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

2012第12期(总第311期)

Jj定入教育

ADUIJEDUCATl0N

No.122012

TotalNo.311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

赵春江,关玉琴,燕晓红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理实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探索创新的成果。文章论述高等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课程开发进行分析,提出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2)12—0061—03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既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又希望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与继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随着高职教育模式实践和研究的一深入,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简称理实一体化)新型课程模式,逐渐被认可和接受。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其主要特点。建立这一新型课程模式,需要我们随时改变观念,解决在职业教育及其课程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就此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统一思想,明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进行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新型课程模式探索,首先要明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传统高等教育那种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的弊端,这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已形成共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缺乏全面理解,又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质,重岗位实用、轻人的长远发展的状况,似乎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中等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2—08—01

【基金项目】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NJSYl2297

【作者简介1赵春江(1967一),男,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技术、机加工企业运营管理;关玉琴(1969一),女,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工艺;燕晓红(1962一),女,山西绛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力学。的简单高移,导致高职学生后劲不足的现象,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型,即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要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目标,使学生具备适应高等技术或复合型岗位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不是单一的“岗位能力”。只有对能力概念全面理解,才能使课程目标正确定位,并制定出合理的、全新的课程模式。

二、把握方向。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化课程需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另辟蹊径,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是在形式上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形成学生技能技巧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保证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岗位,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理实一体化新型课程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职业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统一课程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职业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解决好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元分离的问题。

一61—

万方数据

二是将学习场所与实践场所有机融合。理实一体

化课程模式下,专业实践活动从理论教学的附属环

节变成课程的主要部分,相应地,实习实训基地变

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三是学生能力得以全

面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学习”整合成为

一体,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社

会能力与方法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全面协调发展。

理实一体化新型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理实一体

化课程比传统学科课程具有突出优势,既有利于学

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

的形成和发展,又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配置,有利于

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

职业教育特殊性来看,摆脱学科课程,采用理实一

体化课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

三、探索对策,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1.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定位宏观而不具体

“高技能人才”是从宏观角度讨论高职的定位。,

课程开发应更关注理念在操作中的实现。部分课

改内容,看不到高职“高”在何处,其课程与中职区

别不大,往往重复中职的内容。没有很好地解决课

程目标定位问题,这是课程改革难以深入下去的首

要原因。

(2)课程内容与任务的相关度低

必须时刻思考围绕工作任务应该选择哪些知识,以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体系。部分课程内容,只

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剪裁原有的学科知识,所学内

容没有实质变化,这使得课程改革成了知识游戏,

降低了课程改革的成效。

(3)工作任务分析笼统、粗糙

找几个简单的模块,把许多零乱的工作任务堆

砌在一起,进行课程开发的工作任务分析,看不到

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果造成课程开发中的“回

归现象”,甚至不如原有课程合理、科学。工作任务

分析比较笼统、粗糙,且往往逻辑混乱,是导致这一

现象的重要原因。

(4)课程开发的实训项目价值不高

部分实训项目缺乏问题情境的设计,简单地罗

列出一些产品加工活动或服务活动,更多注重于操

作能力的培养,而对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理论认知能

力的培养有限。另外,许多项目只是原有技能训练

甚至实验项目的翻版,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不多。

2.问题的戍因

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很

一62一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阻碍了高职课程改革的实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最初移植于普通教育,目前许多高职的课程设置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中心。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一旦进入实践层面,部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封学科本位的老路。

(2)教师课程角色规范意识淡薄,师生素质难以满足高职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掌握新的课程理念及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而很多的高职教师还没有做好准备,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权利与义务,认为课程决策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自己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角色规范意识淡薄。此外,对于学生而言,已习惯了被动的“填鸭式”学习,当对课程进行激进式变革,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时,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3)高职实习实训基地落实困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难度大

“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从实践来看,校企合作的机制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3.改革的对策

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切实鼓励优秀的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建设和利用好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做好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工作。这是走出课程改革困境,真正实现以课程改革为主提高内涵建设的总体思路。

(1)工学结合,确立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的研究意识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切入点。课程开发时,必须把课程理念研究与课程产品开发结合起来,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去完成每一步开发工作,着力树立起课程开发的研究意识;一体化课程的设置,要在岗位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按职业活动规律将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一体。

到企业去,去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践,这是广大职教教师的心愿。当前较为现实可行做法是,高职院校成立专门部门,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利用寒暑假,组织各专业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与此同时,出台一系列相关激励性政策和保障性措施,如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条件以及考虑教师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万方数据

(2)深入实际,提高对开发成果的精细化要求

确定学习任务的基础是对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效选择,它来源于企业生产或服务实践,并能够建立起学习和工作的直接联系,但它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忠实再现(否则就是单纯的岗位培训),而应是教师按照其“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整”的结果。相当于拍摄影视作品时的“原著”与“剧本”,“作家”与“编剧、导演”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学习,寻找到各行业的“岗位任务”、“核心能力点”等,在企业专家的引领下,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同时兼顾生涯发展和教学设计。提高对每一个环节的开发意识,对课程开发成果精细化,才能形成最终可执行的教学方案。

(3)厚积薄发,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及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最后,要求教师具有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

“理论为实践服务”、“教学以实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等提法,时下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很是流行,结果导致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盲目地少开学时,少讲甚至不讲理论知识,这是绝对不可取的。上述提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毋庸置疑,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教育方针问题,是针对教学过程而言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掌握工作技能完成职业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只有教师自身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再加上到企业顶岗锻炼的经历,才能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有更深的了解,才能有真正意义上“适度、够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出台,才能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所掌控,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才能充分提升教师自身职业能力。

为更好地致力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学历进修;选派专业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熟悉新设备,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利用节假日组织教师进企业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或请企业具有实操经验的师傅进行教学指导,以弥补教师操作技能的不足,使其能胜任本专业的一体化教学。

(4)开拓创新,提供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和设备的保障

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需要情境化的、具体的学习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教学场地的一体化,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即专业教室。专业教室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氛围,包括教学研讨区和实训教学区两部分:教学研讨区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讨论的场所,最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实训教学区提供学生操作演练的实训设备,设备要与实际生产匹配,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建设一体化专业教室,可以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一体化课程开发进程,选某一较成熟专业课程作为试点,建设一体化专业教学样板室(投资规模和建设难度都不要太大)。建设中,一定注意不要盲目追求教学设施及设备的高端化,而与一体化课程建设脱节。教学设施布置及设备购置,要有相应的课程内容支持,最好是先编写出配套的、与此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教材。

(5)加强交流,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高职深化课程改革中,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课程开发环节需要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同时项目体系的建立也需要企业支持。学校要站在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深挖服务企业潜能,强化服务企业能力。

在对外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中,学校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出席,借此大力展示企业相关信息和校企合作业绩,扩大校企合作的社会影响;通过各种媒体,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及企业信息,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学生在两种文化的共同影响下,缩短学生身份到企业员工观念上的距离,快速成为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

进行企业实践锻炼的每位教师,一方面要学习知识,收集资料,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担负校企间构建良好关系的责任,积极成为增进双方合作交流的桥梁、巩固友谊的纽带,为今后建立长久深化的校企合作机制奠定深厚的基础。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具有职业技能的毕业生,科学合理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能够丰富高职教育的教学内涵,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2]朱运利,虞未章.课程模式创新与实训基地的“概念重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3]赵春江.机电类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探完【J].装备帝】造技术,2008,(2).

[4]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5]昊海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4,(10).

一63—

万方数据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

作者:赵春江, 关玉琴, 燕晓红

作者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呼和浩特,010070刊名:

成人教育

英文刊名: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2012,32(12)

参考文献(5条)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2009

2.朱运利;虞未章课程模式创新与实训基地的"概念重建" 2009(08)

3.赵春江机电类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探究[期刊论文]-装备制造技术 2008(02)

4.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期刊论文]-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2)

5.吴海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机械职业教育 2004(10)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bc5227255.html,/Periodical_crjy201212022.asp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