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合集

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合集

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合集
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合集

编者按适逢21世纪到来之际,本刊组织了一组

文章,回顾、总结、前瞻新闻传播学的过去和未

来。万千感慨,凝聚笔端:20世纪,走过不易!

窗外瑞雪飞舞,新世纪的前景因美好而让人兴奋不

已,希冀学术研究与春华同伴,与秋实共果。

本刊编辑部

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

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

尹韵公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以宏观的角度考察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形态,认

为:传媒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所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自身的因素外,它特

别依赖于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程度、现代化水准、市场化和都市化的提

高、国民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以及文盲率的降低、乃至人口规模等直接因素的变化

而变化。同时还认为:审视和考量中国传媒在20世纪的发展与进步,必须联系全

球背景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绝然离不开世界的总趋势,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必然给予中国积极和影响。倘若离开全球背景的种种因素来谈论中国的一切变化,在19世纪上半叶或许可行,在19世纪下半叶已不再允,在20世纪则更是不可能。在20世纪,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空间和时间已经显得越来越没有意义,世界大潮已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它的冲击范围。

因此,我们要以全球背景为认识起点,审视和考量20世纪中国及其在新闻传播事业上的发展。

毫无疑问,对人类社会而言,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世纪,最辉煌的世纪。人类在20世纪所展示出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之强、手段之高,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所获得的发展之快、进步之大、成绩之巨,不但是以往任何一个世纪所不及,而且是以往任何世纪加起来的总和亦所不及。

在1900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大约为1618亿人,全球总产值不到2万亿美元;而在2000年,全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人,全球总产值接近30万亿美元。一位美国学者写道:/在欧洲,1700年以前的一千多年间,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仅为0111%,也就是说,大约每630年才翻一番。而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到第三次产业革命,即从1820年至1990年,增

长速度英国提高到10倍,法国15倍,美国18倍,日本25倍。0[1]不用说,增长部分主要在20世纪。显而易见,国民财富的增加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政党、社会团体、利益集团和个人从事、参与新闻传媒事业的活动,也有利于人们真正成为新闻媒体的受众。在20世纪,人类社会的善的一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人类社会的恶的一面,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演。两次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爆发,使世界各国的伤亡人数超过了9位数,仅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3500万。战争的丑行还给人类增加了一个新名词,叫/种族灭绝0。犹太民族)))这个命运最悲惨的无辜者,被纳粹德国屠杀了600多万生灵。一位犹太作家伤心地写道:/在历史上,人类的任何一部分都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惨无人道的待遇。0[2]除了/热战0,人类还经历了一次持续40多年的冷战。战争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开发,冷战带来了空前的军备竞赛,这二者成为人类科研进步的强劲动力。我们注意到,在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现和发明不仅超过以往科技发现和发明的总和,而且科技的进展无论就其范围、速度和应用而言,都远远超过了以往所有的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习惯,甚至改变着人类文明的整个面貌。一位专家指出:与过去几千年相比,人类在20世纪的通信速度提高了107倍,交通速度提高了102倍,数字处理速度提高了106倍,能源提高了103倍,武器威力提高了106倍,控制疾病能力提高了102倍,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了103倍。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费城开始运行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仅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而在2000年6月28日,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宣布,他们已研制出每秒能进行1213万亿次运算的超级计算机。从掌握能够毁灭人类和地球的原子弹,到能够克隆人的生物技术,这一切表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主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整体性发展,结合性发展。虽然各个学科各具特点,各有规律,然而它们总是互相协调、互为动力,总体上齐头并进。往往一个学科的突破,经常带来其它学科的普遍受益。从这个角度审视,科学技术的大踏步前进,肯定也给20世纪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首先,一些科学技术把自己的主要功能定位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19世纪末期发明了无线电报,并于1897年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商用无线电公司。然而,人们很快发现无线电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英国报纸和美国5纽约先驱报6最初用无线电报道体育消息。随着无线电技术的提高,无线电讯号于1907年12月成功地从英国传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纽芬兰,于是,5纽约时报6在1907年作了这样一条报道: 无线电把两个世界联结了起来。马可尼横跨大西洋电报业务向5纽约时报6发了一条电讯,正式开张。[3]

从此,无线电的通讯功能成为报纸、广播、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强大而有力的锐器,它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远远胜过个人与个人之间、社会团体与社会团体之间、商务与商务之间、个人与社会团体或商务之间的信息传递功能。无线电与广播的结合,又产生了无线广播。1906年,美国人李#德福雷斯特博士改进了真空管,使之能够进行口语广播。先是广播音乐,很快又广播新闻。1916年美国威尔逊和休斯在总统选举中的得票数,就是利用5纽约美国人报6提供的简讯向社会广播的。但是,无线电广播作为一种普遍范围的新媒体,直到1920年才最终诞生。该年8月20日,由5底3

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

4新闻与传播研究

特律新闻6资助的电台8M K开始天天广播。自此,电讯和电台走遍全世界。

互联网的产生,最早起源于美国60年代末军备竞赛的部分计划。不久,人们发现互联网在信息传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互联网便从狭窄的军事篱笼,步入商务、教育、社交、娱乐、新闻等更大空间,并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尽管互联网的法力无边,但是,人们主要看好的是它的快捷而方便的信息传递能力。

其次,新闻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19世纪,新闻媒体的种类主要是报纸和杂志;20世纪,又增加了广播、电视(第一次向公众传播是在1936年的英国)和互联网。20世纪诞生的新媒体,较之旧媒体,优势更加突出。它们不仅扩张了信息交流的更大范围。而且也加快了信息沟通的频率,还增加了数倍于前的受众人数,即扩张性更强,包容量更大,快捷性更高,受众数更多。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媒介的内涵,20世纪比19世纪更加丰富。以美国为例:据统计,美国报纸和杂志的读者总数约为1163亿人,占全美人口总数的近60%;而全美广播听众家庭户为9440万户,占家庭户总数9699万户的97%;电视用户则达98%。这是很自然的,报纸和杂志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阅读,而广播和电视不同,即便是一字不识的人,只要耳聪或目明,就能成为受众,接受信息。

第三,有力推动了媒体内部的技术改造。技术的突破,使报纸和杂志更愿意用图片和图表替代文字,用彩色印刷替代黑白印刷。最早实施彩色印刷的是5今日美国报6,它大胆创新,采用彩印,读者为之一振,成为报刊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计算机技术进入印刷领域,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电脑编辑代替了拣字工;激光照排使许多印刷工人下岗;高速轮式印刷机1个小时内可印刷60万至80万份报纸;远程通信网络可使一些著名大报在世界各地的几个印刷点同时开印。1962年7月10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过卫星,成功地实现了美国与欧洲之间的第一次实况图像传输。卫星传输,使5华尔街日报6不用三分钟就可将版面从纽约传到香港。现在,全球共有40多颗同步通讯卫星,担负着向世界各国传输电视、互联网、电信等方面的通讯任务。卫星上天,导致电视直播产生,从而大大改善了世界的视听环境;而直播领域的技术交汇和数字技术的引入,又使世界电视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是的,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于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的确起到了直接因素的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是唯一因素。事实上,任何一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其它重要因素的支撑,诸如工业化程度、现代化水准、市场化和都市化状况、国民教育及其识字率高低等等。1997年9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扫盲日的报告中说:全球文盲率已从50年前的45%下降到今天的23%。全球文盲率的普遍下降,当然跟新闻传播事业的规模扩张有着直接的关联。它证明了这一原则:知识是人们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关键要素。我们以非洲为例:据统计,1995年全球有19个国家的文盲率仍达到70%,甚至更高,而其中14个属于非洲国家。正是由于非洲广大地区尚未脱盲,所以,拥有3千多万平方公里、6亿多人口、56个国家的整个非洲大陆,才只有125种日报,而在美国,日报达1800种。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的:/无论在任何国家,随着可供人们使用的传媒数量的不同,以及人们使用传媒的能力的不同,各个国家中能够及时获知各种新闻与信息的人的比率也有着很大的不同。0[4]对许多尚未完全脱贫、脱盲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发达国家耳熟能详的/信息社会0仍然是遥远的梦想。

粗略考察20世纪美国的历史和现状,可以进一步强化本文的基本观点: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全部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观性很强的新闻传播业,不可能成

为国家的龙头行业或产业,而是依附于其它产业身上,它特别依赖于国家的人口规模、工业化、都市化、通讯网、国民教育和生活水平等重要因素的发展而发展。1900年,美国的人口从1800年的530万达到7600万,2000年全美人口已达到21814亿。1900年美国国民财富为880亿美元,到200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9万亿美元,全球第一强国的实力地位贯穿整个20世纪。1900年美国劳动力的38%在农场,2000年下降为2%。1900年全美每百人中有一部电话,2000年全美电话普及率已达到98%。1900年全美城市人口比重为3219%,2000年上升到80%以上。1900年全美文盲率为1017%,2000年几乎为零;1900年全美大学毕业生人数为5600人,比当年增加到6000所的大学数目还少。1900年,全美铁路总长为1913万英里,加上遍及全国的电报线路,已形成全国邮政通讯网,2000年全美电子邮件收发量早在几年前就超过了普通邮寄信件。在这样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上,美国的新闻传媒业显得早熟而快速,1900年全美有报纸1967种,杂志112万余种,2000年报纸种数下降到1570种,杂志种数大致未变,但发行数量却大大增加,全美日报总销量从1900年的150万份,上升到2000年的6000万份。发明于20世纪20年代的电视,50年代又进步为彩色电视,随着技术改进和成本下降,彩电才由奢侈品变为普通家电,1976年进入美国77%的家庭,如今全美已有98%的家庭拥有一台彩电,74%的家庭有2台以上;全美人口与收音机之比是1B 2,即人均拥有2台收音机。虽然美国是因特网故乡和电脑强国,但它的家庭电脑拥有量为55%,不及瑞典的70%。

数字的变化是事物变化的反映,它仿佛让人倾听到历史前进的回声。数字既是单个的,又是联系的和逻辑的,揭示着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虽然它不能完全忠实地折射出客观世界的丰富多样,但它在证明理性的某些观点时,却是强有力的。

以上,是我们解读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发展的铺垫。同时,也要看到,国际新闻传播媒体在科技上的进步,势必影响到国内的发展。三

中华民族是背负着巨大的耻辱和惨痛,拖着蹒跚的步子,进入20世纪的。据英国5曼彻斯特卫报61901年1月1日报道:身体状况很糟糕的李鸿章,早晨被人用椅子抬入庆亲王的居室,两人就与八国联军签订条约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同一天,美国5纽约时报6

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报道了纽约为迎接20世纪而举行的狂欢庆典:灯光骤亮,众人欢唱,汽笛长鸣,钟声响亮,炮声如雷,火箭闪着火光冲上天空,新世纪胜利降临。前者是处于衰落下风的国家,后者是正在上升势头的国家,它们各自的心境是何等的落差!其实,中国过去并不是这样。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写道:在1800年,人均国民收入,美国为260美元,西欧为213美元,印度为180美元,中国为228美元。[5]这说明,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略低于美国,略高于西欧,高于印度。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名作5大国的兴衰6中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中,1800年中国占3313%,整个欧洲占2811%,美国占018%,日本占315%;1900年,中国占612%,整个欧洲占62%,美国占2316%,日本占214%。我认为,以上事实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在19世纪初期仍然是世界强国之一,以后国力急剧下降到惨不忍睹的地步;第二,海洋文明并非始终优于大陆文明,鼓噪一时的电视政论片5河殇6的基本论点确实荒唐可笑,恰恰相反,大陆文明5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

6新闻与传播研究

曾长时期地领先于海洋文明;第三,20世纪初,中国的所有发展都肇始于一个很低的起点。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7000年的文明史中,20世纪是最值得记忆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中华民族还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剧烈、如此深刻、如此广泛的变革,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痛苦、如此艰辛、如此凌辱的磨难,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人具有比别人更值得自豪和更与众不同的传统,对这种传统崩溃的反应来得比较慢,受落后之辱的时间比任何其他大民族都来得长。0[6]

20世纪的中国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划线,前半个世纪为革命阶段,后半个世纪为建设阶段。

在革命阶段,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救亡图存0,即生存问题,其他事情都是次要和等而下之的问题。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欺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新旧军阀的割据和分裂,创造一个统一而安定的国家,解决中国人民的道路和方向问题等,直接攸关中华民族的生死命运。一般而言,当内战、反侵略战争、革命战争成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主题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事业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困境或停滞或缓慢状态。这就是造成中国报业为何在1901年至1949年期间,报纸种数基本上保持在100多种(30年代曾一度达到1500多种)、总印数保持在几百万份的直接原因。同样道理,这一期间,广播事业虽然在1923年创立了国内第一家广播电台,但发展情况也不是很好,矿石收音机对许多家庭来说,仍然是昂贵的奢侈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已彻底解决了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经过历史的反复选择,中国人民还解决了民族前进的道路与方向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就是历史的结论。国外有的学者洞察到这一抉择,指出:中国可能选择的道路,比我们轻易想象到的更窄。[7]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制度,架构了我国的基本政治体制和基本经济体制。在这样的前提和保证下,中国人民豪情万丈,雄心勃勃地跨进20世纪后半叶的建设阶段。

中国人民的建设阶段同样是不平凡的经历。我们是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和极少外援以及国内工业基础极其落后、人民极其贫穷的条件下,拉响了向现代化突进的汽笛。依赖于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宣布:从1952年至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美元,增加到79553亿元(2000年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长717%,远高于同期世界年均增长3%左右的水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美国学者费正清曾经这样比较:/中国的经济就比印度的经济出色得多。从1952年到1976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平均每年6%或7%,按人口平均计算是印度增长率的2倍或3倍,尽管印度还接受了130亿美元的外援和贷款,而中国接受的苏联贷款不足10亿美元,同时还拿出大约70亿美元去援助其他国家。0[8]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是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和条件带动其他一切事业向前发展。现在,全国有城市668个,城镇人口从1952年的7163万,占当时总人口57482万的12146%,上升到1998年的37942万,占当时总人口124810万的30140%,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50年的80%和90%,下降到现在的40%和50%。全国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80%以上,下降到1998年的11195%。电视机产量,从开始到现在,增长了19万倍。中国电信业从1949年的电话用户仅22万户,

电话普及率为0105%,每一万人才有5部电话,到2000年全国已有电话用户近2129亿户,普及率达到2011%,已建成世界第二大固定电话网。记得1978年刚考入大学不久,我从一则翻译资料中获悉,中国所有自动电话全部加起来,也不如美国纽约的一个长岛地区多。顿时大为惊讶,又没想到的是,近10年来,我国的电信产业始终以高出国民经济20至30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速度创下世界之最,与过去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肯定,以上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必将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变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日益增多的城市居民需要通过各种媒体来获取有关城市生活的种种消息和信息;文盲率的下降,意味着老媒体即报纸、杂志的扩展大有希望;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意味着人们拥有更多的财力来消费各种新闻媒体产品;通信网的日益发达,意味着全国信息的及时沟通,使全国更加紧密地结为一体;电视机产销量的急增,意味着新媒体的新闻信息受众人数猛升。社会主义在中国到处都在胜利前进的潮流,不可避免地席卷着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长足发展和大幅度增长。报纸:1950年为179家,总印数为8亿份,1999年达到2000余家,总印数突破300亿份大关;广播:1950年共有电台65座,1999年增至1500多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135%,此外,面向全世界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43种语言,日播211个小时;电视:1978年共有电视台32座,全社会电视机共有300万台,1999年电视台增至368家,全社会电视机增至32000万台,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105台彩电,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2%,受众人口11亿,为世界之最;通讯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现已在国内外建立起众多记者站,日发稿量超过200万字(美联社为1700万字,合众国际社为1100万字,

法新社为340万字,路透社为150万字),跻身于世界四大通讯社的行列;互联网:90年代初,全国上网人数未过1千人,始于1997年的国内网站也只有1500个左右,至2000年年底,上网人数已神速般地达到2250万人,C N 下注册的域名总数为122099个,W WW 站点数约265405个。需要强调的是,倘若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先进的国外科学技术及其借鉴和吸收,倘若没有国家综合实力作为后盾,倘若没有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文盲人口比重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决不可能拥有今天这般的骄人成绩。现实和生活的辩证法经常教诲人们:事物的成像虽然只有一个,但决定成像的因素往往不是一种,而是多种相关因素共同制成;只看见表面的相连因素,不注意深层次的关联因素,就不可能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

概括20世纪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我想提出以下几点看法:第一,由于各方面的客观条件使然,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状况在20世纪后半叶大大优于前半叶,成就份额的大部分来自于后半叶。第二,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在20世纪后半叶是踏着大步向前迈进的,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不及。如果说,在20世纪之初中国还是一个/新闻0弱国的话,那末在20世纪之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辩的/新闻0强国之一。第三,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既有丽日蓝天,又有风雪突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坦途,也有曲折;有顺利,也有磨难。辉煌与沉重共存,凯歌高奏与艰苦挫折并行。不懈地奋斗,不断地前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壮丽画卷的主页。第四,坚持中国特色方向。中国人民确定社会主义,是历史规定动作的别无选择。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如此。只有适合中国的,才是最好的。照抄照7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

8新闻与传播研究

搬别国模式,因而受到最大损害的,惟有民族和国家的最大利益。我们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才有前途,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体制和基本经济体制;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体制和基本经济体制,又规定了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体制。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体制要求新闻传播媒体必须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忠实喉舌,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为社会稳定摇旗呐喊,为党的新世纪奋斗目标热情服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0。真理在手,正义在胸,广大人民同我们挽手并肩,哪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21世纪的中国大有希望,很有前途。

全世界都看好中国。记得费正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美国方式并不是惟一的生活方式,甚至也不是大多数男男女女的未来生活方式。我们求助于立法、合同、法权和诉讼,但这种方法的效果是有限的。中国提供了别的出路。时间可能对中国有利,因为我们一向习惯的爆炸式的生产发展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可能比中国人更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未来的生活。,,旧日中国作为其他民族文化榜样的中心职能又在恢复了。0[9]如果照着目前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干下去,其间又没有碰到国内外的重大麻烦而耽误进程,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实是不会太遥远的了。

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吵嚷声已在全球形成气候。对此,有人论证道:全世界每过1年,会新增790亿条信息;5纽约时报6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所能得到信息的总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1秒钟可把2年的人民日报信息输完;直径50微米的一束光纤可传输全世界一天全部的电话通讯量;根据摩尔定则,芯片容量每18个月就加倍,每隔3至6个月计算机即可更新换代一次,等等。日本权威科研机构预测:从1993年至2003年,人类知识将翻一番;从2004年至2010年,人类知识将有/爆炸性0突破。面对这一情景,我是又惊喜,又害怕。惊喜的是人类的知识积累如此迅速,害怕的是人类会不会葬身于知识海洋?对特定地方来说,缺水是灾害,洪水也同样是灾害。人类过去碰到的灾害是知识旱灾,今天的灾害是不是将碰到知识涝灾呢?完全可能。除非人类成为知识海洋的游泳高手,能够随时随地随处检索出自己所需的信息,简洁而干净,而不是山岳般堆来。人类应当有这个智慧!

尽管我对知识经济时代多少还是有点恐惧症,然而,我对21世纪初期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前景却是相当乐观。其一,中国目前仍有9亿农业人口,城市化水平仅30%,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仅33台,农民家庭电脑拥有量更是少得可怜,电话普及也只是刚开了个头。从这些情况来看,中国新闻传播业具备了相当广阔的拓展空间,巨大的新闻传播市场正等待我们去开发和挖掘。其二,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权威人士透露:在未来五年内,我国将实现固定、移动电话网规模、容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用户将达到5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40%。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互联网的超常规前进。其三,20世纪初,中华民族最缺乏的是自信心,老是认为自己什么都

不行,什么都做不了;21世纪初,中华民族最不缺乏的就是雄心,一个心眼地埋头苦干,

抓住时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发达国家。可以说,中华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找回的自信心,是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获得的最大、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之一。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干大事的强大精神动力。具备了自信心,才会抛弃奴颜和媚骨,才能激发气吞山河的慷慨。我向来认为,在中国的各个阶层和社会群体中,新闻传媒人员从来都是自信心最富有的群体。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新闻传媒工作者在21世纪必定会工作更加出色,成绩更加辉煌,事业更加兴旺。

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注释

[1]1美2托马斯K #麦克劳:5资本主义世纪6,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2]5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6,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3]1美2埃德温#埃默圣等:5美国新闻史6,新华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4]1美2威廉#哈森:5世界新闻多棱镜6,新华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5]布罗代尔:5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6,三联书店,1993年4月出版。[6]费正清:5美国与中国6,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7]费正清:5美国与中国6。[8]费正清:5美国与中国6。[9]费正清:5美国与中国6。5大众传播心理研究6新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学者刘晓红、卜卫撰写的5大众传播心理研究6一书,于近日由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5万字。本书认为:从逻辑上讲,在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心理活动,但人们关注的,是传播活动对阅听人的影响,因此,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传播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还有少量的研究是针对传播从业者的心理现象研究。根据这种情况,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媒介内容及影响媒介内

容的因素,主要说明社会真实是在何种因素和机制的作用下被描述为媒介中所描述的样子即媒介真实,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有什么主要的差别。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媒介影响的过程,即分别讨论了媒介信息处理过程、态度改变过程和行为改变过程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媒介内容对人的影响的结果。第四部分是讨论心理学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关系,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传播现象的历史以及心理学在传播研究中地位的演变,并对此类研究的特征、性质、问题的范围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课题研究曾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的资助。巴 人

920世纪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及其全球背景

JO URNALIS M&CO M M UNIC ATIO N

VOL UM E8.NU MBER1,2001

2The20th century?s Chinese Media and the G lob2 al Setting

Y in Y ungo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20th century?C hinese media with a macro2analysis.It sees

the media development as a key section in the national machine.The media devel2

opment is particularly influenced by the follo wing factors:the pro gress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degrees of industrialization,modernization,marketing

and urbanization,the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the

rate of the illiteracy and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the paper asserts that studies of

the20th century?s Chinese media must consider the global impact.

10One Hundre d Y ears o f Chinese Journalism:A Revie w

Tong Bing Lin H a n

Theoretical studies of C hinese journalism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in the20th

century.It was built on the basis of C hinese co mmunication experience of thou2

sands of years,w estern journalistic influences in China and the progress of nation2

al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The period of Reform Movement of1898to the revo2

lution of1911was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journalistic studies.The journalistic

publications after that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journalis m.The period of

the1920s to the1940s became a highlight of Chinese journalistic studies.The in2

troduction of Marxis m and the practice of having C ommunist Party papers made the

Marxism journalism even more popular.The journalistic researcher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China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Party journalism came some errors.

Chinese journalism became vigorous after1978and journalistic studies entered a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 工作的职业训练; ③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 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2.简要评述王韬的主要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②重视报刊政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③致力于革新文风。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 3.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在内容上,外报可报道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政事 ②在板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古代报纸却没有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方针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定本制度 2、《时务报》 3、黄远生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5、《红星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 3、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工作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 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时务文体 3、邵飘萍 4、《向导》周报 5、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统区的“拒检运动”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5分)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后来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答题 1、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 2、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延安台建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广播工作者克服技术上的很多困难,该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等,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 1、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2、范长江是著名新闻记者,20世纪30年代两次去西北采访,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人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二: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古代 1官报 邸报定本制度《读开元杂报》印刷技术应用----宋代 P9 两份进奏院状《天变邸抄》P28 《急选报》 2 小报(非官报) 内容:封建官报不准备报道和未来得及报道的事情P18特点P19第四段商品性(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宋代) 3京报 清代(明代中叶开始产生我过民间报房办的报纸P21 P38 京报的内容 辕门抄,京门抄的概念P40 为什么说京报是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发行,内容P38 近代 1 外国人办报 A 鸦片战争以前 代表报刊 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米怜3条原则P45 境内《东西洋考》〈新闻纸略论> 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转文 -<天下新闻>------印刷 2外文报纸 第一家<蜜蜂华报> <广州记录报> <中国丛报> <各国消息>------第一个石印 这一时期报刊的性质 B 鸦片战争以后 1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遐尔贯珍> P53 <万国公报> 2商人资本家半的中文报刊申报,,上海新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所办副刊<消闲报> 3外文报刊P51得臣报,士蔑西报, 耔剌报, 字林西报----旧中国影响最大 天津<时报> eg: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论述) 答:1过程(鸦片战争前后) 2 性质(两个方面) 中国人办报 上海<隳hui报> <西国近事汇编> P77 1873年8月<昭文新报> P76 <述报> ---印刷 (重点)香港<循环日报>王韬 三个第一--------政论著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集 写作原则及其意义 维新派办报: <万国公报>---à<中外记闻> 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创办时间 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各个代表报,创办时间,创办人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P109—110 <大公报>,<京话日报>,<时报>,<东方杂志> 需注意: 1时务文体 2 梁启超的板报活动极其新闻思想,舆论观(对他这个人物要能够串起来),可分为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 一,简答题 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宋代如此高压严苛的传播制度下,广大人民的新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非法的报纸便出现了。 这些非法的报纸被称为“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朝廷屡禁不止,衍生至日后的各朝代。 在北宋仁宗时期,发生了“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这读起来十分拗口的事件是说,在北宋开始有一些负责抄录新闻的官员,将一些“不让往外播”的新闻抄录下来并另行传播。到了南宋宋神宗时期,“小报”已经发展到“印卖都市”的程度了,这说明我国在11世纪已经有了印刷新闻。小报的内容是朝廷上还没有定论的事、朝廷百官言论、街市传闻,甚至有些编者的杜撰捏造。 小报还有一批“记者”,这些人“以探报此等事为生”。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有记载:“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意思是,在中央负责摘抄邸报的人都心向“小报”,这些人是“小报”的记者,探访朝廷秘闻。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2,简述我国新闻教育和研究开端的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推选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新闻传播学考研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真题

新闻传播学考研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 真题 1、清华大学考研真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8新闻与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9=45) 1.精确新闻学 2.棱镜门事件 3.拟态环境 4.二级传播理论 5.尼尔·波兹曼 6.观点的自由市场 7.蒙太奇 8.美国便士报运动 9.史量才 二、简答题(15×3=45) 1.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 三、论述题(20×3=60)

1.分析微博等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2.经典传播理论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还适用吗?举两个例子。 3.关于大V责任运动,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8新闻与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9=45) 1.精确新闻学 答:精确新闻学又称精确新闻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这一新闻报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后传遍世界各国新闻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理论和方法报道新闻信息。 2.棱镜门事件 答:棱镜门事件是指发生在2013年的美国情报局泄密事件。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诸多秘密被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代表报纸有《文汇报》《申报》《新闻报》《每日译报》等。 1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造的新闻之最有: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13、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月刊,每6号为1卷,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自第2卷起因其名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有重名之嫌而改名为《新青年》,之后闻名于世。 二、填空题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95.11维新派成立了具有政党性质的社团“强学会”12.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文》 1896.8.9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8.12保皇派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其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1900.1.5革命派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1902.2.8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其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 1903.4革命家邹容写了一个小册子《革命军》《苏报》连续发表,震怒清廷,著名的《苏报》案发生P21 1905.8.20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5.11.26《民报》在东京创刊,其后《民报》和《新民丛报》展开论战P16 1907.4.2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第一份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报纸同时,于右任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创办了《民呼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 1911.1.3詹大悲创办《大江报》 1911.10.10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创办了影响较大的报刊《大汉报》《中国民国公报》 1912史量才接办《申报》在各方面进行改革P73 1913葵丑报灾P34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二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二章) 第二章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 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于19世纪初,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至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历时100年。最初的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西方传教士创办,以后又有商人、政客加入。一、鸦片战争前(1815—1839):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传教士只能在南洋或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创办报刊,宣传基督教教义,共创办六家中文报刊,八家外文报刊。 1、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简称《察世俗》): ①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 ②内容: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b: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③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②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③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2、外文报刊中较重要的有《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广州纪录报》(商业性质报刊)、《广州周报》(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张号外)。 (1)、1822年:中国境内第一张外文报纸:葡萄牙文《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 (2)、1827年:中国境内第一张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 (3)、1831年:中国境内第一份美国商人报纸:《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广州)。 外文报刊创办者主要为商人,读者对象为在华的外国人,其宗旨主要是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摇旗呐喊。客观上,为当时国人了解外人意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林则徐、魏源等组织编译外文报刊。 二、鸦片战争后(1842—19世纪末): 外人获得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激增,先后达170多种,逐渐形成了以香港、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络;传教士办报依然活跃,以中文报刊为主,且宗教内容退居其次,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取代传教士报刊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六十年代后中文商业报刊崛起,《申报》、《新闻报》影响颇大;外文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报》。 1、中文报刊: (1)、《万国公报》: ①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 ②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由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 ③《教会新报》创刊时为宗教性报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大纲

00653 中国新闻事业史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 0813)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浅析清末明初明办报刊 清末明初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学生姓名:叉叉叉 学生学号:1320041756 学生班级:新闻131

【摘要】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明末清初新闻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第四阶段,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明末清初即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1] 关键词:明末清初新闻发展历史阶段 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报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自1815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近代报刊因外国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需要而在中国诞生,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人等各色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渐行于中土”(王韬),其中商业性报纸发展为报业的主流。 以1815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其依据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在南洋马六甲发刊中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旨。这份报刊虽然在南洋地区出版,但其创办意图并不是为了影响南洋人,也不是仅仅为了影响南洋地区的华人,而是为了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被新闻史学者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戈公振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为我国有正式报纸之始”。此后,虽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异议,提出应以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发刊的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或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为历史起点,但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然而,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839年禁烟运动发生前,外国传教士虽然视近代报刊为其传教的重要工具,但因当时的满清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言禁政策而始终难成气候,发展的步子极为缓慢,二十多年间仅出版过6份中文报刊。 其中,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仅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两份,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 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 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 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状况。 印刷:唐,宋为手抄,但是宋代有印刷的报纸而且流行很广;明、清为手抄,直到清代的乾隆、嘉庆时期的京报是刻印的。 发行状况: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个地方;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并且京报有人专送。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闻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即在报业中运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孖刺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孖刺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4、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华外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