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欣赏中的言语行为分析——小说《祝福》中对白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文学欣赏中的言语行为分析——小说《祝福》中对白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文学欣赏中的言语行为分析——小说《祝福》中对白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以来的精神解放和对西方文艺参照系的迫切渴求,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这些现代化思潮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对中国文学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时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种途径.一种方式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偏重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 早在1914年5月一日出版的《东方杂志》十卷十一号上刊载的钱智修《梦之研究》一文中提及:“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福留特氏,为吾人所不愿遇见之者,乃为吾人所欲为所欲得者,当于梦中实现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自此开始传入。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发表了《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上发表文章介绍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有着重大影响。

1920年的《东方杂志》十七卷二十二期上又刊登科学消息《佛洛特新心理学之一斑》,简明扼要却较早地介绍了弗氏学说。 1920 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在《民铎》杂志的二卷五号上发表《论精神分析》,简要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生平,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本能”、“发泄”、“里比多”、“自我”、“情结”、“压抑”等概念。 1921 年, 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18卷14号)一文,最早涉及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高度赞扬“福鲁德的学说,一方面创造了心理分析一个独立科学,使神经病治疗学和变态心理学受莫大贡献;一方面放些光彩到文艺、宗教、教育、伦理上去”。 章士钊自1923年接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兴味大起,觉得“反复诵之,词气骤难尽晓,故中途执卷未释”(《孤桐杂记》,1927)。后又全译了弗洛伊德在1925年撰写的《自传》,并与弗洛伊德建立了通信联系。章士钊翻译的《茀罗乙德叙传》,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高觉敷在20 世纪20 年代中期翻译了弗洛伊德1909 年在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连载于《教育杂志》第17 卷。他还在《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上, 撰文介绍精神分析学说。30 年代, 他翻译出版了弗

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摘要:语用文体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运用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言语行为可以更加深刻地分析人物的双重性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言语行为双重性格 一 Wales(1989)将“文体学”定义为对“文体的研究”,而Widdowson(1975)所理解的文体学的内涵则是“文体学是从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并将文学评论与语言学联系起来。然而,文体学从其定义上和具体使用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Morris 提出了语用学这一概念并同时阐明了语用学与文体学有着密切关系。语用学作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学分析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概念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Hu Zhuanglin,1980)。由此,文体学家逐渐采用了语用学中的部分原则,并将自己的研究描述为“文体语用学”或“语用文体学”。这两个概念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别的地方;前者是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后者一部分是文体学的。本文着重讨论应用语用学的理论进行文本分析即“语用文体学”。 戏剧是一种以对话为主来构建情节,展示冲突的艺术形式,其本质是对话的艺术。戏剧中的人物对白不仅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和帮助完成某种行为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的话语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会产生有别于表面命题的深层含义。因此,戏剧语言蕴涵着丰富的语力,使各种言语行为的组合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体现人物的行为动机。本文将运用言语行为的理论来研究剧本《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对白,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文本。 二 《威尼斯商人》(1956)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中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文主义新形象,但剧中血肉最丰富,个性最复杂从而引起后世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的却是反面主人公夏洛克。这一形象和哈姆雷特,福斯塔夫一起成为莎士比亚笔下三大典型形象。夏洛克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一面虔诚地读圣经,一面拼命赚钱,却过着清教徒的生活。他冷酷无情,吝啬,狡猾;同时又遭受着种族歧视,是众矢之的。以下是第一幕第三场的人物对白: 夏洛克三千块钱,嗯? 巴萨尼奥是的,大叔,三个月为期。 夏洛克三个月为期,嗯? 巴萨尼奥我已经对你说过了,这一笔钱可以由安东尼奥签立借据。 夏洛克安东尼奥签立借据,嗯? 巴萨尼奥你愿意帮助我吗?你愿意应承我吗?可不可以让我知道你的答复? 夏洛克三千块钱,借三个月,安东尼奥签立借据。 巴萨尼奥你的答复呢? 夏洛克安东尼奥是个好人。 Searle(2001)将“表达式”定义“为说话者表达自己对某事的情感和态度”。以上那段引文中三个“嗯”字单独构成的句子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疑问态度,是属于表达式的范围。这三个单部句虽然短小,但却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夏洛克盛气凌人的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 姓名:张瑞 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 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并不科学,表述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施为句。所以在这种理论的缺陷上,奥斯汀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也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阶段。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 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三类。在这三类行为中,语用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所以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哲学家塞尔(J.R Searl) 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把对言语行为的理论和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3]。塞尔认为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只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塞尔把以言行事行为重新分为五类: 断言类( asser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达类(expressives) 、宣告类(declarations)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同时强调了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理解话语时的重要性[4]。 奥斯汀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交际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拓宽了应用的范畴。 奥斯汀认为施事行为是规约行为。但事实上,自然语境中的施事行为与仪式、典礼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语境中的施事行为绝然不同,而且规约性更小。现实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施事行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沉沦》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沉沦》 ---再现“灵与肉”的纠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同样很热,其中最为狂热的时期分别是20年代,也就是“五四”时期,另一个70年代改革开放后至今。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五四”新思想地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直接地表现就是作家的作品。郁达夫的《沉沦》写于1921年的日本,相对中国来说,此时的日本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进程是要快于中国的,所以说,《沉沦》这部反映“灵与肉”纠葛的小说或多或少都受着精神分析等新思想地影响。 《沉沦》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以郁达夫自身为原型,通过对日本三年的游学经历所见所闻地感受而写成的,在当时,作为中国人无疑是令人歧视的,尤其是身处于日本,郁达夫在日本的游学生涯中并不快乐,没有知心的朋友,完全是只身一人,这也决定了《沉沦》悲凉的感情基调,在对《沉沦》众多的解读中,爱国无疑也成了小说最要表现的主题,小说的最后三段、也是最后三句中,郁达夫这样呼吁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就整个小说而言,“复仇”这个词也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之多,这些都表露出了郁达夫对日本之恨,对祖国之爱。 《沉沦》悲凉的感情基调除了是对不强大的祖国地控诉,还包括对自己地控诉。文中就这样写道“他切齿的痛哭自己,畜生!狗贼!卑怯的人!”,显而易见,20岁左右的郁达夫正值对情爱的渴求期,然而,孤单又备受歧视的他在日本是很少博得他人芳心的,“灵与肉”的纠葛构成了他内心的痛苦,对爱的渴求越强烈,内心的痛苦就越深,对自己精神的打击也就更重。爱生痛苦,痛苦摧残他心,也就导致了他变态的心理,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他的忧郁症一天比一天严重,也就使得了《沉沦》这部小说中存在了大量关于性的描写。下面将重点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剖《沉沦》中郁达夫“灵与肉”情爱。 郁达夫在日本游学了三年之久,除每逢佳节倍思亲外,更多的就是对性的渴求,但祖国的弱小以及郁达夫本身的志向追求问题为他交友带来了许多的负面阴影,尤其和女生交往时更显得尴尬与胆小。文中这样描述道:回旅馆的路途中,偶遇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同行的三个日本学生和她们都聊得想当happy,但此时卑怯、害羞的郁达夫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互送秋波,火热的脸颊上伴着几颗冰冷的眼泪,心顿时伤心到了极点。在这里,社会的压抑战胜了内心的情感,导致了悲剧生活开始。其实小说中更有大量的直接描述,如郁达夫这样写道“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美国梦的破灭——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解析 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隐喻的分析 3 从文化的角度看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 4 汉英“龙”文化浅析 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 从金融危机看美国自由企业制度下的政府调节——浅析“美国政府接管两房” 7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8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 9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0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11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12 爵士乐对美国音乐产业的影响 13 探析英语政治委婉语的应用 14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15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交往的模式及其策略 16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17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ntract 18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的爱情心理解读 19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 20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 21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 22 23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 24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25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26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 27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 28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29 中式菜名的英译 30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 31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 32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 33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 34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35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长主题 36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 37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38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39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40 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2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经典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汇总

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始创,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895年《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真正开始。从这之后,弗洛伊德便有了许多追随者,在此期间一方面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正,另一方面他的弟子们也由于日益不满其理论和方法,先后与其分道扬镳,从而出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最初流行于德语国家,后来精神分析运动从欧洲转到美国。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又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与扩充,形成了哈特曼、艾里克森等人的自我心理学派和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的社会文化学派。这两个学派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和本能的因素,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1]。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经典精神分析。 一、经典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其运用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根据催眠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东西。来访者在进行自由 联想时,咨询师要求来访者毫无保留地将其感觉到的东西全部说出来,并对其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即病的起因为止。因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 (二析梦 梦的分析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理解潜意识的 “最佳之路”。将其看成是潜意识的流露。因此,在他对潜意识的描绘中常常具有隐喻的特征,每当他谈到“潜意识”就会去寻找其背后的隐义。他把梦看作是个体愿望的达成,所以在他看来梦是具有绝对意义的。他认为梦的工作是通过凝缩、置换、视象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够回忆起来的显梦。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把这显梦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隐义,找到病人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录 中文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一、关于白日梦 (2) 1.白日梦产省的条件 (3) 2. 在张爱玲小说中白日梦经历的不同时期 (3) 二、性本能与道德文明的冲突 (4) 1.性心理的剖析 (4) 2.道德文明对性本能的压制 (4) 3.性本能被压抑所导致的变态心理 (5) 三、本我、自我、超我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体现 (5) 参考文献 (7)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文学院2010级03班盛佳 摘要:本文通过对张爱玲的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品的分析,从白日梦、性心理、三步人格结构三个方面,探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白日梦;性心理;三步人格结构;潜意识 On the influenc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Zhang Ailing SHENG Jia Abstract: Based on the Zhang Ailing's novel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nd Freud's analysis of the works, from daydreaming, sexu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ree-step, explore the impact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her novels. Keywords:daydreaming; psychological; three steps personality structure; subconscious.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普遍带有苍凉、悲伤地意味,对于心理刻画是极其细腻、不惜笔墨的。在她笔下生出许多身份地位不同、境遇不同、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然而张爱玲全然不是简单的勾勒出各式各样的人物,而是将它们的身份、家境、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融合在一起,进行精妙的分析,探究其个性形成的根源和转变的原因,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历史。因此,在小说中许多心理不健全的、病态的人物,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茉莉香片》的聂传庆,《心经》中的许小寒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被理解的行为,通过她的心理分析,都能够得到读者的理解。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法的开创者,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有关精神分析的种种观点不仅对心理界,甚至对文学界也是影响深远,在小说创作中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剖析,意识的描绘都受其影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的小说也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影响,其中张爱玲是极其彻底的一个,关于弗洛伊德的“三步人格结构”、“性本能”、“潜意识”、“白日梦”、“变态心理”等理论在小说中都有体现。 张爱玲可以如此精准的把握人物的心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

2008.01.29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一天 1、需要:{a性,广义快乐、b攻击,动力学理论} 2、精神分析的历史:经典精神分析(三元,三角关系)--客体关系(自我和我的关系)--自体心理学 3、精神分析的特点:{a宿命论,强迫性重复,6岁以后无新鲜事,20%人格弹力的部分可作为。b意识的分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4、人格层面的骄傲是让人进步的-赏识教育。 5、研究潜意识的技术:自由联想、口误、笔误、成功与失败、语言的模式。 6、道德绑架-满足自恋、双重勒索。 7、精神分析是一门观察的学科,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告诉别人。 8、精神分析的满与病人要求的快的矛盾? 病人要求的快是父母的否定、不接纳自己和内化的父母,把父母的关系移情至治疗师,想让医生尽快的改变自己。 9、一个器官的压抑会致使另一个器官的过渡使用。 10、一个女人的性得到满足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宽容的。 11、压抑:在潜意识层面里,意识不到的需要。 12、压制:在意识层面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 13、一个人的人格是父母塑造的,所有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 2008.01.30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二天

1、初始访谈所占精神分析全程的20%。 2、遵守设置即保护了病人又保护了咨询师。 3、初始访谈; a目前的求医动机、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缓解、诱因、求医经过、为什么是现在、事件地点......以症状和问题为核心和平台提问。 b回到过去的事件进行收集。 c过去和现在串联。 d把治疗目标拉到将来的平面。 4、在治疗中治疗师要有抱持的态度,使用节制的技术(医生学会倾听、病人学会说话)。 5、精神化的层次:a躯体化-低级的表达方式 b行动-初低级的表达方式 c图象-次高级的表达方式 d语言-高级的表达方式 6、躯体化:头-对父的不满乳-对母的不满 脖子、颈椎-关系的问题 糖尿病-对爱的持疑 晕车晕船-控制强度大 7、自卑的本质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8、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部分是我们自己教会了他们。 9、不能表扬孩子的父母人格不完整,批评孩子是父母满足自恋的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展开 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

(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 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这五大类是: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汉师1班韦剑虹200842306112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强调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 (1)心理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其中潜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意识是指凡是自己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即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回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虽然它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侧重于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潜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收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因此又称为无意识)。它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合社会理性,被压抑着,但是并没有被消灭。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被认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灵的核心。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后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表述为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因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办事。本我引诱诱使自我满足它的愿望,超我约束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因此,自我要调节本我,知觉现实,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一同构成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绵阳师范学院 题目: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姓名:李明 学号: 1 3 0 3 0 4 0 1 0 7 专业:历史学 班级: 2013 级 1 班 指导教师:吴节义 2014年12月25日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要了解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首先要了解其具体含义,先简述它们的内容。 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二)本能论 本能论构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本能的对象是能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 (四)、人格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伊底又称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伊底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着快乐原则。伊底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即它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超我形成于幼儿期,因为光靠自我的力量不能控制伊底的本能冲动,所以,超我的形成是必要的。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但是,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五)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在对自我功能以及神经症和精神病根源的研究中,提出了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系统观点。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 埃里克森的阶段论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的学说更为乐观,更认同人类积极发展能力的主动性。他认为,如果个体能够积极的加以解决,那么将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如果个体不能顺利的应对,则会影响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或是留下问题。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理论强调,寻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当我们体验到自卑时,我们便被追求优越的力量所驱动。他指出,优越并非一定是比他人优越,而是从一种只觉到的较低的位置发展到较高的位置,从感觉到不足到感觉到增强,通过追求能力、控制、完美从而克服无助感。

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第34卷第5期Vol.34N o.5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5月20日 May.202014 16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5.009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内涵深刻。很多文学作品不是简单能说清楚的,因为其中包含各个领域的内容。一篇文章除了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语言、结构等属于纯文学的内容外,还包含着很多其他内容。因此,要联系文学外部的内容,跨领域研究,以便更透彻地分析一篇文章。很多文章已经被分析得很全面, 各种研究方法可以让研究者们拓宽思路,在旧文章上做出新内容,也给读者启发,让读者面对文章时有多种思考,不仅关注文学表面的东西,还可以与社会生活联系,与其他学科领域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使文学由虚幻缥缈变得真实。 当代很多研究者都开始注重文学的深入研究,探讨文学与外部的关系,不过研究要实事求是,要搜集充分的证据,不能先在脑海中拟定一个联系,再围绕此联系有选择甚至是牵强地组织材料,这样容易先入为主,形成偏见,建立不充分甚至错误的联系。 一、精神分析法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作品以塑造人物为主,尤其是小说。人物性格是塑造人物的重要因素,而塑造复杂性格是很多作家的共同追求。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永不褪色的文学人物大多具有复杂的性格。中国文学从古代开始就注重人物塑造,曾创造出一大批有特色的人物。五四运动之后,新旧思想交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更是充满矛盾性。中国文学界也曾经历过宣传“高 大全”式英雄的错误时代,不过这种错误观念很快得到纠正。人物是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最先看到的因素,是作家传达思想的重要媒介,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 人物性格和心理学有一定联系,有些研究者会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后变得更多。精神分析学 说传入中国后掀起了一阵波动,文学界出现了很多以此为论点的文章。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西方,弗洛伊德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且“自从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学说后,他的影响迅速从病理学扩大到文学、 宗教、哲学等领域”[1] ,他提出了关于潜意识、泛性论、人格结构、本能说以及论梦等一系列理论。有历史学家曾经指出过,“如果弗洛伊德窒死摇篮之中,时代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这句话说明“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力量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暗示着,精神分析理论所阐释的,乃是人类生命内在本质的一个方面,因而它的存在、发展与 流传及其对人类生命实践过程的影响作用,也都将是必然的”[2]。精神分析理论对西方社会、文化及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到1950年,如果还有人没听说过精神分析学说,便会被戏谑地讥讽为“天外来客”。这种学说传入中国后也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很大影响,很多研究者据此研究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李 明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文学不应被局限于一方小天地,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产物,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要想真正透彻研究文学,就应该打开思路,将文学与其他领域如地域、心理、文化等联系起来。这样利于增加文学 作品内涵,宣扬中国文化,也有利于角度创新,丰富文学研究资源。但是,具体到一部文学作品,不是所有的研究方法都适合,不是和每个领域都能联系起来。因此,要实事求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认真推敲,搜集充分的资料,在论据充分的基础上提出论点。不能先主观臆断一个结论,再牵强地组织材料,那样的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 关键词:文学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5-0016-02 收稿日期:2014-05-12 作者简介:李明(1989—),女,河北沧州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力语用等效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它时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在言语行为的三分说中,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言接受者的反应是语言交际功能的核心,因此言外之力的翻译成为翻译的重点。在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判断原文对原文读者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译者应当以语用等效原则为指导,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和影响。 作为语用学领域中重大贡献的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牛津哲学家John L. Austin提出的,后又经过Searle的修正和发展。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当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他认为人们谈话时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也就是说,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所有的话语除了有意义之外,事实上还有着作为交际中动态成分的交际用意。Austin探讨了在何种意义上说话就是行事,并区分了说话即行事的三种基本意义,也就是人们说话时同时发出的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 act)、以言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以言表意行为是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表达的行为;以言施事行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所实施的行为,如命令、提议、许诺、威胁、感谢等;以言取效行为是对听者施加影响的行为。实际上话语的表意是它的字面意义;话语的施事是话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话语的取效是表意对话语接受者产生的相应影响。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施事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过说出句子表达了字面意义,而后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一旦意图被识别或得到满足,就会在听者身上产生一些变化或结果,也就是言语行为的取效。 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质是句子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完成行为;人们不仅发出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还暗示发出这些语言单位的目的以及期待这些语言单位以何种方式被理解。换言之,以言施事行为有着某种效力,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言外之力是语言使用者想让他的行为产生的交际价值或这个行为意欲产生的功能。相同的言外之力可以由许多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不要到那里去”和“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到那里去”表达了同样的言外之力,虽然前者是直接的劝阻而后者是间接的建议。因此,解释话语字面含义的以言表意行为应当服从于言外之力。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外之力是被最广泛讨论的,因为它表现了话语的交际用意,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相一致。事实上,“言语行为”这个术语通常在狭义上仅仅被理解为话语的言外之力。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重塑语言及其运作方式的观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从…说话?和…行事?与意义和效力的双重功能上看待所有的话语”。言语行为反映了说话者在发出话语时的交际意图,并且可以被看作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局限于口头言语,而且对于书面言语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而对翻译有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Robinson说:“洞悉翻译和语言的一个有效方式是译者翻译的不是词语,他们翻译人们用词语做了些什么”。既然意图是意义的一部分,对意义的理解必须要将意图考虑在内。交际不仅仅是通过命题内容达到的,而且还要借助言外之力。因此,在翻译中仅仅停留在命题层次是不够的,因为说话人木但要发出表意行为,而且常常还要传递其施事行为并期望产生一定的取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确保译文的言外之力和取效结果与原文的相一致,必要的时候抛弃表意意义,这就是翻译中的语用等效。仅有形式翻译或语义翻译不能执行给译文读者传递言外之力的功能,译者有必要掌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将它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译文读者。虽然在许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在翻译中可以不言自明,但有时“不同的文化会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言语行为”。再加上认知环境及语言习惯的不同,译者难以完全转换原语的文化语境并将其在目的语中再现,但通过体会原文的以言施事行为,也就是原语作者的意图,译者应该能够使其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等同或类似于原文给原语读者带来的影响和感受,从而在目的语文化中充分再现原语的文化语境。

《祝福》中“我”和祥林嫂对白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

《祝福》中“我”和祥林嫂对白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 [摘要]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从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两个角度分析了《祝福》中“我”和祥林嫂的精彩对白,对鲁迅的语言艺术进行了新的诠释,同时也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评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文学批评;祥林嫂;宏观;微观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评论 英国哲学家Austin在他的《论言有所为》中提出,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时,实质上是实施了言语行为。后来经过美国语言学家Searle的发展,这一理论得到不断地完善并广泛运用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评论等领域的研究中。荷兰的学者Dan Dijk建议“将文学当作具有自己恰当条件的一种具体言语行为”,并区分了文学作品中的宏观言语行为(macro-speech acts)和微观言语行为(micro-speech acts),前者着眼于整个文学作品或语篇,后者由单个句子来执行。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作,就是因为成功地刻画了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其中人物对白更是精彩绝伦。本文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这篇小说中“我”和祥林嫂的对白,以期更加理性地探讨鲁迅的语言艺术和作品的文学价值。 二、宏观言语行为分析 根据Dan Dijk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宏观语言行为是指作者在一部文学作品或其中的篇章中所执行的言语行为,即作品或篇章的主旨,它实际上表现为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在《祝福》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刻画一个勤劳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封建女性祥林嫂,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和人性的毁灭。这就是作者在整个作品中所执行的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体现在对祥林嫂一生的种种遭遇的描述和人物的对白中。其中“我”和祥林嫂的对白发生在祥林嫂经历了二次丧夫,又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沦为乞丐之后,遭受了“婆婆”、“大伯”、以及雇主一家甚至鲁镇上男女老少在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折磨而成为“末路人”之时,集中地揭露了封建礼教、“三从四德”思想对女性的毒害和封建制度人性的彻底泯灭。在作品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担心死后会和两个前夫见面而被阎罗大王锯开,祥林嫂急于想知道人死后是否会相见,但她并没有直接入主题,而是先询问灵魂和地狱的有无。从形式上来看,祥林嫂执行的是指令类的言语行为,询问灵魂和地狱的有无是会话的前系列(presequences),询问人死后是否会相见是会话的真正目的;就作品的主旨来说,祥林嫂的询问所执行的言语行为是,说明历经人世间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之后,祥林嫂已经对现世绝望了,只能寄希望于死后能够解脱。另一方面,“我”的回答含混晦涩,闪烁其词,多次违反了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根据Grice 的“会话含意”理论(当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时,产生会话含意),其言外之义是“我”不忍心增添末路人的痛苦,极力回避可能令她伤心绝望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感到祥林嫂因我的回答而一步步地绝望,最后只得“逃之夭夭”。 三、微观言语行为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微观言语行为是由语篇中单个句子执行的,考查对象是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微观言语行为是作品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语篇手段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