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目录

一、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关键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正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作者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乐曲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创作背景及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乐曲赏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第一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奏鸣曲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调,3/4拍..........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4拍,奏鸣曲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摘要:

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是因为独具本色的音乐语言。本文通过描述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简介以及选取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分析了其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从感情基础、音乐载体、音乐内涵与音乐之美学等方面进行解读莫扎特音乐创作风格。在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惊叹世界的神童”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二、关键字: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乐》

三、正文

1.作者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1791年12月5日在维也纳去世。他是音乐史上罕见的奇才。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时对一般的乐曲只要弹几遍就能背诵,5岁便开始作曲,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安魂曲》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2.乐曲概述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作于1788年。这是莫扎特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创作的三部最伟大的交响曲,也是作者最后的三部交响曲(6月26日完成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7月25日完成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8月10日完成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之一。《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念。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绝对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又是与《少年维特的烦恼》情景相似。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这首交响曲有2个版本,莫扎特最早的乐器编制为长笛、双簧管2、低音管2、圆号2及弦乐5部,后来又加入2支单簧管,修订了双簧管部分。有人认为修订后增强了感情,减弱了原有的寂寥感,但一般还是以修订版受欢迎。共4个乐章。

3.创作背景及简介

当时莫扎特穷愁潦倒,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有时候还需临时补贴。在此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那些灰暗的思绪如此频繁敲击我,我曾作出巨大努力来驱走这些思绪。”g小调在他的眼里是凄切悲凉的,在他的作品《g小调弦乐五重奏》、《g小调小交响曲》都有相同的风格。

4.乐曲赏析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1).第一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奏鸣曲式

开头在中提琴不安稳的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以八度演奏充满优美哀愁的第一主题,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来经常被改编成为轻音乐曲单独演奏。在木管乐器加入后,弦乐声部的颤弓加剧,引出bB大调第二主题,弦乐与木管在亲切交谈,在发展部到来之前,乐队以下行音阶奏出。发展部首先为#F小调,随后频繁转调,引出再现部。在再现部中,乐章的两个主题同样由g小调奏出,第一主题更慌张不已,第二主题更悲凉婉转。

第一乐章是极快的快板。这是一个典型的奏鸣曲式的乐章。在中提琴摇摆不安的伴奏音型上,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了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她用愁苦压抑的音调,用不安的节奏轻轻的敲击着。经过乐队合奏的终止式和弦后,这一忧郁而又迷人的第一主题再现。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第二主题似乎倾吐出了作曲家更深的伤感。在这之后音乐便完全处在了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思绪之中。她作为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奠定了音乐的悲凉基调。在向副部主题的过渡中,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了。进入展开部后,调性转为升f小调。频繁不断的移调形成了强烈的对位效果,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呼应开头。在小提琴轻微的叹息中,双簧管加入奏出了一段安静的旋律。他那精细雕琢的音符闪现着莫扎特乐观开朗的天性。副部主题建立在平稳的半音音调上。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的气息没有持续多久,木管乐器奏出了下降音,在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中乐章色彩骤变。进入再现部后按传统回到第一主题,但并没有平静下来,六次转换调性使音乐变的越来越紧张,痛苦急促的气氛到处撞击,不曾有一刻的稳定与安宁。第一乐章在痛苦的气氛中结束。

(2).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行板。乐曲虽然婉转,但其中保留了焦躁不安的情绪。在这个乐章中由第一乐章的急促转向和缓,调性由g小调转向降E大调。在感伤的第一乐章之后这里浮现出明朗的色调。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缓解的间歇。这个乐章由两个对比较小的主题构成,她们平静、明朗、抒情,又互为补充,映照出一线温柔亲切的光亮。就像是莫扎特那个既清苦又具有温暖的家庭。但是在这个乐章中却有一个从头到尾的不安的搏动底色。宛如在寻找答案却什么也得不到。两个主题中的断续节奏和个别音调也为安详的音乐投下了一丝阴影。

(3).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调,3/4拍

该乐章是小快板、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本来是流行于上层社会的宫廷舞曲。但在肩负生活重担的作曲家笔下却表现出了沉重的步伐。用复三段体写成的小步舞曲情绪热烈激昂,却丝毫找不出小步舞曲那种温文尔雅的特征。舞曲中可以感到第一乐章中副部主题所特有的半音音调及一些动机的交织。乐章一开始,乐队诠奏出一支昂奋有力的音调。它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向上冲激,直到攀援到高音区的最高点时,音乐才迸发出痛切伤感的泪花。在对比性的中段,g小调转换为G大调。一串明亮的光线突然使人们心境开朗。这个中间的三声中部是整个乐曲唯一能使人感到舒心和快乐的地方,这象征着莫扎特那快乐的天性。但是由于她夹在了一个痛苦挣扎的小步舞曲中间,因此仅管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唱出了柔挽的旋律,音乐却浸透着淡淡的哀愁。闭上眼睛,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莫扎特那双蓝色的大眼睛饱含着泪水,却又坚强纯真的微笑着。直到激奋有力的小舞步主题再现时,我们仿佛才看到了作曲家在稍稍平稳了中段里获得了片刻的安慰。重现的主题似乎增添了更大的动力,推动着音乐向终曲乐章走去。

(4).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4拍,奏鸣曲式

乐章充满令人产生亢奋的狂热情绪,但仍有抑郁的色彩。

乐曲以强弱分明的力度奏出忐忑不安的第一主题,令听众耳不暇接。第二主题为bB大调,忧郁而沉思。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为主导,像第一乐章那样进行频繁转调。再现部调性安排与第一乐章相同,乐器绝望的结束于悲悯的g小调。

第四乐章是极快板。这个乐章也是奏鸣曲式的。它继续发展第一乐章的戏剧性效果。这个终曲乐章一开始,焦燥的第一主题就以酷似小舞步曲的音调在强弱悬殊的力度对比中直冲而来。这个主题含有鲜明的对比因素。前半部音调柔和,以弦乐器奏出;后半部则音调威严,合奏加入,并增强了力度。这里和第一乐章一样有一个急速悲壮的高潮。而且这种性质更加突现了,直到最后。很快这个主题便消失在弦乐奔流不息的音潮中。这汹涌的音潮象是莫扎特迈着急促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前进。音乐中洋溢着作曲家奋进不屈的勇气。仅管第二主题具有歌唱性,但是在音乐的中间却有一段尖历的和弦互相撞击着。给人一种很不安定的感

觉。在乐章结尾处的演奏辉煌而又振奋。仿佛是在告诉人们,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勇敢前进吧!终有一天会迎来喜悦和幸福。

四、总结

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音乐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音乐是数学与魔术的结合等等。它仿佛是咒语,是密码;又仿佛是精华,是美酒;吸引无数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曲子并且停下来认真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欣赏。这里,我了解到了音乐的三个层次,那就是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音乐层次。这里,我就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结合这三个层次来粗浅分析。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它是作为流行乐曲的前奏部分出现的,当时我就只是觉得这首曲子很悦耳,很动听。原来这里我们就处在感官层次。因为我对这首进行曲产生了共鸣,我觉得他悦耳,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在欣赏了。只是声音的魅力,就可以把人带入一个不动脑筋而又引人入胜的境地。

再次听的时候就完整地听了。也是在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之后,听的时候就带入了这般沉重的感情来进入他营造的那种境界了。这算是表达层次了吧。这种情况下,音乐家们喜欢说:这里只有纯音乐的含义。”g小调第40号交响曲是莫扎特音乐中最受世人珍爱的作品,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在妻子患病,没钱买药,孩子饿得没有面包,朋友也对他置之不理的窘迫悲愤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交响曲,用象征悲伤和痛苦的g小调表现出来,是莫扎特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了。在首乐章刚出来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用中提琴和小提琴营造的这种悲切,层层不断,一波接一拨的音符,表现出一种愁苦压抑,急于发泄又找不到出口的感觉。用不安的节奏轻轻地敲击着。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另一个乐章呼之欲出了。感觉好像总处于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压抑之中。也许为这部交响曲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吧。然后有一个全面乐段的重复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很快有了一个微小的停顿。转入了一段安静的旋律,那精雕细琢的音

符闪现着莫扎特原本乐观开朗的性格。但这点明快的气息没持续多久,感觉音乐有了一片不和谐的骤变。音乐变得越来越紧张,痛苦急促的气息到处撞击,仿佛不曾有一刻的稳定与安宁。又迎来了一个缓解的小间歇,有一点明朗,抒情,互为补充,映照出一线温柔亲切的光亮。就像莫扎特那个既清苦又温暖的家庭。断续的节奏和一些微小的休止也为这部交响曲投下了一片阴影。情绪转为热烈激昂,却丝毫没有小步舞曲的那种温文尔雅。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攀升,直到最高点才迸发出音乐最痛彻伤感的泪花。这一串明亮的音符就像最耀眼的光线突然让我心境开朗,自然是感到无比的开心和快乐,可能也象征着莫扎特那种开朗的天性吧。而后却又一串感觉隐含痛苦挣扎得到音符,尽管此时较为柔婉的旋律,却掩不过音乐中淡淡的哀愁。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见莫扎特那双蓝色的大眼睛饱含泪水,却又坚强纯真地微笑着。又一串激奋有力的音符,仿佛看到他在片刻的平稳中获得了片刻的安慰。柔和中突然有了一个急速悲壮的高潮,这种性质更加凸显了他的坚定,直到最后。这汹涌的音潮像是莫扎特迈着急速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前进。音乐中洋溢了作曲家奋进不屈的勇气。结尾处辉煌而振奋。仿佛在告诉我们,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艰难,勇敢前进吧!终有一天会迎来幸福和喜悦。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他的基调就是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同时又充满着愤懑激昂的精神!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它的含义与内容只能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科普兰认为:“音乐除了能发出悦耳之声和特定的表现力之外,还存在于音符本身和对音符的把握之中。”音乐的曲调,也就是音乐的主旋律,仅仅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还包括节拍、节奏、音色、调性、和声、力度、织体等等。这些就是表达音乐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

凯里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开课院部:音乐学院 主讲教师:何家国 授课班级:音乐学本科三年级 授课学时: 64学时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编号110104003 授课专业音乐学班级2009级本科课程类型 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数32 实践课学时数32 实验学时数0 课堂讨论学时数8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曲式分析基础教程》 (第二版) 高为杰、陈丹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分析与创作》 吴祖强 杨儒怀 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 授课方式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曲式这一概念,理解一些基本术语,建立初步的学科概念,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基本内容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基本术语:主题;结构单位;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基本部分与 从属部分;曲式的调性布局以及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主题;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难点:怎样理解曲式这一抽象概念以及主题的意义与判断。

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艺术,因此,作为音乐结构的曲式就是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在一个由起止的时间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曲式:学生都学习过文章的分段方法,同样道理,音乐也是可以被分为一段一段的,文章中有一段,一句,半句,个别字,一首乐曲也是可以逐层细分结构的,只不过要用到一些曲式原则,并且掌握各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对乐曲结构的曲式分析。当然,曲式学的内容也是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扩充我们的知识,做深一层的曲式学研究。 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够乐曲或该乐段的基本面貌的乐思,也称作主导乐思。其长度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乐段。 主题主要是通过音调要素来体现的,虽然随着音乐的进行,伴随主题的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要素在改变,但是,富有特性的主题音调的面貌是完全可以听出来,看出的。(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提示主题出现时各种要素的变化。 主题分为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两种构成方式。(逐一分析并讲解曲例1和2) 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一首完整乐曲的趋势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由于表达完整乐思最小的单位是乐段,因此,乐段是最小的整体结构,其内部的乐句、乐节、乐汇不能构成独立的结构单位,也就是说以乐段为主体结构的曲式,不能再划分出次级结构。因此,次级结构必须存在于大于乐段的曲式结构中。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等。整体结构与次级结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用乐曲自身的主要调性来完全终止既为收拢性结构,反之在不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止,则为开放性结构。收拢性结构乐曲具有稳定,结束感较强特点,常常是这一结构单位的结束。而开放性结构则多为作曲家构思需要,为了求得乐思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结构中间的衔接与融合。 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担负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成为基本部分,而在基本部分前后的引子、连接、过渡、补充、结尾等段落成为曲式的从属部分。两者具有相对性,有时从属部分也具有独立性,也起到表现音乐的作用。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尾声部分。

音乐基础知识讲解

基本乐理教程 第一章音及音高 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四种性质。 音的高低是由于物体在一定时间的振动次数(频率)而决定的。振动次数多,音则高;振动次数少,音则低。 音的长短是由于音的延续时间的不同而决定的。音的延续时间长,音则长;音的延续时间短,音则短。 音的强弱是由于振幅(音的振动围的幅度)的大小而决定的。振幅大,音则强;振幅小,音则弱。 音色则由于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其泛音的多少等而不同。 由于音的振动状态的规则与不规则,音被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类。音乐中所使用的主要是乐音,但噪音也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乐音体系音列音级 在音乐中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的总和,叫做乐音体系。 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上行或下行次序排列起来,叫做音列。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叫做音级。音级有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 乐音体系中,七个具有独立名称的音级叫做基本音级。 基本音级的名称是用字母和唱名两种方式来标记的。

字母体系:C D E F G A B 唱名体系:1 2 3 4 5 6 7 钢琴上白键所发出的音是与基本音级相符合的。钢琴上五十二个白键循环重复地使用七个基本音级名称。 两个相邻的具有同样名称的音叫做八度。 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而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用“升”或“#”来标明。降低半音用“降”或“b”来标明。升高全音用“重升”或“×”来标明。降低全音用“重降”或“bb”来标明。 如:升C或#C 降C或bC 第三节音的分组 为了区分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各音,我们将音列分成许多个“组”。 在音列中央的一组叫做小字一组。它的音级标记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 比小字一组高的组顺次定名为: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 小字二组的标记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2来表示。 比小字一组低的组,依次定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一组及大字二组。

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_霍建起电影_那山那人那狗_的主题探析_周华

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是一部投资210万 元的小制作影片,不仅收获到了良好的票房,更在包括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内的多项评选中揽获奖项, 甚至有评委直称其“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1] 霍建起在电影中将高雅的艺术之美与现实生活的 真实之美实现了有机的糅合。其与贾樟柯、 管虎、王小帅等都同属于关注现代人“真实状态”导演群之列,然而与这些导演在电影中极力追求纪实性美 学、 着力再现现代人“真实生活”和内心情绪的风格有所不同,霍建起则更愿意去探寻现代人精神层面的现状与需求。如果说贾樟柯等导演以近乎“残酷”的真实去展现现代人的“现实生活”,那么霍建起的 电影则以较为 “温情”的方式去触探现代人面对“现实生活”时内心“真实的向往”。 从《那人那山那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霍建起电影带有明显的法国印象派电影的风格:同样注重用画面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霍建起在影片中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美如诗画的湘西风景;同样不注 重影片的故事情节, 《那人那山那狗》可以称之有“事”无“故”的一部影片,情节简单至极;同样喜欢运用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在这些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场景、人物、情节都包含着明显的符号语言。霍 建起以绘图的方式在电影中构筑了一个充满着隐 喻的唯美之境,没有激烈的故事冲突,没有绚动的画面刺激,却触探着现代人最真实的精神需求,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探寻心灵回归的主题。霍建起让影片中的深山邮路变成了一条探寻纯朴的回归之旅。 一、那山———对纯朴自然的回归 霍建起在《那山那人那狗》中的“那山”有着精准的理解。“山”是直白和易于理解的;而回归之意 充分体现在对 “那”字的表现上。“那”,是一个有距离感的地理位置,它决定了对于“山”的认识与感受应该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同时也说明了这种认识与感受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电影中,霍建起对于“那山”这两个字的理解与表现精准而到位。 对于“山”,在电影的第一幕就清晰地界定它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的西部地区”,也就是影片故事发生所处的时空。霍建起在电影中充分展现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的专业功底,将绘图 手法充分应用于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从色彩、 构图、景框等多个角度去构筑影片中各种唯美的画面,毫 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 ———霍建起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探析 周 华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545002) 摘要:霍建起的电影带有较浓厚的唯美色彩,充满着温情的人文精神。他的早期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展示了 独特的电影叙写风格,将观众引入纯美之境品味纯朴,表达了生命在轮回中对纯朴回归的主题,关照了现代人心底 最渴望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霍建起;主题分析;回归主题;精神需求中图分类号:J 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 (2012)03-0086-04 收稿日期:2012-02-25 作者简介:周华(1978-),男,广东南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doi:11.3969/j.issn.1671-914X.2012.03.086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1卷第3期 双月刊 2012年5月

音乐基础知识课件说明

《音乐基础知识》课件说明 一、课件设计理念和特点: (一)设计理念: 课件的制作旨在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本课件采用大量的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素材进行编辑,使它们融为一体并具有交互性,从而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系统,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二)课件的四大特点: 1、页面设计生动,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所能看到的文字实际上我都将它们处理成图片,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使用更加丰富多彩的字体,而且课件在不同的主机上使用,不会随着主机字体的不同而影响画面的效果。因此这个课件的图片多达539张,大多数图片都事先经过Photoshop和画图功能制作过,包括背景,小插图等,使得页面设计活泼生动,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图片的处理,还可以呈现动态的效果,提高教学效果。如:在“音的高低”一章的“五线谱怎样记录音的高低”一节中,点击红色的字体“五线谱”,会出现一副动态的图,这其实是做了20来张图片,将它们创建成一个组,然后将组里的图片按顺序交替呈现,形成现在所看到的这样一个动画的效果。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教学效果。“谱号”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动画感观让学生马上能掌握谱号的正确书写方法。 2、操作简便灵活,提高教学效率。 在制作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按钮及其精确的动作编辑,使得课件在使用的过程中操作简便,使用灵活。 例如:在“常见记号”一章的“波音”或“延长音记号”中,看到红色的文字,鼠标移 入光标会变成的形状,则表示对该知识点还有扩展或补充。点击可出现对象,若想要此对象退出,点击背景即可,或者点击另外的红色的文字,也可以让此对象退出而其相对应的对象出现。 再如:每章的课堂练习里,由于选择项多,也是做了大量的按钮及动作编辑。仅这一页,对象多达60多个,而且要做到选择任何一个答案,都要有相应的绿色符号图片出现,还要有相应的声音和“√”、“×”图片出现,而选择另外一个答案时,则要出现另外一组对象和退出其他几组对象。因此制作起来动作的编辑很多。制作很麻烦,但做好的效果却不同一般。 3、优化影音媒体,提高学生感观效果。 课件中涉及大量的乐谱,所有的乐谱都是事先用“作曲大师”软件制作好,也是作为图片放进去。音乐则是用cooledit软件制作。这个软件能将音乐处理得比较细腻,比如它有个功能,就可以将音乐片段结束处可以处理渐弱消音,这样不会因为音乐的突然停止而影响欣赏的效果。 每章的“课堂练习”页面上能点击链接处进入供学生欣赏的音乐影像。影片采用DVD 解码,并截取片段,转换格式做成。为了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达到更好的效果,我想在下面打上字幕,可这个软件没有字幕的功能,我就试用了文本对象的过渡功能,就是将文本对象设定不同的进入时间和不同的呈现时间,然后再一点点计算秒数甚至是毫秒。想不到真的可以做成字幕的效果。制作很麻烦,但做好给人的效果完全不同一般,还是值得一做的。 4、强化师生互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课件中设计有供学生填空或选择的练习题,能及时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测试并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矮矮的石桥垄断了浅浅的小河,它们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圆,上半圆是碧绿的稻,下半圆是碧蓝的天。 他是一位父亲,一个丈夫,更是一位串乡几百里的乡邮员。如果生命都会拥有一个刻度,那他生命的刻度就是那条漫长蜿蜒的邮路。然而,年龄是一座翻不过的高山,腿脚不便让他在邮路上的日子愈发漫长。于是,他把沉重的邮包交付给了唯一的儿子。可他又何曾放心,他坚持要走最后一次。 蜿蜒的小道,深深浅浅地划过葱绿的山丘,与小溪相傍,与水车相约,与太多的风景相合,拼成了清丽的水墨乡村图。 树荫婆娑,倒映在路面上,两个摇晃的身影缓缓出镜。他们的路线不是沿路前行,而是裁弯取直,趟河而过。为了抄近路,他不知趟过这条小河多少次,深谙那波光荡漾下潜藏的冰寒。年轻

的儿子也毫不犹豫选择了趟河而过。儿子灵巧地 跃下河,接过他手里重重的邮包,高高举过头顶,颤颤巍巍地渡了过去。待把邮包安置好以后,儿 子又趟回对岸,到了父亲的跟前。儿子微微屈膝,扎稳了马步,然后回望了他一眼,示意他上背。 他有些扭捏,但几经推让,儿子还是将瘦骨嶙峋 的他稳稳地背在了背上。他默默地感受着多年来 从未触及的属于儿子特有的温度,悄悄抹了把夺 眶而出的泪。 长长的路上,儿子用树枝挂着收音机不时听上 一段儿,偶尔问他:这么长的路你一个人不觉得 无趣吗?他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总惦记着赶路,哪有闲工夫在意有趣没趣的。 他的确是一个称职的乡邮员,几百里的邮路, 即使有无路的山崖,即使有刺骨的河水,即使没 有一个人跟他说话,一踏上就是几十年。 最后这一趟,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乡亲们介绍 交待:这是我儿子!以后,这条邮路就由他来跑!语气里充满了骄傲,眉宇间满含着信任。

观《美丽中国》有感-心得体会模板

观《美丽中国》有感 沃土中原,黄河之水,培育出这般珍贵的美景,在这一集我们看到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动物之家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奇妙而又繁杂,我从中发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第一个视角取自北京,从一个首都开始,介绍我们伟大的中国,北京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的都市,从描述北京人从早上聚集在一起让鸟儿相聚的习俗中,间接体现了我们中国是个注重传统的民族,眼观当下的美好生活现状,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毛主席当年的丰功伟绩,也客观评价了主席后来主观上的错误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灾难。 然而在这片沃土之上,到底存在着哪些可爱的动物和珍奇异宝呢?黄土高原,水源侵蚀的壮观景色,在这里的人,安定而又顽强,就像桃源中人,黄河,有着它的柔性,养育了子孙后代,是人类的起源河流之一,也有无情泛滥夺走无数百姓的一面,还有壮观雄伟的一面,然而这条河流正面临着源头危机,常年耕作使得水土流失,导致至今北部平原还在忍受着沙尘暴的侵蚀,还记得当年的奥运会,正为此而感到头疼,真正意识到,我们人类已经严重伤害到自然了。 除了美丽壮观的奇景,那里还有中国著名动物金丝猴,这种动物我只知道它有名,属于珍稀动物,却不知道它因何出名,今日一见果然非同一般,北部平原的秦岭中,有着深山雪人,那如婴儿般的啼叫声而闻名,可爱的外表和朴素的本性深受大众的喜爱,然而,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贪婪对他们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它们没有合适的聚居地,没有足够的食物,我很担心,那一天会不会到来,这么可爱的生物就此不再出现在茂密的丛林里了,只能在保护自然区看着他们不自由地苟且生活着。还有最能代表中国的,其实它不单只是熊,而是一种特别的熊,爱吃竹子,熊界里的奇葩和卖萌高手,天生的可爱黑眼圈,圆滚滚的笨拙的身材,深得全国男女老少的喜爱,它象征着和谐,是我们的宝贝和吉祥物。可别小瞧了他,虽然看起来柔弱,但是在大自然里它的生命力很顽强,孤独的他们很

平面广告赏析

对“马尔代夫蜜月游”平面旅游广告的评析 平面广告不仅是一则广告,更是一门艺术,一则广告设计的优秀与否对广告信息传达的准确度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有销售力的平面广告要想做到让消费者心动,除精确把我广告的表现力外,还要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注重广告的创意策略。 接下来,我们以这则宝中旅游公司的“马尔代夫蜜月游”为例,进行一次平面广告的实例评析。 (一)从平面广告的基本要素来分析: 平面广告的基本要素包括色彩、版式、文字、图形等,一个成功的平面广告作品在利用色彩、版式、图形、文字等要素来强化受众的视觉刺激上也是相当成熟的。 (1)色彩上 画面通篇以淡色色调为主,背景采用渐变的蓝色调,人物着装为白色,位子颜色也是非白即蓝,在色彩上达到了和谐统一,但是通篇采用冷色调,视觉冲击力不强,使之画面在色彩上过于平淡无奇。 (2)版式上 采用定位式的版式设计,文字和图片各自定位,并形成有力的对比。将人物居于画面左下角,文字居于画面中央,使画面整体效果新颖独特。 (3)文字上 此则广告用“爱她就带她去马尔代夫,上帝都允许放纵的世界”的广告语来阐释广告的“马尔代夫蜜月游”的主题,使观众对这则广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外,还对广告语中的个别字体重了突出设计,如放大“爱”字和“马尔代夫”,使得广告语的重点一目了然。但是这则平面广告的字体不够完美,视觉吸引力不强,若能换一种字体或者设计,效果应该会更好。 (4)在图像上,此则广告以马尔代夫那副有标志性的椰子树、海滩、阳光和白云为辅助图形,符合马尔代夫的形象。 (二)有效的广告,起源于消费者的心理调查。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是广告和消费者沟通的最终目的。此则广告的左下角是两个相拥的爱人,而人穿着白色的礼服,幸福地微笑着,配合上“爱她就带她去马尔代夫的广告语”,充分的利用了广告学基本原理中的ROI理论中的即关联性(Relevance),人们看到穿着礼服相拥在一起的恋人,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浪漫”这个词汇,从这一点看,这则广告在ROI理论的运用上是很成功的。但是,ROI理论中出关联性以外,还有原创性(Originality)和震撼性(Impact),因此不难发现,此则广告在原创性方面是不够的,缺乏新意,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达到震撼性。若此广告能把ROI理论的三项元素巧妙的串联运用,效果肯定会提升一个层次。 (三)策略上:广告策略的核心就是确认目标消费者,并明白的表达产品或服务能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这几周上了一节有关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的通识课,在老师的穿针引线的指导下,学到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欣赏了很多好听的,耐人寻味的歌曲,知道了许多音乐方面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艰难创作历程,同时学到了很多的有关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真是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有它自己的所长,又有自己的局限。就是说,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挑选出来的有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有时它还包括一些经过选择、加工的噪音。 二、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了解声音、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也即从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全部过程。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 三、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特别是在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中表现得更清楚。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 四、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审美效果。表演,应该说是音乐的二度创作。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也欣赏到了许多著名的曲目,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不像以前总是很盲目的去听歌,根本什么都不了解,一味地追求流行音乐,把很多经典的音乐遗忘了。在后来的课上,我们又听了许多的西洋交响乐。我觉得听这些交响乐又和传统的民族器乐不同,应该有文化的差异,而且交响乐是很多器乐一起演奏,表现出来给人复杂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当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每一个作品后,我懂得了要了解了一首歌或者一首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了解当时作者的心理状态,自己融入到当中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唯有与作者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作者的作品。 除了欣赏音乐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外,我们更要透过音乐思考背后深层意义。比如通过作品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一个时代的历史。而音乐给我们的更多的也是思想情操上的陶冶,培养我们高尚、健康的兴趣追求。在我们紧张大学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操的培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我们的心灵清澈明亮,生活更加愉悦美好。

优秀平面广告赏析

优秀平面广告赏析 一、广告有三种诉求方式 (一)感性化的诉求方式(视觉) 其特点是“以境动人”,通过营造理想化、实体化意境画面,刺激公众的感官系统,引导公众进入一种浪漫化的境界。感性化诉求方式的表述语言充满了刺激性和鼓动性,虽然没有逻辑性,但是能够影响公众的联想心理和梦幻心理,在青少年公众中颇具影响力。 (二)理性化的诉求方式(思维) 其总体特点就是“以理服人”。这种诉求方式主要是作用于公众讲究实用的理性思维,其语言特色在于逻辑性和条理性,内容往往侧重于商品的功能、价值等,能够给公众营造具体、实在的消费意境,使公众直接从语言中发现商品带来的实际利益。这种诉求方式有利于宣传新式商品,对中老年公众比较有效。 (三)情感化的诉求方式(情感) 这种诉求方式主要是利用公众的情感生活施加影响,其特点是“以情感人”,通过营造情意融融的气氛,刺激公众的情感心理,引导公众产生情感向往和满足感,从而对商品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优秀平面广告赏析 (一)感性化的广告赏析 ·例1:4A奥美(OGILVY)广告创意欣赏

赏析: 炎热的酷夏,无论是在酒吧、沙滩、网球场,一切都已经软化无力,热辣性感的美女、健康魁梧的俊男也快被“熔掉”,渴望的,只有激爽的XX啤酒。 该平面广告运用夸张的表现形式,营造浪漫的意境画面,刺激公众的感官系统。 炎热的酷夏,极度口渴——主观上人本身具备了对“XX啤酒清爽解渴”这些信息的需要、动机、兴趣 软化无力的物象——客观上新奇的、相对突出的、前所未有的刺激物对人的感官刺激 两者会加深目标受众对商品特性认识,使目标受众对其形成一段时期甚至长期的记忆留存。 ·例2:m&m巧克力糖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主办,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一档人文自然纪录片电视栏目。以下是XX精心准备的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观《美丽中国》有感【1】 又看了一遍《美丽中国》,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机灵可爱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一遗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时而俏皮,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美丽中国》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还有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的担忧,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十三多亿的人口,五

十六个名族,各型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海拔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宽广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温差可以从灼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国有云雾迷茫的丛林庇护者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 而如今的中国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环境问题?令人瞩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中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中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中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们去精心呵护,有很多稀有物种已经永远的消失,我们就不能让现在还存在着的东西消失,所以我们要做好自己,让我们国家越来越美丽。《美丽中国》观后感【2】 说真的,《美丽中国》给人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

音乐基础知识与赏析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音乐基础知识与赏析 课程报告 题目:《卡门》赏析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方向) 班级:国商201301 姓名:赖笑雪 学号:20136137 指导老师:张莉

日期:2014年6月11日 《卡门》赏析 经济管理学院国贸(商务)专业赖笑雪 20136137 摘要 法国梅里美的作品《卡门》1847一发表,便成为经典之作,生长在吉普赛的卡门,不会对任何事后悔,她希望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死亡,就像展翅于空中的自由飞翔的鸟,她永远不会为了任何事哪怕是生命而放弃自由。卡门,是一种浪漫和野性的自由精神,谁都可以是卡门,但是谁又都难以成为卡门。尽管被无数人翻唱,但欣喜的是我能每一次感受它每一个音符里饱含的情感。 关键词:卡门吉普赛爱情不羁

前言 《卡门》是一部音乐创意十分出色的作品,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作曲家比才的代表作品——歌剧《卡门》,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并且久演不衰的作品。作为法国杰出的作曲家,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在音乐中作者把浓郁的民族色彩、激动人心的戏剧矛盾冲突、个性鲜明的音乐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交响发展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作者简介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 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 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 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二)作品赏析 即使我不能完全明白曲中的专业音符音调和节奏,但是仍然能够明白在空气中洋溢着浪漫与激情的十九世纪,在美丽的西班牙小城塞维利亚,有一位迷人的吉普塞姑娘用她短暂的生命轨迹奏响了一曲震慑人心的爱情咏叹。她的名字叫卡门。当她爱上一个男人,她会全心全意;当她不再爱的时候,就义无返顾地放弃。放荡不羁的卡门轻而易举地诱惑了年轻的士兵堂·何塞,并引发了何塞对她疯狂的爱情。

那山那人那狗影视赏析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文化赏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由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而又感人的片子,该影片归为文艺片,文化穿插于整部影片。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一位退休的乡邮员父亲与儿子一起走邮路的故事: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自己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经过长途跋涉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全篇朴实的剧情处处展现脉脉温情。山、人、狗,人以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那山那人那狗》是充满意境美的一部影片。影片充分显示的东方情调与文化内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下从文化的角度来赏析《那山、那人、那狗》: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湘西的山区,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幅唯美的农村画面,美丽的大山,青青的稻田,湿漉漉的田间小路,朴实的民房,一开始影片就体现了农业社会下的物质文化。而故事中父子与狗的像亲人一样的关系,父亲二十年如一日地跑邮路,其中支撑他们的是精神文化。文化的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体现了出来。 影片开始父子俩在整理邮件,这在我们通讯发达的今天看来很普通的邮件在那时候对人们是多么重要,这体现了80年代的通讯文化。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父亲一直在絮絮叨叨告诉儿子怎样跑这条邮路,儿子却显得不耐烦。当中是因为父亲与儿子思想的不同,从中展现的是他们的思想文化。然后一个平凡的早晨,儿子要踏上自己的第一次邮路的旅程,但故事的另一“主角”老二却不跟儿子走,父亲为了老二跟着走,也踏上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邮路的旅程。是他们内心的精神文化在支撑着他们与老二这个不会说话的动物的真挚的感情,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文化,也是动物世界里的精神文化。之后父子俩出发了,他们所经过的路,经过的拱桥,经过的房子,这一一体现了当地的建筑文化。父亲戴着的斗笠,他们穿的衣服,从中看出了当时的服饰文化。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整部影片以“走”为主旋律,说明当时路后的交通文化。在出发的时候,儿子对父亲是有成见的,此时父子间有隔阂。 路上儿子的独白中说到自己与父亲感觉没有什么话可说,因为父亲常年在外,父子间产生了隔阂,这是他们的心态文化造成的。途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儿子去找父亲差点丢了邮包,父亲为此也很生气,一句“真没见他这么急过”把父亲那种无比强的责任心表现了出来,这是思想与价值文化在影响着他们。到达村委会后儿子觉得没有很多人围上来很奇怪,父亲却觉得这很正常,这是他们心态的差异,体现了他们的心态文化。在与秘书的对话中谈到父亲没做上“劳模”,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也说到父亲“不值得”,对此,他们的价值文化是有差异的,父亲任劳任怨“不能叫苦”,儿子认为不值得,这也是他们之间的心态文化的差异。父亲说“不兴自己喊苦”,这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很令人感动。之后在村里乡亲们看见儿子这个陌生人,感觉好奇都围了上来,乡亲们以方言交流,

美丽中国读后感

美丽中国读后感 美丽中国读后感(一) 又看了一遍《美丽中国》,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机灵可爱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一遗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时而俏皮,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美丽中国》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还有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的担忧,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十三多亿的人口,五十六个名族,各型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宽广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温差可以从灼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国有云雾迷茫的丛林庇护者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 而如今的中国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环境问题?令人瞩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中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中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

音乐知识与作品赏析之收获及感受

主讲教师:张宁 第一章概述 一、什么是音乐 音乐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或描写客观事物,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 声音包括乐音和噪音,是按照声音的频率划分的,过去人们以为乐音才是音乐,到了近现代音乐家们把噪音也作为一种音乐的创作元素称为噪音音乐。 二、为什么要开设音乐欣赏课 三、音乐欣赏的过程——心理状态 1、知觉欣赏的层次 2、情感欣赏的层次 3、专业欣赏的层次 四、怎样欣赏音乐 1、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首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作者的创作个性 不同的作曲家由于生活时代、经历、素养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创作思想和个性,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也会随着其本人的经历而发生变化。 3、民族特征 一切音乐作品都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其民间音乐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征。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強烈的时代气息,同时也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4、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 音乐语言要素: 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 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 一部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必须通过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表现出来。(一)旋律: 1、概念: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组成的音的线条。 2、因素:高低和长短 1 1 5 5 6 6 5 — 4 4 3 3 2 2 1 —??????1、高低——音高 乐音体系、音列 音阶: 1 2 3 4 5 6 7 (ì) 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音名:c d e f g a b (C) 2、长短——节奏 1、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即节奏。 2、节奏的属性 1)强弱关系

音乐基础知识与歌曲赏析论文

音乐基础知识与歌曲赏析论文 音乐选修课之谈 大学选修课,是我们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在众多的选修课中,我选择了南老师这一门音乐课程,虽然我不怎么懂得音乐,但是听音乐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因此音乐选修课就成了我每周最期待的课。 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风格、艺术的形式,正如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它们之间是互补互存,百花齐放,而绝不是什么竞争关系。可以说,一部音乐的历史,就是将音乐与生命割裂的历史,就是将音乐与生活分离的历史,就是将音乐变成音乐家的音乐的历史!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建立的历史功绩。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情操的影响,内修的作用,古今中外已经有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做过无尽的、精辟的论述,应该说,音乐对于当今人欲、物欲横流的社会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需要。 音乐选修课作为一门学科,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南老师经常讲到的音乐中蕴藏着人生的道理,我们要学会玩儿音乐。 首先,音乐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其次,音乐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第三,音乐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时间直觉的发展。在教会我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还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勿庸之言,音乐选修课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乐之美之谈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价值的范畴来讲,音乐包含着审美价值和功用价值。在功用价值方面,音乐能改善物理环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说真的,《美丽中国》给人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淘洗。 对于纪录片,贯彻的宗旨就是客观,客观是纪录片的本质。《美丽中国》创作者富有理性与关怀,执著追求真相与探索心灵,并且能够开启这一项打动世人内心的工程。 《美丽中国》中充满了太多看似简单而被我们忽视了的事物。一部好纪录片不在于把一个事物诠释得多么全面,挖掘得多深,而在于如何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 《美丽中国》是成熟的记录片,它是用镜头说话的,而激发了纪录片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美丽中国》远离现代城市的浮华,把镜头瞄准了自然中的生物与沿袭了几千年传统生活的人们,表现出中国历史长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谐淳朴与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个定位是十分准确且适时的,因为在现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国的古典

特质已经日渐湮灭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离观赏,有时候真的内心在疑问,这真的是中国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学校,既有同情也有羡慕。西藏几千年的对自然的敬畏,保护了当地原始的自然生态。那里的人们贴靠着大地,向着朝圣路,他们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护关爱这片圣洁之土与万物,定会有美好的来生。而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类生活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没有想到中国很多地方,人与自然还是那么融洽,他们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穷苦贫乏的,但事实是这些人的心灵才更为澄澈与充实。 镜头展现了奇趣的动物与绝伦的景色后总会加上诸如此类的解说:此物种已经濒临灭绝,此环境带已经严重缩减。这沉重的事实令我不禁生出无限忧心纪录片目的是记录,更是留给大众以思考。 中国面临的不止是环境危机、还有文化危机,我很难想出代表现代中国的符号是什么?看吧,外国人没有把镜头对准拔地而起的高楼,真正的中国不在大都

音乐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分析 1.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乐段的特征:①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 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 式。②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间相互用终止式划分开来,又通过终 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③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 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④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在陈述发展和结 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⑤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 但形式完整,统一,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⑥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 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2. 单乐段划分依据原则:①依据和声——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乐段不结 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收拢性乐段(乐段结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转调 乐段(乐段结束在从属调)等;②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可以分 为:重复性乐段,飞重复性乐段,展开性乐段,“无终旋律”式的乐段等; ③依据乐段拥有的乐句数量可以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 乐段,多乐句乐段等;④依据结构的模式可以分为:方整性乐段,不方整 乐段等。 3. 乐段的补充,扩充和约缩 A .补充——乐句或乐段末尾形成终止式以后的收束性扩展称为补充。补充的典型 形式是:①延长或反复主和弦,如肖邦《g 大调前奏曲》最后8小节。主和弦的延长常常构成主音持续音,并常常出现下属系的和声或向下属系的离调和转调;②反复终止和弦,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9~12小节。③用正格终止结束以后再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如格里格《加德》最后9小节。 B .补充——乐句或乐段在内部(即在用终止式结收束以前)进行结构的扩展,称 为扩充。扩充的方法有:①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②延长终 止和弦。③在阻碍终止或不完全终止后,重复前面的乐节或乐句,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④用复调手法,变奏手法或调性发展的手法扩充内部结构。

奔驰系列平面广告赏析

奔驰系列平面广告赏析 1885年,卡尔·苯茨支撑第一辆三轮汽车,标志奔驰汽车的诞生。奔驰,一个响彻全球的名字,以卓越的品质为根基,经过创意者的精心打造,成为显赫身份和尊贵地位的象征,独立于世界汽车品牌之林,历久不衰,仿如一位处变不惊的智者,内外兼备,它代表的奢华和社会象征意义始终引领者大批的追慕者。 而事实上,奔驰品牌的构建并没有刻意夸张自己的特征,其广告创意手法含而不露,却独具匠心地把品牌特性描述出来。 一、《旧时安全的好感觉》——感性而温馨的安全技术 以“旧时安全的好感觉”标题命名的梅赛德斯一奔驰汽车广告,曾获得1995年法国嘎纳国际广告节大奖赛金狮奖。大篇的广告文案和一幅母子照片形成鲜明的图文并茂的对比,显然创意诉求的重点是梅赛德斯一奔驰最具特色的双安全气囊。表面上看,安全气囊的功能不言自明,但如何生动形象地表达却非易事。用一辆老式的自行车与现代豪华的梅赛德斯奔驰之间找到的一个共同点是,两者都是交通工具,前者,交待了儿时人们经历过的一个生活场景:坐在妈妈骑的自行车后面,双手扶着妈妈的臀部,安全的感觉真好;而后者,性能卓越的新款汽车,都配有保护驾驶员和前座的乘车者安全的气囊。创意的绝妙之处在于含蓄而形象地 将双安全气囊比喻为母亲浑圆的臀部,寓意梅赛德斯一奔驰汽车就像妈妈一样呵护你生命的安全。用一幅感性而温馨的传统画面诉求梅赛德斯一奔驰汽车先进而安全的技术创新功能,既诉求了其产品对客户生命安全需要给予了亲人般的关怀,同时,又塑造了梅赛德斯一奔驰贴近客户人性化的品牌形象。 二、《刹车印》——平面也可以讲故事 这是1998年度获嘎纳广告节平面广告大奖的作品——刹车痕。酷酷的外型,正是这则奔驰广告的诉求点和创意点。作为一个享誉全球的“汽车专家”,“奔驰”已经无需强化其品牌的知名度,也无需强调其性能的优越。在当时SLK系列诞生之初,奔驰要做的,就是靠外形的新颖和气派制胜,从而达到宣传这一新款车、并为人所之的目地。 该广告就是立足于这个基点,阐述了一个故事:酷酷的外形使得路经的汽车司机纷纷刹车观赏,似乎还能看到司机们惊叹和羡慕的眼神。正是这一“故事诉求”,弥补了平面广告的不足,让有限的空间在读者的脑海中无限延展,而对角线的构图、刹车痕的冲力,也让这个有限的平面充满了张力和动感。 “刹车,不要犹豫!”广告中,停在路旁的奔驰车正是这样告诉过往的司机的。在弥补了平面广告的不足的同时,“刹车痕”也充分运用了平面广告的优势。 除了在视觉的传达上突出黑白的对比外,作为一个发布在高卷入度媒体上的广告,其传阅的便捷使它可以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而读者也可以让目光停留、聚焦在这一广告上,进行仔细的思考。 梅塞迪斯·奔驰的平面广告《刹车印》,不仅为汽车广告运动拓宽了思路,重要的是它为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创造和利用现实” ,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下面品才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美丽中国纪录片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 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层次。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

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的一种关 怀。”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 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面、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然的震撼与敬畏。《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洞中的蝙蝠。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 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 当我们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