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意义

前言

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问题上,我国曾经出现过重大失误。表现在思想上,主要是长期存在的“左”的倾向,五八年的“共产风”与十年浩劫中的“穷过渡”,就属于这种性质。当前,又出现了另一种思想苗头,就是对共产主义的怀疑和动摇。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缺乏实践检验论”、“超阶段论”,就是其表现。如何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科学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与实质,挖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政治和实践意义,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是在科学地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并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未来的共产主义按照成熟

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曾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这表明马克思、列宁都考虑过社会主义发展是分阶段的。

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需要一个继续巩固的过程。后来,在吸取大跃进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反思。后来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看来社会主义也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也要分阶段,最起码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不发达阶段,一个是比较发达阶段。

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第一次明确做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方面特征的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特征的初步揭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历史前提以及这一阶段存在的长期性,揭示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及解决途径,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与实质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从时间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它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这种长期性,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

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从范围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初级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需要经历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成熟、完善,我们可以逐步过渡到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这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同时符合我党一贯坚持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

三、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正是从这个实际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今天重新认识并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价值,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对于共产主义的发展曾提出过分阶段进行的思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说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必须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求我们既要明确我国社会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各种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又要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们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意义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定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我们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它要求我们政治上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反对右倾和"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党全面、深刻和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其他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尤其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情,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困惑的关键,而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

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上却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跨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更高阶段。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各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人就否认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甚至错误的认为改革开放的很多政策是离开社会主义,在搞资本主义,机械的认为中国也必须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反驳了这两种错误倾向,它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各种新问题、新形势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首先,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其次,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阶段性、过程性与长期性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生产力达到充分发展和极度发达的必然结果。为此,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既要坚决避免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小结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

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是人类各种优秀思想文明成果的汇合,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成就; 2、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独立社会形态,是对以往社会形态的辩证否定 3、社会主义是广大劳动人民逐渐摆脱被奴役地位的政治方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自由和平等权利; 4、社会主义实行混合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能够最充分地体现资源共享、剥削减少的经济体系; 5、社会主义是能够实现最高劳动效率的社会管理体制,它可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人类的精神力资源。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总体概括。 第二,从产业结构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从经济形态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从地区差别状况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从经济政治和其他体制改革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从精神文明建设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从实现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旷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5.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6.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跟班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第一,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它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第三,它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有机统一的,也是相互促进的,中国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始终着眼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目的,使一切改革措施,改革手段,方法和步骤都尽可能的适应发展的要求,满足发展的愿望,把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在一起,坚持在稳定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踏踏实实的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用稳定的环境增强人们的信心,这也是中国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9.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本质

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党的十七大向世人所宣告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机器大工业,列宁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全国电气化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的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强调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和我们党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而逐步地提出和形成的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术语。1959年,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教训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时间。1961年,毛泽东在接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

“中国梦”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 基本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奋斗目标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代表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儿女的热切期盼,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当代中国的时代旋律和精神旗帜。中国梦有着十分深刻的丰富内涵,这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第一、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只有成为强国,才有实力和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需要把握世界主题,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筑世界一流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要提升国际政治地位,在参与全球事务中大有作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以全球视野扩大“中国创造”,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人才强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广纳天下英才。 第二、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民族振兴主要是民族精神的振兴。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民族精神还是标志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源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中,孕育和凝结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基本特征的民族精神。在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重振民族精神,对民族振兴何其重要,何其紧迫。 第三、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的聚集点,也是实现梦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民生的改善与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人们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梦是强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我们的国家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努力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前提是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 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 1957年5月就说过: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 “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

新时代的重要内涵

新时代xx的重要内涵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xx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xx,是有七情六欲的xx。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xx大诗人xx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xx的事业吧,因为xx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阴的。”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xx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xx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礼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总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xx。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总之,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人们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总是有特殊的要求。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

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博取名誉、地位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xx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 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xx底下最xx的职业的原因。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们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职业使人安身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xx 的核心,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正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一样,乐趣之于工作犹如爱情之于婚姻,一旦一个老师到了仅仅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xx的。这种乐趣和xx是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

论述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以及与个人梦的关系

1论述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以及与个人梦的关系。 答: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际上这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目标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富中国梦。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现在,大多数当代大学生为了生计而去报考公务员、报考研究生,求稳之心理已经逐渐蔓延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内心。公务员报名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图安逸的心理状态,一味追求“铁饭碗”。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标,丢失了理想就丢失了人生的方向。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更应树立宏伟的目标,怀揣远大理想,为国家更加富强奋斗个人奋斗成功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你从山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我写的小说即将付印出版,他办的公司开始起步上路,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都是主角。 积极进取、自信自强,才让自由女神成为梦想开始的符号。而今天的中国,正有越来越多人敢于梦想,也正有越来越多人梦想成真。 2论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以及从哪些方面做起。 答: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科技方面,刘赐贵指出,国家海洋局将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海水淡化、海冰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新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和安全开发技术等。国家海洋局将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积极推动海洋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3深化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是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实力提升是首要任务,促进综合国力提升是根本目的。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同时,在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应切实将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还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中国还是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二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的阶段。 我查的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是:“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在竞争中并存发展.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

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发展中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是否还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议论纷纷。 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但是中国仍然存在着和多问题。下面我们就中国存在的问题来看看中国是否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进入发展国家的行列。中国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达到1.8亿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2010年为4392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21位.中国仍处在世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摘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社会主义的曙光,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光明的道路,同时也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社会主义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没有引路人。从此中国开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子诞生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的内涵有一下几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表明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它是在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不是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同时,它也是在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明确这三对关系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出大的偏差。当然,从思想理论渊源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东方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所搞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国情方面讲得最多的是“人口多,底子薄”。所谓“底子薄”,不仅指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也指思想文化层面上比较落后。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搞社会主义的。这种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有时干脆说它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党制定和实行了“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所谓的任何一个政党组织都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中国社会主义的支撑是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支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保证了我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保证了我国政治发展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统一的思想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是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域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结合起来,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总之,这三项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人民当家作主是这些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把这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执政党,承担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历

为什么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那么,为什么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 我认为这是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所谓国情,就是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基本状况的总体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形成,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国情的结晶。 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社会集团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他造历史,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能随意挑选生产力,不能离开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条件去创造新社会。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这样,当我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说来是一个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种不发达不仅表现在生产力上,而且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本阶段最基本的特征。从具体来说这一阶段就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大比重,逐步转变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科学内涵包括以下:第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利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是树立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

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科学内涵包括以下:第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利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是树立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 作者:张丽红白妍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6期 【摘要】该文论述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意义,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内涵: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兴盛的新时代;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强盛的新时代;是让所有人民一起不断富裕的新时代。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义;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完成的一个主要政治判断,是一项关联到全局的政策考量,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段,是我国社会重要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我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创建美好未来的实际基础,拥有比较深的思想内涵,比较重的政治分量,具备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掌握。 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象征着近代以后历经坎坷的中华民族取得了从富起来、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取得了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程;象征着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盛的生命活力,在世界上高高地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持续发展,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前进的道路,给世界上有些既盼望加速发展又盼望维持自身独立性的民族与国家提供了崭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困境奉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使用“三个象征着”从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中华民族三个角度,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象征性意义。 1、中华民族从完成“强起来”的崭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中国的崛起,将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中最宏伟的历史事件之一。如今,我们亘古未有地靠近中华民族宏伟复兴的梦想,亘古未有地有能力有信心去完成这一梦想。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对历史的盛衰具有最深远的感受。[1]毛泽东曾说中华民族“具有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的能力”,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针对民族复兴这一“千年一叹”的深远思考。中华民族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中走过来,经历170多年艰难的探索过程,最终迎来了最靠近梦想的今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具备主体性的崭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又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伏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 就拿资本主义来说,它的生产力发展,也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生产三个不同的阶段。世界上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都花了一百年到两百年以上的时间。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从1764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成为“世界工厂”,花了230年的时间,在这中间,还伴随着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残酷的剥削和掠夺。美国从1776年独立到二十世纪初实现工业化,花了〕20多年。日本的发展速度相对快一些,但它从明治维新到今天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也走了100年的路程。那么,我们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从总体上看,并存着以原子能、计算机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和以人力、畜力为标志的中世纪生产力。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正因为如此,在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也存在着种种缺陷。也许有人会这样想,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那是不是可以把建设的速度搞得快一些,缩短初级阶段的时间呢?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实践证明,急于求成,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是行不通的。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得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更细地分工、更多地采用新机器并改进新机器,由于更有利和更广泛地利用自然力,因而有可能用同样多的劳动或积累起来的劳动生产出比他的竞争者更多的产品(即商品)。”国际上即使有那么多的闲散资金,也不能一下子借得很多。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等,在六、七十年代由于超大规模地引进外资,曾取得短暂时间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由于外债过重,反过来又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每年仅支付利息就要几十亿、上百亿美元。对此,我们要引以为戒,要发展我国的经济,还是应自力更生为主,艰苦创业,稳步前进。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单选、多选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单选、多选题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企图在社会主义建成不久就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始作俑者是() A.列宁 B.斯大林 C.毛泽东 D.铁托 3.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中国人口多、底子薄 C.中国人均资源水平低的现实D.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4.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时,正在研读的主要著作是( ) A.《联共(布)党史教程》B.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C.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5.在党的领导人中,较早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思想的领导人中,除了邓小平以外还有() A.陈云 B.李先念 C.叶剑英 D.胡耀邦 6.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概念的是( ) A.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1982年十二大政治报告 C.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 D.1987年十三大政治报告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C.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D.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 A.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 )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 A.经济建设B.改革开放C.四项基本原则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