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

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

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
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

IIC存储器读写

1、LCD.c

#include

#include

unsigned char code number_X[]=

{ //宽x高=8x16,纵向字节倒序

0x00,0xE0,0x10,0x08,0x08,0x10,0xE0,0x00, //0

0x00,0x0F,0x10,0x20,0x20,0x10,0x0F,0x00,

0x00,0x10,0x10,0xF8,0x00,0x00,0x00,0x00, //1

0x00,0x20,0x20,0x3F,0x20,0x20,0x00,0x00,

0x00,0x70,0x08,0x08,0x08,0x88,0x70,0x00, //2

0x00,0x30,0x28,0x24,0x22,0x21,0x30,0x00,

0x00,0x30,0x08,0x88,0x88,0x48,0x30,0x00, //3

0x00,0x18,0x20,0x20,0x20,0x11,0x0E,0x00,

0x00,0x00,0xC0,0x20,0x10,0xF8,0x00,0x00, //4

0x00,0x07,0x04,0x24,0x24,0x3F,0x24,0x00,

0x00,0xF8,0x08,0x88,0x88,0x08,0x08,0x00, //5

0x00,0x19,0x21,0x20,0x20,0x11,0x0E,0x00,

0x00,0xE0,0x10,0x88,0x88,0x18,0x00,0x00, //6

0x00,0x0F,0x11,0x20,0x20,0x11,0x0E,0x00,

0x00,0x38,0x08,0x08,0xC8,0x38,0x08,0x00, //7

0x00,0x00,0x00,0x3F,0x00,0x00,0x00,0x00,

0x00,0x70,0x88,0x08,0x08,0x88,0x70,0x00, //8

0x00,0x1C,0x22,0x21,0x21,0x22,0x1C,0x00,

0x00,0xE0,0x10,0x08,0x08,0x10,0xE0,0x00, //9

0x00,0x00,0x31,0x22,0x22,0x11,0x0F,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 .

0x00,0x00,0x00,0x00,0x00,0x60,0x60,0x00,

0x00,0x80,0x80,0x80,0x80,0x80,0x80,0x00, //-

0x00,0x01,0x01,0x01,0x01,0x01,0x01,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nop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C0,0xC0,0x00,0x00,0x00, //:

0x00,0x00,0x00,0x30,0x30,0x00,0x00,0x00

};

void LCD_WriteCommandE1(unsigned char com) {

while(CRADD1 & 0x80);

CWADD1 = com;

}

void LCD_WriteDataE1(unsigned char dat)

while(CRADD1 & 0x80);

DWADD1 = dat;

}

void LCD_WriteCommandE2(unsigned char com) {

while(CRADD2 & 0x80);

CWADD2 = com;

}

void LCD_WriteDataE2(unsigned char dat)

{

while(CRADD2 & 0x80);

DWADD2 = dat;

}

void LCD_Init()

{

LCD_WriteCommandE1(0xe2);

LCD_WriteCommandE2(0xe2);

LCD_WriteCommandE1(0xa4);

LCD_WriteCommandE2(0xa4);

LCD_WriteCommandE1(0xa9);

LCD_WriteCommandE2(0xa9);

LCD_WriteCommandE1(0xa0);

LCD_WriteCommandE2(0xa0);

LCD_WriteCommandE1(0xc0);

LCD_WriteCommandE2(0xc0);

LCD_WriteCommandE1(0xaf);

LCD_WriteCommandE2(0xaf);

}

void LCD_Clear(void)

{

unsigned char i,j;

for(i=0;i<4;i++)

{

LCD_WriteCommandE1(i+0xb8);

LCD_WriteCommandE2(i+0xb8);

LCD_WriteCommandE1(0x00);

LCD_WriteCommandE2(0x00);

for(j=0;j<0x50;j++)

{

LCD_WriteDataE1(0x00);

LCD_WriteDataE2(0x00);

}

}

void display_cn(unsigned char lin,unsigned int col,unsigned int len,unsigned char *p) {

unsigned int seg,i,j;

unsigned char a,L,n;

switch(lin)

{

case 0: n=0xba;break;

case 1: n=0xb8;break;

}

for(i=0;i

{

for(j=0;j<2;j++)

{

L=col;

LCD_WriteCommandE1(n+j);

LCD_WriteCommandE2(n+j);

for(seg=0;seg<16;seg++)

{

if (L < 61)

{

a = L;

LCD_WriteCommandE1(a);

LCD_WriteDataE1(*p++);

}

else

{

a = L-61;

LCD_WriteCommandE2(a);

LCD_WriteDataE2(*p++);

}

L++;

}

}

col=col+16;

}

}

void display_number(unsigned char lin,unsigned int col,unsigned char num)

{

unsigned int seg,i,j;

unsigned char a,L,n,k;

switch(lin)

{

case 0: n=0xba;break;

case 1: n=0xb8;break;

}

k=num*16;

for(j=0;j<2;j++)

{

L=col;

LCD_WriteCommandE1(n+j);

LCD_WriteCommandE2(n+j);

for(seg=0;seg<8;seg++)

{

if (L < 61)

{

a = L;

LCD_WriteCommandE1(a);

LCD_WriteDataE1(number_X[k++]);

}

else

{

a = L-61;

LCD_WriteCommandE2(a);

LCD_WriteDataE2(number_X[k++]);

}

L++;

}

}

}

void display_unsigned_int(unsigned char lin,unsigned int col,unsigned int dat) {

unsigned int seg;

unsigned char k[4];

k[3]=dat%10;

k[2]=((dat/10)%10);

k[1]=((dat/100)%10);

k[0]=((dat/1000)%10);

if(k[0]==0) {k[0]=12;}

if((k[0]==12)&&(k[1]==0)){ k[0]=12;k[1]=12;}

if((k[0]==12)&&(k[1]==12)&&(k[2]==0)){k[0]=12;k[1]=12;k[2]=12;}

for(seg=0;seg<4;seg++)

{

display_number(lin,col,k[seg]);

col=col+10;

}

}

void display_signed_int(unsigned char lin,unsigned int col,signed int dat)

{

unsigned int seg;

unsigned char k[5],a;

k[0]=12;

if(dat<0)

{

dat=(~dat)+1;

k[0]=11;

}

k[4]=dat%10;

k[3]=((dat/10)%10);

k[2]=((dat/100)%10);

k[1]=((dat/1000)%10);

a=k[0];

if(k[1]==0) {k[0]=12;k[1]=a;}

if((k[1]==a)&&(k[2]==0)){ k[0]=12;k[1]=12;k[2]=a;}

if((k[1]==12)&&(k[2]==a)&&(k[3]==0)){k[0]=12;k[1]=12;k[2]=12;k[3]=a;}

for(seg=0;seg<5;seg++)

{

display_number(lin,col,k[seg]);

col=col+10;

}

}

void display_unsigned_char(unsigned char lin,unsigned int col,unsigned char dat) {

unsigned int seg;

unsigned char k[3];

k[1]=dat%10;

k[0]=((dat/10)%10);

for(seg=0;seg<2;seg++)

{

display_number(lin,col,k[seg]);

col=col+10;

}

}

2、LCD.h

#include

#include

#ifndef __LCD__

#define __LCD__

#define CWADD1 XBYTE[0x8000]

#define DWADD1 XBYTE[0x8001]

#define CRADD1 XBYTE[0x8002]

#define DRADD1 XBYTE[0x8003]

#define CWADD2 XBYTE[0x8004]

#define DWADD2 XBYTE[0x8005]

#define CRADD2 XBYTE[0x8006]

#define DRADD2 XBYTE[0x8007]

extern void LCD_Init();

extern void display_cn(unsigned char lin,unsigned int col,unsigned int len,unsigned char *p);

extern void display_signed_int(unsigned char lin,unsigned int col,signed int dat);

extern void display_unsigned_int(unsigned char lin,unsigned int col,unsigned int dat);

extern void display_unsigned_char(unsigned char lin,unsigned int col,unsigned char dat);

extern void LCD_Clear(void);

#endif

1、IIC.c

#include

#include "IIC.h"

sbit SCL_IIC = P1^0;

sbit SDA_IIC = P1^1;

void wait_IIC(unsigned int n)

{ //ok

unsigned int i;

for(i=0;i

}

void start_IIC(void)

{

SDA_IIC = 1;

SCL_IIC = 1;

SDA_IIC = 0;

SCL_IIC = 0;

}

void stop_IIC(void)

{

SCL_IIC = 0;

SDA_IIC = 0;

SCL_IIC = 1;

SDA_IIC = 1;

}

void Ack()

{

SDA_IIC = 0;

SCL_IIC = 1;

SCL_IIC = 0;

SDA_IIC = 1;

}

void NoAck()

{

SDA_IIC = 1;

SCL_IIC = 1;

SCL_IIC = 0;

}

bit TestAck()

{

SDA_IIC = 1;

SCL_IIC = 1;

CY = SDA_IIC;

SCL_IIC = 0;

return(CY);

}

void send_IIC(unsigned char I_data)

{

unsigned char i;

for(i= 0; i<8; i++)

{

SDA_IIC = (bit)(I_data&0x80);

SCL_IIC = 1;

SCL_IIC = 0;

I_data = I_data<<1;

}

}

char receive_IIC(void)

{

unsigned char i, rbyte=0;

for(i=0;i<8;i++)

{

SCL_IIC=1;

rbyte=rbyte<<1;

rbyte=rbyte|((unsigned char)(SDA_IIC));

SCL_IIC=0;

}

return(rbyte);

}

void write_IIC(unsigned char w_add,unsigned char w_data) {

start_IIC();

send_IIC(0xa0);

TestAck();

send_IIC(w_add);

TestAck();

send_IIC(w_data);

TestAck();

stop_IIC();

wait_IIC(60000);

wait_IIC(60000);

}

unsigned char read_IIC(unsigned char r_add)

{

unsigned char data r_data,i;

start_IIC();

send_IIC(0xa0);

TestAck();

send_IIC(r_add);

TestAck();

start_IIC();

send_IIC(0xa1);

TestAck();

r_data=receive_IIC();

NoAck();

stop_IIC();

return(r_data);

}

2、IIC.h

#ifndef __IIC__

#define __IIC__

extern void write_IIC(unsigned char w_add,unsigned char w_data); extern unsigned char read_IIC(unsigned char r_add);

#endif

3、MAIN.c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IC.h"

void wait(unsigned int x)

{

unsigned int i;

i=0;

for(i=0;i

}

void display(void)

{

unsigned char i,col;

col=18;

for(i=0;i<4;i++)

{

display_unsigned_char(0,col,RD_buf[i]);

col=col+28;

}

col=18;

for(i=0;i<4;i++)

{

display_unsigned_char(1,col,TD_buf[i]);

col=col+28;

}

}

void RD_DATA(unsigned char* buf,unsigned char len) {

unsigned char i;

for(i=0;i

{

buf[i]=read_IIC(i);

}

}

void WD_DATA(unsigned char* buf,unsigned char len) {

unsigned char i;

for(i=0;i

{

write_IIC(i,buf[i]);

}

}

void CL_DATA(unsigned char* buf,unsigned char len) {

unsigned char i;

for(i=0;i

{

buf[i]=i+count;

}

}

void main(void)

{

unsigned char i;

LCD_Init();

LCD_Clear();

display_cn(0,0,1,RD_dat);

display_cn(1,0,1,TD_dat);

for(i=0;i<4;i++)

{

TD_buf[i]=i;

}

while(1)

{

display( );

if(KEY0==0)

{

wait(100);

if(KEY0==0)

{

WD_DATA(TD_buf,4);

count++;

if(count>95)count=0;

CL_DATA(TD_buf,4);

display( );

wait(60000);

RD_DATA(RD_buf,4);

}

}

}

}

4、MAIN.h

#ifndef MAIN_H__

#define MAIN_H__

// 中文字模库16x16点阵

code unsigned char RD_dat[]={ //纵向字节倒序。。。。。。。。。。。。。。。。。。。。。。。。。。。。。。。。。。。// 读};

code unsigned char TD_dat[]={ 。。。。。。。。。。。。。。。。。。。。。。。。。。。。。。。。。。。。。// 写};

sbit KEY0 = P1^2;

unsigned char RD_buf[5],TD_buf[5];

unsigned char count;

#endif

AT89C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AT89C51单片机的主要工作特性: ·内含4KB的FLASH存储器,擦写次数1000次; ·内含28字节的RAM; ·具有32根可编程I/O线; ·具有2个16位可编程定时器; ·具有6个中断源、5个中断矢量、2级优先权的中断结构; ·具有1个全双工的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 ·具有一个数据指针DPTR; ·两种低功耗工作模式,即空闲模式和掉电模式; ·具有可编程的3级程序锁定定位; AT89C51的工作电源电压为5(1±0.2)V且典型值为5V,最高工作频率为24MHz. AT89C51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 1.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器(CPU)是单片机的核心,完成运算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

(1)运算器 运算器主要用来实现算术、逻辑运算和位操作。其中包括算术和逻辑运算单元ALU、累加器ACC、B寄存器、程序状态字PSW和两个暂存器等。 ALU是运算电路的核心,实质上是一个全加器,完成基本的算术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增量、减量、BCD码运算;逻辑运算包括“与”、“或”、“异或”、左移位、右移位和半字节交换,以及位操作中的位置位、位复位等。 暂存器1和暂存器2是ALU的两个输入,用于暂存参与运算的数据。ALU的输出也是两个:一个是累加器,数据经运算后,其结果又通过内部总线返回到累加器;另一个是程序状态字PSW,用于存储运算和操作结果的状态。 累加器是CPU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寄存器。ACC既是ALU处理数据的来源,又是ALU运算结果的存放单元。单片机与片外RAM或I/O扩展口进行数据交换必须通过ACC来进行。 B寄存器在乘法和除法指令中作为ALU的输入之一,另一个输入来自ACC。运算结果存于AB寄存器中。 (2)控制器 控制器是识别指令并根据指令性质协调计算机内各组成单元进行工作的部件,主要包括程序计数器PC、PC增量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定时及控制逻辑电路等,其功能是控制指令的读入、译码和执行,并对指令执行过程进行定时和逻辑控制。AT89C51单片机中,PC是一个16位的计数器,可对64KB程序存储器进行寻址。复位时PC的内容是0000H. (3)存储器 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分为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AT89C51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采用4KB的快速擦写存储器Flash Memory,编程和擦除完全是电器实现。 (4)外围接口电路 AT89C51单片机的外围接口电路主要包括:4个可编程并行I/O口,1个可编程串行口,2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器以及中断系统等。 AT89C51的工作原理: 1.引脚排列及功能 AT89C51的封装形式有PDIP,TQFP,PLCC等,现以PDIP为例。 (1)I/O口线 ·P0口 8位、漏极开路的双向I/O口。 当使用片外存储器及外扩I/O口时,P0口作为低字节地址/数据复用线。在编程时,P0口可用于接收指令代码字节;程序校验时,可输出指令字节。P0口也可做通用I/O口使用,但需加上拉电阻。作为普通输入时,应输出锁存器配置1。P0口可驱动8个TTL负载。 ·P1口 8位、准双向I/O口,具有内部上拉电阻。 P1口是为用户准备的I/O双向口。在编程和校验时,可用作输入低8位地址。用作输入时,应先将输出锁存器置1。P1口可驱动4个TTL负载。 ·P2 8位、准双向I/O口,具有内部上拉电阻。 当使用外存储器或外扩I/O口时,P2口输出高8位地址。在编程和校验时,P2口接收高字节地址和某些控制信号。 ·P3 8位、准双向I/O口,具有内部上拉电阻。 P3口可作为普通I/O口。用作输入时,应先将输出锁存器置1。在编程/校验时,P3口接收某些控制信号。它可驱动4个TTL负载。 (2)控制信号线

80C51单片机存储器的扩展

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工程学院学院机制1211 班学生张会利-39号 课程设计题目: 单片ROM扩展 一、课程设计工作日自 2015 年 1 月 19 日至 2015 年 2 月 23 日 二、同组学生:张会利 三、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包括课题来源、类型、目的和意义、基本要求、完成时间、主要参考资 料等): 1、目的及意义 (1)巩固和深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掌握单片机基本运用技术及汇编语言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设计思路、绘制流程图、编制并调试汇编语言程序,得出结果。 2、主要内容 用一片Intel2732为80C51单片机扩展一个4KB的外部程序存储器,要求使用73LS138译码器,地址范围为A000H~AFFFH。请连线并写明扩展步骤。 3、基本要求 (1)分析题目,写出详细分析过程。 (2)绘制工作流程图。 (3)编制程序,画出硬件线路图。 (4)上机调试程序,运行结果。 (5)编写设计说明书,包括1—4个步骤的内容。 (6)答辩。 4、主要参考资料 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赵巍,冯娜,马苏常,刘玉山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指导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

程序设计说明书 (一)芯片简介 1.2732简介: 2732是容量为4k×8位(4KB)。采用单一+5V供电,最大静态工作电流100mA, 电流35mA出时间最大为250ns. 2732的封装形式为DIP24,管脚如图所示。 ●A0~A11 :12条地址线,表示有212个地址单元 ●O0~O7 :8条数据线,表示地址单元字长8位 ●CE :片选控制输入端,低电平有效 ●OE/Vpp :双功能管脚,低电平时,允许2732输出数据 ●Vcc :工作电平+5V ●GND :芯片接地端 2.74LS373简介: 74LS373是带三态缓冲输出的8D锁存器,由于单片机的三片总线结构中,数据线与地址线的低8位公用P0口,因此必须用地址所存器将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区分开。74L373的锁存控制端G直接与单片机的锁存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ALE相连,在AEL的下降沿锁存低8位地址。

51单片机与PC机通信资料

《专业综合实习报告》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年级:2013级 指导教师: 学生:

目录 一:实验项目名称 二:前言 三:项目内容及要求 四:串口通信原理 五:设计思路 5.1虚拟串口的设置 5.2下位机电路和程序设计 5.3串口通信仿真 六:电路原理框图 七:相关硬件及配套软件 7.1 AT89C51器件简介 7.2 COMPIN简介 7.3 MAX232器件简介 7.4友善串口调试助手 7.5 虚拟串口软件Virtual Serial Port Driver 6.9八:程序设计 九:proteus仿真调试 十:总结 十一:参考文献 一:实验项目名称:

基于51单片机的单片机与PC机通信 二:前言 在国内外,以PC机作为上位机,单片机作为下位机的控制系统中,PC机通常以软件界面进行人机交互,以串行通信方式与单片机进行积极交互,而单片机系统根据被控对象配置相应的前向,后向信息通道,工作时作为主控机测对象,作为被控机接受PC机监督,指挥,定期或受命向上位机提供对象及本身的工作状态信息。 目前,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增加,电子计算机向微型化和超微型化方向发展,微型计算机已成为导弹,智能机器人,人类宇宙和太空和太空奥妙复杂系统不可缺少的智能部件。在一些工业控制中,经常需要以多台单片机作为下位机执行对被控对象的直接控制,以一台PC机为上位机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组成一种以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为特点的集散控制系统。 为了提高系统管理的先进性和安全性,计算机工业自动控制和监测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集总分算系统。较为常见的形式是由一台做管理用的上位主计算机(主机)和一台直接参与控制检测的下位机(单片机)构成的主从式系统,主机和从机之间以通讯的方式来协调工作。主机的作用一是要向从机发送各种命令及参数:二是要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从机发回的数据,供进一步的决策和报表。从机被动地接受、执行主机发来的命令,并且根据主机的要求向主机回传相应烦人实时数据,报告其运行状态。 用串行总线技术可以使系统的硬件设计大大简化、系统的体积减小、可靠性提高。同时,系统的更改和扩充极为容易。MCS-51系列单片机,由于内部带有一个可用于异步通讯的全双工的穿行通讯接口,阴齿可以很方便的构成一个主从式系统。 串口是计算机上一种非常通用的设备通讯协议,大多数计算机包容两个基于RS232的串口。串口同时也是仪器仪表设备通过用的通讯协议,很多GPIB兼容的设备也带有RS-232口。同时串口通讯协议也可以用于获取远程采集设备数据。所以,深入的理解学习和研究串口通信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此次毕业设计选题为“PC机与MCS-51单片机的串口通讯”,使用51单片机来实现一个主从式

单片机的存储组织和结构认识

单片机的存储组织和结构认识 一.51单片机为例 1、一个8位的微处理器CPU。 2、片内数据存储器(RAM128B/256B):用以存放可以读 /写的数据,如运算的中间结果、最终结果以及欲显示 的数据等。 3、片内4kB程序存储器Flash ROM(4KB):用以存放 程序、一些原始数据和表格。 4、四个8位并行I/O(输入/输出)接口P0~P3:每个口 可以用作输入,也可以用作输出。 5、两个或三个定时/计数器: 每个定时/计数器都可以 设置成计数方式,用以对外部事件进行计数,也可 以设置成定时方式,并可以根据计数或定时的结果实现计算机控制 6、一个全双工UART的串行I/O口:可实现单片机与单片机或其它微机之间串行通信。 7、片内振荡器和时钟产生电路:但需外接晶振和电容。 8、五个中断源的中断控制系统。 9、具有节电工作方式:休闲方式及掉电方式。 二、结构:由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ROM及RAM)和I/O接口组成。89C51单片机内部结构如图所示: 下面介绍的是mcs-51 MCS-51单片机存储器的配置特点 ①内部集成了4K的程序存储器ROM; ②内部具有256B的数据存储器RAM; ③可以外接64K的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 存储器RAM。 三、从物理结构的角度讲 51单片机的存储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存储空间:既片内 ROM,RAM和片外ROM、RAM。 从逻辑上讲(既编程的角度),51单片机的存储系统实际 上分为三个存储空间。 1. 片内数据存储器RAM; 2. 片外数据存储器RAM; 3. 片内或外的程序存储器ROM(由EA电平决定)。 物理结构: 1.程序存储器ROM用于存放程序、常数或表格。 2.在51单片机中,由引脚/EA 上的电平选择内、外 ROM:EA=1时,CPU执行片内的4KROM中的程序; EA=0 时,CPU选择片外ROM中的程序。 3.无论是使用片内还是使用片外ROM,程序的起始地 址都是从ROM的0000H单元开始。 4.尽管系统可以同时具备片内ROM和外部ROM,但是 在一般正常使用情况下,通过/EA的设定来选择其一 (或者使用内部ROM,或者使用外部ROM)。 5.如果EA=1(执行片内程序存储器中程序时):如果程序

51单片机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课程设计说明书 10 级自动化专业 1006112 班级 题目51单片机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的系统扩展姓名杨向龙学号100611234 指导教师王义琴职称讲师 二О一三年六月十日

目录 一、51单片机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的系统扩展的基本原理 (4) 二、设计方案 (4) 三、硬件的设计 (5) 3.1 系统的硬件构成及功能 (5) 3.2硬件的系统组成 (5) 3.2.1、W241024A (5) 3.2.2、CPLD的功能实现 (5) 3.2.3、AT89C52简介 (6) 3.2.4、SRAM的功能及其实现 (9) 3.3、基本单片机系统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系统扩展 (9) 五、结论 (13) 六、参考资料 (13)

51单片机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的系统扩展 摘要:在单片机构成的实际测控系统中,仅靠单片机内部资源是不行的,单片 机的最小系统也常常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系统扩展问题。51单片机有很强的外部扩功能, 传统的用IO口线直接控制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的片选信号的扩展系统存在运行C51编译的程序时容易死机的缺点。文中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基于CPLD的51系列单片机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的扩展方法,包括硬件组成和软件处理方法。 关键字:W241024A、CPLD、AT89C52、SRAM 一、51单片机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的系统扩展的基本原理 MCS-51 单片机系统扩展时,一般使用P0 口作为地址低8位(与数据口分时复用),而P2口作为地址高8位,它共有16根地址总线,最大寻址空间为64KB。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些特殊场合,例如,基于单片机的图像采集传输系统,程控交换机话单的存储等,需要有大于64KB 的数据存储器。 二、设计方案 在以往的扩展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的设计中,一般是用单片机的IO口直接控制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的片选信号来实现,但是这种设计在运行以C51编写的程序(以LARGE 方式编译)时往往会出现系统程序跑飞的问题,尤其是在程序访问大容量数据存储器(如FLASH)的同时系统产生异常(如中断),由于此时由IO 口控制的片选使FLASH 被选中而SRAM 无法被选中,堆栈处理和函数参数的传递无法实现从而导致程序跑飞的现象。文章介绍一种基于CPLD 的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的扩展系统,避免了上述问题的产生,提高了扩展大容量数据存储器系统的可靠性。该系统MCU 采用89C52,译码逻辑的实现使用了一片EPM7128 CPLD 芯片,系统扩展了一片128K 的SRAM,一片4M 字节的NOR FLASH,以上芯片均为5V 供电。

汇编语言实现串口通信(PC和单片机间)教学文案

8.用C语言或汇编语言实现串口通信(PC和单片机间) 上位机和下位机的主从工作方式为工业控制及自动控制系统所采用。由于PC 机分析能力强、处理速度更快及单片机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所以一般都将PC 机作为上位机,单片机作为下位机,二者通过RS-232或者RS-485接收、发送数据和传送指令。单片机可单独处理数据和控制任务,同时也将数据传送给PC机,由PC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或显示 1 硬件电路的设计 MCS-51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讯口UART,利用其RXD和TXD与外界进行通信,其内部有2个物理上完全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SBUF,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所以单片机和PC机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串口通讯。单片机串口有3条引线:TXD(发送数据),RXD(接收数据)和GND(信号地)。因此在通信距离较短时可采用零MODEM方式,简单三连线结构。IBM-PC机有两个标准的RS-232串行口,其电平采用的是EIA电平,而MCS-51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是由TXD(发送数据)和RXD(接收数据)来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它们的电平是TTL电平;为了PC机与MCS-51 机之间能可靠地进行串行通信,需要用电平转换芯片,可以采用MAXIM公司生产的专用芯片MAX232进行转换。电路如图1所示。硬件连接时,可从MAX232中的2路发送器和接收器中任选一路,只要注意发送与接收的引脚对应关系即可。接口电路如图3.5所示。

总体设计按照整体设计思路方案绘制原理图如下所示: 2 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分上位机软件设计和下位机软件设计。这两部分虽然在不同的机器上编写和运行,但它们要做的工作是对应的:一个发送,另一个接收。为了保证数据通信的可靠性,要制定通信协议,然后各自根据协议分别编制程序。现约定通信协议如下:PC机和单片机都可以发送和接收。上位机和下位机均采用查询方式发送控字符和数据、中断方式接收控制字符和数据。采用RS-232串口异步通信, 1上位PC机与下位单片机异步串行通信的通信协议

C51单片机和电脑串口通信电路图

C51单片机和电脑串口通信电路图与源码 51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讯口,所以单片机和电脑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串口通讯。进行串行通讯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电脑的串口是RS232电平的,而单片机的串口是TTL电平的,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个电平转换电路,我们采用了专用芯片MAX232进行转换,虽然也可以用几个三极管进行模拟转换,但是还是用专用芯片更简单可靠。我们采用了三线制连接串口,也就是说和电脑的9针串口只连接其中的3根线:第5脚的GND、第2脚的RXD、第3脚的TXD。这是最简单的连接方法,但是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使用了,电路如下图所示,MAX232的第10脚和单片机的11脚连接,第9脚和单片机的10脚连接,第15脚和单片机的20脚连接。 串口通讯的硬件电路如上图所示 在制作电路前我们先来看看要用的MAX232,这里我们不去具体讨论它,只要知道它是TTL和RS232电平相互转换的芯片和基本的引脚接线功能就行了。通常我会用两个小功率晶体管加少量的电路去替换MAX232,可以省一点,效果也不错,下图就是MAX232的基本接线图。

按图7-3加上MAX232就可以了。这大热天的拿烙铁焊焊,还真的是热气迫人来呀:P串口座用DB9的母头,这样就可以用买来的PC串口延长线进行和电脑相连接,也可以直接接到电脑com口上。

为了能够在电脑端看到单片机发出的数据,我们必须借助一个WINDOWS软件进行观察,这里我们利用一个免费的电脑串口调试软件。本串口软件在本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b93435279.html,可以找到 软件界面如上图,我们先要设置一下串口通讯的参数,将波特率调整为4800,勾选十六进制显示。串口选择为COM1,当然将网站提供的51单片机实验板的串口也要和电脑的COM1连接,将烧写有以下程序的单片机插入单片机实验板的万能插座中,并接通51单片机实验板的电源。

51单片机与PC串口通讯

目录 第1章需求分析 ............................................................................................................................ - 1 - 1.1课题名称 (1) 1.2任务 (1) 1.3要求 (1) 1.4设计思想 (1) 1.5课程设计环境 (1) 1.6设备运行环境 (2) 1.7我在本实验中完成的任务 (2) 第2章概要设计 ............................................................................................................................ - 2 - 2.1程序流程图 (2) 2.2设计方法及原理 (3) 第3章详细设计 ............................................................................................................................ - 3 - 3.1电路原理 (3) 3.1.1STC89C52芯片 ............................................................................................................. - 3 -3.2串口通信协议 (4) 3.3程序设计 (5) 3.3.1主程序模块 .................................................................................................................... - 5 - 3.3.2串口通讯模块 ................................................................................................................ - 6 - 3.3.3控制部分文件 ................................................................................................................ - 8 - 3.3.4公共部分模块 .............................................................................................................. - 11 -3.4电路搭建 (12) 3.4.1电路原理图 .................................................................................................................. - 12 -第4章上位机关键代码分析 ...................................................................................................... - 12 - 4.1打开串口操作 (12) 4.2后台线程处理串口程序 (15) 4.3程序运行界面 (18) 第5章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 ...................................................................................................... - 19 -第6章致谢 .................................................................................................................................. - 19 -参考文献........................................................................................................................................... - 19 -

51单片机usart通信程序(有CRC校验)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char const table[]={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80,0x90}; uchar p[]={0x01,0x03,0x25,0x23,0x00,0x01}; /* CRC 高位字节值表*/ uchar const crchi[] = {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0x01, 0xC0, 0x80, 0x41, 0x01, 0xC0, 0x80, 0x41, 0x00, 0xC1, 0x81, 0x40 } ; /* CRC低位字节值表*/ uchar const crclo[] = { 0x00, 0xC0, 0xC1, 0x01, 0xC3, 0x03, 0x02, 0xC2, 0xC6, 0x06/**/, 0x07, 0xC7, 0x05, 0xC5, 0xC4, 0x04, 0xCC, 0x0C, 0x0D, 0xCD, 0x0F, 0xCF, 0xCE, 0x0E, 0x0A, 0xCA, 0xCB, 0x0B, 0xC9, 0x09, 0x08, 0xC8, 0xD8, 0x18, 0x19, 0xD9, 0x1B, 0xDB, 0xDA, 0x1A, 0x1E, 0xDE, 0xDF, 0x1F, 0xDD, 0x1D, 0x1C, 0xDC, 0x14, 0xD4, 0xD5, 0x15, 0xD7, 0x17, 0x16, 0xD6, 0xD2, 0x12, 0x13, 0xD3,

【最新编排】基于51单片机的DHT11串口通讯

//****************************************************************// // DHT 使用范例 //单片机 AT89S5 或 STC89C5 RC // 功能 串口发送温湿度数据波特率 9600 //硬件连接 P .0口为通讯口连接DHT ,DHT 地电源和地连接单片机地 电源和地 单片机串口加MAX 3 连接电脑 // 公司 济南联诚创发科技有限公司 //****************************************************************// #include #include // typedef unsigned char U8; /* defined for unsigned 8-bits integer variable 无符号8位整型变量 */ typedef signed char S8; /* defined for signed 8-bits integer variable 有符号8位整型变量 */ typedef unsigned int U 6; /* defined for unsigned 6-bits integer variable 无符号 6位整型变量 */ typedef signed int S 6; /* defined for signed 6-bits integer variable 有符号 6位整型变量 */ typedef unsigned long U3 ; /* defined for unsigned 3 -bits integer variable 无符号3 位整型变量 */ typedef signed long S3 ; /* defined for signed 3 -bits integer variable 有符号3 位整型变量 */ typedef float F3 ; /* single precision floating point variable (3 bits) 单精度浮点数 3 位长度 */ typedef double F64; /* double precision floating point variable (64bits) 双精度浮点数 64位长度 */ //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Data_0_time 4 //----------------------------------------------// //----------------IO口定义区--------------------// //----------------------------------------------// sbit P _0 = P ^0 ; sbit P _ = P ^ ; sbit P _ = P ^ ; sbit P _3 = P ^3 ;

MCS-51单片机存储器结构

MCS-51单片机在物理结构上有四个存储空间: 1、片内程序存储器 2、片外程序存储器 3、片内数据存储器 4、片外数据存储器 但在逻辑上,即从用户的角度上,8051单片机有三个存储空间: 1、片内外统一编址的64K的程序存储器地址空间(MOVC) 2、256B的片内数据存储器的地址空间(MOV) 3、以及64K片外数据存储器的地址空间(MOVX) 在访问三个不同的逻辑空间时,应采用不同形式的指令(具体我们在后面的指令系统学习时将会讲解),以产生不同的存储器空间的选通信号。 程序内存ROM 寻址范围:0000H ~ FFFFH 容量64KB EA = 1,寻址内部ROM;EA = 0,寻址外部ROM 地址长度:16位 作用:存放程序及程序运行时所需的常数。 七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单元是: 0000H ——系统复位,PC指向此处; 0003H ——外部中断0入口 000BH —— T0溢出中断入口

0013H ——外中断1入口 001BH —— T1溢出中断入口 0023H ——串口中断入口 002BH —— T2溢出中断入口 内部数据存储器RAM 物理上分为两大区:00H ~ 7FH即128B内RAM 和SFR区。 作用:作数据缓冲器用。 下图是8051单片机存储器的空间结构图 程序存储器 一个微处理器能够聪明地执行某种任务,除了它们强大的硬件外,还需要它们运行的软件,其实微处理器并不聪明,它们只是完全按照人们预先编写的程序而执行之。那么设

计人员编写的程序就存放在微处理器的程序存储器中,俗称只读程序存储器(ROM)。程序相当于给微处理器处理问题的一系列命令。其实程序和数据一样,都是由机器码组成的代码串。只是程序代码则存放于程序存储器中。 MCS-51具有64kB程序存储器寻址空间,它是用于存放用户程序、数据和表格等信息。对于内部无ROM的8031单片机,它的程序存储器必须外接,空间地址为64kB,此时单片机的端必须接地。强制CPU从外部程序存储器读取程序。对于内部有ROM的8051等单片机,正常运行时,则需接高电平,使CPU先从内部的程序存储中读取程序,当PC值超过内部ROM的容量时,才会转向外部的程序存储器读取程序。 当=1时,程序从片内ROM开始执行,当PC值超过片内ROM容量时会自动转向外部ROM空间。 当=0时,程序从外部存储器开始执行,例如前面提到的片内无ROM的8031单片机,在实际应用中就要把8031的引脚接为低电平。 8051片内有4kB的程序存储单元,其地址为0000H—0FFFH,单片机启动复位后,程序计数器的内容为0000H,所以系统将从0000H单元开始执行程序。但在程序存储中有些特殊的单元,这在使用中应加以注意: 其中一组特殊是0000H—0002H单元,系统复位后,PC为0000H,单片机从0000H 单元开始执行程序,如果程序不是从0000H单元开始,则应在这三个单元中存放一条无条件转移指令,让CPU直接去执行用户指定的程序。 另一组特殊单元是0003H—002AH,这40个单元各有用途,它们被均匀地分为五段,它们的定义如下: 0003H—000AH 外部中断0中断地址区。 000BH—0012H 定时/计数器0中断地址区。

51单片机串口通信,232通信,485通信,程序

51单片机串口通信,232通信,485通信,程序代码1:232通信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char flag,a,i; uchar code table[]="i get"; void init() { TMOD=0X20; TH1=0XFD; TH0=0XFD; TR1=1; REN=1; SM0=0; SM1=1; EA=1; ES=1; } void main() { init();

while(1) { if(flag==1) { ES=0; for(i=0;i<6;i++) { SBUF=table[i]; while(!TI); TI=0; } SBUF=a; while(!TI); TI=0; ES=1; flag=0; } } } void ser() interrupt 4 {

RI=0; a=SBUF; flag=1; } 代码2:485通信 #include #include"1602.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nsigned char flag,a,i; uchar code table[]="i get "; void init() { TMOD=0X20; TH1=0Xfd; TL1=0Xfd; TR1=1; REN=1; SM0=0; SM1=1; EA=1; ES=1;

} void main() { init_1602(); init(); while(1) { if(flag==1) { display(0,a); } } } void ser() interrupt 4 { RI=0; a=SBUF; flag=1; }

51单片机与串口通信代码

51单片机与串口通信代码 2011年04月22日 17:18 本站整理作者:佚名用户评论(0) 关键字:串口通信(35) 串口调试 1. 发送:向总线上发命令 2. 接收:从总线接收命令,并分析是地址还是数据。 3. 定时发送:从内存中取数并向主机发送. 经过调试,以上功能基本实现,目前可以通过上位机对单片机进行实时控制。 程序如下: //这是一个单片机C51串口接收(中断)和发送例程,可以用来测试51单片机的中断接收 //和查询发送,另外我觉得发送没有必要用中断,因为程序的开销是一样的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define INBUF_LEN 4 //数据长度 unsigned char inbuf1[INBUF_LEN]; unsigned char checksum,count3 , flag,temp,ch; bit read_flag=0; sbit cp=P1^1; sbit DIR=P1^2; int i; unsigned int xdata *RAMDATA; /*定义RAM地址指针*/ unsigned char a[6] ={0x11,0x22,0x33,0x44,0x55,0x66} ; void init_serialcomm(void) { SCON=0x50; //在11.0592MHz下,设置串行口波特率为9600,方式1,并允许接收

PCON=0x00; ES=1; TMOD=0x21; //定时器工作于方式2,自动装载方式 TH0=(65536-1000)%256; TL0=(65536-1000)/256; TL1=0xfd; TH1=0xfd; ET0=1; TR0=1; TR1=1; // TI=0; EA=1; // TI=1; RAMDATA=0x1F45; } void serial () interrupt 4 using 3 { if(RI) { RI=0; ch=SBUF; TI=1; //置SBUF空 switch(ch) { case 0x01 :printf("A"); TI=0;break; case 0x02 :printf("B"); TI=0;break; case 0x03 :printf("C"); TI=0;break;

6264与51单片机扩展

Intel6264芯片 单片机内存扩展6264芯片 2012-5-2 1.Intel6264芯片 Intel 6264的特性及引脚信号Intel 6264的容量为8KB,是28引脚双列直插式芯片,采用CMOS工艺制造 A12~A0(address inputs):地址线,可寻址8KB的存储空间。 D7~D0(data bus):数据线,双向,三态。 OE(output enable):读出允许信号,输入,低电平有效。 WE(write enable):写允许信号,输入,低电平有效。 CE1(chip enable):片选信号1,输入,在读/写方式时为低电平。 CE2(chip enable):片选信号2,输入,在读/写方式时为高电平。 VCC:+5V工作电压。 GND:信号地。 Intel 6264的操作方式Intel 6264的操作方式由, CE1 , CE2的共同作用决定 ②读出:当和CE1为低电平,且和CE2为高电平时,数据输出缓冲器选通,被选中单元的数据送到数据线D7~D0上。 2. 74LS373 有54S373 和74LS373 两种线路结构型式,其主要电器特性的典型值如下(不同厂家具体值有差别):型号TPD PD 54S373/74S373 7ns 525mW 54LS373/74LS373 17ns 120mW 373 的输出端O0~O7 可直接与总线相连。当三态允许控制端OE 为低电平时,Q0~Q7为正常逻辑状态,可用来驱动负载或总线。当OE 为高电平时,Q0~Q7 呈高阻态,即不驱动总线,也不为总线的负载,但锁存器内部的逻辑操作不受影响。当锁存允许端LE 为高电平时,Q 随数据D 而变。当LE 为低电平时,D 被锁存在已建立

基于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2015-2016学年第1学期通信实训报告 系别:电子通信工程系 班级: xxxxxx 学号: 13xxxxxxxxx 姓名: xxxxxxx 2015年12月

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 摘要:串行通信是单片机的一个重要应用,本次课程设计就是要利用单片机来完成一个系统,实现爽片单片机床航通信,通信的结果使用数码管进行显示,数码管采用查表方式显示,两个单片机之间采用RS-232进行双击通信。在通信过程中,使用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关键字:通信双机 一、总体设计 1设计目的 1.通过设计相关模块充分熟悉51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2.通过软件仿真熟悉keil和proteus的配合使用; 3.通过软件编程熟悉51的C51编程规范; 4.通过实际的硬件电路搭设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设计要求: 两片单片机之间进行串行通信,A机将0x06发送给B机,在B机的数码管上静态显示1,B机将0~f动态循环发送到A机,并在其数码管上显示。 3.设计方案: 软件部分,通过通信协议进行发送接收,A机先送0x06(B机数码管显示1)给B机(B机静态显示),当从机接收到后,向B机发送代表0-f的数码管编码数组。B收到0x06后就把数码表TAB[16]中的数据送给从机。 二、硬件设计 单片机串行通信功能 计算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称为通信,常用的通信方式有两种: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51单片机用4个接口与外界进行数据输入与数据输出就是并行通信,并行通信的特点是传输信号的速度快,但所用的信号线较多,成本高,传输的距离较近。串行通信的特点是只用两条信号线(一条信号线,再加一条地线作为信号回路)即可完成通信,成本低,传输的距离较远。 51单片机的串行接口是一个全双工的接口,它可以作为UART(通用异步接受和发送器)用,也可以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用。51单片机串行接口的结构如下: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原理与应用流程解析

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原理与应用流程解析 一、原理简介 51 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全双工串行接口。什么叫全双工串口呢?一般来说,只能接受或只能发送的称为单工串行;既可接收又可发送,但不能同时进行的称为半双工;能同时接收和发送的串行口称为全双工串行口。串行通信是指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其突出优点是只需一根传输线,可大大降低硬件成本,适合远距离通信。其缺点是传输速度较低。 与之前一样,首先我们来了解单片机串口相关的寄存器。 SBUF 寄存器:它是两个在物理上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可同时发送、接收数据,可通过指令对SBUF 的读写来区别是对接收缓冲器的操作还是对发送缓冲器的操作。从而控制外部两条独立的收发信号线RXD(P3.0)、TXD(P3.1),同时发送、接收数据,实现全双工。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见表1)。 表1 SCON寄存器 表中各位(从左至右为从高位到低位)含义如下。 SM0 和SM1 :串行口工作方式控制位,其定义如表2 所示。 表2 串行口工作方式控制位 其中,fOSC 为单片机的时钟频率;波特率指串行口每秒钟发送(或接收)的位数。 SM2 :多机通信控制位。该仅用于方式2 和方式3 的多机通信。其中发送机SM2 = 1(需要程序控制设置)。接收机的串行口工作于方式2 或3,SM2=1 时,只有当接收到第9 位数据(RB8)为1 时,才把接收到的前8 位数据送入SBUF,且置位RI 发出中断申请引发串行接收中断,否则会将接受到的数据放弃。当SM2=0 时,就不管第位数据是0 还是1,都将数据送入SBUF,并置位RI 发出中断申请。工作于方式0 时,SM2 必须为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