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形式与政策

形式与政策

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提出的治国方针,法治也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只有在全民守法、敬法的前提之下,我国才能更好地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法治的基本意义在于,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活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法治在本质上是“法律至上”之治,根基在于全民守法。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终极目标是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政治权利。

法治社会的建设是相对于人治社会而言的。中国在极其漫长的历史中经历的封建社会都是人治社会,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会被“人情社会”、“权贵不可得罪”等旧社会遗留的思想影响,导致许多事件处理的不公正性的存在。因此,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通过媒体宣传、法务组织下基层宣讲等多种方式将法制观念渗透灌输给群众。当民众们遭遇纠纷及不公对待事件时能够主动想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时,当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依照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法治社会的建设就能够得到极大的支持与推进。但是现在,全民的法制观念仍有待提高。法治的重要性,古已有之。《管子》言:“我国亦法令如牛毛矣,然曾无所谓法治精神者以贯注之,是以有法等于无法也。”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我国的法治已近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之前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按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教育、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都牵扯到广泛的利益。如何推进改革,就要从制度上下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兼具调节利益格局的功效。因此,法治社会就是改革的制度选择。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来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那只有树立了法治思维,那在全社会树立了法治的意识,那我们才能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才能形成人人守法,个个尊法,全民维护法律的一种社会基础。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地增强,但在当今社会,信钱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

的问题仍然存在,官本位、权力本位、人治思维仍然很有市场,根本原因就在于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还没有真树立,而法治意识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致是这样的意思,他说:现在老百姓办事情很难,因为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拉个关系,搞得熟人门道。过去叫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是有理到处找人,那这种风气一定要把它扭转过来。所以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有法律

法国的思想家卢梭还曾经说过这样子的话,他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也是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所以一个社会如果大多不相信法律,或大多数人都认为法律解决不了问题,那我们就不可能建设成为法治的社会,也不可能建设一个法治的国家。所以,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树立法治的意识才能为科学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奠定思想基础。

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建设法治国家,那这个法治国家要求国家是法治的国家,那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所以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何为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有什么基本特征?有一个重要特征是,法律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了,整个社会按照法律规范来运行,所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想象,我们全社会如果没有树立比较强的法治意识,

法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循。如何制定治国理政的良法?又如何使这种良法得以有效实施?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才能真正实现良法善治,杜绝恶法庸治,杜绝民不守法。但要让法治成为国民意识,建立起全民法治信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厉行法治,光有良法不行,还需要全社会成员都成为自觉守法的执行主体。执法者依法办案,公平执法,普通群众敬畏法律,依法自律。这样,我们才能推进法治社会大踏步的前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