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认识比教案-黎川

认识比教案-黎川

认识比教案-黎川
认识比教案-黎川

认识比教案

黎川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通过自学、交流,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 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并结合自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读法和写法,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出示例1中的实物图。

师: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星期六早上,妈妈准备了早餐饮料,请看大屏幕,你得到什么信息?(妈妈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师:我们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

师:非常好!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杯数的3/2。)

师:太好了,如果要列式怎么得到的2/3和3/2?

生:2÷3=2/3 3÷2=3/2(生说师板书)

我们也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你是怎样计算的3-2=1(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相差关系:牛奶比果汁多1杯。

果汁比牛奶少1杯。

倍数关系: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2.小结:两个数比较,可以用减法表示相差关系,也可以用除法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二、学习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教学例1。

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现在请同

学们打开课本68页先自学,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

(学生自学后和同桌说一说)

师:通过自学后和同桌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比是由前项和后项组成的,中间还有一个比号。)

师:哦?举例子说说看?

(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3,2是前项,3是后项,中间是比号。)

师:说得真好!果汁和牛奶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知道了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3,还可以怎么说?

(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是3:2)

师:太好了!如果我说成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是2:3,行不行?

(不行,因为是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应该把牛奶的数量做前项。)

师:谢谢你给了大家一个提醒!比的前项后项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可颠倒顺序)

师:如果把牛奶杯数看作3份,果汁就有这样的。。。2份

2、师:大家对比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班男女生人数能不能用比来表示呢?(出示男生24人,女生23人)

(我们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4:23。我们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3:24)。

师: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又是怎样的呢?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24:45)

师:从哪儿来的45呢?

(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的和就是全班人数。)

师:对的,看到男生24人,女生23人,能想到全班人数是45人。如果你知道了我们班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24:45,你还能想到什么?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23:45)。

师:你真善于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

3、教学例1后的“试一试”

师: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

(1)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8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8,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8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8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8。)

(二)、深入认识比

1、教学例2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比,知道了用比可以表示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实际上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师:请同学们填写下表并带着以下的思考问题自学例2:(1)怎样求速度?(2)、怎样用比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3)、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4)、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

组织学生全班逐题交流:

(1)、(小军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小伟是每分钟45米。)速度=路程÷时间

(2)、(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师:那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呢?(900:20)表示什么?(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3)、师:(出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只要两个数有相除关系,就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例如:900:15就可以表示900÷15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4)、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如说,例2中的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师:对!小军的速度就是900:15的比值,一起看看这个比值是怎么求出来的?(生口述师板书:900:15=900÷15=60)

(2)、想一想,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两个比值60、45也就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4)、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2、师:现在我们对比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比和什么运算有最直接的联系?(生:除法)你知道比号是怎么产生的吗?请看大屏幕:十七世纪,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两个数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号,于是他把除号中的小短线去掉,用:表示。

3、师:完成“试一试”,独立填写在书上。指名口答

(三).探索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1)师:比、除法和分数就像亲密的一家人,它们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观察等式3:5=3÷5=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什么?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分数中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那么比值也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

(2)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3)从我们填写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比和除法、分数有密切联系。再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区别?

师:比、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利用表格整理知识

谈话: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注意这时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该读作2比3。

四、巩固练习。

1. 练一练第1、2、3题

学生独立填写,联系图形让学生说说每个比所表示的含义。

2.完成练习十三第一题第1、2题。集体交流。

3. 明辨是非。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共 12 课时 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

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由于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所以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接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一)、实例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 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设计特色: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主动地学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预设与点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小猴子]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小猴子: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你们愿意吗?小猴子: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猴子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点评:小朋友每天都会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用数一数小猴获得了几朵小红花,来创设“数到10朵再数下去就要用到比10大的数”这样一个情境,既贴近学生,又真实自然。)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建立记数单位"十"地概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

《比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加深同学们对比的理解。 2.能正确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同学们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极域电子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word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一、演示并提问: 知识点回忆: 1、比的意义: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各部分名称 6 : 2 = 3 3、比的读写、求比值 12:4= 9:6= 5:3= 强调: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二、练习题分发到每位同学的电脑上(D:\练习) (一)巩固练习: 40:360=( 40 ) ÷( 360 )=( 40 )/( 360 )=1/9 18:2=( ) ÷( )=( )/( )=( ) 15:6=( ) ÷( )=( )/( )=( )

35:34=( ) ÷( )=( )/( )=( ) 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转播演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全班交流订正。 (二)比的化简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性质化简比。(word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做在练习本上) 8:36 0.5:0.25 1/3错误!未指定书签。:1/2 4:0.8 1:1/8 7/6:3 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组长组织,每人说一个,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组展示。其余同学补充不同的方法。 (三)比的应用 一个长方形周长为4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个别展示。学生展示时边板演边讲。 三、随堂小考(利用网络教室的“随堂小考”功能,测验时间5分钟后,自动交卷) 一根小棒锯成3段需要30秒,那么锯成6段需要( )秒. A.60 B.75 C.90 学生提交答案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怎么想的,其他成员补充。组长汇报,教师适当点拨或总结。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完整版)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案(公开课)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能发现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发展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掌握数数。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渗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教学难点:接近整十、整百数拐弯处的数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加多少? 2.师:小朋友们,每次周末我们都要到学校的水泥篮球上进行周训,你知道周训的时候大约有多少人呢? 生猜猜大约有多少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猜一猜、说一说,教师再指名说一说。

师:刚刚小朋友们所猜的数都比较大比100都要大,看来我们以前所学的百以内的数已经不够用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千以内数的认识 )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体验“千”。 (1)逐个出示10个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数到10。 师:小朋友们请看荧幕,荧幕上有什么?(一个小正方体) 课件演示依次出现小正方体,学生跟着数1、2、3、……10。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一个—个地数,10个—是十。 (2)数100个小正方体。 现在荧幕上有多少个小正方体?(10个)还能接着往下数吗?课件演示同学们跟着数,10、20、30、……100。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数的?(十个十个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数100个小正方体 现在荧幕上有多少个小正方体?(100个)还能接着往下数吗?课件演示同学们跟着数,100、200、300、……900,900的后面是多少?(1000)我们是怎么数的?(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0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认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

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3、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同学们,同学们,前几天同学们进行的一场篮球赛非常精彩,其中一个场景我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你看:这是照片的原版(照片A) 2、现在老师把这张照片变个样,请你仔细观察每次拉动照片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此时老师直接将照片A进行左、右、上、下、对角拉动) 3、这些照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那些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生活中的比。 (二)互动解疑 1、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你认为哪几张与A 比较像? 2、引导学生观察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明确1格就是1。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估计学生有以下发现: ①照片B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②照片D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③照片B和C的长一样,照片C的宽是照片B的4倍。 ④照片D和E的长一样,照片D的宽是照片E的4倍等等。

4、出示下表(PPT)对于照片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6÷4 =1.5 。对于其他的几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应的在PPT的表格上出示。 5、议一议:为什么照片C和E不太像? 6、归纳总结: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学生齐读课本第50页第一行的同时板书比的意义。) 7、回顾小结:“长和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师: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刚才我们把长和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 8、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 自学课本,认识名称(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9、出示49页第2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下面这幅图里面有没有比呢?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2=40 :2=20(千米) 45÷3 = 45 :3= 15(千米) 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10、出示“比价格”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9页第3题的填表。 11、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报你填写的结果?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 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就是单价。 12、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量) 13、比还有一种书写形式,想知道吗?(示范书写比“ 6 :4”书写的顺序),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_模板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_模板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原素芳 大家好,我是阳城县小学数学”读写说”习惯养成课题组成员,来自演礼乡中心学校的原素芳。很高兴能在”读写说”习惯培养的微信平台与您相遇。 课前思考 ”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这样定义”比”,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翻阅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苏教版)。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教材都涉及了这些知识点: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知识点多。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么多知识点?平均用力显然会缺乏深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一是比的意义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三是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而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可以弱化处理。 就比的意义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比的本质是什么呢?仅仅是表示”相除关系”吗?查阅资料,在刊《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6期的《比是什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颜色、形状、质地等)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也就是说,比更多是为了表征隐含于数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属性。 至此,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情境引入图:北师版课本中的情境图,”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苏教版的情境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显得突兀一些。我们知道”甜度”是很难直接度量的,如果改成”调制蜂蜜水”的活动,用”蜂蜜”和”水”的比就能比较几种不同配法的”甜度”一样。这和只就一组数据(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并产生比要深刻得多。随后引入洗洁液、不同类量的比、比分等素材,这些学生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可以从正面强化、或从反面辨析,打开思维空间,层层推进中不断明晰比的特征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相比产生一个新的量。 2.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 1.从”如何调制蜂蜜水”引入新课。 琳琳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调了一杯蜂蜜水给他喝,甜味适中。几天后,琳琳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调制这样的蜂蜜水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2.讨论配置过程中”甜度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1)思考:如果你是琳琳,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调制蜜水招待小伙伴们呢? (2)交流:调制蜂蜜水的办法。 (3)引导:调制蜂蜜水的方法大家找到这么多。不过,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

新人教版《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知识讲解

2014新人教版《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 1课时)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崔钰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比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比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2015年10月31日,我有幸的来到五虎山中心小学参加上饶县课堂改革第二十五次促进会。听了《比的认识》一课感触颇深。 下面就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教学片断一 师:笑笑和淘淘争论不休,争论这杯糖水谁更甜,我们一起来帮他们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淘杯中糖的质量(克数) 师:我们能判断谁的杯中水更甜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杯中水有多少 课件出示他们杯中水的质量(克数) 师:那我们现在来判断下他们谁的糖水更甜 生自己独立计算 生:淘淘糖是水的30÷50=53,笑笑杯中糖是水的40÷80=2 1,笑笑的糖水更甜。 …… 分析:本课中,苏老师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老师巧妙的将生活中的糖水,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还有时间与速度,探索比的意义。在学习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的真谛。 教学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学习比有关的知识,看看鄙视有哪些部分组成的,如何求比值 生自主看书,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汇报学习成果 ……

师:比和除法、分数有关系,那同学们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吗?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尝试完成表格 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表格 生汇报成果 分析:老师无论是在前面比意义探索中三个除法的情境还是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以及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都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本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体验学习过程的新体验。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苏老师这节课在时间分配生还是不太成熟,苏老师在探索比的意义中三个除法算式情境中花的时间太多了,特别是长方形图长与宽的关系这个情境,所以导致这一课本应花比较多时间解决的重难点用的时间很少。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城学校邓渭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教科书第72-73页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经历有关知识的归纳与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概括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整理、复习和练习的有机结合。 教具准备:课件,磁贴。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认识数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数,并举例来说一说。 生1:有整数、小数。 生2:有负数。 生3:有分数、还有百分数。 …… 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你学过的数?

学生补充:正数、负数、真分数、假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生举例,师将他们所说的数的名字磁贴贴在黑板上。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独立整理。 师:同学们说的很全面,回顾了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数。但是看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各种数看起来很混乱,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数条理、清楚地整理一下,使它们看起来一目了然。 2、分小组合作交流。 斯人一组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活动。 3、交流展示 ⑴小组内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整理的,都整理了哪些内容?然后根据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作品。 ⑵展示 师点名,请巡视时选出的几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整理的内容。展示过程中,该同学应该说一说自己整理了哪些内容,和采用了什么样的整理方法。 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并且提出可补充的内容和不同看法。 ⒋优化再建,完善知识结构 根据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汇报完善自己整理的内容。 (然后再选一组的同学在黑板上有磁贴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完善,板书本单元的知识点如下 第二种: 整数 自然数(大于或等于0) 负数(小于0) 分数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大于或等于1) 小数 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大于1的 带小数 小于1的 纯小数 有限小数 数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推荐】《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测量了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 生:我量了我的头长是18厘米,胳膊长62厘米。 师:老师查阅到了赵凡同学身体高度的一些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好吗? (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赵凡的头部长25厘米,身长160厘米,臂长66厘米,腿长88厘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用算式表示赵凡同学头部长与身长的关系吗? 生1:25÷160表示头部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 生2:160÷25表示身长是头部长的几倍。 生3:160-25表示身长比头部长多多少厘米。 师:除了用算式表示出头部长和身长的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表示出头部长和身长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新方法——比。(板书:认识比)【评析: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分别表示出两种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倍数关系和用比表示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感悟到比和倍数关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对比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对于本单元中的知识,学生是在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对分数的乘除法计算也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学习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哪些照片更像速度水果价格长方形的长与宽等系列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设计实践活动设计你知道吗,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了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

这一类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比例尺三单元教学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突破重难点的策略:由于比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尽管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概括出比,但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提供多种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比的意义的全过程。 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数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单数和双数的意义,能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复习巩固对1-10序数的认识。 3、培养小朋友的判断、分析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1-10面小红旗、数字卡片各一套,1-10的圆点卡片一套(圆点均匀两两排列)。 2、学具:1-10的数字卡片各一套,小事子各10颗。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的数。 1、教师出示小红旗任意几面,小朋友很快说出其数量。 2、教师出示任意数字卡片,小朋友能击出相应次数的掌声。 3、教师出示任意一圆点卡片,教师能踏出相应次数的脚步声。 二、学习区分单、双数。 1、用磁性小棋子在黑板上贴出六行棋子,分别贴出1个、2个、3个、4个、5个、6 个,启发小朋友说出各行棋子的数量,并请一名小朋友在各行的下面写出相应的数字。 2、(1)师问:“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把各行的棋子两两排队?谁能上来演示一下?” (2)引导小朋友观察并说出:“哪些数两两排队后剩下一个?哪些数两两排队后没有剩余?” 小结:两两排队后,有一个单独的,表示这些棋子数量的数叫单数。两两排队后,没有剩下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双数。 3、全体小朋友操作小石子。

教师分别报出7、8、9、10这几个数,小朋友按每次所报的数取出相应数量的小石子,然后进行两两排队。引导小朋友说出7、8、9、10是单数还是双数。 4、出示1-10的圆点卡片,按顺序排列。 引导小朋友观察、分析、讨论说说10以内数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三、练习区分单、双数。 1、小朋友操作1-10的数字卡,按单数、双数分成两组,比比看谁分得快。 2、教师指出(或说出)任一数,小朋友口头回答是单数还是双数。 3、教师报单、双数,小朋友举出任一单(双)数的数字卡。 4、玩“抱单躲双”的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小朋友判断该数为单数或双数。是单数则双手遮住脸部,头自然下垂作躲避状;是双数则双手在胸前抱住。 四、指导小朋友做教材第一页练习。 1、先数一数每幅图中的物体由多少个,然后在空格里画出相应数量的圆点。 2、观察图形的数量,是单数的画上“ⅹ”,是双数的画上“√”。 五、欣赏数字歌。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游。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 “5”像称钩称东西,“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勺子能盛饭,“10”像鸡蛋做蛋糕。 活动延伸: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最新【比的认识教案】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个人简历范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三、教学例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比例的认识教案

1、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 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 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 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 什 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 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数的认识主要是认识整数、小数、分数(正分数)、百分数、负数等(即有理数)。数的认识要注意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数概念是数学概念最重要的部分,数概念的掌握标志着学生理解了数的本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能对相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的简单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数的直觉,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数的意义 数的认识数的表示 数和数之间的关系 数的应用 1.数的意义 ●要注重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小学阶段将首先学习自然数(包括0),然后逐渐扩充到分数(正分数)和小数(非负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最后简单学习有关负数。这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为生活的需要,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总结。因此,对它们的学习要关注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中应重视提示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对于自然数“1”的学习,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也应鼓励学生经历上述的抽象过程。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量为1个的事物,1个太阳、1本书、1个房间、1个人、1群人、1粒米等,使学生感受到虽然这些事物有很多不同,但它们的数量相同,把数量抽象出来可以用“1”表示。 ●注重使学生体会数的丰富意义。弗赖登塔尔指出:“数的概念的形成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几种: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和计算的数”,这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比如:对于0的认识,学生开始学习时接触的是其基数的意义,即“0表示没有”;随着测量的学习,学生将认识“表示开始”;随着数的增大,学生将认识到表示数时,虽然0在某个数位还是表示没有,但0是不能去掉的,起着“占位”的作用;随着负数的引入,学生将认识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虽然,以上认识在本质上也许就是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但对于学生而言认识这种本质并不是简单的,这里的意义更多是数学意义在具体情境和学生理解层面的丰富性。 再如:分数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重大飞跃。 思考题:分数在小学阶段共安排了几次学习,分数的意义可以分几个基本维度来理解? 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学习要经历显性的两个阶段,而对其分数意义的不断加深理解却伴随着三到六年级。 (小学阶段分数意义的教学需要经历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要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第二阶段: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在三年级各套教材都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定位是使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体会“不够分”从而产生新数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平均分”活动借助多种图,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