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历史论文“三步六环节”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人教版

高中历史论文“三步六环节”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人教版

高中历史论文“三步六环节”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人教版
高中历史论文“三步六环节”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人教版

“三步六环节”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品质和人格养成。山东省素质教育规定要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实践性学习,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个性特长。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规定,创建高效课堂,本人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三步六环节”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已在学校中逐步推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得到提高,成绩显著。现解读如下:

一、“三步”

第一步:预习

目标:小组互助合作探究预习新课,完成市编《新学案》

要求:

1.组员先独立完成。借助手中资料:教材、市编《新学案》、《新新学案》、《历史学习高手》等,亦可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工具,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把剩下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2.组长收交市编《新学案》和附有疑难问题的纸条并给予督促检查。

3.小组讨论纸条问题,互助解决一部分,剩下的待收。

4.学科班长抽查一个小组的市编《新学案》和各小组待收的纸条上交老师。

阐释:

“学生的头脑不是可以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课前预习使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选择性地注入学生头脑,这就为“高效”课堂准备了随时可点燃的“火把”,急待照亮每一个求知者的“心灵”。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创新是课改的灵魂”。“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团队精神,所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最能落实以上要求。

“要求1”的完成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探究学习的精神,在逐步克服困难的学习实践中体会到了成功学习的乐趣,同时对新课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要求2”中,组长起到督促组员按时完成任务的作用,所以应该选择威信高、责任心强、有说服能力的同学担当。通过组长督促检查,既锻炼了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又培养了整个小组的责任心,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要求3”中,组长组织组员讨论本组疑难问题,加强了组员之间的合作,使小组成员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初步学会交流、合作,体会到合作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团队精神。

“要求4”中,学科班长起到督促每个小组按时完成任务的作用,同时把各小组未解决

的疑难问题上交老师,使老师及时了解到学情,掌握了最集中的问题,能够有针对性的备课、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平台、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准备

目标:各小组在上课前5分钟明确展示任务,选出代言人,准备展示预习成果。

要求:

1、学科班长分配各小组具体展示任务,形式上分口头展示和黑板展示。一般知识梳理的内容用口头展示,思维拓展和自我测评的内容用黑板展示。

2、口头展示的小组要确定好本小组代言人,黑板展示的小组要派代表提前(课前3到5分钟)到黑板上简要写下预习成果。

阐释:这5分钟是链接“高效”课堂的桥梁,学生如同将要上前线的士兵,明确任务、整装等发,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无穷力量。

小组代言人被轮流选出,将在小组成员的协作下,代表本小组最高水平展示规定的预习成果,获得集体荣誉和个人成功的快乐。这既能锻炼个人能力,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步:展示

目标:师生、生生合作展示、互助探究,走过“六环节”,走向“高效”课堂”。

要求:在课堂学习中师生通过“六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六环节”

环节一:情景导入?目标解读

(一)情景导入

导入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住,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为“高效课堂”开创氛围。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紧紧吸引住学生,把学生带入探索知识的海洋。创设特定情景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唤起强烈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二)目标解读

教学目标如同教学的“航标”,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航道航行。它是教学的核心、灵魂,教与学始终要围绕着它、服从于它。再现、解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认定,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和学习动机,对学习起到引导、定向作用。

环节二:互助合作?展示成果

(一)口头展示:市编《新学案》的知识梳理部分。

形式:各小组代言人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述、讲解基础要点,其他小组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或者进一步补充。经过师生认可双方均可得到奖励。

阐释: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小组代言人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知识梳理的内容。这不仅仅是把教材中的内容简单表述出来,而是用最简洁、最精炼的语言创作、拓展、交流、合作实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可以采用戏剧表演、辩论、歌唱、小品、相声、舞蹈等小组展示形式,这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实现课堂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引燃学生学习激情、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既完成了知识目标又提高了整体素质。

(二)黑板展示:《新学案》的思维拓展和自我测评部分。

形式:

1.思维拓展和自我测评的答案要点由小组代言人于课前3-5分钟内,在黑板上写出。

2.知识梳理内容展示后允许各小组修改补充。

3.由写出该成果的本人到讲台讲解答题思路,允许其他小组提出不同意见和补充,经过师生认可双方均可得到奖励。

阐释:

通过了解学生板书的答案要点,教师能够及时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落实做材料题时的“四化”要求,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规范化(语言规范、书写规范)”;通过学生亲自讲解答题思路,教师能够及时规范学生的答题技巧,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知识点的巧妙点拨,给其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同时允许其他组员提问、补充,这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知识、情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价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学习过程,促进其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环节三:质疑------评价------点拨

要求:

1.展示过程中,小组间相互质疑、补充、评价。

2.在生生补充、评价之后教师给予引导性评价、及时点拨遗留的疑难问题,并进行学法指导和奖励。

阐释:

本环节与各个环节是相互交融的,它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完成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推动着课堂的进程。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小组展示的成果,教师、学生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或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是学生之间相互提示、点拨,也可以是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点拨。在相互质疑、点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努力达到使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培育真正富有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师生、生生互评,教师确定最佳答案,并根据代言人和小组成员的表现,在左侧黑板的奖励栏内,为各小组奖励相应数量的“★”,优秀为两颗,良好为一颗。教师应以多元评价为途径,努力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说、演、展示中感知、感悟历史、实践历史;让学生在交流、合作、参与、竞赛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愉悦;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中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环节四:建构知识体系

目标:对本课知识进行系统小结。

形式:教师板书知识体系的同时,学生在作业本上建构知识体系,以相互借鉴。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到黑板前讲解知识体系。

阐释:系统小结,是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多而杂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之成为少而精的知识系统。只有把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财富。

系统小结有多种形式,如网络结构式、流程图式、大括号式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使之真正成为一节课的“眼睛”、“镜子”、“导游图”,起到科学总结的作用。

环节五:巩固提高

步骤:

1.教师出竞赛题(紧扣“课标要求”),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各小组发表对本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3.相互提问知识要点。

4.评选最佳表现个人和最佳合作小组。

阐释:

竞赛、抢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能力拔尖的同学提供展示的机会。

发表对本课的心得体会,能够使学生畅想的思维自由飞翔,形成情感的升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若组员抢答的答案正确、发表的心得体会合情合理,教师要分别奖励本组两颗“★”,这能进一步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成员相互提问知识要点,即时巩固新知,在生生合作、相互提问中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最后教师依据各小组成员在课堂上的表现和黑板上各小组赢得的“★”数量,评选出最佳表现个人和最佳合作小组。并即时给予精神鼓励。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参与的热情,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

环节六:预习指导

要求:

1.结合市编《新学案》中“课标要求”明确下一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2.结合市编《新学案》中“方法建议”突破重点、难点。

阐释:本环节是连接下节课的纽带。关键在于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如何预习新课,并强调预习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的预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就会更加主动,通过迁移、内化、逐步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案,提出灵活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高效”课堂的实现起到保证作用。如学而善思的习惯、多种感官并用的习惯、学习行为规范化的习惯、善于自我总结、自我检查的习惯、加强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习惯等。

预习指导,能够为学生的预习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克服困难的毅力。为下一课的“高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三步六环节”的顺利实施需要以下两个保障:

一是组建高效自主学习小组。将班级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划分为A、B、C、D四个层级,按照AA、BB、CC、DD四个层次划分为7个小组,每组8人。每个小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要相当,层次要合理,以便于公平竞争,每个小组成员在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趣味特长等方面要相互搭配,性格性别要互补。每小组设组长1人,负责收交本组作业,填写每天的《课堂学习积分记录表》,积极主动地组织本组自学、讨论、展示。副组长1人,监督本组组员遵规守纪情况,配合组长完成各项任务。学科组长1人,具体负责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质量,充分调动激发组员学习的积极性,帮助C、D层组员完成学习任务。以上职务根据学习水平可兼任。每个小组均要有组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二是确立一个高效学习小组评价机制。

在“环节三”和“环节五”中,已对课堂评价办法作了详细说明。但是要想建立高效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形成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竞争氛围,还需要学科班长和班主任的积极配合。要求学科班长将本学科每节课的评价结果进行张榜公布,每周一次汇总,评选出每周的优秀小组、展示之星、助人之星等,班主任要利用班会,每周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并对优秀小组、展示之星、助人之星等进行表彰或表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学习循环系统,从而为高效课堂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普及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要适应新形势,深刻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又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建议收藏!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 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 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 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

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 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 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 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 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 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课改,策略,高中]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新课程改革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一、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 0 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处理好新课程新教材下教学的策略 2.1营造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宝贵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微笑洒向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激烈的争论,必须让学生有无拘无束的自然情感的流露。教师要从权威的宝座下来,走近学生,平等地与他们对话、沟通。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全面释放自己,激起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2.2适当改进教学形式 好的历史教学内容还必须通过好的教学形式来展示,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一堂历史课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吴永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吴永桂 发表时间:2018-12-03T12:00:16.0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作者:吴永桂[导读] 吴永桂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3-0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 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 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10篇【论文】

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一、实施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先学后教模式是相对于先教后学模式而言的,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从上课开始就是自学,有目的地自学,这样不仅给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先学后教模式应用到课堂之中,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明治维新》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概述。先学: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并自主地将明治维新和清朝的“百日维新”进行对比学习。当堂练环节: (1)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____。 (2)试说明百日维新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影响因素。 (3)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主要的成果是____。……后教:我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以及当堂练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同时,也促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

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历史课堂,成为课堂发展的主体。 二、借助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师的“一言堂”,而且,也有助于生生之间的交流,对高效率的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小组讨论模式时,教师要选择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表意见、看法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中心思想。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材,要借助小组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确保历史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例如,在教学《毛泽东思想》时,为了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小组讨论模式,首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确保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借多媒体辅助,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方式之一,该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将抽象的历史课堂形象化,而且,也能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1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以《鸦片战争》为课例 摘要: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景教学鸦片战争 简单的说,历史就是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习主要是谈人类历史,包括人类文明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高中历史中,历史人物、文化思想、历史事件、人类遗产和众多的历史奥秘等交织在一起,绘制出了一幅极其生动的人类历史画卷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可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生动有趣的学科。但是,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具有不可再现性,这就使得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仅靠老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感知、理解发生在过去的生动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以引起同学们的历史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中人文主义精神。 情景教学有时也被称为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70]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语言讲述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容入了具体生动的情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研组在历史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把情景教学容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我现以岳麓版必修(Ⅰ)中的《鸦片战争》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情景教学法的一些运用。 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里,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融合多种情景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图片情景、视频音像情景、角色情景、数字情景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启发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来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历史背景中,加强师生互动。所谓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我认为就是教师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来提出相应的历史情景问题,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去体味、思考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证能力的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匠心独运”,为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匠心独运”,为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般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于即将讲授的一堂课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总体构思,是在授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资源等等)、各个环节(如:导入,过渡,设问,反馈等等),进行预先计划,精心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备课的具体化,但是它与传统的备课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比传统备课更注意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也能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可以说一份匠心独运、设计精妙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紧抓新课程理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是笔者追求的目标,也正是新课程改革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入手,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教学设计的构思与操作。 一、烘托渲染——情景设置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情景设置”环节是从情景教学法演变过来的。(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材的立意,设置具体可感的情景,提出相应的要求来开展教学。其具体的教学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设置,揭示课题;情景展开,分析评价;情景反馈,巩固提高。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景所营造的清新的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和评价。)笔者正是借鉴情景教学法中“情景设置”这一步骤,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或以暗示悬念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以情感共鸣形式来烘托学习氛围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强教学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案例一 笔者曾设计并实践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不容忘却的历史——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主题教学,在导入环节中就设置了了这样一个情景:幻灯片打出几段文字: 历史的用处就是要对当前有所帮助-R·爱默生[美] 如果在考察了历史的进程以后,没有追问,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历史,那么我的这项历史研究就是不完全的。……历史学家与其他的人类世界观察家一样,必须做到让人能够理解事实。这就要求他们不断地对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做出判断。-《历史研究》阿诺德·汤因比[英]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苏联] 笔者在课前3分钟配乐展示这些名言警句,提前制造气氛,设计意图在于突出主题精神“历史不容忘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自觉设问:这是怎样的一段历史?这短历史为什么不容忘却?记住这段历史对当前来说,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应该说,这个情景的设置是成功的,学生的思维及情绪渐渐在这个情景潜移默化下提前进入了状态,整课的情感基调也在这个情景的主导下奠定了。 又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一段内容的时候,笔者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利用幻灯片将图片定格在触目惊心的“万人坑”,“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屠杀的手段及其残忍,有的枪杀,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烧死……”。面对这样的场景,课堂气氛很沉重,学生普遍的感受到了1937年南京的血泪,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耻辱。教师此时借助这种气氛完成教学前后两段内容承上启下的衔接:(笔者讲解)“我们无法忘怀我们的民族曾被这样的屠杀和羞辱过,我们的民族曾被人踩在脚下,面无表情地被屠杀,被当作刺杀训练和游戏的对象;我们的民族曾被当作木头,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 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 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

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 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成了人才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在我国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想想看建国50多年来在我国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下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一位世界最高荣誉(科技文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尽管有人会说“诺贝尔奖”在评定时布满了很浓的政治意识其实这也只是在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文学奖”中就是这两项奖中虽然有不少争议但总体而言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因此尽管我国科技文化在新中国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也

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文化尤其是社会学科仍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国教育的落后。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课程目标来看他们大多数都不再把单纯地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精神等等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中国旧的教育模式、旧的教育课程及其内容确实与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西校区(原茂名市实验中学) 课题主持人:廖茂菊 课题组成员:伍尚康、吴国恒、陈欣、梁仁厚、王少帅 钟泽佳、程朝凤、周赛红、钟瑞梅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趋势 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广东等五省区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当时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低下的实际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浅谈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样式、多种方法,竞争与开放并存。真正的历史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或协调的发展。对教师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对学生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显著提高和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历史高效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领路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历史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历史教师更应有渊博的专业历史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这离不开我们历史老师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史学理论,不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二、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会探究其中的奥秘,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显得更为重要。我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既有对学生的感官强烈刺激,又有对学生的强烈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游戏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如《繁盛一时的隋朝》中“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学生分为五队,分别代表大运河沟通的五大水系,用三张桌子代表大运河的起止点和中心,然后让学生说出桌子和学生分别代表的城市河水系及五队学生之间的四段运河的名称,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积极思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引用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先后三次去请诸葛亮下山,他的诚挚让人感动;学习科举制时,引用小说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小小故事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

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性 武宣第二中学:赖连凤 论文摘要:作为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弊病:各段教学缺乏明显的层次性。我认为,要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 如何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我想就此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谈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教材,授之以渔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初中社会学科长期以来都是被视作副科,导致高一学生历史知识普遍欠缺,更甭说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方法了,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认知水平,过分看重讲课的完整性、透彻性,虽然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常常会启而不发,这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对于高一教师来说,“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燃之以火”更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贯穿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分析、比较,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既要重视自己教的感觉,也要关心学生学的感觉,多想想我这样教学生会不会喜欢,能不能接受。新教材已经从“便教”向“利学”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作为教材的传授者,是不是同样应该想想“科学”的问题?更何况高一学生面对的是会考,会考是水平考试,根本没有必要对教材作过多的展开分析。以洋务运动为例,高一学生只要能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及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更深入的问题,不妨留给高三的教师和学生。高一教师应该在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方法途径上多动些脑子,努力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轻松些。记得有位幼儿教师曾经说过,对于幼儿来讲。培养他学习汉字的兴趣远比让他认字来得重要。幼儿识字毕竟有限,但如果有了识字的兴趣,以后他必定能学到更多的字。我想学历史也是这样,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高一学生即使积累的历史知识不多,慢慢地自然会因为想知道得更多而掌握得更多。 二、挖掘教材,开拓思维 高二学的是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内容远比中国近现代史难懂,而且作为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对学好历史已经有一种理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高二教学必然有别于高一。教师要首先致力于教材的挖掘,把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讲透,把教材章节之间、子目之间的隐性联系揭示出来。以上册第二章为例,教材着重介绍了17-18世纪的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处在手工工场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国家的改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在对外关系领域出现了殖民扩张和争夺的第一次高潮,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期的东方世界,无论中国、日本、朝鲜还是印度,封建统治日益强化,并且日益闭关自守,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西方。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和能力,每次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试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思路、方法去解决。以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一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二、认真详实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点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

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三、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考虑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非常好。通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应该值得关注的。可见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进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与旧课程标准不同,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提高认识注意问题 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探索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围绕此问题展开,论述了以自护、合作探究和自助式学案教学三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高认识,正确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认识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目标上”,旧课程更强调课本的固定结论,并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而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只要表达合理、逻辑性强,就是成功的。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新课程增加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而旧课程所要求的答案往往带有惟一性、排他性,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应注意问题 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反对借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旧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的优秀历史教师也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