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提问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提问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提问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提问策略

发表时间:2015-11-17T10:41:32.8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0期供稿作者:魏玉平[导读] 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魏玉平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731700

摘要: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提问的研究,了解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既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更应探索学生开启学生思维的设问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历史课程问题式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人就从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两方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提问重数量轻质量课堂提问深度和广度,浮于表面,同时过多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思维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设计了以下简单的问题: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分别会使用什么火?什么是氏族?等等。我设计的问题很多,全班同学都积极的举手回答,充分参与到了课堂,表面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答案都是在课本上能够找到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没有动脑筋。

2.提问缺乏思维的深度。课堂趣味性固然重要,但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分强调趣味性以及设计情境的特色性,但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缺乏思维的深度等等都不易引发学生积极而又持续的思考,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过分重视虚拟情境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了突出问题的典型性,教师往往设计一些虚拟的问题,问题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没有真实感受,这样不仅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在问题的探讨中有时也忽视了学生的过程参与,学生得不到真实的体验。

二、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要注意把握“度”。这个“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问题的数量和难度。提问的数量课前要根据上课的内容、教学目标、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既不能整堂课都在向学生发问,也不能因为怕提问会耽误时间而一个问题都不提,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另外,问题的难易程度的设计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很大。提出的问题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问题提得过深,一是问题提得过浅。学生经过长时间认真思考也回答不出来或者甚至经过教师的引导也回答不出来的这类高难度问题问得多了,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这时即使教师给再多的思考时间,恐怕学生也无心思考问题而是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师点名来回答问题。问题过于容易,学生会因为轻而易举的找出答案而懒于思考,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例如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很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南北战争时期就废除了黑奴制度,但是直至今天美国仍然存在种族歧视。因此我就提出了问题:南北战争究竟是为了废除黑奴制度,还是为了南北的统一?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就深入进历史事件中去,学会了抓问题的实质。

2.提问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同时历史课程目标还强调,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和学习潜力的健康发展与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其中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果只是提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能在教材上找出答案“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这样的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如果换成这样的问题:“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唐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工程建设项目,对隋唐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对大运河的开凿,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它的开通是件好事’;也有人认为‘开运河对当时劳动人民不是什么好事,是沉重的徭役负担’。上述两种观点哪种是对的?你是怎么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争鸣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观察历史事件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巧设问题情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教学中很多问题的提出可以和创设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我利用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电视剧《封神榜》创设情境。

总之,重视课堂提问研究,了解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精心设计问题,更应注重探索学生提问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集锦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集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没有应有的积极性,或者埋头写作业,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而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上的参与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今天,初中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初一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中一些古文材料,初一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

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王秀英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研修标准》,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一:领会课程理念,改变旧观念。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接下来详细阐述了初中历史 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 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要摒弃传统填鸭式枯燥的教学模式,树立新课改教学理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效率。从教学理念、 教学氛围以及多媒体手段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 现如今,全民信息化的时代,一些信息技术也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 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到了便捷性的甜头,导致每次进入课堂就开始利用PPT 或影视资料进行播放授课,导致整个课堂成为了教师演示备课成果的舞台,学生 走马观花地赏析历史影视作品和教师制作的PPT,没有引导性的直接教授和足够 的时间思考消化知识,导致学习效果不升反降。当前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多教 学内容增大了不少,并且不同的内容只有有着承上启下的因果关系,如果学生只 是被动接收知识,寻求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刺激,那么实际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或 水平少之又少。不少学生均反映一堂教学课完成后只记住了电影片段中的某些细节,却无法将整个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串联起来,这就导致了教学本末 倒置,喧宾夺主。 2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习做好的伙伴,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去自主学习,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形成自己的 思维习惯,使之变得更加独立。在要知道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环境的,良好的教育 环境是造就学生良好品质的基础。而学习氛围的选择也是一门艺术,它的真谛在于,在科学的教育原则指导下,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 机智灵活、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让学生身心 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和影响的重 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在他们成长、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学校教 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氛围对学生 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个无声的教师,时时刻刻在发挥着其特殊的影响作用。无论是校园氛围创设,还是班级氛围创设,都要体现人文性,具有深厚的历 史底蕴,这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那就是,历史能够让人变得聪明,有内涵。 2.2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学生可以利用实证史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为此,教师应发 挥史料实证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运用恰当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事件的习惯。教 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建立全面的认识,正确地看待历史事件,把握史实,从而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以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笔者利用实证史料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个

浅析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提问

浅析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提问 发表时间:2011-12-21T15:45:26.98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张书强[导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毕竟是为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反映出来的。张书强(永年县姚寨中学河北永年 057150)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能否把注意力和思维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与情感中去,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优与劣,而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就是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就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提问谈几点看法。 1.提问的对象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毕竟是为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反映出来的。而学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核心。这就是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那些少数能考上高-级学校的学生,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所以,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握学生的心态,了解学生的实际差异,多角度、全方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教材,向他们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均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2. 提问的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太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答还必须答到点子上,答到教师的答案上,学生没有问的权利和机会。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探究的源头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除了师问生答的常规形式外,还要多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学生旬司自答、互问互答、生问师答等。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加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有利于思考性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问题的产生、质疑、探究、解决的目的。 3.提出的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又能防止学生开小差、思想走神。而对于要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设计,使之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如果所提的问题过于直接、简单、或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问,那么,学生就没有思考的余地,会感到无趣和思想上松懈。比如:讲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时,如果直接提问,就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上,是很明确的。如果调换角度问:“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无关紧要”。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等已学过的旧知识,综合性较强。但经过学生的思考、回答、补充和教师的适当点拔,学生是可以解决的。这样的问题新颖、避免了太直太露,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导致提问后“冷场”和“卡壳”,同样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这样的内容,提问时要深入浅出,即“深题浅问”。它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拔千斤。例如:“为什么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就是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因为初中生的政治阅历少,接受能力差,理解难度较大,如果在课堂上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茫然。但是,换一下角度问:“我国有14亿多人口,能让每-个人都直接管理国家、决定国家大事吗?那怎么办?我们班以什么样的方式选出班长、组长?而村长、乡长、县长又是怎样产生的?”这样,问题的难度降低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对于-些繁难的复杂的问题,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如果单纯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不断地问,一问到底,课堂提问过多过杂,就会妨碍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因此,只能因时、因人而异,采取恰当的提问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问对象和内容的最佳组合 课堂上一个问题的提出和选择哪一位同学回答,肯定不是随意的,一定有一位最佳人选,即提问对象和内容的最佳组合。因为,回答老师的问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其结果的好坏,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增强,也关系颇大。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都有责任尽量减少随意性。这是个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的问题。一般地讲,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问题的难度系数成正比,而同等程度的学生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不是对某些学生的重视和对另一些学生的歧视,恰恰相反,是重视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这正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要求,也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致。例如:两个难度相当的问题,一个是选项题,一个是分析题。分析题应让思维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回答;选项题则让巴维能力强、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对后进生的提问要把握尺度,内容不能太难,如果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启发、诱导;如果回答不全面,要在纠正的同时给予鼓励;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产生自豪感,从而形成渴求知识的学习动力。 另外,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集知识、情感和觉悟于一体的教育学科,所以,一堂课结束后不能画“句号”,应从教材出发,结合社会现象、热点、焦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观察、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达到思想政冶课的教学目的。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段小利八年级是初中教学的最重要的阶段,又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独具特色、至关重要的阶段。所以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工作的探索必不可少。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的探索,我觉得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如下几大特点: 一.“问题教学”成为主旋律 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是教师满堂灌,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课堂上为节省时间,教师很少提问题。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都不同程度受到遏制。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许多历史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每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不断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或课后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题。例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就特别重视问题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不仅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适量的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问老师、问同学。同时学生还可以有选择地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感悟历史的激情,是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升华。 二.探究式学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中历史新教材每课后都有“活动与探究”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课上或课后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探究学习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有“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第10课有“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对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起了怎样的作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有“党中央为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反昭雪的事实说明了什么?”第11课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问题。通过这些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历史活动课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 在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新课程实验课本中,每一册都有3节活动课。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加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使同学们的历史课堂与课后学习活泼起来。历史活动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历史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喜爱。每学期我根据和班级学生情况,每个班有重点地准备和组织两次活动课。每一次活动课后,我和同学们都及时总结得与失。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历史活动课收获很大,锻炼和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说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历史活动课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全体同学在活动中得到了经验的积累,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各尽其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渐成气候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运用到教学之中。前几年,只是在上公开课时,才用多媒体,平时教学基本懒得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技术能为历史学习提供更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发挥历史教学的更大效益,提供课堂教学质量。现在,我们学校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 五.以人为本,进行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封闭性较强,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个性发展又是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一):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经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头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仅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仅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向坚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

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十分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应当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本事,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资料,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我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团体、办事本事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想象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观念的创新策略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观念的创新策略 摘要:初中历史作为学生初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本文旨在通过对旧观念的研究与理解,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对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观念的创新做出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观念;创新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素质教育推动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和态度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时运用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放弃权威思想,转变自己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成为学生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做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教师积极探索和创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历史学科是绚丽多彩的,就像学生的天资条件各异一样,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一方面,教师要有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学生拥有不同的个性,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我们在教授课本知识的时候,既不能一味地实行填鸭式教学,也不能笼统地对学生实行教学“大锅饭”的形式,要在教学之前形成分层异步的教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学生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最后学会做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做的不是用书山题海来把知识强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历史素养得以提高,促进学生既能独立自主又能富于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培养学生勇于提出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分析这一结论是根据哪个学术观点或历史资料得出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多进行鼓励和正面的历史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发挥长处。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面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推动他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留给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的时间,进而培养学生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1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 时间:XXXX年X月X日 地点:XXX 讲课人:XXX 班级:X年级(X)班 听课记录: 一、复习 教师复习上一单元知识(青春期要注意事项) 二、导入新课 1、看待问题的方法: (1)全面的看问题:包括二分法、正反、内外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教师举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优点)三、进行新课 (课题)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自我新认识 1、学生默读课文(看完后举手,好方法) 2、教师提问:用看问题的两种方法评价一下优点、缺点。 学生:优点爱劳动、干家务活等,缺点市学习不好, 教师:学习不好不能说是缺点,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对,要挖掘自己的潜能(优点:随时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点评,并鼓励女生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 3、回到课本第46页小故事并分析: 教师:我看她不是美女而是“霉女”(幽默的语言,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从而引出衡量“美”的标准:内在美和外在美,并举例自己认为央视十套《百家讲坛》中的美女,大家可以猜猜是谁? 学生:于丹, 教师:她就是我心目中的美女,她外在虽然不是特别美,但内在、言谈学识等却非常美。(优点:举了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学生从理性上懂得了这个问题) 教师提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上初中后的变化(行为习惯等) 学生:爱帮助人、学习认真、不断进步等 (在学生回答问题说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其他同学嘲笑并发出“嘁”的声音,教师幽默的说,你们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我就说“吧”了,这样婉转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并使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好) 点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在其他同学嘲笑的情况下也不怕,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平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更活跃。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 4、教师点名认识自己的方法,并通过课本故事逐个分析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浅议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议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罗江县略坪初级中学校唐程 探究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如何围绕课标、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是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会学生会学,改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结构,开展有效教学是现阶段化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把握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开展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是一对矛盾,作为教师必须摆正自已的位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否则学生的能力、智力的开发、个性近好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某种黑色物质是否属于木炭、氧化铜、铁粉中的哪一种或几种组成的混合物时,激起学生的猜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了的木炭、氧化铜、铁粉各自的性质进行分析,抓住各物质能区别其他物质的主要性质,设计有效的实验来一一进行鉴别。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同时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总之要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教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转会为自素质。 二、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现代媒体,是开展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将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方法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因此要在45分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的成份,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势在必行。我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的视频音频图画音象,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剌激学生的大脑。加强教学信息传播力度。比如讲解“炼铁的原理”这一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钢铁冶炼视频,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正确掌握炼铁原理。又例如在讲解“海洋化学资源”一节使,给学生布置在互联网上收集阅览一下资料:1、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是一门常教常新的学科,面对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更是对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 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 中仍普遍存在。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 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 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 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第三,要树立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如果不把它置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的国际大背景之下,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为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 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世界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地理距离相隔万里的中英两国为何会在 此时发生这场战争?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 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 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 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 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 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 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 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 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 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 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首先,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如果说“旧”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 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 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反思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它不苛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不求面面俱到。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某些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学习,能较好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在联系。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目标的创新:新课程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三维目标。 第二、课程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学科本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第三、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第四、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改变过去课程容“繁、难、偏、旧”和强调注重课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 第五、课程的实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简单适应,强调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以构建智能和人生意义的活动。 第六、学习方法的变革: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和积极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第七、课程评价的改变:评价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侧重学生发展,注重教师的成长。

第八、课程管理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总之,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为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服务,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树立宏观的历史观念,即所谓的“大历史观”。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生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代课或兼课,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学校又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数、理、化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族”,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者所始料未及的。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之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之方法 发表时间:2012-09-07T10:03:40.1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0月总第114期供稿作者:杜继红[导读] 由于社会的现实以及学校决策时的重“主课”轻“副课”,都致使学生忽视了历史的学习。 杜继红山东省平度市张戈庄镇张戈庄中学266738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愈发提高。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历史教学,也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于如何改进提出了个人的几点看法。关键词:初中历史枯燥兴趣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历史科目在初中教学中重视程度不高 初中历史属于常识课,是“副课”,在中考考试范围中并未列入,致使很多学生以及家长,甚至是教师本身,都不重视。现行的教育制度,部分省市学校会在初二阶段对此类“副课”进行会考,所以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在考试前进行突击性的死记硬背。近几年,历史课成为了会考开卷科目,更是没什么难度,学生意识中的历史课就单纯成为了划书,历史课真正的价值和作用都未认识到。由于社会的现实以及学校决策时的重“主课”轻“副课”,都致使学生忽视了历史的学习。 2.历史教学枯燥无味,故事性不强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敷衍了事,对课程内容不事先备课,更谈不上思索如何更加有效的教学。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重点吃不准,难点讲不清,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无形之中就扼杀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很多学生历史课就是休息时间,上课时似听非听,要么就压着主课的课本,偷偷做起作业,更有甚者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或者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方我们在讲述《鸦片战争》这篇课文前,可以先问学生:“什么是鸦片?鸦片有什么坏处?”学生会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理解的鸦片以及鸦片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影响。等学生解答完,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己在备课时所找的鸦片和罂粟花图案,告诉大家鸦片的由来,并找出一些因为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的案例,告诉学生鸦片的危害。讲完这些,我会引出课文内容:“既然我们大家已经了解了鸦片的故事,而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场战争叫鸦片战争,为什么这个战争会有此名字呢?它和鸦片有关系吗?”学生带着该疑问,开始阅读课文,从中寻求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而学生也因为迫切地希望得到正确答案,而不断地去探究,从而增加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2.学生自身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本身。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学习习惯最好的时机,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其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方说课前要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预习的过程中,对认为的重难点应勾画出来,关于疑问,最好旁批,在上课的过程中如若未能得到解答,也可直接向教师提问。在阅读课的课文中,不能走马光花,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子要重点标明,并鼓励学生自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而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应做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讲的很多内容是书上没有的,我们必须做好课堂笔记,以便于课后的复习。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普及,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他们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为社会服务。比方在讲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时,里面有关于各个朝代和亲的历史,有些和亲的公主嫁入边疆地区后,并未自怨自艾,而是将自己皇朝的先进技术延传下去,帮助其发展。我会让学生假设自己也是一位和亲的公主,你会如何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学生就会众说纷坛,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不断地创新。 4.联系当今时事讲述历史 如在讲述《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中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时,我们可以先以最近发射成功的神舟九号导入,神舟九号飞船于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的飞行乘组。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有女航天员执行该任务。那么我国历史上到底成功发射了几颗卫星呢?什么时候发射的?除了这些科学技术外,我国还有哪些技术成就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产生了兴趣,从而更好地阅读课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参考文献 [1]马晓宁宋小菊素质教育观念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J]. 西北职教,2007。 [2]石磊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及其应对措施[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陈荣胜浅议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初中版),2007。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历史知识比较系统,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有效提问便是其中一种,它能使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最终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难易适中,兼顾主体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是初中历史朝代学习的开始,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在讲课中我重点选择一些适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学习第一部分“夏朝的兴衰”时,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夏朝的兴衰,下面谁能告诉我,夏朝是如何灭亡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仔细阅读了教材内容,并在相互讨论后给出了答案。在讲解整节课文过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夏朝、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性?”由于这个问题带有启发性,学生能够针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同时也能够以问题锻炼自身的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而分析和总结过程也为有效记忆夯实了基础。有效提问,要做到难易适中,兼顾主体,即结合

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问题的设置要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同时又不能让他们觉得问题简单而索然无味。 二、适时切入,激活思维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主要内容是宋朝南方的各项经济的繁荣景象。针对经济这部分内容,学生容易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常常心不在焉,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鉴于此,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课上会向学生实时提出问题,如在讲解南方商业的繁荣时,我会针对南方商业繁荣景象让学生进行总结,如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总结出宋代的繁荣景象和国内外的经济往来。”接着我又会继续提问:“同学们,这些经济往来说明在当时,南方的哪些产业比较发达?为什么会发达?”通过将问题适时地切入,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教学节奏,加上问题难度适中,学生便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这就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历史学习。尤其在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激发,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形成缜密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适时切入提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