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摘要:当前,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以其发展的迅速以及独树一帜的特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与特征,并对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女性批评的意义与影响作一番深刻解读。

一、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渊源

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一特殊时代的背景对于黑人来说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奴隶制的弊端,虽然奴隶制尚未解除,但是对其反抗的声音越来越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虽然斗争的过程充满波折,但是对于被剥削被压迫了许久的黑人而言,这是一个孕育着光明与希望的时代。19世纪,由于工业化迅猛发展,各种思潮不断产生并发展融合,女性主义的发展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思潮,女性权利的诉求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女性主义批评也逐渐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从性别权利平等的视角创作了许多著作。

然而,对于黑人女性主义而言,其发展的时期还远远未降临,当时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主要由白人女性主义做主角,因为年龄、阶级、地位、经历等的不同产生各种流派,如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女性主义等,这些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女性主义进行了独特的研究,为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然而,黑人女性却基本上是被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因为当时女性主义在性别对立上基本上以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研究为主要对象,而在种族理论研究中,又都以黑人男性为主。因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更加罕见,直到19世纪90年代,人们才开始看到黑人女性对人类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尤其是在文学领域,许多黑人女性主义作家不断崛起,使人们对于黑人女性的历史、阶级地位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不断地被挖掘,研讨,这也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主要目标,即将黑人女性主义作品的内涵展示到更多的人面前,并建立起于其他女性主义批评不同的途径,以探寻解决黑人妇女的方式。为黑人妇女争取更多的合法权利。

当时奴隶制尚未解除,美国女性主义有很多流派,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女性主

义,然而却没有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纳入到研究范畴,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和批评。

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1、传播方式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却非常迅速。全球化的巨大力量使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思潮不断地交流,相互影响。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也得到了愈来愈多人的重视,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奴隶制的深入研究,探讨黑人女性在其种族中的历史、地位等,对这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进而也带动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二是越来越多具有影响力的黑人女性作家不断崛起,他们创作的各类题材的著作都对黑人世界、甚至使全球都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如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她主编的《黑人之书》,描绘了美国黑人300年的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另外,她还创作了《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黑婴》(1981)等。她的作品充满着炽热的情感,其中以对美国黑人的观察细致敏锐而著称。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

托妮?莫里森的论著对中国人民认识并了解美国黑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她在黑人文学创作中所要表述的黑人困境、愿望与诉求,而通过文学奖这一重要形式,她的影响力更加广泛传播。另外,黑人歌唱家彼德?加布里尔还创作了一首歌以激励黑人妇女勇于挑战社会的不公现实,力争做自己的主人,赢得自己的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首歌深受广大黑人妇女的欢迎,另外,这首歌的歌名也是梅莉?娜娜阿玛?丹奇主编的《摇树》(2003)的书名来源,《摇树》一书收集了1990年以来23位黑人女青年作家写的新小说和回忆录。书中对这些黑人女性作家的贡献做了积极而深刻地评价,正是这些黑人青年女作家的迅速崛起给黑人文学带来新的活力,创造了新的繁荣。这23位黑人女性作家是非洲移民的后裔,如今在各个领域从事自己的工作,且都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在她们身上,双重文化的印迹非常深刻,一方面,她们不断努力,坚持不懈地斗争,为了能够获得社会的承认。而另一方面,她们又要坚持自己的身份和个性,在她们的创作

中,性别和种族的界限不再,而是所有民族都应该互相支持,互相进步。

新时期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的方式更为多元化,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传播的日益频繁,使我们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彼此,尤其是网络讯息时代的发达,使得现在黑人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更为便利,其传播的方式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随着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迅速,其对黑人女性文学乃至社会生活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不仅黑人世界中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我国的许多学者也注意到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因而自发的对其发展及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二是黑人女性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传播,如由黑人女性主义的回忆录,黑人女性主义的影视作品及艺术作品等,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不仅使我国人民对黑人女性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对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趋势及方向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2、传播特征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因为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黑人女性主义发展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也使得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与中国的固有女性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具有明显的独具特色的传播特征。

在中国大众对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接受度较高,这是因为以西方白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中产阶级的白人女性主义为主的,而中国女性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更接近黑人女性在其国家或民族所遭遇的状况。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对社会觉悟的反思更为广泛,而以白人女性主义为主的主流女性主义批评则忽略了黑人女性的本质需要。中国的女性长期以来也承受着来自传统社会的“三纲五常”的压制以及男性社会的压迫。因而更容易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达成共识。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并且逐渐开放自己的精神,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相互交流融合,中非的传统文化历史都非常悠久,也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天然和谐的世界观,因而在文化上更加容易互通有无,从而相互影响。

三、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影响

1、文学批评的影响

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中,对于女性独立、自主以及反对种族压迫的声音非常强烈,尤其是在话语权上,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极力主张黑人女性应该西方的自我中心主义,对传统媒体所歪曲或误读的黑人女性形象进行驳斥或修正。这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深远,因为中国的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女性也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要求上,而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主动争取自我定义的要求也更加强烈,许多文学批评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力与意义,进而也改变了我们对中国女性的传统观点,改变了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议题与内涵,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2、女性主义的影响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为我国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实情况下,中国也面临中纷繁复杂的女性要求崛起的问题,现代女性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如何更新自身的定义,让自己更加坚强地面对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破除西方主流女性主义批评的桎梏,寻找到独树一帜的表达自我的方式,对我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将过去媒介对于中国女性的种种变形扭曲的形象定义进行改变,呼唤女性从男性的附属中走出来。需要女性主义者从黑人女性批评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扩大自身的事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主题,创造出更广泛地途径准确地表达自己。在此过程中,中国女性也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前进方向,从而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有着自身的条件,为了打破以白人女性主义为主的西方主流女性主义批评和以黑人男性为主的种族主义的束缚。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也有着明显的特征,因为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与黑人女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为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袁霁. 非洲中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05)

[2] 曹顺庆. 文学理论的“他国化”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3] 王晓路. 事实·学理·洞察力——对外国文学传记式研究模式的质疑[J]. 外国文学研究. 2005(03)

[4]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5] 周春,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话意识[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01)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黑人批评文学概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它引入了性别、种族、阶级等共时性话语,并借鉴其它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不仅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 也是美国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种族;阶级 (一) 女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成熟的过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薄迦丘、乔叟等人文主义者已开始呼吁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平等”。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利》的论著。19世纪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20世纪初开始了更积极争取男女平等和选举权的运动,被称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在这期间也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声音。以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为先声,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大大深化了女性主义思想,这对以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次浪潮”,主要以反对男性在家庭的统治为核心,强调男女平等,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实现经济独立。这个时期的女性运动主要是争取白人妇女的权利,白人女性主义者成为所有女性的代言人,她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点普适化,而忽略了黑人女性和其它第三世界女性的差异性。莫汉蒂在《在西方注视下: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殖民话语》一书中指出,西方女性主义者在提到“妇女”这个范畴时,不约而同的把它看作一个先验的、统一的、有一致利益和欲望的整体,而有意忽略它内部包含阶级、种族、文化等差异。美国的白人妇女很难将黑人妇女视为平等的姐妹,甚至很难视她们为女人,这就导致了白人女权主义者不可能真正站在黑人妇女的立场上为她们谋求福利。 20世纪60、70年代正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它强调黑人的团结,旨在唤起黑人大众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最终解放黑人种族,但事实上它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黑人男性,忽略了存在于种族内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忽视了黑人妇女的存在和要求。在这两次运动中,“黑人”成了黑人男性的代名词,而“妇女”一词则成为白人妇女的专利,“所有的女性都是白人,所有的黑人都是男性” 黑人女性地位一直处于双重边缘状态。 早在19世纪30、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就开始了争取女性权利的斗争。主要代表有;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可以吃的女人》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可以吃的女人》 作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是一种用女性意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人物形象正是在这么一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作家,她们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们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女性形象,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渗透着女权思想,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期的创作中有着明显的改变。 〈可以吃的女人》(TheEdibleWoman)是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笔调轻松,语言幽默,在很多方面不乏喜剧色彩,但是它的主题却是十分严肃的。该书探讨了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问题。1969年,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注意。当时妇女解放运动恰好席卷西方世界,不少评论家异口同声地指出它是一部女权主义抗议文学作品。尽管作者在1979年为本书写的序言中指出,她在创作此书时女权主义运动尚未兴起,但这部小说所表现的内容确实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实。 但《可以吃的女人》无疑给出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视角。主角玛丽安不是一个边缘或叛逆的女子,事实上她仅有一次最根本意义上离经叛道的行为,便是文末选择离开彼得。我依然坚持认为,这个举动无关对错,也并非什么权利。它仅仅是一种觉醒,然后则是觉醒之后的再度走向正轨。 而文中玛丽安的室友恩斯丽则是令我更感兴趣的角色。文字的魔力便在于此,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行为怪诞,想做就做的女子,在小说中却全然是一副奇妙,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形象。如果硬要套到女性主义上,恩斯丽算得上是女权主义的实践者。她将婚姻,爱情和生育分开对待,在不同角色间转换地游刃有余,根据自己的意志独立行动,来去自由,甚至是个真正做到了把男人仅仅当作精子库的女人。然而她在令人惊叹之余,又对这个女子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疏远感,因她过于果断,过于坚决,过于不可把握。她投射出一个完全不与男性发生情感交集的强势女子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亦体现了所谓女权的真实悲哀所在。 一个女子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都是无错的。然高三时阅历史题无数,对伏尔泰一句反复出现的名言始终印象深刻:“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脖子上戴着项圈,贵族的儿子腿上生来长着踢马刺吗?一切生理平等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纵然是伏尔泰,也给这种平等冠了一个前提——生理平等。农民和贵族的平等固然艰难,仍将实现。而男女的不平等,其根源是生理不平等,并且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普遍情况下持续这种不平等。 第二次女性主义呼吁不要忽略女性的生理现实而去追求与男性的所谓事实平等,这无疑是一个比较进步的论调。然而亦舒说,女人若以四海为家,必有不幸。

浅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英文论文)

浅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 摘要:二十世纪美国黑人作家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学,同时也对世界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黑人女作家领导文学潮流,掀起了第三次美国黑人文学高潮。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她对黑人命运问题的研究探讨,引起文坛瞩目,被认为是美国黑人作家中的后起之秀,有“女才子”之誉。小说《紫色》是她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主旨意在分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爱丽丝?沃克的个人经历及作品《紫色》。第二章论文的理论基础—女性主义的含义和它的发展阶段。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以小说的主旨及其写作技巧—书信体形式两方面为切入点来分析《紫色》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最后本文得出女性如果要独立、自尊、自强,需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战胜重重困难,最终才能取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的结论。这也正是爱丽丝·沃克想要表达的女性主义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紫色》美国黑人女性女权主义双重压迫寻求独立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Color Purple Li Yixuan Abstract: Afro—American writer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Their works have enormously enriche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world. Black women writers have set off a new upsurge of literature since the 1970s. This is called the third Renaissance of Afro—American literature. Alice Walker i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nd influential Afro—American 1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李秀清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英语feminism,泛指欧美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派女性主义等,这些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多局限于表达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主张和策略,没有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纳入研究范畴,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和批评。 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与主流女性主义的分野 美国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及女性主义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于性别的传统认识。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性别(gender)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生理的性(sex)。社会性别思想的鼻祖当推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她研究并发现虽然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不同性别分配不同的任务、责任与权利,但是在不同文化中同一性别承担的任务有很大差异,绝非男主外、女主内之简单区别,但相同点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所从事的事务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及认可。肇始于19世纪,西方妇女权利先驱者们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推行妇女运动,及至20世纪初期,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取得了标志性胜利。然而,这些方案的通过并没有能够保障妇女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独立,因而没有彻底解决妇女问题。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坚持以社会性别为中心角度,将历史上被压抑的妇女的声音、被埋藏的妇女的历史、被忽视的妇女所关心的问题,由边缘推向中心。然而,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者并没有把种族问题对妇女的影响提上批评日程,如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只关注到了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忽略了种族主义等因素对妇女的影响。“这些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站在女性主义权威的角度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理论。”[1]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性别并不是对人类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不同种族的妇女之间的种族、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妇女问题的多样性。黑人女性因为面临种族、性别、阶级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与白人中产阶级妇女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是主流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所没有能够处理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的观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但同时也遭遇到来自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义者的挑战。黑人女性主义者虽然对 白人女性主义者所代表的主流女性主义的观念有总体的认同,但当时“女性”一词通常暗指白人女性,而男性通常指黑人、土著美国人和拉美裔人,黑人女性及其他少数族群中的女性比白人女性遭到更加边缘化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黑人女性主义以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的作品、建立有别于白人女性主义的批评等方式探寻黑人妇女的问题,争取黑人妇女的权利。 二、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除了积极投身于妇女运动等政治斗争,黑人女性主义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同主流女性主义批评一样,是着力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品,将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潮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对于黑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波折又孕育着希望的时代。当时奴隶制尚未废除,1790年美国国会针对新教徒和宾夕法尼亚社团敦促国会废除奴隶制的请愿组织了辩论,这场辩论虽以国会在1808年以前对奴隶制不采取行动而告终,但点燃了争取自由、平等、正义的激情。同黑人男性一样,黑人女性对于物质生活、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不满、抗议与抵制帮助她们取得了很大成绩。意识觉醒的诗人、小说家如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 Stewart)、索杰纳·特鲁斯(Sojourner Truth)、弗兰西斯·哈珀(Frances Harper),教育家如安娜·朱丽娅·库伯(Anna Julia Cooper)等表明立场,强调种族、性别、阶级的互联性。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政治小品文触及教育权、经济权、法律平等、政治参与、社会正义、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成见、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制约等广泛的内容。有着超凡演讲口才的索杰纳·特鲁斯以其激动人心的演讲如“难道我不是女人吗?”(1851)和“当女人得到她的权利,男人才正确”(1867)提出了至今仍具震撼力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谁应该作为进入“女性”的类别?种族与阶级如何影响性别?这些勇敢的黑人女性在妇女地位式微、大环境不利的19世纪在边缘下抗争,发出超越时代的强音,标志着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三、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自由、平等的呼声更加高涨,一批黑人男作家运用黑人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进行创作,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和理查德·赖德(Richard Wright)等描写了黑人的苦难经历、社会觉悟和民族自尊,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同时代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创作丰厚,她以一位女性的笔触和独特 收稿日期:2011-04-09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0WD19) 作者简介:李秀清(1965—),女,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 ·154

颠覆男权传统的话语_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三大学派

[收稿日期]1999-10-26 [作者简介]李小林(1955-),女,江苏盐城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颠覆男权传统的话语 ———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三大学派 李小林 (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营造自己的理论过程中,通过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借鉴、批 判、改造,形成多元化的理论格局。其中最主要的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解构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从纵向看,这些学派表明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脉络;从横向看,则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总体特征。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走向是和后现代主义相融合,并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中发展自身的理论。 [关键词]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C9121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 (2001)01-0055-06 A Discourse That Overturns the P atriarchic T radition ———On Western Feminist Criticism and I ts Three Schools of Thoughts LI X iao 2lin (Department o 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 sity ,Hangzhou 310028,China ) Abstract :Through combination ,criticism and trans formation of philos ophy ,s ociology ,psychology ,anthropology and other subjects , fem inist criticism has produced ,in its process of theoretical self 2construction ,a pluralistic pattern am ong which the M arxist ,psycho 2 analytic ,and de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 are the m ost im portant.The development of fem inist criticism is exam ined in these ap 2 proaches in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and its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in a synchronic one.The tendency of the fem inist criticism is there 2 fore a fusion with postm odernism ,its own theories being constantly deconstructed and reconstructed in its development. K ey w ords :fem inist criticism ;M arxism ;psychoanalysis ;deconstruction 一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种各样全新的批评理论出现于西方文论史上,心理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五彩缤纷的理论界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如同20世纪的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高节奏、高速度发展一样,各种新的批评理论在活跃了十几年、几十年后,或者走向了衰微,或者又被更新的理论所替代。20世纪中叶,女性主义批评以异军突起之势,迅速地成为一种更新的批评理论风靡了欧美的批评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女性主义批评对于性别、种族、阶级等多重角度的批评方法突破了传统文学批评的范围,动摇了以男权为中心的性别定型论,并成功地导致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西方文化传统,对过去的若干定论产生根本的怀疑。为此,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乔纳森?卡勒称道说:“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 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当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势力。” [1] 第31卷第1期 2001年1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 ol.31,N o.1Jan.2001

抵抗表征_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形象批评

抵抗表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形象批评 作者:周春, ZHOU Chun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5,34(5)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0条) 1.Lorde Audre Sister Outsider 1984 2.hooks bell Outlaw Culture:Resisting Representation 1994 3.Murray, Pauli Song in a Weary Throat: an American Pilgrimage 1987 4.hooks, bell Feminsi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2000 5.Christian Barbar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Perspectives on Black Women Writers 1985 6.James Joy Shadowboxing:Representations of Black Feminist Politics 1999 7.hooks, bell Introduction: Revolutionary Attitudes: In Black Looks: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1999 8.Collins;Patricia Hill Black Feminist Thought 1991 9.Unspeakable Things Unspoken 2000 10.Smith, Barbara Home Girls: A Black Feminist Anthology 1983 引证文献(3条) 1.季文君美国诗歌中的美国色彩——格温多琳·布鲁克斯和黑人女权主义[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6) 2.龚云霞"骡子"的救赎之舟——试析《紫色》中美国黑人妇女的自我解放[期刊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3.龚云霞黑人女性自我身份之构建——解读沃克的小说《紫色》[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b48570535.html,/Periodical_hnsfdx-sh200505022.aspx

女性主义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文档

新时期,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可谓轰轰烈烈,文学领域对女界人生的反思与表现,走在了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前面。在“方法热”、“文化热”的催生下,在“妇女文学”兴盛及关于“女性文学”究竟是什么的论争方兴未艾之际,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悄然而至。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从翻译、介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开始的。 一、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义的历史渊源 事实上,戊戌维新以来,女性主义思潮就开始在中国萌动,它在内受到明、清之际不少男性思想家、文学家,如李贽、袁枚、曹雪芹、李汝珍等的哺育,在外,受到西方文化及19世纪下半叶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 明朝的思想家李贽在《答女人学道为短见书》《夫妇论》《司马相如传》中大力宣传两性平等思想、抨击妇女低人一等的道学观,可谓中国“女权”运动的前驱。自1878年起,《万国公报》便刊出《裹足论》《全球五大洲女俗通考》《女教》等文,介绍英美俄德等国妇女受教育的情况,倡导西方文明。1902年,中国近代第一本关于妇女问题的译著赫伯特·斯宾赛的《女权篇》(马君武译,少年中国学会发行)出版,该书以“自然权利”论与进化论为基础,论证了男女平权的观点。1903年,J.s.密尔的《女人压制论》也被介绍进中国,该书鼓吹妇女应拥有自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的能力,对“五四”时期的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时这些介绍西方女性主义和两性学方面的材料的译介,其目的是和强国壮民联系起来的。其后陈独秀、周作人、鲁迅、胡适纷纷译文或撰文疾呼两性平等,“五四”一代学人更多地将性别问题与社会政治改革及两性生活的实际情形联系起来,即使谈到文学,也主要将其作为反映“人”的生活的镜子来看,并未深入探讨文学中的性别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波琳·G.李(Pauline G.Lee),出版于2000年的《李贽与J.s.密尔》(Li Zhi and John Stuart Mill:A Confucian Feminist Critique 0f Liberal Feminism)将李贽与英国男性女性主义者约翰·司都本文世纪论文网(https://www.sodocs.net/doc/b48570535.html,)提供华·密尔做了比较。指出他们为两性平等辩护的许多相似之处,但其差异性表明:密尔强调的是实际的社会参与,而李贽强调的是自我的内在修养。由此阐述了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关于女性解放问题的不同思考,即西方女性主义者比较强调实际的社会改革运动,而中国的女性主义者则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更新。强调通过内在的道德选择来改变人们的思考与生活方式。这种差异至今仍然存在,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时期女性主义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接受、影响和发展。 在中国,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人们的性别意识,呈现出从“性别”(gender)到“中性”(neutral)再到“无性”(sexless)这样的发展轨迹。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民族解放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广大民众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中解放出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妇女也就跟着解放了。这一思维模式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也在文学领域得到充分的表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改善,这甚至是发达国家的妇女也难以企及的。但在“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语域里,以妇女的名义解构了“妇女”,一种忽视女性生理、心理特殊性的“拟男”主义在种种口号下滋长起来。这一时期的文学或女性文学。“人的自觉”消解于政治的大目标中,更遑论“女人的自觉”了。“性”乃至“性别”属性成了洪水猛兽,像瘟疫一样招人嫌弃,《百合花》《林家铺子》《红豆》等表现了一点点人,性人情的作品往往受到批判。 70年代末,性别问题随着社会政治问题或新启蒙思潮,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新时期之初,“人”的发现必然伴随着“女人”的发现,“女人”的发现绽露出人们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朦胧追求。由“五四”开启的有关性和情的欲望叙事场景开始了新的转换。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谌容的《人到中年》,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舒婷的《致橡树》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2003年12月学术交流Dec.,2003 总第117期第1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17No.12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修树新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 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 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 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关键词]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312-0165-03 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异军突起,成为评论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和英美派、法国派并驾齐驱。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崛起有着必然的历史原因。首先,黑人妇女遭受着双重压迫,即来自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和黑人世界的男性压迫。出于这种特殊体验而写出的黑人文学作品必然和白人女性及男性的作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次,在男权中心社会中,黑人女性文学一直被忽视、曲解或视为异端。直到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形象在评论中仍被歪曲、排斥;甚至到了70年

代末期,各类版本的文选选集要么对黑人女作家的作品闭口不谈,要么就对像佐拉?尼尔?赫斯顿(Z ora Neale Hur2 ston这样的黑人女性文学史上重要的先驱轻描淡写,几笔带过。即使大多数当代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对黑人女性作品的关注也不够。“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 生。”[1](P3561974年在美国文学界发生了两大标志性的事件。一是《黑人世界》(Black W orld特刊上发表了朱恩?乔丹(June Jor2 dan和玛丽?海伦?华盛顿(Mary Helen Washington的文章,封面登有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照片;另一件是爱丽斯? 沃克(Alice Walker的《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In Search of Our M other s’G ardens在MS杂志上的发表。这两件事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蓬勃发展拉开了序幕。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系统地研究并阐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 Smith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萌芽》(T oward 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开篇便指出,没有一个黑人女权主义批评角度,黑人女性作品不但会被误读,长此以往,这些作品终将被毁掉。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方法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前提:在黑人女性作品中,性政治以及种族、阶级的政治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其次,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应致力于探求黑人女性作品没有体现的与黑人女性身份未曾感受到的性与种族的政治。再次,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必须承认黑人妇女悠长的历史,还应旨在发掘黑人女作家的“不同”。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立足点应是“自治”但不是“隔离”;应该是和各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对话和结合。她通过对大量的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她们在文本、主题、意象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白人、男性作家的共性, [收稿日期]2003-09-17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2003088 [作者简介]修树新(1969-,女,吉林德惠人,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妇女研究中心成员,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第四讲 女性主义批评

第四讲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即使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当代女性地位调查研究报告

从工作家庭冲突方面探讨当代女性地位的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性别问题古今中外一直都存在。研究性别问题就不得不提女权主义这个词。女权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介绍到我国。当时的学者根据西方的女性运动发展和中国传统“封建家长制”的社会背景将feminism这个英文词汇翻译为女权主义。然而中国女性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被几千年来传统的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约束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历经母系氏族时期、父系氏族时期、奴隶制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在女性主义的进入到中国之前的时期里,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是在降低的,悠久的历史压迫和奴役已经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人潜意识里对女性地位“低下”的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人对待女性的看法也在改变,特别是早期的一些革命参与者。毛泽东同志就妇女解放的思想曾发表过多篇文章,仅1919年就超过20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在飞速的发展,国民素质也得到了整体的提高。西方女性主义思想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同,这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的提高。女性对自我本身的看法变得更加肯定和越来越注重自我实现。但在男性主宰的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意识形态期待着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女性在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但相应地,女性对工作相关需要的增加,限制了她们对家庭角色的参与和贡献。在我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家庭中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也超过70%,但是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城镇家庭的家务劳动分工具有“女性为主,男性为辅”的特征。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女性工作的高比例都没有改变家务劳动分工的状况。 职业女性必须面临家庭工作之间的冲突,在家庭家务分工中(也包括非职业女性)又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中国女生的社会地位低下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女性主义的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同。 一、国外文献综述 在人类社会研究中,对于人权这个概念的研究已经有200多年了,但最初的人权并不包括女权。在18世纪,欧洲地区在宗(新)教伦理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出了资本主义精神【1】,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作者:杜芳琴 在谈到女性主义的时候,我们必须分清运动和学术两个不同的层面。本文侧重于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在文学、文化批评中的运用和历史变化。 一、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特点 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以来,女性主义已经蓬勃发展了四十年,它从 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流派众多,理论繁杂,多彩纷呈且变动不居的复合构成。就理论层面而言,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 1.多元并存、时空重叠。 在第二次女权运动蓬勃兴起的60—70年代,也就是我们惯常了解的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最为活跃的时期;到了90年代,第 三世界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与前度活跃的流派多元并立,互相辩驳论争,成为女性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女性主义已从早期纯粹以女性抗争为旨归的理论探索,进展到以两性权力互动、改变不合理的性别文化为目标的性别研究,再发展到当下结合心理分析、政治理论、哲学、生态环境研究、种族研究、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范畴,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文化领域最具批判力的跨学科的学术思想体系。 女性主义的各个派别不是泾渭分明、判然有别的,而是在时间的延续和代表人物上呈时空重叠和纠结难分之势。比如,最有悠久历史的自由女性主义至今仍有广阔的市场。黑人女性主义不只是到80—90年代才活跃起来,而是早在60年代就不乏中坚分子,如有名的安吉 拉·戴维斯,她现在依然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而创造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 的盖尔·鲁宾既采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又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和结构主义分析,把她归入某一派别终有削足适履之嫌。 2.根植现实、不断丰富。 女性主义起源于妇女运动,理论的提出与检验都是根植于运动与现实的需要。无论在如火如荼的运动中,还是在扎扎实实的学科建设中,女性主义者首先关注的是男女权力的不平

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的介绍之伊莱恩·肖瓦尔特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sneshowalter):《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aliteratureoftheirown:britishwomannovelistsfrombrontetolessing,1977年)美国 主要内容:描述从勃朗特时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指出这一传统的发展如何相似于任何文学亚文化群(subculture)。从而填平奥斯汀峰巅、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伍尔夫丘陵这样的文字里程碑之间的空隙和断裂。 妇女一直有着自己的文字,女小说家既不止一个,也不是偶然出现的,她们也不只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者和发言人,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的一部分。确实存在不同的妇女文化。这是妇女在生育、养育子女中的相互帮助,是她们分享感情,甚至是她们之间产生比同她们的丈夫在一起时更强烈的情欲。 诸如“伟大”这样的概念阻滞着妇女对文学史的进入,因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于极少数“伟大”的女作家极其作品,而不重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就无法使人们清晰地了解妇女创作的持续性特点,也无法看出这些作家的生活与她们在法律、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形象的改变。而这样阻滞妇女进入文学史的批评概念,正是菲勒斯批评用来压抑和贬损妇女文学的伎俩。 每一代女作家都在某种意义上发现自己没有历史,不得不重新去发现过去,一次又一次地唤醒她们的女性意识。 女性的写作是出于一种共同的心理和生理体验:青春期、行经、性心理的萌动、怀孕、分娩,和更年期闭经等女性特有的生理过程及其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所特有的心理体验等。这种不同于男性的共同体验使她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非自觉的文化上的联系,也就是所谓的妇女文学的亚文化。 妇女作家创作所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女人气”阶段(feminine):从1840年出现男性笔名为开端,一直到1880年艾略特去世为止。这是一个较长期的摹仿主导传统的阶段,也是一个将主导传统的艺术标准以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的阶段。 二、“女权主义”阶段(feminist):从1880年一直到1920年(或到女性获得选举权的那一年)。这是一个反对主导标准和价值,倡导少数派的权利、价值和自主权的时期。 三、“女性”阶段(female):从1920年一直到现在。这是一个自我发现(selfdiscovery),一个摆脱了对对立面的依赖,而把目光投向内心、寻找同一性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既像“女人气”小说家那样涉及艺术与爱、自我实现与责任之间的冲突,又像“女权主义者”一样,认识到自己在政治制度中的设置,和自己同其他女性之间的联系。敢于突破性的进去,敢于运用原先属于男性的词汇。 评价:在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家中,肖恩瓦特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被公认的女权主义重要理论家之一。而她的这部《她们自己的文学》也被看作是女权主义文学史研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摘要:当前,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以其发展的迅速以及独树一帜的特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与特征,并对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女性批评的意义与影响作一番深刻解读。 一、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渊源 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一特殊时代的背景对于黑人来说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奴隶制的弊端,虽然奴隶制尚未解除,但是对其反抗的声音越来越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虽然斗争的过程充满波折,但是对于被剥削被压迫了许久的黑人而言,这是一个孕育着光明与希望的时代。19世纪,由于工业化迅猛发展,各种思潮不断产生并发展融合,女性主义的发展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思潮,女性权利的诉求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女性主义批评也逐渐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从性别权利平等的视角创作了许多著作。 然而,对于黑人女性主义而言,其发展的时期还远远未降临,当时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主要由白人女性主义做主角,因为年龄、阶级、地位、经历等的不同产生各种流派,如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女性主义等,这些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女性主义进行了独特的研究,为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然而,黑人女性却基本上是被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因为当时女性主义在性别对立上基本上以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研究为主要对象,而在种族理论研究中,又都以黑人男性为主。因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更加罕见,直到19世纪90年代,人们才开始看到黑人女性对人类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尤其是在文学领域,许多黑人女性主义作家不断崛起,使人们对于黑人女性的历史、阶级地位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不断地被挖掘,研讨,这也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主要目标,即将黑人女性主义作品的内涵展示到更多的人面前,并建立起于其他女性主义批评不同的途径,以探寻解决黑人妇女的方式。为黑人妇女争取更多的合法权利。 当时奴隶制尚未解除,美国女性主义有很多流派,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女性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