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财政问题自杀的,并不是大多数认为的底层人民失业破产的结果。威廉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他梦想的破灭。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是当有一件事情没有做好的时候,人会撒谎,试图解释和弥补,欺骗别人是一时的任务,欺骗自己是长久的任务。人撒第一个谎来掩盖一个真相,撒第二个谎来掩盖第一个谎,由此形成一个怪圈。威廉编制了一个谎言,但用他的一生去圆谎,以至于他连自己都几乎要骗过去了。可是自从儿子碰见他和一个女人在旅社有奸情的时候,威利就开始无止境的编织谎言,此时他更加需要一个“美国梦”来告诉自己一切都还是美好的。威廉?洛曼的经历不仅仅属于一个推销员、一个美国人,他的经历可以被全世界的普通人共享:没有钱,没有地位,可是还有梦,有的时候现实太残酷,那就活在梦中吧。关键是阿瑟米勒告诫世人的是,有梦是好的,但是也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平庸。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刻在石碑上的话:认识你自己。要我们直面

论艾米丽的悲剧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中的艾米丽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一个老小姐。她依恋她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她不许人们将他下葬。后来,艾米丽和工头 霍默相恋。一年多之后,艾米丽毒死了她的未婚夫,并把他的尸体放在布置得象新房一样的屋子 里,守了40年之久,直到她去世。从小说叙述的故事表层来看,艾米丽是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小姐, 但在艾米丽的一系列怪异行为掩盖下的是一个心灵分裂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本文试图从艾米丽 的个性心理和美国南方文化的悲剧性两方面出发,来对艾米丽的悲剧情结作一剖析。 艾米丽对她的父亲怀有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感?她为什么毒杀他的情人却又死守着他的 尸体过了40年?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牵涉到对艾米丽本人的个性心理的解释。根据小说中有关艾米丽与其父亲及其情人关系的隐晦描写,有的评论者得出结论说,艾米丽的悲剧源自她 的恋父情结。这让我想起弗洛伊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少女杜拉的故事》,书中少女杜拉患有歇 斯底里症。弗洛伊德通过对杜拉进行精神分析,发现她有严重的心理情结,即恋父情结。杜拉 在家中因为迷恋父亲,曾与母亲作对,形成一种三角关系,又称三角关系情结;杜拉即羡慕又忌 恨父亲的情人K女士,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关系;而杜拉又与K先生接近,与其妻对抗,又形成 另一个三角关系。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中,除了少女和自己爱 恋的父亲外,还有另一个令她忌恨的女人。很显然,不论是在艾米丽与其父亲的关系中,还是 艾米丽与其情人的关系中,福克纳都只字未提另一个女人。因此,是否可以简单套用弗洛伊德 的“恋父情结”理论来解释艾米丽的悲剧情结,还有待商榷。 如果我们把小说中有关艾米丽与其父亲及情人关系的支离破碎的叙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梳理一下,就可以看出艾米丽对父亲的情感前后是有变化的,而正是这种变化影响着艾米丽对 霍默的态度。小说中写到,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小镇上的人“把这家人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 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 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艾米丽小姐“对什么年轻男子都看不 上眼”,而她的父亲则“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从上述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艾米丽来 说,她的父亲是高大而又强有力的,就象一尊保护神。艾米丽对父亲既顺从又依恋,父亲就是 她情感的唯一支撑。在对父亲的这种情感支撑下,她感到骄傲又满足,以至于对任何年轻男子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文新学院学生 学 年 论 文 论文题目: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所属学科: 现 当 代 文 学 所属学年: 2009——2010学年 班 级: 2009 级 3 班 学 号: 090103035 学生姓名: 唐 德 银 指导教师: 罗 勇 论文成绩: 2010年6月18日 宜宾 学院 Y 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写作纲要一,曾树生之于汪文宣 二,汪母,寡妇对儿子的“爱” 三,两个女人之间求残喘、 四,没能逃出的家庭伦理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学生:唐德银学号:090103035 班级:09级3班指导老师:罗永摘要:《寒夜》所描写的是旧中国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但是,被家庭伦理束缚的一家人终究没有能逃出悲剧命运的结局。那么主人公汪文宣又是怎样在那残酷的命运下残喘的呢?他的母亲,他的老婆,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女人,到底在他的悲剧命运中又有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汪文宣那注定的悲剧结局和不可避免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特别是来自他母亲和妻子的原因。 关键词:汪文宣、悲剧命运、汪母、曾树生、 引言 汪文宣是一个教育系毕业的怀有教育育人伟大理想的热血大学毕业生。但是日本的侵略把他的梦想击碎了,把他的热血冷却了,也把他逼进了痛苦的深渊。三十四岁的汪文宣只能在一个图书印刷厂当校对,面临的是讨厌和刻薄的上司,冷酷无情的同事,微薄的薪水。曾经真心相爱的妻子为了生计和追寻自己的享乐在大川银行作名为业务员实为花瓶的工作,他给汪文宣的是越来越少的陪伴,越来越少的爱情和越来越多的为难(婆媳问题越发尖锐,根本不可能和解,夹在两个最重要的女人之间,汪文宣的为难也就越来越严重了)。汪母对汪文宣一如既往的爱,也让汪文宣变得越来越依赖和软弱。汪母和树生之间的矛盾,让汪文宣变得更加痛苦。在他患了肺病时,他的妻子也终究是丢下他去了兰州,这已经预示着悲剧的结局了,死神早就在向他招手了。他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都在一天天增加,直至他的死亡。更悲哀的是,在抗战胜利时,大家都认为有希望了的时候,母亲也高兴的尖叫着“抗战胜利了!我们不再吃苦了!”而汪文宣却在这一刻冷静的想到:你完了,我也完了。的确,在爆竹声声庆祝胜利的时候,他的生命也结束了。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也就在这样无可避免的产生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