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我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的分析

对我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的分析

对我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的分析
对我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的分析

对我市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的分析

近十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的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市未来人口发展规模和劳动力结构。年龄与性别结构是人口的两个最基本的自然结构。今天我们所遇到的人口问题大多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有关。

一、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征

1、当前我市人口年龄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2010年11月1日,我市的人口总量为800.47

万人,其不同年龄段人口分布如下图所示。

南京市人口年龄分布的正态分布图一

南京市人口年龄分布的正态分布图二

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口分布在15岁以前、65岁以后的人口比重相对较低,16岁到64岁之间人口比重相对较高,出现两端小、中间部分大的正态分布曲线。

2、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类型转换阶段。上图中,在15岁以前,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数量随着人

口年龄的减少,而有所下降;65岁以后,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数量随着人口年龄的增大,逐步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

3、人口年龄峰值出现波动变化。不同年龄人口数差别大。从上图可以发现,在我市不同年龄组

的人口总量分布中,有三个年龄组人口曲线回落,分别对应的是2010年11月1日时的50岁、36岁和26岁前后,这三个年龄组人口出生的时间分别是1960年、1974年和1984年。

还有四次年龄组人口曲线上升,形成较大的谷峰,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市超过20万人的有四个年龄段,分别是1990年出生的280643人,它是所有年龄段中人口最多的一年;1989年出生的264910人,1988年出生的205401人,1991年出生的200908人,也就是说:现在1988年—1991年,这四个年龄出生的人,全市总量最多,其他年份的人口都是在20万以下。

5年之后,南京市将迎来一个婚娶的高峰,每年至少有10万对新人结婚。全市人口年龄从86岁开始,至93岁,人口数量就不足万人,在9434人—1161人之间,从94岁开始,人口数量就不足千人了。

人口年龄结构具有持续再生产能力,每一次人口峰值的来临,都会给社会带来就学、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市人口结构的8次大的高低变化,形成的因素除了1960年系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客观因素影响外,其余各次均与当年生育人口年龄总量成正比,与当时国家所执行的人口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增多等多种综合因素密切相关。如2000年是“千禧年”,2008年是“奥运年”,出生的人口比常年明显增多。

4、三个年龄组的人口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中,按照国际常规,

一般将整个人口年龄划分成三个年龄组,即儿童组(0—14岁)、成年组(15—64岁)和老年组(65岁及以上),来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四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我市人口年龄分组及

可以看出:四次普查我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稳定而且有小幅增加,无论是绝对人口数量,还是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均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的对应数据。儿童组人口变动与老年组人口变动呈现彼消此长的态势;老年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三普到四普平均每年增长4.62%,四普到五普平均每年增长5.93%,五普到六普平均每年增长3.54%。

5、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化倾向日趋明显。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根本

原因是死亡率下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65岁以上老年人口73.6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9.2%,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为11.32%,意味着每100个成年人需要赡养近12个老人。

二、我市人口性别比分布的基本状况

1、人口男女分布总体情况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143402人,占51.76%;女性人口3861278人,占48.2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10.21下降为“六普”的107.31,而“三普”与“四普”的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8.68、113.46。从“四

普”到“六普”,人口性别比呈现出逐步下降。

2、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分布,中间过度鼓涨、而两头过度收缩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金字塔(见图二),受年龄结构与生育率波动等因素影响,近五十年来我市出生人数在某些年度多一些,而在另外一些年度则少一些。但总体上看,自开展计划生育以来全市出生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不能忽略。受出生人口逐年下降、迁移人口数量及其性别年龄构成变化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南京市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中出现了中间过度鼓涨、而两头过度收缩的情况。

南京市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二)

3、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

人口性别结构分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标就是性别比,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别比(见表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据六普资料所反映的各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别比基本上都是较高的,有的甚至是严重偏高(性别比超过110)。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出生性别比偏高;二是受迁移人口的规模及其性别年龄结构特点等的影响,加剧了受迁

拟稿人:吴忠林

中国的人口结构

.中国的人口结构

————————————————————————————————作者:————————————————————————————————日期: 2

中国的人口结构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调查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七、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八、家庭户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不断创新完善领导机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整体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但是应当看到,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正常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据统计,20xx年xx县综合性别比为100:115.57,高于正常值8.97个比点,二孩、多孩性别比更是 偏高于正常范围。这表明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情况仍然复杂,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还很艰巨。这也是影响我县人口安全、有效化解社会隐患的最大障碍因素之一,务必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是群众的婚育观念落后。中国是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愚昧、落后的封建意识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及生育观念,农民“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不生男孩就断了后,只有男孩才能延续香火,光耀门庭。加上目前农村的生育政策是一胎为女孩的可以有计划地批生二孩,于是对现行政策采取了一种制度化规避行为,在生育二胎及二胎以上胎次时基本倾向于生男孩。 二是落后生产力的制约。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下,尤其是农村地区,生育男孩首先是生产上的需要。因为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沿用着传统的生产方式,重体力劳动主要靠男性承担,女性由于生理、体力方面的差异,只能作为辅助性的劳动力。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养老送终主要依靠自己的儿子孙子。许多人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了香火便是大逆不道,对祖宗之“大不敬”,因而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不倾向于“养儿防老”。 三是打击“两非”案件查处力度不够。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b超的普及应用,某些 从医人员受不法利益的驱使,在孕检的名义下为孕妇作性别鉴定大开方便之门,轻者给亲朋好友大开绿灯,拿胎儿性别的“答案”送人情;重者在金钱攻势下,丢掉原则,忘却职 业道德,接受贿赂,违反规定泄露“b超”透视结果,牟取暴利,尤其是二胎及二胎以上 的性别鉴定及性别选择性中止妊娠更为猖獗。 二、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带来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婚姻挤压加剧。婚姻挤压是出生性别比失衡最直接的后果,表现在婚姻市场上就是男性数量大大地多于女性。据预测,我国在2020年时,25至40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口和婚姻模式的重大变化,中国在未来必然会面临一个有大量男性因无法找到配偶而终身不能结婚的状况,这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压力。特别在贫穷落后的乡村,不少年轻女性涌入发达地区,造成适龄女青年奇缺,形成一批“光棍”大军。有的地方很多大龄男青年只能跨越年龄界限,找年龄比自己小很多的女人作妻子,造成严重的“婚姻透支”现象,不少条件较差的男人只能“望女兴叹”。

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分析及应对措施

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校大学生女生越来越多,出现性别比例出现失衡的现象。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的失衡对地区的发展和未来人才性别比例结构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急需各种人才,而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的失衡势必会影响我国未来的人才结构,从而影响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改善解决,以保证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教育;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社会发展;经济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据《证券时报》等报道,2010年二季度GDP总量上超过日本,昂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人均GDP等诸多领域,中国依然大大落后于日本,中国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虽然不考虑某些专家所预测的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即使在人均GDP上超过日本,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要使经济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有人才作为保证。而目前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问题无疑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隐患,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1. 在校大学生男女比例现状 在中国高校中,“阴盛阳衰”几乎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占总数的23.2%;1980年,恢复高考3年之后,女生仍只占23.4%。而1995年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女生比例由35.4%升至45.7%。2007年,新入学的女生比重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9%。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从2007年开始,国内普通高校招生中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之后一直出现压倒性数量优势。 “阴盛阳衰”的情况在一些文科院系表现尤为明显。“以前工科院系女生是‘国宝’,现在文科院系的男生成了‘国宝’。”据《潇湘晨报》报道,2012年湖南师大文学院新生男女比例1:9成“女儿国”。而且阴盛阳衰这一现象再也不仅仅局限在师范类院校了,就连长沙理工大学,今年男女生比都到了6:4。据《燕赵都市报》报道,“红花多,绿叶少!”河北省内一所师范类高校招生人员从招生现场发出感叹说。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计划招生328人,其中招录男生仅63人。 在一些男生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工科院校,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以前男生人数占优的专业,女生的身影在持续增多。而在代表高层次人才的硕博研究生培养上,很多学校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也都是清一色“娘子军”,男生成了“稀有动物”。 高校女生不仅在数量上超越男生,入学成绩和校内表现亦让人刮目相看。日前,一家媒体对外公布了其对国内27个省份的文理科状元调查情况。2012年27个省份63位获得文理科状元的学生中,女生数量超过五成。33名女生中,有24名获得文科第一名,占文科第一名总数的73%。相比较文科,在理科第一名的阵地上,男生仍然是主导。笔者在大学曾经带过两个班,班内男生人数一个为1/2、一个为2/3,但班级成绩排名,前十名女生都占70%,考研成绩也是女生远远好于男生。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2.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理想的人口结构如下图:

调查10年后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中国人口发展面临挑战,人口问题专家彭希哲接受本报专访时认为: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衡以及出生率常年偏低将成未来十年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 据《羊城晚报》11月18日报道彭希哲认为,在实施了30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后,中国面临的与人口有关的挑战更加复杂和严峻。老龄化趋势已无法逆转,民工荒、婚姻挤压等矛盾也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应当尽快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将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 左右的水平,以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的长期均衡协调,避免过快的老龄化进程和人口总量在未来迅速下降。十年后,中国或有三千万男人被迫打光棍 羊城晚报:与人口发展相关的话题中,目前公众比较熟悉的一个词汇是“剩女”,您怎么看? 彭希哲:人口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感受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比如说,民工荒一出现马上就感受到了,但婚姻挤压现在还不明显,会在未来十年间凸现,而且主要不在城市。在偏远穷困的农村,问题严重的不是大龄未婚女性(剩女)的问题,而是男光棍的问题,是娶不起老婆、娶不到老婆的矛盾。由于这些地区与外界联系不紧密,研究者包括媒体看到的,可能跟实际情况有脱节。

未来10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结构失衡的后果会逐渐凸显,这就是婚姻挤压。我国目前的出生性别比还是118,就是每出生一百个女孩,会出生118个男孩,这种状况已经存在了近30年。中国人一般在20岁到44岁结婚,现在这个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多了1500万,这个比重在未来10年中会持续上升,结果是,也许会有将近3000万男性找不到老婆。 男光棍与剩女是不一样的,剩女的问题大多是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而男光棍常常是被动的,是因为中国人口里少了几千万女性,必然有人不得不打光棍。 羊城晚报:近两年,民工荒也备受关注,有人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即将或已经到来。您怎么认为? 彭希哲:“刘易斯拐点”本身存在争议,我也基本持否定态度。“刘易斯拐点”有很多限定条件,许多条件我们现在都不符合。我们现在每年新增加劳动力人口在1300万到1400万,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逐年减少,主要是过去人口出生减少的结果。尽管这会导致劳动力供应的变化,但不会因此而产生这么严重的民工荒。 民工荒与我国经济布局的变化相关联,原来大量民工到东南沿海,现在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全面铺开和新农村建设,民工能去的地方越来

性别比失衡问题调研报告

性别比失衡问题调研报告 1、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不断创新完善领导机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整体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但是应当看到,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2、加大法制与监管力度,从源头上堵塞性别比失调的漏洞。计生、卫生、公安、纪检等部门要联手形成强大合力,集中整治b超市场和技术服务市场,严厉打击非法利用b超进行鉴别性别行为和非法进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并且要将打击“两非”的突击性工作变成一种经常性工作来抓。对性别鉴定、选择性别流引产、遗弃女婴等行为实行重奖举报制度;所有医疗机构、单位要严格遵照《湖南省生育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育龄妇女尤其是第二胎孕妇进一步加强孕情生育监测跟踪服务;对残害欺负女婴、女孩者一定要从重从严惩处,力争公捕公判,以增强威慑效果,坚决刹住性别比居高不下的势头。 3、加强宣传教育,以形成全社会“关爱女孩”的浓厚风尚。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正常的新生儿性别比是维持人类社会稳定的基础,新生儿性别比失

衡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危害。同时要大力倡导婚育新风,转变婚育观念,让人民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对不承担赡养义务的女儿给予道德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惩罚,在全社会营造女儿积极赡养父母的良好氛围,让女性跟男性享有一样的权利,也承担同样的义务,真正做到男女平等。 4、进一步发挥利益导向机制作用,加大奖励扶助力度。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落实奖励优惠政策是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问题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女孩成长和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奖励扶助、土地分配、养老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优惠政策,并抓好落实。教育、科技、民政、财政、劳动保障、水利、农业、工商、扶贫等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时要落实对女孩及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同等优先原则,千方百计为他们多办好事,多办实事,充分发挥利益导向的作用,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5、加快发展,切实提高妇女地位。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尤其要尽快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和农村低保等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使他们逐步从“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同时要努力提高妇女地位,使女性与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参加工作的权利以及参政议政的权利。引导农村妇女发展生产,学习科学技术,为她们提供农业技术和

性别结构失衡

《中国人口结构问题》李建新 重点:我国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之一—性别结构失衡。具体探讨什么是性别结构失衡,其原因的讨论,以及造成的不良后果。 当今中国人口一个显著的也非常令人担忧的特点是性别结构失衡,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男性的人数比女性的人数多。这无疑跟我国实行的人口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性别结构是指出生性别比,出生性别比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出生婴儿中男婴与女婴之比,一般以每100个女婴对应多少个男婴来表示。出生性别比是决定人口性别比结构的基础。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出生性别比应该是个常数,即在没有外部因素干预生育行为的条件下,出生性别比应该是稳定在105左右的常数。 但我国人口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出生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直至2006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人口出生性别比仍高居不下,高达119.25.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我国人口性别比结构有两个特点。其一,城乡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两者都偏离正常值。其二,存在着城乡差异,乡村人口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城镇,而且城乡差距在扩大。而导致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变化性。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以往某些观点受到关注,比如以下所提几种。第一种,“社会经济基础论”,即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们男性偏好选择的重要变量。男性劳动力是农村家庭生活的保障,且社会经济基础越薄弱、发展越落后,对男性的偏好。第二种,“生育文化论”,如男尊女卑、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宗接代的观念。第三,“少生动因论”,即少生孩子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一个原因。第四,“技术论”,胎儿性别检测技术和选择性流产是每年男婴出生的数量高于女婴。但是,究其根本,我国实行的生育政策才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一来的生育政策,无论是城市的“一孩”政策还是农村的“一孩半”政策,都直接阻止了许多人通过生育数量实现生育男孩的愿望,严格的生育数量规定会直接影响到人们通过生育数量达到生育性别的要求。因而人们才会进行人为干预,如选择性流产和钻政策空子等。 出生性别比失衡造成了一些不利的社会后果。第一,女婴生存的健康条件下降。实行计划生育后,女婴的死亡率较男婴死亡率偏高,与正常情况下相反。这是因为过严的政策生育下,特别是存在性别歧视的某些地区对女婴的健康条件漠不关心,直接导致其死亡率上升。第二,性别结构失衡会造成婚姻挤压。我国男多女少的人口现状造成一部分男性找不到可以结婚的女性对象,无论是寻找同龄的女性还是低龄的女性都存在这个问题。第三,性别结构失衡对社会稳定与安全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婚姻拥挤造成的“剩男”问题容易滋生各种社会犯罪现象如买卖婚姻、拐卖妇女、性犯罪等。男女性别结构失衡的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 现在男女比例不平衡是我国非常明显也非常值得重视和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七根本原因的探讨上,有关部门却否认现行生育政策不是造成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认为生育政策不应为出生性别比失衡负责。着中观点是错误的。相关部门应该正视我国人口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公正地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而不应一味否认其政策存在的不足。在正确分析其原因后我们更要对这个问题足够重视并致力于寻求相关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减缓当前我国性别结构比失衡带来的一系列社会负面效果,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环境。

[整理]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作者:翟振武 在人口的变化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最引人注目。从1973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直接目的就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翟振武减缓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如今,经过千千万万计划生育干部的艰苦努力,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惯性,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作为生育率下降的后果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却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无论是人口总量的继续扩大,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未来的中国都是严峻的挑战。而且,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老龄化还是一对矛盾。人口数量控制越严格,人口老龄化速度越快,老龄化状况越严重。如果放弃人口控制政策,令生育率反弹和上升,人口总量虽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会因此而减慢。面对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我们该如何清醒地认识这对矛盾,明智地选择应对政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1人口总量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多家单位的预测,即使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的话,中国人口的增长还要持续40年左右,到2040年达到高峰值15.4亿左右,才能实现零增长及负增长(见表1)。也就是说,尽管资源在短缺,环境在恶化,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压力在21世纪的前40年,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中国大陆人口总量还要在现有规模上再增加近3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口总量预测的假定条件之一是生育率长期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1.86左右)。这是一个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条件下的预测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作为衡量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我们看到,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左右,中国刚刚跨入老龄社会的门槛。以后,这个比例呈加速上升状态。2010年为8.38%,比2000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而到2030年以后,老龄人口比例在10年内提高近7个百分点,从2030年的14%快速上升到2040年的20.9%。在全社会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近9000万人上升到2040年的2.9亿人。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1.6亿)的2倍。以致近年来,“中国将成为国际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加之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我国人口数量正在稳固平稳的增加。但是,在数量增加的背景下,出现了性别比失衡的社会问题,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通过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性别比失衡的原因,从原因入手进行对策概述,具体在更新原有计划生育政策、提高政府计划生育管理能力和转变性别歧视观念等方面进行解决问题。希望本文可以为广大计划生育工作部门提供一些思想指导和技术意见,为我国更好的迎合国际态势、发展和维护人权主义贡献力量。 标签:性别比失衡;计划生育政策;男女平等 0 引言 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程度是相对一定范围而言的,我国的性别比失衡具有持续时间久、分布地域不均的特点。针对这个现象,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出台的“二孩政策”就是对原有政策的全新调整,通过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转变社会落后风气、落实社保制度等途径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解决。 1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具体现状和原因 1.1 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现状 伴随社会不断发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阻碍。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从80年代以来就有迅速升高的趋势:1982年的性别比为108.5,而到2004年性别比已经达到了121.2,虽然在这个危险的峰值之后数据有些回落,但是性别比通常是在103到107的范围内进行波动,随后十余年的数据皆大大超过这个范围。我国人口基数大,约占世界人口比例的五分之一,即使是小数据也同样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性别比失衡存在着空间地区分布不均、持续时间久、城乡差异大等特点,治理解决方式较为复杂多样,需要在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总体来看,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较为严重,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反映了某些地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 1.2 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具体原因 造成我国多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有多重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传统文化思想的牵制。中国传统的父系社会极大的提高了家庭对男孩的期盼,大多数家庭认为生育男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宗接代,也只有男孩才有资格成为家庭的继承人;二是“两非”非医学需要技术的兴起。提前鉴定婴儿性别,选择进行人工流产是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这些技术严重违背了

上海常住人口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上海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上海市统计局 一、人口性别 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 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

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 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现状与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5153137.html, 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现状与成因 作者:程惠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第04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师性别结构单一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幼儿教师性别结构不平衡所造成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为什么幼儿教师性别结构会单一化,他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怎样改变这种不良局面,怎样培养幼儿园男教师并吸引他们从事这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以成为目前教育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掌握并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当前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现状,也通过对幼儿园男教师的培养、使用情况的分析,揭示了幼儿园教师性别单一化对儿童成长、幼儿教育发展以及幼儿园管理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对策,以达到优化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教师;性别结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G533.4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29-01 在系统的发展变化中,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教师群体的功能也是由其一定的结构特质决定的,只有当结构体系趋向合理、和谐共生时,教师群体的育人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核心力量”才能得以有效凸显。这样才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反之,幼儿教师结构不平衡,对幼儿的成长,对幼儿园的建设,以及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分析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问题和对策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主要从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分别为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现状与成因、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不平衡引发的问题、改变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对策与建议进行论述,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论述,可以清晰的知道本篇论文的大概内容,在现有的教师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让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达到优化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目的,从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现状 1.幼儿教师性别结构调查情况。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据包头市教育局幼教科统计的数据,2009年该市妇联幼儿园共有(3 )所,他们分别是新时代幼儿园、育才幼儿园、迎宾幼儿园。目前这些幼儿园中无一名男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2.学校培养数量少。作者所调查的三所师范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培养幼儿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性别结构来看,目前,三所师范大学女生比例较高,男女生比例在总体上出现结构性的失衡。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 早在 1993 年 4 月 19 日,当"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中国第三次人口普 查 1981 年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年出生婴儿性别比为 10847 之 后,出生性别比的问题就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有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研究,也成了国内人口研究最为关注的一 个课题。 1986 年,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提议与倡导下,在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经过充分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与人口研究单位 联合召开了全国出生性别比专题研讨会,广泛、深入地分析与探讨了全国 及各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成因及其相关问题,当时在国内这是前所未有, 在国际上也实属罕见。 迄今为止,有关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成果,大多数都未突破 1986 年全国出生性别比专题研讨会对 1981 年出生性别比升高进行归因分析的 思维定势。 近期,一些西文学者及宣传媒体,对始于 80 年代初的中国出生人口 性别比逐年升高成因,所作出的种种猜测、质疑与分析基本是老调重弹。 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至今仍未有令人置信的相关成果可以诠释,使 尚存疑点得以消除、尚存问题得以圆满答复所致。 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主任巴巴拉。

安德森教授和布赖恩。 西尔弗教授,针对有关中国 80 年代来出生性别比变动研究的近期成 果与结论,在 1994 年关于中国的生育与出生性别比专题研究报告中,明 确而坦率地指出虽然我们对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升高进行了一些可能性解 释的探索,但要肯定地回答这一问题,只能期盼于今后的研究。 重新认识出生性别比的概念、理论及其值域问题所谓出生性别比,通 常是为了便于观察与比较所定义的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的出生男婴数。 出生性别比对某一人口一定时期内出生的婴儿总数而言,可有人口出 生性别比;出生性别比对分孩次而言,可有分孩次出生性别比。 所谓某人口出生性别比,是指该人口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生的男 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用每百名出生女婴数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 例如,某人口 1975 年的出生性别比为 105,则表明在 1975 年出生总 人口中,每出生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男婴出生数为 10520 世纪 50 年代中 期 1955 年 10 月,联合国在其出版的《用于总体估计的基本数据质量鉴定 方法》手册Ⅱ,Ⅱ认为"出生性别比偏向于男性。 一般来说,每出生 100 名女婴,其男婴出生数置于 102~107 之间。 "此分析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 102~107 之间。 从此,出生性别比值下限不低于 102、上限不超过 107 的值域一直被 国际社会公认为通常理论值,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 1967 年美国优生协会出版的《优生季刊》第 14 卷第 2 期,刊登了印 度孟买大学经济系普拉文。 维萨里亚的"登记相对完整的国家及地区出生性别比"一文。

最新秘密数据: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建堂: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出生人口16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0‰,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16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395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上年末下降0.0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比上年末下降0.08。 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我建议媒体朋友们关注这个数据。去年中国15-59岁或者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减少了345万人。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今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发布会公布2012年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2年劳动人口的总量2012年是9.37亿,减少了345万,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相当长时期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要高度重视这个事情。 马建堂称,感觉跟朋友们发布这么一堆数据,就担心一些很有价值的数据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你说是不是我对人口下降这个问题有忧虑,我也不否认。计划生育政策,我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来说,不一定很合适说,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人口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我们用了30年左右时间,人口增长模式就到了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少生了一两亿人,对推动我们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摘要:本文根据中国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不同阶段人口从 1990年到2010年间的人口所占比例,利用matlab数据拟合,建立线性增长模型,并对202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总数进行预测,得出人口总数为140536万,人口老龄化加剧。 关键字:人口预测年龄结构老龄化 matlab excel 拟合 问题重述 根据中国1990年到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情况(如下表),建立线性模型,并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同时画出拟合效果的图形。 199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 表1990到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万) 模型分析 根据所给的数据,我们借助excel首先作出图进行观察分析:(如下图)

模型建立 模型一:线性增长模型。(即为y=ax+b模型) 1、模型假设: 忽略环境对人口的影响,假设人口无限增长,人口增长率是恒变量。 2、模型变量和函数定义: A 人口增长率; x B 初始时刻的人口数量,即:(0) 3、模型建立: 依照上面的假设和定义,我们可以构造如下模型:

这是借助EXCEL相关工具得出的公式,为使结果更一步精确,我们借助

利用MATLAB求得系数a1= —0.0063 b1=12.8012 a2= 0.0037 b2=—6.7409 a3= 0.0026 b3=—5.0677 因此模型为: Y1=—0.0063x+12.8012 Y2=0.0037x—6.7409 Y3= 0.0026 x—5.0677 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得到的a和b可以看出我们所用的方法误差较小

4、模型结果分析: 从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总数和老龄化系数会增加,老龄化程度加剧,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调整,增加0-14岁人口总数,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程度,进而优化社会结构,增加人民福利。 参考文献 [1]胡守信,李柏年.基于MATLAB的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扬启帆,康旭升,等.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于学军.《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时间:2000-4-6,中国人口信息网. 附录: 以下为所用程序部分代码: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6373 0.6306 0.6323 0.6355 0.6456 0.6664 0.6691 0.6834 0.6823 0.6867 0.7014];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 a=polyfit(x,y,1) a = 0.0037 -6.7409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0858 0.0932 0.0976 0.1059 0.1113 0.1046 0.118 0.1236 0.133 0.1401 0.1326];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 a=polyfit(x,y,1) a = 0.0026 -5.0677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2769 0.276 0.2701 0.2586 0.2431 0.229 0.2129 0.193 0.1847 0.1732 0.166];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全球人口年龄结构的背景 自二战之后,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三代式变化,总的来说,规模最大的三个年龄群体是婴儿潮一代,X一代和Y一代。婴儿潮一代是二战后196-1964间出生的,他们是塑造营销环境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现在他们大多处于中,壮年,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群。X一代是指1965-1976年出生的一代,他们更热衷于消费和广告,同时又十分谨慎,关心环境,他们更关注工作满意感甚于为晋升牺牲个人的幸福和成长。Y一代指1977-1994年出生的一代,也是现今我们大学生所属的一代,年龄分布于青春前期到30岁。他们大多熟悉网络和电脑,热衷时尚,数码产品,是市场的新力军。 (三)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①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③老少比。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④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⑤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将人口区分为 3 种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妇女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