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

2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3 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董贝父子》中伊迪丝的堕落女性形象

4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5 色彩在《隐形人》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6 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

7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8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9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0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1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12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13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

14 On the Dramatic Conflicts Contributing to Eliza Doolittle’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Pygmalion

15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16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

17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8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

19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

20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

21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22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

23 文化与幽默欣赏

24 用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品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房间》和《看管人》为例

25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

26 会话含义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27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28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29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30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31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32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33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34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35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36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

37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38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39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4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4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42 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

43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

44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45 The Functions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in Tess of D’Urbervilles

46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47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48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49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

50 The Road to the Outside World:An Analysi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51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历程的研究

52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53 The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in Senior High Schools

54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5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56 中式菜名的英译

57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58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59 《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妹情谊

60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

61

62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63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64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65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66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

67 合作原则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

68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69 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

70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71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72 On Dreiser’s View of Womanhood in Sister Carrie

73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

74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75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76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77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

78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79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80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

81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82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

83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84 从顺应论角度看英汉称谓语的翻译

85 通过《蝇王》看人性

86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

87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88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89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90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91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92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93 Comparison of Tea Ceremon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94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95 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

96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97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

98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99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100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

101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102 从叶芝的诗歌看象征主义的发展

103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104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

105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06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107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108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

109 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

110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111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112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113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14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115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6 法律语言特征和法律语言翻译

117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

118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119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

120 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121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122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123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124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25

126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127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28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研究

129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130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1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132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133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34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

135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136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37 礼貌原则之于商务信函的翻译

138 从《画皮》及《暮色》比较分析中西人鬼文化

139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140 基于对爱伦坡文学作品及心理的兴趣

14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142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143 美国英语新词汇特点

144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145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146 公共标识语翻译失误分析

147 对《呼啸山庄》里所反映的人性的解读

148 Analysis of the New Female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149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150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51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52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153 An Analysis of Catherine in A Farewell to Arms

154 从CIF与CIP的比较看CIP的优势

155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15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157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158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

159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160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161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162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163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164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65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16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167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168 痴情动因的解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精神分析

169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

170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171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

172 《小妇人》中四姐妹价值观的发展

173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

174 从电影《美丽人生》看完美男人形象

175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

176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77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178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

179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翻译

180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

181 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182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

183 《天边外》的悲剧分析

184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185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186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幽默艺术

187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

188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189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190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191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192 宗教文化与翻译

193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

194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

195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

196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

197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

198 马尔福的嫉妒

199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杜撰词及其翻译

20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女性外在形象美的最大特征

女性外在形象美的最大特征 我们说是和谐。因为和谐是形式美的一个原则,指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因素中协调一致。和谐的本质是杂多的统一,对立的统一,多样的统一,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和追求和谐美。在社会生活,自然界、艺术中和谐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在艺术上,指艺术作品的一切组成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如和谐在音乐中表现为和弦;在建筑中表现为建筑物各部分之间比到好处;在文学上表现为结构上统一等。 在日常生活中,和谐则表现为线和形的和谐,体积大小的和谐,质地的和谐,色彩的和谐等。许多目光掠过五彩缤纷的生活寻找着和谐。和谐不是真理,和谐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也许和谐是近似梦想的一种意念。和谐应该是完美的境界,而希冀着它,神往着它,追随着它并为之付出生命的较量,却恰恰是更完美的。 和谐是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罗马时代学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我国春秋时代晏子、史伯都讲“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讲音乐美是和谐,亚里斯多德谈出了关于艺术中的和谐的合理思想,他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过去唯心主义思想家,如柏拉图、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莱布尼茨等人论证和谐的神秘本质,宣告神是和谐之源。和唯心主义美学相反,马克思主义对美学中和谐概念给予了科学回答。和谐是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美好事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是艺术中的本源,是女性外在形象美的重要源泉。 首先,对生活充满希望,希望从生活中获取审美理想的启迪。 一个女性若想获取美好的外在形象,如果没有审美理想的启迪,那无论如何是不好实现的。那么,什么是审美理想呢?审美理想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经过理想化的审美观形成的。审美理想是人对于完美的生活、完美的人的愿望、憧憬,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的成果,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各个时代的人们受着特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思想影响形成不同的审美理想。它对一定时代、一定民族和一定阶级的美的欣赏和创造,有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审美理想在女性的外在形象美中表现很明显,女性外在形象美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女性的审美理想是在她的政治、哲学、伦理、审美观点影响下形成的,决定着女性外在形象到底美不美。审美理想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发展变化的。 每一时代的各个阶级都有自身的审美理想。在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符合这个时代潮流的审美意识分不开的。可以说,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最高的美好理想,是鼓舞所有女性获取理想美的动力。 审美理想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审美理想能引导女性欣赏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摆脱一切落后低级趣味的东西;消极的审美理想会引导女性去欣赏落后低级趣味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是审美理想的基础,审美理想把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它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生活中及女性外在形象美好与崇高的表现。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视角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视角 系别:外国语学院 :王佳慧 班级:11级8班 学号:18

Abstract In the 18, 19 century of England, a critical realist female writer, Jane Austen, appeared in the literature. Austen used female angle to create novels. Her 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s. Austen paid attention to female inner world with woman exquisite writing style to describe a small quiet town three or four families’ stories. Austen broke man’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for a long time. This paper will begin from the feminism theory angle to analyz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the influence of Austen’s works. Meanwhile, this paper studies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by analyzing Austen and the environment of her time. Key words:Austen feminism Elizabeth character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 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有所抬头,性别歧视在某些领域在加重,两性平等的认识被歪曲,女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误导,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表面上看,《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深刻认识,里面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反省,这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伤逝;女性主义;男权思想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也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学科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尤为突出,其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理论认知,到理论创建,最终在实践中逐渐中国本土文化的痛苦融合过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男权特征,成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增加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度。 严重的男权思想,也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存与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的产生巨大差异,并在叙事方式、文体特征、性别意识以及情感世界等,都形成独特的特质。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关注和发掘不够,这无疑限制女性文学的影响了,因此,需要逐步的加以解决。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九十年前,鲁迅就已经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觉醒,不仅仅是依靠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就能实现。《伤逝》表面上看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认识,还有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深入分析鲁迅对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性别平等的解读,以及《伤逝》对近、现代中国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伤逝》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认识对和谐社会建设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四”时期,女权主义运动传入中国,为这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封建大国的妇女展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但是,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近百年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思维更注重于现实的需要与实际利益的争取,而很少从宏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提要]:女性题材小说在丁玲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丁玲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本文对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作论述。一方面综合评述丁玲创作的女性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丁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从审美对象、性格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形象变化作出论述。 [关健词]:丁玲女性形象特点变化 [正文]: “丁玲是个擅长写女性的因写女性而赢得了声誉的女作家”,从其创作来看,女性题材占据重要的位置,她塑造了许多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带着某种感伤色彩的女性形象。在她布置的舞台上,女性是不容替代的主角,始终处于叙述的中心位置。她笔下的女性典型丰富多样,有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与事业彷徨,有乡下妇女朦胧的个性觉醒与抗争,有忍辱负重为抗日献身的革命女性,有解放新天地的劳动女性等。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女性的典型形象。 回顾丁玲的创作历程,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有几次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丁玲初涉文坛——《梦珂》(作于1927)、《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阿毛姑娘》等,这些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有一个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第二阶段,中篇《1930年春上海》(作于1930)开始,丁玲创作主题逐步转换,丁玲由笔下的主人公——小知识分子女性表达开始走向大众的愿望,这在《田家冲》(1931年)里初露端倪,《水》(社会型题材)标志着她创作的风格转变。第三阶段,丁玲来到延安,《我在霞村的日子》(1941)、《在医院中》(1941)将女性观察的视角伸向革命阵营内部,塑造了与时代相关联,积极献身革命的女性形象。第四阶段,丁玲开始“文艺服从政治”的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中的女性(黑妮)显露着她早期女性思想的痕迹,1979年新的女性形象《杜晚香》横空出世,续接了她中断的女性题材的创作。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四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王佩(1982―),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欧亚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任静(1983―),女,陕西铜川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 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简?爱》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从很大程度上讲,《简?爱》被认为是作者的心理历程的自传体小说。夏洛蒂把自己的很多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都赋予了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一简?爱。夏洛蒂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敢与命运抗争的女性新形象,反映了生活在父权制社会底层的妇女内心的呐喊,给当时的英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小说以简?爱生活的四个生活场景在盖兹海德府,在劳渥德学校,在桑菲尔德,在圣约翰家,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中女主角简?爱成长环境的分析,揭示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而进一步了解作为女性作家的夏洛蒂在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作家的性别颠覆意识。 一、女性意识的萌芽――在盖兹海德府 简?爱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去世。她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里德太太是一个冷酷、自私的人。她把简爱当作佣人对待,而对自己的三个掌上明珠却百般溺爱。简?爱在里德太太家的地位,连使女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他欺侮我,虐待我,不是一周三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回,而是经常如此……”(p.6)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却被舅母关进红房子里,她的舅舅里德先生就死在这间屋子里。她被幻想中的鬼魂吓昏了过去。但这次不畏强暴的反抗壮大了简?爱的胆量,挫伤了表兄约翰的威风。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简?爱幼小的心灵就这样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更深的伤害。痛苦促使她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她感到,自己一定要顽强地生存下去,取得和别人一样的公正平等的待遇,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 二、女性意识的发展――劳渥德 如果说简?爱在舅妈家萌发了她的反抗性格的话,那么在劳渥德学校,她的反抗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惩罚简?爱,也为了摆脱简?爱,她被送进了孤儿院,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清规戒律极其森严,孩子们受冻挨饿,惨遭挨打、罚站、剪头发等凌辱,每天都得背诵枯燥的经文,吃即使再饥饿的人都会拒绝的食物。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简?爱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海伦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在孤儿院,简?爱对冷酷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英语论文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 学号: XXXX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 XX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入手,去解读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其中主要以小说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她对独立、平等、自由的追求,探究女性主义思想给女性带来的积极改变,从而鼓励现代女性自强、自立、自尊。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内容主要包括:著名小说《名利场》的基本情节介绍,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简单概括,历来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说明,《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夏泼对独立、平等、自由这些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追求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积极向上的女性主义思想给广大女性带来的重要启示。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通过对英国文学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萨克雷这位著名作家以及他的成名作《名利场》,后来又观看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我对这部“没有英雄的小说”以及里面特立独行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大家对这部经典小说的赏析多从女性主义及男权社会角度入手,因此本人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借助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关键词独立、平等、自由来分析蓓基·夏泼的积极一面,并启示当代女性应该如何追寻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4、主要参考文献 Thackeray, W.M. Vanity Fair.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8. 王贵云,2009,谈《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积极一面。学院派批评,2009年第4期,第76-77页。 西蒙娜·德·波伏娃,1998,《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张静,2011,寻找失落的自我-略论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存在主义女性观。 作家杂志,2011年第5期,第162-163页。等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言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男性主义”的逐渐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现象,它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势如破竹的势头迅速崛起。她们首先否定了战后的女性就要回到家中的观点,因为她们在二战中已经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继而是争取选举权,这是摆脱边缘状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必要之举。 一、女性的身体政治性 (一)性别地位所决定的身体语言 无论是浏览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塑还是欣赏当代的波普艺术,不难发现在关于人体艺术的作品中,女人体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人体。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蕴含更大的能量或表现力吗?上世纪20 年代初,德国的法尔亨博士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男女特征比较论》这样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男性优势与女性

优势之间的无数次交替。由一性优势发展到两性平权,再由两性平权转化为一性优势——由无数次轮回构成了人类历史。而这种性别优势也直接影响了人体艺术的发展。当一性占优势时,另一性往往成为人体艺术的表现中心。”如产生在古埃及女子专政时代的纸莎草纸画,画中的女子皆着衣而男子却赤裸身体。而到了父权时期情况则翻转过来。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子皆是赤裸而男子却是穿戴整齐,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首次展出时,作品中毫无遮掩的男裸体遭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毁谤非议。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抢夺少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致力于绘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画面中多是体格强壮彪悍的男人掠夺柔弱面带恐惧的少女,从而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些都是性别胜利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包含着鲜明的自我肯定意识。 (二)女性们反对“被观看” 当今时代男性无疑是中流砥柱,因此,男性艺术家关于人体艺术的性别选择再次指向了女性,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情色、女性为创作语言,尽管我们不能盲目的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作品的倾向,但作为社会中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这是个商品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商品广告的情节和语言越来越具创意,画面色彩越来越丰富,这已不仅是商品信息的简单传递,它对大众的消费理念乃至整个文化价值的追求起着越来越强的诱导和影响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在为大众设定“时尚”和“趣味”的范畴,激发观众许多虚妄和偏执的需要。商品广告往往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做,它包含和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日益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极为敏感而复杂的部分。 调查表明:国内媒体上,女性做广告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护肤、化妆、洗浴用品的广告似乎无一例外地由女性来做;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的广告绝大多数也由女性做主角,甚至手机、领带、西服这类被看作男人世界里的商品,其广告也着意渲染女性对男性似乎是必然的崇拜、臣服和温柔。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在现代商品广告世界中成了“第一性”(就数量而言)?为什么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如此模式化?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现代人(男人)对女性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反映了女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某些侧面以及社会(男人)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 探讨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不仅是商品广告文化研究问题中有其意义,也是女性文化研究或两性文化研究的课题。 一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 艺术永远钟情于人类两性世界,女性形象是艺术的永恒主题,但就女性的美而言并非从来就是女性崇拜的至高标准。 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的艺术里就有代表女性形象的图象和符号,如《威伦道夫维纳斯》,她们的丰乳肥臀与纤细的手臂几瘦削的小腿形成鲜明的对比。头很小且面无表情,并且通常无任何容貌特点。很明显这些造型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夸张女性生理特征,不论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都与人类繁衍的身体部位有关,一种对女性生殖崇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时期女性是被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的,是女神。 希腊罗马对女性的赞美不再是一种对生殖力的宗教般的崇拜,而是对躯体的纯粹形式化的讴歌,其目的也只是想塑造理想中的美貌。到了中世纪,女性美与堕落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终于登上了美的化身的最高宝座,摆脱了原有的与罪恶的联系,而被视为能反映出人的善良和内心美好的可贵品质,外表美成为心灵美的标志。此时大师笔下的形象是作为完美和永恒的人出现的,灵性和肉欲,神的光辉和人的真实统一,即使是鲁本斯笔下的那丰腴的、肉感的女人体,也笼罩着一种神性的精神光辉。 然而,印象派开始,女性形象开始处于被凝视、被控制状态,裸体画成了真正的裸体画,是欲望的对象。高更所描绘的塔希提岛土著女看似纯朴的原始美,但实际这个天堂是虚伪的,那不是乐园,而是殖民地,那不是高贵的蛮人,而是妓女。马蒂斯所描绘的那些赤裸或半赤裸的女性横卧或斜坐在沙发上,既妩媚又极具挑逗性。卢梭的《梦》中一位裸妇斜坐躺在一个放置在露天环境下的沙发上,一个开放的空间,使裸妇更具有一种被凝视感,更易勾起人的情欲。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们》是对妓女们向顾客展示自己的描绘,五位少女被任何一位观看者凝视。艺术史中的这一系列的被凝视的女性形象,传达着性的渴望。而蒙克更把女性看成是妖妇、吸血鬼,是唤起性欲的工具。从这一系列画家画中的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女性越来越被当成泄欲工具,一种弱者形象,一种被凝视的对象。 二当代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一)以女性形象美为创意的广告 当前我国电视商业广告中频频出现女性形象,广告中常见的女性形象年轻貌美,出众的五官和形体在摄影机特写镜头的刻画下显得迷人、性感,是镁光灯的焦点与男性目光追逐的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15915012.html,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作者:吴桓球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 摘要:本文借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关理论,通过对华盛顿·欧文的一个作品《乡村的骄傲》中女主人公形象、恋爱的态度和话语权利的解读,发现欧文笔下这位所谓的天使女子不过是被男权意识和话语体系所扭曲异化的不真实形象而已。 关键词:女性主义;天使;《乡村的骄傲》 《见闻札记》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最伟大的文学成就,创作于1819—1820年间,收录了欧文的散文及短篇故事集。其中的故事是依据美国和德国的民间传说写成的,以幽默睿智的文风见长,而散文大多以作者旅英时目睹的英国景色和风俗习惯为背景。(1)欧文向往田园生活,向往古代淳朴的风土人情,英国那宁静、优雅的田园风光最能激发他的遐思和冥想,字里行间常常浸透着一股忧伤和怀旧的气息。《乡村的骄傲》(The Pride of the Village)正是《见闻札记》中的一篇,文体风格介于故事与散文之间。描述了作者在经过英格兰一个偏僻乡村时听到的一则其实的故事。全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正如作者所说,“与时常听到的相类似”:纯真美丽的农家少女爱上了英俊潇洒的贵族军官,但由于地位悬殊加上军令难违,军官无情地弃地而去,最后,少女因伤心忧郁过度而死。故事虽真实的,作者却只是从别处听来,未曾亲眼目睹。然而经作者细腻温婉的文笔娓娓道来,故事中少女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却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2)凡阅读过《乡村的骄傲》的评论家往往把焦点投注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强调作者细腻、传神的表现手法,褒扬作者有着一颗善良、敏感,对妇女倾注了无限热忱、关怀和怜悯的心。认为作者成功地把握了少女微妙的心理特征及其在神情和动作上的表现,加上描写细致入微,富有感情,整篇文章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久久不能平静。而对故事的女主人公,则冠之于美丽善良、纯洁温柔的天使,是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至于故事的男主人公——贵族军官,作为如花少女夭折的直接杀手,现有的研究往往忽略,几乎没有任何的评论。所以笔者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探讨欧文的这篇散文式故事《乡村的骄傲》。 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女性主义经典《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指出(3)男性文化传统为妇女所设定的形象就是“天使”和“魔鬼”两类。天使类的理想女子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她们往往美丽温柔、贤良淑德,无怨无悔,为爱献出生命。在父权制文化传统中,男性是权威,女性被视为是低人一等的“第二性”,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成为按男性期望和设计而产生的、囚禁在男性文本中的人物和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是被男权意识扭曲和异化的女性形象。欧文在《乡村的骄傲》中也正是依此标准来设计女主人公——一位温婉可人,生来就是被男人疼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首先体现在女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方面。欧文通过对女主人公——乡村少女在与男主人公——贵族军官的初见、再见和永别的几个场景细腻传神而动人的描写,凸显了男性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形象——百依百顺的柔情天使。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位被称为“村中的美人和骄傲”(4)的乡村少女(凡引用原译文部分均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 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 《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陈染打破了这一樊篱,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对女性欲望的认同 封建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之中盛行的是“性放纵”,拥有三宫六院的帝王自不必说,即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占有三妻四妾,与男性的荒淫无度相比,女性的性爱权利却被剥夺殆尽,她们饱尝性压抑的痛苦,稍有抗争则被斥责为淫妇。但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谓的“淫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性爱的美丽。 《私人生活》中,作者对女性的性爱本能做了充分的肯定。“我”因为身上“被唤起”的某种欲望,因为“一种近在咫尺的与性秘密相关联的感觉”与一个“喜欢这种快感甚于喜欢他”的男人“紧密缠联在一起”;禾因为对“我”的喜欢与“我”发生的美丽的性爱,一切都是纯洁的,禾晶莹剔透的泪珠,翡翠绿色的玉石枕,禾的“两只桃子般嫩白而透明的乳房”,所有的一切象征了我们纯洁的爱情,可以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我”看到伊秋与西大望“扭动在一起的身体”之后的“心惊肉跳”,“所有的毛细孔都在张开、放大、用力呼吸”,“我”意识自己长大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笔法,陈染在这里对女性的欲望做了充分地肯定。 其次,作者在描写“我”与别人的性爱的时候常用第三人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我”和T走进“阴阳洞”,T说“我们就在这儿”之后,作者的第一人称很自

开题报告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命运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专业名称英语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2014 年04 月02 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选题依据: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在当时具体指妇女解放。后期传播到英美地区随即逐渐流行,主要指妇女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中应与男人享有平等权利的一切活动。随着文学发展,女性主义也作为重要的文化流派而发展起来。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也是一部著名小说,在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呼啸山庄》1847年首度出版时,在当时由于小时内容对人性丑恶的描写而遭到非议,被称为是一本“可怕而野蛮”的书,不被大众所熟知。小说中女主人公代表人物凯瑟琳的鲜明人物特点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面临的困境。凯瑟琳对困境的抗争和对幸福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女性主义中女性意识的成长。在小说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对自己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小说中女性主义的精神。而最终凯瑟琳的悲剧结局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而且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萌发。 选题意义: 《呼啸山庄》在出版之初,由于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特征都阴郁而幽暗,并不为读者为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小说中对世界的感悟,对荒原的依恋和描写,小说中独特的审美韵味,使得《呼啸山庄》最终被社会接受和欣赏,其小说所反映的情节故事已成为经典之作,并被搬上荧幕为大众所欣赏研究。 《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展现了一位不同于其他任务的女性。凯瑟琳敢于挑战父权拥有自己的个性,向往自由,却无法接受贫穷的婚姻带给自己的地位低下而最终妥协了婚姻嫁给了不爱的人。凯瑟琳的悲剧因她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女性困境所决定,无法改变自己的悲惨结局。《呼啸山庄》通过对凯瑟琳的描写树立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所处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摆脱和挣扎,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促进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与幸福最求权利进步。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国外现状: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学院:文理学院专业:语文教育0802 姓名:邹贻愫学号2008401210535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更是丰富多彩。本文就试图将《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做一个深入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正文: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一部别具异彩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狐鬼世界的建构来叙写整个现实社会。 《聊斋志异》总计近五百篇,其中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在里面他塑造了许多可亲可爱的异类女性,展示了她们的人情美、奇异美、外貌美和个性美,显示了作品伟大构思的艺术美,从而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与追求,揭示了清初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与价值取向。 本文首先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一个大致的分类分析。 第一是: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 由于几千年来长期的封建思想及其伦理道德的压迫束缚,使得广大妇女的人性被无端地扭曲,从而使广大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失去了原动力。在主持风化的道学家们的鼓吹下,这种观念已成为社会舆论。女子要争取自由恋爱,争取婚姻自由,是被视为淫奔无耻,要受到舆论的严厉谴责。”因此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要做到真正意义上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总是有所追求的,其中包括对爱情的追求。这是人性的自然追求,尤其是长期饱受封建压迫的女性,在这方面更加强烈。 《聊斋志异》中,作者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类大胆冲破封建藩篱、积极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晚霞》、《瑞云》、《连城》等篇章。这些篇章中的女主人公,有代表最下层女性形象的妓女,也有普通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大胆积极地追求爱情婚姻自主和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的身上既有那种属于女性独特的倔强,又有传统中的善良的品质她们每个人都是心灵美与形象美的兼备者。 第二是: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广大女性长期被压迫,一部封建史就是一部女性的血泪史,有多少善良的女性被玩弄、被抛弃,“负心婚变”也成为古往今来的文学的一大主题。在《聊斋志异》中这种主题也是很多的,比如《窦氏》、《云翠仙》、《武孝廉》等篇就是这样的主题。 作品中的这些女性命运都很悲惨,窦氏.云翠仙和狐妇,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窦女死后,化为厉鬼,施计报了大仇。云翠仙也冲破封建的“夫为妻纲”观念的羁绊和梁有才决裂,终于使其卑微地死去。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这些被侮辱女性们一个个大仇得报,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 第三是:悍妒型女性 “明清曾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妒风?,这股强风令文人士大夫们大失颜面,叫苦不迭,也是小百姓无出逃躲,受尽凌辱。”明清小说中就曾大量描写过这种类型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的小说,该小说是由菲茨杰拉德创作的,这部小说是爵士时代的象征之作。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作者主要是描述着一群女人的悲剧情节,这些女人在小说中主要是展示着玩世不恭、轻浮放浪的形象,结局都是悲剧。在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小说中女性的一些悲剧形象和产生这些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悲剧 作者简介:阮军(1976.5-),女,湖南邵阳人,研究生,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主要是以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经济大萧条这段时间为写作背景,通过描述女性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坠落形象以及悲剧的下场,来叙说美国的一些现实生活中价值观的大改变。众所周知,在一战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们主要追求的是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一些女性为了追求享乐主义,存有不知羞耻地追求财富、傍大款等心理,从而导致女性的悲剧下场,本文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该小说所表达的金钱至上、男权主义、所谓的讨厌女性症状以及对新女性的恐惧。 1、女性主义界定 女性主义是在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它最早的发展也是因为当时美国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此导致社会中的一些女性开始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女性主义不单单是为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为了改变女性被压迫的命运,而且也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原则,成为一种价值观和思想。同时,在狭义的解释中,可以把女性主义解释为从性别的关系中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狭义解释中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和隐含的意思。 2、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女性人物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在父权主义的形势下,严重形象糟糕、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素质低下、道德败坏、追求物质利益的一群坏女人形象,她们有许多的共同点,都是一种社会上负面形象的女性代表,自私自利、金钱主义、没有道德心和羞耻心、放荡萎靡,为了自己的追求恶意不择手段,不顾社会世人的眼光,独断独行,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 2.1黛西·布坎南 黛西·布坎南是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粗心大意、刻薄的女人,在小说中,她的老公是汤姆·布坎南,也是个既粗心又粗鲁、而且代表着富人阶层的一个人物。在小说中,汤姆的身份和财富是他的妻子黛西放荡的基础,从而导致黛西物质主义之上,既贪图金钱,同时没有内涵,看到有钱的人物就会主动粘上去,例如本文的盖茨比,当觉得他是富人的时候,与之交

An Analysis on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本科生毕业论文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An Analysis on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摘要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因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一直被看作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自从作品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尤其是作品中对女性独立与平等的追求,使得小说中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负载了西方妇女在19世纪开始觉醒的女性意识。英国文学不乏叛逆女性的形象,但像简爱那样卑微、平凡、孤苦无依而又相貌平平的“弱势”女性,如此自觉地对抗强大的父权社会,算是空前的。 此篇论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简爱的分析,揭示小说中所反映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地位得到了提高,女性意识得到了发展,但是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但总体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女性主义;平等和自由

Abstract Charlotte Bronte is an outstanding woman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her work Jane Eyr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classics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due to its unique content and way of expression. Since the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t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literary critics. Especially the pursuit of female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making the heroines of Jane's image loads the Western women's awakening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19th century. There is no lack of the image of rebellious women in English literature, but like Jane Eyre, as humble, ordinary, plain but who have no “minority” women, so consciously against the strong patriarchal society, be regarded as unprecedented. This paper reveals the wake of the gender conscious and the social position of women in Victorian peri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The status of women in the Victorian period has improv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ut still affected by social class and social status. Key words: Jane Eyre;Charlotte Bronte; female; equality; freedom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2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3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4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 5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7 Creative Treason in Film Title Translation 8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9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 10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1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12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13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14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5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6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1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8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 19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20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21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22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3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 24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25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26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 27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8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29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30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31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 32 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策略研究 33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34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 35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36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37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8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39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