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就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得教学目标。本文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得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得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得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得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得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得目标之一,就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得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得重大事件以特有得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得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得局部与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得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得教学目标与每节课得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得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得培养,就要选取合适得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两场战争得影响;以及

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得原因,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得智慧;

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相关得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得资料,从而让学生

通过史料进行实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得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得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得原因,提高对比分析得能力。值得一提得就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得原则,每组四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得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得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得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就是新课改提倡得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得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开发》一课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江南经济得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

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得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

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得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得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得交流过程,就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得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得原因、过程,理解了江南经济发展得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与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得主人,凸显学生得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得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得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教学得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得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得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就是怎样失败得。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得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得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得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

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得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得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得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得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得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得形成有着非常重要得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養下得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得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会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一、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作为高中的学生对他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中生首先得会学习,会探究。在课堂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方法叫技巧但不是教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历史学科关键素养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必须必修转变观念与方法。高中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记忆,既要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各种素养。 1体现学科特色,培养探究精神。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历史学科知识庞杂内容繁多,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学科学习探究能力。日常教学中通过预习巩固基础内容,在日常教学里加强唯物史观的训练,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 历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通过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应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尤为明显,既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多穿插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事迹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时刻贯穿历史的学科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 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 标。本文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核 心素养渗透到课堂。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 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 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 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 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 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 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

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 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 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 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 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 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 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 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 鼎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 握两场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曹操一 胜一败的原因,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 智慧;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教 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相 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 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 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 进行实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

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 高对比分析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 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 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 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 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 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 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 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 的开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 真正去探索江南经济的发展。首先,教 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浅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设计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倡导自主探究、实现情感体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从而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真正体现出来。 一、设计教学目标,凸显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两项核心素养,在设计“西汉国家的统一”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西汉统一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西汉疆域图,明确西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西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可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 解释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生活时空板块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空间感知”,而空间感知又可分解为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两个方面[1]。区域性是生活时空最重要的学科特性,可以说区域认知是奠定空间感知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大厦中的基石。因此,本文就区域认知这一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些内容上的梳理和学习策略的探究,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区域认知涵盖了区域位置、区域要素、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联系等四方面的空间概念,并以空间位置为逻辑起点,相互间以箭头所示方向依次形成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序列,由此我们提出相应的学习策略。 一、明确区域位置:运用地图定位策略 建立区域的空间概念,首先要明确它在地球表面所处的位置,因不同的位置是形成各个国家、地区、城市等不同区域环境的首要因素。如“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等课标中有关区域位置的内容,它们无一例外地编排在相关课标条目之先。 因此,明确区域位置,是区域认知活动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只有“迈”在地图上,才能走得坚实。地图具有直观一览性、地理方位性、几何精确性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地图中空间信息图形等视觉语言,读出区域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1.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判读。如要确定澳大利亚大陆的自然地理位置,首先在世界政区图上,判读出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濒印度洋;然后在图上找到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穿过的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南回归线,由此判别出其大概的纬度范围及相关的气候带;最后利用地形图,判读出澳大利亚大陆是中间低平而四周略高的自流盆地。综合读图分析,澳大利亚大陆具有临海的条件与位于副热带气候带,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的自然地理位置优势,因而其区域内分布着大面积的优质草场资源,为其有发达的畜牧业和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奠定了自然基础。 2.区域的人文地理位置判读。如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在亚洲政区图上读出,它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入到了亚洲中心的内陆部位,与北亚、中亚、南亚的八个国家接壤;在国内它与甘、青、藏三个省区相邻。从此处可以读出新疆在国际上是多个种族、宗教交汇的复杂区域,也是国内少数民族的交融处。贯穿其全境的兰新铁路,西出阿拉山口穿过中亚可达欧洲,向东延伸到我国的中东部经济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同时新疆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今天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经之处。所有这些,都凸显出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二、明晰区域要素:采取系统分析策略 区域要素是指区域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分,主要由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和土壤等)和人文要素(人口与人种、语言与宗教、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两部分组成。各区域要素是构成区域知识的最基本单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区域系统的主要特征。因此,要了解区域的特征,就必须明晰各区域要素所起的作用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中各要素的联系,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因此,学习区域要素最为切实可行的是采取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一般来说,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和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课堂 '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两场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会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一、xx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作为高中的学生对他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中生首先得会学习,会探究。在课堂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方法叫技巧但不是教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历史学科关键素养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必须必修转变观念与方法。高中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记忆,既要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各种素养。 1体现学科特色,培养探究精神。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深刻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到的发现。历史学科知识庞大内容浩繁,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学科学习探究能力。日常教学中通过预习巩固基础内容,在日常教学里加强唯物史观的训练,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 历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填塞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历史学科具有独到的学科特色,通过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应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尤为明明,既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多穿插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事迹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时刻贯穿历史的学科素养。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 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 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 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榜上有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被很多人替换成“有了六大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六大素养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摘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 核心素养的贯彻,通过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以核心素养为基础 开展关于史实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步历史观念这几大关键方面,不断加强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在提高教师自身 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充实起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渗透探究 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 究做逐一深入阐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解疑答惑。 一、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 由于大多历史中讲述的事件我们都未曾参与过,所以切忌带着自己的观点客 观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这样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方式会对历史事件增加不好的 影响。教师在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杜绝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进 行教学,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判断。教师进行中立式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对于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理解,教师不掺杂个人情感引导学生。 例如,教师在进行明清的制度进行讲解时,可以客观的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 明清时期的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自行分析明清制度的差异性。教 师在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在唐朝、宋朝、汉朝、明清时期皇帝与大臣 议事的时候是怎么样转变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转变的原因,并根据时代的背 景考虑再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出现的原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加以理性思考, 利用图片和资料来还原实际。并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的评判历史事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为了验证历史事件的 对错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也会更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可以培养他们在面 对事情时不要仅根据一面之词就轻易相信,一定要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才可确定, 将历史的思维用到平时的生活、交往之中,也会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关于史实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向学生普及史实时,一定要提前查阅资料,确保自己所要普及的历史知识是真实存在并且是准确无误的,教师不可以拿一些 毫无根据且并没有经过查阅资料确定的事情进行随意的讲解。由于这些历史事件 学生都会有所用处,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这些都起到了基础作用,所以历史的真实 和准确性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辞进行严格的把关,认真的核对每一 次要讲解的历史事件,在确认无误后方可对学生进行普及、教学,抱着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对自己的历史科目有 帮助的文化积累。 例如,当进行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时,肯定会涉及到阶级关系、君臣关系等 各个方面的转变,教师在进行这些事件讲解时,要根据时间轴的发展和变化进行 按顺序的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明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制度,向学生展示不同 时间段的史实,根据史实内容学生总结制度的转变规律,并且根据史实及当时的 情况背景来总结出现这些制度变更的原因,教师教学基础上需要以史实为历史课 堂教学基础,帮助学生抓住史料的关键之处,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步历史观念。 学习历史的意义就在于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产生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的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

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 1、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 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⑥阶级分析方法; 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 2、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 3、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呈现形式:史料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史论结合、观点论证等。 4、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呈现形式: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因果关系等。 5、核心价值: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现形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科技文明、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联系现实等。 学好初中历史需要掌握的七种史观 做到以下三点,学好历史不再难! 学好初中历史,常用的七种记忆法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四)—谈七年级学生如何预习新课 一线高级教师告诉你学好历史的捷径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三)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19-12-23T14:33:44.6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3期作者:彭涛[导读]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摘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核心素养的贯彻,通过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关于史实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步历史观念这几大关键方面,不断加强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在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充实起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渗透探究 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做逐一深入阐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解疑答惑。 一、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 由于大多历史中讲述的事件我们都未曾参与过,所以切忌带着自己的观点客观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这样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方式会对历史事件增加不好的影响。教师在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杜绝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判断。教师进行中立式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对于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理解,教师不掺杂个人情感引导学生。 例如,教师在进行明清的制度进行讲解时,可以客观的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明清时期的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自行分析明清制度的差异性。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在唐朝、宋朝、汉朝、明清时期皇帝与大臣议事的时候是怎么样转变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转变的原因,并根据时代的背景考虑再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出现的原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加以理性思考,利用图片和资料来还原实际。并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的评判历史事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为了验证历史事件的对错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也会更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可以培养他们在面对事情时不要仅根据一面之词就轻易相信,一定要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才可确定,将历史的思维用到平时的生活、交往之中,也会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关于史实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向学生普及史实时,一定要提前查阅资料,确保自己所要普及的历史知识是真实存在并且是准确无误的,教师不可以拿一些毫无根据且并没有经过查阅资料确定的事情进行随意的讲解。由于这些历史事件学生都会有所用处,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这些都起到了基础作用,所以历史的真实和准确性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辞进行严格的把关,认真的核对每一次要讲解的历史事件,在确认无误后方可对学生进行普及、教学,抱着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对自己的历史科目有帮助的文化积累。 例如,当进行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时,肯定会涉及到阶级关系、君臣关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教师在进行这些事件讲解时,要根据时间轴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按顺序的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明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制度,向学生展示不同时间段的史实,根据史实内容学生总结制度的转变规律,并且根据史实及当时的情况背景来总结出现这些制度变更的原因,教师教学基础上需要以史实为历史课堂教学基础,帮助学生抓住史料的关键之处,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步历史观念。 学习历史的意义就在于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产生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的方式,是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也要以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历史观念为主,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正确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身气质。教师将历史课本的教学内容和精神素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挖掘历史内容,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不同的理解,将这些思想进行筛选后的吸收,成为自己的优秀思想。 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近代的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让学生了解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历史,从那开始我国的人民就开始了一个水深火热的生活,同时让学生自己可以意识到当时的国家的弱小以及遇到强大的敌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史实和爱国情感的共同渲染会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程的更加印象深刻,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之后的每一次失败后又奋起的改革,都是中国人民的不放弃的精神,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这种独立、自强的精神,带动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爱国意识,只有做到这些学生才会更加理解中国的改革和变化发展的意义所在。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对他们来说是触不可及并且较为遥远的,所以如果历史教学的方式不加以更新、创新,很快学生就会厌倦这样反复无常的课程。教师需要积极的为学生改进教学方式,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从而向最佳的学习状态前进。 综上所述,在现当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加强他们的学习水平,继而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曾庆春编著《跟随榜样成长——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 2.李清启,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方法与策略[J]历史教育.2016.02

浅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摘要: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在学习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很多学生很认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出现了学习困难,我想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比较感性,在历史评价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浅显、稚嫩层面上,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对教学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到初中历史,我认为其基本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 一、基本史实。 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和影响等)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所谓的“运用”、“发挥”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没有基本的记忆,哪来的“运用”、“发挥”?所以,基本史实的掌握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首要素养。很多人认为历史考试反正是开卷,到时候随便抄抄就行,没必要再去记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的确,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绝大部分题目是运用题,需要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这样的题目指望临时抄书是不可能的。即使填空题能查到,如果每题都查看书本,也是非常的浪费时间。退一万步说,即使每题都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通过抄书考了满分。但是书本一合,什么都不知道,那其实还是为零。总不能在别人问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一战爆发根源是什么”时,你说我先去查查历史课本去,那你和没学过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都应该要熟练记忆基本的史实,这是最基础的,这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就不要记忆。很多时候,学生不愿背诵和记忆只不过是拿素质教育作为自己偷懒的幌子而已。当然,死记硬背不可取,我们主张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 效课堂教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新课改”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能力、情态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要求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⑴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⑶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⑷历史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的影响;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⑹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等。 2.突出对主干历史知识(历史构成要素)考查 历史构成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性质、意义、影响等,具体构成要素要根据具体历史。 ⑴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或“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要素): ①背景: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国内背景+国际 ②原因: A.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直接原因: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 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③目的、动机(主观方面的原因):A.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B.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C.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④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注意关键词:爆发、转折点、成立、开辟、第一、标志、最多、最早 ⑤性质: ⑥历史影响、意义、作用:A.国内影响+国际(世界)影响; B.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 C.“意义”:长远的、影响面重大的影响。 D.“作用”:直观的、短期的效果,多指积极影响。 ⑦判断历史事件成败及原因:A.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B.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C.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⑧教训经验或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3.利用好历史史料 ⑴史料的分类: ①史料按史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 A.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当事人或目击者提供的材 料(表达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日记、信件、自传、谈话。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318019520.html,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作者:朱磊 来源:《文理导航》2019年第10期 【摘要】核心素养是素养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或者发挥关键作用的素养,是当前历史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对提升历史学科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继而就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教学中方兴未艾的理念,指学生需要具备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较大的差别,对初中历史而言,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项内容。 1.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 第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史观,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具有指导性的地位与意义。第二,时空观念。任何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空间场域下发生,时空观念要求我们在历史认知中,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特定的时空环境,对历史进行观察与分析。第三,史料实证。史料实证以史料为基础,求真求实为目标,主要借助对可信度较高的史料的分析与梳理来总结、归纳符合史实的材料,从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知,是历史学习中的基本方法。第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指对历史进行的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价,是学生历史能力与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解释以记录历史的史料为依据,以解释者的历史理解为基础,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特征。第五,家国情怀。古代中国社会以家国同构为主要特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正是在此一背景下诞生,指主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是历史学习在情感、态度层面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育人功能的主要标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虽然可以表述为五点内容,但五点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换言之,学生只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特定时空观念出发,借助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才能把握历史,也才能形成家国情怀。 2.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2.1注重历史分析,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在历史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不仅是坚持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和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出现了一个新变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个新变化也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教育目标。对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实际教学,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改变备课方式和侧重点,提高自身知识素养一直以来,历史备课强调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达成,侧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识记,如识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然而,历史高考命题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围绕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展开,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 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还是能力,因此,教师要将备课的侧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以言语、行为、情绪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以及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深入分析学情和解读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的背景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备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历史小故事:马嘎尔尼使团中单膝跪拜乾隆皇帝的少年斯丹东,展示中、英两国互换礼物的礼品单,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是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航模型等;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物是丝绸、瓷器、宣纸、工艺品等。利用历史小故事引导学生比较“鸦片战争”发生前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同时思考问题“与中国开战,英国有什么心理优势”,引导学生将16世纪、17世纪、18世纪40年代以前与英国有关的史实进行梳理、整合、迁移,最后依据史实推出结论。在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对史料进行筛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示学生找到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另如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15世纪前后欧 □柳州高级中学周健 2019.12019.3 广西教育6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渗透策略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渗透策略 国家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历史教育以知识主体向素养主体转型,培养目标由传统的三维目标向体系化的核心素养过渡,方法途径上关注学生在情境营造、合作探究、情感认知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笔者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有良好的适应与创造能力,形成理性、温情、包容等公民品质。本文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例,从各层次探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设定中渗透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立足点,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息息相关。历史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考纲要求和知识外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强求每一课都落实全部核心素养,而是把核心素养的渗透看作一个动态、整体和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判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必然能紧扣课标与考纲,充分挖掘、提炼课程信息,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体现层次感和思辨力,满足学生对多元能力发展的需求并贯彻落实。教育部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方面。如在人民版必修一《卓尔不群的雅典》中,我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衔接设计如下: 1、唯物史观: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是独特地理环境、商品经济发展和城邦体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能认识地理环境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商品经济发展才是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能辩证地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能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是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2、时空观念:会用地图展现古希腊的空间布局,了解雅典山多地少、临海而居的地理条件。 3、史料实证:能用典型史料论证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4、解释:能用形象生动的例子诠释陶片放逐法的利与弊。 5、家国情怀:通过雅典民主政治与同时期中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对比,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与传统的三维目标相比,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再设定笼统、宏观的教学目标,而是以详细具体、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核心素养取代,便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二、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渗透核心素养 历史学习离不开基于时代背景的情感代入与认知还原,一个有思想维度的问题,一个令人神往、发人深思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内化。如在人民版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同经济活动对政治文明的影响,笔者提问学生:古希腊的城邦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均独立自主,为什么前者孕育出民主政治,而后者却走向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如此有深度、广度定位问题,短期是难以解决的,于是他们通过收集信息、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总结出了如下答案: 中国幅员辽阔,大江大河和平原众多,适宜发展农耕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固守安土重迁的观念,思想朴质而保守,在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争霸的推动下,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