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等比数列的前n和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和教学设计

第四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大赛

教案设计

课题: 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 执教人: 谢业建(139********)

单位: 安徽无为襄安中学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并能用之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对学生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等价转化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会公式探求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渗透如上所说的多种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的推导与简单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项前n和公式的推导与简单应用。

三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n项和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索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

(2)等比数列的项之间有何特点?

说明:如此设计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多乘以q,从而为“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前n和埋下伏笔。2)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从前,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一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但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一下,帮穷人出个主意.

注:师生合作分别给出两个和式:

①学生会求,对②学生知道是等比数列项前n和的问题但却感到不会解!

问1:能不能用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去求?(不行)

问2:怎么办?(用追问的方式引出课题)

2.师生互动,新课探究:

如何求和:

注:(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观察、思考)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师做必要

启发:

1)等式右边各项有什么特点?(等比数列30项和)

2)公比是多少?(2)

即: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多乘以2.

3)因此,如果两边……(教师语速放慢,看学生反应状况,再往下提示:把等

式两边同乘以公比2)

从而有:

3029432302222222++++++= T

师:如何求30T ?(此处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的时间,师不忙给出结论,让他

们自己得出求解的方法:作差)

注:①学生解出30T ,并与30S 比较(到底能不能向富人借钱)。这种求和的方法

叫错位相减法。

②此处先不忙介绍“错位相减法”的要点,只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后面还

有应用,体现从特殊到一般、学生自主探究教材的新教材理念。

如何求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112111-++++=n n q a q a q a a S

注:①学生已有上面问题的处理经验,肯定有不少学生会想到“错位相减法”,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探究,并请学生上台板演。

②将112111-++++=n n q a q a q a a S 两边同时乘以公比q 后会得到

n n q a q a q a q a qS 131211++++= ,两个等式相减后,哪些项被消去,还

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没有改变?这些都是用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最后师用多媒体予以突出强调,加深

印象!

③两等式作差得到)1()1(1n n q a S q -=-时,肯定会有学生直接得到

q

q a S n n --=1)1(1,师不忙揭露错误,等一会用练习反馈这个易错知识点,从而掌握公式的本质!

练习1. 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

)

5100(555)23333)11009

329相加个 ++=++++=S S

注:此组练习目的:

① 熟悉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直接应用。

② ?,1公式还能用吗时公比=q

从而得到:等比数列}{n a 前n 项和n S 公式应为:??

???≠--==)1(1)1()1(11q q q a q na S n n . ③ 通过纠错的方式给出公式比平铺直叙方式得出公式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通

过:自己推导出公式(不完整)──公式应用──得出矛盾──完整公式的过程,

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重、难点。

练习2.求和:

1)

.}{,192,2,6,}{)21n n n n S n a a q a a 项和前求中等比数列===

注:①练习1)中数列的项数的确定是很容易失误的地方,学生误解为是19项。

从而强调求和公式n S 中的“n ”指的是项数.另外,还要指出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中的公比q 的指数是“n ”,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11-=n n q a a 的公比q 的指数是

“1-n ”.

②练习2)的目的在于引出等比数列求和的第二个公式形式:

??

???≠--=--==)1(11)1()1(111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根据所给条件选择哪个求和公式进行求解。很多学生会根据条件先求出n ,再带到求和公式中去求n S ,而直接用n S 的另一

个公式去求,可使计算过程简化,从而自然引出这个知识点.

③ 求和公式中共有五个量:n n a n q a S ,,,,1,可用方程(组)思想:知三求二.

注:在不知道公比是否为1的情况下,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一定要

对公比要进行分类讨论,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

对于问题:

还可以这样考虑:

)221(2128++++=

)2(212930-+=T

123030-=∴T

问:从这种证法中,大家受何启发?

你能用这种方法证明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吗?

注:此处给时间给学生思考、证明(并投影强调步骤).

六 课堂小结

注: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幻灯片的顺序播放,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并把整节

课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

七 作业

第30页 第8题偶数题(基础题),第10题(应用提高题);

课后探索:等比数列前n 项和n S 的其它证明方法。

八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