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春江花月夜》诗歌与乐曲的比较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歌与乐曲的比较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歌与乐曲的比较赏析

作者:徐晴岚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5期

唐代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也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这一曲现代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开山之作,造就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人们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甚至有人以诗句填入曲谱歌唱,认为它们同声同气、异曲同工。其实由于创作时代背景、作者境界的差异,若能仔细体会,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张若虚,初唐扬州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他厌恶六朝以来艳丽空洞的诗风,追求自由豪放。《春江花月夜》全诗18联252字,借清商曲辞吴声歌的乐府诗题,以和谐的歌调,点染锦绣山水,探索宇宙奥妙。全诗以月为经,水为纬,春为质地,花为图案,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开头八联极其精彩,写景宏伟瑰丽,抒情深远沉郁,富有历史感与哲理性,确是大手笔,全无六朝诗风的空洞艳丽。那温馨柔和的春夜,浩瀚无涯的江海,光洁冰轮的明月,闪动跳跃的月光……芳甸、花林、汀洲,都镀上了一层银色。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洁白、素雅、恬静、温馨、缥缈仙境般地春江花月夜的神秘景象。“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仰视皓月,触景生情,凝思、遐想、疑问,对宇宙的奥秘进行探索。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是人类的共性啊。

后面十联通过江月长明,感叹人生短暂,在有限的人生中,又饱含着多少悲欢离合!于是把诗文过渡到游子思妇的主题。作者用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的典故入手,一连用了梳妆台、帘幕、捣衣砧、鸿雁、梦幻等等一系列熟悉的典故,努力描写思妇孤独长夜难眠的愁苦心境。这是“春江花月夜”歌行体诗传统的主题:离愁、闺怨。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中说:“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流落不遇”是封建社会才子志士的共同命运,故有“迁客骚人”之说。连位极人臣的范仲淹都会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感慨,张若虚自然也不能免俗。而借离愁闺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正是“迁客骚人”常用的传统手法。这大概就是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吧!

再说《春江花月夜》乐曲吧。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我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自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从文学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很快波及音乐界,上海大同乐会成立于1920年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乐会的主旨是“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

界文化运动”。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他们是最早的试验者,《春江花月夜》就是他们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萧鼓》的琵琶文套大曲。公元1895年(清光绪21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他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萧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乐曲这样注释以后,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联系起来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的意境隐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称它作《浔阳夜月》《浔阳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以汪昱庭的传谱《浔阳夜月》为蓝本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借用古乐府诗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编以后乐曲有很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是同一乐曲衍生而来。

全曲十段,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衍展来阐述乐意。乐曲第一段为主题旋律的呈示,然后是该旋律的九次变奏,每一次变奏都将曲意向前推进,虽然是基于同一旋律,但毫无单调之感。同时,还采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换头合尾”的手法(这在民间传统器乐曲中是很常见的),使长短不一、变奏方法各异的十个段落泾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优雅的曲调片段上。

第一段[江楼钟鼓]保持了传统琵琶独奏曲的风格,以琵琶模拟鼓声开场。但与同样用鼓声开场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或《霸王卸甲》绝然不同。那些都是战鼓,声声震心;这首乐曲中是江楼暮鼓,鼓声醇和而温馨。再用箫管和琵琶吟唱出主题旋律,这优美而流畅的旋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纯净的梦和月华的世界。

从第二段到第五段分别是[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按小标题给我们的提示,每一次变奏都有新的含义。[月上东山]中主题旋律上移四度,而后又继续向上衍展,形成舒展上升的动感;[风回曲水]的旋律又渐渐下旋,而后上升,若水流宛转绕芳;[花影层叠]则后半部分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与之前的恬静对比,大有风弄花影、花乱枝叠之姿;[水云深际] 音乐先在低音区回旋,再以颤音、泛音和大跳创造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飘逸空灵的意境。

音乐随着时间推移,但见日落月升,夜色逐渐朦胧。夕阳、落霞、明月,造物铺陈出奢华的色彩,映着滟潋波光倾泄东流。四段旋律就像长镜头,由远而近、由宏观而细节、由抽象而细腻,渐渐将旋律推向高潮。

第六段[渔舟唱晚]、第七段[洄澜拍岸]乐队各种音色齐响,声势浩大——但并不惊人——是泼墨重彩的点睛之笔。第六段[渔舟唱晚]在纯净的箫音中杂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