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结果]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

K 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 D取负对数(-log K 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极量(最大治疗量 maximal dose)疗效最大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形成足直型曲线。

质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质变。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效应。形成S型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尽可能小则好)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尽可能大则好)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完全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特点:结合的Ra>> R i,足量使完全转为Ra ,产生Emax;α=1;

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特点: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增加浓度也达不到Emax;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激动受体,反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效应。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增加激动药的浓度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 Emax ),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斜率、最大效应降低。

第一章药动学

转运速率(R)主要决定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或水溶性);膜两侧药物浓度,膜面积,膜厚度;药物的解离性(度)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pKa 药物在溶液中解离50%时,该溶液的pH 值;当pH 值与pKa 值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解离型与非解离型的浓度比值,却以指数值变化

酸性环境中,弱碱性药物解离多而不易扩散;碱性环境中,弱酸性药物解离多而不易扩散。 吸收(absorption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速度比较:静注>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粘膜

首关效应/首关消除(first-pass effect/elimination ):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分布(distribution ):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血液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限制药物经生物膜的转运,是药物体内的一种暂时贮存形式。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药物间或药物与内源性物质间能相互竞争。

组织中:肾毛细血管内皮膜孔大,肝静脉窦缺乏完整的内皮—药物从肾、肝消除—药物中毒时肝肾器官首先受累;是药物对某些细胞成分具有特殊亲和力的结果,例如脂肪;多是一种贮存现象。

生物转化:代谢或药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最终目的是使药物排除体外。 I 相反应(phase I reactions ):氧化、还原、水解(多数丢失活性或产生活性、毒性) Ⅱ相反应(phaseⅡreactions):结合反应,与体内水溶性大的物质结合,利排泄。

主要部位:肝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 450酶系(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其吸收光谱主峰在450nm 处)及非微粒体酶系(胆碱脂酶、单胺氧化酶)催化。

酶诱导药:提高药酶的活性,增加自身或他药代谢速率。苯巴比妥、利福平 酶抑制药:抑制药酶的活性,减慢他药的代谢速率。西米替丁、环丙沙星 排泄(excretion ):体内药物或其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脏排泄:肾小管细胞的有机酸转运载体和有机碱转运载体。分泌机制相同的两药合用,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药效增强延长。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随胆汁分泌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小肠上皮吸收,再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时量曲线下面积(AUC ):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峰浓度(Cmax ) 一次给药后血浆的最高浓度。 吸收和消除达平衡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 ):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及速度。(反应吸收速率和程度)

D 为用药剂量,A 为体循环中药物总量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静脉注射(iv )与血管外给药(ev)时AUC 比值。用于评价同一种药物的不同给药

途径吸收情况。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某药“标准制剂”与同种药物的不同或相同制剂,在相同给

药途径下的AUC 相除,所得值;评价: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的不同批号;同一品种的不同剂型不同药厂生产的相同剂型之间的吸收情况是否相近或等同;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 d ):体内药物总量达到平衡后,按此时测得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体液总容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单位为L 或L/kg )。不是真正的容积空间,是假设药物在体内所有部位都是按血浆药物浓度均匀分布的一个理论容积。意义:推算药物的分布范围; 推算药物排泄速度;V d 越小,,排泄越快,体内存留时间短。计算体内药物总量或欲到达某一有效血浆药物浓度时应该用的剂量。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1)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正相关(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有关。(2)半衰期恒定(t=0.693/Ke 是恒定值,不随药物浓度高低改变,与血药浓度无关)。

零级动力学特点:(1)单位时间内消除药量不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量消除。

(2)半衰期不恒定(t 1/2=0.5C 0/k 0) 。随药物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剂量大半衰期长;反应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已饱和乙醇、苯妥英钠、阿司匹林等;

半衰期(half-life,t 1/2):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状态后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的意义:

⑴ 反应药物消除快慢的程度,以及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

⑵ t1/2有助于设计最佳给药间隔、预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的时间以及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① 按每隔1个半衰期用药一次,则经过4-5个半衰期后体内药量可达稳态水平。② 1次用药后经过4-5个半衰期,药物可从体内基本消除。

房室模型: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房室,划分主要取决于药物体内转运速率。血药浓度衰减速率与时间的关系(C-t 曲线)始终成一直线的为一室模型;曲线由几个不同斜率的线段组成则为二室或多室模型。

二室模型:由两房室(中央室、周边室)组成,时量曲线初段血药浓度迅速下降为α相(分布相),分布平衡后较慢衰落进入β相(消除相)。

%100?=D

A

F

稳态浓度(Css,坪浓度):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

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内脏传入感觉神经),以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可概括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两类。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促进机体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心率加快、皮肤与内脏血管收缩、支气管扩张、肝糖元分解加速、扩瞳。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保护机体、修复休整、促进消化、加速排泄、心脏活动抑制、消化道功能增强、缩瞳。

肾上腺素受体:

受体分布功能

α1皮肤、粘膜、内脏血管、虹膜辐射肌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收缩,扩瞳

α2突触前膜负反馈抑制NA的释放

β1心脏正性心力作用:兴奋性↑、收缩力↑、传导↑、心率↑、心输出量↑

β2支气管、冠状血管、骨骼肌血管平滑肌舒张平滑肌

β3脂肪组织脂肪分解M受体效应:

器官激动拮抗循环器官心跳减慢,收缩减弱心跳加快加强

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促进粘膜腺分泌(窒息)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消化器官促进胃肠运动,消化液分泌(呕吐、大便失禁)抑制胃肠运动,消化液分泌减少,促进括约肌收缩(腹气胀)

泌尿器官促进排尿: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小便失

禁)

抑制排尿: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尿潴留)

眼瞳孔收缩,睫状肌收缩瞳孔扩张,睫状肌松弛

皮肤促进汗腺分泌汗腺分泌减少

植物神经的主要功能:

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循环器官心跳加快加强,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心跳减慢,收缩减弱

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促进粘膜腺分泌消化器官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促进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舒张

泌尿器官抑制排尿: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促进排尿: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眼瞳孔扩张,睫状肌松弛瞳孔收缩,睫状肌收缩

皮肤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代谢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

自主神经受体:

乙酰胆碱受体:

M胆碱受体(G蛋白耦联):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N胆碱受体(离子通道):

N N受体:神经节N受体(N1受体)以及支配肾上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N M受体:神经肌接头N受体(N2受体)。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匹鲁卡品,pilocarpine)抗胆碱脂酶药(可逆性):新斯的明

(neostigmine,prostigmine)毒扁豆碱

药理作用对眼:1 缩瞳:兴奋瞳孔括约肌。

2 降低眼内压:虹膜拉向中心,根部变薄,前房角间

隙变大,易于房水进入巩膜静脉窦循环。 3

调节痉挛: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增厚,屈光度

增加,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对腺体: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1 兴奋骨骼肌:抑制AchE,使乙酰胆碱增多,兴奋

N-R;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N2R;促进运动神经

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2兴奋胃肠道及膀胱平滑肌;

3减慢心率;

4 对心血管、腺体、眼、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

临床应用青光眼(降眼内压);虹膜炎(与扩瞳药合用,防止虹膜与

晶状体粘连)

重症肌无力;术后腹胀气、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

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筒箭毒碱);青光眼和青少年

假性近视

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汗腺分泌、流涎、哮喘;

视力模糊、眼痛、头痛。

1腹痛、多汗、唾液增多、肌肉颤动、肌无力加重;

2胆碱能危象:剂量过大,神经-肌肉接头持久去极化

而阻断受体作用;

禁用于:肠梗阻、尿路梗阻、支气管哮喘

难逆性:有机磷农药

中毒治疗原则:1 迅速消除毒物避免继续吸收 2 对症治疗减轻中毒症状:吸氧、补液、补电解质3 使用解毒药:阿托品;AchE复活药:碘解离定、氯解离定。

第七章胆碱受体阻断药

M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品(atropine)来自颠茄、曼陀罗、莨菪

药理作用对眼:1 扩瞳:松弛瞳孔括约肌

2 眼内压升高:虹膜括约肌松弛,中心向外周拉动,根部变厚,不易房水循环。

3 调节麻痹: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薄,屈光度减小,视远物清晰。

腺体:随剂量增加依次抑制唾液腺、汗腺、支气管腺体、胃腺的分泌。

对平滑肌:松弛胃肠道、膀胱>胆道、支气管>子宫颈

对心血管系统:1 心率加快,抑制迷走神经功能(小剂量引起心脏搏动徐缓:阻断M1受体,减弱突触中Ach对递质释放的负反馈作用);2促进房室传导;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

对中枢神经系统:1-2mg兴奋延脑、大脑;2-5mg烦躁不安,多语,谵妄;10mg幻觉,定向障碍,共济失调,惊厥,呼吸麻痹。

临床应用制腺体分泌:麻醉前用药;内镜检查前用药;严重盗汗、流涎。

眼科应用:虹膜睫状体炎:松弛虹膜扩约肌及睫状肌;眼底检查。维持1-2周,少用;儿童验光配镜除平滑肌痉挛:与度冷丁合用治疗胆绞痛、肾绞痛;

缓慢型心律失常;感染性休克。解救有机磷中毒

青光眼患者、前列腺肥大患者禁忌

山莨菪碱(anisodamine) 654-2

解痉作用选择性高,改善微循环作用强,副作用少。

用于:内脏绞痛,感染性休克

东莨菪碱(scopolamine)

中枢抑制作用强,抑制腺体分泌。用于麻醉前给药;

抑制大脑皮层和前庭神经内耳功能,抑制胃肠蠕动。用于防治晕动症。

N胆碱受体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骨骼肌松驰药

除极化型肌松药:抗AChE药不仅不能拮抗这类药的肌松作用,相反能加强

非除极化型肌松药:抗AChE药有拮抗作用,过量可用新斯的明解救

第八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α激动药肾上腺素(adrenaline,epinephrine) α、β激动药

药理作用收缩血管:激动α1受体,收缩小动脉、小静脉。皮肤黏

膜>肾血管>脑、肝、肠系膜血管>骨骼肌血管;

冠状动脉舒张:1直接作用:心脏兴奋→腺苷增多→冠脉

扩张→冠脉流量增加2间接作用:血压上升→灌注压升高

→冠脉流量增加;

血压增加:(外周阻力增加)。

兴奋心脏:微弱的激动β1受体,正性心力作用,整体情

况下,心率由于血压升高而反射性降低。

心脏:以β1受体为主,与β2受体和α受体共存。正性心力作用。

血管:α受体: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扩约肌皮肤、粘膜、胃肠、

肾血管-----收缩;β2受体:骨骼肌和肝脏血管--扩张;冠脉扩张:

冠状动脉β 2 激活+心脏兴奋,腺苷增加。

血压:双重作用(小剂量时,收缩压上升,骨骼肌血管舒张>皮肤

粘膜血管收缩而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加;高剂量时,收缩压上升,

皮肤粘膜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使舒张压也上升,脉压降

低)。

平滑肌:激动β2受体,解痉;收缩血管,减轻浮肿。

代谢:提高机体代谢,血糖升高。

临床应用神经性休克早期;急性低血压症状;上消化道出血(局部

缩血管1-3mg稀释后口服)

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禁用于心源性哮喘,对阿

司匹林哮喘无效);与局部麻醉药合用,延长麻醉时间;鼻黏膜与

齿龈出血。

不良反应

部分组织缺血坏死:普鲁卡因+酚妥拉明热敷。

急性肾衰:血管收缩,少尿、无尿、肾实质损害;

药期间保持尿量>25ml/h。

禁忌证:高血压、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少尿、无尿、

微循环障碍。只能静脉滴注

一般表现:烦燥、焦虑、恐惧感、震颤、心悸、出汗和皮肤苍白,

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剂量过大:剧烈头痛,血压剧升,诱发脑溢血,亦能引起心律失

常,甚至心室纤颤。

禁忌证:高血压、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甲亢和

糖尿病。可皮下、静脉注射

多巴胺(dopamine)激动α、β受体及外周多巴胺受体,小剂量激动血管床的D1受体,引起血管扩张。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

功能衰竭。用于各种休克

麻黄碱(ephedrine)口服有效。鼻黏膜充血引起鼻塞,用0.5-1%溶液滴鼻,消除黏膜充血肿胀。防治支气管哮喘;防治麻醉引起的低血压;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

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proterenol) β激动药

药理作用兴奋心脏: β1受体强大的激动作用,兴奋窦房结可致心率失常。

扩张血管:激动骨骼肌血管β2受体,血管舒张。

血压: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平滑肌: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显著,对黏膜血管无收缩作用。促进代谢

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房室传导阻滞: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骤停:室性心动过缓、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低下。感染性休克:心排除量低,中心静脉压高的感染性休克

常见有心悸、头晕、皮肤潮红,禁忌症:冠心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

总结,治疗重症肌无力用新斯的明,肌松用琥珀胆碱和筒箭毒碱、苯二氮卓类,硫酸镁

有反跳现象的药物:普萘洛尔、苯妥英钠、钙拮抗药

降低房室传导阻滞:阿托品、;加重的是普萘洛尔、

感染性休克: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山莨菪碱、

神经性休克:去甲肾上腺素

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

首过效应:卡托普利;哌唑嗪;利多卡因;硝酸甘油、吗啡

第九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酚妥拉明(phentolamine)短效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propranolol)β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舒张血管:静脉>动脉(引起直立性低血压),阻断血管平

滑肌α1受体,直接舒张血管。

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α受体阻断药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

用翻转为降压作用。选择性阻断了α受体,血管收缩作用

被取消,而与血管舒张有关的β受体未受影响,舒血管作

用被充分表现。

兴奋心脏:舒张血管将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加快心率;

阻断α2受体,促NA释放,激动心脏β1受体;阻断K+通

道,Ca2+内流增加。

其他:拟胆碱作用,兴奋胃肠平滑肌;组胺样作用,促进

胃酸分泌;唾液腺、汗腺分泌增加。

β受体阻断作用:

心脏功能抑制:心肌收缩↓、心率↓、输出量↓(三负);

器官血流量减少:肝、肾、骨骼肌、心脏;

收缩支气管,增加气道阻力;

影响代谢。

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有些β受体阻断剂与β受体结合后,

除能阻断受体外,还具有部分激动作用。

抑制肾素的分泌。

细胞膜稳定作用

临床应用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去甲肾上腺素外漏(普鲁卡因+酚妥

拉明);嗜铬细胞瘤诊断、高血压危象、术前准备;休克(给

药前须补足血容量;合用去甲肾上腺素);心肌梗塞和充

血性心衰。

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窦性心动过速;治疗高血压

心绞痛,心衰早期;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控制心悸、心律失常、

激动不安等;治疗偏头痛、肌震颤、青光眼(噻吗洛尔)、肝硬

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应拟胆碱作用:腹痛,腹泻,呕吐,诱发溃疡。胃炎、胃、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慎用。

扩血管作用:低血压;并可反射性兴奋心脏,心率加快,

诱发心律失常或心绞痛。冠心病患者慎用。

心血管反应(加重房室传导阻滞、)雷诺氏现象

、诱发加剧支气管哮喘、反跳现象、低血糖反应。

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长效类非竞争性;与α受体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非竞争性阻断。[药理作用]:作用强大缓慢持久,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血压下降,心率增加。

[临床应用]: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休克;嗜铬细胞瘤(分泌肾素)。

第十二章镇静催眠药

镇痛药和催眠药间无明显质的区别,小剂量起催眠作用,大剂量起镇静作用。

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BZ or BDZ)地西泮(长效);氯氮卓、劳拉西泮(中)三唑仑(短)巴比妥类(Barbirurates)苯巴比妥(长)、异戊巴比妥(中)、硫喷妥钠(超短)

药理作用一、抗焦虑小于镇静剂量即呈良好的抗焦虑作用,首选

药;选择性高,安全范围大,作用持久,依赖性小。

二、镇静催眠明显缩短NREMS(非快动眼睡眠)的SWS四

期,延长NREMS二期,明显缩短入睡时间,显著延长睡眠

持续时间,减少觉醒次数。1,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 2,

对REMS影响小,停药引起REMS延长较轻 3,对肝药酶无

诱导作用,不影响其它药物代谢 4,依赖性,戒断综合征

较轻 5,思睡,运动失调等副作用较轻

三、抗惊厥,抗癫痫,地西泮首选

四、中枢性肌肉松弛(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对r神

经元的易化作用;增强脊髓神经元突触前抑制,抑制多突

触反射)

五、短暂性记忆缺失(麻醉前给药)较大剂量致血压降低

心率减慢

镇静催眠:苯巴比妥,REMS反跳性延长,噩梦多,成瘾

抗惊厥: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

癫痫:异戊巴比妥,大发作和持续状态好,小发作和婴儿肌阵挛

性发作差

麻醉前用药:硫喷妥钠

临失眠:暂时性失眠、间断性失眠、焦虑性失眠

床应用惊厥:地西泮首选,破伤风、小儿高热性惊厥、药物中毒性惊厥,子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癫痫:小发作(硝西泮、氯硝西泮),若是持续状态(地西泮首选),肌阵挛性发作及婴儿痉挛(氯硝西泮)

中枢性肌肉松弛:去大脑后强直

短暂性记忆缺失

不良反应CNS反应:嗜睡、头昏、乏力、记忆力下降、共济失调,语

言不清,视力模糊

呼吸和循环抑制:抑制肺泡换气功能(静脉注射过快过量

时易发生)

急性中毒。耐受性,依赖性,成瘾

禁忌症:老年,是肝、肾、呼吸障碍、重症肌无力。司机,

高空作业,孕妇及婴儿

后遗反应:宿醉思睡,精细动作不协调,高空、机器作业者禁用。

耐受性,依赖性,成瘾

戒断症状较重

呼吸抑制(静脉注射过快过量时易发生)

急性中毒。

诱导肝药酶

[作用机制]:BDZ类与位于GABA A受体a亚单位上BDZ受体结合,诱导GABA A受体构象发生改变,促进GABA与GABA A受体结合,增加氯离子通道开放频率(巴比妥延长开放时间);促进更多氯离子内流,而产生中枢抑制作用

[特效拮抗药]:氟马西尼,解救过量中毒

水合氯醛:不缩短REMS,停药后无代偿性REMS时间延长,醒后无后遗作用,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第十三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苯妥英钠(sodium phenytoin)非镇静催眠性

药理作用抗癫痫,抑制突触传递的强直后增强(PTP)不能抑制癫痫病灶异常放电,可阻止异常放电向正常脑组织扩散

苯巴比妥两者都可以。

细胞膜稳定作用;

阻滞电压信赖性Na+通道;阻滞电压信赖性Ca2+通道(L、N型)(对T-Ca2+通道无阻断作用,可能与其对小发作无效有关);抑制钙调素激酶活性,影响突触传递功能。

临床应用1、抗癫痫,治疗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首选药;对小发作无效

2、治疗外周神经痛,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坐骨神经痛

3、抗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牙龈增生。用维生素D预防。应定期检查血常规。致畸反应。过敏反应皮肤瘙痒、皮疹、粒细胞缺乏等久服骤停可使癫痫发作加剧,甚至诱发癫痫持续状态

乙琥胺:防治小发作的首选药(抑制T-Ca2+通道有关)

卡马西平:很有效的广谱抗癫痫药,局限性发作首选药之一,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好。

丙戊酸钠:广谱抗癫痫药,小发作优于乙琥胺,但肝毒性大,不首选

硫酸镁:口服,泻下,利胆;注射,中枢抑制骨骼肌松弛。阻滞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与神经末梢Ach释放需要的Ca2+竞争使其释放减少。抗惊厥

总结:

大发作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

小发作乙琥胺(首选)、丙戊酸钠、硝西泮等。

精神运动性发作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首选(iv)

第十四章抗精神失常药

氯丙嗪(chlopromazine冬眠灵)低温麻醉和人工冬眠

药理作用一、中枢系统作用关 1、神经安定作用 2、抗精神病作用,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症状,对阴性症状(II型)疗效较差,无根治作用 3、镇吐作用,不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小剂量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D2受体、大剂量抑制呕吐中枢 4、对体温调节的影响,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但降低发热者体温,还能降低正常人体温。5、增强中枢抑制药物的作用,氯丙嗪与中枢抑制药合用时,后者应适当减量。

二、对心血管系统影响:阻断α受体(可翻转肾上腺素升压效应),降压药(易耐受),阻断M受体,阿托品样作用

三、对内分泌系统影响:阻断结节—漏斗系统通路D2受体,下丘脑分泌抑制

治疗精神病;治疗神经官能症;呕吐和顽固性呃逆;人工冬眠

不良反应一、神经系统:1、锥体外系症状: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苯海索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TD)(换用氯氮平治疗)2、药源性精神失常,3、惊厥与癫痫4、神经阻滞药恶性综合征二、心血管系统:直立性低血压心电异常等三、内分泌系统:乳腺增大、泌乳、月经紊乱四、过敏反应:肝损伤急性中毒救治:洗胃,对症治疗(氯酯醒、血透杆)

[作用机制]:阻断中脑—边缘系统(调控情绪反应)和中脑—皮质系统(参与认知、思维、感觉、理解和推断能力的调控)通路的D2受体,降低过高的DA功能活动而产生抗精神病作用;下丘脑-漏斗柄-垂体: (结节-漏斗)调控垂体激素分泌、体温调节;黑质-纹状体:调控锥体外系运动功能

舒必利:奏效快,有药物电休克之称,对纹状体部位D2受体亲和力低,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较少

氯氮平:阻断5—HT2A受体而对DA其它受体几无作用,5—HT—DA受体阻断药(SDA),无锥体外系反应,对内分泌无影响,引起粒细胞减少,待其它药物无效时使用,治疗狂躁病人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丙米嗪(米帕明):阻断NA,5—HT在末梢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递质浓度增高,效果明显,显效慢,用于内源性、更年期抑郁症>反应性>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状态;遗尿症,焦虑和恐怖症

碳酸锂(lithium carbonate)治疗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的躁狂兴奋

第十七章镇痛药

吗啡镇痛的作用部位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内源性阿片样受体可被纳洛酮拮抗。

吗啡:首过效应,代谢产物吗啡6-葡萄糖醛酸,具强活性。可以透过胎盘。

药理作用记忆口诀3、4、5。

a、对平滑肌的影响:

(1)胃肠平滑肌: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不想吃);抑制消化液(胃、胰液)分泌(不消化);中枢抑制(不想拉)。(2)胆道平滑肌:胆道平滑肌和括约肌收缩,胆道和胆囊内压增高,可引起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3)其他平滑肌:提高输尿管、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尿潴留及排尿困难。对抗催产素兴奋子宫,降低张力而延长产程。大剂量时促组胺释放,收缩支气管,诱发哮喘。

b、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强、久)和镇静:各种疼痛,尤对持续性、慢性钝痛优于急性间断性锐痛,且不影响意识及其它感觉;作用持久。有镇静和欣快感。

(2)抑制呼吸:降低延髓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桥脑呼吸调整中枢。

(3)镇咳:抑制延脑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因为易成瘾,用可待因代替。

(4)催吐: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引起恶心和呕吐。

(5)缩瞳: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引起缩瞳。针尖样瞳孔可作为吗啡中都的依据。

c、心血管系统: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由于抑制呼吸,导致CO2增多,继发性的脑血管扩张和脑血流量增加,导致颅内压升高。

d、免疫系统:作用于u受体,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释放NO,并抑制T细胞的增殖,使人的免疫功能降低。

临床应用a、镇痛:适用于各种疼痛。长期用于癌症晚期疼痛。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各种急性锐痛;内脏绞痛(与解痉药阿

托品合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止痛,还减轻病人焦虑情绪和缓解心脏负担。

b、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突发急性肺水肿导致肺泡换气功能障碍,CO2潴留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困难。强心苷、氨茶碱

及吸氧。配以吗啡辅助治疗可获良效。作用机制: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使呼吸变慢;扩血管,降低前后负荷和心脏负荷;镇静可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禁支气管哮喘。

c、止泻和止咳(无痰性干咳):急慢性消耗性腹泻(单纯性);若伴细菌性感染,应加用抗菌药。阿片酊和复方樟脑酊。

机制脑啡肽神经元释放的脑啡肽,与感觉神经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耦联机制,促进K+外流,减少Ca2+内流,使突触前膜递质(SP,Glu)释放减少,突触后膜超极化,从而抑制痛觉传入中枢,产生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眩晕、排尿困难、便秘、胆绞痛、呼吸抑制、直立性低血压。耐受性及依赖性。急性中毒: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极度缩小、血压降低、缺氧、尿潴留;呼吸麻痹是主要致死原因;抢救措施:吸氧、人工呼吸、纳洛酮对抗。

禁忌症:分娩止痛、哺乳妇女止痛、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颅脑损伤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肝功能减退患者和婴幼儿。

可待因:前药。体位性低血压不明显;欣快、成瘾性发生率低、轻。无痰性剧烈干咳。中等轻度疼痛(合用解热镇痛药起协同)。哌替啶与吗啡比较的特点:持续时间短,镇痛效力弱。无止泻作用,对产程无影响,几无镇咳作用。麻醉前给药及人工冬眠;与

氯丙嗪,异丙嗪组成冬眠合剂。

芬太尼:起效快,持续时间短。成瘾性小,硬膜外一般采用:布比卡因+舒芬太尼。与氟哌利多合用产生神经松弛镇痛效果。

美沙酮:常用其消旋体。耐受性与成瘾性发生较慢,戒断症状略轻。适应证:用于严重疼痛的治疗以及海洛因的脱毒治疗(替代递减 )。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喷他佐辛。

第十八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的作用机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酶,COX),干扰前列腺素生物合成。

前列腺素的作用:1.合成和释放的增多,导致体温调定点的提高,体温升高。2.PG具有一定的致痛作用,同时还具有显著地提高痛觉神经末梢对其它致痛物质的敏感性。3.PG参与炎症反应,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和疼痛。4.还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记住174图)

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作用特点:1.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与氯丙嗪比较);2.不能对抗PG直接引起的发热,仅能对抗内热原引起的发热;3.解热机制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代表

NSAIDs:阿司匹林镇痛药:吗啡甾体类:氢化可的松

镇痛机制抑制COX,从而抑制PG的合成,慢性钝痛与阿片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耦联机制抑制痛觉

传入中枢。慢性钝痛

抑制比COX高一级的磷

脂酶A2而抗炎。

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血栓镇痛、镇静、镇咳、催吐、缩瞳、直立性低血压、

免疫力降低、对平滑肌的影响

其他无欣快感,呼吸抑制,成瘾性,耐受性

NSAIDs适用于中等程度的慢性钝痛鹿: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月经痛、产后疼痛及癌症骨转移痛等;而对创伤引起的剧痛、内脏平滑肌绞痛及尖锐的一过性刺痛无效。因为慢性钝痛是由于致痛物质PG增敏感觉器产生的,NSAIDs可以抑制其合成,故可镇痛;但是锐性疼痛是直接刺激痛觉末梢产生的,不产生PG,故NSAIDs不能镇痛。

NSAID抗炎和抗风湿作用:(苯胺类几无此作用)⑴有效减轻炎症的红、肿、热、痛等反应,故能明显的缓解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⑵不能根除病因。⑶不阻止病情进展或合并症发生。

阿司匹林( aspirin,乙酰水杨酸)过量用碳酸氢钠解救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a、解热镇痛:较强,降低发热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对中、轻度体表疼痛尤其是炎性疼痛有明显镇痛效果。

b、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对急性风湿热病疗效迅速、确切,可用于该病的诊断鉴别,但药量接近中毒剂量,应随时检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c、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小剂量(75-150mg/d):对血小板中的COX-1特别敏感,抑制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高剂量( 0.6-0.6g以上/d):抑制血管壁中的COX-1,减少前列环素( PGI2 )的生成——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故临床常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手术后有静脉血栓形成倾向者。

d、其他: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治疗胆道蛔虫。

不良反应a、胃肠反应:最常见,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胃溃疡及无痛性胃出血。原因:直接刺激胃粘膜;抑制胃粘膜合成PG S;预防:餐后服用,同服抗酸药;同服PGE1/2衍生物米索前列醇、恩前列腺素;

b、凝血障碍:一般剂量时,抑制血小板凝聚,长期使用还可以抑制凝血酶原的生成,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预防:维生素K

c、水杨酸反应: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等,严重时出现酸碱平衡失调,精神失常,总称为水杨酸反应;处理:停药,静滴碳酸氢钠注射液,加速从尿中排泄。

d、阿司匹林哮喘: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后引发的哮喘。机制:抑制了COX使PG合成受阻,导致脂氧酶途径生成的白三烯增多,引起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

e、瑞夷综合征偶见于儿童、青年,病毒感染伴发热,应用阿司匹林时:严重肝衰竭合并脑病。

f、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禁忌症:胃溃疡、严重肝损伤、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EK缺乏者、血友病、哮喘、鼻息肉、慢性荨麻疹。

阿司匹林精氨酸、赖氨酸盐水溶性大,可制注射剂,起效快,作用强,而且避免了口服给药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

第十九章抗心率失常药

心肌的生理特性:

1.自律性:与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度有关;

2.传导性:与膜反应性有关,即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有关,速度快,幅度大→传导快;

3.兴奋性:与ERP长短有关;

4.收缩性:与普通心肌内钙含量有关。

分类:

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ⅠA类适度阻钠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ⅠB类轻度阻钠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

ⅠC类重度阻钠氟卡尼、普罗帕酮等

Ⅱ类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普萘洛尔

Ⅲ类药——选择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

Ⅳ类药——钙拮抗药维拉帕米

其他类药:腺苷

基本作用:1.降低自律性①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度②上移阈电位③增大最大舒张电④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2.减少后除极和自发活动①减少早后除极,Ca2+内流↑所致—钙拮抗药②减少迟后除极,细胞内Ca2+过多和短暂Na+内流----钙拮抗药+Na+通道阻滞药

3改变膜反应性性,终止或取消折返激动

4改变不应期,终止或防止折返的发生,可通过:⑴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而延长ERP更为明显,绝对延长ERP⑵缩短APD,ERP,而以缩短APD更为显著,相对延长ERP;⑶使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化。

奎尼丁(quinidine)广谱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只能口服。利多卡因 Lidocaine(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药)部位心室肌、蒲氏纤维

药理作用1.降低自律性:抑制Na+内流→4相除极速率自律性↓→

抑制异位起搏点

2.减慢传导:抑制0相Na+内流→传导↓→单向变

双向传导阻滞→消除折返激动

3.绝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抑制3相K+外流→ERP和ADP均

延长(ERP更明显)→中断/预防折返

4.抑制心肌收缩力(弱)

5.其他:抗M胆碱;α受体阻断作用

1、降低自律性:抑制4相Na+内流—降低4相去极斜率--自律

性↓;促进K+外流—使最大舒张电位↑—远离阈电位—自律性

2、相对延长不应期:促进K+外流—复极过程加快—APD↓;抑

制2相少量Na+内流—2相平台期缩短— ERP↓;促进K+外流>

轻度抑制2相Na+内流—APD↓>ERP↓;ERP/APD比值↑→(折

返↓)

3.对传导影响:①治疗量无影响,高浓度抑制②对心肌缺血

或室内传导有阻滞,减慢传导③对血钾降低或部分牵张除极

者,加快传导。

临床应用广谱、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可治疗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

但安全范围小、不良反应多,限制了其应用。

1.辅助房颤、房扑的电复律治疗;

2.转复和预防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3.频发性室上性和室性早搏。

窄谱抗心律失常药

1.只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特别适用于危重病例,对房性心律失常无效。对室性早搏效

最好,对心肌梗阻、心脏手术或药物中毒(强心苷中毒)所致

的都可用)

2.预防室性颤动(心梗后立即使用可预防室颤的发生)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2心血管反应

1)低血压:阻断α-受体并抑制心肌收缩力所致;

2)各种心律失常:减慢心室内传导,引起心动过缓;“奎

尼丁晕厥”

3. 栓塞:心房附壁栓子脱落

4. 金鸡纳反应:耳鸣,听力减退,复视,神志不清,谵妄等。

5. 其它:长期可致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

【禁忌症】

1. 重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充血性心力衰竭

3. 强心苷中毒(地高辛);

4. 严重低血压。

嗜睡,眩晕,头痛,运动失调,肌震颤,惊厥,心功能不全者

或肝功能障碍减少剂量和减慢滴注速度

苯妥英钠治疗洋地黄中毒所致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

普茶洛尔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延长房室结的ERP;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慎用;反跳现象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

腺苷主要治疗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延长房室结不应期

负性频率、负性传导、负性肌力:三负

窦性心动过速:Ⅱ、Ⅳ

房扑、房颤:转律用ⅠA、Ⅲ;减慢心率用Ⅱ、Ⅳ;防止复发用奎尼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首选维拉帕米;慢性或预防用强心苷、Ⅲ

室性早搏:首选ⅠA、Ⅲ

心肌梗死急性期:利多卡因

强心苷中毒: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心室纤颤:转律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

第二十章抗慢性心力衰竭药治疗CHF药物的分类

1. 强心苷类药地高辛、洋地黄毒苷、毒毛花苷K 等。

2、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等

3. 作用β受体药β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扎莫特罗

β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卡维洛尔等;

4、减负荷药

(1) RAAS抑制药 ACEI 卡托普利等

AT1受体拮抗药氯沙坦等

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2)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3)扩血管药硝普钠、硝酸异山梨酯、肼屈嗪、哌唑嗪

强心苷类(地高辛digoxin)

药理作用1、正性肌力作用,提高心肌收缩时最高张力和最大缩短速率(剂量依赖),增加心输出量,不增加心肌耗氧量。机制:适度抑制Na+—K+ATP酶,增加心肌兴奋时细胞内的Ca2+量,加强心肌收缩性

2、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直接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减慢心率

3、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自律性:窦房结降低,浦氏纤维升高;传导性:心房升高,房室结降低,浦氏纤维降低;有效不应期:心房降低,浦氏纤维降低。

4、对肾脏作用:利尿(增加肾血流量,减少钠离子再吸收)

5、对神经的影响:直接、间接兴奋脑干副交感神经中枢;抑制交感神经,NA↓

6、对激素的影响:抑制RAAS,促进心房利钠肽(NAP)分泌,恢复NAP受体敏感性→拮抗RAAS作用

7、对血管的作用:外周阻力降低

临床应用CHF伴心房纤颤或心室率快者1、心房纤颤首选药:目的不在于停止房颤,通过抑制房室结传导使较多冲动不能穿透房室结下达心室,而隐匿在房室结中,减少心室频率2、心房扑动常用药,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房扑转变为房颤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胃肠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系统反应(中毒信号);视觉障碍(黄视症、绿视症);心脏毒性反应中毒救治:停药,静注(口服)钾盐,苯妥英钠可竞争Na+-K+ ATP酶,严重者用地高辛抗体Fab片段作静脉注射,80mg拮抗1mg。

ACE抑制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captopril)

[作用机制]:抑制ACE活性从而抑制循环或局部组织中AngI(血管紧张素I)向AngII转化,降低AngII的量。同时,减少缓激肽降解。后者通过其受体产生NO拮抗AngII。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左室充盈压,室壁肌张力,久用仍有效,抑制心肌肥厚及血管重构。[临床应用]:作为基础药广泛用于CHF治疗,常与利尿药地高高辛合用;高血压治疗。

AngII受体( AT1)拮抗药:直接阻断AngII与AT1的结合而发挥拮抗作用,不仅对ACE途径产生的,而且对非ACE途径(食糜酶)产生的AngII也有拮抗作用,能预防及逆转心血管的重构;

重度CHF伴高醛固酮血症宜合用螺内酯等(保钾排钠,预防强心苷类中毒致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第二十一章抗心绞痛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抗心绞痛药分类:

硝酸酯类(Nitrate esters)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硝酸戊四醇酯;单硝酸异戊酯

β受体阻断药(β-adrenergic blockers)普萘洛尔

钙拮抗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用于变异型心绞痛) 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舌下含服,经皮肤给药普萘洛尔(propranolol)

药理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舒张V→回心血量↓→前负荷↓→室壁张

力↓→耗氧量↓;舒张大A →左室后负荷和作功↓→耗氧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阻断β-R→心率↓、收缩力↓→耗氧↓;收

缩力↓→射血时间相对↑→心室容积↑→耗氧↑(总耗氧↓)

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非缺血区血管阻力↑→血流流向缺血区;

舒张期延长,利于冠脉灌注和血流向内膜缺血区。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内膜下供血;选择性扩张心外膜较大输送血管;和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供血

降低左室充盈压,增加心内膜供血,改善左室顺应性

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损伤。释放NO,促进内源性PGI2、CGRP等物质生成和释放,直接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肌代谢:改善缺血区对糖的摄取,改善糖代谢,减少耗氧;促进氧和血红蛋白的解离增加组织供氧。

临床应用各型心绞痛:舌下含服迅速起效;稳定型(首选);发作频

繁,静滴;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应用减少耗氧量、缩小梗塞面积;

CHF: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主要用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但禁用于变异性心绞痛。(β

受体阻断后,α受体相对占优势,易致冠状动脉收缩)

硝酸甘油和β受体阻断药合用抗心绞痛更好。

对心肌梗塞也有效,能缩小梗塞范围。

不良反应

血管扩张所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耐受性:可能—SH衰竭有关。可采用间歇给药法;减小剂量;

补充含巯基的药物,

心动过缓、低血压及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对心内传导阻滞和

支气管哮喘一般禁用。变异型心绞痛不宜应用;宜从小剂量开

始:个体差异大;停药有反跳;久用可致血脂升高。

松弛血管机制: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 cGMP 增加,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使细胞内Ca2+减少,血管平滑肌舒张

联合用药:

1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断药合用:协同降低耗氧量,β受体阻断药可取消硝酸甘油所致反射性心率↑,硝酸甘油可缩小β受体阻断药所致心室容积扩大和外周阻力↑。

2硝酸酯类和CCB合用:扩血管作用增加,硝酸酯类主要作用于V,CCB主要扩张小A,且又有较强的扩张冠脉作用。

3β受体阻断药和CCB合用:硝苯地平+普萘洛尔

他汀类:主要降低TC和LDL

药理作用1调节血脂:降低LDL-C>TC>TG, 略升高HDL-C。

2非调脂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VSMCs的增殖和迁移;减轻炎性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稳定斑块

临床应用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Ⅱb和Ⅲ型;Ⅱ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致高Ch血症。

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用于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明显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肾病综合征:调血脂及抑制肾小球膜细胞增殖,延缓肾动脉硬化。

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少而轻:少数病人出现胃肠道不适、皮疹及头痛;偶尔有横纹肌溶解症

调节血脂的机制:1HMG-CoA还原酶是合成Ch的限速酶。他汀类药抑制其活性,胆固醇合成减少;

2 Ch减少阻碍VLDL的合成和释放,通过负反馈调节代偿性升高LDL-R数目和活性,使得LDL降低。

第二十二章抗高血压药

合理应用高血压药的意义: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防止或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达到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 mmHg

分类:1.利尿药 2.交感神经抑制药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4.钙拮抗药 5.血管扩张药

利尿药

氢氯噻嗪 hydrochlorothiazide

药理作用特点:降压作用温和、持久;对立位和卧位均有降压作用;降压效应与饮食中摄入钠量有关。

机制:早期:通过排钠利尿,使得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而减压;

后期:1排钠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减少,Na+-Ca2+ 交换使钙减少,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壁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血管张力降低而降压,2利尿剂诱导扩血管物质激肽,前列腺素,使血管扩张。

临床应基础降压药,临床一线药,各型高血压。单用-轻度高血压;剂量应尽量小, 否则增加不良反应;合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克服其他药引起的水钠潴留)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钙拮抗药硝苯地平:抑制Ca2+膜转运,减少细胞内Ca2+而松弛血管平滑肌,小动脉扩张,伴反射性心率加快,搏出量增加,血浆肾素活性增高;适合于合并心绞痛或肾脏疾病,糖尿病,哮喘,高血脂及恶性高血压患者,不宜用于心机梗死患者,一线药。

β受体阻断剂普茶洛尔:阻断心β1受体,中枢β受体,肾小球旁器β1受体及外周NE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2受体。一线药物,有反跳现象,诱发哮喘,代谢紊乱。对伴有阻塞性肺部疾患患者相对安全;

哌唑嗪:α1受体阻断剂,阻断儿茶酚胺对血管的收缩作用而扩张血管;对血糖血脂代谢有利,首剂现象。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和RAS

可乐定:中枢降压药,兴奋延髓背侧孤束核突触后膜α2受体,延髓嘴端腹外侧区,延脑侧网状核的咪唑啉受体。预防偏头风,吗啡类镇痛药的戒毒性,减少胃酸分泌,运用于肾性高血压,溃疡型高血压患者

硝普钠:血管平滑肌舒张药,特强:可降致任意水平;特快:静脉滴注30秒起效;特短:停药3分钟回升。用于高血压危象,心衰抢救。

联合用药:1)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2)利尿药+ACEI或AT1阻断药3)硝苯地平+β受体阻断药4)钙通道阻滞药+ACEI 5)α1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但同类药物,一般不宜联合应用根据病情特点选用药物 :

①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或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宜用利尿药、ACEI、哌唑嗪等,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

②高血压合并肾功不良宜用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甲基多巴、可乐定、呋塞米,不宜用噻嗪类和胍乙啶;

③高血压合并窦性心动过速,年龄在50岁以下者宜用β-受体阻断药;

④高血压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宜用可乐定,不用利血平;

⑤高血压伴潜在性糖尿病或痛风不宜用噻嗪类利尿药;

⑥高血压伴精神抑郁不宜用利血平和甲基多巴;

⑦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宜用硝普钠

第二十三章利尿药和脱水药

高效利尿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呋噻米)

中效利尿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远曲小管(噻嗪类)

低效利尿药: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螺内脂)

呋噻米(呋喃苯胺酸,速尿)(furosemide)氢氯噻嗪:作用温和持久,毒性较低

(hydrochloro thiazide)

螺内脂(安体舒通):作用慢,弱,久

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机制(迅速,强大,短暂):作

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特异性的竞争Na+—K+—

2Cl-同向转运系统的Cl-结合部位,抑制NaCl

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和浓缩功能,增加Na+-K+

交换2扩张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增加髓质的

血流量,对急性肾衰有利;扩张小静脉,减轻

1利尿作用—机制:作用于远曲小管

近端;抑制Na+—Cl-同向转运系统,

减少NaCl再吸收,降低尿的稀释;

轻度抑制碳酸酐酶,抑制H+—Na+交

换2抗利尿作用(抗尿崩症作用)3

降压作用

1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可与远曲小管和

集合管靶细胞的醛固酮受体结合,对

抗醛固酮保钠排钾作用,呈现排钠留

钾作用,产生利尿2只对醛固酮增多

有用3抑制Na+—K+交换,减少Na+的

再吸收和K+的分泌,排钠留钾作用

电解质紊乱低血K+、低血Na+、低血Mg2+等。代谢紊乱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血浆肾素活性;

卡托普利(captopril)—第一个口服有效的ACEI氯沙坦(losartan)

药理作用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1血管紧张素II(ATII,

AngII)的生成减少;2缓激肽的降解减少

调整RAS的失衡,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特点:

选择性的竞争性AT1受体阻断药,其降压效能与ACEI药依那普利

相似。

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纠正氢氯噻嗪高尿酸);

不引起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因不引起缓激肽、PG等物质的积

聚),而其它不良反应相似于ACEI;

轻、中度高血压;

妊娠妇女和肾动脉狭窄者禁用。

临床应用各型高血压,目前抗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尤对伴有糖尿病、左心室肥厚,左心功能障碍及急性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中、重度高血压合用利尿药,可加强效果,降低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低血压,首剂现象。咳嗽(刺激性干咳);肾动脉狭窄者禁用;妊娠妇女禁用

心脏后负荷,减轻肺水肿

临床应用1严重水肿:心、肝、肾2急性肺水肿和脑水

肿(首选药)3防治急性甚功能衰竭:禁用于

无尿肾衰4高钙血症:抑制钙再吸收5加速毒

物排泄

1水肿2高血压3尿崩症(轻度)主要用于治疗与醛固酮增多有关的顽

固性水肿或腹水,如慢性充血性心衰,

肾病综合症,肝硬化引起的水肿或腹

不良反应1水和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

钠,低氯性碱血症 2耳毒性:听力减退,暂

时耳聋(避免于氨基苷类合用)3高尿酸血症

和高氮质血症(痛风) 4 胃肠道反应5过敏

反应

1电解质紊乱:低血钾 2高糖血症 3

高尿酸血症 4过敏

1长期单独应用—高血钾症,肾功能不

全时尤慎用2性激素样副作用,停药

后可恢复

药物的相互作用:

耳毒性增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等可增强高效利尿药的耳毒作用。

作用增强:丙磺舒可抑制其排泄,华法林、氯贝特等可与它们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浓度。作用减弱:非甾体抗炎药如吲朵美辛可减弱或抑制其排Na+利尿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加肾小管分泌K+,与呋塞米合用,更易引发低血钾。

第二十四章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抗凝药:

肝素(heparin)粘多糖硫酸酯、高度带负电荷、静脉注射。

作用机制

a、肝素与ATⅢ Lys 结合,使ATⅢ Arg 反应中心发生构象改变,大大增加与Ⅸa、Ⅹa 、Ⅺa、Ⅻa 中Ser 结合能力;

b、高浓度肝素与HC Ⅱ结合,明显增强HC Ⅱ与Ⅱa结合能力,增加HC Ⅱ 的抗凝作用;

c、促进纤溶系统激活:促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内源性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TFPI,抑制Ⅶa/TF)释放;

d、抗血小板聚集。

临床应用血栓栓塞性疾病(急性,体内);

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体内); 体外抗凝.

不良反应过量出血时,硫酸鱼精蛋白对抗;

血小板减少;

妊娠妇女禁用.

低分子量肝素优于肝素的特性:a、选择性抑制Ⅹa的活性,而对Ⅱa及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弱,抗血栓作用强于肝素,且降低了

出血的危险;b、生物利用度高,且量效关系更好;c、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出血性不良反应较少。

水蛭素:最强凝血酶直接、特异性抑制剂;对激活凝血酶的因子Ⅴ、Ⅷ、Ⅻ,以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对已经形成的血栓也有溶栓作用.用于术后出血,防治冠状动脉形成术后再狭窄,优于肝素,但是可产生水蛭素抗体.

华法林:抑制肝脏维生素K 环氧化还原酶,阻碍维生素K 的再利用,影响凝血因子的活化,产生凝血作用。可口服,起效慢,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可至出血,孕妇禁用.

链激酶:结合纤溶酶原,激活纤溶酶,溶解形成的血栓.天然第一代溶栓药,需在血栓形成不超过6h 内用药疗效最佳。过量出血可用羧基苄胺对抗.有抗原性.

对血小板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药物: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双嘧达莫(潘生丁)前列环素;预防作用,辅助抗栓治疗.

止血药:

维生素K: K2 K1来自天然,吸收需胆汁; K4 K3人工合成,需胆汁

作为 —谷氨酰羧化酶的辅酶,参与肝合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

药理作用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治疗双香豆素类或水杨酸过量的出血内脏绞痛的辅助治疗

不良新生儿早产儿宜用K1而不宜用K3、K4,且剂量不宜过大。K3、K4常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

反应

K 1静注过快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虚脱(肌注)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环酸 抗贫血药: 缺铁性贫血---铁剂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 再生障碍性贫血----维生素B 12

血容扩充药: 右旋糖酐,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低/小分子dextran 抑制PL 和RBC 聚集,blood 粘滞性,对凝血因子Ⅱ有抑制作用,能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还有渗透性利尿作用.

第二十五章 消化系统药理

抗酸药常用复方制剂,理想的药物作用迅速持久、不吸收、不产气、不引起腹泻或便秘,对粘膜及溃疡面有保护收敛作用。 胃酸分泌抑制药的分类:a 、H 2受体阻断药 :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b 、M 1受体阻断药 :哌仑西平;c 、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丙谷胺;d 、胃壁细胞H +

泵抑制剂(H +

-K +

-ATP 酶):奥美拉唑(目前最强)。

胃粘膜保护药: 米索前列醇

硫糖铝

枸橼酸铋钾

作用机

制 a 、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 b 、可增加粘液和HCO 3-

分泌; c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屏障。

a 、在酸性条件(pH<4)下聚合成不溶性带负电的胶体,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溃疡面;

b 、可促进粘液和HCO 3-

分泌; c 、可吸附、中和胃酸和胆汁酸,减少对胃粘膜的损伤。

a 、与溃疡坏死组织中的蛋白结合,形成蛋白质-铋复合物,覆盖于溃疡表面;

b 、可促进粘液和HCO 3-

分泌; c 、能与胃蛋白酶结合而降低其活性。 d 、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

不良反应

腹泻 孕妇禁用 便秘、口干、偶有恶心、胃部不适、腹泻、皮疹、瘙痒及头晕

无明显副反应,服药期间可见舌、大便呈灰黑色,停药后消失。

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联合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的疗法。 助消化药:稀盐酸、胃蛋白酶、胰酶、干酵母、乳酶生。

常用止吐药分类:a 、M 胆碱受体阻断药:东莨菪碱;b 、组胺H 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等;c 、5-HT 3受体阻断药: 昂丹司琼、格拉司琼、 多拉司琼、托烷司琼;d 、多巴胺受体阻断药:氯丙嗪等。

胃肠促动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吗丁啉)。

第二十六章 呼吸系统药理 平喘药的分类:

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药

B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沙丁胺醇、福莫特罗(首选药) 茶碱类

氨茶碱 M 胆碱受体拮抗剂

异丙托溴铵 抗炎平喘药

糖皮质激素 倍氯米松

抗白三烯药

竞争性白三烯受体阻断药 扎鲁司特 5脂氧酶抑制药

齐留通

抗过敏平喘药 过敏介质阻释剂 色甘酸钠 H1受体阻断药

酮替芬

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最有效的一线药,局部强,全身副作用多。 作用机制

a 、抑制多种参与哮喘发病的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

b 、抑制细胞因子与炎症介质的产生;

c 、增强儿茶酚胺对AC 的激活作用→间接使胞内cAMP/cGMP↑。

应用 重症哮喘或哮喘持续状态

副作用

常见为口咽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或呼吸道不适。

抗白三烯药物用于阿司匹林哮喘患者。

抗过敏平喘药:粉雾剂,起效慢。

机制

a 、稳定肥大细胞膜→Ca 2+

内流↓→炎症介质释放↓; b 、抑制非特异性支气管痉挛。

作用 哮喘的预防,特别是过敏性哮喘。轻、重度哮喘的一线药。 副作用

因显效慢,应向病人交待,以防随意停药,诱发哮喘发作。

酮替酚:对儿童疗效好(12周以上)。口服给药。驾驶员、精密仪器操纵者甚用。

以下均为选择性 2受体激动药,口服有效,心血管不良反应少。其中沙丁胺醇、克仑特罗 口服维持4-6小时,吸入给药显效快、维持短;特布他林为唯一可供皮下注射者;福莫特罗和沙美特罗均为长效药物,吸入给药可维持12小时,较适于慢性哮喘,尤其是夜间发作者。急性哮喘的一线药。

茶碱类

机制

a 、 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 的含量增加,引起气管舒张;

b 、 抑制过敏性介质的释放、降低细胞内钙,减轻炎症反应;

c 、 阻断腺苷受体,对腺苷或腺苷受体激动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d 、 促进内源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间接导致气道扩张。

作用 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缓释制剂可用于夜间哮喘

副作用

安全范围较窄,不良反应较多。胃肠道反应:饭后服药可减轻。中枢兴奋:不安、失眠,易激动。急性中毒,儿童尤易发生。应充分稀释后缓慢推注。

异丙托溴胺:选择性阻断支气管平滑肌的M 胆碱受体,吸入给药,用于支气管哮喘及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可待因:镇痛镇咳 喷托维林:兼外周性镇咳和局麻,不成瘾 机制 中枢抑制阿片受体

阻断M 受体,局部麻醉

作用 其他镇咳药无效的激烈干咳及胸膜炎干咳胸痛 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无痰干咳和阵咳 副作用

多痰者禁用,久用成瘾

青光眼和多痰者禁用

右美沙芬(右甲吗南)中枢镇咳,强度相当可待因,不镇痛;干咳,无成瘾性。

苯佐那酯(退咳露)作用于外周,通过局麻作用抑制肺牵张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 主要用于刺激性干咳、阵咳。 也用于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造影前预防咳嗽。具有较强的局部麻醉作用,服用时勿将药丸咬碎,否则口腔内可产生麻木感。多痰者禁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s )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属甾体类化合物。可分为三类: ①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s ),由球状带分泌,有醛固酮和去氧皮质酮等。

②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由束状带合成和分泌,有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 )和可的松(cortisone )等,其分泌和生成受促皮质素(ACTH )调节。

③性激素,由网状带所分泌,通常所指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包括后者。 临床常用的皮质激素是指糖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 4抗作用

1. 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可致感染扩散、阻碍创口愈合。

氯化铵

口服后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使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乙酰半胱氨酸 以巯基攻击引起二硫键断裂,粘蛋白分子裂解,痰粘度下降,易于咳出。适用于大量粘痰阻塞气道的病例。

溴己新 裂解痰中酸性粘多糖,并抑制其合成。兼有恶心性祛痰作用。

2. 免疫抑制作用对免疫过程的许多环节均有抑制作用。首先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其次,对敏感动物由于淋巴细胞的破坏和解体,使血中淋巴细胞迅速减少;糖皮质激素对人也引起暂时性淋巴细胞减少,其原因可能与淋巴细胞移行至血液以外的组织有关,而不是淋巴细胞溶解所致。

3.抗休克超大剂量的皮质激素类药物已广泛用于各种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疗,对其评价虽尚有争论,但一般认为其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和加强心脏收缩;

②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

③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

④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保护动物耐受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内毒素致死量数倍至数十倍。

4.抗毒作用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减轻症状

4.其他作用

(1)血液与造血系统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机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白;促使中性白细胞数增多,但却降低其游走、吞噬、消化及糖酵解等功能,因而减弱对炎症区的浸润与吞噬活动。对淋巴组织也有明显影响

(2)中枢神经系统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出现欣快、激动、失眠等,偶可诱发精神失常。大剂量对儿童能致惊厥。

(3)消化系统糖皮质激素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提高食欲,促进消化,但大剂量应用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

1.替代疗法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包括肾上腺危象)、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作替代疗法。

2.严重感染或炎症

3.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自身免疫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等应用皮质激素后可缓解症状。一般采用综合疗法,不宜单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后所产生的排异反应也可应用皮质激素。

(2)过敏性疾病荨麻疹、枯草热、血清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应以肾上腺受体激动药和抗组胺药治疗,病情严重或无效时,也可应用皮质激素辅助治疗,使能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所致的组织损害和炎症过程。

4.抗休克治疗

5.血液病可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性紫癜等的治疗

6.局部应用对接触性皮炎、湿疹、肛门搔痒、牛皮癣等都有疗效。宜用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或氟轻松。对天疱疮及剥脱性皮炎等严重病例仍需全身用药。

7.某些肿瘤

三、不良反应

1.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1)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因脂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所致,如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痤疮、多毛、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等。停药后可自行消退,必要时采取对症治疗,如应用降压药、降糖药、氯化钾、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等。

(2)诱发或加重感染因皮质激素抑制机体防御功能所致。长期应用常可诱发感染或使体内潜在病灶扩散,特别是在原有疾病已使抵抗力降低如肾病综合征者更易产生。还可使原来静止的结核病灶扩散、恶化。故结核病患者必要时应并用抗结核药。

(3)消化系统并发症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肠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对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或脂肪肝。

(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与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及增加钙、磷排泄有关。骨质疏松多见于儿童、老人和绝经妇女,严重者可有自发性骨折。因抑制生长素分泌和造成负氮平衡,还可影响生长发育。

(6)其他精神失常。有精神病或癫痫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2.停药反应

(1)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长期应用尤其是连日给药的病人,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时,由于皮质激素的反馈性抑制脑垂体前叶对ACTH的分泌,可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和机能不全。多数病人可无表现。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的时间与剂量、用药期限和个体差异有关。停用激素后垂体分泌ACTH的功能需经3~5个月才恢复;肾上腺皮质对ACTH起反应机能的恢复约需6~9个月或更久。因此不可骤然停药。停药后也有少数患者遇到严重应激情况如感染、创伤、手术时可发生肾上腺危象,如恶心、呕吐、乏力、低血压、休克等,需及时抢救。这种皮质功能不全需半年甚至1~2年才能恢复。

(2)反跳现象因病人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而致原病复发或恶化。常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减量、停药。

四、禁忌证

?曾患或现患严重精神病和癫痫;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角膜溃疡;

?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

?孕妇;

?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霉菌感染等。

五、用法及疗程

1.大剂量突击疗法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及各种休克。氢化可的松首次剂量可静脉滴注200~300mg,一日量可达1g以上,疗程不超过3天。对于休克病人有人主张用超大剂量,每次静脉注射1g,一日4~6次。

2.一般剂量长期疗法用于结缔组织病、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支气管哮喘、中心性视网膜炎、各种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一般开始时用泼尼松口服10~20mg或相应剂量的其他皮质激素制剂,每日3次,产生临床疗效后,逐渐减量至最小维持量,持续数月。

3.维持量用法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每日上午8~10时为分泌高潮(约450nmol/L),随后逐渐下降(下午4时约110nmol/L),午夜12时为低潮,这是由ACTH昼夜节律所引起。临床用药可随这种节律进行,即长期疗法中对某些慢性病采用1)每日晨给法:将一日总药量在早晨7~8时一次给予,用短时间作用的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

2)隔日一次给药法:两日的总药量在隔日早晨一次给予,此时正值激素正常分泌高峰,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较小。实践证明,外源性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性影响,在早晨最小,午夜抑制最大,隔日服药以用泼尼松、泼尼松龙等中效制剂较好。

4.小剂量替代疗法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阿狄森病及肾上腺皮质次全切除术后。一般维持量,可的松每日12.5~25mg,或氢化可的松每日10~20mg。

抗甲状腺药

硫脲类药理作用

1.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使进入甲状腺内的碘离子不能氧化,进而组织络氨酸的碘化及碘化络氨酸的耦联,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2.抑制外周组织T4转化成T3 甲状腺危象硫脲类首选药

3.免疫抑制

硫脲类临床应用

1.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药物治疗

2.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前准备为减少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病人在麻醉和手术后的合并症,防止术后发生甲状腺危象,在手术前应先服用硫脲类药物,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然后于术前两周加服碘剂,以利手术进行及减少出血。

3.甲状腺危象的治疗甲状腺危象的患者可因高热、虚脱、心力衰竭、肺水肿、电解质紊乱而死亡。此时除主要应用大剂量碘剂和采取其他综合措施外,大剂量硫脲类可作为辅助治疗,以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硫脲类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瘙痒、药疹等过敏反应,多数情况下不需停药也可消失。

?严重不良反应有粒细胞缺乏症。一般发生在治疗后的2~3个月内,故应定期检查血象,若用药后出现咽痛或发热,立即停药则可恢复。特别要注意与甲亢本身所引起的白细胞总数偏低相区别。

第一节胰岛素

药理作用

胰岛素对代谢过程具有广泛的影响。

1.糖代谢胰岛素可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而降低血糖。

2.脂肪代谢胰岛素能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3.蛋白质代谢胰岛素可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mRNA的转录及翻译),同时又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4.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

5.促进K离子进入细胞,降低血钾

临床应用

胰岛素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唯一药物,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

主要用于下列情况:

①重症糖尿病(IDDM,I型);

②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is mellitus,NIDDM)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③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要建立和维持电解质的平衡)。

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多数为使用牛胰岛素所致,它作为异体蛋白进入人体后可产生相应抗体如IgE并引起过敏反应。一般反应轻微而短暂,偶可引起过敏休克。可用猪胰岛素代替,因其与人胰岛素较为接近。

2.低血糖症为胰岛素过量所致,正规胰岛素能迅速降低血糖,出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至脑损伤及死亡。长效胰岛素降血糖作用较慢,不出现上述症状,而以头痛和精神情绪、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

为防止低血糖症的严重后果,应教会病人熟知反应,以便及早发现和摄食,或饮用糖水等。严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必须在糖尿病患者中鉴别低血糖昏迷和酮症酸中毒性昏迷及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3.胰岛抵抗

4.脂肪萎缩

第二节口服降血糖药

一、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降血糖作用

2.抗利尿作用

3.抗凝血作用

二、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临床应用

1.糖尿病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对正常人也有降血糖的作用。对胰岛素产生耐受的患者用后可刺激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而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2.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可治疗尿崩症。

三、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不适:恶心、腹痛、腹泻。

?大剂量氯磺丙脲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错乱、嗜睡、眩晕、共济失调。

?也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和胆汁郁积性黄疸及肝损害,一般在服药后1~2个月内发生。因此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象。

?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持久性的低血糖症。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较易发生,故老年糖尿病人不宜用氯磺丙脲。

四、药物相互作用

?由于磺酰脲类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因此在蛋白结合上能与其他药物(如保泰松、水杨酸钠、吲哚美辛、青霉素、双香豆素等)发生竞争,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而引起低血糖反应。

?氯丙嗪、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均可降低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

五、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食物吸收及糖原异生、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等。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尤适用于肥胖者,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对正常人无效,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者有效

不良反应为食欲下降、恶心、腹部不适、腹泻等,长期使用使胰岛功能完全丧失,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为乳酸血症,尤以苯乙福明的发生率高。与苯乙福明相比,甲福明一般不引起乳酸血症,应用较广。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述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药物针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进行的治疗。

化疗指数(CI):动物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之比。是毒性、疗效的重要指标,值越大,表明药物毒性小,疗效高,临床应用价值也较高。

抗菌药物:对细菌或其它病原体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化合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合成。

抗生素 (antibiotics):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具有干扰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需的某些重要的结构与生化过程的典型抗菌药物,而对感染细菌的真核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抗菌活性 (antimicrobial activity):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既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且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需要机体免疫系统配合以清除细菌。如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等。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指细菌短暂接触抗菌药物后,虽然抗菌药物的血清浓度降低至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下或已消失后,对细菌的抑菌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抗菌药物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相隔相当长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抗菌谱(antimicrobial spectrum)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窄谱抗菌药: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某一属细菌。如异烟肼仅对分枝杆菌属的结核杆菌有效。

广谱抗菌药:对多数细菌甚至其它病原体(原虫)也有作用。如四环素和氯霉素。

抗菌药物活性指标:抗菌剂、杀菌剂、MIC、MBC、PAE.

理想的抗菌药物应具备:a、对致病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毒性,而对宿主无毒或毒性很低;b、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c、具有优良的药动学特点,速效、强效、长效;d、性状稳定;e、方便低廉。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其相关药物

抑制细胞壁的形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抗菌肽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多粘菌素B、E、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唑类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抑制核酸代谢利福平、喹诺酮类

影响叶酸的代谢磺胺类、甲氧苄啶(TMP)

万古霉素与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最后二肽-D丙氨酰-D丙氨酸的尾部结合。

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大观霉素。

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的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作用期药物

一类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利福平、氟喹诺酮类

二类静止期杀菌药氨基苷类、杆菌肽、磷霉素、多粘菌素、利福平、氟喹诺酮类

三类速效抑菌药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四类慢效抑菌药磺胺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A、产生灭活酶:B-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钝化酶水解氨基糖苷类。

B、改变靶位结构:①细菌发生突变,改变靶蛋白的结构;如对链霉素耐药菌株30S亚基上靶蛋白P10蛋白质结构改变,对利福平耐药菌株RNA多聚酶β亚基发生改变。②新合成与抗生素亲和力低的靶蛋白; MRSA:PBP2a;③增加靶蛋白的数量。

C、降低外膜的通透性:①阳性菌细胞壁水孔或阴性菌外膜孔蛋白的量减少或孔径减小,均减小经此通道进入的药物量。②细菌形成菌膜,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菌体内。③加强主动流出系统:依赖于能量的主动转运机制,能够将进入细菌的药物泵至胞外。

D、改变代谢途径:对磺胺耐药菌,自行摄取外源性叶酸,或产生PABA增多;

E、牵制机制:β-内酰胺酶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牢固结合,使其停留在胞浆外间隙,因而不能进入靶位。

F、细菌缺少自溶酶

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的母核:6-APA即6-氨基青霉烷酸;头孢菌素的母核:7-ACA即7-氨基头孢烯酸。共同活性结构β-内酰胺环。

青霉素不口服,肌肉注射,只有脑膜炎时较易进入脑脊液,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与丙磺舒合用延长作用时间,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是长效药物。由于哺乳动物和真菌无细胞壁,故对人毒性小,对真菌无效。

青霉素的抗菌机制:青霉素分子中的高活性B-内酰胺环的酰胺键选择性的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转肽酶结合,将其乙酰化而失活,从而阻止细胞壁粘肽的形成,使得细胞壁缺损,菌体失去渗透保护屏障,导致细菌肿胀、变形,在自溶酶的作用下,细菌破裂溶解而死亡。

抗菌特点a、青霉素对G+菌作用强;b、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c、对敏感菌有杀灭作用,而对人和动物

细胞无损伤。现配现用。

抗菌作用a、对多数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金葡菌、表葡菌、肺炎球菌;

b、G+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如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梭菌、难辨梭菌、

真杆菌、乳酸杆菌等;

c、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

d、少数G-杆菌:如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

e、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f、放线菌。

无效: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

临床应用a、G+球菌感染: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肺心内膜炎(大量 ivgtt);

b、G+杆菌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白喉病须与抗毒血清合用;

c、G-球菌感染:流脑, 淋病;

d、螺旋体感染:梅毒。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a、停药;b、皮下或肌内注射0.1% 肾上腺素 0.5-1.0mg,症状未明显缓解者每隔约30分钟重复注射一次;c、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糖皮质激素、H1-受体阻断剂等,以增强疗效,防止复发;d、其它:补充血容量、升压、给氧、使用呼吸机等。

防治措施: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局部用药;详细询问病史;用药前必须皮试;青霉素需现配现用;静脉给药时选用适宜溶媒;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圣才出品】

第12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12.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The Prague School and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布拉格学派与功能句子观 2. The London School 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伦敦学派与语境观 3.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4. Bloomfield and American Structuralism 布隆菲尔德与美国结构主义 5. Chomsky and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法 常考考点: 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论基础、特点、主要观点、重要概念;语言普遍性和人类行为关系等。 本章内容索引:

I. Saussure and modern linguistics II. The Prague School 1. Main points and contribution 2.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3. Communicative Dynamism (CD) III. The London School 1. Introduction 2. Malinowski’s theories 3. Firth’s theories 4.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5. Systemic grammar and Functional grammar (1) Systemic grammar (2) Functional grammar IV. American Structuralism 1. Introduction 2.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V.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1. Introduction 2.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3. Generative Grammar 4.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G Grammar 5. Main features of TG Grammar

药理学笔记图表解1.4(20201101083308)

药理学笔记 第一篇绪言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指药物所起的与用药目的一致的作用,是有利于防病、治病的作用。 不良反应:药物引起的与用药目的不一致,甚至对机体产生损害的反应。 治疗指数(TI):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或TI=TD50/ED50 [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数有效量TD50:半数中毒量]TI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SI):SI=LD I\ED99 受体与药物结合的两个条件::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I 2、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 能力。 受体药物类型: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激动效应) 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竞争性,非竞争性] 3、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0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抗帕金森药和抗阿茨海默症药

抗帕金森药(PD) 概述 又称震颤麻痹,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英国人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次描述。 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不能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学说 PD患者:黑质病变,使中枢纹状体内DA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功能下降,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上升,因而导致PD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抗帕金森药分类 目前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若正确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将抗PD药分为拟DA药和抗胆碱药两类,两类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两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目标都在于恢复DA能和ACh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物 (一)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 体内过程: 1. DA,不易进入中枢 2.分布 3.排泄:一部分通过突触前的摄取机制返回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另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MAO)或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和应用 1.治疗帕金森病: (1)显效慢,2-3周起效,1-6个月获最大疗效 (2)改善肌强直和运动困难效果好,对肌肉震颤疗效差。 (3)轻症及年青患者较好 (4)氯丙嗪等所致帕金森综合症无效 2.治疗肝昏迷 在脑内可转化为NA,使肝昏迷患者脑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但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 一、早期反应 1.胃肠道反应:多见,如厌食、恶心和呕吐。是左旋多巴在中枢和外周脱羧呈DA分别刺激胃肠道和兴奋延髓催吐化学区D2受体的原因。 2.心血管反应:治疗初期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其原因可能是外周形成的DA一方面作用于交感N末梢,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另一方面作用于血管壁的DA受体,舒张血管。冠心病禁用 二、长期反应 1.运动过多症:口-舌-颊三联征 2.症状波动及“开关现象”——“开”时活动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 导剂。 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戴伟栋语言学笔记(全)

Chapter 1 What is language? [A] The origins of language Some speculations of the origins of language: ①The divine source The basic hypothesis: if infants were allowed to grow up without hearing any language, then they would spontaneously begin using the original god-given language. Actually, children living without access to human speech in their early years grow up with no language at all. ②The natural-sound source The bow-wow theory: the suggestion is that primitive words could have been imitations of the natural sounds which early men and women heard around them. The “Yo-heave-ho” theory: the sounds produced by humans when exerting physical effort, especially when co-operating with other humans, may be the origins of speech sounds. Onomatopoeic sounds ③The oral-gesture source It is claimed that originally a set of physical gestures was develope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e patterns of movement in articulation would be the same as gestural movement; hence waving tongue would develop from

【推荐下载】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结果]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 K 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 D取负对数(-log K 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极量(最大治疗量 maximal dose)疗效最大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形成足直型曲线。 质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质变。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效应。形成S型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尽可能小则好)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尽可能大则好)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完全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特点:结合的Ra>> R i,足量使完全转为Ra ,产生Emax;α=1; 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特点: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增加浓度也达不到Emax;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激动受体,反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效应。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增加激动药的浓度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 Emax ),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斜率、最大效应降低。 第一章药动学 转运速率(R)主要决定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或水溶性);膜两侧药物浓度,膜面积,膜厚度;药物的解离性(度)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语言学考研笔记整理(共16页)

语言学考研笔记整理 一、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的本质 (1)自然属性: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社会属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心理属性: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自然属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和其它符号的不同特点。 符号:用甲事物指代乙事物,甲即乙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点:①有声的;②成系统的;③分层次的装置,语音→音素→音节→语素→词;④音义结合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不可论证,无理据);⑤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输出时是一个接一个的,不能全盘端出。 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3.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交际功能。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符号:是形式和内容(意义)的统一体。 (1)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听觉可感知。 (2)语言符号的内容:意义(语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99年填空) 4.语言符号的特点:①任意性和强制性;②线条性;③系统性。 人的语言和动物语言有何不同? 简要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答:①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表现:某种具体语言的音义结合关系;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知识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任何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也要由社会来决定。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语言学 重点笔记 考研可用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To define language and its defining features ◆To distinguish the distinctive terms in linguistics ◆To master functions of language Teaching difficulties 3 origins 4 scholars’ viewpoints 5 defining features 6 distinctive terms 7 functions of language What is language? Sapir’s definition (1921)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交流思想、感情和愿望的非本能的方法。——撒皮尔,1921 Hall’s definition (1968) Language is “the institution whereby humans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y means of habitually used oral-auditory arbitrary symbols.” 语言是人们通过惯用的任意口头—听觉符号进行交际 和互动的惯例。——霍尔,1968 Chomsky’s definition (1957) “From now on I will consider language to be a set of (finite or infinite) sentence,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从现在起,我将语言看作是一系列(有限的或无限的)句子,每个句子的长度有限,并由有限的成分组合而成。——乔姆斯基,1968 许国璋先生认为把语言定义成交际工具不够科学,至少不够严谨.他对语言的定义做了如下概括: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当它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 当它作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 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的载体. Language can be generally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一个用于人类交际的、具有任意性的语音符号系统。 The design/defining features (识别性特征) Arbitrariness (任意性) Productivity/Creativity(创造性) Duality (双重性) Displacement (空间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 Arbitrariness means that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 课程特点:强化冲刺班,课时约13个小时; 课程要求:听课——考点、重点、难点; 记忆——表格、结构图、顺口溜; 练习——做题目 课前导入: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药效学 第三节药动学 第一节绪言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绪言1.药理学的任务及内容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药理学熟练掌握 2.新药的药理学临床前药理研究,临床药理研究掌握 一、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基础学科。 药物机体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 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 机体:有机整体; 离体组织器官; 培养的细胞; 病原微生物。 (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二、新药药理学 新药——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若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制造工艺或增 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1.临床前药理研究(以非人体为研究对象) (1)主要药效学; (2)一般药理学: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一般毒性; 特殊毒理: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动学(药代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 (1)I期临床试验: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 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目的: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 目的: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Ⅲ期临床试验: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 目的: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4)Ⅳ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 应。 第二节药效学 二、药效学 1.药物的基本作 用 药物治疗的选择性,治疗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概念:副 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 2.受体理论 (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 (2)受体学说 3.药效学概述 (1)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拮抗剂、非 竞争性拮抗剂 (2)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及相关概念:最小有效量、作 用强度、效能、最小中毒量、极量、量反应、质反应、半数有效 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 药效学 4.影响药效的因 素 (1)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种属差 异等 (2)药物方面的影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反复用药和药 物相互作用 (3)耐受性、抗药性、依赖性、成瘾性等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 或作用弱,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相对的,选择性高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不强,作用范围 广,但不良反应较多。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患者不利的作用。 ①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 ②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便于切制。 (2)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药理学重点笔记]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笔记]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58.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 过速和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常见窦性心动过缓。 59.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口服吸收快,首过效应明显。阻滞心肌 细胞膜慢钙通道,抑制Ca离子内流,主要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 反应细胞。降低心律,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首选,适于伴有冠心病或高血压患者。主要有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严重心衰、传导阻滞、心原性休克及低血压等禁用。 60.钙拮抗药硝苯地平:亲脂性强,口服后可迅速吸收,有肝首 过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Ca离子内流。使外周血管阻力 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 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供氧量。临床用于防治心绞痛,可单独 用于高血压。不良反应:禁用于心原性休克。低血压及心功能不良 者慎用。 61.钙拮抗药地尔硫卓:口服吸收良好,受肝首过作用影响。为 苯噻嗪类钙拮抗药,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使心收缩力降低;可使窦房结及房室结自律性降低。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对轻 及中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尤适用于老年病人。2度以上房室传 导阻滞、低血压、严重心衰患者及孕妇禁用。 62.抗慢性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药代表药强心苷: 长效:洋地黄毒甙;中效:地高辛;短效:毛花甙C、去乙酰毛 花甙丙、毒毛花甙K.作用机制: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主要是由于 抑制细胞膜结合的Na,K-ATP酶,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 药理作用:增强正性肌力,减慢心律,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减慢房室传导,增加自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扑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心衰及心房扑动或颤动。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6~12章【圣才出品】

第6章语言与认知 6.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Psycholi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 2.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language production 语言习得,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生成 3.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一语言习得 4.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 常考考点: 语言习得;第一语言习得;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范畴;隐喻;整合理论等。 本章内容索引: I. Definition of cognition II. Definition of Psycholinguistics III. Language acquisition 1. The Behaviorist Approach

2.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IV. Language comprehension 1. Sound Comprehension 2. Word recognition 3. Comprehension of sentences 4. Comprehension of text V. Language Production 1. Access to words 2. Generation of sentences 3. Written language production VI. Cognitive Linguistics 1. Definition 2. Construal and Construal Operations (1) Attention/ Salience (2) Judgment/ Comparison (3) Perspective/ Situatedness 3. Categorization (1) Basic level (2) Superordinate level (3) Subordinate level 4. Image Schemas 5. Metaphor

《语言学概论》复习笔记 对外汉语专业考研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语言学概论》复习笔记

★四要素的概念:

①音高: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F大,声音就高。(汉语声调) ②音强:决定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幅大,声音强。(基本不区别意义) ③音长: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时间长,声音长。(语用区别) ④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基本特征。(作用最大) 造成音质不同的原因:a.发音体不同;b.发音方法不同;c.共鸣器形状不同。(02年填空) 3.语音的单位(音素、音节)和记音符号(国际音标) (1)音素:是人类语音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99年名词解释) 音素分元音、辅音两大类。 区别:发音时 什么是音位?它和音素有什么不同?(98年大题) (2)音节: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 音素和音素(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01年填空) ★语流音变:音素和音素(音位和音位)组合时,在语流中会受到前后音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某些变化,即语流音变。(02年名词解释)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3)记音符号:国际上最通行的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即“国际音标”。(01年填空) “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4)音位: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出来的,它是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是在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00年填空) 什么是音位?它和音素有什么不同?(98年大题) ★(5)音位变体 互补关系:如果有两个音素从来不会出现在同一位置上,则它们是互补的。 音位变体:凡是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这样,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所以把它们叫做音位变体。(01年名词解释) 例:英语中的[P]、[P’] [P]只出现在[S]后面:sport;[P]、[P’]并不区别意义,所以同属一个音位,是这个音位的变体。 ★条件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它们的出现条件受环境的制约,各有一定的出现场合,且语音上相似。(99年填空) ★自由变体: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一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又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

相关主题