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一)科学发展能促进民主政治进步,有效化解政治层面的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等等的关系”。分享权利是把握民族命运的基础。在当代世界,“少数民族日益坚持自己的要求并谋求权利,是一个正在影响着发达的和发展中的、西方的和东方的、中央集权化的和尚未中央集权化的国家的全球性现象”。在当代中国,扩大民族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多民族国家的国体决定各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赋予了我国各民族平等的政治地位和同等的民主政治参与权利。在民主政治发展方面实现科学发展致力于解决民族问题,主要是完善民族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渠道。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各族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积极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以此增强民族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内化国家认同。设立民情民意上传下达的有效渠道,确保各民族群众能够及时表达和反映自己的心声。各级政府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化解不满情绪和各种矛盾。

科学发展还要求国家建立机动、高效的民族社会危机处理机制和民族意识调控机制。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往往成为最廉价、最有效的政治动员资源,被敌对分子利用,煽动起破坏国家统一的不法活动,危及社会稳定。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作为敏感的认同纽带,也常常会使局部的、场景式的民族纠纷、摩擦向更大的范围扩展、升级,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或群体事件。针对这两类不同的社会危机,应建立起及时、高效、有力的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快速稳妥地化解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和睦,捍卫国家主权。民族问题本身是民族之间的矛盾现象,这种矛盾的对立双方是相关的民族整体,而相关民族整体的态度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本民族民族意识的强度。关注民族意识的发展轨迹,审视民族意识的发展变化,及时对民族意识进行调适,将有助于避免民族问题的产生和现有民族问题的解决。

政治层面的科学发展以各民族平等的政治地位为基础,以协调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任务,以公平正义为原则,以民主协商为方法,以实现政治和谐为目标。

(二)科学发展能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化解经济层面的民族问题。“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为47.6%,而西部仅为

1.3%,两者差距悬殊。从结构上看,西部与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较大的是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与东部地区农村的发展差距在8年以上;在人口素质方面,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10年以上;在生活质量方面,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5年以上。2005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170万人,约占全国总量的50%;贫困发生率为6.9%,比全国高4.4个百分点,其中大约有20个民族的390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4%。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地区,居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因此,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在历史上的民族政治压迫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被消除之后,经济因素引发民族问题的权重空前提升,而消除经济发展的差距只能靠分配环节的均衡化和生产环节的差距缩小。分配环节的均衡表现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生产环节表现为国家对民族经济的政策支持,但如果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效仿东部地区,一则很难实现赶超,二则可能引发诸如生态恶化等其他问题。因此,缩小民族经济发展差距,必须立足于民族经济的科学发展。

民族经济的科学发展关键体现在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上。民族经济科学发展的标准不是简单的东部地区的指数标准和量化数据的套用,而是要以民族群众的需要满足程度为基点,即民族经济发展应以内生需要为内驱,以外在支持为助推,在发展评价上体现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民生标准、生态标准、质量标准、速度和效益标准、永续性标准统合为科学的评价标准。

民族经济的科学发展在发展目标设定和发展模式选择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主观认识方面看,作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民族群众因为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理解也不同。发展目标的设定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只有和发展主体的主观认识趋同或接近,发展主体才会在实践中形成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客观方面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住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生产方式各有千秋,主打产业也各有不同,有的地区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发达,有的地区畜牧业发达,有的地区工矿业相对发达,因而,各民族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应从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各具特色,各有长处,各具优势。

(三)科学发展能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可以有效化解文化层面的民族问题。文化是民族稳定而长久的特征,民族是文化的主体。从一定角度看,民族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文化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持。民族的差异性通常会通过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由于民族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审美价值的外在表现,所以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会从较深层次影响到民族关系。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了后物质主义思潮。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表明,人们判断幸福和满意的标准已由物质主义时代的单纯重物质满足,转向了既注重物质满足也注重文化精神满足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关心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感受,于是基于价值不同的文化冲突不断增多。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了个别出版物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事件,其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差异引发的价值冲突。

科学发展落实到民族文化层面,一是要有尊重和包容的多元文化观,即承认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各民族成员长期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话”的成果,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和价值,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受到尊重,人类的文化是同生共在、在多样中发展的。关于文化的价值,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承认由各个社会为引导人们的生活而产生的价值,理解它们的对于靠它们而获生存者所具有的价值,虽然它们彼此之间有区别”。二是要有辩证的文化发展观,民族文化需要创新和发展。各民族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不断扬弃自身文化中消极、过时的成分,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才会使文化体系保持活力。民

族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发展来延续,实现文化发展,各个民族都能从文化多样性中受益。

20世纪90年代早期,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Clashof Civilization),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在这个新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他认为文化、文明差异是产生世界冲突的根源。与之相反,有学者指出:“被称作…民族冲突?的问题,常是由权力或经济和环境资源引起的冲突。”

民族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民族文化冲突。回顾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异质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合作从未间断。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通象特征。由于不同民族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面对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些文化现象在几乎所有已知的社会中都存在,这就是文化的共性。文化共性在人类发展初期表现得更为突出,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原始宗教、生产方式等方面几乎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就是说,各民族的文化成分中有着共性因子,有着取向整合、遏制冲突的基础。另一方面,文化差异是否导致冲突关键在于民族间对待他民族文化的态度,如果各个民族像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样尊重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多样共存的格局就会形成。如果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中心,歧视、排斥、贬低他民族的文化,就会埋下民族文化冲突的隐患。

(四)科学发展能促进各民族成员和谐交往,可以有效化解社会交往层面的民族问题。民族散居化和各民族人口多向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各民族成员彼此交往、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在社会交往中出现民族问题的机率也随之提高。

预科11班

王远兮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调查报告——以...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调查报告 ——以克什克腾旗为例 摘要:克什克腾旗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内蒙古缩影”,从1996年开始,旗政府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使 其成为全旗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通 过多角度的对比、总结,得出了克旗旅游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互利关系, 以及其发展模式中的成功之举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克什克腾旗旅游业经济增长发展建议 克什克腾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总面积20673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集草原、林海、沙地、丘陵、河流湖泊、温泉和多种独特而稀有的地质地貌景观于一身,拥有一个世界地质公园、两个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类历史文化遗产6800余处。历史悠久的克什克腾旗是一个一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蒙、汉、回、满、壮、朝鲜、达斡尔等十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克旗紧紧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三大主线,形成了以草原森林风光、世界地质奇观、蒙古民族风情、蒙元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以乌兰布统古战场为中心的草原生态旅游、以阿斯哈图石林和青山白臼为中心的古地质遗迹和历史文化游、以达里湖为中心的草原民族风情游、以热水塘为中心的温泉疗养度假游、以经鹏镇为中心的西拉沐沦游等五大旅游区域和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地貌、沙地云杉、达里湖、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及国际狩猎场、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坝上草原、西拉沐沦河、桦木沟森林风光、热水让神泉、蒙古族游牧文化十大旅游景观。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论文】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教育以及科学技术投入也显著提高,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一定的区域劣势,由于身处沿边山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而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相关产业与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还存在着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落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劣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处在中国西部沿边,离政治中心区域与经济发达中心区域的距离相对较远,和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偏远,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并且多处在山区,交通、通信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不成熟,造成民生基础性设施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落后,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我国山区的少数民族普遍存在信息闭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流成本高,产业与市场无法建立有效的经济联系,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缺少市场竞争力,资源开发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国家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辐射与产业影响,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脱节的落后思想与少数民族文化,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不但农业土地资源匮乏,同时还面对着干旱、风雪、霜冻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不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一、中国民族教育的存在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仍还很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仍还比较低,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和农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暴露出的落后面十分明显。 (一)民族教育的历史特点遗存 民族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民族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民族自身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意志作用即精神基础两方面因素所制约的。 1、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仍继续存在。这种教育形式,在当今川、黔、滇、桂、渝、藏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中,和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教育中,或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在内各民族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教育中都还普遍地存在。这种教育形式目的性不强,成效缓慢。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心理状态就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理论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的运用,总要接受当时当地实践的检验和丰富,总会有一些差异或个别原则的修订、发展。忽视民族心理,不仅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还可能犯其他的错误。 2、巫师传播形式教育仍在一定范围继续存在。如今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已基本置换为民族传统文化性质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存在于

云南和四川毗邻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以及贵州一些彝族聚居区,和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还有云南的佤族地区、独龙族、傈僳族地区。它以从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毕摩”、“告相”、“巴狄洛”等巫师的活动为教育传播中心,内容以讲授彝文、彝经,和授以对精神物质世界的原始宗教形态认识及巫术、草医等原始混沌知识为主。民族心理作为深层意识,有力地影响制约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每个民族本来不论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还是个性、意识方面,都会有一些独具的特点。民族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认知、品德、体育竞技、审美、生产劳动心理方面,都有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受教育的随俗心理。由于他们仍然处于农业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迫切,一些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家的知识水平不差上下,也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教育随俗、不积极入学的心理的状况,靠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要让大家尝到受教育的甜头,让自身的体会说话,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向学尚教的心理。此外少数民族在交往中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理,因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强烈而鲜明,各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卫心、自强心都很强烈,民族自尊和较高的自我要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他们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当接受异质文化和现代生活遇到障碍时,通过努力效果仍不佳时,他们会产生自怨情绪。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爱护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引导这种自尊心朝向民族大团结、共同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努力。另外民族的宗教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宗教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既要坚定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与主要经验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 举措与主要经验 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给予了特殊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对当前和今后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继续坚持,而且对其他多民族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统治阶级出于统治的需要,曾相继制定或发布过一些民族教育方面的政策,比如明、清统治者把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作为“治国安边”的一项统治政策,在民族地区兴办了一批义学、社学、书院等,但这些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且这些都建在临近汉族的地区或民族地区较发达的城镇,在少数民族乡村没有学校可言。民国时期,受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民国政府虽然也设立了蒙藏教育司,专管蒙藏回疆的教育,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实际上政府根本就无暇顾及民族教育,上述机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蒋介石出于军事的考虑和政治目的,开始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规,兴办了一些学校。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内战,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大汉族主义”的教育政策,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出现了倒退局面。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消极乃至反动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大部分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落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形态。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只是寺院和经堂教育,没有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个别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有少量的私塾、学堂和中小学校,但主要面向贵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难以进入。因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几乎是空白。据统计,1949年以前,全国没有一所正规的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极低,如新疆地区1928年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宁夏1949年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10%,西藏及凉山彝族为2%。教育发展的落后,导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盲率极高。据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有22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在95%以上。即使文盲率较低的朝鲜、蒙、乌兹别克等民族的文盲率也在40%-60%之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坚持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实施多种政策,不断加大倾斜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1951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和任务,并决定在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的对策及建议 ——XX乡关于开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搞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康,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小康,更谈不上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认识贫困、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西部,距XX县政府驻地 34 公里,东邻堕却乡,西与水城县红岩乡接壤,北靠堕却乡郎节坝,南与中寨乡接壤,坐标位置为:105°13′18″—105°16′25″,北纬26°13′22″—26°16′58″。 XX乡是一个彝族、仡佬族、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有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农户2962户,总人口12510 人,少数褡迦丝?SPAN lang=EN-US>702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6.2%。其中:彝族

人口 3891 人,占总人口的 31.1%, 仡佬族人口 1387 人 , 占总人口的 11.1%, 布依族人口1013 人 , 占总人口的8.1%, 苗族人口 738 人 , 占总人口的 5.9%。 二、贫困现状 全乡2962户农户中,有贫困户569户,贫困人口2232人,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7.8%。其中:绝对贫困户237户,739人;低收入人口332户,1493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068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5.2%。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按照《民族乡工作条例》,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大多数贫困民族村、民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还处于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全区7个村,经XX 年乡村债务清理,村级债务达103.7886万元。主要是通过农发行、信用联社贷款,全部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如道路硬化建设、中小学校、村级多功能活动室等的修建。村级无集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实现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具有经济、政治和国防方面的现实意义,还将对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部分,我国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拉大成为影响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根源。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加速全国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开发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所需资源的保证程度,民族地区经

济的振兴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从而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接力,民族地区经济的长期落后,将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拖累和包袱。 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这既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又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快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的进步是全国进步的一部分;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全国现代化就不完整;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团结;没有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彻底解决民族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缩小民族区域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董茂成 兴文县是宜宾市散杂居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以世居的苗族为主,有苗、羌、回、彝、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共4.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6%,其中苗族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3%,苗族人数和占全县人口比例均为全省第一,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全县目前有5个苗族乡(全市13个民族乡),另外还有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千人以上的乡镇。 一、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一)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思路明晰,“金色烤烟、白色生猪、蘑菇、绿色蚕桑、黑色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的效果明显,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至2007年,5个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达57183万元、财政收入401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了565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网改造”、“公路通乡通村”、“农村能源”、“少数民族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交通、电力、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乡镇100%的村通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广播电视、80%的村通程控(含无线接入)电话、90%的村通移动电话,全县共有507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改造了住房,2008年95户正在改造中。 (二)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投入,加上县级财政配套,每年向我县民族地区投入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县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0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住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940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200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县级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增加到25万元;2008年,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乡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 地区的教育工作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要求我们:当今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可是,这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又谈何容易呢?简直就是一个最高要求和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地区差异和现实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 要想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我肤浅地认为,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情况基本都趋于有家庭贫困,单亲孩子、孤儿、汉语不熟练、不会写字和最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会做等。这些因素就是造成该地区适龄儿童辍学、逃学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就得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如在经济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发动全班同学去关心帮助,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家访等,一步一步地使这部分学生转变或彻底放弃厌学、逃学的观念,这样就养活了学生的辍学。 二、对家长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有部分家长的思想极为落后、守旧。他们认为孩子读书无用,官都被我们“大汉族”当完了,送孩子读书不但

家里少了一个找猪菜或放牛的劳力,而且还要支付他们眼里认为不该开支的笔墨纸张钱,所以他们宁愿强留孩子在家干活,也不情愿送孩子到学校读书,这就给我们正常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难。要彻底转变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思想落后、守旧的观念。我个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人师,一定要谦虚,多进行家访,多与家长谈心,对他们进行道理说服,或向他们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及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所给予的很多优惠政策,让他们知道读书不仅是对个人、家庭,甚至对他们祖祖辈辈所耕作的那遍土地,对社会,都极其重要。 三、对地区群众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虽然极为落后和守旧,但在关键时刻,他们都听村寨中有声望的领头人的话。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来开展地区群众的教育工作。首先是向他们大力宣传,目前党和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所给予的很多优惠政策,从而让他们积极送子女入学。其次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小组领导搞好关系,充分利用他们在寨中的威望去做好群众工作。第三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们,为人师一定要谦虚,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地区群众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对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困难的、艰巨的。但面对困难,没有哪个人选择逃避,而是在现实工作中去探索、学习、尝试一切实用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认真、细致地去努力工作,才能较好地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他各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域却相当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东至台湾,南达海南岛,西到新疆、西藏、北至宁夏、内蒙古都有分布。而少数民族分布也有“小聚居”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其具体分布大致情况如下:

满族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以辽宁省为最多;其次有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新疆、甘肃和北京等省、市、自治区。朝鲜族主要集中于吉林省;其次有黑龙江、辽宁等省。现在最大的聚居区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则有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多与蒙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回族分布全国各地,但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为集中,其次则有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新疆等省区。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东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和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维吾尔族大部分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伊犁地区和北疆各地。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族都居住或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甘、青、川、滇四省。门巴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珞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二省,少数在贵州、广西等省(区)。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和湖南、云南等省。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重点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机制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全中国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我积淀的思维定势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 (3)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少数民族 地区仍是牛犁、人背、马驼的传统耕作模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放,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农民种、养出来的物资运不出去买,也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年份降雨量的逐年减少。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自然生长的需求。自然灾害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前期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处于负债运行状态,发展后劲受到严重束缚,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也只能勉强地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调研中有这样一种感受,山高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本科生毕业论文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学 届别2012届 论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特点题目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阿智翠 学号20080840138 指导教师李佳 教务处制 ‘

云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没有抄袭、剽窃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 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目录 1.前言 (1)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1) 1.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 1.1.1“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学校出现的问题 (1) 1.1.2 经济投入严重不足 (1) 1.1.3科技落后 (1) 1.1.4 贫困面大,辍学率高 (1) 1.1.5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 (2) 1.1.6 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2) 1.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2) 1.2.1 政府教育投入主要以“自上而下”投入模式 (2) 1.2.2 农村教师自我价值的理性追求没有得到实现 (2) 1.2.3 就业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就业援助机制不健全……………………………(3 ) 二、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特点 (3) 2.1 物理学科学内涵 (3) 2.2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特点的调查 (3) 2.2.1 调查过程和调查方法 (3)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 三、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发展趋势 (11) 3.1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政府的责任 (12) 3.1.1 教育资源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投入模式 (12) 3.1.2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2) 3.1.3 建立、健全西部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机制 (12) 3.1.4 把促进西部教育发展与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文化结合起来 (12) 3.2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实施的措施 (12) 3.2.1 针对“撤点并校”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2) 3.2.2 针对经济投入不足,科技落后,辍学率高的问题要实施的办法 (12) 3.2.3 针对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应改进的办法 (13) 3.2.4 针对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问题应做的事情 (14) 四、附录 (15) 关于高中学生物理难学的问卷调查 (15) 五、致谢 (15) 六、参考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中国能更好、更快、更强的扎根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认真研究改善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确保中国的稳定发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是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原因、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1)自然环境恶劣。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大多十分恶劣,都存在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西南地区大面积岩溶地区土质恶劣等等。这些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 (2)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西部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进步的影响所占比重较低。由于文化教育落后,造成了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循环。 (4)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有所发展。而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导致了吸引外部资金的动力不足。因此,正在陷入“积累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的不良循环之中。 (5)经济活动中短期行为严重。“资源换增长”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地方衡量业绩的惟一标准,就是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指标,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先选择做那些比较能够“急功近利”的事情。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势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 1.1经济发展落后对教育的制约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首要原因可以归结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因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社会和家庭都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彼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和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教育的落后。 1.2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 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群众

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如此。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对教育缺乏长远目光,对教育的长期投入、高投入难以理解,对子女的教育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同时,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意识至今依然盛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女儿出嫁也就意味着女儿的教育投资的全部收益也将流向夫家。这一观念使得对于家庭收入尚不宽裕的少数民族家庭而言,投资于女儿的教育显然成为了一种没有回报的消费行为,因此对女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积极性自然不如“固守”家庭的儿子。 1.3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不高 自从国家重点关注民族教育事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一些教育资金援助,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困扰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很多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吸引外来的优秀的教师资源,本地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水平不高,学生没有机会领略知识的真正魅力,潜力难以充分发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教师数量不足,普遍缺编,“超级大班”存在,代课教师数量居高不下,外语教师、双语教师奇缺的现象普遍存在。 2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2.1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的

宜春市少数民族地区

宜春市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宜民建字…2008?01号 关于印发《宜春市第一轮对口支援少数民族村组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宜春军分区: 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宜春市第一轮对口支援少数民族村组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实施。 二OO八年三月十四日

宜春市第一轮对口支援少数民族村组 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的自身特点和职能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市民族村组的实际,采取市直单位对口支援社会化帮扶的办法,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差距,使我市民族村组经济社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二、对口支援期限 2007年-2012年 三、对口支援目标与任务 1、帮助受援民族村组基本解决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以及卫生饮用水、程控电话、广播电视、移动通讯接通等问题。 2、帮助受援民族村组调整经济结构,扶持建设建立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具有市场前景的生态农业,发展以“一村一品”为主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实现村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加快受援民族村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帮助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解决就学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并落实好他们的入学升学优惠政策;帮助完善各类文化卫生设施,提高医疗卫生和群众文化水平。 4、抓好人才资源的开发,指导、帮助受援民族村组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培养和扶植一批创业能人。 5、帮助受援民族村组开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搞好精神文明和组织建设,使村容村貌、民主管理、班子建设有较大改观和提升。 四、对口支援方式 1、根据受援方的实际情况,各支援部门和单位应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物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帮助受援民族村组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2、把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穷与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导他们勤劳致富、科技致富。 五、工作要求与检查考核 1、各支援单位接到通知后,应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成立机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深入受援民族村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 、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终审稿)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 宜州市民族中学陈绍斌黄汉帅 摘要: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是实施义务教育难以逾越而又必须逾越的老大难问题,是人权问题、人口问题、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中国更是如此,它已是我国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滞后因素。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观念陈腐、教育内部缺乏活力三个因素。鉴于此,为较好地解决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女童受教育的问题,本文在对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 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女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仍然面临很大歧视,报告认为,20世纪最后10年,全球女童小学入学人数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男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在小学年龄段,全球有1.04亿儿童失学,其中女童仍然占57%。此外,在128个向报告提供数据的国家中,只有52个达到或将要达到中小学教育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报告认为,教科文组织希望在2005年前实现这一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任务十分紧迫。报告还指出,中国在改善女童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不过在中学阶段,男生仍普遍多于女生。 一位学者曾指出:如果哪一个国家实现了农村女童的义务教育,那么,就可以认为它已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伟大目标。这充分说明,女童教育对普及义务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女童教育均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进一步的考察发现,由于民族风俗等对女童教育的影响,使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远远落在男童后面,女童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虽各地区的女童教育均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进一步的考察表明,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远远落在男童后面,女童教育现状出现“三低一高”,即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低,辍学率高;女童入学率明显低于男童,女童辍学率明显高于男童。这一高一低,并不是由女童与男童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和他们的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观念、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一般说来,制约男童教育发展的主要是经济因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制约女童教育发展的,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社会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各地区的女童教育所以展现出不同特点,是与这些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等诸多因素,严重损害了女童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一)经济拮据,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女童教育发展陷入困境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如何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的思考我们这次的社会调查到了云南的边陲——德宏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州总人口10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8万人,占总人口的19.53%;少数民族人口54.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景颇族12.89万人占叫较多数,同时又是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的状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在这个地区新闻传播的效用是大打折扣的,民族语言和多民族杂居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发布、沟通、接受和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对于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新闻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关系协调、教育等社会功能。新闻传播所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广泛的、强力的渗透性。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新闻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对新闻传播制约较大,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硬件设施不足、传播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均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新传播方式,以充分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对于如何强新闻传播的效果做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沟通障碍

我认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障碍在于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低下就决定了一般的新闻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高,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从1949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1951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并规定“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还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凡有现代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进行教学”。1958年后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其它地区都取消了民族教育文字教学方式。1972年后民族地区全部照搬汉族地区的教育模式,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大受影响。1978年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的教育制度逐渐得到纠正,双语双文教育逐步得到实施我们可以看出我搞的少数民族教育是一个几经波折的过程,所以当地的上了年纪的人的不仅汉语水平不太高连本族的语言水平也不太高。这给当地的新闻传播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们了解到虽然现在是实行的双语教育,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以本民族教育为主,我们问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说“我们学汉语就跟你们学我们的语言一样困难”我想想也是啊。毕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除了课堂基本不使用。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就好似一门外语,掌握程度并不高。这也使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基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能够认识汉字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找仪的当地的同学来帮助我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