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学史

美学史

美学史
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名篇选读

1、柏拉图:《会饮》——第俄提玛的教诲5

I、背景 5

§1、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及其主要美学观点 5

§2、柏拉图的一些主要美学观点 6

II、《会饮》 6

§1、《会饮》的主要情节 6

§2、前五篇讲词的主要内容 6

§3、第俄提玛的教诲7

2、亚里士多德:《诗学》7

I、背景8

II、《诗学》的主要内容8

1)、模仿[mimesis](§1-3)8

2)、悲剧(§6-22)9

3)、史诗(§23-24)11

4)、诗的评价问题(§25-26)12

3、普洛丁:《九章集》卷一第六章12

I、背景12

II、《九章集》(Enneads)卷一第六章“论美”的主要内容13

§1、美的本质 13

§2、理念 14

§3、审美能力 14

§4、心灵的美 14

§5、心灵美的原因14

§6、净化 14

§7、绝对美14

§8、观照绝对美的方法14

§9、观照绝对美的条件15

4、休谟:《论趣味的标准》15

I、背景15

一、中世纪15

二、文艺复兴 15

三、17世纪16

II、《论趣味的标准》16

一、背景 16

二、《论趣味的标准》的主要内容17

5、伯克:《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第三部分“论美”20

I、背景20

II、《“论美”》的主要内容21

6、莱辛:《拉奥孔》第16、17章24

I、历史背景24

甲、法国启蒙运动24

乙、德国启蒙运动24

II、《拉奥孔》的主要内容25

III、《拉奥孔》第16章26

§1、画与诗在题材上的区别26

§2、“物体”与“动作”的相互关系26

§3、《荷马史诗》中的例子27

IIII、《拉奥孔》第17章27

§1、双重责难 27

§2、诗的图画 28

§3、散文和诗在语言上的区别28

§4、来自诗人的证据28

7、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第一章“美的分析”28

I、康德的哲学体系28

1、三大批判29

2、《判断力批判》的结构30

II、《美的分析论》30

第一个契机:从质的方面看30

第二个契机:从量的方面看31

第三个契机:从关系的方面看32

第四个契机:从模态的方面看32

补充:33

8、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12-19封信34

I、背景34

II、《审美教育书简》第12-19封信的主要内容34

§12、两种冲动34

§13、两种冲动的相互作用34

§14、游戏冲动34

§15、美35

§16、两种美35

§17、两种美的作用35

§18、解决这个问题:美作为理性与感性的和谐35

§19、从规定性的角度看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协调35

总结和补充: 36

9、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36

I、背景:黑格尔的主要理论 36

1、哲学方面36

2、美学方面36

II、《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的主要内容38

一、理念 38

二、理念的客观存在39

三、美的理念 39

10、克罗齐:《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第一、第二章(直觉与表现、直觉与艺术)40

I、背景40

1、黑格尔主义:左派和右派40

2、克罗齐的思想体系40

II、《美学理论》第一、二章的主要内容41

一、直觉与表现41

二、直觉与艺术42

11、尼采:《悲剧的诞生》第1-5节 43

I、背景44

1、唯意志主义:从叔本华到尼采 44

2、尼采44

II、《悲剧的诞生》第1-5节的主要内容44

§1、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45

§2、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在希腊艺术中的结合45 §3、阿波罗神的根基:对生存的恐惧45

§4、梦与现实的关系46

1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46

I、背景46

1、西方马克思主义46

2、本雅明46

II、《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47 前言47

I、机械复制47

II、本真性47

III、韵味的消失47

IV、礼仪与政治48

V、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48

VI、摄影 48

VII、对摄影的误解48

VIII、演员48

IX、表演 49

X、电影与观众的关系49

XI、电影与现实49

XII、观众对艺术作品态度的变化 49

XIII、视觉无意识49

XIV、达达和震惊美学49

XV、两种接受方式49

后记50

13、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50

I、背景:符号学50

II、《符号学原理》51

导言51

I、语言与言语51

II、所指和能指53

III、横组合与系统54

IV、直接意指与含蓄意指55

结论:符号学研究56

14、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作品与真理”56

I、背景56

1、现象学56

2、海德格尔56

II、《艺术作品的本源》,“作品与真理”57

1、《艺术作品的本源》57

2、“物与作品”57

3、“作品与真理”58

III、影响 59

阅读材料

1、柏拉图:《会饮》“第俄提玛的教诲”

《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11-292页。

《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2、亚里士多德:《诗学》

《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3、普洛丁:《九章集》卷一第六章“论美”

《九章集》卷一第六章,缪灵珠译,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5-200页。

《九章集》卷一第六章,《美学文献》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4、休谟:《论趣味的标准》

《论趣味的标准》,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10-530页。《论趣味的标准》,《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杨适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

5、伯克:《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第三部分“论美”

《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李善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6、莱辛:《拉奥孔》第16、17章

《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7、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第一章“美的分析”(第1~20节)

《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8、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十二~二十封信

《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9、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

《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10、克罗齐:《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第一、第二章(直觉与表现、直觉与艺术)

《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田时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韩邦凯、罗芃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11、尼采:《悲剧的诞生》第1-5节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修订本),周国平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

《悲剧的诞生》,赵登荣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

1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朱更生校,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

13、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

《符号学原理》,《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然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59-329页。

14、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作品与真理”

《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3-41页。

1、柏拉图:《会饮》——第俄提玛的教诲

《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11-292页。

《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I、背景

§1、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及其主要美学观点

一般说来,成熟时期古希腊文化的特点是理性,哲学家对真理很感兴趣,提出了“意见”和“真理”的对立,实际上也可以看作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这就是说,流行的观念不见得就是对的,是真理;真理往往隐藏在事物的背后。于是需要寻找事物背后永恒不变的规律。这意味——感性世界和超验世界的对立开始出现。早期的哲学家被称为“自然哲学家”,他们对自然世界(宇宙)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最有影响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数是宇宙的本质和基础;二、宇宙是和谐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的。】2、赫拉克里特“存在者不变化,变化者不存在”

赫拉克里特发现了存在和生成的矛盾,“存在者不变化,变化者不存在”。【他的另外两个主要观点是:一、火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因素;二、模仿说:“人从燕子学会了筑巢,从鸟儿学会了唱歌”。】

3、德谟克里特

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了原子说,认为世界是由非常小的物质——原子——构成的。

4、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没有著述,他把哲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他整天在街上跟人讨论,指出常识概念的错误,使对手不能自圆其说。这种谈话方式被称为“反讽”,也叫“助产婆式的”探讨方法。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很难看出他的立场,也可以说他的思想带有一定的怀疑论色彩。不过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不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揭露别人的错误是为了引出确定的结论。

苏格拉底跟别人的谈话主要记录在柏拉图的对话录里,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分不清其中的一些内容到底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的观点。

§2、柏拉图的一些主要美学观点

一般归在柏拉图名下的美学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模仿说(《理想国》卷十)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最著名的例子是三种床:床的“理念”;现实的床;画出来的床。英文通常把“理念”译为“形”(Form)。

2、艺术的社会作用(《理想国》卷十)

这是从艺术的模仿性质推导出来的。【艺术模仿的是现实,但理念才是最真实的】;现实已经离真实远了一层;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离真实(真理)更远,“与真实隔了三层”。艺术所表现的是虚幻的东西,并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诗人描写现实,把它当作真实的东西来对待,这就会误导人们。此外,诗人描写神的缺点,会导致人们对神的不敬重;诗人描写人生的痛苦,迎合人们的感伤癖和哀怜癖,损害人们坚强勇敢的品质,使他们失去行动能力。因此,除了描写神的完美无缺和人的高贵品质的诗人,其他诗人都应该赶出“理想国”。

3、灵感说(《伊安篇》)

诗的创作不是凭技巧而是凭灵感。诗人不需要技巧,例如虽然描写战争,却没有专门的军事知识;描写鞋匠,也没有鞋匠的专门知识。士兵、将军和鞋匠都不是诗人;那么诗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诗人是在失去平常理智的条件下进行创作的。诗之所以具有感染力,也是因为神力的依附,神灵借诗人表达自己的观念。

4、美的概念分析(《大希庇阿斯》)

【“恰当”、“有用”、“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都不能作为美的定义。】理由分别是:一、恰当能使事物看起来更美,但这会导致外在美和本来的、实质的美之间的分别。仅仅使事物外表显得美的东西,不能当作美的定义或本质,因为它是暂时的、偶然的;二、有用的不等于美的,这会使美和“善”(好,good)产生概念上的混淆;

三、视觉、听觉不能包括所有的美的类型,例如行为、制度、习俗的美是不诉诸感官的。苏格拉底最后的总结是:“美是难的”。

II、《会饮》

§1、《会饮》的主要情节

阿伽通的第一部悲剧获奖,在家里举行宴会(symposium)以示庆贺,苏格拉底、斐德若、厄里克希马库斯、泡赛尼阿斯、阿里斯托芬等人在座,一起讨论对爱神(Eros)的看法。Eros与欲望有密切联系,古希腊没有性(sex)这种观念。

故事是由阿波罗多洛斯讲述的,他讲的是他自己向格劳孔转述的内容,而阿波罗多洛斯本人又是从阿里斯托得莫斯那里听来的。也就是说,故事从阿里斯托得莫斯——阿波罗多洛斯——格劳孔和《对话录》设想的读者,经过两个人的口,转述了三次。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安排是有深意的。

§2、【前五篇讲词的主要内容】

1、斐德若

爱神是最古老的、最受敬重的,能使人拥有美德和福气。

2、泡赛尼阿斯

爱(Eros)应该分为两种:天上的,人间的(或属天的,属民的)。这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被爱的人要顺从爱的人,爱的人要在知识和品德方面扶助被爱的人。实际上是为同性恋辩护。

3、厄里克希马库斯

爱就是使对立的东西统一、协调起来,医学、音乐都是如此。这是把爱推广到一切事物身上去。

4、阿里斯托芬

关于爱的产生原因的荒唐神话。从前,人分三种:男人、女人、兼性人。宙斯把人分开,其中一半渴望与另一半结合。于是出现同性恋和异性恋(追求男人的女人、追求女人的男人、追求男人的男人、追求女人的女人)。

5、阿伽通

爱神是正义、明智、勇敢、智慧的。他在爱神身上堆了很多漂亮的词句。

§3、【第俄提玛的教诲】

苏格拉底说他关于爱的知识是从第俄提玛那里学会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位曼提尼亚的智者是个女人。

阿伽通对爱神的颂扬非常浮夸。在进入对第俄提玛观点转述之前,苏格拉底用他惯用的方式对阿伽通进行了追问。

首先,爱有没有对象?这是肯定的。

其次,爱的对象的性质是:它是还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是爱的人想要得到的东西。

1、爱的本质是欲望。

前面之所以要提出爱的对象的问题,是因为爱和爱的对象很容易混淆,而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爱的对象是美的,但是爱却是美的缺乏。缺乏是欲望的动力。阿伽通颂扬的是爱的对象,而不是爱这个行为。苏格拉底则把二者同时包含在爱这个概念里。

同时从爱与爱的对象(被爱)的角度看,爱神既不美,又不善。但不等于既丑又恶。

由于他不完美,所以Eros也不是神,而是精灵。

爱神的出身,表明他的两种属性:既丰富又贫乏,既有知又无知。

这个地方已经跟哲学联系了起来,介于有知无知之间是哲学的特点。

2、爱追求的是美好的东西。

分两层:

爱美(善)是为了追求快乐。

名称的歧义或误用。制作与诗(poem)的关系。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说爱是美好事物的追求。只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如谋钱财、搞哲学)不用“爱”这个词。

3、爱的目的是通过美来生育。

美只是一个中介。

4、爱美和生育是为了追求不朽。

动物也有类似于爱的行为,如哺育后代。这是为了追求生命不朽。

5、生育分为两种:身体的生育和灵魂(精神)的生育。

灵魂追求的是智慧,智慧是一种美,并且是最高的美。爱智慧就是“哲学”(philosophy)。

6、观照最高的美(智慧)的途径。

1)身体的美(kala somata)。

2)形相的美(eidei kalon)

3)习俗的美(nomois kalon)

4)知识的美

5)美本身

2、亚里士多德:《诗学》

《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I、背景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是柏拉图的学生,著作很多,涉及的范围很广,如逻辑学、物理学、心理学、气象学、自然史、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等。比较有名的有:《形而上学》、《工具论》、《物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他出生于马其顿,曾是马其顿的菲利普即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年轻时赴雅典,在柏拉图门下学习了20年。公元前335年,他在吕克昂(Lyceum)创立“廊下学派”(Peripatetikos),也称“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以逻辑为基础对研究各门知识,比柏拉图更具有理性化的特点。

《诗学》原名为《论诗》(Peri Poietikes),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有人认为失传的第二卷可能是讨论喜剧的。现存《诗学》的内容可以分为五部分:

I、(序论,1-5章)……………………模仿。

II、(6-22章)…………………………悲剧。

III、(23-24章)………………………史诗。

IV、(25章)……………………………对诗的评价。

V、(26章)……………………………史诗与悲剧的比较。

我们把最后两部分当作一个讨论主题来处理,所以将全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II、《诗学》的主要内容

1)、模仿[mimesis](§1-3)

诗是一种模仿。各门艺术间的区别也跟模仿有关,具体说,表现在三个方面:

§1、模仿的媒介

开头说要讨论诗的艺术的种类,这是用的逻辑、理性、科学的方法。苏格拉底时期是古希腊理性探讨流行的时期,由文艺时期转向了哲学时期(朱光潜语)。

媒介的类型,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

A、颜色、姿势——————画家、雕塑家————(造型艺术)

B、声音(节奏、音调)——演员、歌唱家、管乐、舞蹈(音乐)

C、语言—————————史诗、悲剧—————(叙事文学)

媒介可以交叉使用。

媒介跟人的感觉方式是对应的。康德也用这个方式来对艺术进行分类。

诗与哲学的区别不在“用韵”。可以说二者的关系是整个《诗学》的核心之一,也是古希腊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后面还要遇到。

§2、模仿的对象

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但不是一般的人,要么比一般人好(悲剧),要么比一般人坏(喜剧)。

初步涉及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模仿的方式

主要涉及史诗和戏剧在叙述形式上的差别。

史诗:另一人叙述。

戏剧:人物出场(即表演)。

戏剧(drama)来源于dran,有“动作”的含义。

补充:

喜剧(comedy),来源于komai,乡村、郊区。

悲剧(tragedy),来源于ηραγωδ?α[tragodia],山羊之歌。

§4、诗的起源

1)模仿的本能

2)音调和节奏感

二者都是人的天性,能引起人的愉悦。

诗分两种,起源不同,形式逐步完整:

讽刺诗(打油诗)——————喜剧

颂神诗、赞美诗——史诗——悲剧

§5、史诗和悲剧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模仿严肃的行动。

区别:史诗用韵文,悲剧用散文;史诗没有时间限制,悲剧有时间限制。

2)、悲剧(§6-22)

§6、悲剧的定义和结构

定义: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些情感得到陶冶。(罗念生译)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陈中梅译)

这个定义把悲剧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涉及四个方面:

对象;

媒介;

方式;

效果。

前三个方面是对前面讨论的总结。最后一个方面,陶冶,原文是katharsis,朱光潜译为“净化”。这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解释很多。

结构

情节(Plot)

性格(Character,人物,行动者)

言词(Diction)

思想(Thought)

形象(Spectacle,戏景,场景)

歌曲(Song)

为什么必然有这六个因素?原文有一些论述和分析。

情节是基础,比性格重要。这里有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情节是内容,其余都可以看作是表现形式。

§7、悲剧的布局

完整:有头,有身,有尾

有机:大小比例合适

适当:有一定长度

跟前面悲剧的定义一样,这里也有一种形式化的倾向。不注重悲剧的内容,只讨论其形式。即使在研究内容的时候,也是从形式的角度着眼的(例如好人、坏人)。这种观念对古典主义有重要影响。

§8、整一性

情节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应该完整。完整是指行为(所做的事)完整,而不是指写一个完整的人。

§9、诗和历史的区别

这是从情节的整一性推导出来的。

历史——————描写已经发生的事,特殊性。

诗———————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普遍性。

因此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这是以哲学作为判断标准。

§10、情节的简单与复杂

复杂的行动是有“发现”和“突转”的。

§11、情节的三个成分

突转、发现、苦难。

§12、悲剧表演的组成

开场、退场、合唱等。

§13、情节的过程和结局

(1)、情节安排的原则:

复杂;

引起怜悯和恐惧。

(2)、组合模式:

实际上有四种组合,但亚里士多德只提到后面三种。

好人——走运

好人——遭殃

坏人——走运

坏人——遭殃

这些组合都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所以,只能描写不好不坏的人遭殃。

结局有两种:单一结局和双重结局,前者较好。

§14、引起怜悯和恐惧的事的性质

(1)、事情应该发生在亲属之间

(2)、组合模式:

组合因素:

已遂——未遂

知情——不知情

可能的组合:

【知情+未遂】

【知情+已遂】

【不知情+未遂】

【不知情+已遂】

第三种没有提及。最后一种是最好的处理。

§15、性格

要求:

1)、善良

2)、适合

3)、相似

4)、一致

不能用“机械降神”(Deus ex Machina)的办法。

§16、“发现”的种类

标记引起的;

拼凑的;

回忆引起的;

推断而来的;

等等。

§17、言词和大纲

§18、“结”和“解”;四种悲剧

复杂剧;

苦难剧;

性格剧;

穿插剧。

§8-18都是在讨论情节。情节是诗(悲剧和史诗)的基础、灵魂。

§19-22、言词、思想

主要是修辞方面的问题。“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3)、史诗(§23-24)

§23、史诗的结构

跟悲剧相似。

§24、史诗的种类、格律、情节的合理性

简单史诗;

复杂史诗;

性格史诗;

苦难史诗。

4)、诗的评价问题(§25-26)

§25、对诗的指责及其反驳

对诗的指责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

1、虚构(描写不可能发生的事);

2、不近情理(不符合实际情况);

3、有害(描写不道德的行为);

4、有矛盾(使用修辞手法而导致词语上的歧义);

5、技术处理不当。

辩护:

诗和实际行为的衡量标准不一样,艺术有自己的标准,不能把二者混同起来。技术处理不当是诗本身的问题,其余都不是。

§26、史诗和悲剧的优劣

悲剧比史诗优越,理由是:

结构上更完整;

艺术效果更鲜明、直接。

总结:

1、亚里士多德肯定了艺术(诗)与真实的关联,即诗比历史更真实,这是对柏拉图的纠正和发展。

(柏拉图把诗与哲学对立起来,认为后者通向真实,前者是虚幻的。亚里士多德用必然性和实然性取代了这种对立,诗所描写的东西具有普遍性,因此跟哲学是相通的。这个问题既涉及模仿论,也涉及诗与哲学的关系。)2、亚里士多德以一种逻辑、科学、形式化的方法研究诗,使理性居于支配地位,而情感、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则成为附属的东西,对古典主义有重要影响。

3、普洛丁:《九章集》卷一第六章

《九章集》卷一第六章,缪灵珠译,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5-200页。

《九章集》卷一第六章,《美学文献》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I、背景

亚里士多德之后,比较有名的美学著作是:

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前65-公元8)的《诗艺》(Ars Poetica)

是写给罗马一贵族的书信,用诗体写成。

内容较零乱,大体分三部分:

1、泛论诗的题材、布局、风格、语言、格律及其他技巧;

2、讨论诗的种类,主要为悲剧;

3、讨论天才、批评、修改等问题。

强调向希腊古典作家学习,基本上没有脱离亚里士多德的范围。

短语“诗如画”(ut pictura poiesis)影响较大。

朗吉努斯(Casius Longinus,213-273)的《论崇高》(Περ??ψοσ?,peri Hupsous,On the Sublime)

也是一封写给罗马贵族的信,顾名思义,主要讨论诗歌中崇高风格及其效果,应该属于修辞学的范畴。一般分为6篇,共44章。

崇高风格的5个要素(第8章):

1、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

2、强烈深厚的情感;

3、修辞格的妥当运用;

4、高尚的文辞;

5、庄严生动的布局。

前2种凭天资,后3种靠人力(或学习、修养)。

崇高是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因此影响很大。有一定的罗马文化的特点,对亚里士多德有所突破。

II、《九章集》(Enneads)卷一第六章“论美”的主要内容

普洛丁(Plotinus,205-270)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师祖。生于埃及,在罗马讲学20年。著作由门徒编为《九章集》。主要观点有“流溢说”。

§1、美的本质

(1)美的分类:

感觉的美——视觉、听觉

非感觉的美——事业、行为、学问、品德

分享的美——物体

本身的美——美德

问题:有没有高于这一切的美?

(柏拉图的区分:美的事物;美本身)

(2)关于美的一些错误观点

论题:美是整体、对称、适度再加上悦目的颜色。

反驳:整体美,部分不美?太阳的光辉、黄金、星光都是单纯的,不是由于组合。

美的事业也不存在对称。

论题:美是和谐一致。

反驳:恶人的言论也是一致的。

§2、理念

物体美的特质:

美——心灵(soul)喜欢

丑——心灵拒绝

这是心灵寻找同类的活动。

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念(形、理性、理想形式)。(流溢说)

§3、审美能力

心灵能够直接把握理念,把杂多统一起来。

(火本身是理念,因为能发光发热,分享了颜色的理念)

跟柏拉图相似,这是把心灵(灵魂、精神)而非感觉器官本身看作审美载体,后来的黑格尔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把感觉的美和非感觉的美统一起来。

§4、心灵的美

最高的美是超越感官的。只有心灵能见到它。起原理跟感官的美相似,没有见过的东西不会感受到它的美;感受到以后能获得强烈的快感。

§5、心灵美的原因

美是一种爱(渴望)。(柏拉图已经说过)

什么东西使心灵变得可爱?

不是颜色、容貌,而是纯洁、正直等美德。

以丑来对比。丑使心灵受到污染。(灵魂与肉体的对立也来自柏拉图。)

§6、净化

净化就是

1、摆脱肉体快乐,因为它是不洁的;

2、获得、接近理性(神明)。

美与善同类(二者统一于理性);丑与恶同类。

§7、绝对美

善也是欲望的对象,也是美。接近善必须走向上的道路,摆脱肉体的羁绊。

关于神的描述。(神秘主义,可能受基督教影响,传说普洛丁的老师是基督徒。)神是善与美的统一,是绝对美、纯粹美,是生命、理性、存在的依据。

§8、观照绝对美的方法

不用肉眼,而要用内心的视觉。

肉体和物质的美是虚幻的。

(纳尔西斯、奥德修斯的寓言。)

§9、观照绝对美的条件

1.向外:使心灵习惯于看美的事业和行为;

2.向内:使自己变得高尚

思考与讨论:

1、美在于形式还是形式背后的心灵(精神、灵魂、理性)?

2、能否用感性和理性的区分来定义美?

3、美有没有等级高下之分?

4、美和善是什么关系?

4、休谟:《论趣味的标准》

《论趣味的标准》,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10-530页。《论趣味的标准》,《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杨适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

I、背景

从普洛丁到休谟,我们越过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及17世纪的一些重要人物,因此需要对这几个阶段的美学思想略作介绍。

一、中世纪

1)圣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忏悔录》

他的代表性的观点是给物体的美下的定义,即“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另外也认为丑是构成美的一个因素。这些可能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观念,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普洛丁已对这些观念作了分析。

2)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6-1274),《神学大全》

主要观点:

甲、美的三个要素:①完整;②和谐;③鲜明。

乙、美是直接、感性的愉悦。(“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这就把美和善区分开来,对后来的康德有影响。

二、文艺复兴

1)但丁(Dante,1265-1321),《致斯卡拉大公信》、《论俗语》

诗的四重意义说:

字面意义;寓言意义;哲理意义;奥秘意义。

2)达·芬奇

绘画高于雕塑和音乐

三、17世纪

布瓦洛(Boileau Despreaux ,1636-1711),《论诗艺》

古典主义。大体上还是属于亚里士多德的路子,可以说更加严格和规范,如“三一律”。

II 、《论趣味的标准》

一、背景

1)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

以17世纪笛卡尔为起点,西方哲学和美学也由本体论范式转入认识论范式。

二者的主要区别:

存在? 识事物?

认识论又分为两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二者的主要区别:

国、德国)

天生具有的理性能力

性) 定性;纯粹的认识 莱布尼兹、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

国) 的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印象的结果 验)

用性;功利主义

布斯、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柏克、

2)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A、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白板说”;观念联想(Association of Ideas)

B、夏夫兹博里(Shaftesbury,1671-1713)

“内在感官”(第六感)

C、哈奇生(Francis Hutcheson,1694-1747)

内在感官,为夏夫兹博里辩护;

绝对美(如和谐的音乐)和相对美(模仿性的艺术作品)

二、《论趣味的标准》的主要内容

§1、人们的趣味是不一致的

§2、争论分歧的两种情况

A、歧异针对词语的具体用法而非一般原则(审美和批评问题,如优美,恰当,简明,生动等词语)

B、歧异针对一般原则而非词语的具体用法(科学和理论问题)

§3、伦理学上不一致的情况

道德上的不一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情感的因素,因为在理智上,人们对善恶好坏没有分歧;二是因为语言的原因,在语言层面上,“美德”和“恶习”都具有相对固定的内涵。

§4、§5、趣味争论上的形式和实质

形式争论:一般性、原则性问题的争论,没有多大价值;

实质争论:词语具体内容上的不一致,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6、提出问题:寻找趣味的标准

§7、反对意见:“趣味无争论”

原因是,趣味不属于理智,而属于感觉;感觉是因人而异的。

理智——事物的内在属性——检验的标准的一致性、唯一性

感觉——人的主观感受——标准的多样性

美属于感觉,也是一种主观感受:

“美就不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内在属性,它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每个人只应当承认自己的感受,不应当企图纠正他人的感受。”

中国曾争论过的美在主观还是客观就属于这种思维范式。

§8、反驳

人们能够就艺术作品的差异和好坏达成一致看法。

§9、写作或艺术规律的特点

A、写作规律来自经验而不是理性或因果推理;其中包含着想象力的作用

B、这种规律虽然不精确,但肯定是存在的。

那么,如何解释那些不守绳墨的作品?

回答:①那些作品能给人快感不是因为违反规律,而是因为有其他优点,这些优点可以抵销对规律的违背;②如果说快感来自毛病,这是不对的,因为毛病不能给人快感。

§10、文艺规律的运用受到条件的限制

条件主要指人的感觉情况,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人才能真正了解作品。

§11、作品受推崇的不同情况

天才的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平常的作品只能获得偶然的暂时的成功。

§12、普遍的褒贬原则

存在着永恒的、人们一致认可的作品,那么也就存在着共同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源于人的感觉的一致性。只要器官健全,人们感觉到的内容一定是相同的。(这是立足于“普遍人性论。”)

§13、感觉是有条件的

内心器官的毛病也能扰乱正常的感觉,因此不能期望每个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14、§15、§16、敏感

用桑丘的例子说明人们的感觉通常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敏锐,而敏感对审美鉴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酒桶里确实有钥匙,这证明美的一般规律是存在的,只是人们的感觉还不够敏锐罢了。

§17、敏锐的审美感是令人向往的品质

§18、训练

只有训练才会使人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有精细的感觉和品味

§19、观察方法

由于需要训练,所以必须虚心、仔细观察和阅读作品,才能作出判断。

§20、美的程度及其判断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高级美的判断,只能通过一切时代一切地点公认的经典作品来锻炼审美鉴赏力。

§21、偏见

必须摆脱偏见才能进行真正的鉴赏。摆脱偏见包括:

A、进入作品当时的情境;

B、抛弃敌友立场;

C、根据艺术作品当时的风俗来评判。

§22、理智和见识

理性不是趣味的组成部分,但具有指导作用。

A、发现整体的完整性;

B、理解作品要达到的目标;

C、判断所描写的事物是否合理。

§23、§24、§25、理想的批评家

理想的批评家是非常罕见的,原因是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但是,只要采取合适的办法,能够证明某些人在鉴赏方面具有权威,就可以说鉴赏的标准是统一的。

§26、§27、感觉的确定性

感受甚至比科学、哲学更确定,因为哲学体系诉诸理性,可能被其他体系取代;而艺术诉诸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得到一切人的认同。

(从这里可以看出休谟对理性的怀疑态度。在他这里,情感是比理性更基本的东西。)

§28-§31、影响鉴赏判断的另外两个因素:个人气质和不同习俗

不同性格的人喜欢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习俗影响到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32、§33、判断艺术作品中习俗的标准

古怪但无害的习俗是可以接受和克服的;

古怪但有害的习俗不可以接受,会影响艺术作品的质量。

§34-§36、判断宗教的标准

不迷信的宗教可以接受(宽容)

迷信的宗教损害艺术作品的质量。

总结:

休谟立论的基本原则:

1)普遍人性论;(这实际上是趣味具有共同标准的终极原因;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2)尊重情感,排斥理性;(经验主义倾向,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因为这也意味着尊重习俗。)

3)把美看作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这构成近代美学的基本认识。)

4)坚持审美和道德的统一性。(审美的问题和道德的问题一起讨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这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因为它肯定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权威性,使审美构成一个缓和政治统治的领域。)

5、伯克:《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第三部分“论美”

《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李善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I、背景

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英国政治家和政论家。代表著作有《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1756)、《法国革命论》(1790)等。

《崇高与美》分为五个部分:

(1)论崇高与美所涉及的快感和痛感以及人类基本情欲;

(2)论崇高;

(3)论美;

(4)论崇高与美的成因;

(5)论文学的作用与诗的效果。

本文选自第三部分。

伯克把人类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涉及“自我保存”,即个体生存的本能;一类涉及“社会生活”,即群居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笔记 序论 1、序论重点两个,一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变成一门社会学科的经,二是美学史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编写马克思唯物主义。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美学跟逻辑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美学研究具体的感性或形象思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奠基石。 3、1)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从方法论上看,文艺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美学历来和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 2)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 3)近代自然科学蒸蒸日上,他也闯入文艺领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是文艺创作者而且还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和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自然科学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有益影响,美学不再依附于哲学与逻辑学。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此后美学又受到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的影响。 4)西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西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改换,不值一提。随着工人运动的上升,文艺和文艺理论成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 4、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萌芽 一、希腊文化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起源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也就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代。 2、希腊文化起源于地中海的爱琴海一带岛屿和亚平宁半岛,起初是奴隶制度。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奴隶制度以及土地集中形成土地贵族阶级。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美学起源的时代,由于战争以及工商业贸易的发展,新产生了进步的民主阶级。土地贵族阶级与新生的民主阶级对立。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大多是土地贵族阶级的文化。 4、希腊神话,起源:原始公社与氏族社会--口头流传--前六世纪形成荷马史诗;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之中,特别是悲剧。祭神节和文娱节的演戏是希腊人受教育的机会。三大悲剧家 5、公元前五世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也很繁荣。雕塑艺术发展到顶峰。 6、希腊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做基础的。 7、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达到了黄金时代,即伯里克利斯时代。这个时代,希腊文化从传统思想统治转化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的三个原因: 1)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带动了哲学的研究;2)新生民主阶级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的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民主阶级里的诡辩派促使希腊思想由研究自然科学向研究社会问题上转变;3)希腊的贸易以及战争与各民族的交流,外来思想的影响激发哲学的思考。 8、哲学家注意社会问题,必定就会注意文艺问题,文艺发展的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 9、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 两汉美学 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 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上层社会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问题的重视,人物品藻和玄学思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品评。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

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 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德谟克利特 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 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这说明美不完全在事物,与人也有关系。 艺术摹仿自然,但模仿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绘自然外貌的细节,而是应该“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另外,还应该从自然形体中选择一些要素,构成美的整体,使艺术刻画出的形象比原来更美。 PLATO 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理式说:理式是指最高的绝对理念,是永恒真实的,独立于人而存在。客观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至于艺术,又是客观世界的摹本,因此相对于真实的理式世界来说,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所以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与客观现实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与真实的理式世界隔了三层,从而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真实地表现现实。PLATO的这种观点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PLATO所谓的理式世界其实正是神的世界,而神权正式没落贵族阶级所利用的思想武器。PLATO强调理式世界的永恒性,实即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 鄙视艺术的根源:由于PLATO否定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见不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PLATO将人所分为的九种等级中,诗人和艺术家位列第六,而“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位列第一。这种等级区别根源于PLATO对艺术的鄙视,表现在:艺术包括手艺,一般由奴隶从事,艺术家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们所创作的只是手艺活儿。而第一等人是贵族中文化修养的最高代表,他们无需亲身创作,他们只要静观,因为PLATO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此时产生的“无限欣喜”是最高的美感,而且这

西方美学史题库

1 三、名词解释 单面人 集体无意识说 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柏拉图的美育观36 灵感说 是柏拉图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论及文艺创作的动力时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和摹仿来创作的艺术家,美妙的文艺也不是人的创作,而是神的诏语,是诗人代神说话的结果。美好的作品是诗人在迷狂状态中创造出来的。这种迷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灵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灵感又通过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途征而来。这种说法虽然与柏拉图的思想造成一定的矛盾,但对西方文论仍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审美态度 38 移情说 埃斯特惕卡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普罗丁的流溢说 生命意志说 新感性 美是理念说 斯多葛派美学 stoics公元前4世纪由芝诺(基底恩的)于雅典创立的一个学派。一译画廊派、斯多亚派、斯多阿学派。因其讲学的场所在一彩色画廊而得名(希腊文stoa,意为画廊,音译斯多亚)。斯多葛派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在希腊、罗马持续了约5个世纪。斯多葛派的研究重心是伦理德行学。他们强调人生应该追求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德行,即“顺从自然”。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亦称“逻各斯”、“世界理性”,或称“上帝”、“命运”。这种普遍法则,即自然的必然性,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普遍法则的支配,这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抑制个人的一切情感和欲望,俯首贴耳地服从命运,“按照自然而生活”,才能达到德行的境界,实现人生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斯多葛派最早系统地论述了自然法。他们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是至高无上、普遍存在的,是宇宙一切事物,包括国家和个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他们认为人们共同 1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导读:本文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题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中国美学史有特殊的优点和特殊的困难 我们学习中国美学史,要注意它的特点: 第一,中国历史上,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这样,学习中国美学史,材料就特别丰富,牵涉的方面也特别多。 第二,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例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 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充分认识以上特点,便可以明白,学习中国美学史,有它的特殊的困难条件,有它的特殊的优越条件,因而也就有特殊的趣味。 二、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个时代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我们在《诗经》、《易经》、《乐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至《汉赋》中,都可发现这样的资料。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发掘方面有极伟大的新成就(参看夏鼐:《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大量的出土文物器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古代艺术形象,可以同原有的古代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启发或加深我们对原有文献资料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国美学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从美学的角度对这些成果加以分析和研究,将会提供许多新的资料并从中得到新的启发,使美学史的研究可以从六朝再往上推,以弥补美学史研究中这一段重要的空白。 第二题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 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一、把哲学、文学著作和工艺、美术晶联系起来研究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 一、课程简介 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 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 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 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 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 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1

西方美学史0

读书报告 题目西方美学史 姓名:韩璐 学号: 2013300444 所在学院:西语学院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方向:美国文学 导师:姜涛

《西方美学史》读书报告 外语学院韩璐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的作品,是关于西方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作品对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这部作品的深广影响。他的些许不足几乎变成了整个西方美学史研究的不足。《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史但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 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个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作者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

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理解

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理解 张旭曙 【专题名称】美学 【专题号】B7 【复印期号】2005年11期 【原文出处】《学海》(南京)2005年04期第108~111页 【作者简介】张旭曙,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200433) 倘若把西方美学范畴体系比作一张由形色大小各异的范畴编织而成的错综 复杂的巨大的思维之网,那么毫无疑问,在一批最古老、最持久的强力范畴中,形式当属耀眼的纽结之一。我们引两段话印证形式的显赫身份:日内瓦学派批 评家让·鲁塞断言,关于文艺现象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存在大量无把握的和针锋 相对的意见,“但如果说有一个概念挑起了矛盾或分歧,那正是形式这个中心 概念。”(注:《为了形式的解读》,载(阿根廷)博尔赫斯等《波佩的面纱》,朱景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李斯托威尔写道:“只要略微瞥一下美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形式论的重要地位了。从希 腊时代一直到今天,它一再居于显著的地位。”(注:《近代美学史述评》, 蒋孔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189页。) 据塔达基维奇(又译塔塔凯维奇)的考证,形式这个术语源出于罗马时代,拉丁文的“形式”是“forma”。在许多近代语言中,被毫无改变地采纳。在其他语言中,稍有改变。法文是“forme”,英文是“form”,德文是“Form”。(注:《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页。)本来,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精神策源地是古希腊。而在古希腊人透过现象追求 本质之思维方式的背后,起作用的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古希腊形式思维的最高 典范就是几何学。用科学化的形式逻辑工具营构整饬精密、普遍有效的思想体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始,蔚然成风、不绝如缕。如此看来,形式在西 方美学范畴体系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似乎并不足怪。 但是问题远非如此单纯。形式之重要,不单单在于它堪与“存在”范畴比 肩的古老、生命力持久抑或思维触角遍布美学艺术学的各个层面方向;更令人 困惑棘手的是,形式特有的歧义丛生,夹缠难理。其实,这种情况,从语源学 的考索中即可领略一二。拉丁文的“形式”替代的是希腊文的两个单词: “μορφη”(可见的形式)和“ετδsos”(概念的形式)。这种一名多义现象仿佛“先天地”规约、催化了形式涵义的含混多义性特征。塔达基维奇 在《西方美学概念史》列举了11种形式涵义,波兰著名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在力作《内容和形式之本质的一般问题》中区分了9种。(注:Roman Ingarden: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Essence of Form and Content,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57,No.7,1960,中译文载《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2004年第5期,张旭曙译。))前者立足美学史实,后者侧重哲学概念, 其中只有三种涵义相同。对此,即使是一些熟谙美学史实的学术大师也有徒唤 奈何之感。韦勒克就宣称,从当代美学家批评家那里收集上百个有关“形式” 和“结构”的相互矛盾的定义并非难事,所以最好弃置不用。(注:《批评的 诸种概念》,丁泓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韦勒克的反 应有些夸张,可是实际情形也未必比他预料的更好应对。形式犹如一只超越时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一、选择判断 1、《诗艺》是贺拉斯的著作。 2、《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著作。 3、古罗马时期古典主义的两部重要著作是《诗艺》和《论崇高》。 4、“趣味无争论”是维柯的观点。 5、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6、在近代欧洲,卢梭最早发现和揭露了文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维特卢威:《建筑十书》。不仅是关于建筑的专著,而且是西方古代建筑美学的权威。 8、审美趣味在伏尔泰的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9、美学史家通常都把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藤出版的第一卷Aesthetica,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标志。 10、在西方美学史上,柏克是第一个明确区分崇高与美的人。 11、康德关于天才的论述中,总结了天才的四大特征:即独创性、典范性、自燃性、不可模仿性。并对天才提出了四点总结:即天才是艺术才能不是科学才能、艺术天才以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一定关系为前提、天才的主要任务不在表现一定的概念,而在描绘或表现审美意象、在想象力和理解力规则的自由协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主观合目的性。 12、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是艺术摆在自认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13、关于形式美的讨论,荷加斯指出,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这所有的一切都参与美的创作,相互补充,有时相互制约。 14、公元前5—前4世纪,是希腊古典盛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美学思想最杰出的代表,美学在他们的手里形成了较为严密系统的思想体系,并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大达到了第一次高峰。 15、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 16、神话和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17、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的中心是把美善和有用混为一谈。他把功用或和目的性看作美的基本前提。 18、苏格拉底最早肯定了艺术概括、理想化和典型化的必要。绘画还应当模仿心灵,“描绘人的心境”,表现精神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19、达芬奇开创了对各门艺术具体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比较研究。 二、名词解释 20、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美学思想集大成者,欧洲美学的奠基人。 他的艺术模仿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艺术与技艺:艺术与技术加以区分,明确肯定了艺术的本质是模仿。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模仿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生,他把艺术模仿社会生活提到首位,艺术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描绘自然,而是模仿人、人的行为和遭遇、再现人生。 3、艺术与历史:艺术不是简单的再现事物的外形,而是应当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艺术应当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更美、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中国美学史》5000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臵。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还可以为我们重构中华民族的当代学术范式与文化价值体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就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概述。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应站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上,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及各种人文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研究。同时,西方大量存留的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更有助于我们对同时期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因为西方自古希腊以后,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的。公元前 6 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发现弦长的比例越简单,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和谐。通过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这一主张,来探讨音乐美的本质。和谐是来自于宇宙规律,音乐作为天体中的规律,对人的内心具有“净化”的所用。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代表柏拉图也将“和谐”理论推广发挥,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音乐的美都源于道德和心灵,这也进一步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提出“音乐美育” 。音乐对青少年性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亚里士多德也在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音乐作用于情感,所以可以达到“音乐美育”的作用。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音乐具有重要的调节功用。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

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中世纪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影响人的情感,同时又禁止世俗人民自由表现情感的音乐,因此,这时期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在音乐的实践方面,经常可以发现宗教神权与世俗音乐的对立。波埃修就谈到:“有三种音乐:宇宙音乐,宇宙的'和谐'或次序;人体的音乐,高尚的、健康的身心次序;以及应用的音乐,人们所做的,可以听到的音乐。”前两种音乐都无法用人耳去感知,只有第三种应用的音乐才有赖于乐器表现为人耳能捕捉的音响。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长达千年的宗教对艺术的束缚,将艺术带入到普通民众中去。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意识,所以,这时期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和声写作尚未建立功能体系;复调音乐写作手法已形成规模;器乐音乐逐渐上升超过声乐音乐占主导地位。音乐家将音乐审美当成激发情感的艺术,从音乐感性物质材料的属性上来激发人们对音乐的和谐感,也就是从音乐的和声、旋律、调式、节奏等形态来谈。此时期的音乐发扬了古希腊人本主义精神,为主调音乐、歌剧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 Littyfox2002@https://www.sodocs.net/doc/b415717518.html,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 *符·塔塔科维兹:《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符·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 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戴茂堂等著:《西方美学史》,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六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梯利《西方哲学史》

第一美学: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 美=审美?美=艺术?审美=艺术?学科? 第二美学史 美学家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历史?审美意识的历史? 哲学形态的审美意识史! 第三西方美学史如何学习? 1 问题意识 2 哲学思辨和感性体验 3 历史意识:情境与脉络 第四西方美学史简纲 古希腊罗马(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 中世纪美学(5—14世纪) 文艺复兴美学(14—16世纪)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 大陆理性主义 德国古典美学 19世纪美学(近代美学) 叔本华、尼采 心理学美学

西方美学简史

基于哲学观——浅析柏拉图美学思想 12注册会计黄之豪2012118215 苏格拉底死后, 他的门徒分化为几个派别, 其中柏拉图直接继承了他的伸学目的论和伦理思想,并综合前苏格拉底某些思想家的思想,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不朽、神秘的数是万物的始基的思想, 赫拉克利特的感觉世界, 永远变化的思想, 构成了以理念论为中心包括宇宙论、知识论、政治学、伦理学、美学在内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有关美学的沦述,就其广泛性和系统性来说, 都远远超过前人。柏拉图是古希腊美学的开拓者, 跨上古希腊美学高峰的第一人。 我认为柏拉图的美学观基于其哲学观。柏拉图哲学观的核心概念是“理式”或“理念”。关于理式或理念,柏拉图说:“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存在。”。在他看来,理式(笔者按:我们在下文只使用“理式”一词)是万物之本原,是第一性的;具体事物是由理式所产生,是对理式的分有或模仿,是第二性的;并且,理式有从低到高不同的级别。 由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特点是同古希腊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状况乃至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柏拉图的美学基于哲学观。考察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不能离开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这不仅因为他的美学思想往往包含在他的政治、哲学间题的论辩之中, 而且因为他的美学是以他的哲学为基础, 并从属于他的政治学,所以不 了解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很准深入掌握他的美学思想。 浅析柏拉图的音乐美学 12注册会计黄之豪2012118215 根据相关文献和历史记载,柏拉图既音乐爱好者又是音乐实践者。他认为音乐有着多重功能,认为音乐与诗歌和舞蹈一起可以用来陶冶性情,以及在其它许多方面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从音乐对心灵的影响、音乐的审美价值以及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来探讨了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 柏拉图认为音乐形成来源于正义,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前四卷都是讨论正义,其认为:“现在我们要寻找的正义,比镜子的价值更高。”那如何才能达到正义?如果一个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更为富有,成为一个正义的人有合一的必要?柏拉图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写的人”,他将一个国家的组成分为三类人:生意人,即百工;辅助者,即护卫者,需要勇敢、节制等品德;护国者,即统治者,他们最好是哲学家,要有智慧。“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正义就是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而不相互干涉,就是“儿童、妇女、奴隶、自由人、百匠、统治者打假身上的品质,即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 柏拉图也十分重视音乐对个人的功用,“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有利;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柏拉图认为教育中最为基础的是音乐教育。 因此,柏拉图的音乐美学的思想对于之后传播到欧洲,再到亚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的社会还是有许多家长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着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报告.doc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 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世纪美学思想 欧洲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他们从物质感性的美,一层层引向道德性的内在的美,以至达到最高的上帝的美。 西方美学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

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于希腊罗马古典的崇拜,二是对于理性和秩序的尊重。认为理性是主宰,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理性的,也就必然具有普遍性,并在这种普遍性上建立起文艺的审美标准。一切艺术作品必须从理性中获得它的价值。 西方美学史法国启蒙运动美学 启蒙运动是思想和文艺领域里反新古典主义的运动。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他还区分出“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把经验的事实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出发点。沙 西方美学史德国理性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强调经验,认为美丑来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经验。鲍姆嘉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满”。对于美的认识是一种感性认识,虽然是“混乱的”,却达到了“完满”的程度。当感性认识达到“完满”的时候,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和谐与秩序,使人一目了然,得到快感,因而是美的。这里预示了浪漫主义者重视个性特征的美学思想。 西方美学史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判断力。 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又都密切联系,相互阐发。康德着重研究审美判断,探讨和分析人在进行审美判断时的心意状态和心理功能以及它们在鉴赏美和崇高时的性质,所着重探讨的是符合先天理性原则的人类的“共同感觉力”。 西方美学史近现代美学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俄国民主解放运动。 在美学的基本观点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唯心主义的美学理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美学理论与文学艺术的批评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想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但这种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缺少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而且还具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